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7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微生物源食品防腐剂在调味品中的应用 被引量:28
1
作者 孙启星 侯杰 +1 位作者 周其洋 童星 《中国调味品》 CAS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2期196-200,共5页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越来越多的消费者追求绿色食品,因此探索天然产物作为食品防腐剂已成为研究热点。文章根据调味品行业天然防腐剂的发展需求,有针对性地论述了3种常见微生物源食品防腐剂(乳酸链球菌素、聚赖氨酸和纳他霉素)的理...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越来越多的消费者追求绿色食品,因此探索天然产物作为食品防腐剂已成为研究热点。文章根据调味品行业天然防腐剂的发展需求,有针对性地论述了3种常见微生物源食品防腐剂(乳酸链球菌素、聚赖氨酸和纳他霉素)的理化性质、抑菌机制和抑菌特性。同时,分析了3种微生物源食品防腐剂在调味品中的研究现状,并展望了其在调味品行业中应用的可行性以及其可能成为调味品行业天然防腐剂的发展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乳酸链球菌素 聚赖氨酸 纳他霉素 防腐剂 调味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美拉德热反应条件对大豆酶解液风味物质形成的影响
2
作者 曹振宇 阮秋凤 +2 位作者 谭佳 童星 黄强 《中国调味品》 北大核心 2025年第8期38-44,共7页
美拉德热反应是食物风味生成的重要反应。试验分析了以大豆酶解液制得增香大豆油的挥发性风味物质,得出其关键风味化合物为醛类、酮类、杂环类和含硫化合物等。同时,研究了美拉德热反应pH、反应温度等条件对氨基酸和关键风味物质含量的... 美拉德热反应是食物风味生成的重要反应。试验分析了以大豆酶解液制得增香大豆油的挥发性风味物质,得出其关键风味化合物为醛类、酮类、杂环类和含硫化合物等。同时,研究了美拉德热反应pH、反应温度等条件对氨基酸和关键风味物质含量的影响,通过皮尔森相关性分析、聚类分析等方法对关键风味物质的生成机制进行探索,得出美拉德热反应温度的提升促进关键风味物质含量的提升,而pH的提升对风味物质的调节更细微,除吡嗪类化合物整体呈上升趋势外,醛类、含硫化合物均呈现不同程度的上升或下降趋势。酶解液氨基酸对风味物质的影响与风味物质的生成机制有关,对异丁醛、3-甲基丁醛、吡嗪类和含硫化合物的影响较大。该研究进一步揭示了美拉德热反应中风味物质的形成机制,可为后续食品的增香提供理论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豆酶解液 风味 氨基酸 美拉德热反应 增香大豆油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两株米曲霉混菌制曲提升酱油品质的研究
3
作者 洪钦辉 王威 《中国酿造》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237-241,共5页
为探索双菌种复配制曲的可行性,该研究以两株不同特性的米曲霉(HT.AS1102、HT.AS1103)复配制曲酿造酱油,考察两株米曲霉的生长特性和混合制曲的产酶能力,并通过评估酿造酱油的理化、感官指标,选择合适的菌种复配制曲比例。结果表明,菌株... 为探索双菌种复配制曲的可行性,该研究以两株不同特性的米曲霉(HT.AS1102、HT.AS1103)复配制曲酿造酱油,考察两株米曲霉的生长特性和混合制曲的产酶能力,并通过评估酿造酱油的理化、感官指标,选择合适的菌种复配制曲比例。结果表明,菌株HT.AS1102与HT.AS1103的最佳复配制曲比例为2∶1。在此优化条件下,两株米曲霉复配制曲酿造的酱油较HT.AS1102单菌制曲发酵酱油氨基酸态氮含量提升3.3%,谷氨酸含量提升23%;较HT.AS1103单菌制曲发酵酱油总酸含量下降3%,还原糖含量提升8%;酿造出的酱油综合了两个单菌株的优势,综合口感最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米曲霉 混合制曲 产酶能力 酱油品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食品中的丙酸本底含量及产生机理研究进展 被引量:13
4
作者 王瑞 何涛 《中国调味品》 CAS 北大核心 2015年第9期104-108,共5页
国标规定,丙酸及其盐类作为食品防腐剂可用于面包、糕点、酱油、醋等食品中。由于这些标准的原因,在某些食品或食物中检测到丙酸受到法律的监管。实际上,丙酸可天然存在于多种动物、植物及发酵食品中。为了正确认识食品中存在的丙酸,为... 国标规定,丙酸及其盐类作为食品防腐剂可用于面包、糕点、酱油、醋等食品中。由于这些标准的原因,在某些食品或食物中检测到丙酸受到法律的监管。实际上,丙酸可天然存在于多种动物、植物及发酵食品中。为了正确认识食品中存在的丙酸,为食品安全监管提供科学依据,对食品中丙酸的可能来源、本底含量和产生机理进行了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丙酸 食品 含量 产生机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感官评价在调味品中的应用和注意事项 被引量:12
5
作者 黄富军 楚炎沛 《中国调味品》 CAS 北大核心 2013年第6期115-117,共3页
合理的感官评价不但能够缩短研发时间,提高研发效率,提升新产品开发成功率,而且还有助于市场调研、营销诉求和品质控制。食品的食用特性及所能带给消费者的愉悦性各不相同,所对应的感官评价指标体系也大不一样。重点从评价指标体系的建... 合理的感官评价不但能够缩短研发时间,提高研发效率,提升新产品开发成功率,而且还有助于市场调研、营销诉求和品质控制。食品的食用特性及所能带给消费者的愉悦性各不相同,所对应的感官评价指标体系也大不一样。重点从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和感官评价实验的实施两方面,阐述了感官评价体系在调味品中的应用原则和注意事项,并结合仪器分析完善调味品的质量标准体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调味品 感官评价体系 应用原则 注意事项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酶解前后牡蛎肉风味变化研究 被引量:4
6
作者 洪林欣 童星 +5 位作者 孙乐常 吴昌正 尹开平 刘康 林端权 张凌晶 《食品与发酵工业》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0期120-128,共9页
该研究以牡蛎(Ostreae concha)为研究对象,蛋白酶与淀粉酶复合反应制备牡蛎肉酶解液,结合感官评价和顶空-固相微萃取-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法分析牡蛎肉酶解前后挥发性化合物的变化规律,解析牡蛎肉及其酶解液的关键风味化合物及主要腥味成... 该研究以牡蛎(Ostreae concha)为研究对象,蛋白酶与淀粉酶复合反应制备牡蛎肉酶解液,结合感官评价和顶空-固相微萃取-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法分析牡蛎肉酶解前后挥发性化合物的变化规律,解析牡蛎肉及其酶解液的关键风味化合物及主要腥味成分。利用相对气味活度值来量化评价各组分对牡蛎肉酶解液风味的贡献程度。添加淀粉酶将牡蛎肉中的糖原分解成小分子单糖,并在一定温度下促使酶解液发生美拉德反应,进而产生具有愉快风味的化合物以遮盖牡蛎的腥味。结果表明,酶解后呈现腥味、哈喇味的(E,E)-2,4-庚二烯醛、己醛、庚醛和壬醛等物质的含量降低,酶解脱除了牡蛎肉中的腥味,生成了具有浓郁果香味和青草味的2-戊基呋喃、苯甲醛和十六醛等物质,在多种挥发性化合物共同作用下,整体香气协调,风味持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牡蛎 酶解 风味 挥发性化合物 相对气味活度值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梯度升温发酵工艺对不同盐分稀态发酵酱油微生物变化和风味形成的影响 被引量:3
7
作者 李心智 刘希 +4 位作者 徐新玉 周其洋 吴昌正 童星 欧仕益 《食品工业科技》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9期106-114,共9页
本文以12%和18%(w/v)两种盐分浓度的稀态发酵酱醪为研究对象,探究梯度升温(15℃-20℃-25℃-30℃)工艺对发酵酱醪微生物计数和风味形成的影响。结果显示:采用梯度升温工艺的低盐分酱醪样品(TC12)的酵母计数在发酵到期时比恒温(30℃)对照... 本文以12%和18%(w/v)两种盐分浓度的稀态发酵酱醪为研究对象,探究梯度升温(15℃-20℃-25℃-30℃)工艺对发酵酱醪微生物计数和风味形成的影响。结果显示:采用梯度升温工艺的低盐分酱醪样品(TC12)的酵母计数在发酵到期时比恒温(30℃)对照组(C12)要高1.0 log CFU/g左右,这表明酵母在梯度升温工艺中维持生长代谢时间较长。这或与发酵前期较低的温度限制了酵母过快的繁殖有关。其中,TC12的发酵到期原油的氨基酸态氮高达1.14 g/100 g,达到我国规定的特级酿造酱油标准。同时,TC12中的鲜味(19.03 g/L)和甜味氨基酸(19.32 g/L)含量较高,共占氨基酸总量约60%,呈现较好的鲜甜滋味。挥发性物质检测数据显示,TC12中的乙醇、苯乙酸乙酯、棕榈酸乙酯、3-甲硫基丙醛和苯甲醛等含量较高,样品整体呈现“水果甜香和酯香”。另一方面,高盐组梯度升温样品(TC18)则测得更多的愈创木酚和甲基麦芽酚,呈现“烟熏香和酱香”。感官鉴评数据显示,低盐分梯度升温发酵样品TC12相比恒温发酵组C12具有更高的香气和滋味得分,综合口感更优。综上所述,梯度升温工艺有利于限制低盐分(12%)发酵酱醪中酵母在前期的过快生长,保持其在发酵后期的活性细胞计数,使其能持续发酵生成更多风味物质,提升低盐发酵原油的整体风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梯度升温 低盐发酵酱油 酵母 氨基酸态氮 游离氨基酸 挥发性风味物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米曲霉蛋白酶基因与酶学特性研究进展 被引量:3
8
作者 吴日帮 陈晨 +1 位作者 方博文 周其洋 《中国酿造》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8-13,共6页
米曲霉(Aspergillus oryzae)是酱油酿造中的关键微生物,其分泌的蛋白酶参与了原料蛋白质向氨基酸、呈味肽转化的过程,既为酵母、乳酸菌等微生物生长发酵提供养分,又为其他风味物质的形成提供物质基础,因此,蛋白酶是酱油发酵菌种选育中... 米曲霉(Aspergillus oryzae)是酱油酿造中的关键微生物,其分泌的蛋白酶参与了原料蛋白质向氨基酸、呈味肽转化的过程,既为酵母、乳酸菌等微生物生长发酵提供养分,又为其他风味物质的形成提供物质基础,因此,蛋白酶是酱油发酵菌种选育中的重要指标。随着米曲霉全基因组测序的发展,从基因水平分析米曲霉的蛋白酶成为新型蛋白酶资源挖掘的重要途径,同时从酶学特性的角度分析蛋白酶的互作以及与风味形成之间的关系,可以为酱油酿造用米曲霉菌种的迭代提供指导。该文从米曲霉基因组数据角度分析米曲霉蛋白酶资源基因挖掘现状,并对已知的米曲霉蛋白酶(分泌型内肽酶、分泌型外肽酶)酶学特性进行综述,为新的米曲霉蛋白酶资源挖掘及新菌种开发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米曲霉 蛋白酶 基因组 酶学特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地衣芽孢杆菌发酵海带的脱腥效果与机理研究
9
作者 戚伟鹏 梁羽彤 +1 位作者 童星 欧仕益 《食品与发酵工业》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3期77-86,共10页
海带作为一种营养丰富的药食同源原料因其天然的腥味而在食品加工中受到限制。该研究以地衣芽孢杆菌(Bacillus licheniformis)对海带进行发酵,采用顶空固相微萃取结合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法测定挥发性化合物,利用气味活度值筛选出发酵脱... 海带作为一种营养丰富的药食同源原料因其天然的腥味而在食品加工中受到限制。该研究以地衣芽孢杆菌(Bacillus licheniformis)对海带进行发酵,采用顶空固相微萃取结合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法测定挥发性化合物,利用气味活度值筛选出发酵脱除的腥味化合物。为了进一步研究发酵脱腥的机理,该研究选取了代表性的腥味化合物1-辛烯-3-酮和(E,E)-2,4-癸二烯醛作为对象,研究了两者在地衣芽孢杆菌发酵后的产物,并初步探究了相应腥味化合物脱除的机理。结果表明,海带主要的醛类、酮类及醇类等腥味化合物含量在接种量5%、发酵时间72 h、发酵温度37℃下发酵后均出现显著下降,部分成分下降至未检出。同时,在发酵组中可检出含量增加或新增的香气化合物,如反式-β-紫罗兰酮、2,4-二叔丁基苯酚、2,3-丁二酮、乙偶姻、芳樟醇、吡嗪类等,进一步对海带的香气进行了修饰与掩盖。同时,通过分析1-辛烯-3-酮和(E,E)-2,4-癸二烯醛的发酵产物,确认了2条潜在的代谢通路:醛酮还原酶催化的醛类加氢还原成醇,烯酮还原酶催化的烯酮类物质中的双键加氢还原。该研究报道了以芽孢杆菌为基础的生物发酵脱腥,并同时研究了该发酵过程中的脱腥机理,对未来的海带深加工提供了一定的理论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带 地衣芽孢杆菌 发酵 脱腥 机理研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微生物发酵法制备核酸酶P1及其性质和应用
10
作者 胡洋 万吉林 +2 位作者 侯莎 吴昌正 童星 《中国调味品》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0期216-220,共5页
核酸酶P1又名5′-磷酸二酯酶,是酶法制备5′-核苷酸的关键酶类。文章对核酸酶P1的结构、性质、发酵工艺及其在食品领域的应用进行了总结,并对其未来的发展方向进行了展望。
关键词 核酸酶P1 性质 发酵 固定化 应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即食肉制品中分离的科氏葡萄球菌科氏亚种HT-26及其快速检测分子标识筛选
11
作者 钱澄倩 杜宇辉 +2 位作者 纪耀勇 黄艳蒙 李贤信 《中国调味品》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157-161,175,共6页
科氏葡萄球菌是一种皮肤共生菌,但在一定条件下也可引起炎症和疾病,常分布于人类、畜牧动物、食品等环境中。该研究从市售即食肉制品中分离得到一株科氏葡萄球菌HT-26,经分析鉴定该菌株属于科氏葡萄球菌科氏亚种(SCC)。由于SCC与其近源... 科氏葡萄球菌是一种皮肤共生菌,但在一定条件下也可引起炎症和疾病,常分布于人类、畜牧动物、食品等环境中。该研究从市售即食肉制品中分离得到一株科氏葡萄球菌HT-26,经分析鉴定该菌株属于科氏葡萄球菌科氏亚种(SCC)。由于SCC与其近源菌种的基因组序列相似度高,因此SCC的快速特异性检测存在一定困难。该研究基于比较基因组学分析找到4段SCC特异性序列,并筛选和验证得到一对高效特异性检测引物,可实现最低27 CFU/mL浓度的SCC检测,且可有效应用于即食肉制品中,最低检测限可达115 CFU/g。对即食肉制品或其他食品实行SCC的快速特异性检测可加强调味品中微生物污染防治监控,进一步加强食品安全保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科氏葡萄球菌 科氏葡萄球菌科氏亚种 SCC QRT-PCR 即食肉制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米曲霉混合发酵提升酱油品质的研究
12
作者 洪钦辉 《中国酿造》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2期255-260,共6页
该研究采用两个不同特性的米曲霉(Aspergillus oryzae)分别进行制曲,再进行混合发酵,以获得一款感官质量更优的酿造酱油。结果表明,米曲霉HT.AS1202和HT.AS1205按1∶1混合发酵,发挥了两个菌种在蛋白酶、果胶酶、谷氨酰胺酶等酶系互补的... 该研究采用两个不同特性的米曲霉(Aspergillus oryzae)分别进行制曲,再进行混合发酵,以获得一款感官质量更优的酿造酱油。结果表明,米曲霉HT.AS1202和HT.AS1205按1∶1混合发酵,发挥了两个菌种在蛋白酶、果胶酶、谷氨酰胺酶等酶系互补的作用,获得的酱油与单菌发酵酱油相比,总酸含量(1.94 g/100 m L)低、总糖含量(5.6 g/100 m L)高,全氮含量(1.80 g/100 m L)、氨基酸态氮含量(1.08 g/100 m L)均达到特级酱油国标要求,谷氨酸含量高,口感上呈现鲜味较突出,酸味协调,咸味适中的特点;香气成分种类85种,相对两个单菌株发酵酱油(79种、81种)均有增加,既保留了酱香的特点,还带有轻快的花果芳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菌种 混合发酵 酿造酱油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淀粉原料对酱油制曲酶系的影响研究 被引量:14
13
作者 徐宁 孙娟 +3 位作者 赵丽云 洪钦辉 陈福生 黄文彪 《中国酿造》 CAS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1期79-82,共4页
为了研究面粉和炒小麦2种酱油酿造淀粉原料对制曲成曲酶系的影响,分析了制曲过程24h^44h间曲料中性蛋白酶、氨肽酶、α-淀粉酶、糖化酶、纤维素酶、果胶酶等6种关键酶的活力变化,结果显示,淀粉配料的不同对蛋白酶系中的中性蛋白酶和氨... 为了研究面粉和炒小麦2种酱油酿造淀粉原料对制曲成曲酶系的影响,分析了制曲过程24h^44h间曲料中性蛋白酶、氨肽酶、α-淀粉酶、糖化酶、纤维素酶、果胶酶等6种关键酶的活力变化,结果显示,淀粉配料的不同对蛋白酶系中的中性蛋白酶和氨肽酶活力无影响;淀粉酶和糖化酶影响明显,面粉配料2种酶活分别是炒小麦配料的1.5~2倍和2~4倍。果胶酶活力炒小麦配料是面粉配料约2倍,纤维素酶活力两者相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酱油 米曲霉 淀粉 酶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效超滤澄清除菌技术在酱油开发及产业化中的应用 被引量:2
14
作者 万印华 黄文彪 +3 位作者 杭晓风 罗建泉 宋伟杰 苏仪 《生物产业技术》 2011年第5期48-52,共5页
一、背景酱油是始创于我国,有着几千年悠久历史的传统调味品。目前我国酱油年产量达500万吨,占世界年产量的60%以上,年总产值超过200亿元。虽然我国采用高盐稀态发酵工艺生产的酱油的部分理化指标还优于日本和韩国产品,但由于我国... 一、背景酱油是始创于我国,有着几千年悠久历史的传统调味品。目前我国酱油年产量达500万吨,占世界年产量的60%以上,年总产值超过200亿元。虽然我国采用高盐稀态发酵工艺生产的酱油的部分理化指标还优于日本和韩国产品,但由于我国调味品加工技术落后,长期以来市场上中、高档酱油产品一直由日本、韩国等国外产品主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酱油产品 加工技术 超滤澄清 产业化 应用 开发 除菌 韩国产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一种测定酱油曲中蛋白酶活力方法研究 被引量:5
15
作者 缪素娜 邓少雅 +3 位作者 谭丽贤 黄文彪 刘纪红 严守雷 《中国酿造》 CAS 2014年第2期37-41,共5页
以底物Suc-Ala-Ala-Pro-Leu-pNA(琥珀酰-丙氨酰-丙氨酰-脯氨酰-亮氨酰-对硝基苯胺)在蛋白酶催化下生成显色基团对硝基苯胺为基础,结合多功能酶标仪检测显色基团对硝基苯胺(pNA)含量,建立酱油曲中蛋白酶活力的新检测方法。在单因素试验... 以底物Suc-Ala-Ala-Pro-Leu-pNA(琥珀酰-丙氨酰-丙氨酰-脯氨酰-亮氨酰-对硝基苯胺)在蛋白酶催化下生成显色基团对硝基苯胺为基础,结合多功能酶标仪检测显色基团对硝基苯胺(pNA)含量,建立酱油曲中蛋白酶活力的新检测方法。在单因素试验的基础上,选定底物浓度、反应pH值、反应温度3个因素的3个水平进行中心组合试验,通过响应面分析得出酶活测定最优条件。结果表明,底物浓度、反应温度对酶活有显著影响,酶活测定的最佳条件为:底物浓度2.23mmol/mL,反应温度40.6℃,反应pH值为8.7。同时与GB/T23527-2009《蛋白酶活力的测定福林法》的方法进行了比对,新建立方法与国家标准方法检测结果具有显著相关性(R2=0.903)。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酱油曲 蛋白酶 Suc-Ala-Ala-Pro-Leu-pNA 多功能酶标仪 响应面分析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酱油的风味物质及其研究进展 被引量:29
16
作者 童星 彭勃 《中国调味品》 CAS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0期195-200,共6页
酱油是一种传统的发酵调味品,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具有不可动摇的地位。酱油的风味是一个复杂的体系,对酱油中风味物质的研究在食品及调味品领域中具有重要意义。文章综述了酱油中风味物质的来源以及近年来国内外研究者对酱油香气及滋味... 酱油是一种传统的发酵调味品,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具有不可动摇的地位。酱油的风味是一个复杂的体系,对酱油中风味物质的研究在食品及调味品领域中具有重要意义。文章综述了酱油中风味物质的来源以及近年来国内外研究者对酱油香气及滋味物质的研究进展,为进一步深入探究其风味物质提供了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酱油 物质 风味 香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一株高酶活力米曲霉菌株的选育及其在酱油生产中的应用 被引量:14
17
作者 童星 彭勃 《中国酿造》 CAS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1期51-55,共5页
该研究以米曲霉(Aspergillus oryzae)As3.951为出发菌株,采用常压室温等离子体(ARTP)对该菌株进行诱变,选育一株高酶活力诱变菌株ZA189。结果表明,与出发菌株As3.951相比,诱变菌株ZA189制曲获得的成曲中,中性蛋白酶、淀粉酶及谷氨酰胺... 该研究以米曲霉(Aspergillus oryzae)As3.951为出发菌株,采用常压室温等离子体(ARTP)对该菌株进行诱变,选育一株高酶活力诱变菌株ZA189。结果表明,与出发菌株As3.951相比,诱变菌株ZA189制曲获得的成曲中,中性蛋白酶、淀粉酶及谷氨酰胺酶活力均有所提高,分别为3 210.21 U/g、480.29 U/g、3.48 U/g(以干基计),同时,诱变菌株ZA189的成曲中孢子数减少,原料消耗率降低;发酵原油中氨基酸态氮、全氮、还原糖、谷氨酸含量均提高,分别为1.16 g/100 m L、1.94 g/100 m L、11.05 g/100 m L、13.69 g/kg;原油味道更浓郁,色泽更鲜明,具备酱香浓郁、鲜甜突出、滋味醇厚持久的特征。该菌株的选育对酿造酱油品质的提升具有突出贡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米曲霉 常压室温等离子体 诱变 菌株筛选 酱油 酶活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酵母抽提物风味成分研究进展 被引量:17
18
作者 侯杰 孙启星 +1 位作者 邓冲 童星 《中国酿造》 CAS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1期13-16,共4页
该文对酵母抽提物的呈味机理进行了研究,分析了主要呈鲜成分在酵母抽提物中的作用及影响方式,发现酵母抽提物的呈鲜主要依靠谷氨酸和核苷酸,而风味则依靠其中的肽或美拉德产物;对酵母抽提物的生产原料来源、生产技术及用途进行了简要分... 该文对酵母抽提物的呈味机理进行了研究,分析了主要呈鲜成分在酵母抽提物中的作用及影响方式,发现酵母抽提物的呈鲜主要依靠谷氨酸和核苷酸,而风味则依靠其中的肽或美拉德产物;对酵母抽提物的生产原料来源、生产技术及用途进行了简要分析。发现培育高产蛋白和核苷酸的酵母菌种,并采用自溶法、酶法处理酵母细胞为主流技术方向。同时,新的酵母抽提物产品向风味酵母抽提物及根据特殊产品定向开发的方向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酵母抽提物 风味 生产技术 发展方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酱油酿造中米曲霉和酱油曲霉复合制曲的研究 被引量:17
19
作者 李荔 童星 《中国调味品》 CAS 北大核心 2018年第5期145-148,共4页
研究了在产酶能力上具有互补性能的米曲霉和酱油曲霉,分析了2种菌株复合制曲的可能性。结果表明:Aspergillus sojae 125的谷氨酰胺酶是AS3.042的1.48倍,AS3.042和Aspergillus sojae2个菌株最佳的复合比例为4∶1,与米曲霉3.042菌株单独... 研究了在产酶能力上具有互补性能的米曲霉和酱油曲霉,分析了2种菌株复合制曲的可能性。结果表明:Aspergillus sojae 125的谷氨酰胺酶是AS3.042的1.48倍,AS3.042和Aspergillus sojae2个菌株最佳的复合比例为4∶1,与米曲霉3.042菌株单独制曲相比,氨基氮生成率提高5.37%,L-谷氨酸生成提高25.41%,酱油风味质量得到明显提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混合制曲 米曲霉 酱油曲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感官评价方法的比较及在酱油甜味剂筛选中的应用 被引量:10
20
作者 黄文彪 《中国调味品》 CAS 北大核心 2011年第8期28-30,共3页
文章研究将高倍甜味剂应用于酱油中的可行性。通过感官评价小组,采用三点嗜好法,顺位排序法和定量描述法等科学的评价方法,经过综合分析获得对酱油的口感有明显改善作用的甜味组合。配方为蔗糖0.5%,三氯蔗糖0.0025%,能降低酱油咸味,同... 文章研究将高倍甜味剂应用于酱油中的可行性。通过感官评价小组,采用三点嗜好法,顺位排序法和定量描述法等科学的评价方法,经过综合分析获得对酱油的口感有明显改善作用的甜味组合。配方为蔗糖0.5%,三氯蔗糖0.0025%,能降低酱油咸味,同时能提高酱油的鲜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酱油 三氯蔗糖 咸味 鲜味 感官评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