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4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加强农民住房建设管理与服务的几点思考 被引量:16
1
作者 刘李峰 牛大刚 《城市规划》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6期41-44,49,共5页
农房建设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题中应有之义。因为住房既是农民安身立命和发展生产的基础性条件,也是乡土、地域、民族特色和传统文化信息的主要载体。当前农房建设在快速发展的同时,出现了宅基地紧缺与闲置农房增加矛盾显现,建房数量... 农房建设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题中应有之义。因为住房既是农民安身立命和发展生产的基础性条件,也是乡土、地域、民族特色和传统文化信息的主要载体。当前农房建设在快速发展的同时,出现了宅基地紧缺与闲置农房增加矛盾显现,建房数量扩张与村庄人居环境落后、居住舒适度不高并存,缺乏特色与文化传统,质量安全隐患凸显等问题。文章对于解决这些问题的思路和对策进行了探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民住房 农房建设 新农村建设 问题 对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改革开放三十年中国村镇建设事业的回顾与前瞻 被引量:7
2
作者 李兵弟 《规划师》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期9-10,共2页
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我国进入了改革开放的新时期。30年来,中国农村经历了从家庭联产承包制到农产品流通体制改革,从农村税费改革到集体林权制度改革,从乡镇企业兴起到现代农业全面发展的历史性巨大变革。伴随着改革开放的进程,尤其... 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我国进入了改革开放的新时期。30年来,中国农村经历了从家庭联产承包制到农产品流通体制改革,从农村税费改革到集体林权制度改革,从乡镇企业兴起到现代农业全面发展的历史性巨大变革。伴随着改革开放的进程,尤其是农村改革的深入推进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村镇建设模式、农村人居环境面貌和农民生活方式都发生了很大变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改革开放 中国农村 村镇建设 建设事业 家庭联产承包制 农村税费改革 农产品流通 体制改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村镇生活垃圾处理模式及技术路线探讨 被引量:42
3
作者 何品晶 章骅 +1 位作者 吕凡 邵立明 《农业环境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3期409-414,共6页
我国村镇生活垃圾的年产生量已经超过城市的生活垃圾清运量,但现状处理水平低下。基于国内村镇生活垃圾产生状况的调查结果,分析了村镇生活垃圾的可处理特征,结合对国内外村镇生活垃圾处理模式的综述,重点探讨了我国村镇生活垃圾的处理... 我国村镇生活垃圾的年产生量已经超过城市的生活垃圾清运量,但现状处理水平低下。基于国内村镇生活垃圾产生状况的调查结果,分析了村镇生活垃圾的可处理特征,结合对国内外村镇生活垃圾处理模式的综述,重点探讨了我国村镇生活垃圾的处理模式选择。以不同物流(组织)模式下的环境、资源和经济效应比较为依据,认为按村镇生活垃圾产生的面积密度为划分指标,我国村镇生活垃圾分别适合采用"全集中"和"村镇县协同"的处理物流模式。"村镇县协同"模式是协调人口(垃圾产生)低密度区域生活垃圾处理环境和经济效益的有效方式,其实施的适宜技术路线为:收集人员分类,可降解与渣土组分分别就地生物处理和(简易)填埋,其他组分由县以上政区有关部门集中处理,且无需"日产日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村镇生活垃圾 就地处理 处理方法 环境影响 经济成本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生活垃圾收运过程中恶臭暴露的健康风险评估 被引量:31
4
作者 方晶晶 章骅 +2 位作者 吕凡 邵立明 何品晶 《中国环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3期906-916,共11页
通过现场采样检测,研究了生活垃圾收运链中氨、硫化物、萜烯化合物、芳香烃、醇类化合物、挥发性有机酸、醛酮类化合物等7类恶臭物质的组成特征;分析了收运链不同环节中恶臭污染物的分布特征及操作方式对其影响;依据恶臭污染物的分布特... 通过现场采样检测,研究了生活垃圾收运链中氨、硫化物、萜烯化合物、芳香烃、醇类化合物、挥发性有机酸、醛酮类化合物等7类恶臭物质的组成特征;分析了收运链不同环节中恶臭污染物的分布特征及操作方式对其影响;依据恶臭污染物的分布特征,评估了生活垃圾转运场所职业暴露人员的致癌和非致癌风险,并对结果进行了不确定分析.结果表明,收运过程中,末端垃圾码头的恶臭污染物比前端的垃圾箱房高1个数量级以上,与生活垃圾在收运过程中降解程度逐渐提高相对应;不同类别恶臭污染物中,醇类化合物随收运链的延伸而稳定上升,挥发性有机酸(VFAs)和芳香烃化合物则呈阶跃增加,分别在集装箱码头和散装码头处达到峰值(分别为131,711μg/m3).收运链前端,垃圾箱房的主要致臭化合物为醛酮类化合物;收运链末端,垃圾码头的主要致臭化合物为硫化物和挥发性有机酸.生活垃圾散装运输操作方式,对作业人员和周边人群可能造成较大健康影响.散装码头处恶臭污染导致的致癌和非致癌风险值最高,致癌风险值LCR总为2.64×10-5,超过生活垃圾收运链中的其它作业点,存在较大的健康风险;非致癌风险值HI总为3.01,集装箱码头处的HI总为1.22,超过了USEPA推荐的可接受范围,其余作业点的非致癌风险值HI总<1,在可接受的范围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活垃圾 运输 恶臭 污染特征 健康风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含固率和接种比对叶菜类蔬菜垃圾厌氧消化的影响 被引量:10
5
作者 何品晶 胡洁 +2 位作者 吕凡 诸一殊 邵立明 《中国环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期207-212,共6页
通过叶菜类蔬菜垃圾中温批式厌氧消化实验,比较了含固率(3%、5%、7%)和接种比(1.5、2.5、3.5)对产甲烷效果的联合影响.结果表明,在研究实验参数范围内,含固率越低、接种比越高,越有利于缩短产甲烷反应迟滞期,平均日产甲烷速率越快.经过... 通过叶菜类蔬菜垃圾中温批式厌氧消化实验,比较了含固率(3%、5%、7%)和接种比(1.5、2.5、3.5)对产甲烷效果的联合影响.结果表明,在研究实验参数范围内,含固率越低、接种比越高,越有利于缩短产甲烷反应迟滞期,平均日产甲烷速率越快.经过52d的培养,在含固率为3%、接种比为3.5的工况中,平均日产甲烷速率最快,达到9.5mL/(gVS·d),日最大产甲烷速率最快,达到49.8mL/(gVS·d),最早进入快速产甲烷期.当接种比为3.5时,随着含固率的升高,产甲烷速率下降,迟滞期延长,但单位底物累计产甲烷量增大,含固率7%时单位底物累计净产甲烷量为481mL/gVS.而当接种比为1.5时,含固率为5%和7%的工况均无法启动甲烷化反应,含固率为3%的工况的产气迟滞期达15d.挥发性有机酸的累积抑制甲烷化反应的启动,迟滞期随着液相中有机酸浓度的增加而延长,当有机酸浓度低于1260mg/L,甲烷化反应没有明显的迟滞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叶菜类蔬菜垃圾 中温厌氧消化 含固率 接种比 产甲烷效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木炭对污泥堆肥有机质减量和腐熟度的影响 被引量:11
6
作者 张继宁 吕凡 +1 位作者 邵立明 何品晶 《同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4期577-581,共5页
以木炭为供试生物炭,分别添加污泥初始质量0,10%,20%和30%的木炭,通过元素分析和红外光谱技术,研究木炭促进污泥堆肥过程中碳减量和氮减量的效果.结果表明:随着木炭添加量的增加,污泥中碳的质量分数显著减少;堆肥结束时,相比未添加... 以木炭为供试生物炭,分别添加污泥初始质量0,10%,20%和30%的木炭,通过元素分析和红外光谱技术,研究木炭促进污泥堆肥过程中碳减量和氮减量的效果.结果表明:随着木炭添加量的增加,污泥中碳的质量分数显著减少;堆肥结束时,相比未添加木炭工况,添加木炭工况的碳减量程度和氮减量程度分别提高了18.3%~27.8%和10.3%~17.2%;污泥堆肥的芳构化程度和稳定度相应提高,多糖、蛋白质类和脂肪类成分减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木炭 污泥 碳减量 氮减量 堆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餐厨垃圾和厨余垃圾厌氧消化产生沼渣的脱水性能分析 被引量:7
7
作者 何品晶 周琪 +4 位作者 吴铎 蔡涛 彭伟 吕凡 邵立明 《化工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0期3775-3781,共7页
以餐厨垃圾和厨余垃圾为原料进行中温厌氧消化反应,采用含固率(TS)、离心脱水后含固率(CTS)、模化毛细吸水时间(NCST)、过滤比阻(SRF)以及结合水含量(BW)为脱水性能评价指标,研究不同厌氧消化阶段产生沼渣的脱水性能.研究发... 以餐厨垃圾和厨余垃圾为原料进行中温厌氧消化反应,采用含固率(TS)、离心脱水后含固率(CTS)、模化毛细吸水时间(NCST)、过滤比阻(SRF)以及结合水含量(BW)为脱水性能评价指标,研究不同厌氧消化阶段产生沼渣的脱水性能.研究发现:沼渣TS变化范围为3.0%~9.9%,CTS为10.9%~31.0%,NCST为50.8~163.7 s·L·(g TS)-1,SRF为2.1×1013~13.8×1013m·kg-1,BW为2.3~15.1 g·(g TS)-1.厌氧反应器的累计甲烷产量始终是餐厨垃圾高于厨余垃圾,前者最高可达381 ml· (gVSadded)-1,而后者仅为280ml·(g VSadded)-1;沼渣的脱水性能主要受厌氧消化时间的影响.同时,以餐厨垃圾为原料的沼渣可以达到的脱水程度较高,而以厨余垃圾为原料的沼渣的脱水速率较快;沼渣TS与NCST、SRF和BW脱水指标的两两间相关性显著,而与CTS没有明显相关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厨余垃圾 餐厨垃圾 沼渣 脱水性能 累计甲烷产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我国小城镇生活垃圾处理的现状、基础条件与适宜模式 被引量:11
8
作者 何品晶 章骅 +1 位作者 吕凡 邵立明 《农业资源与环境学报》 CAS 2015年第2期116-120,共5页
小城镇是我国城镇化过程中的人口导入区,其生活垃圾处理水平对农村环境卫生质量有重要的影响;同时,小城镇也是农村区域的基层行政管理中心,对村庄生活垃圾的管理也具有重要的影响。因此,讨论小城镇生活垃圾的处理模式对镇区本身和周边... 小城镇是我国城镇化过程中的人口导入区,其生活垃圾处理水平对农村环境卫生质量有重要的影响;同时,小城镇也是农村区域的基层行政管理中心,对村庄生活垃圾的管理也具有重要的影响。因此,讨论小城镇生活垃圾的处理模式对镇区本身和周边村庄生活垃圾的处理均有重要意义。本文基于小城镇生活垃圾的产生特征,分析了小城镇生活垃圾处理现状及存在的问题;讨论了小城镇生活垃圾处理的行政管理和财政支持条件;在概括现有农村生活垃圾处理模式特征的基础上,结合不同农村生活垃圾处理模式的成本比较,提出以"村分流-镇分流/处理/运输-县(市)处理"为特征的村镇县协同模式是小城镇生活垃圾处理的适宜模式。以镇为农村生活垃圾处理的主要节点,有利于发挥小城镇的行政管理和财力优势,有效推进农村生活垃圾的管理工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村生活垃圾 处理模式 分流处理 经济成本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剩余污泥热水溶性有机物的提取方法优化研究 被引量:4
9
作者 邵立明 李天水 +2 位作者 王天烽 吕凡 何品晶 《环境科学研究》 EI CAS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期71-77,共7页
热水溶性有机物含量和组成是表征剩余污泥(简称为污泥)中有机质生物可利用性的重要手段.分析了不同热水淬时间(1~24 h)和不同ρ(污泥)(0.7~36.0 g/L)对热水溶性蛋白质和碳水化合物等溶出的影响,据此对剩余污泥中热水溶性有机物的提取... 热水溶性有机物含量和组成是表征剩余污泥(简称为污泥)中有机质生物可利用性的重要手段.分析了不同热水淬时间(1~24 h)和不同ρ(污泥)(0.7~36.0 g/L)对热水溶性蛋白质和碳水化合物等溶出的影响,据此对剩余污泥中热水溶性有机物的提取方法进行了优化.结果表明:污泥在60℃水淬8 h时,水溶性蛋白质和碳水化合物的溶出率达到最大,分别为34.6%和36.1%;但是,随着水淬时间的延长,部分蛋白质被转化成氨氮,部分碳水化合物也发生了转化和降解,致使二者的浓度降低.考虑测试分析的时间效率和溶出率稳定性,污泥热水溶性有机物最优水淬时间建议设置为5 h.研究结果表明,热水溶性有机物的溶出率随ρ(污泥)降低呈升高趋势,当ρ(污泥)为0.7 g/L时,热水淬5 h后蛋白质和碳水化合物的溶出率最大,二者分别为52.9%和36.6%.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剩余污泥 热水溶性有机物 蛋白质 碳水化合物 溶出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生物化学性质的固体废物厌氧降解特征参数 被引量:5
10
作者 郑苇 Khamphe Phoungthong +2 位作者 吕凡 邵立明 何品晶 《中国环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4期983-988,共6页
为了更简便有效地预测固体废物的厌氧降解参数,通过代表性单组份废物的生物化学甲烷潜力实验,研究了甲烷产生潜力,降解速率和碳贮藏因子这3种厌氧降解参数与生物化学性质的关系.结果表明,通过因子分析,可用多糖、蛋白质、脂肪和木质素4... 为了更简便有效地预测固体废物的厌氧降解参数,通过代表性单组份废物的生物化学甲烷潜力实验,研究了甲烷产生潜力,降解速率和碳贮藏因子这3种厌氧降解参数与生物化学性质的关系.结果表明,通过因子分析,可用多糖、蛋白质、脂肪和木质素4种成分替代C、H、N、多糖、蛋白质、脂肪、半纤维素、纤维素和木质素9种成分;再通过偏最小二乘回归数值分析,在厌氧降解参数与多糖、蛋白、脂肪、木质纤维素之间建立线性关系.结果表明,脂肪和多糖含量越高,甲烷产生潜力和降解速率就越大;木质素含量越高,则碳贮藏因子越大.蛋白质含量的增加会导致甲烷产生潜力的减小.研究建立的线性方程可为预测固体废物厌氧降解参数提供一种新的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化学性质 因子分析 厌氧降解参数 偏最小二乘分析 预测 线性方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蔬菜类废物两相厌氧消化水解酸化相颗粒降解规律 被引量:4
11
作者 吕凡 蔡涛 +1 位作者 朱敏 何品晶 《中国环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0期2610-2616,共7页
研究蔬菜类废物两相厌氧消化过程中水解酸化液物化性质随水解时间的变化情况,结合总有机碳(TOC)、溶解性有机碳(DOC)、颗粒粒径和溶解性有机物(DOM)分子量的分析,探讨了蔬菜类废物水解酸化过程中TOC溶出和颗粒降解之间的关系,分... 研究蔬菜类废物两相厌氧消化过程中水解酸化液物化性质随水解时间的变化情况,结合总有机碳(TOC)、溶解性有机碳(DOC)、颗粒粒径和溶解性有机物(DOM)分子量的分析,探讨了蔬菜类废物水解酸化过程中TOC溶出和颗粒降解之间的关系,分析了水解酸化相颗粒物降解规律.实验结果表明,蔬菜类废物水解过程可以分成两个阶段:易水解的颗粒物在前5d迅速水解,TOC浓度迅速升高,在第5d达到最大值4920mg/L,水解产生颗粒态物质的二次平均直径从第1d的58.38μm降至第5d的4.64μm,有机物快速溶出,DOC/TOC比值在第4d达到最大值85%,该水解过程可用Contois模型模拟;第5d后,难水解颗粒物质的缓慢水解起主导作用,颗粒态物质的二次平均直径从4.64μm开始逐渐增大,并稳定在8.97~10.68μm范围内,TOC和DOC溶出率逐渐降低,且DOC溶出率小于TOC溶出率.大分子溶解性有机物的降解也主要集中在水解过程的前5d,水解第1d 产生的大分子 DOM(1.6×109~1.9×109Da)到第5d 已经全部降解成分子量在5×104~4×106Da 的DOM;第5d过后,DOM的分子量分布情况并未发生较大变化.表明蔬菜类废物两相厌氧消化工艺过程中水解时间可缩短为5d.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蔬菜废物 两相厌氧消化 分子量 颗粒态物料 水解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预水解时间对蔬菜类废物机械破碎能耗的影响 被引量:3
12
作者 邵立明 彭伟 +1 位作者 邱伟坚 何品晶 《农业环境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3期608-612,共5页
为降低蔬菜类废物机械破碎能耗,采用泔水浸泡工艺对其进行预处理。在初始pH=8.12的条件下,分别设置预水解时间为1、2、4 h和8 h共4个预处理工况,采用隔栅刀和万能试验机评价经预处理后蔬菜类废物的机械破碎能耗。结果表明,预水解时间1、... 为降低蔬菜类废物机械破碎能耗,采用泔水浸泡工艺对其进行预处理。在初始pH=8.12的条件下,分别设置预水解时间为1、2、4 h和8 h共4个预处理工况,采用隔栅刀和万能试验机评价经预处理后蔬菜类废物的机械破碎能耗。结果表明,预水解时间1、2、4 h和8 h工况下蔬菜类废物单位能耗相比未经预水解的蔬菜类废物(破碎能耗0.322 J·g-1湿基)分别提高12.12%、下降19.56%、下降22.67%和下降20.19%。随着预水解时间的增加,水解液的pH从初始8.12下降至7.31(8 h后);总有机碳从初始984mg·L-1上升至2 h的1009 mg·L-1,随后再下降至600 mg·L-1(8 h后)。生物质组成分析表明,破碎能耗的降低主要是由于浸泡过程中纤维类有机物因吸胀作用吸水导致植物组织强度下降所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蔬菜类废物 预处理 水解时间 机械破碎 能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芬顿和双氧水紫外处理稳定渗滤液的光谱特征 被引量:3
13
作者 何品晶 徐延春 +1 位作者 吕凡 邵立明 《同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期249-254,共6页
为研究芬顿(Fenton)法和双氧水紫外(H_2O_2-UV)法处理稳定(填埋场)渗滤液过程中不同类别有机物的去除规律,采用三维荧光光谱(3D-EEM)和254nm波长紫外吸光度(SUVA254),结合荧光区域一体化(FRI)EEM数据处理方法,分析总有机物去除水平相近... 为研究芬顿(Fenton)法和双氧水紫外(H_2O_2-UV)法处理稳定(填埋场)渗滤液过程中不同类别有机物的去除规律,采用三维荧光光谱(3D-EEM)和254nm波长紫外吸光度(SUVA254),结合荧光区域一体化(FRI)EEM数据处理方法,分析总有机物去除水平相近条件下,两种处理方法去除不同有机物水平和组分变化的特征.结果表明:两种处理方法中,均是蛋白质类物质比腐殖质类物质优先被去除,酪氨酸类物质比色氨酸类物质优先被去除;较高的总有机碳(TOC)去除率段比低去除率段能去除更大比例的最难降解腐殖质类物质.在相近的TOC去除水平下,H_2O_2-UV法比Fenton法对腐殖质类物质的去除更有效,且能更多地去除胡敏酸类物质;Fenton法处理中,Fe2+投加量的增加能更多地通过絮凝沉淀作用去除胡敏酸类物质.Fenton和H_2O_2-UV作为预处理方法应用时,为了既能达到较好处理效果又能节约成本,应选择对腐殖质类物质去除率更高的H_2O_2-UV技术作为预处理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芬顿法 双氧水紫外法 稳定渗滤液 三维荧光光谱 254nm波长紫外吸光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应用好氧生物菌剂深度处理消化污泥 被引量:2
14
作者 何品晶 王玥 +2 位作者 胡洁 邵立明 吕凡 《中国环境科学》 EI CAS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期222-233,共12页
为评估应用好氧生物菌剂—地衣芽孢杆菌深度处理消化污泥的可行性,比较了不同接种比(分别为2.7×10^(-3),2.7×10^(-2)和2.7×10^(-1),以总固体之比计)条件下,菌解处理过程中消化污泥液相的溶解性有机碳DOC,溶解性总氮DN,氨... 为评估应用好氧生物菌剂—地衣芽孢杆菌深度处理消化污泥的可行性,比较了不同接种比(分别为2.7×10^(-3),2.7×10^(-2)和2.7×10^(-1),以总固体之比计)条件下,菌解处理过程中消化污泥液相的溶解性有机碳DOC,溶解性总氮DN,氨氮,荧光性有机物浓度和消化污泥絮体中的蛋白质,氨氮浓度,以及以模化CST值表征的脱水性能的变化,同时分析了机械破碎法和菌解法对消化污泥再次厌氧消化产气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需要达到较高的接种比,投加地衣芽孢杆菌才能显著促进消化污泥胞内物质溶出,大幅提高消化污泥的生物可降解性.接种比为2.7×10-1时,菌解过程中消化污泥的液相DOC,DN,氨氮和消化污泥絮体中的氨氮含量达到最大值,分别是对照组的6.23,2.83,5.93和4.94倍;并且,消化污泥絮体的蛋白质平均降解速率最高;同时,消化污泥的产甲烷潜力优于其它接种比,是机械破碎处理后消化污泥产甲烷潜力的5.96倍.但是,在菌解处理结束后,消化污泥的模化CST值是对照组的2.69倍,说明经菌解后消化污泥的脱水性能有所劣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消化污泥 地衣芽孢杆菌 菌解 二次消化 脱水性能 机械破碎处理 产甲烷潜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数字技术的草本植物群落设计模式 被引量:7
15
作者 杨莹 李利 丁奇 《南方建筑》 2016年第4期40-43,共4页
当前数字技术在风景园林行业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文章以草本植物群落种植设计为例,结合植物规划的需求和特点,论述了数字化策略在植物群落设计中的应用及数字时代背景下草本植物群落数字化设计的应用方法及发展前景。通过数字化手段对... 当前数字技术在风景园林行业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文章以草本植物群落种植设计为例,结合植物规划的需求和特点,论述了数字化策略在植物群落设计中的应用及数字时代背景下草本植物群落数字化设计的应用方法及发展前景。通过数字化手段对收集的信息进行分析评价,借助计算机设计模拟,进而生成草本植物群落种植设计的不同模式,为草本植物群落设计提供依据和科学技术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草本植物群落设计 混合种植 数字技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pH调控预水解对蔬菜废物机械破碎能耗的影响 被引量:1
16
作者 何品晶 王方 +1 位作者 吕凡 邵立明 《同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期96-101,共6页
采用控制初始pH值分别为5,6,7,8和9的泔水滤液预水解蔬菜废物,研究原样和预水解后废物的机械破碎能耗.结果表明:在pH值为7,8和9的工况下,蔬菜废物的机械破碎能耗由原样的0.304J·g-1(湿基)下降至0.032,0.025和0.027J·g-1(湿基)... 采用控制初始pH值分别为5,6,7,8和9的泔水滤液预水解蔬菜废物,研究原样和预水解后废物的机械破碎能耗.结果表明:在pH值为7,8和9的工况下,蔬菜废物的机械破碎能耗由原样的0.304J·g-1(湿基)下降至0.032,0.025和0.027J·g-1(湿基),下降幅度近90%;而pH值为5和6的工况下的机械破碎能耗仅下降至0.200和0.219J·g-1(湿基).在8h预水解过程中,pH值为6,7,8和9工况的液相pH值、总有机碳、挥发性脂肪酸和氨氮的质量浓度以及固相木质纤维素的质量分数没有显著变化,说明蔬菜废物未发生显著的生物水解;溶胀吸水和纤维素在碱性环境下结构变化而造成的强度降低可能是蔬菜废物机械破碎能耗下降的主要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蔬菜废物 预水解 PH 机械破碎 能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节制思维视野下的风景园林场地价值认知 被引量:2
17
作者 李利 白颖 《风景园林》 2016年第10期38-48,共11页
针对当前过度设计的现实,重点围绕场地认知与场地设计,研究讨论了风景园林场地基本的认知和节制设计思维。试图抛弃单从景观形式或设计风格进行说教的方式,而以一种价值认知的视角,通过梳理当前风景园林场地认知的现状,试图阐释风景园... 针对当前过度设计的现实,重点围绕场地认知与场地设计,研究讨论了风景园林场地基本的认知和节制设计思维。试图抛弃单从景观形式或设计风格进行说教的方式,而以一种价值认知的视角,通过梳理当前风景园林场地认知的现状,试图阐释风景园林场地中所蕴含的潜在价值,并通过设计实践,对场地的自然文化价值演变进行管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场地认知 场地价值 节制设计 设计管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园林与建筑空间营建的几个维度 被引量:1
18
作者 李利 杨莹 丁奇 《风景园林》 2015年第12期35-42,共8页
空间营建作为20世纪建筑研究的核心问题,逐渐受到风景园林行业的学者和实践者们的关注,本文以空间为研究对象,通过对历史上的空间营建实践的梳理和分析,从空间的建造、围合、组织3个维度出发,得以清晰呈现人类关于空间营建的特征,同时... 空间营建作为20世纪建筑研究的核心问题,逐渐受到风景园林行业的学者和实践者们的关注,本文以空间为研究对象,通过对历史上的空间营建实践的梳理和分析,从空间的建造、围合、组织3个维度出发,得以清晰呈现人类关于空间营建的特征,同时结合人们在其所营建场所中的日常活动及其建构行为,从观看、起居、游憩、想象4个层面阐述了园林与建筑空间之间的微妙关系,认为园林与建筑空间营建的本质是一样的,只是在不同维度之间呈现出不同的空间组织模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园林空间 建筑空间 场地 空间组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污泥生物炭在污泥好氧降解中的原位应用 被引量:8
19
作者 余琴芳 吕凡 +3 位作者 於进 章骅 邵立明 何品晶 《中国环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6期1794-1801,共8页
在300,500,700℃下热解获得的污泥生物炭C300、C500和C700,分别添加至污泥中进行好氧降解反应,研究降解过程中污泥性质的变化,及反应前后污泥生物炭重金属含量的变化.结果表明,添加污泥生物炭提高了污泥降解产物的稳定性,降低了污泥中... 在300,500,700℃下热解获得的污泥生物炭C300、C500和C700,分别添加至污泥中进行好氧降解反应,研究降解过程中污泥性质的变化,及反应前后污泥生物炭重金属含量的变化.结果表明,添加污泥生物炭提高了污泥降解产物的稳定性,降低了污泥中重金属的生物有效性.添加C300的产物稳定性最高、重金属生物有效性最低,相比对照工况,其产物的5日耗氧量降低了27%,Cu、Zn、As和Ni的生物有效性分别降低了24%、15%、26%和19%.反应后C300和C500中水溶性重金属含量没有显著变化,而C700中水溶性Cu、Zn和Ni的含量分别增加了16,94,4mg/kg.C300作为污泥好氧降解添加剂经济可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污泥降解 污泥生物炭 热解温度 稳定性 重金属 生物有效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生活垃圾焚烧炉渣中有价金属的形态与可回收特征 被引量:9
20
作者 夏溢 章骅 +1 位作者 邵立明 何品晶 《环境科学研究》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4期586-591,共6页
基于生活垃圾焚烧炉渣金属形态实验室分析与中试回收生产线的磁性分选和涡电流分选试验,对生活垃圾焚烧炉渣中有价金属铁(Fe)、铝(Al)和铜(Cu)的可回收特征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生活垃圾焚烧炉渣中有价金属磁选和涡电流分选回收产率分别... 基于生活垃圾焚烧炉渣金属形态实验室分析与中试回收生产线的磁性分选和涡电流分选试验,对生活垃圾焚烧炉渣中有价金属铁(Fe)、铝(Al)和铜(Cu)的可回收特征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生活垃圾焚烧炉渣中有价金属磁选和涡电流分选回收产率分别为12.3%和1.14%,Fe的磁选回收率为14.8%,Al、Cu的涡电流回收率分别为73.1%和52.7%.生活垃圾焚烧炉渣中Cu和Fe的回收效率分别受其含量分布和赋存形态的影响,其中Cu的回收产率和回收率受Cu的含量与分布的影响,而Fe的回收率与产率则受炉渣中Fe的含量与形态的限制.在实践中,可通过调整涡电流运行参数、增大磁场强度、降低炉渣含水率等方式提高炉渣中金属的回收效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活垃圾焚烧炉渣 磁选 涡电流分选 金属回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