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0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不同的扩大的血管周围间隙对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自发性出血性转化影响的差异性
1
作者 欧茹 刘益民 +1 位作者 黄文纯 李其岩 《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80-83,共4页
目的探讨不同组别的扩大的血管周围间隙(enlarged perivascular space,EPVS)对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自发性出血性转化的影响的差异性。方法选取2021年1月至2024年6月南海区第六人民医院脑科收治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595例,入院后72h... 目的探讨不同组别的扩大的血管周围间隙(enlarged perivascular space,EPVS)对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自发性出血性转化的影响的差异性。方法选取2021年1月至2024年6月南海区第六人民医院脑科收治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595例,入院后72h内完善MRI检查,收集入组患者的头颅MRI EPVS情况。根据头颅MRI结果分为EPVS组384例和无EPVS组211例。EPVS根据发生部位分为基底节患者135例、半卵圆中心患者132例、中脑患者117例;EPVS根据严重程度分级分为轻度患者155例、重度患者229例。在住院期间第7~10天复查头颅CT或者MRI了解颅内情况,根据第2次复查的头颅CT或MRI结果了解患者是否发生自发性出血性转化,分析并比较不同部位及不同严重程度级别EPVS患者自发性出血性转化发生率的差异。结果EPVS组出血性转化比例显著高于无EPVS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7.08%vs 8.53%,P<0.01)。基底节患者自发性出血性转化发生率显著高于半卵圆中心和中脑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40.00%vs 21.97%vs 17.95%,P<0.01);重度患者自发性出血性转化比例显著高于轻度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33.19%vs 18.06%,P<0.01)。结论不同部位及严重程度级别的EPVS对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自发性出血性转化的影响具有差异性。基底节、严重程度为重度EPVS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发生自发性出血性转化的风险更高,能更好预测自发性出血性转化的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缺血性卒中 磁共振成像 自发性出血性转化 扩大的血管周围间隙
在线阅读 下载PDF
MSCTA对胰腺癌胰周血管侵犯及可切除性的评估 被引量:7
2
作者 胡海菁 徐新超 张奕昭 《罕少疾病杂志》 2012年第4期38-42,共5页
目的探讨多排螺旋CT血管成像对胰腺癌周围血管侵犯及手术可切除性的判断。方法对45例胰腺癌的患者行64排螺旋CT行动态增强扫描,利用血管生长及图像融合法容积重建腹部血管,与病理结果作对比,判断胰腺癌对血管侵犯程度并行肿瘤分期和可... 目的探讨多排螺旋CT血管成像对胰腺癌周围血管侵犯及手术可切除性的判断。方法对45例胰腺癌的患者行64排螺旋CT行动态增强扫描,利用血管生长及图像融合法容积重建腹部血管,与病理结果作对比,判断胰腺癌对血管侵犯程度并行肿瘤分期和可切除判断,结果45例胰腺癌患者中,33例患者接收手术治疗,手术中发现胰腺癌的位置与CT检查结果一致,符合率为100%,其中26例术前MSCTA认为肿瘤可切除,实际成功切除21例,成功切除的阳性预测值达80.8%,其中7例MSCTA认为肿瘤不可切除,实际手术不能切除6例,不可切除性评估准确度为85.8%。结论多排螺旋CT血管成像,能反映胰腺癌的血供特征,可以直观显示肿瘤与周围结构的关系及胰周血管受侵情况,对肿瘤分期及可切除性的判断具有较高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血管造影术 胰腺癌 胰周侵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原发性肝癌经导管动脉化疗栓塞术后MRI对残癌检出的价值 被引量:3
3
作者 徐刚 张应和 《罕少疾病杂志》 2012年第5期11-13,共3页
目的通过分析35例原发性肝癌经导管动脉化疗栓塞术后,对比MRI与DSA对残癌检出能力,评价MRI对残癌的检出的价值。方法选择35例经导管动脉化疗栓塞术后的原发性肝细胞性肝癌患者,共有残癌33例,经导管动脉化疗栓塞治疗后1-2个月行MRI检查,... 目的通过分析35例原发性肝癌经导管动脉化疗栓塞术后,对比MRI与DSA对残癌检出能力,评价MRI对残癌的检出的价值。方法选择35例经导管动脉化疗栓塞术后的原发性肝细胞性肝癌患者,共有残癌33例,经导管动脉化疗栓塞治疗后1-2个月行MRI检查,MRI检查后2-7天行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检查方法包括MRI常规平扫,三维MR增强血管成像(3D CEMRA)及动态増择扫描.DSA作为导管动脉化疗栓塞治疗后术前常规检查。结果 33例残癌病灶最大直径1.5-4.8cm,平均3.lcm,其中29例MRI与DSA诊断相符,诊断符合率为87.8%(29/33),MRI发现残癌位于原发病灶边缘2例,DSA未发现。2例DSA发现残癌灶均位于肿瘤中心,可见到肿瘤血管及染色,而MRI未发现。结论 MRI是原发性肝癌经导管动脉化疗栓塞术后了解残癌、侧支供血及随访检查的有效方法,对残癌的检出有较高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细胞 MRI DSA
在线阅读 下载PDF
MRI 3D-FS-SPGR序列延迟增强诊断初期膝关节软骨损伤 被引量:8
4
作者 蓝燚锋 叶艺先 +2 位作者 马云彪 范淑玉 吕永章 《医学影像学杂志》 2018年第11期1918-1922,共5页
目的探讨MRI 3D-FS-SPGR序列延迟增强诊断膝关节软骨初期损伤的可行性和价值。方法选取45例经关节镜诊断为初期膝关节软骨损伤患者,先3D-FS-SPGR序列平扫,静脉注入钆对比剂后平地活动10 min,让钆剂尽量扩散至软骨中,2h后再作3D-FS-SPGR... 目的探讨MRI 3D-FS-SPGR序列延迟增强诊断膝关节软骨初期损伤的可行性和价值。方法选取45例经关节镜诊断为初期膝关节软骨损伤患者,先3D-FS-SPGR序列平扫,静脉注入钆对比剂后平地活动10 min,让钆剂尽量扩散至软骨中,2h后再作3D-FS-SPGR扫描,检查结论同关节镜所见对照。另外挑选3例健康志愿者检查作为对照组。结果 3D-FS-SPGR序列上健康膝关节软骨为光滑、弧形高信号,并可见由表至里的高-中-高3层信号;初期损伤的软骨变薄,病损区在3D-FS-SPGR平扫上呈低信号,在延迟增强序列上呈高信号且范围增大,软骨下骨髓水肿也呈高信号。3D-FS-SPGR平扫显示Ⅰ期软骨损伤的符合率为38. 1%(8/21),显示Ⅱ期软骨损伤的符合率为50%(12/24);延迟增强显示Ⅰ期软骨损伤的符合率为76. 2%(16/21),显示Ⅱ期软骨损伤的符合率为87. 5%(21/24)。经t检验,延迟增强显示膝关节软骨Ⅰ、Ⅱ期损伤的符合率明显优于平扫(Ⅰ期t=2. 961,P=0. 008;Ⅱ期t=2. 840,P=0. 009)。结论 MRI 3D-FS-SPGR延迟增强显示膝关节软骨初期损伤优于平扫,检出率高于关节镜,可为临床提供更多关于初期软骨损伤的信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磁共振成像 延迟增强扫描 软骨损伤 膝关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钙化征在CT诊断甲状腺良、恶性结节中的价值 被引量:6
5
作者 黄玉娃 朱新进 +4 位作者 靳仓正 陈晓枫 陈丽贤 李康倩 蔡凯丽 《分子影像学杂志》 2018年第4期448-451,共4页
目的分析甲状腺结节钙化的CT特点,探讨甲状腺结节的钙化特征对其良恶性诊断与鉴别诊断中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59例277个经病理证实的甲状腺钙化结节的CT特点,重点观察结节钙化的大小、边缘、位置及数量。结果纳入259例患者,年龄16~8... 目的分析甲状腺结节钙化的CT特点,探讨甲状腺结节的钙化特征对其良恶性诊断与鉴别诊断中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59例277个经病理证实的甲状腺钙化结节的CT特点,重点观察结节钙化的大小、边缘、位置及数量。结果纳入259例患者,年龄16~84岁(54.73±12.43岁),男性66例,女性193例。总277个钙化结节,良性钙化结节205个,占总钙化结节74.01%,恶性钙化结节72个,占总钙化结节25.99%。边缘毛糙、微小钙化(直径<2 mm)的恶性率明显高于边缘光滑、粗大结节样的钙化组(χ~2=13.669~13.950,P<0.001)。边缘毛糙、细颗粒微钙化对恶性结节诊断的敏感度分别为30.56%、59.72%,特异度分别为88.29%、65.36%,准确度分别为73.29%、63.90%,阳性预测值分别为47.83%、37.72%,阴性预测值分别为78.35%、82.21%。良恶性结节平均年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4.452,P<0.001)。良恶性钙化结节在位置、数量、形状及性别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MSCT检查甲状腺结节钙化特点对鉴别甲状腺良恶性病变有重要指导意义,微钙化、钙化结节边缘毛糙提示恶性结节,临床医生对这类结节应提高警惕并应进一步细针穿刺检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甲状腺结节 甲状腺癌 钙化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鼻咽癌颈部淋巴结转移的MRI分析 被引量:5
6
作者 蓝燚锋 卢烈静 +2 位作者 高明 梁碧玲 马云彪 《罕少疾病杂志》 2015年第1期27-29,38,共4页
目的探讨鼻咽癌颈部淋巴结转移的基本规律。方法收集2012年1月至2013年8月经病理证实的初诊的鼻咽癌148例,全部经鼻咽部及颈部MRI扫描,颈部淋巴结的分区引用鼻咽癌08分期标准,比较各分区之间淋巴结转移率的差异,同时分析不同原发部位肿... 目的探讨鼻咽癌颈部淋巴结转移的基本规律。方法收集2012年1月至2013年8月经病理证实的初诊的鼻咽癌148例,全部经鼻咽部及颈部MRI扫描,颈部淋巴结的分区引用鼻咽癌08分期标准,比较各分区之间淋巴结转移率的差异,同时分析不同原发部位肿瘤颈部转移淋巴结在各区分布特点及跳跃性转移情况。结果 148例鼻咽癌其中非角化型鳞状细胞癌137例,角化型鳞状细胞癌10例,基底细胞型鳞状细胞癌1例。病灶局限左或右侧壁18例,局限顶后壁9例,同时累及侧壁及顶后壁的广泛病灶112例,原发病灶不明显9例。143例(96.6%)伴淋巴结转移,咽后淋巴结转移124例(83.8%),颈部淋巴结转移117例(79.1%),其中26例(17.6%)仅有咽后淋巴结转移,19例(12.8)仅有颈部淋巴结转移,98例(66.2%)为咽后及颈部淋巴结均有转移。在各区的分布是Ia区0组,Ib区7组,IIa区94组,IIb区105组,III区62组,IV区25组,Va区11组,Vb区14组,咽后区202组,腮腺淋巴结转移7组。2例(1.3%)出现远处转移,其中肝转移1例,多处骨转移1例。2例(1.3%)发生跳跃性转移。结论鼻咽癌淋巴结转移率高,以咽后淋巴结、颈上深组(II区)淋巴结转移最多见。淋巴结转移首站与早期局限性病灶位置有关,原发或累及顶后壁病灶比单纯侧壁病灶的咽后部淋巴结转移率高。局限于鼻咽部单侧病灶可出现双侧或对侧颈淋巴结转移。转移路径与解剖上鼻咽部的淋巴回流路径一致,跳跃性转移率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鼻咽肿瘤 淋巴结 磁共振成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3.0T磁共振CE-MRA及增强后磁敏感加权成像在女性盆腔肿瘤的应用价值 被引量:5
7
作者 刘海平 胡海箐 +3 位作者 赵昕 黄玉书 陈伟强 吴梅鑫 《中国医药科学》 2017年第19期194-197,共4页
目的分析3.0T磁共振CE-MRA及增强后磁敏感加权成像检查在女性盆腔肿瘤的诊断价值。方法对2014年7月~2017年1月本院的80例女性盆腔肿瘤患者进行观察,根据入院先后顺序将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联合组各4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的MRI检查,联合... 目的分析3.0T磁共振CE-MRA及增强后磁敏感加权成像检查在女性盆腔肿瘤的诊断价值。方法对2014年7月~2017年1月本院的80例女性盆腔肿瘤患者进行观察,根据入院先后顺序将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联合组各4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的MRI检查,联合组则采用3.0T磁共振CE-MRA及增强后磁敏感加权成像来进行检查。结果对照组在检测出血和与静脉有关的病变方面,尤其对微小出血的判断上不精确。而联合组中联合应用CE-MRA及增强后SWI序列提升了扫描速度和图像分辨率,使病变钙铁质沉积、血液代谢产物、内静脉结构等呈现更加清晰。结论对女性盆腔肿瘤患者采用3.0T磁共振CE-MRA及增强后磁敏感加权成像检查,可以大幅提升对肿瘤病灶的鉴别率,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如胜盆腔肿瘤 MRI检查 3.0T磁共振CE-MRA磁敏感加权成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血管生成、图像融合法容积重建出血性脑血管病变的价值 被引量:3
8
作者 李海锋 胡海菁 尹翌昊 《分子影像学杂志》 2016年第1期1-3,共3页
目的探讨采用多排螺旋CT血管生成、图像融合法容积重建出血性脑血管病变的价值。方法采用16排螺旋CT进行头部容积扫描,利用"血管生长"及"图像融合"法对25例出血性脑血管病变的图像进行容积再现三维重建,分析出血性... 目的探讨采用多排螺旋CT血管生成、图像融合法容积重建出血性脑血管病变的价值。方法采用16排螺旋CT进行头部容积扫描,利用"血管生长"及"图像融合"法对25例出血性脑血管病变的图像进行容积再现三维重建,分析出血性脑血管病变CTA的影像表现,评价其在出血性脑血管病变诊断和治疗中的优势和不足。结果 25例患者MSCT发现动脉瘤18例,显示瘤体、瘤颈、载瘤动脉和与周围血管及颅骨的关系清晰、确切;动静脉畸型(AVM)3例,显示畸形血管团的部位、大小、供血动脉来源,引流静脉的分支情况,空间立体结构清晰;静脉性血管畸形(CCVM)2例,不仅显示病灶特有的"海蛇头"征,而且完整地显示颅内静脉畸形的组成及引流静脉全程的三维影像;烟雾病1例,MSCT显示颈内动脉远段闭塞及近段Willis环血管渐进性狭窄,脑底部异常血管网形成;不明原因1例。结论多排螺旋CT采用血管生成、图像融合法进行脑内血管容积重现,能安全、可靠、快速、无创清晰显示脑血管病变,为临床诊断及治疗提供了可靠的信息。正逐渐代替或部分代替全脑血管造影检查,可作为自发性脑出血患者病因诊断的首选检查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血管病变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血管造影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AI识别技术在早期肺癌诊断中的应用价值分析 被引量:6
9
作者 张治佳 植萱奇 黎联弟 《中国实用医药》 2020年第22期58-60,共3页
目的研究人工智能(AI)识别技术对早期肺癌的诊断价值。方法选取60例经病理检验确诊为早期肺癌的患者和同期50例病理检验为良性肺结节的患者,患者均给予CT拍摄胸片,分别进行AI识别技术读片和人工读片。对比AI识别技术读片、人工读片对早... 目的研究人工智能(AI)识别技术对早期肺癌的诊断价值。方法选取60例经病理检验确诊为早期肺癌的患者和同期50例病理检验为良性肺结节的患者,患者均给予CT拍摄胸片,分别进行AI识别技术读片和人工读片。对比AI识别技术读片、人工读片对早期肺癌的敏感性、特异性、准确性及总读片时间。结果AI识别技术读片对早期肺癌的敏感性为96.67%(58/60),特异性为80.00%(40/50),准确性为89.09%(98/110)。人工读片对早期肺癌的敏感性为83.33%(50/60),特异性为96.00%(48/50),准确性为89.09%(98/110)。AI识别技术读片对早期肺癌的敏感性高于人工读片,特异性明显低于人工读片,总读片时间明显短于人工读片,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种读片方式对早期肺癌的准确性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相对于人工读片,AI识别技术可有效提高早期肺癌的诊断敏感性,辅助医师更有效、快速地筛查早期肺癌,值得临床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工智能识别技术 早期肺癌 诊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磁共振增强扫描结合弥散加权成像对前列腺脓肿诊断价值的探讨 被引量:6
10
作者 梁耿祺 叶华景 +3 位作者 关礼贤 董志兴 廖俊发 徐勋 《罕少疾病杂志》 2021年第6期70-72,共3页
目的探讨磁共振增强扫描结合弥散加权成像对前列腺脓肿诊断的价值。方法对13例经临床或病理证实的前列腺脓肿病例和13例健康体检者进行回顾性分析,分为前列腺脓肿组和正常组,所有病例均行盆腔磁共振增强扫描,进行增强扫描结合弥散加权成... 目的探讨磁共振增强扫描结合弥散加权成像对前列腺脓肿诊断的价值。方法对13例经临床或病理证实的前列腺脓肿病例和13例健康体检者进行回顾性分析,分为前列腺脓肿组和正常组,所有病例均行盆腔磁共振增强扫描,进行增强扫描结合弥散加权成像(DWI)图像和ADC值分析。结果13例前列腺脓肿MRI表现如下:单发型5例(中央带1例和外周带4例),多发型4例(多位于外周带或者累及中央带)和累及或合并周围组织器官脓肿4例(如精囊、尿道海绵体、肛提肌、闭孔内肌、肛管直肠旁和附睾)。最大的单个脓肿大小约26mm×15mm×28mm,而多发脓肿直径约4~35mm。前列腺脓肿组PSA和血常规白细胞值较正常组高,而ADC值明显较正常组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DWI表现为弥散明显受限,DWI的显著高信号是脓肿的特征性表现;磁共振增强扫描显示脓肿壁的增强表现也可反映其所处的不同组织病理发展时期。结论磁共振增强扫描结合弥散加权成像对前列腺脓肿的进展和分期提供了全面而重要的信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前列腺脓肿 磁共振成像 弥散加权成像 表观弥散系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