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0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英美法系刑法中的合理性原则及其启示 被引量:2
1
作者 彭文华 《华东政法大学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4期73-81,共9页
合理性原则是指刑事制定法的内容尽可能遵循一个社会普遍的、共同的价值观念,体现合理性。英美法系刑法容纳规范模糊与坚持合理性原则是相辅相成的。合理性原则的主要内容乃指合乎道德规范、政策和经验命题等组成的社会命题。实质正义... 合理性原则是指刑事制定法的内容尽可能遵循一个社会普遍的、共同的价值观念,体现合理性。英美法系刑法容纳规范模糊与坚持合理性原则是相辅相成的。合理性原则的主要内容乃指合乎道德规范、政策和经验命题等组成的社会命题。实质正义与程序正义是合理性原则的价值诉求,抗辩式诉讼模式、法官创制规则的权力以及独特的诉讼推理模式,是合理性原则的司法根基。合理性原则对我国刑事立法与刑事司法具有借鉴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合理性原则 明确规范 模糊规范 实质正义 程序正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形式的刑法解释之提倡及其方法论 被引量:4
2
作者 周洪波 彭文华 《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4期59-66,共8页
形式的刑法解释以规范治理为目标,旨在揭示刑法规范的真实含义;实质的刑法解释以处罚必要为目标,根据有无处罚必要对刑法规范含义进行解释。形式的刑法解释以实现形式正义为目标,具有合法性,有时却违背合理性;实质的刑法解释以实现实质... 形式的刑法解释以规范治理为目标,旨在揭示刑法规范的真实含义;实质的刑法解释以处罚必要为目标,根据有无处罚必要对刑法规范含义进行解释。形式的刑法解释以实现形式正义为目标,具有合法性,有时却违背合理性;实质的刑法解释以实现实质正义为目标,具有合理性,有时违背合法性。中国刑法解释应当坚持以形式的刑法解释为主导,允许有利于被告人的实质的刑法解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形式的刑法解释 实质的刑法解释 规范治理 处罚必要 正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利用他人遗忘在ATM机上运作的储蓄卡取款的行为之定性 被引量:11
3
作者 彭文华 《政治与法律》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6期48-55,共8页
利用他人遗忘在ATM机上运作的储蓄卡取款,是指行为人利用他人插入ATM机中并且已经输入密码的储蓄卡处于运作状态的有利时机,从ATM机直接取走他人卡上现金,据为己有的行为。利用他人遗忘在ATM机上运作的储蓄卡取款的行为,既不是单纯的民... 利用他人遗忘在ATM机上运作的储蓄卡取款,是指行为人利用他人插入ATM机中并且已经输入密码的储蓄卡处于运作状态的有利时机,从ATM机直接取走他人卡上现金,据为己有的行为。利用他人遗忘在ATM机上运作的储蓄卡取款的行为,既不是单纯的民事违法行为,也不构成信用卡诈骗罪、盗窃罪,而是一种侵占他人遗忘物的行为,符合侵占罪的构成特征,应当认定为侵占罪。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信用卡 不当得利 信用卡诈骗罪 盗窃罪 侵占罪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嫖宿幼女罪之罪刑辨析 被引量:16
4
作者 彭文华 《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06年第6期152-155,共4页
嫖宿幼女罪,是指以支付报酬为代价,不违背幼女意志,与之发生性关系的行为。嫖宿幼女罪是妨碍社会风尚的犯罪,是拟制的法定犯。嫖宿幼女罪之弊端:抛弃了对幼女身心健康的重点保护原则,赋予了幼女的性意思能力与意志能力,为对幼女的性犯... 嫖宿幼女罪,是指以支付报酬为代价,不违背幼女意志,与之发生性关系的行为。嫖宿幼女罪是妨碍社会风尚的犯罪,是拟制的法定犯。嫖宿幼女罪之弊端:抛弃了对幼女身心健康的重点保护原则,赋予了幼女的性意思能力与意志能力,为对幼女的性犯罪提供了减免罪责的借口,致使猥亵幼女的犯罪形同虚设,既遂与未遂的区分标准难以界定。刑罚适度化与轻刑化是嫖宿幼女罪的法定刑完善的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嫖宿幼女罪 自然犯 法定犯 强奸罪 猥亵儿童罪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阻却犯罪的违法性错误 被引量:5
5
作者 彭文华 《政治与法律》 CSSCI 北大核心 2005年第3期105-110,共6页
法律错误,是指行为人对自己行为事实的法律认识与法律处断不一致。对于法律错误是否阻却故意,不知法不赦原则和违法性意识必要说已经鲜有支持者,违法性意识必要说难以自圆其说,而责任说越来越得到多数国家的肯定。社会危害性认识与违法... 法律错误,是指行为人对自己行为事实的法律认识与法律处断不一致。对于法律错误是否阻却故意,不知法不赦原则和违法性意识必要说已经鲜有支持者,违法性意识必要说难以自圆其说,而责任说越来越得到多数国家的肯定。社会危害性认识与违法性认识不是绝对一致的。社会危害性认识不应当成为故意的认识内容。违法性错误不可避免可以认定为丧失违法性的责任能力,应当阻却犯罪。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法律错误 违法性错误 犯罪故意 社会危害性 刑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单位自首的几个问题 被引量:2
6
作者 彭文华 《武汉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期51-55,共5页
单位与自然人作为犯罪两大主体,都应该存在自首问题。单位自首的主体包括单位犯罪参与者、单位内部监管机构。对单位直接责任人员及其授权人员一般自首的认定与处罚,应当充分考虑单位犯罪的整体性、主体二元性、处罚双重性以及各犯罪成... 单位与自然人作为犯罪两大主体,都应该存在自首问题。单位自首的主体包括单位犯罪参与者、单位内部监管机构。对单位直接责任人员及其授权人员一般自首的认定与处罚,应当充分考虑单位犯罪的整体性、主体二元性、处罚双重性以及各犯罪成员的共犯性质等,并兼顾不同单位成员在单位犯罪中的作用和地位,加以综合分析判断。非单位直接责任人员及其授权人员的单位成员代表单位自首,只成立单位自首,个人不能成立自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单位犯罪 单位自首 个人自首 直接责任人员 授权人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我国生态宪政建设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被引量:2
7
作者 徐继超 《武汉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4期527-530,共4页
所谓生态宪政,就是以"人类和生态共同利益"为中心一种宪政制度。它摒弃了传统宪政思想中的"人类利益中心"和"人类利益至上"的观念。保护生态环境,是世界宪法发展的文明趋势。我国宪法对生态宪政建设也做... 所谓生态宪政,就是以"人类和生态共同利益"为中心一种宪政制度。它摒弃了传统宪政思想中的"人类利益中心"和"人类利益至上"的观念。保护生态环境,是世界宪法发展的文明趋势。我国宪法对生态宪政建设也做出了回应,但只是迈出了一小步,而且,我国生态环境有恶化的趋势。因此,在我国加强生态宪政建设,保护生态环境,是非常紧迫的任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宪政 环境权利主体 环境权利客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中国成立60年来我国犯罪构成理论的基本经验总结 被引量:1
8
作者 彭文华 《武汉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3期428-433,共6页
我国犯罪构成理论研究可以划分为四个阶段,即萌芽期、停顿期、发展期和繁荣期。重构派主张引进德、日等三要件阶层体系,是一种简单的理论移植,不宜提倡。犯罪构成理论研究,应当辩证看待法律全球化问题,试图模仿他国建立共同的法律及其... 我国犯罪构成理论研究可以划分为四个阶段,即萌芽期、停顿期、发展期和繁荣期。重构派主张引进德、日等三要件阶层体系,是一种简单的理论移植,不宜提倡。犯罪构成理论研究,应当辩证看待法律全球化问题,试图模仿他国建立共同的法律及其理论模式的主张是不现实的。全球化时代犯罪构成理论研究的经验总结:立足本民族文化思维模式,是构建犯罪论体系的前提和基础;辨证扬弃其他国家或民族和学科的成果,是构建犯罪论体系的保证;吸收其他学科的营养成分,是构建科学的犯罪论体系的必要补充。全球化时代中国犯罪构成本土化的重点,是如何将违法性纳入犯罪构成要件体系,并对罪量要件加以适当归类,真正确立犯罪构成作为犯罪认定唯一标准的至尊地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犯罪构成 犯罪论体系 本土化 全球化 违法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重大劳动安全事故罪之主体特征
9
作者 王瑞丽 《武汉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4期545-549,共5页
重大劳动安全事故罪,是指安全生产设施或者安全生产条件不符合国家规定,因而发生重大伤亡事故或者造成其他严重后果的行为。该罪主体包括生产经营单位负责人、管理人员、投资人以及对安全生产设施或者安全生产条件负有管理、维护职责的... 重大劳动安全事故罪,是指安全生产设施或者安全生产条件不符合国家规定,因而发生重大伤亡事故或者造成其他严重后果的行为。该罪主体包括生产经营单位负责人、管理人员、投资人以及对安全生产设施或者安全生产条件负有管理、维护职责的电工、瓦斯检查工等人员。不同的主体在不同的岗位其责任认定并不相同。财产性重大事故的责任划分,应当根据财产的性质酌情而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重大劳动安全事故罪 犯罪主体 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 其他直接责任人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我国当代宪政建设目标论要——在和谐社会的视域下
10
作者 徐继超 《江汉论坛》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6期133-136,共4页
和谐社会应该是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和谐的社会。和谐社会应该有一整套的宪政制度安排,如环境保护制度、顺畅的社会流动制度、合理的利益协调与分配制度、安全的社会保障制度、宽容与有效的社会矛盾化解制度等。我国宪政建设的... 和谐社会应该是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和谐的社会。和谐社会应该有一整套的宪政制度安排,如环境保护制度、顺畅的社会流动制度、合理的利益协调与分配制度、安全的社会保障制度、宽容与有效的社会矛盾化解制度等。我国宪政建设的目标是生态宪政建设、人本宪政建设、和谐宪政建设。生态宪政建设是要解决人与自然的和谐问题,人本宪政建设是要解决人与人的和谐问题,和谐宪政建设是要解决人与社会的和谐问题。加强这三个方面的宪政建设,最后达到的目标就是和谐社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宪政建设 宪政建设目标 生态宪政 人本宪政 和谐宪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