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急性髓系白血病与急性淋巴系白血病的蛋白质组比较研究 被引量:2
1
作者 肖平 曾耀英 +1 位作者 聂燕芳 林蔚 《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 CAS CSCD 2011年第6期1353-1356,共4页
本研究通过对急性髓系白血病(AML)与急性淋巴系白血病(ALL)细胞比较蛋白质组分析,寻找亚型特异性的蛋白质表达谱。应用双向电泳分别分离AML不同亚型(M1、M2、M3)、ALL患者骨髓白血病细胞蛋白质,利用PDQuest 7.4软件分析双向电泳图谱差... 本研究通过对急性髓系白血病(AML)与急性淋巴系白血病(ALL)细胞比较蛋白质组分析,寻找亚型特异性的蛋白质表达谱。应用双向电泳分别分离AML不同亚型(M1、M2、M3)、ALL患者骨髓白血病细胞蛋白质,利用PDQuest 7.4软件分析双向电泳图谱差异蛋白质点,基质辅助的激光解析飞行时间质谱和生物信息学鉴定差异蛋白质。结果显示:经过电泳图谱分析得到21个差异蛋白质点,质谱鉴定提示15种蛋白有统计学意义。在AML中高表达的蛋白质包括髓过氧化物酶(MPO)、硫氧还蛋白依赖的过氧化物还原酶(PRDX3),钙网蛋白(CALR)、烯酰辅酶A水合酶ECH1等7种,在ALL中高表达的蛋白质包括ARHGDIB、肌动蛋白抑制蛋白1(PFN1)、肌动蛋白(ACTG1)等8种。结论:AML与ALL细胞存在差异蛋白质表达谱,这将有助于发现早期诊断的分子标志物及特异性治疗靶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髓系白血病 急性淋巴系白血病 蛋白质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LncRNA GUSBP11通过miR-339-5p/MDM2轴调节胃癌细胞的恶性生物学行为
2
作者 黄星华 吕微风 +2 位作者 林蔚 陈家钖 何娴 《中国肿瘤生物治疗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476-483,共8页
目的:探究长链非编码RNA葡萄糖醛酸酶β假基因11(GUSBP11)调节miR-339-5p/小鼠双分钟同源物2(MDM2)轴对胃癌细胞AGS增殖、迁移和侵袭的影响。方法:收集2023年12月至2024年6月期间在广州中医药大学附属佛山中医院手术治疗的25例胃癌患者... 目的:探究长链非编码RNA葡萄糖醛酸酶β假基因11(GUSBP11)调节miR-339-5p/小鼠双分钟同源物2(MDM2)轴对胃癌细胞AGS增殖、迁移和侵袭的影响。方法:收集2023年12月至2024年6月期间在广州中医药大学附属佛山中医院手术治疗的25例胃癌患者的癌旁组织及癌组织。常规培养胃癌细胞AGS和正常胃黏膜上皮细胞GES-1,用转染试剂将对照质粒和敲减质粒转染AGS细胞,分为Ctrl组、sh-NC、sh-GUSBP11、sh-GUSBP11+anti-NC、sh-GUSBP11+anti-miR-339-5p。qPCR法检测胃癌组织及各组细胞中GUSBP11、miR-339-5p和MDM2 mRNA的表达;双萤光素酶报告基因实验检测GUSBP11或MDM2与miR-339-5p间的靶向关系;EdU法检、Transwell小室实验、划痕愈合实验和WB法分别检测各组AGS的增殖、迁移和侵袭能力和细胞中CDK1、MMP-2、MMP-9蛋白的表达;AGS细胞移植瘤实验检测敲减GUSBP11对移植瘤生长的影响。结果:胃癌组织和细胞中GUSBP11、MDM2 mRNA均呈高表达(均P<0.05),miR-339-5p呈低表达(P<0.05)。GUSBP11与miR-339-5p和MDM2与miR-339-5p间存在靶向关系。在AGS细胞中敲减GUSBP11可明显抑制MDM2蛋白、促进miR-339-5p的表达而抑制miR-339-5p则可促进MDM2蛋白表达。敲减GUSBP11可抑制AGS细胞的增殖、迁移和侵袭能力而抑制miR-339-5p则可逆转此作用。敲减GUSBP11可明显抑制CDK1、MMP-2和MMP-9蛋白的表达而抑制miR-339-5p则可逆转此作用。敲减GUSBP11可明显抑制AGS细胞移植瘤的生长。结论:GUSBP11在胃癌组织和细胞中呈高表达,敲减GUSBP11表达可能通过调控miR-339-5p/MDM2轴抑制胃癌细胞的恶性生物学行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胃癌 长链非编码RNA葡萄糖醛酸酶β假基因11 miR-339-5p 小鼠双分钟同源物2 增殖 迁移 侵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流式细胞术微球阵列法检测急性白血病血清IL-6、IL-10和TNF水平 被引量:13
3
作者 肖平 曾耀英 林蔚 《暨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与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4期375-377,共3页
目的:探讨流式细胞术微球阵列法(CBA)在细胞因子检测中的应用及血清肿瘤坏死因子(TNF)、白细胞介素6(IL-6)和白细胞介素10(IL-10)在不同亚型急性白血病(AL)中的表达水平。方法:采用BD CBA F lex Set IL-6、IL-10、TNF试剂盒和流式细胞... 目的:探讨流式细胞术微球阵列法(CBA)在细胞因子检测中的应用及血清肿瘤坏死因子(TNF)、白细胞介素6(IL-6)和白细胞介素10(IL-10)在不同亚型急性白血病(AL)中的表达水平。方法:采用BD CBA F lex Set IL-6、IL-10、TNF试剂盒和流式细胞术检测29例急性白血病患者和20例正常人血清样本中3种细胞因子水平。结果:AL患者IL-6、IL-10和TNF水平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的IL-10和TNF水平较急性非淋巴细胞白血病(ANLL)有显著性提高(P<0.05)。在ANLL亚型中,M1型IL-6水平最高。结论:CBA法能快速、准确地定量检测细胞因子;AL血清中IL-6、IL-10和TNF水平升高,可能与疾病的发生发展存在相关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流式细胞术微球阵列法 急性白血病 细胞因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骨髓白血病细胞蛋白质组双向电泳技术的建立与优化 被引量:6
4
作者 肖平 曾耀英 +2 位作者 聂燕芳 林蔚 吴晓萍 《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 CAS CSCD 2008年第3期497-500,共4页
本研究旨在建立和优化人骨髓白血病细胞蛋白质组双向电泳分析方法,以获得分辨率高、重复性好的图谱。提取骨髓中白血病细胞总蛋白质,以等电聚焦为第一向和垂直SDS-PAGE为第二向分离蛋白,显色后用PDQuest 7.4软件分析电泳图谱,比较不同... 本研究旨在建立和优化人骨髓白血病细胞蛋白质组双向电泳分析方法,以获得分辨率高、重复性好的图谱。提取骨髓中白血病细胞总蛋白质,以等电聚焦为第一向和垂直SDS-PAGE为第二向分离蛋白,显色后用PDQuest 7.4软件分析电泳图谱,比较不同的实验条件对图谱的影响。结果显示:通过优化样品制备和电泳中的实验环节,获得了蛋白点分离清晰的图谱,平均蛋白点数为780±73,重复实验所得蛋白点匹配率为82±5%。结论:成功建立了人骨髓白血病细胞的蛋白质组双向电泳分析方法,该方法适用于后续各亚型白血病比较蛋白组学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血病 双向电泳 蛋白质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慢性乙肝患者病毒前C区突变株感染的检测与意义 被引量:2
5
作者 刘晓松 崔金环 +1 位作者 司建华 刁均民 《临床肝胆病杂志》 CAS 北大核心 1997年第4期204-205,共2页
本文采用3’端特异性PCR技术对36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进行了HBV前C区1896位点突变检测。结果发现4例HBV突变株感染,3例为混合感染,1例为单纯突变株感染。作者对使用3’端特异性PCR对HBV突变株检测的作用及... 本文采用3’端特异性PCR技术对36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进行了HBV前C区1896位点突变检测。结果发现4例HBV突变株感染,3例为混合感染,1例为单纯突变株感染。作者对使用3’端特异性PCR对HBV突变株检测的作用及HBV突变株在乙肝病情发生、发展中的作用进行了探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乙型肝炎病毒 感染 乙型肝炎 聚合酶链反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逆向点杂交技术在丙型肝炎病毒基因分型中的应用 被引量:2
6
作者 曾劲伟 杨光 +1 位作者 崔金环 陈姝 《实用医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7期2817-2819,共3页
目的:改进并应用本实验室创建的丙型肝炎病毒(HCV)基因分型方法检测HCV基因分型。方法:应用PCR-逆向点杂交技术(PCR-RBD),联合HCV的核心区和5′非编码区设计引物和分型探针,对122份HCV RNA阳性的血清标本及作为阴性对照的20份抗HCV阴性... 目的:改进并应用本实验室创建的丙型肝炎病毒(HCV)基因分型方法检测HCV基因分型。方法:应用PCR-逆向点杂交技术(PCR-RBD),联合HCV的核心区和5′非编码区设计引物和分型探针,对122份HCV RNA阳性的血清标本及作为阴性对照的20份抗HCV阴性的血清标本进行基因分型,并通过与基因测序结果比较确定本方法的有效性。结果:122份受试标本共检出5种HCV基因型,分别为1a、1b、2a、3b和6a。20份阴性对照全部阴性。本研究的基因分型结果与测序分型结果一致。结论:联合HCV核心区和5′非编码区应用PCR-RBD技术可以准确有效地进行HCV基因分型,适用于常规临床检测与流行病学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炎病毒属 丙型肝炎病毒 基因分型 逆向点杂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冠心病冠脉介入术后心血管事件的预测因素
7
作者 梁茜 杨希立 +1 位作者 杨光 崔金环 《南方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7期1426-1427,1430,共3页
目的探讨血管紧张素转换酶(ACE)、血管紧张素原(AGT)及内皮型一氧化氮合酶(eNOS)基因多态性、传统危险因素以及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抑制药物治疗对佛山地区汉族人冠心病冠脉介入术(PCI)术后心血管事件的影响。方法研究选取138例冠心病PC... 目的探讨血管紧张素转换酶(ACE)、血管紧张素原(AGT)及内皮型一氧化氮合酶(eNOS)基因多态性、传统危险因素以及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抑制药物治疗对佛山地区汉族人冠心病冠脉介入术(PCI)术后心血管事件的影响。方法研究选取138例冠心病PCI术后患者,使用基因芯片技术测定其ACE、AGT和eNOS基因多态性,比较其随访期间发生心血管事件组与无心血管事件组的基因型频率。综合患者冠心病传统危险因素以及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抑制药物治疗等情况,进行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单因素分析,AGT基因TT基因型心血管事件组比无心血管事件组显著增加(P<0.05),ACE和eNOS基因多态性两组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AGTTT基因型、高血压病、高脂血症及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抑制药物治疗与冠心病PCI术后心血管事件独立相关(P<0.05)。结论AGTTT基因型、高血压病、高脂血症及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抑制药物治疗可能是影响佛山地区汉族人冠心病PCI术后心血管事件的有效预测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冠心病 基因多态性 心血管事件 经皮冠脉介入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