期刊文献+
共找到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因时护理模式结合吞咽⁃摄食干预对脑梗死吞咽障碍患者的护理效果
1
作者 张晓雨 莫静霞 +2 位作者 赵月娃 黄丙美 张俊 《广州医科大学学报》 2024年第4期54-58,共5页
目的:探讨因时护理模式结合吞咽⁃摄食干预对脑梗死吞咽障碍患者的护理效果。方法:选取2021年10月至2022年10月我院收治的82例脑梗死吞咽障碍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41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实施因时护理模... 目的:探讨因时护理模式结合吞咽⁃摄食干预对脑梗死吞咽障碍患者的护理效果。方法:选取2021年10月至2022年10月我院收治的82例脑梗死吞咽障碍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41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实施因时护理模式结合吞咽⁃摄食干预。比较两组患者的吞咽功能、营养状况、生活质量、并发症发生率及住院时间。结果:观察组患者的吞咽功能评分、营养风险评分、生活质量评分均优于对照组(P<0.05),并发症发生率及住院时间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因时护理模式结合吞咽⁃摄食干预能够有效改善脑梗死吞咽障碍患者的吞咽功能、营养状况和生活质量,减少并发症的发生,缩短住院时间,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因时护理模式 吞咽⁃摄食干预 脑梗死 吞咽障碍 护理效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脑卒中后认知障碍预测模型的构建与验证 被引量:10
2
作者 黄莉 区腾飞 +3 位作者 杨洁 庄红花 刘天妮 杨华才 《西安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214-220,共7页
目的构建和验证基于人口学特征、临床特征及影像学指标的脑卒中后的认知功能障碍风险预测模型。方法通过电子病历系统及患者随访完善资料收集,发病后3个月进行认知功能检测,以简易智能状态检查量表评分≤26分定义为认知功能障碍。采用... 目的构建和验证基于人口学特征、临床特征及影像学指标的脑卒中后的认知功能障碍风险预测模型。方法通过电子病历系统及患者随访完善资料收集,发病后3个月进行认知功能检测,以简易智能状态检查量表评分≤26分定义为认知功能障碍。采用最优子集回归分析筛选变量,Logistic回归分析进行认知障碍预测模型的构建,使用C-指数、校准图和临床决策曲线分析评价模型的区分度、一致性和临床可用性,并绘制列线图。结果筛选出脑卒中前认知功能、年龄、受教育年限、入院时的美国国立卫生院卒中量表评分、缺血性心脏病史、陈旧性腔隙性梗死病灶个数、内侧颞叶萎缩7个变量,构建出预测模型,该预测模型的C-指数为0.845(95%CI:0.805~0.885),校准图显示良好的一致性,临床决策曲线得出在阈概率为9.0%~90.0%时,模型具有正的净效益。结论脑卒中患者认知障碍预测模型具有良好的预测效能,为在各种亚型的脑卒中患者中筛查认知障碍的高危病例提供了有效的评估工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卒中 认知障碍 预测模型 列线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养血清脑颗粒联合盐酸氟桂利嗪胶囊治疗脑梗死头痛的疗效分析 被引量:8
3
作者 李荣 赵旭 +1 位作者 巫碧佳 李永鸿 《中国医药科学》 2011年第20期73-73,75,共2页
目的观察养血清脑颗粒联合盐酸氟桂利嗪胶囊治疗脑梗死头痛的临床疗效。方法将80例经头颅CT或MRI证实有梗死的脑梗死头痛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40例,给予口服养血清脑颗粒4g,每日3次。同时口服盐酸氟桂利嗪胶囊5mg,每晚1次;对照组40例... 目的观察养血清脑颗粒联合盐酸氟桂利嗪胶囊治疗脑梗死头痛的临床疗效。方法将80例经头颅CT或MRI证实有梗死的脑梗死头痛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40例,给予口服养血清脑颗粒4g,每日3次。同时口服盐酸氟桂利嗪胶囊5mg,每晚1次;对照组40例,只给予口服盐酸氟桂利嗪胶囊5mg,每晚1次。两组患者均以口服肠溶阿司匹灵片作为基础治疗。进行双盲对照治疗4周,观察两组患者临床症状改善和不良反应,并作统计学分析。结果治疗组治疗总有效率为92.5%,明显高于对照组82.5%的有效率(P<0.05)。结论养血清脑颗粒联合盐酸氟桂利嗪胶囊对脑梗死头痛有良好的治疗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养血清脑颗粒 盐酸氟桂利嗪胶囊 脑梗死 头痛 疗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氟桂利嗪联合血塞通治疗偏头痛的临床疗效研究 被引量:6
4
作者 区腾飞 李艳秋 +4 位作者 王鹏 张俊 赵旭 李永鸿 巫碧佳 《中国医学工程》 2015年第1期111-111,114,共2页
目的探讨氟桂利嗪联合血塞通治疗偏头痛的临床疗效。方法将100例偏头痛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与研究组,对照组50例患者接受氟桂利嗪治疗。研究组50例患者在氟桂利嗪治疗基础上给予血塞通治疗,比较两组治疗后效果。结果治疗后观察发现,研究... 目的探讨氟桂利嗪联合血塞通治疗偏头痛的临床疗效。方法将100例偏头痛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与研究组,对照组50例患者接受氟桂利嗪治疗。研究组50例患者在氟桂利嗪治疗基础上给予血塞通治疗,比较两组治疗后效果。结果治疗后观察发现,研究组治疗效果相较于对照组是明显的,疗效确切,无不良反应发生;研究组治疗前后VAS评分和发作持续时间的改善情况均好于对照组。结论单纯的氟桂利嗪治疗效果不如氟桂利嗪联合血塞通治疗,该联合疗法可以有效治疗偏头痛,效果明显,可以在临床上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氟桂利嗪 血塞通 偏头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脑栓塞抗凝治疗患者并发颅内微出血的危险因素分析 被引量:1
5
作者 赵旭 王鹏 +3 位作者 区腾飞 巫碧佳 王金良 张俊 《内科》 2020年第4期417-420,共4页
目的探讨脑栓塞抗凝治疗患者颅内微出血的发生率及危险因素。方法选取2017年9月至2019年9月在广东省佛山市第二人民医院治疗的急性脑栓塞患者368例为研究对象,通过回顾性分析患者的临床资料,探讨脑栓塞抗凝治疗患者颅内微出血的发生率;... 目的探讨脑栓塞抗凝治疗患者颅内微出血的发生率及危险因素。方法选取2017年9月至2019年9月在广东省佛山市第二人民医院治疗的急性脑栓塞患者368例为研究对象,通过回顾性分析患者的临床资料,探讨脑栓塞抗凝治疗患者颅内微出血的发生率;通过单因素及多因素Logisitic回归分析,探讨脑栓塞抗凝治疗患者并发颅内微出血的危险因素。结果脑栓塞抗凝治疗患者颅内微出血的发生率为64.13%;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年龄≥65岁、有高血压病史、血糖≥8 mmol/L、NIHSS评分≥10分、CT检查显示存在脑梗死病灶的脑栓塞患者,抗凝治疗后颅内微出血的发生率显著增高;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年龄≥65岁、高血压、血糖≥8 mmol/L、NIHSS≥10分、CT检查显示早期存在脑梗死是脑栓塞抗凝治疗患者并发颅内微出血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脑栓塞抗凝治疗患者颅内微出血的发生率较高,年龄≥65岁、有高血压病史、血糖≥8 mmol/L、NIHSS≥10分、CT检查显示早期存在脑梗死是患者并发颅内微出血的独立危险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血栓 急性脑梗死 脑出血 华法林 危险因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脑梗死与脑出血后短期认知功能损伤的危险因素对比分析 被引量:2
6
作者 杨洁 区腾飞 +2 位作者 傅君毅 刘天妮 杨华才 《广州医科大学学报》 2021年第4期7-12,共6页
目的:对脑梗死与脑出血患者认知功能障碍的危险因素进行对比分析。方法:在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及佛山市第二人民医院神经内科2016年1月至2018年12月收治的脑梗死及脑出血的患者859例(789例脑梗死患者及70例脑出血患者),完成出院后... 目的:对脑梗死与脑出血患者认知功能障碍的危险因素进行对比分析。方法:在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及佛山市第二人民医院神经内科2016年1月至2018年12月收治的脑梗死及脑出血的患者859例(789例脑梗死患者及70例脑出血患者),完成出院后3个月的认知功能评价。结果:859例患者,共有467例(54.4%)患者MMSE≤26,即明显认知损伤。Logistic回归分析的结果显示:年龄、受教育年限、入院时NIHSS、多发腔隙性脑梗死、颞叶内侧重度萎缩是脑梗死患者短期认知功能损伤的独立危险因素。在脑出血患者中,受教育年限、血肿体积、颞叶内侧重度萎缩是短期认知功能下降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对于入院时病情较重、高龄、高血压病史,影像学提示多发性腔隙性脑梗死病灶、颞叶内侧萎缩及血肿体积较大的患者除积极治疗脑梗死及脑出血的原发病外,还应关注其认知功能损伤,尽早干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梗死 脑出血 认知功能损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优化临床护理路径在急性脑梗死患者静脉溶栓中的效果观察 被引量:4
7
作者 黄丙美 莫静霞 崔钰琼 《当代护士(下旬刊)》 2021年第4期79-81,共3页
目的观察优化后的临床护理路径应用于急性脑梗死(ACI)溶栓治中的效果。方法采用回顾性研究方法,回顾性研究选择2018年6月—2019年6月本院神经内科住院,确诊急性脑梗死并用阿普替酶(rt-PA)静脉溶栓患者为优化前组。选择2019年7月—2020... 目的观察优化后的临床护理路径应用于急性脑梗死(ACI)溶栓治中的效果。方法采用回顾性研究方法,回顾性研究选择2018年6月—2019年6月本院神经内科住院,确诊急性脑梗死并用阿普替酶(rt-PA)静脉溶栓患者为优化前组。选择2019年7月—2020年07月确诊AIS并用阿普替酶(rt-PA)静脉溶栓患者为优化后组,各25例。优化前组按照传统的临床护理路径护理,优化后组后组则对传统的临床护理路径进行优化。结果比较两组患者入院到静脉溶栓治疗时间、平均住院费、治疗前,治疗一周后NIHSS评分、溶栓治疗成功率及患者满意度,优化后组优于优化前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O.05),而两组静脉溶栓后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优化后的临床路径对急性脑梗死静脉溶栓患者更受益,不但让患者赢得时机,也提高了医护人员的工作效率和护理质量,提升了患者住院满意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脑梗死 静脉溶栓 临床护理路径 脑卒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