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0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中低温吸附式热化学储热研究现状与进展
1
作者 马鸿坤 纪明希 丁玉龙 《储能科学与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2期4436-4451,共16页
热化学储能由于具有储能密度高,热量损失低的优点,特别适合长时热能储存。本文综述了基于吸附反应的热化学储能材料,重点聚焦于中低温段的材料,包括物理吸附材料(如硅胶和沸石)和化学吸附材料(如水合盐)。首先,本文总结了物理吸附材料... 热化学储能由于具有储能密度高,热量损失低的优点,特别适合长时热能储存。本文综述了基于吸附反应的热化学储能材料,重点聚焦于中低温段的材料,包括物理吸附材料(如硅胶和沸石)和化学吸附材料(如水合盐)。首先,本文总结了物理吸附材料的优势与不足,分析了这些材料在实际应用中的潜在使用方式。针对水合盐类化学吸附材料,本文介绍了其反应条件、储能密度以及水合特性,并着重讨论了如何通过将水合盐负载于多孔载体来制备复合水合盐材料,以克服水合盐在应用中常见的团聚和潮解问题。本文还回顾了吸附式热化学反应器,对比了固定床、移动床反应器的特点和性能,提出了强化传热传质的办法。本文对热化学反应系统中的开式和闭式系统进行了全面分析,归纳了这两类系统在实际应用中的优缺点,探讨了各类系统在能效与性能方面的表现。此外,本文通过案例阐述了热化学系统的效率和性能,提出了系统设计思路以满足不同应用需求。此外还对热化学储热系统进行了技术经济分析,以评估系统的商业化潜力。最后,本文展望了提升吸附式热化学系统性能和降低成本的未来研究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热化学储热 吸附材料 水合盐 反应器 系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地铁混合储能系统及其功率动态分配控制方法 被引量:14
2
作者 林仕立 宋文吉 +2 位作者 冯自平 张艳辉 丁玉龙 《仪器仪表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2期2829-2835,共7页
针对城市地铁制动能量瞬时大功率、短时大能量等引起的牵引网电压安全问题,提出采用超级电容-锂电池组成双DC/DC架构的混合储能系统进行制动能量吸收。通过引入制动电阻辅助分流,研究采用电压分级的方法实现混合储能系统中超级电容、锂... 针对城市地铁制动能量瞬时大功率、短时大能量等引起的牵引网电压安全问题,提出采用超级电容-锂电池组成双DC/DC架构的混合储能系统进行制动能量吸收。通过引入制动电阻辅助分流,研究采用电压分级的方法实现混合储能系统中超级电容、锂电池以及制动电阻的启停控制;同时根据一阶低通滤波法以及基于超级电容荷电状态的动态滤波常数调整方法,优化超级电容组和锂电池组的输出功率,并在MATLAB中搭建了仿真模型。仿真结果表明该控制方法可以有效抑制牵引网电压的波动,同时提高了混合储能系统整体性能和性价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铁混合储能 电压分级 动态滤波常数 功率分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储热技术研究进展与展望 被引量:55
3
作者 姜竹 邹博杨 +11 位作者 丛琳 谢春萍 李传 谯耕 赵彦琦 聂彬剑 张童童 葛志伟 马鸿坤 金翼 李永亮 丁玉龙 《储能科学与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9期2746-2771,共26页
储热技术在解决可再生能源间歇性问题和提高能源利用效率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本文针对储热技术的研究进展,分别从材料、装置、系统、政策干预等方面进行了综述。针对储热材料的性能提升,本文对构建复合型储热材料的配方研究、材料特... 储热技术在解决可再生能源间歇性问题和提高能源利用效率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本文针对储热技术的研究进展,分别从材料、装置、系统、政策干预等方面进行了综述。针对储热材料的性能提升,本文对构建复合型储热材料的配方研究、材料特性的微观模拟研究,及其相关的制备技术进行了总结。此外,随着高温熔融盐储热材料在光热发电系统中的广泛应用,本文对其产生的高温腐蚀行为与腐蚀防护技术进行了概述。储热装置方面,本文重点介绍了板式、填充床式和管壳式储热单元的强化传热方法。储热系统与应用方面,本文对基于相变储热和热管理、热化学储热、液态空气储能的应用研究进行了概述。最后,储热技术的发展离不开适当的政策干预,因此本文对不同国家针对储热技术制定的相关政策进行了报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显热储热 相变储热 热化学储热 液态空气储能 政策与经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纳米颗粒对二元硝酸盐表面张力和密度的影响 被引量:4
4
作者 熊亚选 张慧 +1 位作者 吴玉庭 丁玉龙 《储能科学与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4期1297-1304,共8页
为准确计算纳米熔盐的传热储热能力,利用高温熔融法将SiO_(2)纳米颗粒分散至二元硝酸盐(60%NaNO_(3)-40%KNO_(3))中,制备了5种不同含量SiO_(2)纳米颗粒的纳米熔盐复合材料。基于阿基米德法测量液体密度和拉筒法测量液体表面张力的原理... 为准确计算纳米熔盐的传热储热能力,利用高温熔融法将SiO_(2)纳米颗粒分散至二元硝酸盐(60%NaNO_(3)-40%KNO_(3))中,制备了5种不同含量SiO_(2)纳米颗粒的纳米熔盐复合材料。基于阿基米德法测量液体密度和拉筒法测量液体表面张力的原理改进实验装置,搭建高温熔盐密度、表面张力实验台。实验对制备的5种纳米熔盐的表面张力和密度进行实验测量,并对实验数据进行拟合,得到5种纳米熔盐密度和表面张力随温度的变化关系,拟合得到纳米熔盐密度和表面张力与温度之间的实验关联式。结果表明,基盐及5种纳米熔盐的密度均随温度的升高而下降,且加入SiO2纳米颗粒后,熔融盐的密度变化不明显。基盐及5种纳米熔盐的表面张力也随温度的升高而下降,且加入SiO2纳米颗粒后,熔融盐的表面张力值均有所增加。提出纳米熔盐形成机理,并对纳米熔盐密度和表面张力改变的原因进行解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纳米熔融盐 密度 表面张力 阿基米德法 拉筒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矿物基化学吸附储热技术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4
5
作者 苗琪 张叶龙 +3 位作者 贾旭 金翼 谈玲华 丁玉龙 《化工进展》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4期1308-1320,共13页
化学吸附储热技术近年来在太阳能利用和中低温余热领域得到了广泛关注,与传统的显热储热和相变储热技术相比具有储热密度高、储热损失小、可实现冷热双储等优点,然而其传质传热问题和液解问题导致的吸附性能和循环稳定性能的降低限制了... 化学吸附储热技术近年来在太阳能利用和中低温余热领域得到了广泛关注,与传统的显热储热和相变储热技术相比具有储热密度高、储热损失小、可实现冷热双储等优点,然而其传质传热问题和液解问题导致的吸附性能和循环稳定性能的降低限制了其规模化应用。本文综述了利用矿物基多孔结构材料对化学吸附材料进行封装的方法以解决上述问题,总结了近年来石墨、蛭石等不同矿物基化学吸附储热材料的特点及其在化学吸附系统中的应用,主要介绍了矿物基化学吸附材料的两种体系(无机盐-水体系和氯盐-氨体系)的传质传热、化学吸附热等性能,并进一步指出了矿物基化学吸附储热技术未来的发展趋势,提出开发新型矿物基复合材料和优化化学吸附系统是未来的研究热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孔介质 矿物材料 吸附剂 储热 复合材料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热化学储热反应器内水合盐物性调控及传热传质优化研究进展 被引量:8
6
作者 罗伊默 芮金金 +4 位作者 徐薇 彭晋卿 折晓会 李念平 丁玉龙 《储能科学与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4期1273-1284,共12页
水合盐热化学储热具有材料储热密度高、热损失小、适合季节性存储等优点,与可再生能源相结合是保障清洁供热、实现供热碳中和的有效措施之一。反应器是水合盐热化学储热的关键部件,直接影响系统的效率和可靠性。然而目前反应器因材料配... 水合盐热化学储热具有材料储热密度高、热损失小、适合季节性存储等优点,与可再生能源相结合是保障清洁供热、实现供热碳中和的有效措施之一。反应器是水合盐热化学储热的关键部件,直接影响系统的效率和可靠性。然而目前反应器因材料配方和结构设计不合理,存在热功率低、材料循环稳定性差、装置使用寿命短等缺点。本文针对反应器性能优化,从水合盐物性调控和水合盐-湿空气传热传质机理两个方面进行了综述。与现有综述不同,首次对新型金属有机框架材料(MOF)在水合盐热化学储热领域的研究现状进行了介绍,调研结果表明相比传统骨架材料,MOF作为骨架的复合水合盐材料的性能更加优越。还总结了反应器内水合盐-湿空气传热传质机理、数学模型以及相关实验研究及性能优化。基于以上分析结果,指出了未来研究的工作重点,即高性能复合水合盐材料的开发、反应器微纳尺度的传热传质研究以及反应器结构优化,这对提高反应器内热质传递速率、改善稳定性等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热化学储热 水合盐 金属有机框架MOF 传热传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相变填充床储热系统研究与应用进展 被引量:5
7
作者 张岩岩 熊亚选 +4 位作者 陈亚辉 全瑞星 程广贵 赵彦琦 丁玉龙 《储能科学与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2期3852-3872,共21页
相变填充床储热系统可实现热能的回收利用以及新能源高效收集,对推进碳中和具有重要意义。针对相变填充床储热系统复杂瞬态性质,本文首先对用于预测系统热性能的数值模型进行了总结。随后面向相变填充床储热系统性能评估,介绍了相变填... 相变填充床储热系统可实现热能的回收利用以及新能源高效收集,对推进碳中和具有重要意义。针对相变填充床储热系统复杂瞬态性质,本文首先对用于预测系统热性能的数值模型进行了总结。随后面向相变填充床储热系统性能评估,介绍了相变填充床储热系统性能评估方法,指出了[火用]效率分析相比于能量效率分析的优点以及区别。此外,重点总结与分析相变填充床储热系统性能优化方法,表明高径比大于1的圆柱形储罐通常是优选的;根据实际应用场景选择,传热流体一般采用导热油、熔盐、空气;定型复合相变材料更具应用前景。然后介绍了相变填充床储热系统在工业余热回收及高效利用太阳能方面的应用。在文章最后,展望了相变填充床储热系统在储罐设计、储热单元设计、运行策略、高温环境等方面的未来发展,以及相变填充床储热系统的成本效益,为促进相变填充床储热系统的发展和实际应用提供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工业余热回收 储热 太阳能利用 相变填充床 相变材料 能量效率 [火用]效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热化学反应的硅胶非等温动力学计算及储热性能分析 被引量:4
8
作者 杨娜 王成成 +6 位作者 杨慧 胡志昊 童莉葛 李仲博 王立 丁玉龙 李娜 《储能科学与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5期1331-1338,共8页
热化学储热具有储能密度大、循环性能好、储存时间长且热损失小等优点,在提高能源利用率、减少碳排放方面具有广阔的前景。在大规模系统流程应用前,通过实验检测、动力学计算、数值模拟仿真等手段对储热材料进行适用性判断具有重要意义... 热化学储热具有储能密度大、循环性能好、储存时间长且热损失小等优点,在提高能源利用率、减少碳排放方面具有广阔的前景。在大规模系统流程应用前,通过实验检测、动力学计算、数值模拟仿真等手段对储热材料进行适用性判断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以硅胶为例,使用核磁共振仪检测其储热前后内部水结合形式及其含量的变化,进而计算确定了硅胶储热过程中的热化学反应方程式。根据热重分析仪(TGA)实验数据,对硅胶热分解反应进行了非等温动力学计算,得到其反应活化能为66.75 kJ/mol,且随着反应进程的推进,硅胶脱水反应整体呈活化能减小态势,其最概然机理函数为三维扩散模型,水蒸气在气固反应界面的三维扩散速率是影响总反应速率的关键。由差示扫描量热仪(DSC)实验得出,硅胶在100℃左右吸热速率达到顶峰,约为0.87 kW/kg,储热密度为1030.89 k J/kg。使用计算所得动力学参数在Fluent软件中对反应器内储热过程进行了模拟,采用Pearson相关系数作为实验与数值模拟结果的相关性评价指标,结果表明数值模拟预测值与实验值具有良好的一致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热化学储热 非等温动力学 核磁共振检测 储热密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相变蓄冷技术的冷链集装箱性能研究 被引量:14
9
作者 童山虎 聂彬剑 +3 位作者 李子潇 金翼 丁玉龙 胡宏利 《储能科学与技术》 CAS CSCD 2020年第1期211-216,共6页
针对传统机械式冷藏集装箱能耗高、污染大、内部温湿度波动大的问题,本文研究开发了一种基于相变蓄冷的冷链集装箱技术,并研制和应用了一款40英尺蓄冷式保温集装箱。通过在蓄冷箱内安装10块蓄冷板,并利用蓄冷板内相变材料固-液相变时的... 针对传统机械式冷藏集装箱能耗高、污染大、内部温湿度波动大的问题,本文研究开发了一种基于相变蓄冷的冷链集装箱技术,并研制和应用了一款40英尺蓄冷式保温集装箱。通过在蓄冷箱内安装10块蓄冷板,并利用蓄冷板内相变材料固-液相变时的吸热特性,实现为蓄冷箱内降温保冷的目的。通过独立的充冷装备,研究了蓄冷箱的充冷情况。在动态运输条件下,通过对箱内温度和湿度的测量和分析,得出蓄冷箱保冷时长及期间温湿度变化规律。研究发现,蓄冷箱的充冷时长为6小时,保冷时间长,内部相对湿度保持在85%~95%,相比传统机械式冷藏集装箱,运行能耗成本可节约61.9%,投资回报周期为0.58年。较高的相对湿度和较长的保冷时间,加之能耗成本方面的优势,体现了蓄冷箱在冷链,特别是针对果蔬等常温保鲜货物的冷链运输方面有极大的应用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相变蓄冷 冷链 集装箱 释冷性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CHP发动机用不同压缩比的生物甲烷和引燃燃料的双燃料试验(英文)
10
作者 Brautsch M Lechner R +3 位作者 Roll A O’Connell N 王楚翘 罗福强 《燃烧科学与技术》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2期139-148,共10页
使用生物甲烷作为气体燃料,使用加热油和各种生物燃料作为引燃燃料,测试了来自相同柴油机的两种不同的双燃料配置.结果表明,相比压缩比为19∶1的"柔性双燃料模式",压缩比为16∶1的"引燃模式"有更高的生物甲烷比率,... 使用生物甲烷作为气体燃料,使用加热油和各种生物燃料作为引燃燃料,测试了来自相同柴油机的两种不同的双燃料配置.结果表明,相比压缩比为19∶1的"柔性双燃料模式",压缩比为16∶1的"引燃模式"有更高的生物甲烷比率,在小载荷下电效率值较低,在中载荷下两者相同,在高负载时电效率值较高.该两种模式均可实现超过42%的电效率及大约1的功率系数,这证明了所研究的CHP发动机台架具有良好的热效率与电效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燃料 CHP 双燃料 热效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