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303篇文章
< 1 2 66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膜分离技术在油气田采出水处理中的应用现状与发展趋势 被引量:1
1
作者 马云 查辉 +3 位作者 田伟 王亦璇 惠艳妮 白海涛 《水处理技术》 北大核心 2025年第8期8-14,22,共8页
油气田采出水是含有有机、无机化合物和固体悬浮物的石油和天然气开采过程中产生的最大副产品。随着日益严重的环境问题及严格立法,如何有效处理油气田采出水成为了石油行业必须面临的问题。本文在介绍膜分离技术基本原理、分类及其在... 油气田采出水是含有有机、无机化合物和固体悬浮物的石油和天然气开采过程中产生的最大副产品。随着日益严重的环境问题及严格立法,如何有效处理油气田采出水成为了石油行业必须面临的问题。本文在介绍膜分离技术基本原理、分类及其在油气田采出水处理应用的起源基础上,重点阐述了采出水处理中常见膜分离工艺流程、应用、膜污染机制、控制途径、清洗方法及基于膜分离技术的处理工艺综合成本对比,并基于膜分离技术在油气田采出水处理中利弊分析提出了其进一步发展的建议和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膜分离技术 油气田采出水 处理 污染 综合成本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油气田用自适应绳结式暂堵剂的研究进展
2
作者 汪小宇 许朝阳 +5 位作者 杨江宇 卢履盛 佀小翠 徐洋 孙雨维 武月荣 《应用化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770-775,共6页
综述了国内外油气田增产用绳结式暂堵剂的研究进展,阐述了绳结暂堵剂的作用机理,并对绳结暂堵剂外壳、绳结主体和改性工艺等进行了归纳,列举了其在工程实际中的应用。对绳结式暂堵材料的发展趋势及前景进行了展望,为提升非常规油气田压... 综述了国内外油气田增产用绳结式暂堵剂的研究进展,阐述了绳结暂堵剂的作用机理,并对绳结暂堵剂外壳、绳结主体和改性工艺等进行了归纳,列举了其在工程实际中的应用。对绳结式暂堵材料的发展趋势及前景进行了展望,为提升非常规油气田压裂效果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绳结暂堵剂 储层改造 射孔封堵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陆上典型油气田采出水制储用氢全工艺链条先导试验
3
作者 徐文龙 孙支林 +4 位作者 姬伟 史经民 张晓琢 何坤 陈紫藤 《工业水处理》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0期201-205,共5页
采用“无淡化海水原位直接电解制氢”技术对高盐、高悬浮物、高COD气田采出水进行处理,通过简易预处理+疏水透气膜蒸汽渗透方式,实现了采出水侧向电解液侧的纯水补给,成功连续制得纯度99.999%的氢气。同时,通过配套中低温金属固态储氢... 采用“无淡化海水原位直接电解制氢”技术对高盐、高悬浮物、高COD气田采出水进行处理,通过简易预处理+疏水透气膜蒸汽渗透方式,实现了采出水侧向电解液侧的纯水补给,成功连续制得纯度99.999%的氢气。同时,通过配套中低温金属固态储氢装备及氢电单车,验证了气田采出水不纯化电解制氢的可行性,构建了油气田现场采出水“制氢+储氢+用氢”应用场景,并提出了现有技术条件下气田采出水不纯化制氢的预处理标准,即COD≤1500 mg/L,总TDS≤80000 mg/L,总硬度≤5000 mg/L。相对采出水纯化处理后制氢工艺,该不纯化电解制氢技术预期可大幅降低气田采出水的处理成本,为气田采出水资源化利用提供新的途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田采出水 不纯化 电解制氢 固态储氢 氢能利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低渗透油藏重力辅助CO_(2)驱油技术研究与试验
4
作者 高春宁 赵海峰 +4 位作者 于九政 胡改星 高浩 马丽萍 刘天禹 《钻采工艺》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67-75,共9页
低渗透油藏作为长庆油田稳产的主力军,目前整体已进入“双高”开发阶段,常规工艺措施难以有效遏制含水上升趋势,油藏开发形势更加复杂。文章巧妙利用低渗透油藏小幅度构造控制、边底水发育等地质特征,重构层系井网、重选开发方式,创新... 低渗透油藏作为长庆油田稳产的主力军,目前整体已进入“双高”开发阶段,常规工艺措施难以有效遏制含水上升趋势,油藏开发形势更加复杂。文章巧妙利用低渗透油藏小幅度构造控制、边底水发育等地质特征,重构层系井网、重选开发方式,创新提出了集“纵向气顶蓄能压锥、平面羽流混相驱油、封闭构造长效埋碳”为一体的CCS-EOR技术理念。依托国家工程关验室平台,揭示了岩性—构造油藏CO_(2)气顶混相驱油机理,突破了气顶重力驱技术应用下限,形成了重力辅助CO_(2)驱油与埋存技术系列。遴选姬塬油田H436Y9油藏开展“1注8采”先导试验,油井见效率100%,4口水淹井时隔三年“起死回生”,井组日产油水平翻2番,含水降幅25%,开井一年阶段采出程度提高1.8%,压锥补能、控水增油效果显著,原创技术助力老油藏二次高效开发和长庆油田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构造油藏 边底水油藏 气顶重力驱 CO_(2)驱油与埋存 提高采收率试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特低渗透长8油藏CO_(2)驱气窜规律分析与工艺对策研究
5
作者 贾玉琴 于九政 +5 位作者 鄢长灏 王石头 王在强 李花花 屈肖 齐松超 《钻采工艺》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76-84,共9页
长庆特低渗透油藏Y67长81区块CO_(2)先导试验区非均质性较强,局部微裂缝发育,气窜是CO_(2)驱开发过程中面临的最大问题之一。因此,亟需解决CO_(2)驱过程中的气窜优势通道识别问题和制定有效治理对策。根据相态变化、非均质性对气窜影响... 长庆特低渗透油藏Y67长81区块CO_(2)先导试验区非均质性较强,局部微裂缝发育,气窜是CO_(2)驱开发过程中面临的最大问题之一。因此,亟需解决CO_(2)驱过程中的气窜优势通道识别问题和制定有效治理对策。根据相态变化、非均质性对气窜影响的规律研究,确定特低渗透油藏“响应凝胶裂缝封堵+CO_(2)原位泡沫基质调剖”化学封堵两级调控技术,进一步提高注气波及范围,实现均衡驱替。结果表明,该技术在Y67区块应用效果较好,实现目标井有效封堵,未发生气窜现象,可为特低渗透油田CO_(2)驱开发提供技术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特低渗油藏 CO_(2)驱 气窜封堵 长庆油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WinsorⅢ型微乳液提升高温高盐低渗透油藏采收率机理研究
6
作者 吕伟 薛芳芳 +3 位作者 何思娴 张荣 王怡文 陈海龙 《油气地质与采收率》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170-177,共8页
WinsorⅢ型微乳液驱是解决高温高盐低渗透油藏动用程度低的有效手段,但针对WinsorⅢ型微乳液体系构建和提高采收率机理认识方面的研究欠缺。在模拟油藏条件下,通过对2类表面活性剂及其复配体系进行溶解性测试、油水界面张力测试和相行... WinsorⅢ型微乳液驱是解决高温高盐低渗透油藏动用程度低的有效手段,但针对WinsorⅢ型微乳液体系构建和提高采收率机理认识方面的研究欠缺。在模拟油藏条件下,通过对2类表面活性剂及其复配体系进行溶解性测试、油水界面张力测试和相行为测试实验,构建出具有耐温耐盐性能的WinsorⅢ型微乳液体系。通过岩心驱替实验、接触角测试实验和可视化岩心驱替实验探究了其提高低渗透油藏采收率的可行性,并从润湿性改变和增溶乳化两方面分析其提高采收率机理。研究结果表明:①醇醚羧酸盐表面活性剂ST 982-B在质量分数为0.3%~0.5%时可构建WinsorⅢ型微乳液体系;②该微乳液体系可提高低渗透油藏采收率7.8%~9.7%;③该微乳液体系可有效改善岩石的润湿性,且体系增溶乳化后对油膜的“剥蚀”作用进一步提高了驱油效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温高盐 低渗透油藏 WinsorⅢ型微乳液 表面活性剂 提高采收率 润湿性 增溶乳化 接触角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低渗透致密油藏压裂用微乳增产助剂
7
作者 刘倩 问晓勇 +5 位作者 王文雄 刘怡 尹太恒 马欢 丁勇 贾建鹏 《油田化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44-51,共8页
针对低渗透致密油藏的渗吸增产,基于“压-注-采”一体化施工方式,从提高压裂液性能出发,以脂肪醇烷氧基化硫酸盐阴离子表面活性剂(SY-1)和9-葵烯酸甲酯(MS-9)为主要原料,通过拟三元相图研究相行为,采用正交实验优化配方制得增产助剂微乳... 针对低渗透致密油藏的渗吸增产,基于“压-注-采”一体化施工方式,从提高压裂液性能出发,以脂肪醇烷氧基化硫酸盐阴离子表面活性剂(SY-1)和9-葵烯酸甲酯(MS-9)为主要原料,通过拟三元相图研究相行为,采用正交实验优化配方制得增产助剂微乳液ME,通过室内实验评价了其性能,测试了在压裂过程中的增产效果。结果表明,制备ME的最佳配方为:25%SY-1+12.5%三乙二醇丁醚+37.5%的2%KCl水溶液+25%MS-9。该微乳液的平均粒径为70.5 nm;能在长时间(180 d)静置和高速离心(8000 r/min)条件下保持稳定;可将油水界面张力降低至10^(-4)~10^(-3)m N/m数量级;与清水相比,可使云母片表面的接触角降低约35°;经岩心粉8次吸附后仍能维持高界面活性,抗吸附能力较强。与压裂液的配伍性良好。以未添加ME的压裂液作为空白对照,在模拟压裂入井阶段时可将洗油效率提升54.94百分点~61.82百分点,焖井阶段可将渗吸置换效果提升15.68百分点,返排阶段可加快原油采出速度和采出程度,将原油采收率增加32.56百分点。该微乳液粒径小、稳定性强、油水界面张力低、改善润湿效果良好、抗吸附能力强,可在压裂施工全过程增大原油采收率,增渗驱油作用效果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压裂 微乳液 渗吸置换 界面张力 润湿性 低渗透致密油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低渗透底水油藏底部注水方法及应用
8
作者 宋鹏 张心罡 +4 位作者 杨卫国 王楠 石坚 谢启超 段文豪 《新疆石油地质》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375-381,共7页
鄂尔多斯盆地侏罗系底水油藏天然能量不足、压力系数低、渗透率低、储集层非均质性强,采用常规注水开发含水率上升快、采收率低,为提高该类油藏开发效果,提出了底部注水理念。从底水能量、渗透率各向异性、隔层渗透率、夹层频率和沉积韵... 鄂尔多斯盆地侏罗系底水油藏天然能量不足、压力系数低、渗透率低、储集层非均质性强,采用常规注水开发含水率上升快、采收率低,为提高该类油藏开发效果,提出了底部注水理念。从底水能量、渗透率各向异性、隔层渗透率、夹层频率和沉积韵律5个影响底水油藏开发效果的因素入手,采用油藏数值模拟,对比油层注水和底部注水采收率的差异。结果表明,底部注水开发可有效增大底水能量,实现油水界面均匀抬升,大幅延长中—低含水采油期,较油层注水最终采收率提高10%以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鄂尔多斯盆地 侏罗系 低渗透底水油藏 数值模拟 注水部位 底部注水 提高采收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超低渗透油藏微生物活化水驱油机理
9
作者 张永强 张晓斌 +1 位作者 薛姝雯 徐飞艳 《新疆石油地质》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338-343,共6页
超低渗透油藏水驱开发过程中,水驱波及范围内原油优先被开采,剩余油饱和度较高,具备再次开发潜力,微生物活化水驱油技术是有效的油藏开发技术,但在超低渗透油藏中的驱油机理尚不明确。综合运用地球物理学、微生物学等,结合油藏工程,对... 超低渗透油藏水驱开发过程中,水驱波及范围内原油优先被开采,剩余油饱和度较高,具备再次开发潜力,微生物活化水驱油技术是有效的油藏开发技术,但在超低渗透油藏中的驱油机理尚不明确。综合运用地球物理学、微生物学等,结合油藏工程,对原油族组分、微生物多样性等进行跟踪分析,并利用生产动态数据,对驱油机理进行研究。研究发现,在储集层较为均质的区域,油井产出液的表面张力基本保持不变,原油中的生物标志化合物未出现明显降解,原油黏度未出现明显变化,研究区微生物驱油机理以微观调剖为主,以提高驱油效率、降低原油黏度等机理为辅。在矿场实践中,依据油藏微生物变化规律和油井生产数据对该观点进行了验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低渗透油藏 微生物活化水驱油 驱油机理 微观调剖 生物降解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苏里格气田低渗透砂岩岩性气藏多波地震勘探技术 被引量:12
10
作者 王大兴 赵玉华 +2 位作者 王永刚 张盟勃 程思检 《中国石油勘探》 CAS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期59-67,共9页
鄂尔多斯盆地苏里格气田是典型的低渗、低压、低丰度"三低"气田,二叠系下石盒子组盒8段砂体纵向相互叠置,横向复合连片,有效储层相对较薄、气水关系较复杂。针对以上地质问题开展多波地震处理及流体检测技术研究,重点进行了... 鄂尔多斯盆地苏里格气田是典型的低渗、低压、低丰度"三低"气田,二叠系下石盒子组盒8段砂体纵向相互叠置,横向复合连片,有效储层相对较薄、气水关系较复杂。针对以上地质问题开展多波地震处理及流体检测技术研究,重点进行了转换波静校正、速度分析、纵横波一致性处理等多波处理关键技术研究,提高了多波地震资料的成像精度;创新应用多波联合叠前同时反演、多波AVO分析、岩石弹性参数交会等技术,获得了更加准确的弹性参数体,降低了单一纵波储层预测的多解性。由于采用独立变量的两种弹性参数交会寻找储层的异常响应,比单一地震参数预测可提高对储层异常的分辨率,因此,提高了岩性和流体检测的精度,使有效储层(指气层、含气层累计厚度)预测的符合率到80%以上,在苏里格气田勘探和开发井位部署中应用效果显著,为苏里格气田大规模的提交储量和有效开发提供了重要的技术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苏里格气田 低渗透 多波勘探 多波储层预测 多波流体检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超低渗透油藏注CO_2开发方式优选及室内实验研究 被引量:11
11
作者 樊建明 张庆洲 +2 位作者 霍明会 田建锋 李卫兵 《西安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15年第5期37-42,47,共7页
为了探索提高超低渗透油藏开发效果的有效CO2注入方式,通过长岩心注气物理模拟实验开展了不同CO2注入方式实验研究。研究结果表明:对于裂缝不发育油藏,油藏地层压力能够满足CO2混相驱,直接注CO2开发方式最好,驱油效率比水驱提高48.97%;... 为了探索提高超低渗透油藏开发效果的有效CO2注入方式,通过长岩心注气物理模拟实验开展了不同CO2注入方式实验研究。研究结果表明:对于裂缝不发育油藏,油藏地层压力能够满足CO2混相驱,直接注CO2开发方式最好,驱油效率比水驱提高48.97%;非混相驱情况下,水驱后注气开发方式最好,驱油效率比水驱提高35.41%,且水驱后注气可以起到控水作用以及减少气体指进的影响。对于裂缝发育油藏,不管混相驱还是非混相驱,气水交替周期注入方式最好,驱油效率比水驱可分别提高20.39%、14.34%,两种驱替方式下最佳气水比和气段塞大小不同,混相驱情况下,气段塞大小0.05 HCPV、气水体积比1∶1最优,非混相情况下,气段塞大小0.1 HCPV、气水体积比1∶2最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低渗透油藏 CO2驱 注入方式 实验研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低渗透储层注水开发贾敏效应实验研究 被引量:8
12
作者 郑自刚 余光明 +1 位作者 雷欣慧 张庆洲 《特种油气藏》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3期142-147,共6页
为定量认识低渗透储层水驱开发中的贾敏效应,根据注水驱油理论,结合岩心水驱油物理模拟实验,建立表征贾敏效应动态变化的方法,开展不同渗透率岩心水驱贾敏效应对比实验。结果表明:岩心渗透率越低,贾敏系数越大,驱油效率越低,等效渗流截... 为定量认识低渗透储层水驱开发中的贾敏效应,根据注水驱油理论,结合岩心水驱油物理模拟实验,建立表征贾敏效应动态变化的方法,开展不同渗透率岩心水驱贾敏效应对比实验。结果表明:岩心渗透率越低,贾敏系数越大,驱油效率越低,等效渗流截面越小;与常规中高渗透储层相比,低渗透储层高贾敏效应导致孔隙中剩余油分布特征和启动机制存在差异。降低贾敏效应是有效改善低渗透储层流体注入能力和提高采收率的技术手段之一,CO2驱能降低低渗透储层的注入压力,并大幅提高驱油效率,是有效提高水驱后低渗透率基质驱油效率的有效手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贾敏效应 定量表征 有效流动截面 提高采收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鄂尔多斯盆地三叠系延长组长7段页岩气储层特征及其勘探开发前景 被引量:6
13
作者 吴凯 高娟琴 +3 位作者 解古巍 杨伟伟 罗丽荣 李善鹏 《石油实验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1298-1311,共14页
鄂尔多斯盆地作为我国的第二大沉积盆地,油气勘探潜力巨大。盆地内三叠系延长组7段富有机质烃源岩发育广泛,分布范围达(4~5)×10^(4) km^(2)。该套烃源岩有机质丰度高,有机质类型为Ⅰ—Ⅱ_(1)型,R_(o)主要分布在0.9%~1.2%之间,处于... 鄂尔多斯盆地作为我国的第二大沉积盆地,油气勘探潜力巨大。盆地内三叠系延长组7段富有机质烃源岩发育广泛,分布范围达(4~5)×10^(4) km^(2)。该套烃源岩有机质丰度高,有机质类型为Ⅰ—Ⅱ_(1)型,R_(o)主要分布在0.9%~1.2%之间,处于热演化成熟阶段,滞留烃含量大,为大规模页岩油气藏的发育奠定了重要物质基础。长7_(3)亚段富有机质泥页岩层段虽具备良好的含气性,但却缺乏深入的含气特征系统分析。以盆地西缘南段地区为例,利用岩石地球化学、有机地球化学、同位素分析等多种分析手段,查明了该区三叠系延长组长7段烃源岩储层地质及地球化学特征,分析了长7段页岩含气性特征、页岩气赋存状态,初步计算了长7段页岩气资源量。研究区内三叠系延长组长7_(3)亚段黑色页岩含气性良好,其组成以页岩油溶解气为主,含少量干酪根黏土矿物吸附气及游离气,计算平均解吸气量为1.91 m^(3)/t。长7_(3)亚段赋存页岩油、气资源,二者资源量相当,在后期勘探开发研究中建议考虑油气并举的可能性。湖盆中部厚层长7段黑色页岩发育区含气量达2 m^(3)/t,储层刚性矿物及微孔裂隙发育,含气丰度高,资源量大,为页岩气有利勘探区域。初步计算长7页岩气总资源量约为4.25×10^(12) m^(3),具有良好的勘探前景,勘探有利地区为姬塬—固城—正宁一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页岩气 储层 地球化学特征 长7段 延长组 三叠系 鄂尔多斯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长庆气区低渗透砂岩气藏压裂工艺技术新进展——以苏里格气田为例 被引量:37
14
作者 李宪文 凌云 +4 位作者 马旭 张燕明 古永红 周长静 王亚娟 《天然气工业》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2期20-24,121-122,共5页
“十五”期间,长庆低渗透砂岩气田初步形成了以机械分层压裂、低伤害压裂液、适度规模压裂、CO2压裂等压裂工艺及配套技术。为进一步提高气田开发效益,近3年来重点开展了水平井多段压裂攻关和直井分层压裂新技术试验,取得了重要进展... “十五”期间,长庆低渗透砂岩气田初步形成了以机械分层压裂、低伤害压裂液、适度规模压裂、CO2压裂等压裂工艺及配套技术。为进一步提高气田开发效益,近3年来重点开展了水平井多段压裂攻关和直井分层压裂新技术试验,取得了重要进展。水平井分段压裂取得突破,增产效果显著,以水力喷射压裂为方向实现了不动管柱分段压裂一次压裂1段到10段的跨越;水力桥塞分段压裂创造了国内气田水平井一次分压15段的最高记录,自主研发的高性能裸眼封隔器首次试验实现了一次压裂4段。2008-2010年在苏里格气田共开展29口水平井试验,试气产量为邻近直井平均产量的3~5倍。直井分层压裂技术以不动管柱机械封隔分层压裂为主,开展了其他探索性分层压裂试验并取得突破,其中气井分压分试工艺实现了2层快速试气快速评价,连续油管分层压裂实现了8层连续分压的突破,套管滑套分层压裂创造了目前国内直井9层连续分压的纪录。所开发的低伤害阴离子表面活性剂压裂液增产效果明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庆气区 晚古生代 砂岩 压裂 分压合采 水平井 产量增加 苏里格气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低渗透气藏水平井开发技术难点及攻关建议——以鄂尔多斯盆地为例 被引量:58
15
作者 余淑明 刘艳侠 +1 位作者 武力超 贾增强 《天然气工业》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期54-60,共7页
鄂尔多斯盆地蕴含上、下古生界两套气藏,地质复杂程度高,非均质性强,大规模运用水平井开发的实践虽然形成了相关的配套开发技术,基本上实现了低渗透气藏的高效开发,但未来提升单井产能的技术攻关方向仍不明确。为此,将以苏里格气田为代... 鄂尔多斯盆地蕴含上、下古生界两套气藏,地质复杂程度高,非均质性强,大规模运用水平井开发的实践虽然形成了相关的配套开发技术,基本上实现了低渗透气藏的高效开发,但未来提升单井产能的技术攻关方向仍不明确。为此,将以苏里格气田为代表的上古生界气藏和以靖边气田为代表的下古生界气藏作为研究对象,对282口水平井从构造、沉积、储层、地震、钻井、改造等方面进行了整体研究。结果表明:长庆气区已形成的储层预测及精细描述技术等5项特色水平井技术系列是有效、实用的,但仍面临着3项急需攻克的瓶颈难题,可以从储层定量表征、小幅度构造识别及描述、水平井开发井网优化及提高采收率、水平井改造技术攻关、降低开发成本新策略等5个方面共17项技术措施入手进行攻关,以进一步降低低渗透气藏开发风险并提升单井产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鄂尔多斯盆地 低渗透气藏 水平井 砂岩 碳酸盐岩 开发 技术现状 攻关建议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油气田古地貌恢复方法研究进展 被引量:39
16
作者 赵永刚 王东旭 +5 位作者 冯强汉 张栋梁 王少飞 冯永玖 付晓燕 南喜祥 《地球科学与环境学报》 CAS 2017年第4期516-529,共14页
目前已在较广的学科范围及其领域内应用到古地貌研究成果,古地貌恢复更是与油气田勘探开发关系密切。随着石油工业的快速发展,油气田古地貌恢复方法的研究有了比较明显的进展。通过分析近些年兴起的代表性古地貌恢复方法,总结中国油气... 目前已在较广的学科范围及其领域内应用到古地貌研究成果,古地貌恢复更是与油气田勘探开发关系密切。随着石油工业的快速发展,油气田古地貌恢复方法的研究有了比较明显的进展。通过分析近些年兴起的代表性古地貌恢复方法,总结中国油气田古地貌恢复方法研究的主要进展。(1)古地貌恢复方法的理论基础多元化:分析古构造、古水系、古流向和沉积相等的综合性研究是沉积学古地貌恢复法的关键所在;将基准面和最大洪泛面结合进行基准面旋回对比来反映沉积前古地貌形态,是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学古地貌恢复法的核心思路;依据三级地貌概念模式指导微地貌精细刻画,是井区尺度岩溶微地貌恢复法的主要优势;碳酸盐岩沉积期微地貌恢复法的主要原则是寻找等时地质体,确定台地浅滩的暴露时间,利用颗粒岩的厚度对暴露浅滩的微地貌进行有效恢复。(2)古地貌恢复方法的实用性越来越强:鄂尔多斯盆地、渤海湾盆地、塔里木盆地和四川盆地的油气田实例说明,虽然在采用这些古地貌恢复方法时,定量研究的手段均有待加强,但仍然为油气田储层预测和油气富集有利区优选提供了重要支撑,其应用前景广阔。(3)古地貌恢复方法之间优势互补,趋于综合研究:沉积学古地貌恢复法目前应用比较成熟;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学古地貌恢复法的研究工作处于起步阶段;井区尺度岩溶微地貌恢复法适合于潮坪为主的碳酸盐岩台地;碳酸盐岩沉积期微地貌恢复法适用于滩体发育的碳酸盐岩台地。不同方法的综合研究是油气田古地貌恢复方法发展的必然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古地貌 恢复方法 沉积学 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学 井区尺度 沉积期 油气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低渗透岩性气藏含水特征分析与测井识别技术——以苏里格气田为例 被引量:28
17
作者 石玉江 杨小明 +1 位作者 张海涛 刘天定 《天然气工业》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2期25-28,122,共4页
鄂尔多斯盆地苏里格地区上古生界发育低渗透砂岩岩性气藏。随着苏里格气田勘探向北部、西部的拓展,在大面积含气背景下,部分井、层出现不同程度的产水,出水井产水量大小、含水特征各异,平面分布规律复杂,影响了单井产量的提高和储量评... 鄂尔多斯盆地苏里格地区上古生界发育低渗透砂岩岩性气藏。随着苏里格气田勘探向北部、西部的拓展,在大面积含气背景下,部分井、层出现不同程度的产水,出水井产水量大小、含水特征各异,平面分布规律复杂,影响了单井产量的提高和储量评价工作。为此,以苏里格气田为例,从低渗透岩性气藏成藏机理出发,分析了气藏充注不充分的条件下低渗透岩性气藏的含水特征,结合储层微观、宏观非均质特征,明确了束缚水、层间水和滞留水3种地层水赋存状态,分析了其测井响应特征及识别方法,结合试气工艺方案的优化,提出了有针对性的气层改造措施,以期达到控水增气的目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苏里格气田 低渗透油气藏 岩性气藏 地层水 非均质性 测井 解释 控水增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低渗透致密砂岩储层成岩相类型及测井识别方法——以鄂尔多斯盆地苏里格气田下石盒子组8段为例 被引量:49
18
作者 张海涛 时卓 +2 位作者 石玉江 王亮亮 贺陆军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2期256-264,共9页
鄂尔多斯盆地苏里格气田是低渗透致密砂岩气藏的典型代表,根据碎屑成分、成岩矿物组合、填隙物成分、成岩作用类型等特征,将苏里格气田盒8段储层划分为粒间孔+火山物质强溶蚀相、晶间孔+火山物质溶蚀相、晶间孔+岩屑溶蚀相、晶间孔+石... 鄂尔多斯盆地苏里格气田是低渗透致密砂岩气藏的典型代表,根据碎屑成分、成岩矿物组合、填隙物成分、成岩作用类型等特征,将苏里格气田盒8段储层划分为粒间孔+火山物质强溶蚀相、晶间孔+火山物质溶蚀相、晶间孔+岩屑溶蚀相、晶间孔+石英加大胶结相、水云母胶结+岩屑微溶蚀相和压实胶结致密成岩相6种成岩相类型,分析了不同成岩作用对测井响应的影响。在此基础上,通过自然伽马、声波时差、密度及深侧向测井等参数与成岩相的对应关系,建立了连续定量识别储层成岩相的方法。利用该方法对Z65井测井资料进行了处理,通过与薄片鉴定及压汞结果对比,验证了方法的准确性。利用单井成岩相判别结果划分苏里格气田盒8段成岩相展布,其中气田中部主要以粒间孔+火山物质强溶蚀相和晶间孔+火山物质溶蚀相为主,是有利的成岩相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成岩相类型 测井识别标准 致密砂岩储层 苏里格气田 鄂尔多斯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神木气田太原组气藏开发低效性主控因素 被引量:12
19
作者 蒙晓灵 张宏波 +3 位作者 刘志军 冯强汉 王华 王心敏 《西安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期7-10,117,共4页
鄂尔多斯盆地东部的神木气田太原组在储层特征上不同于相邻榆林气田山西组,近年来勘探证实其具有良好开发潜力,但已完钻的气井总体呈低产、低效特征,无阻流量主要分布在(2~4)×104m3/d.为实现神木气田的有效规模开发,根据常规薄片... 鄂尔多斯盆地东部的神木气田太原组在储层特征上不同于相邻榆林气田山西组,近年来勘探证实其具有良好开发潜力,但已完钻的气井总体呈低产、低效特征,无阻流量主要分布在(2~4)×104m3/d.为实现神木气田的有效规模开发,根据常规薄片、常规物性分析、压汞曲线特征、岩性描述等系列资料从沉积环境、砂体展布特征及储层物性等方面入手,深层次剖析了该区太原组气藏低效性的原因.认为区域上构造运动,生、排烃时间与储层致密化时间不匹配,沉积相主导下的储层非均质性强,砂岩储层岩屑含量高等因素是导致神木气田太原组气藏低效性的主要因素.在此基础上,通过分析有代表性实验样品的核磁共振结果发现:一定情况下岩性与可动流体饱和度之间存在相关关系.提出水平井是该区有效开发手段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神木气田 太原组 气藏 低效开发 渗流屏障 核磁共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特低渗透油藏水平井开发效果评价指标和分类评价方法 被引量:21
20
作者 李芳玉 程时清 +3 位作者 雷启鸿 潘杰 刘丽丽 李双 《大庆石油地质与开发》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期55-60,共6页
针对特低渗油藏水平井开发特点,引入注水见效周期、水平段产液率新的评价指标,确定了水平井网注水开发效果的9个评价指标。基于直井与水平井开发的动态差异性以及特低渗油藏与常规油藏开发的不同点,采用类比分析、水平井等效评价、虚拟... 针对特低渗油藏水平井开发特点,引入注水见效周期、水平段产液率新的评价指标,确定了水平井网注水开发效果的9个评价指标。基于直井与水平井开发的动态差异性以及特低渗油藏与常规油藏开发的不同点,采用类比分析、水平井等效评价、虚拟开发等综合方法,初步给出了鄂尔多斯盆地特低渗透油藏水平井开发分类评价指标。考虑各因素之间的等价、因果、过程等关系,根据层次分析法,确定了评价指标的权重关系。采用模糊数学法,构建了水平井开发的综合评价体系。实际油田应用效果表明新体系评价结果可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平井 注采井网 注水见效周期 水平段产液率 开发效果评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66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