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导航
期刊开放获取
上海教育软件发展有限公..
期刊文献
+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检索
高级检索
期刊导航
共找到
4
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显示方式:
文摘
详细
列表
相关度排序
被引量排序
时效性排序
大口黑鲈选育效果的初步分析
被引量:
18
1
作者
李胜杰
白俊杰
+4 位作者
谢骏
陈焜慈
何小燕
汪洪永
崔荫强
《水产养殖》
CAS
2009年第10期10-13,共4页
通过选择培育获得大口黑鲈群体选育子三代,对其选育效果进行初步评价。实验数据分析表明,经过三代的选育,大口黑鲈2个选育组在体长、体高和体重上均大于对照组,且差异极显著(P<0.01),选育组1和2的日增重率分别比对照组提高了25.32%和...
通过选择培育获得大口黑鲈群体选育子三代,对其选育效果进行初步评价。实验数据分析表明,经过三代的选育,大口黑鲈2个选育组在体长、体高和体重上均大于对照组,且差异极显著(P<0.01),选育组1和2的日增重率分别比对照组提高了25.32%和23.42%,平均每代的选育效应分别为8.44%和7.81%,而体重变异系数分别是26.8%和20.2%,相比对照组分别降低了9.8%和21.1%。试验结果表明,大口黑鲈的选育效果明显,F3代的生长性能有了显著性的提高,个体之间的生长速度更加趋于一致,同时,F3代仍具有较大的选育潜力,可继续对其进行选育。该研究为进一步通过选择育种培育大口黑鲈优良品种(系)奠定了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口黑鲈
选育
生长
选育效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大口黑鲈“优鲈1号”池塘高产高效养殖模式
被引量:
8
2
作者
李胜杰
刘海涌
+1 位作者
白俊杰
汪洪永
《水产养殖》
CAS
2015年第5期1-3,共3页
大口黑鲈[Micropterus salmoides(Lacepede)],俗名加州鲈,原产于北美洲,属广温性鱼类,在2~34℃的水温范围内和0~1 5的盐度范围内均可存活.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大口黑鲈被引到世界各地作为游钓品种或水产养殖品种.20世纪70年代末我国...
大口黑鲈[Micropterus salmoides(Lacepede)],俗名加州鲈,原产于北美洲,属广温性鱼类,在2~34℃的水温范围内和0~1 5的盐度范围内均可存活.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大口黑鲈被引到世界各地作为游钓品种或水产养殖品种.20世纪70年代末我国台湾从国外引进大口黑鲈,并于1983年人工繁殖获得成功,同年从台湾引入我国广东省[1].由于大口黑鲈有适应性强、生长快、易起捕、养殖周期短等优点,加之肉质鲜美细嫩、无肌间刺、外形美观,深受养殖者和消费者欢迎.经过近30年的发展,大口黑鲈养殖已形成产业规模,成为我国重要的淡水养殖品种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产高效养殖模式
大口黑鲈
水产养殖品种
池塘
淡水养殖品种
人工繁殖
养殖周期
产业规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斑鳢后备亲本体质量与形态性状间的关系分析
被引量:
4
3
作者
夏威威
刘海洋
+7 位作者
欧密
罗青
黄苏静
赵训金
熊炳源
吴国宏
陈昆慈
赵建
《南方农业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2期3584-3592,共9页
【目的】明确斑鳢体质量与形态性状间关系,为提高斑鳢亲本选育效率提供理论依据。【方法】测量1165条斑鳢后备亲本,指标包括体质量(Y)、全长(X_(1))、体长(X_(2))、头长(X_(3))、吻长(X_(4))、眼径(X_(5))、体高(X_(6))、肛门处体高(X_(...
【目的】明确斑鳢体质量与形态性状间关系,为提高斑鳢亲本选育效率提供理论依据。【方法】测量1165条斑鳢后备亲本,指标包括体质量(Y)、全长(X_(1))、体长(X_(2))、头长(X_(3))、吻长(X_(4))、眼径(X_(5))、体高(X_(6))、肛门处体高(X_(7))、尾柄长(X_(8))、尾柄高(X9)共10个性状。利用分子标记进行性别鉴定后,运用方差分析、相关分析及通径分析等方法分析雌雄斑鳢体质量与形态性状间关系,运用多元回归分析建立形态性状对体质量的回归方程。【结果】1165条斑鳢包含雄性711条、雌性454条。雌雄斑鳢各形态性状与体质量相关系数均达极显著差异水平(P<0.01,下同),通径分析显示,雄性斑鳢体长对体质量影响最大,其次为体高、尾柄高、肛门处体高、尾柄长和眼径;雌性斑鳢体长对体质量影响作用最大,其次为肛门处体高、尾柄高、眼径和尾柄长。对雌雄斑鳢分别建立多元回归方程,雄性斑鳢多元回归方程为Y=-484.547+21.628X_(2)+21.577X_(7)‒130.000X_(5)+54.475X9‒33.605X_(8)+32.055X_(6),雌性斑鳢多元回归方程为Y=-503.361+24.994X_(2)+31.786X_(7)+56.763X9‒38.272X_(8)‒83.860X_(5)。检验回归方程达极显著差异水平,将斑鳢形态性状带入回归方程得到预测值。对预测值与实际值进行配对样本T检验分析,结果显示无显著差异(P>0.05),表明回归方程可用于斑鳢的选育及实际生产工作中。【结论】在斑鳢生产及选育过程中应以体质量为首要考虑因素,并综合考虑体长、体高、尾柄长和尾柄高的影响,以期获得优良性状的个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斑鳢
形态性状
通径分析
多元回归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黄颡鱼池塘高产养殖
被引量:
1
4
作者
谢杰峰
梁森
+1 位作者
汪洪永
崔荫强
《海洋与渔业》
2007年第9期39-40,共2页
黄颡鱼(Pseudobagrus fulvidraco)隶属于鲶形目,鮠科,黄颡鱼属,俗称黄亚角、黄角、塘角,在西伯利亚、日本、我国都有分布记录,是我国江河湖泊中的常见的一种小型的淡水经济鱼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大口黑鲈选育效果的初步分析
被引量:
18
1
作者
李胜杰
白俊杰
谢骏
陈焜慈
何小燕
汪洪永
崔荫强
机构
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珠江水产研究所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热带亚热带鱼类选育与养殖重点开放实验室
西北
农林
科技大学
佛山市南海区九江镇农林服务中心
出处
《水产养殖》
CAS
2009年第10期10-13,共4页
基金
国家科技支撑项目(NO.2006BAD01A1209)
广东省科技兴海(渔)项目(B200701A06)
广东省科技计划项目(2007B020708008)
文摘
通过选择培育获得大口黑鲈群体选育子三代,对其选育效果进行初步评价。实验数据分析表明,经过三代的选育,大口黑鲈2个选育组在体长、体高和体重上均大于对照组,且差异极显著(P<0.01),选育组1和2的日增重率分别比对照组提高了25.32%和23.42%,平均每代的选育效应分别为8.44%和7.81%,而体重变异系数分别是26.8%和20.2%,相比对照组分别降低了9.8%和21.1%。试验结果表明,大口黑鲈的选育效果明显,F3代的生长性能有了显著性的提高,个体之间的生长速度更加趋于一致,同时,F3代仍具有较大的选育潜力,可继续对其进行选育。该研究为进一步通过选择育种培育大口黑鲈优良品种(系)奠定了基础。
关键词
大口黑鲈
选育
生长
选育效应
Keywords
largemouth bass
selective breeding
growth rate
selection response
分类号
S917.4 [农业科学—水产科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大口黑鲈“优鲈1号”池塘高产高效养殖模式
被引量:
8
2
作者
李胜杰
刘海涌
白俊杰
汪洪永
机构
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珠江水产研究所
佛山市南海区九江镇农林服务中心
出处
《水产养殖》
CAS
2015年第5期1-3,共3页
基金
国家科技支撑项目(NO.2012BAD26B03)
文摘
大口黑鲈[Micropterus salmoides(Lacepede)],俗名加州鲈,原产于北美洲,属广温性鱼类,在2~34℃的水温范围内和0~1 5的盐度范围内均可存活.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大口黑鲈被引到世界各地作为游钓品种或水产养殖品种.20世纪70年代末我国台湾从国外引进大口黑鲈,并于1983年人工繁殖获得成功,同年从台湾引入我国广东省[1].由于大口黑鲈有适应性强、生长快、易起捕、养殖周期短等优点,加之肉质鲜美细嫩、无肌间刺、外形美观,深受养殖者和消费者欢迎.经过近30年的发展,大口黑鲈养殖已形成产业规模,成为我国重要的淡水养殖品种之一.
关键词
高产高效养殖模式
大口黑鲈
水产养殖品种
池塘
淡水养殖品种
人工繁殖
养殖周期
产业规模
分类号
S965.211 [农业科学—水产养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斑鳢后备亲本体质量与形态性状间的关系分析
被引量:
4
3
作者
夏威威
刘海洋
欧密
罗青
黄苏静
赵训金
熊炳源
吴国宏
陈昆慈
赵建
机构
上海海洋大学水产与生命学院
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珠江水产研究所/农业农村部热带亚热带水产资源利用与养殖重点实验室
佛山市南海区九江镇农林服务中心
佛山市
南宏渔业有限公司
出处
《南方农业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2期3584-3592,共9页
基金
国家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项目(CARS-46)
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2020TD34,2021SJ-XT1)
广东省九江鱼花产业园项目(JJ-2020-009)。
文摘
【目的】明确斑鳢体质量与形态性状间关系,为提高斑鳢亲本选育效率提供理论依据。【方法】测量1165条斑鳢后备亲本,指标包括体质量(Y)、全长(X_(1))、体长(X_(2))、头长(X_(3))、吻长(X_(4))、眼径(X_(5))、体高(X_(6))、肛门处体高(X_(7))、尾柄长(X_(8))、尾柄高(X9)共10个性状。利用分子标记进行性别鉴定后,运用方差分析、相关分析及通径分析等方法分析雌雄斑鳢体质量与形态性状间关系,运用多元回归分析建立形态性状对体质量的回归方程。【结果】1165条斑鳢包含雄性711条、雌性454条。雌雄斑鳢各形态性状与体质量相关系数均达极显著差异水平(P<0.01,下同),通径分析显示,雄性斑鳢体长对体质量影响最大,其次为体高、尾柄高、肛门处体高、尾柄长和眼径;雌性斑鳢体长对体质量影响作用最大,其次为肛门处体高、尾柄高、眼径和尾柄长。对雌雄斑鳢分别建立多元回归方程,雄性斑鳢多元回归方程为Y=-484.547+21.628X_(2)+21.577X_(7)‒130.000X_(5)+54.475X9‒33.605X_(8)+32.055X_(6),雌性斑鳢多元回归方程为Y=-503.361+24.994X_(2)+31.786X_(7)+56.763X9‒38.272X_(8)‒83.860X_(5)。检验回归方程达极显著差异水平,将斑鳢形态性状带入回归方程得到预测值。对预测值与实际值进行配对样本T检验分析,结果显示无显著差异(P>0.05),表明回归方程可用于斑鳢的选育及实际生产工作中。【结论】在斑鳢生产及选育过程中应以体质量为首要考虑因素,并综合考虑体长、体高、尾柄长和尾柄高的影响,以期获得优良性状的个体。
关键词
斑鳢
形态性状
通径分析
多元回归分析
Keywords
Channa maculata
morphological trait
path analysis
multiple regression analysis
分类号
S917.4 [农业科学—水产科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黄颡鱼池塘高产养殖
被引量:
1
4
作者
谢杰峰
梁森
汪洪永
崔荫强
机构
佛山市
南海区
农林
技术推广
中心
出处
《海洋与渔业》
2007年第9期39-40,共2页
文摘
黄颡鱼(Pseudobagrus fulvidraco)隶属于鲶形目,鮠科,黄颡鱼属,俗称黄亚角、黄角、塘角,在西伯利亚、日本、我国都有分布记录,是我国江河湖泊中的常见的一种小型的淡水经济鱼类.……
分类号
S9 [农业科学—水产科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作者
出处
发文年
被引量
操作
1
大口黑鲈选育效果的初步分析
李胜杰
白俊杰
谢骏
陈焜慈
何小燕
汪洪永
崔荫强
《水产养殖》
CAS
2009
18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2
大口黑鲈“优鲈1号”池塘高产高效养殖模式
李胜杰
刘海涌
白俊杰
汪洪永
《水产养殖》
CAS
2015
8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3
斑鳢后备亲本体质量与形态性状间的关系分析
夏威威
刘海洋
欧密
罗青
黄苏静
赵训金
熊炳源
吴国宏
陈昆慈
赵建
《南方农业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
4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4
黄颡鱼池塘高产养殖
谢杰峰
梁森
汪洪永
崔荫强
《海洋与渔业》
2007
1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页
确定
用户登录
登录
IP登录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