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会理县加强桑园管理 调整蚕桑布局 确保蚕业持续健康发展
1
作者 张兴明 《四川蚕业》 2009年第2期58-58,60,共2页
会理县地处四川省凉山州最南端,由于受烤烟和石榴的影响,会理县的蚕桑业发展速度一直比较缓慢,直到2003年县委政府作出了大力发展蚕桑生产的决定后,会理的蚕桑生产才得到有效发展。从2003年大育苗、大栽桑到2006年,四年累计栽桑400... 会理县地处四川省凉山州最南端,由于受烤烟和石榴的影响,会理县的蚕桑业发展速度一直比较缓慢,直到2003年县委政府作出了大力发展蚕桑生产的决定后,会理的蚕桑生产才得到有效发展。从2003年大育苗、大栽桑到2006年,四年累计栽桑4000多万株,产茧量由5000多担增加到2008年的12300多担。本人根据多年从事蚕桑生产的经验,结合会理地处攀西蚕区的具体情况,提出加快我县蚕桑产业健康发展的思路和措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持续健康发展 会理县 蚕桑业 桑园管理 调整 蚕业 蚕桑生产 发展速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会理县蚕茧质量下降的原因与对策
2
作者 白云先 《四川蚕业》 2010年第2期54-55,共2页
关键词 蚕茧质量 会理县 原因 栽桑养蚕 凉山彝族 农民增收 凉山州 四川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提高会理县蚕茧质量的技术措施
3
作者 张兴明 《蚕学通讯》 2009年第2期58-59,共2页
关键词 蚕茧质量 会理县 技术 栽桑养蚕 凉山彝族 农民增收 销售价格 凉山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强化质量管理 以质量求发展——简述凉山州蚕种场的质量管理
4
作者 白云先 张洪菊 《四川蚕业》 2017年第1期53-54,共2页
凉山州蚕种场是四川省唯一的地级选、原、普三级蚕种场。1992年制种生产因微粒子危害几乎全军覆灭,种场处于停产整顿的边缘。自1993年以来,新的领导班子坚持以质量为中心,强化质量管理,以质量求发展,生产的各级蚕种长期保持良好品质,深... 凉山州蚕种场是四川省唯一的地级选、原、普三级蚕种场。1992年制种生产因微粒子危害几乎全军覆灭,种场处于停产整顿的边缘。自1993年以来,新的领导班子坚持以质量为中心,强化质量管理,以质量求发展,生产的各级蚕种长期保持良好品质,深得用户好评,为种场赢得了较大的市场发展空间,蚕种生产量逐年增加,名列全省乃至全国前茅,创造了较好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蚕种生产 质量管理 制种生产 全军覆灭 蚕品种 微粒子病 一代杂交 原原母种 用户好评 原蚕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浅谈云甸镇蚕桑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5
作者 白云先 杨晓进 《四川蚕业》 2017年第2期32-33,共2页
云甸镇属于四川省凉山州会理县,位于会理县最北端,与凉山州的德昌县及攀枝花市的米易县接壤,自然气候冬暖夏凉,土质肥沃,极其适宜栽桑养蚕。上世纪八十年代开始发展蚕桑,九十年代初与凉山州蚕种场合作定为种场的原蚕种茧饲养基地... 云甸镇属于四川省凉山州会理县,位于会理县最北端,与凉山州的德昌县及攀枝花市的米易县接壤,自然气候冬暖夏凉,土质肥沃,极其适宜栽桑养蚕。上世纪八十年代开始发展蚕桑,九十年代初与凉山州蚕种场合作定为种场的原蚕种茧饲养基地。二十多年来坚持“热不赶,冷不砍”的蚕业发展思路,积极探索培养“种场+农户+基地+公司”的生产发展模式。经过三十多年,目前季养蚕1000余张,年产茧185余t,蚕农售茧收入达750万元以上,蚕桑产业成为当地蚕农脱贫致富离不得,乡镇财政收入不可缺的支柱性产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蚕桑产业 栽桑养蚕 财政收入 凉山州 攀枝花市 冬暖夏凉 自然气候 饲养基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品种芳·绣×白·春在我场的试繁初报
6
作者 白云先 康德均 +1 位作者 张洪菊 庄锦国 《四川蚕业》 2017年第3期56-56,62,共2页
家蚕新品种芳·绣×白·春,又称“川蚕27号”,是西南大学和四川省农科院蚕业研究所合作培育的优质茧丝品种,是四元杂交品种。根据攀西农村大面积用种需要,凉山州蚕种场于2016年正秋引进芳×绣、白×春原种,在会理... 家蚕新品种芳·绣×白·春,又称“川蚕27号”,是西南大学和四川省农科院蚕业研究所合作培育的优质茧丝品种,是四元杂交品种。根据攀西农村大面积用种需要,凉山州蚕种场于2016年正秋引进芳×绣、白×春原种,在会理县云甸镇沙关村4社原蚕区进行了一代杂交种繁育试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家蚕新品种 试繁 蚕业研究所 一代杂交种 杂交品种 繁育试验 农科院 四川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