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33篇文章
< 1 2 7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余庆县植保科技成果及研究论文的分析和评价
1
作者 秦治勇 杨再学 +3 位作者 李大庆 郑元利 胡支先 潘开忠 《植物医生》 2012年第2期43-46,共4页
对1989—2011年贵州省余庆县植保植检站科技人员获得的51项省、市(地区)、县科技进步奖和全国、省农业丰收奖以及在国内27种刊物上公开发表的150篇科技论文及其引文进行分析,回顾和总结余庆县植物保护工作的研究现状和特点,找出研究热点... 对1989—2011年贵州省余庆县植保植检站科技人员获得的51项省、市(地区)、县科技进步奖和全国、省农业丰收奖以及在国内27种刊物上公开发表的150篇科技论文及其引文进行分析,回顾和总结余庆县植物保护工作的研究现状和特点,找出研究热点,进一步拓宽研究内容和范围,不断提高学术水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植物保护 成果 文献 引文 评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余庆县2011—2022年农区鼠种组成与种群数量变化 被引量:1
2
作者 秦治勇 白智江 杨再学 《山地农业生物学报》 2024年第2期51-55,共5页
探讨鼠种组成及种群数量变化规律,为农区鼠类预测预报及科学防控提供参考依据。对贵州省余庆县2011—2022年住宅区、稻田区、旱作区鼠情进行监测分析。结果表明,所捕获的3492只样本隶属2目(啮齿目、食虫目)2科(鼠科、鼩鼱科)10种,即黑... 探讨鼠种组成及种群数量变化规律,为农区鼠类预测预报及科学防控提供参考依据。对贵州省余庆县2011—2022年住宅区、稻田区、旱作区鼠情进行监测分析。结果表明,所捕获的3492只样本隶属2目(啮齿目、食虫目)2科(鼠科、鼩鼱科)10种,即黑线姬鼠、褐家鼠、黄胸鼠、小家鼠、高山姬鼠、社鼠、针毛鼠、白腹鼠、红耳巢鼠、鼩鼱。住宅区鼠种种类有3种,以褐家鼠为优势种,占总鼠数的88.57%;稻田区、早作区鼠种种类有10种,以黑线姬鼠为优势种,平均占总鼠数的83.42%。不同时期鼠种组成明显不同,住宅区褐家鼠、稻田区和早作区黑线姬鼠是当地监测和防治的主要对象。与当地1986—2010年相比,鼠类种群数量呈明显下降趋势,总平均捕获率为4.79%,其中,住宅区、稻田区、早作区平均捕获率分别为0.24%、6.35%、5.48%。不同年度、月份、季节鼠类种群数量存在明显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鼠种种类 鼠种组成 种群数量 变化规律 余庆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余庆县毒饵站灭鼠装置开发应用与建议 被引量:4
3
作者 郑洁 秦治勇 +1 位作者 胡容 刘义勇 《安徽农学通报》 2021年第14期100-101,共2页
毒饵站灭鼠技术作为农区鼠害可持续治理技术和鼠害绿色防控技术之一,具有高效、安全、环保、持久等优点。该文介绍了贵州省余庆县自2003年以来开发的不同类型毒饵站灭鼠装置的制作方法和使用方法,并提出了开发不同类型毒饵站灭鼠装置、... 毒饵站灭鼠技术作为农区鼠害可持续治理技术和鼠害绿色防控技术之一,具有高效、安全、环保、持久等优点。该文介绍了贵州省余庆县自2003年以来开发的不同类型毒饵站灭鼠装置的制作方法和使用方法,并提出了开发不同类型毒饵站灭鼠装置、大力宣传毒饵站灭鼠技术、交替使用灭鼠药物和毒饵饵料3点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毒饵站灭鼠装置 种类 制作方法 使用方法 灭鼠建议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余庆县烟草黑胫病发生规律及防治技术研究 被引量:9
4
作者 李大庆 文西明 +1 位作者 梁忠义 冯勇 《贵州农业科学》 CAS 2007年第4期90-91,93,共3页
为探讨烟草黑胫病(Phytophthora parsitica)发生规律及防治技术,于2002-2005年在贵州省余庆县对烟草黑胫病发生规律进行观测,结果表明:烟草黑胫病始见期在6月下旬,病害发生高峰期在7月中旬,7月下旬地上部开始死亡,8月上旬地上部进入... 为探讨烟草黑胫病(Phytophthora parsitica)发生规律及防治技术,于2002-2005年在贵州省余庆县对烟草黑胫病发生规律进行观测,结果表明:烟草黑胫病始见期在6月下旬,病害发生高峰期在7月中旬,7月下旬地上部开始死亡,8月上旬地上部进入死亡高峰;连作比轮作发病重,连作时间越长发病越重,轮作发病最轻;地下害虫发生危害影响烟草黑胫病发生程度。防治应采取农业防治为基础,抓好治虫防病,在关键时期及时进行化学防治的防治策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烟草黑胫病 发生规律 防治技术 余庆 贵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余庆县2006~2010年黑线姬鼠不同年龄组种群繁殖参数的变动规律 被引量:8
5
作者 郑元利 杨再学 胡支先 《江西农业学报》 CAS 2011年第10期11-13,共3页
为进一步探讨黑线姬鼠不同年龄组种群繁殖参数的变动规律,采用夹夜法调查,收集鼠类标本。对贵州省余庆县2006~2010年捕获的701只黑线姬鼠(雌鼠327只,雄鼠374只)分析表明:黑线姬鼠种群总性比为0.87,不同年龄组种群性比存在一定差异。亚... 为进一步探讨黑线姬鼠不同年龄组种群繁殖参数的变动规律,采用夹夜法调查,收集鼠类标本。对贵州省余庆县2006~2010年捕获的701只黑线姬鼠(雌鼠327只,雄鼠374只)分析表明:黑线姬鼠种群总性比为0.87,不同年龄组种群性比存在一定差异。亚成年组、成年Ⅰ组、成年Ⅱ组、老年组均可参与繁殖,不同年龄组种群繁殖力存在显著差异,随着种群年龄的增长,怀孕率、胎仔数、繁殖指数、睾丸下降率不断增加,成年Ⅰ组、成年Ⅱ组、老年组是黑线姬鼠种群繁殖的主体,平均怀孕率为43.01%,平均胎仔数为5.11只,平均繁殖指数为0.9298,平均睾丸下降率为95.44%,均显著高于总体平均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黑线姬鼠 不同年龄组 繁殖规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余庆县稻飞虱发生规律及其防治技术 被引量:4
6
作者 李大庆 杨再学 +1 位作者 潘开忠 李大群 《贵州农业科学》 CAS 北大核心 2009年第8期101-104,共4页
为摸清稻飞虱的发生规律.采用贵州省余庆县24年(1985-2008年)系统观察数据对稻飞虱的发生情况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稻飞虱常年发生4代至不完全6代。若虫发生3~4代;成虫始见期主要在4月中下旬,终见期在10月上中旬;全年成虫... 为摸清稻飞虱的发生规律.采用贵州省余庆县24年(1985-2008年)系统观察数据对稻飞虱的发生情况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稻飞虱常年发生4代至不完全6代。若虫发生3~4代;成虫始见期主要在4月中下旬,终见期在10月上中旬;全年成虫期160~180d,若虫期100~120d。白背飞虱在6月中旬和7月中旬出现2个虫量高峰期,褐飞虱在8月中旬出现1个虫量高峰期;影响田间发生危害程度的主要因素是成虫迁入量、残存虫量、温度、湿度和雨日。可为提高预测预报的准确性和制定科学的防治策略提供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稻飞虱 发生规律 防治技术 余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余庆县农区鼠种组成及其种群数量变化规律 被引量:15
7
作者 郑元利 杨再学 胡支先 《山地农业生物学报》 2011年第5期429-433,共5页
对贵州省余庆县1986~2010年农区鼠情监测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表明:余庆县农区鼠类隶属2目(啮齿目、食虫目)3科(鼠科、仓鼠科、鼩鼱科)共7种。其中,褐家鼠为住宅区害鼠优势种,占总鼠数的84.83%;黑线姬鼠主要分布于稻田、旱地耕作区,... 对贵州省余庆县1986~2010年农区鼠情监测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表明:余庆县农区鼠类隶属2目(啮齿目、食虫目)3科(鼠科、仓鼠科、鼩鼱科)共7种。其中,褐家鼠为住宅区害鼠优势种,占总鼠数的84.83%;黑线姬鼠主要分布于稻田、旱地耕作区,分别占总鼠数的95.84%、87.43%,平均占总鼠数的92.10%,是余庆县农田害鼠优势种。不同年度混合鼠种种群数量呈下降趋势,不同月份、不同季节种群数量存在明显差异,每年在5~6月和10~11月出现两个种群数量高峰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鼠情监测 种群组成 种群数量 变化规律 余庆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余庆县1986~2008年褐家鼠种群动态及繁殖特征分析 被引量:17
8
作者 郑元利 杨再学 胡支先 《山地农业生物学报》 2009年第4期294-297,共4页
通过对贵州省余庆县1986~2008年褐家鼠种群动态和繁殖特征的变化规律进行研究。结果表明,褐家鼠主要分布于住宅区。是余庆县家栖鼠优势种,占总鼠数的85.14%。研究期间住宅区共捕获褐家鼠504只,种群总性比(♀/♂)0.98,平均捕... 通过对贵州省余庆县1986~2008年褐家鼠种群动态和繁殖特征的变化规律进行研究。结果表明,褐家鼠主要分布于住宅区。是余庆县家栖鼠优势种,占总鼠数的85.14%。研究期间住宅区共捕获褐家鼠504只,种群总性比(♀/♂)0.98,平均捕获率1.53%,平均怀孕率20.40%,平均胎仔数7.33只,平均繁殖指数0.74,平均睾丸下降率27.95%。褐家鼠全年均可繁殖,每年在3月、6月、11月出现3个数量高峰期,在2~3月和10~11月出现2个繁殖高峰期。因此,每年3月和10月为最佳防治时期,毒饵站灭鼠技术是目前防治褐家鼠最好的方法之一。本研究同时还比较了国内其他地区褐家鼠种群动态和繁殖特征的变化规律,以期为其种群数量预测预报和防治提供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褐家鼠 种群动态 繁殖特征 变化规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余庆吴茱萸生产基地环境和产品绿色质量的检测评价 被引量:2
9
作者 杨再学 李大庆 +1 位作者 毛廷耀 杨家林 《贵州农业科学》 CAS 2005年第3期29-31,共3页
为了建立吴茱萸GAP生产基地,制定吴茱萸规范化生产操作规程(SOP),对余庆县黔龙民族药业有限责任公司吴茱萸生产基地的灌溉水质、环境空气质量、土壤环境质量进行了监测检验分析。结果表明,该基地灌溉水符合“GB50841992”《农田灌溉水... 为了建立吴茱萸GAP生产基地,制定吴茱萸规范化生产操作规程(SOP),对余庆县黔龙民族药业有限责任公司吴茱萸生产基地的灌溉水质、环境空气质量、土壤环境质量进行了监测检验分析。结果表明,该基地灌溉水符合“GB50841992”《农田灌溉水质标准》要求,环境空气质量符合“GB30951996”《环境空气质量标准》二级标准要求,土壤环境质量达到“GB156181995”《土壤环境质量标准》二级标准要求。故该生产基地符合绿色中药材栽培的环境条件要求,适宜种植中药材吴茱萸,可以发展成为中药材GAP生产基地。对该基地2003年生产的吴茱萸样品进行检验,所取样品的铅(Pb)、镉(Cd)、汞(Hg)、砷(As)、六六六、DDT共6项指标均达到“WM22001”《药用植物及制剂进出口绿色行业标准》的产品要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吴参萸 GAP生产 灌溉水质 环境空气质量 土壤环境质量 产品质量 检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余庆县茶树黑剌粉虱发生规律初探 被引量:5
10
作者 李大庆 杨再学 +3 位作者 白智江 谈孝凤 王智 郑德江 《山地农业生物学报》 2019年第4期54-58,共5页
通过2017~2018年对贵州省余庆县茶树黑刺粉虱发生情况调查结果表明:余庆县茶园黑刺粉虱1年发生3代,以若虫越冬;越冬代成虫始见期4月上旬、发生期4月上旬~5月上旬;第1代发生期在4月上旬~7月上旬,卵孵化高峰期5月上旬~中旬,成虫羽化高峰期... 通过2017~2018年对贵州省余庆县茶树黑刺粉虱发生情况调查结果表明:余庆县茶园黑刺粉虱1年发生3代,以若虫越冬;越冬代成虫始见期4月上旬、发生期4月上旬~5月上旬;第1代发生期在4月上旬~7月上旬,卵孵化高峰期5月上旬~中旬,成虫羽化高峰期在6月下旬~7月上旬;第2代发生期在6月中旬~10月上旬,卵孵化高峰期7月上旬末~中旬,成虫羽化高峰期在9月上旬;第3代发生期8月下旬~翌年5月上旬。4~9月温度影响第1代、第2代的生长发育,导致成虫羽化高峰期年度间存在差异。其防治策略为:以冬季清园和黄板诱杀成虫为基础,抓住成虫羽化高峰期和卵孵化高峰期及时施药防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茶树 黑刺粉虱 发生规律 防治措施 余庆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余庆县太子参有害生物种类调查及其防治 被引量:5
11
作者 李大庆 夏忠敏 +1 位作者 邵昌余 秦治勇 《山地农业生物学报》 2013年第5期427-431,共5页
对2011 ~2012年贵州省余庆县种植太子参中有害生物进行调查.结果表明:太子参发生有害生物种类有11种,其中,病害8种,虫害3种.发生普遍、危害严重的有太子参病毒病、太子参叶斑病、太子参斑点病、太子参霜霉病、太子参根腐病、小地老虎... 对2011 ~2012年贵州省余庆县种植太子参中有害生物进行调查.结果表明:太子参发生有害生物种类有11种,其中,病害8种,虫害3种.发生普遍、危害严重的有太子参病毒病、太子参叶斑病、太子参斑点病、太子参霜霉病、太子参根腐病、小地老虎、蚜虫.针对主要病虫害的发生特点,提出如下几条防治措施:一是做好种子处理和土壤消毒;二是合理应用物理防治和生物防治;三是对症使用高效、低毒、低残毒农药和生物源农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太子参 有害生物 综合防治 余庆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余庆县针毛鼠种群数量和繁殖特征变化 被引量:2
12
作者 郑元利 杨再学 《亚热带农业研究》 2014年第1期56-59,共4页
对贵州省余庆县1989-2013年针毛鼠的形态特征及其种群数量和繁殖特征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表明:针毛鼠为当地常见鼠种之一,主要栖息于旱地耕作区,占捕获总鼠数的2.76%,平均捕获率为0.15%。雌、雄鼠形态特征无显著差异。研究期间旱地耕作区... 对贵州省余庆县1989-2013年针毛鼠的形态特征及其种群数量和繁殖特征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表明:针毛鼠为当地常见鼠种之一,主要栖息于旱地耕作区,占捕获总鼠数的2.76%,平均捕获率为0.15%。雌、雄鼠形态特征无显著差异。研究期间旱地耕作区共捕获针毛鼠80只,种群性比为0.95,平均怀孕率为28.21%,平均胎仔数为4.91只,平均睾丸下降率为73.17%,平均繁殖指数为0.68。一年中在2月、7月和11月出现3个种群数量高峰,平均捕获率为0.21%、0.26%、0.20%,秋季和夏季种群数量明显高于春季和冬季。夏季和秋季为该鼠的主要繁殖季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针毛鼠 形态特征 种群数量 种群繁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余庆县稻纵卷叶螟第四代幼虫发生期预测模型研究 被引量:2
13
作者 李大庆 《贵州农业科学》 CAS 2005年第5期63-64,共2页
为探讨稻纵卷叶螟(Cnaphalocis medinalis Guenee.)第四代幼虫发生期的预测方法,通过对1993-2004年贵州省余庆县稻纵卷叶螟的资料研究分析得出:第三代的低龄幼虫盛发期(x)与第四代的低龄幼虫盛发期(y)的回归式为=3.1293+0.8776x±Sy... 为探讨稻纵卷叶螟(Cnaphalocis medinalis Guenee.)第四代幼虫发生期的预测方法,通过对1993-2004年贵州省余庆县稻纵卷叶螟的资料研究分析得出:第三代的低龄幼虫盛发期(x)与第四代的低龄幼虫盛发期(y)的回归式为=3.1293+0.8776x±Sy=2.951,r=0.730>r(0.01,10)=0.708* *;第四代田间成虫主峰期(x)与第四代一龄幼虫发生期(y)的回归式为=-1.2483+0.6729x±Sy=2.472,r=0.923>r(0.01,10)=0.708* *.利用回归式模型预测第四代低龄幼虫盛发期和第四代一龄幼虫发生期,其方法简便,结果较为准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稻纵卷叶螟 第四代 发生期 预测模型 余庆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余庆县桃树病虫发生种类调查及绿色防控技术 被引量:4
14
作者 李大庆 邵昌余 +2 位作者 杨再学 秦治勇 白智江 《耕作与栽培》 2018年第1期55-58,共4页
通过对余庆县桃树病虫调查,余庆县桃树发生病虫种类有25种,其中,病害12种,虫害13种;侵染性真菌病害8种,细菌病害1种,生理性病害3种,虫害共3目10科12种;螨类1目1科1种。发生普遍、危害严重的病害有6种,虫害7种。研究组装了以冬季清园处... 通过对余庆县桃树病虫调查,余庆县桃树发生病虫种类有25种,其中,病害12种,虫害13种;侵染性真菌病害8种,细菌病害1种,生理性病害3种,虫害共3目10科12种;螨类1目1科1种。发生普遍、危害严重的病害有6种,虫害7种。研究组装了以冬季清园处理为基础,在生长期间应用杀虫灯、黄板、多功能房诱虫器、糖醋液诱虫瓶、林下养鹅、种植绿肥、果实袋套等农业、物理、生物生态技术,辅以安全、精准施用高效、低毒低残留农药的化学防治的绿色防控技术体系,切实有效控制桃树病虫害,确保果实安全、生态环境安全,效果明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桃树 病虫种类 危害情况 绿色防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余庆县2020年稻纵卷叶螟大发生特点、原因及应对措施 被引量:4
15
作者 秦治勇 李大庆 杨再学 《安徽农学通报》 2021年第5期108-110,117,共4页
贵州省余庆县2020年稻纵卷叶螟大发生,其特点为成虫始见期比2019年晚、比历年早;主迁入期第3代成虫迁入峰次多、峰期长,迁入蛾量大,迁入主峰期推迟;第3代残存虫量大,第4代田间蛾蜂期长、补充迁入蛾量大;田间第3代、第4代幼虫连续大发生... 贵州省余庆县2020年稻纵卷叶螟大发生,其特点为成虫始见期比2019年晚、比历年早;主迁入期第3代成虫迁入峰次多、峰期长,迁入蛾量大,迁入主峰期推迟;第3代残存虫量大,第4代田间蛾蜂期长、补充迁入蛾量大;田间第3代、第4代幼虫连续大发生,幼虫量第4代大于第3代;危害高峰期比历年早,危害期长,第5代发生比历年同期平均轻。原因如下:在稻纵卷叶螟迁入期雨日多、雨量大,有利于成虫的迁入、交配、产卵和卵孵化;5月份气温回升快,水稻大田移栽提早,迁入成虫很快扩散于稻田产卵繁殖;第3代残存虫量和第4代补充迁入蛾量大,田间积累虫量大;6月上中旬及7月上中旬低龄幼虫盛发期雨日多,有利于稻纵卷叶螟的发生危害,不利于防治工作的开展等因素,造成第3代、第4代幼虫连续大发生。在稻纵卷叶螟大发生和特殊气候条件下,大面积的防控必须进行统防统治,才能事半功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稻纵卷叶螟 发生特点 原因分析 应对措施 余庆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余庆县2006年农区鼠害监测报告 被引量:2
16
作者 郑元利 杨再学 胡支先 《现代农业科技》 2007年第7期47-49,共3页
2006年在贵州省余庆县每月定期在住宅、稻田、旱地三种生境采用夹夜法调查,收集鼠类标本,分类鉴定,测量外部形态,并解剖观察其繁殖状况。结果表明:余庆县鼠种隶属2目(啮齿目、食虫目)3科(鼠科、仓鼠科、鼩鼱科)共7种,其中,褐家鼠为住宅... 2006年在贵州省余庆县每月定期在住宅、稻田、旱地三种生境采用夹夜法调查,收集鼠类标本,分类鉴定,测量外部形态,并解剖观察其繁殖状况。结果表明:余庆县鼠种隶属2目(啮齿目、食虫目)3科(鼠科、仓鼠科、鼩鼱科)共7种,其中,褐家鼠为住宅区害鼠优势种,占总鼠数的71.43%;黑线姬鼠主要分布于稻田、旱地耕作区,分别占总鼠数的93.41%、51.02%,平均占74.47%,是余庆县农田害鼠优势种,黑线姬鼠、褐家鼠是当地监测和防治的主要对象。全年共解剖黑线姬鼠245只(雌鼠115只,雄鼠130只),平均捕获率为5.21%,种群性比为0.88,年平均怀孕率为24.35%,平均胎仔数为5.25只,平均睾丸下降率为56.38%,平均繁殖指数为0.6000,在4~5月和8~9月出现2个种群繁殖高峰期,5~6月和10~12月出现2个种群数量高峰期;黑线姬鼠不同年龄组之间种群繁殖力存在显著差异,种群的繁殖群体为成年Ⅰ组、成年Ⅱ组、老年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鼠情监测 发生特点 黑线姬鼠 生态特征 贵州余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余庆县太子参叶斑病发生规律及防治技术 被引量:4
17
作者 李大庆 秦治勇 王黔云 《耕作与栽培》 2014年第3期45-46,60,共3页
为指导太子参生产,2013年对贵州省余庆县太子参叶斑进行了调查。结果表明:太子参叶斑病3月末开始发病,4月上、中旬病株率增长缓慢、发生较轻,4月下旬至5月上旬日病害急增期,病株率、病叶率、病情指数增长较快,5月中旬田间开始出现地上... 为指导太子参生产,2013年对贵州省余庆县太子参叶斑进行了调查。结果表明:太子参叶斑病3月末开始发病,4月上、中旬病株率增长缓慢、发生较轻,4月下旬至5月上旬日病害急增期,病株率、病叶率、病情指数增长较快,5月中旬田间开始出现地上部枯死,6月初由于发病严重导致田间地上部分枯死。温度、湿度、轮作、海拔高度、土壤质地及栽培管理是影响其发生主要因子。防治技术为以农业防治为基础,抓住关健时期、对症用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太子参 叶斑病 发生规律 防治技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余庆县枇杷病虫发生种类及危害情况调查研究 被引量:2
18
作者 李大庆 夏忠敏 +2 位作者 杨再学 秦治勇 邵昌余 《现代农业科技》 2014年第13期116-117,共2页
2012—2013年通过对贵州省余庆县枇杷有害生物调查,结果表明:余庆县枇杷园发生病虫种类有30种,其中,侵染性病害7种,非侵染性病害3种;虫害5目14科19种;螨类1目1科1种。发生普遍、危害严重的病虫有枇杷炭疽病、枇杷轮斑病、枇杷灰斑病、... 2012—2013年通过对贵州省余庆县枇杷有害生物调查,结果表明:余庆县枇杷园发生病虫种类有30种,其中,侵染性病害7种,非侵染性病害3种;虫害5目14科19种;螨类1目1科1种。发生普遍、危害严重的病虫有枇杷炭疽病、枇杷轮斑病、枇杷灰斑病、枇杷圆斑病、枇杷花腐病、枇杷日灼病、枇杷裂果病、果实栓皮病、星天牛、桑天牛、枇杷瘤蛾、中国梨木虱、红蜘蛛等。针对枇杷主要病虫发生特点,提出以农业控害为基础,抓好物理防治和生物防治为重点,抓住关键时期,对症使用高效、低毒、低残毒农药和生物源农药的防治策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枇杷 病虫种类 危害情况 贵州余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余庆县茶小绿叶蝉的消长规律 被引量:2
19
作者 李大庆 杨再学 +3 位作者 秦治勇 王智 丁明珍 郑德江 《农技服务》 2020年第1期25-26,共2页
为余庆县茶害虫防治提供参考,2017—2018年在贵州省余庆县松烟镇对茶小绿叶蝉消长规律进行调查。结果表明:茶小绿叶蝉每年发生约8代,世代重叠严重,每年有2个发生高峰期;12月至翌年2月以成虫越冬,3月当气温达10℃以上时成虫开始活动、孕... 为余庆县茶害虫防治提供参考,2017—2018年在贵州省余庆县松烟镇对茶小绿叶蝉消长规律进行调查。结果表明:茶小绿叶蝉每年发生约8代,世代重叠严重,每年有2个发生高峰期;12月至翌年2月以成虫越冬,3月当气温达10℃以上时成虫开始活动、孕育卵,4月中旬第1代若虫始见,随繁殖代数增加田间虫量上升,6月下旬出现第1个发生高峰期,7月份受高温的影响虫量下降,8月虫量回升,8月下旬出现第2个虫量高峰,8月后虫量下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茶小绿叶蝉 发生规律 防治措施 余庆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余庆县2007年白背飞虱大发生特点及原因分析 被引量:2
20
作者 李大庆 杨再学 《植物医生》 2008年第3期15-18,共4页
2007年贵州省余庆县水稻种植面积1.1万hm2,全县白背飞虱发生面积1.933万hm2次,综合发生程度4.8级;其中,第三代、第四代大发生,第五代为中等发生。全县累计防治白背飞虱面积1.8万hm2次,占发生面积的93.10%,累计挽回损失1251万kg,仍损失32... 2007年贵州省余庆县水稻种植面积1.1万hm2,全县白背飞虱发生面积1.933万hm2次,综合发生程度4.8级;其中,第三代、第四代大发生,第五代为中等发生。全县累计防治白背飞虱面积1.8万hm2次,占发生面积的93.10%,累计挽回损失1251万kg,仍损失323万kg。发生特点为:始见期比2006年晚、与历年接近,第二代、第三代迁入峰次多,第三代迁入主峰期田间成虫量大,第四代补充迁入大。第三代、第四代大发生,田间虫量三代重于四代,后期第五代发生程度中等,重于2006年和历年。6月5日田间成虫量是预报第三代白背飞虱发生程度的重要依据;6月下旬第三代白背飞虱残存虫量和第四代补充迁入虫量是预报第四代发生程度的重要依据;7月下旬白背飞虱田间成虫量多少决定第五代白背飞虱发生程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背飞虱 发生程度 特点 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7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