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导航
期刊开放获取
上海教育软件发展有限公..
期刊文献
+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检索
高级检索
期刊导航
共找到
1
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显示方式:
文摘
详细
列表
相关度排序
被引量排序
时效性排序
从感知到行为:公民参与群体性事件的机制研究——基于社会行为理论视角的解释与实证检验
被引量:
6
1
作者
张晓君
王郅强
《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2期106-116,共11页
群体性事件是一种带有特定意义和色彩的公民无序政治参与。从社会行为理论的视角可构建"社会环境—感知—行为"的理论框架,用以解释民众参与群体性事件的一般机制。民众是否参与群体性事件是由他们认为其政治行为对整个政治...
群体性事件是一种带有特定意义和色彩的公民无序政治参与。从社会行为理论的视角可构建"社会环境—感知—行为"的理论框架,用以解释民众参与群体性事件的一般机制。民众是否参与群体性事件是由他们认为其政治行为对整个政治过程能否产生影响力的感知或信念(政治效能感)和所处的环境(社会公平)共同决定的。利用2010年中国综合社会调查数据(CGSS2010)进行检验,通过稳健性检验的结果表明:民众觉得社会越不公平则越可能参与群体性事件;民众政治效能感越强则越会降低群体性事件的参与;政府工作人员不公正对待是引起群体性事件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政治效能感对于没有遭遇过政府工作人员的不公正对待的公众参与群体性事件有降低作用,而对于遭遇过政府工作人员不公正对待的公众参与群体性事件则有促进作用;影响城乡民众参与群体性事件的因素存在一定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社会公平
政治效能感
群体性事件
社会行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从感知到行为:公民参与群体性事件的机制研究——基于社会行为理论视角的解释与实证检验
被引量:
6
1
作者
张晓君
王郅强
机构
华南理工
大学
伦敦大学学院风险与减灾研究中心
华南理工
大学
广州特大城市
风险
治理
研究
中心
华南理工
大学
公共管理
学院
/广州特大城市
风险
治理
研究
中心
出处
《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2期106-116,共11页
基金
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大课题攻关项目"我国社会治理体系构建及其运行机制研究"(16JZD026)
教育部习近平总书记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研究专项任务项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治理体系构建与平安中国建设研究"(17JFZX057)
广东大学生科技创新培育专项资金(攀登计划专项资金)重点项目"防范化解广州城中村社会稳定风险的对策研究"(PDJHA0031)
文摘
群体性事件是一种带有特定意义和色彩的公民无序政治参与。从社会行为理论的视角可构建"社会环境—感知—行为"的理论框架,用以解释民众参与群体性事件的一般机制。民众是否参与群体性事件是由他们认为其政治行为对整个政治过程能否产生影响力的感知或信念(政治效能感)和所处的环境(社会公平)共同决定的。利用2010年中国综合社会调查数据(CGSS2010)进行检验,通过稳健性检验的结果表明:民众觉得社会越不公平则越可能参与群体性事件;民众政治效能感越强则越会降低群体性事件的参与;政府工作人员不公正对待是引起群体性事件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政治效能感对于没有遭遇过政府工作人员的不公正对待的公众参与群体性事件有降低作用,而对于遭遇过政府工作人员不公正对待的公众参与群体性事件则有促进作用;影响城乡民众参与群体性事件的因素存在一定差异。
关键词
社会公平
政治效能感
群体性事件
社会行为
分类号
D630 [政治法律—中外政治制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作者
出处
发文年
被引量
操作
1
从感知到行为:公民参与群体性事件的机制研究——基于社会行为理论视角的解释与实证检验
张晓君
王郅强
《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9
6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页
确定
用户登录
登录
IP登录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