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6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高危脑瘫婴幼儿早期康复干预对运动功能的影响 被引量:24
1
作者 梁秋雁 张盘德 +4 位作者 杨杰华 张缨 陈惠琼 冯顺燕 徐坤玉 《中国康复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2期1137-1139,共3页
高危脑瘫婴幼儿由于各种高危因素,如早产、低出生体重、宫内窘迫、新生儿窒息、缺氧缺血性脑病、颅内出血、高胆红素血症、产伤等导致脑损伤。其主要后遗症是脑性瘫痪。国内脑性瘫痪的发病率为1.8‰-4‰,国际上脑性瘫痪的发病率为1... 高危脑瘫婴幼儿由于各种高危因素,如早产、低出生体重、宫内窘迫、新生儿窒息、缺氧缺血性脑病、颅内出血、高胆红素血症、产伤等导致脑损伤。其主要后遗症是脑性瘫痪。国内脑性瘫痪的发病率为1.8‰-4‰,国际上脑性瘫痪的发病率为1‰-5‰。加强对高危婴儿的医学监护,早期发现脑损伤,早期进行医学干预和脑康复治疗,对减轻脑损伤的危害,预防或减少脑瘫儿童的发生有积极意义。我科与儿科合作,开展了高危脑瘫婴幼儿的早期评估和早期康复治疗。现报道如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早期康复干预 脑瘫儿童 高危因素 婴幼儿 运动功能 早期康复治疗 缺氧缺血性脑病 高胆红素血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焦虑-抑郁症对脑卒中患者功能康复的影响 被引量:22
2
作者 杨杰华 冼晓琪 +1 位作者 张盘德 张薇平 《中国康复医学杂志》 CAS CSCD 2003年第8期489-491,共3页
目的:探讨焦虑-抑郁症的心理治疗对脑卒中患者功能康复疗效的影响。方法:按脑血管病诊断标准将188例脑卒中恢复期患者随机分成两组各94例,对照组按照常规方法进行功能康复训练;心理治疗组除常规方法进行功能康复训练外,同时加强心理评... 目的:探讨焦虑-抑郁症的心理治疗对脑卒中患者功能康复疗效的影响。方法:按脑血管病诊断标准将188例脑卒中恢复期患者随机分成两组各94例,对照组按照常规方法进行功能康复训练;心理治疗组除常规方法进行功能康复训练外,同时加强心理评价及治疗,治疗时间平均约55±17.6天。结果:两组均在治疗前后经过心理测验HAMA和HAMD调查评价及Barthel指数和Fugl-Meyer评价得分结果均有明显变化,而且心理组比对照组变化显著(P<0.01),性格特征及心境情绪状况明显好转,康复疗效显著提高,病人的生活质量明显改善。结论:脑卒中患者必要的心理治疗对顺利开展脑卒中功能康复起到促进作用,对提高脑中风运动功能康复疗效起到关键作用,使患者真正达到残而不废的康复目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焦虑 抑郁症 脑卒中 功能康复 影响 心理治疗 诊断标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智能康复训练器对脑卒中患者综合康复治疗的疗效观察 被引量:11
3
作者 刘翠华 张盘德 +3 位作者 杨杰华 容小川 林楚克 李桂恩 《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 CSCD 2011年第1期62-63,共2页
目的观察应用THERA-vital智能康复训练器对脑卒中偏瘫患者综合康复治疗的效果。方法 58例脑卒中患者分为智能运动训练组(观察组,30例)和对照组(28例),对照组运用常规康复治疗,观察组在常规康复的基础上应用智能康复训练器对患者进行肌... 目的观察应用THERA-vital智能康复训练器对脑卒中偏瘫患者综合康复治疗的效果。方法 58例脑卒中患者分为智能运动训练组(观察组,30例)和对照组(28例),对照组运用常规康复治疗,观察组在常规康复的基础上应用智能康复训练器对患者进行肌力训练。在治疗前和疗程结束后采用Fugl-Meyer评定表(FMA)、修订Barthel指数(MBI)对患者进行评定。结果 治疗前两组患者的各项评分无显著性差异(P>0.05),治疗3周后两组患者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提高(P<0.01),观察组患者的评分优于对照组(P<0.01)。结论 应用智能康复训练器对患者进行肌力训练有助于提高脑卒中偏瘫患者的运动功能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卒中 智能康复训练器 肌力训练 运动功能 日常生活活动能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非骨水泥型全髋关节置换术患者的早期康复 被引量:8
4
作者 刘震 黄东锋 +2 位作者 卓大宏 张盘德 廖威明 《中国康复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4期314-317,321,共5页
目的:比较早期负重和晚期负重对非骨水泥型全髋关节置换术后患者功能恢复和生存质量的影响。方法:共收集患者30例(32髋),分为早期负重组(治疗组)和晚期负重组(对照组),除术后负重方法不同外,均予系统的早期康复治疗。术前、术后12周内... 目的:比较早期负重和晚期负重对非骨水泥型全髋关节置换术后患者功能恢复和生存质量的影响。方法:共收集患者30例(32髋),分为早期负重组(治疗组)和晚期负重组(对照组),除术后负重方法不同外,均予系统的早期康复治疗。术前、术后12周内进行临床和放射学的评定和比较。结果:术后12周,早期负重组患者能够更早地获得独立步行的能力(P<0.001),Harris评分和WOMAC评分改善更明显(P<0.001);SF-36量表的评分中,早期负重组患者的生理职能、生理机能,以及社会功能评分更高(P<0.001)。术后12周,放射学检查结果初步表明早期负重并未导致假体固定失败。结论:术后12周,早期负重组患者功能改善更明显,更快地获得独立的日常生活和社会活动能力,生存质量更高。早期负重的康复治疗,必须在一定条件下进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全髋关节置换术 非骨水泥 康复 负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1998年与2002年医学生的康复意识比较 被引量:5
5
作者 张盘德 冯志刚 周惠嫦 《中国康复医学杂志》 CAS CSCD 2004年第2期131-132,共2页
关键词 1998年 2002年 医学生 康复意识 康复医学 康复治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易化技术治疗延髓性麻痹吞咽障碍的临床观察 被引量:100
6
作者 周惠嫦 张盘德 张薇平 《中国康复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3期205-207,共3页
目的:探讨易化技术对延髓性麻痹的治疗效果。方法:43例延髓梗死和放射性脑病所致的延髓性麻痹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n=21)接受吞咽训练和常规药物治疗,对照组(n=22)仅接受常规药物治疗,以饮水试验和临床评定来评价疗效。结... 目的:探讨易化技术对延髓性麻痹的治疗效果。方法:43例延髓梗死和放射性脑病所致的延髓性麻痹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n=21)接受吞咽训练和常规药物治疗,对照组(n=22)仅接受常规药物治疗,以饮水试验和临床评定来评价疗效。结果:吞咽训练前治疗组饮水试验评分5分12例、4分9例,即无正常及可疑,100%异常,治疗后4分1例、3分4例、2分10例、1分6例,即正常6例(28.6%),可疑10例(48.6%),异常5例(23.8%),吞咽功能好转非常显著(P<0.001)。对照组初次评分为5分12例、4分10例,即无正常及可疑,100%异常,常规治疗后5分7例,4分9例、3分5例、2分1例,即异常21例(95.5%),可疑1例,前后比较差异显著(P<0.05),两组比较P<0.001。临床评定两组有效率分别为90.5%和40.9%(P<0.01),治疗组的吞咽能力改善明显优于对照组。结论:吞咽训练能显著提高延髓性麻痹患者的吞咽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延髓性麻痹 易化技术 临床观察 吞咽障碍 常规药物治疗 吞咽训练 临床评定 饮水试验 吞咽能力 对照组 治疗组 治疗效果 延髓梗死 吞咽功能 差异显著 治疗后 异常 放射性 有效率 患者 接受 评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步态诱发功能性电刺激对脑卒中足下垂患者的疗效观察 被引量:47
7
作者 刘翠华 张盘德 +5 位作者 容小川 周惠嫦 陈丽珊 林楚克 李桂恩 武士龙 《中国康复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2期1136-1139,共4页
目的:观察应用低频脉冲电刺激治疗脑卒中后足下垂患者的疗效。方法:对30例脑卒中后导致足下垂的患者,在常规药物治疗、康复治疗的基础上,每天采用低频电子脉冲刺激仪对患侧腓总神经、胫前肌进行电刺激治疗,每天2次,其中第一次为训练模式... 目的:观察应用低频脉冲电刺激治疗脑卒中后足下垂患者的疗效。方法:对30例脑卒中后导致足下垂的患者,在常规药物治疗、康复治疗的基础上,每天采用低频电子脉冲刺激仪对患侧腓总神经、胫前肌进行电刺激治疗,每天2次,其中第一次为训练模式,只进行患侧胫前肌的神经肌肉电刺激治疗20min;第二次在同样NMFS的同时进行步行训练15—20min。每周5—6d,共2周。治疗前先使用神经肌肉定位仪找准敏感位置,然后将阴极至于敏感部位(腓总神经),阳极至于合适部位(胫前肌)。分别在治疗前、治疗1周、2周行下肢步行功能的评定,分别测定不戴和佩戴刺激仪的StepTest评定、10m最大步行速度测试、上下8个台阶时间、生理耗能指数。结果:治疗2周后与治疗前比较,患者下肢步行功能有明显改善,佩戴刺激仪步行时可即刻明显提高脑卒中后足下垂患者的步速、体位转移能力、上下楼梯能力及降低生理耗能(P<0.05—0.001)。结论:低频脉冲电刺激能改善脑卒中患者步行功能,佩戴低频电子脉冲刺激仪步行时可即刻明显提高患者的步速、体位转移能力、上下楼梯能力及降低生理耗能,而且无明显不良反应,是一种安全有效的训练仪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功能性电刺激 足下垂 运动功能 步行功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阴道压力反馈盆底肌抗阻肌力训练治疗女性压力性尿失禁的疗效观察 被引量:49
8
作者 皮周凯 张盘德 +3 位作者 周惠嫦 陈惠琼 徐坤玉 冯顺燕 《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期194-197,共4页
目的探讨生物反馈电刺激配合盆底肌抗阻肌力训练治疗女性压力性尿失禁(SUI)的疗效。方法 2014年2月~2015年5月,将本院125例SUI女性患者分成两组,对照组(n=65)采用凯格尔盆底肌锻炼,嘱患者用力收缩盆底肌,每次持续用力10 s,休息10 s... 目的探讨生物反馈电刺激配合盆底肌抗阻肌力训练治疗女性压力性尿失禁(SUI)的疗效。方法 2014年2月~2015年5月,将本院125例SUI女性患者分成两组,对照组(n=65)采用凯格尔盆底肌锻炼,嘱患者用力收缩盆底肌,每次持续用力10 s,休息10 s,每次30 min;试验组(n=60)用XFT-2002型盆底刺激仪进行生物反馈电刺激20 min,引导患者仔细体验盆底肌收缩的感觉后,再指导患者根据XFT-0010型盆底肌刺激仪的语音导航用力收缩盆底肌,挤压阴道内的充气探头,每次持续用力10 s,休息10 s,每次30 min。两组患者均治疗30 d。治疗前后所有患者均进行会阴肌力测试(GRRUG)和女性下尿路症状国际尿失禁标准问卷简化版(ICIQ-SF)评估。结果治疗后,两组患者的盆底肌肌力(t=-3.570)和ICIQ评分(t=4.198)均明显改善(P〈0.01),试验组明显优于对照组(t=6.833,t=-2.445,P〈0.01)。试验组的治疗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Z=63.954,P〈0.001)。结论阴道压力反馈抗阻肌力训练治疗女性SUI的疗效优于单纯盆底肌训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压力性尿失禁 盆底肌锻炼 抗阻训练 阴道压力反馈 生物反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体外冲击波治疗肩周炎治疗次数与镇痛效果的关系研究 被引量:45
9
作者 张盘德 彭小文 +1 位作者 容小川 尹杰 《中国运动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6期519-523,共5页
目的:探讨体外冲击波治疗肩周炎的即刻镇痛效应及累积效应。方法:使用国产电磁式体外冲击波治疗机治疗71例肩周炎患者,5天1次,共3次,所有患者试验前接受为期2周的临床洗脱期。分别在每次治疗前、治疗后、疗程结束后1周,进行PPI、VAS、RO... 目的:探讨体外冲击波治疗肩周炎的即刻镇痛效应及累积效应。方法:使用国产电磁式体外冲击波治疗机治疗71例肩周炎患者,5天1次,共3次,所有患者试验前接受为期2周的临床洗脱期。分别在每次治疗前、治疗后、疗程结束后1周,进行PPI、VAS、ROM、ADL疗效评价。结果:3次治疗后即刻均比治疗前疼痛程度显著降低(P<0.001)。在治疗间歇期,PPI疼痛评分较上次治疗后即刻增加(P<0.001),但均比上次治疗前的疼痛程度低(P<0.001),疗程结束1周后随访疼痛程度显著减轻,由治疗前的(2.41±0.67)分降到治疗后的(1.23±0.78)分。治疗后VAS、ROM、ADL评分比上次评定均有显著改善,VAS由治疗前的(5.49±1.49)分降到治疗后的(2.79±1.95)分,ROM由治疗前的(3.69±2.18)分降到治疗后的(1.54±1.77)分,ADL由治疗前的(4.94±2.61)分降到治疗后的(1.96±2.30)分。结论:体外冲击波治疗肩周炎具有显著的即刻镇痛效果,多次治疗后的镇痛作用有累积效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体外冲击波 肩周炎 镇痛效果 现时疼痛状况 累积效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功能性电刺激同步虚拟现实技术对脑卒中患者下肢运动功能障碍的影响 被引量:35
10
作者 刘翠华 张盘德 +3 位作者 容小川 林楚克 李桂恩 邓红艳 《中国康复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8期736-739,共4页
目的:探讨功能性电刺激同步结合虚拟现实技术治疗脑卒中偏瘫患者下肢运动功能障碍的临床疗效。方法:将58例脑卒中后导致足下垂或足内翻的患者随机分为常规治疗组(对照组28例)和功能性电刺激结合虚拟现实技术治疗组(治疗组30例)。在治疗... 目的:探讨功能性电刺激同步结合虚拟现实技术治疗脑卒中偏瘫患者下肢运动功能障碍的临床疗效。方法:将58例脑卒中后导致足下垂或足内翻的患者随机分为常规治疗组(对照组28例)和功能性电刺激结合虚拟现实技术治疗组(治疗组30例)。在治疗前、治疗4周后对所有患者进行肌张力、下肢运动、平衡功能及步行功能的评定,分别对患者进行肌张力评定(改良后Ashworth分级评定)、Fugl-Meyer下肢功能评定、"站起—走"计时测试评定、10m最大步行速度测试。结果:2组患者一般资料及治疗前各项评定结果差异无显著性意义;治疗4周后与治疗前比较,两组患者下肢运动功能、平衡功能、步行速度均有明显改善(P<0.01);治疗4周后2组比较,治疗组疗效更为显著(P<0.05),与对照组比较,治疗组患者的肌张力未见明显增高(P>0.05)。结论:功能性电刺激同步结合虚拟现实技术能改善脑卒中足下垂、足内翻患者的下肢运动功能、平衡功能及步行速度;与传统训练方法比较更利于促进患侧下肢运动功能的逐渐恢复,达到安全、省时、高效,值得在临床推广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功能性电刺激 虚拟现实 脑卒中 运动功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计算机辅助认知训练对血管性认知障碍的疗效观察 被引量:26
11
作者 周惠嫦 张盘德 +1 位作者 陈丽珊 崔伟 《中国康复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6期551-553,共3页
目的:探讨计算机辅助认知训练对血管性认知障碍患者认知障碍的疗效。方法:32例血管性认知障碍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n=16)和实验组(n=16),对照组采用常规药物治疗,实验组在此基础上给予计算机辅助认知训练。采用简易智能量表(MMSE)和洛... 目的:探讨计算机辅助认知训练对血管性认知障碍患者认知障碍的疗效。方法:32例血管性认知障碍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n=16)和实验组(n=16),对照组采用常规药物治疗,实验组在此基础上给予计算机辅助认知训练。采用简易智能量表(MMSE)和洛文斯顿作业疗法认知功能评定量表(LOTCA)评定疗效。结果:治疗后两组患者MMSE和LOTCA评分均有提高(P<0.05)。与对照组相比,实验组LOTCA的定向力、空间知觉、思维能力,注意力改善更明显(P<0.05),而视知觉、动作运用得分两组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计算机训练能有效提高血管性认知障碍患者的认知功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计算机辅助训练 血管性认知障碍 疗效 简易智能量表 洛文斯顿作业疗法认知功能评定量表 认知训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功能性电刺激同步虚拟现实训练对脑卒中患者步态的影响 被引量:20
12
作者 刘翠华 张盘德 +4 位作者 崔伟 邓红艳 邱运奕 容小川 林楚克 《实用医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7年第5期846-847,共2页
步态异常是脑卒中后患者的主要功能障碍之一,在脑卒中偏瘫患者步态的评估中,除常用的评估量表外,应用三维步态分析系统评测其步态特征及下肢运动学改变,因其具有客观、准确、定量、操作便捷的特点,在康复评估领域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
关键词 脑卒中患者 步态异常 功能性电刺激 虚拟现实 脑卒中偏瘫患者 训练 同步 步态分析系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针灸与吞咽训练治疗脑卒中后吞咽障碍的研究 被引量:97
13
作者 张盘德 姚红 +2 位作者 周惠嫦 蔡昭莲 黄霖 《中国康复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1期989-993,共5页
目的:探讨针灸配合吞咽训练对脑卒中后吞咽障碍的疗效及疗效评价方法。方法:脑卒中恢复期患者95例,随机分成3组:①吞咽训练组33例,给予吞咽训练,包括温度刺激、吞咽器官基础训练和进食训练;②针灸组31例,进行针灸治疗(风池、廉泉、夹廉... 目的:探讨针灸配合吞咽训练对脑卒中后吞咽障碍的疗效及疗效评价方法。方法:脑卒中恢复期患者95例,随机分成3组:①吞咽训练组33例,给予吞咽训练,包括温度刺激、吞咽器官基础训练和进食训练;②针灸组31例,进行针灸治疗(风池、廉泉、夹廉泉、百劳、金津、玉液)和吞咽训练;③电刺激组31例,进行咽喉肌电刺激治疗和吞咽训练。每天治疗1次,每周6次。采用饮水试验、藤岛一郎吞咽障碍疗效评价标准、临床疗效评价对患者进行评估。结果:①治疗后3组患者的饮水试验、吞咽障碍疗效评价标准均显著好转。②3组治疗后饮水试验结果诊断正常例数分别为5,15,11例;藤岛一郎吞咽障碍疗效评价标准得分分别为7.27±2.45,9.29±0.90,8.68±1.70;临床疗效评价治愈分别为8例(24.2%)、18例(58.1%)和10例(32.3%)。针灸组和电刺激组的得分均好于吞咽组。而针灸组与电刺激组的差异无显著性意义。③重度吞咽障碍患者(治疗前饮水试验为5分)的饮水试验得分,针灸组好于电刺激组。结论:针灸加吞咽训练、吞咽肌的电刺激加吞咽训练比单独的吞咽训练疗效更好。针灸加吞咽训练与吞咽肌的电刺激加吞咽训练的疗效相当,但对严重的吞咽障碍患者,针灸加吞咽训练的疗效好于电刺激加吞咽训练,并且疗程更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卒中 吞咽障碍 针灸 电刺激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体外冲击波治疗网球肘的镇痛效果研究 被引量:24
14
作者 张盘德 彭小文 +1 位作者 容小川 尹杰 《中国康复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期32-35,共4页
目的:探讨体外冲击波治疗网球肘的即刻镇痛效应及累积效应。方法:使用国产电磁式体外冲击波治疗机治疗45例网球肘患者,5日1次,共3次。分别在每次治疗前、治疗后、疗程结束后1周,采用现时疼痛状况(PPI)、视觉模拟量表(VAS)、Mills征评定... 目的:探讨体外冲击波治疗网球肘的即刻镇痛效应及累积效应。方法:使用国产电磁式体外冲击波治疗机治疗45例网球肘患者,5日1次,共3次。分别在每次治疗前、治疗后、疗程结束后1周,采用现时疼痛状况(PPI)、视觉模拟量表(VAS)、Mills征评定进行疗效评价。结果:3次治疗后即刻均比治疗前疼痛程度显著降低,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01)。在治疗间歇期,疼痛较上次治疗后即刻增加,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01),但均比上次治疗前的疼痛程度低(P<0.001),疗程结束后疼痛程度显著减轻,由治疗前的(2.29±0.76)分降到治疗后的(0.74±0.52)分。治疗后VAS评分比上次评定均有显著改善,由治疗前的(5.06±1.51)分降到治疗后的(1.99±1.82)分。治疗前Mills征阳性率为95.6%,3次治疗后阳性率分别为86.7%、64.4%、33.3%,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01)。结论:体外冲击波治疗网球肘具有显著的即刻镇痛效果,多次治疗后的镇痛作用有累积效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体外冲击波 网球肘 镇痛 现时疼痛状况 累积效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人体平衡功能检测系列研究(1):正常人静态姿势平衡的定量评定及性别、年龄的差异 被引量:35
15
作者 张盘德 彭小文 +2 位作者 皮周凯 刘翠华 杨杰华 《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 CSCD 2004年第7期414-417,共4页
目的检测正常人群的静态姿势平衡功能 ,了解不同性别和各年龄段的差异。方法采用国产PH A型平衡功能检测训练系统测定 44 5名正常人的坐位、睁眼和闭眼双脚站立、单脚站立的共 40个指标 ,将男女、睁闭眼、左右脚、7个年龄段分别作对比... 目的检测正常人群的静态姿势平衡功能 ,了解不同性别和各年龄段的差异。方法采用国产PH A型平衡功能检测训练系统测定 44 5名正常人的坐位、睁眼和闭眼双脚站立、单脚站立的共 40个指标 ,将男女、睁闭眼、左右脚、7个年龄段分别作对比观察。结果睁眼和闭眼双脚站立时分别有 96 4%和 98%的被试重心分布在A区 ,只有 1人在C区。男女、睁闭眼和左右脚比较多个指标有显著性差异 ,闭眼双脚站位的稳定性要较睁眼时好 ,右脚单脚站位的稳定性较左脚好 ,各年龄段比较 ,除睁眼双脚站立左侧内外偏移幅度外 ,其他指标均有显著性差异 ,2 0— 3 9岁的平衡功能最佳 ,60岁以后出现衰退。结论静态姿势平衡检测仪能客观和定量地评价人体平衡功能 ,人体平衡功能与年龄、性别相关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平衡功能 静态姿势描记 正常人 稳定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两种平衡量表在脑卒中患者平衡功能评定的实用性研究 被引量:16
16
作者 刘翠华 张盘德 +2 位作者 张自茂 皮周凯 彭小文 《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 CSCD 2005年第3期206-208,共3页
目的探讨Berg平衡功能评定表(BBS)和Fugl-Meyer平衡功能评定表(FMB)在脑卒中患者平衡功能评定的临床实用性及相关性。方法对68例脑卒中患者,于平衡功能训练前后分别应用BBS和FMB由专人进行评定,然后对每位患者进行静态姿势平衡测试仪(B... 目的探讨Berg平衡功能评定表(BBS)和Fugl-Meyer平衡功能评定表(FMB)在脑卒中患者平衡功能评定的临床实用性及相关性。方法对68例脑卒中患者,于平衡功能训练前后分别应用BBS和FMB由专人进行评定,然后对每位患者进行静态姿势平衡测试仪(BPM)测试。BPM测试分别在睁眼和闭眼状态下进行,取摆幅指数(SI)、摆动的轨迹长(lng)、外周面积(area)进行分析。结果治疗前后比较,FMB评定无显著性差异(P>005);BBS评定和BPM各检测指标均有非常高度显著性差异(P<0001);FMB与BBS之间呈中度的正相关(r=0517,P<0001),FMB与BPM各观察指标之间无相关性(r=-0074^-0247,P>005);BBS与BPM各观察指标之间呈中度负相关(r=-0410^-0587,P<001~0001)。结论BBS与BPM在评定脑卒中患者平衡功能方面具有良好的一致性,都可以反映患者的平衡状态;但FMB对治疗前后的效果评定敏感性较差,其临床实用性较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卒中 平衡功能 评定Berg平衡功能评定表 Fugl一MeYer平衡功能评定表 静态姿势平衡测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早期减重训练对脑卒中偏瘫患者下肢功能的影响 被引量:16
17
作者 刘翠华 张盘德 +3 位作者 彭小文 皮周凯 容小川 杨杰华 《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 CSCD 2005年第7期518-519,共2页
目的观察减重训练(PBWS)对脑卒中偏瘫患者下肢功能的影响以及在不同时期进行减重训练的疗效,探讨对脑卒中偏瘫患者进行减重训练的最佳时间。方法40例脑卒中患者随机分为A、B、C3组,早期均运用常规康复治疗方法,其中A组(14例)整个康复过... 目的观察减重训练(PBWS)对脑卒中偏瘫患者下肢功能的影响以及在不同时期进行减重训练的疗效,探讨对脑卒中偏瘫患者进行减重训练的最佳时间。方法40例脑卒中患者随机分为A、B、C3组,早期均运用常规康复治疗方法,其中A组(14例)整个康复过程均运用常规康复治疗;B组(13例)在常规康复治疗2周后加减重训练;C组(13例)在常规康复治疗5周后加减重训练;3组治疗时间均为8周。在治疗前后分别用FuglMeyer评定表、Barthel指数和Berg平衡量表进行评定分析。结果治疗前3组患者各评测指标无显著性差异(P>0.05),治疗后3组患者下肢功能均有不同程度的改善(P<0.05~0.001),但治疗后B组与A、C组比较大部分评测指标有显著性差异(P<0.05~0.01);C组与A组比较也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早期介入减重训练可进一步改善偏瘫患者下肢功能的恢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减重训练 偏瘫 脑卒中 运动功能 下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口肌训练对孤独症儿童摄食行为的影响 被引量:11
18
作者 周惠嫦 张盘德 +1 位作者 陈丽珊 梁鹏 《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7期647-650,共4页
目的观察口肌训练对孤独症儿童摄食行为的影响。方法 59例有摄食障碍的孤独症儿童分为对照组(n=29)和口肌组(n=30)。对照组进行饮食行为干预,口肌组采用口肌训练结合饮食行为干预。于治疗前后通过摄食行为调查问卷对患儿进行评估。结果... 目的观察口肌训练对孤独症儿童摄食行为的影响。方法 59例有摄食障碍的孤独症儿童分为对照组(n=29)和口肌组(n=30)。对照组进行饮食行为干预,口肌组采用口肌训练结合饮食行为干预。于治疗前后通过摄食行为调查问卷对患儿进行评估。结果治疗后,口肌组在进餐量、进餐时间、对事物不感兴趣、拒绝某些食物、不愿尝试新食物、强烈偏爱某食物等方面改善(P<0.05),且优于对照组(P<0.05)。两组在改变患儿不良进餐习惯和进餐地点方面效果显著(P<0.05),但两组间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口肌训练对改善孤独症儿童的不良摄食行为有一定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孤独症 儿童 口肌训练 饮食行为干预 摄食行为障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人体平衡功能检测系列研究(2):正常人静态平衡的正常参考值范围及相关因素 被引量:29
19
作者 彭小文 张盘德 +1 位作者 张自茂 黄文清 《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 CSCD 2005年第8期644-646,共3页
目的探讨正常人群的静态平衡正常范围及相关的影响因素。方法采用PH A型平衡功能检测训练系统测定445名正常人的坐位、睁眼和闭眼双脚站位、左右单脚站位的平衡数据,并计算出各检测指标的正常参考值范围。结果通过计算得出正常人群、男... 目的探讨正常人群的静态平衡正常范围及相关的影响因素。方法采用PH A型平衡功能检测训练系统测定445名正常人的坐位、睁眼和闭眼双脚站位、左右单脚站位的平衡数据,并计算出各检测指标的正常参考值范围。结果通过计算得出正常人群、男性、女性以及各年龄组人群的平衡功能指标正常参考值范围。结论静态姿势平衡检测能客观、定量、准确地评价人体的平衡功能,其正常参考值范围的确定有助于平衡障碍的评估和相关疾病的诊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平衡功能 正常参考值 静态姿势描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腧穴热敏化艾灸治疗面神经麻痹的临床观察 被引量:5
20
作者 刘翠华 张盘德 +2 位作者 容小川 李桂恩 林楚克 《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 CSCD 2011年第4期377-379,共3页
目的观察腧穴热敏化艾灸疗法综合治疗面神经麻痹的临床疗效。方法 102例面神经麻痹患者分为观察组(n=52)和对照组(n=50)。对照组采用药物、物理因子等常规综合治疗;观察组在常规综合治疗的基础上同时应用热敏化穴艾灸疗法。均连续治疗4... 目的观察腧穴热敏化艾灸疗法综合治疗面神经麻痹的临床疗效。方法 102例面神经麻痹患者分为观察组(n=52)和对照组(n=50)。对照组采用药物、物理因子等常规综合治疗;观察组在常规综合治疗的基础上同时应用热敏化穴艾灸疗法。均连续治疗4周。通过治疗前后神经功能评分评价疗效。结果治疗后,两组面神经功能评分均较治疗前显著提高(P<0.001),且观察组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观察组总显效率和有效率均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疗程显著短于对照组(P<0.001)。结论应用腧穴热敏化艾灸疗法综合治疗面神经麻痹能明显提高临床疗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面神经麻痹 热敏疗法 穴位 艾灸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