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导航
期刊开放获取
上海教育软件发展有限公..
期刊文献
+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检索
高级检索
期刊导航
共找到
4
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显示方式:
文摘
详细
列表
相关度排序
被引量排序
时效性排序
湘北丘陵林-稻系统稻田表面水质量效应及评价研究
被引量:
1
1
作者
罗天啸
陈建国
+1 位作者
闫文德
项文化
《水土保持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期268-273,278,共7页
为了研究并评价中南丘陵区林地-稻田复合生态系统稻田表面水的环境质量效应,以河滨平原稻田为对照,于2013年4月中旬到9月上旬对湘北汩罗市桃林林场两类林-稻(松-稻、混-稻)系统稻田进行表面水原位研究,基于不同时期各系统稻田表面水总...
为了研究并评价中南丘陵区林地-稻田复合生态系统稻田表面水的环境质量效应,以河滨平原稻田为对照,于2013年4月中旬到9月上旬对湘北汩罗市桃林林场两类林-稻(松-稻、混-稻)系统稻田进行表面水原位研究,基于不同时期各系统稻田表面水总氮、总磷、NO-3-N、NH+4-N、有机氮、水溶性有机碳(DOC)、颗粒有机碳(WPOC)、COD、总Pb、总Cd、pH等指标的监测结果,用通径分析法研究了不同林-稻系统稻田表面水的环境机制,同时用模糊数学综合评价法对稻田表面水质量进行了评价。结果表明:(1)在非稻季,人为干扰少的混-稻系统稻田表面水污染风险低于松-稻系统及对照,其中前者稻田表面水属Ⅲ类水,后两者表面水属Ⅴ类水;(2)在稻季,两类林-稻系统稻田表面水水质优于对照,前者稻田表面水平均总氮、COD、总Cd、总Pb含量仅分别是对照的75.0%,78.4%,62.6%,87.6%。在研究中发现,稻田表面水有机质依循"生物有机质→胶体有机质→颗粒有机质→稻田土壤"途径循环转化;稻田表面水颗粒有机质含量规定了稻田表面水85.7%的COD和77.3%的镉、76.2%的铅,是影响稻田表面水质量的关键因素。综上所述,丘陵林-稻复合系统稻田表面水质量优于平原区,林-稻复合系统具有阻断污水灌溉、屏蔽病虫传播的环境优势;稻田表面水水质受水体有机质循环机制调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丘陵区
林-稻系统
稻田表面水
环境机制
质量效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湘北丘陵林-稻系统镉的迁移
被引量:
3
2
作者
陈建国
闫文德
项文化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2期7543-7552,共10页
为了研究中南丘陵区林-稻系统镉的迁移规律,2012年5月下旬至9月上旬(中稻稻季)在湘北汩罗市桃林林场选择两种类型的林-稻复合生态系统针对降水、地表径流、山塘水、稻田水及其中镉含量用收支平衡法进行了原位动态研究。结果表明,(1)以...
为了研究中南丘陵区林-稻系统镉的迁移规律,2012年5月下旬至9月上旬(中稻稻季)在湘北汩罗市桃林林场选择两种类型的林-稻复合生态系统针对降水、地表径流、山塘水、稻田水及其中镉含量用收支平衡法进行了原位动态研究。结果表明,(1)以降水形式从区域外输入的镉是湘北地域地表系统主要的外来镉源,镉的输入主要集中在稻季的早期;(2)镉以雨水形式输入丘陵林-稻系统后,53%被林地截留,7.5%累积于山塘,11.6%存留于稻田,其余28.9%以稻田水和稻草、谷粒的形式输出林-稻系统;(3)不同林-稻系统比较,混-稻系统对外源镉的固持功能最强,松-稻系统其次,对照系统最弱,其原因在于各系统间岗地森林郁闭度存在差异,郁闭度大能增强岗地对镉的固持能力;(4)在岗地截留镉能力较弱的情况下,山塘能够减缓系统镉的迁移强度;(5)岗地输入山塘水中的大分子有机物能加强镉在稻田中累积。综上所述,林-稻系统镉的累积与雨水常年输入镉有关,系统内岗地森林郁闭度、与有机物输出相关的森林类型影响镉在系统中的迁移和分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镉
林-稻系统
收支平衡
水循环
中国南方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冰灾后城市森林不同恢复类型土壤微生物特性及其对土壤因子的响应
被引量:
2
3
作者
陈建国
田大伦
+3 位作者
闫文德
项文化
方晰
陈仕栋
《水土保持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期202-207,共6页
为探究冰灾后城市森林不同植被恢复类型土壤微生物的演变特征,对长沙天际岭林场冰灾后3种恢复植被的栾树人工纯林、蕨草地、针阔混交林冬夏两季的土壤微生物数量、微生物活度、土壤理化性质及其相互关系进行了比较研究。结果表明,夏初...
为探究冰灾后城市森林不同植被恢复类型土壤微生物的演变特征,对长沙天际岭林场冰灾后3种恢复植被的栾树人工纯林、蕨草地、针阔混交林冬夏两季的土壤微生物数量、微生物活度、土壤理化性质及其相互关系进行了比较研究。结果表明,夏初不同植被恢复类型0-15cm土层土壤微生物活度以针阔混交林最高(0.302),蕨草地次之(0.261),栾树人工纯林最低(0.192);3类植被中栾树人工纯林土壤冬季放线菌活力最弱,夏季细菌活力最弱;栾树人工纯林、针阔混交林土壤微生物生命活动冬季以真菌、细菌为主,夏季以真菌、放线菌为主,蕨草地无论冬夏土壤微生物活动都以真菌和细菌为主,放线菌活动较弱;在土壤微生物生命活动旺盛时期,土壤有机碳含量与土壤微生物数量呈显著正相关,同时土壤微生物能忍受较高的土壤含水量、要求较低的土壤容重,在土壤微生物生命活动衰弱时期土壤有机碳含量与微生物数量不相关或呈负相关,此时土壤微生物要求较低的土壤含水量、较高的土壤容重。总之,栾树人工纯林土壤微生物生命活力比自然恢复的常绿次生针阔混交林及以姬蕨为主的蕨草地差,而后两者表层土壤微生物性状相比针阔混交林地优于蕨草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森林
植被恢复类型
土壤因子
微生物特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武陵山脉龙山段土壤有机碳密度分布及控制机制
4
作者
邓飘云
陈建国
闫文德
《黑龙江农业科学》
2017年第8期35-39,共5页
为了探究山地地貌背景下土壤有机碳密度的分布规律及影响因子,以湘西北龙山县土壤有机碳(0~100cm土层)为研究对象,对其密度及储量进行了研究。运用ArcGIS空间插值法估算了该县土壤有机碳密度的空间分布格局并利用Surfer软件绘制有机碳...
为了探究山地地貌背景下土壤有机碳密度的分布规律及影响因子,以湘西北龙山县土壤有机碳(0~100cm土层)为研究对象,对其密度及储量进行了研究。运用ArcGIS空间插值法估算了该县土壤有机碳密度的空间分布格局并利用Surfer软件绘制有机碳密度地形空间分布图。结果表明:龙山县0~100cm土层土壤有机碳储量为30 537.07×10~9 g,平均有机碳密度达10.61kg·m^(-2),略高于全国平均水平(9.60kg·m^(-2))。研究区有机碳密度以位于境内两条山脉西北坡的山原最高,龙山主脉山脊、紧接河谷的中低山山地有机碳密度次之,河谷开阔地与山地之间的缓坡地带土壤有机碳密度再次,龙山主脉两侧河谷开阔地带最低。山脉东西坡水热条件的差异是东西坡土壤有机碳密度差异的根本原因;人为因素的影响导致旱耕地土壤有机碳密度低于山地土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有机碳密度
湘西北
空间分布
山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湘北丘陵林-稻系统稻田表面水质量效应及评价研究
被引量:
1
1
作者
罗天啸
陈建国
闫文德
项文化
机构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生命
科学
与技术学院
南方林业
生态
应用技术
国家
工程实验室
会同杉木生态系统国家野外科学研究站
出处
《水土保持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期268-273,278,共7页
基金
林业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201404316)
湖南省高等学校科学研究项目(12C0457)
文摘
为了研究并评价中南丘陵区林地-稻田复合生态系统稻田表面水的环境质量效应,以河滨平原稻田为对照,于2013年4月中旬到9月上旬对湘北汩罗市桃林林场两类林-稻(松-稻、混-稻)系统稻田进行表面水原位研究,基于不同时期各系统稻田表面水总氮、总磷、NO-3-N、NH+4-N、有机氮、水溶性有机碳(DOC)、颗粒有机碳(WPOC)、COD、总Pb、总Cd、pH等指标的监测结果,用通径分析法研究了不同林-稻系统稻田表面水的环境机制,同时用模糊数学综合评价法对稻田表面水质量进行了评价。结果表明:(1)在非稻季,人为干扰少的混-稻系统稻田表面水污染风险低于松-稻系统及对照,其中前者稻田表面水属Ⅲ类水,后两者表面水属Ⅴ类水;(2)在稻季,两类林-稻系统稻田表面水水质优于对照,前者稻田表面水平均总氮、COD、总Cd、总Pb含量仅分别是对照的75.0%,78.4%,62.6%,87.6%。在研究中发现,稻田表面水有机质依循"生物有机质→胶体有机质→颗粒有机质→稻田土壤"途径循环转化;稻田表面水颗粒有机质含量规定了稻田表面水85.7%的COD和77.3%的镉、76.2%的铅,是影响稻田表面水质量的关键因素。综上所述,丘陵林-稻复合系统稻田表面水质量优于平原区,林-稻复合系统具有阻断污水灌溉、屏蔽病虫传播的环境优势;稻田表面水水质受水体有机质循环机制调节。
关键词
丘陵区
林-稻系统
稻田表面水
环境机制
质量效应
Keywords
hilly regions
forest-paddy systems
paddy surface water
environmental mechanisms
quality effect
分类号
X82 [环境科学与工程—环境工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湘北丘陵林-稻系统镉的迁移
被引量:
3
2
作者
陈建国
闫文德
项文化
机构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生命
科学
与技术学院
南方林业
生态
应用技术
国家
工程实验室
会同杉木生态系统国家野外科学研究站
出处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2期7543-7552,共10页
基金
林业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201404316)
湖南省高等学校科学研究项目(12C0457)
文摘
为了研究中南丘陵区林-稻系统镉的迁移规律,2012年5月下旬至9月上旬(中稻稻季)在湘北汩罗市桃林林场选择两种类型的林-稻复合生态系统针对降水、地表径流、山塘水、稻田水及其中镉含量用收支平衡法进行了原位动态研究。结果表明,(1)以降水形式从区域外输入的镉是湘北地域地表系统主要的外来镉源,镉的输入主要集中在稻季的早期;(2)镉以雨水形式输入丘陵林-稻系统后,53%被林地截留,7.5%累积于山塘,11.6%存留于稻田,其余28.9%以稻田水和稻草、谷粒的形式输出林-稻系统;(3)不同林-稻系统比较,混-稻系统对外源镉的固持功能最强,松-稻系统其次,对照系统最弱,其原因在于各系统间岗地森林郁闭度存在差异,郁闭度大能增强岗地对镉的固持能力;(4)在岗地截留镉能力较弱的情况下,山塘能够减缓系统镉的迁移强度;(5)岗地输入山塘水中的大分子有机物能加强镉在稻田中累积。综上所述,林-稻系统镉的累积与雨水常年输入镉有关,系统内岗地森林郁闭度、与有机物输出相关的森林类型影响镉在系统中的迁移和分配。
关键词
镉
林-稻系统
收支平衡
水循环
中国南方
Keywords
cadmium
forest-rice agroforestry systems
input-output budget
water cycling
southern China
分类号
X171 [环境科学与工程—环境科学]
S718.5 [农业科学—林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冰灾后城市森林不同恢复类型土壤微生物特性及其对土壤因子的响应
被引量:
2
3
作者
陈建国
田大伦
闫文德
项文化
方晰
陈仕栋
机构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生命
科学
与技术学院
南方林业
生态
应用技术
国家
工程实验室
会同杉木生态系统国家野外科学研究站
出处
《水土保持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期202-207,共6页
基金
国家林业局重点推广项目(2006-11
2007R23
+5 种基金
200881
201042)
国家林业公益性科研专项(200704015
200804030)
国家自然科研基金(30870455)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人才引进基金(104-0116)
文摘
为探究冰灾后城市森林不同植被恢复类型土壤微生物的演变特征,对长沙天际岭林场冰灾后3种恢复植被的栾树人工纯林、蕨草地、针阔混交林冬夏两季的土壤微生物数量、微生物活度、土壤理化性质及其相互关系进行了比较研究。结果表明,夏初不同植被恢复类型0-15cm土层土壤微生物活度以针阔混交林最高(0.302),蕨草地次之(0.261),栾树人工纯林最低(0.192);3类植被中栾树人工纯林土壤冬季放线菌活力最弱,夏季细菌活力最弱;栾树人工纯林、针阔混交林土壤微生物生命活动冬季以真菌、细菌为主,夏季以真菌、放线菌为主,蕨草地无论冬夏土壤微生物活动都以真菌和细菌为主,放线菌活动较弱;在土壤微生物生命活动旺盛时期,土壤有机碳含量与土壤微生物数量呈显著正相关,同时土壤微生物能忍受较高的土壤含水量、要求较低的土壤容重,在土壤微生物生命活动衰弱时期土壤有机碳含量与微生物数量不相关或呈负相关,此时土壤微生物要求较低的土壤含水量、较高的土壤容重。总之,栾树人工纯林土壤微生物生命活力比自然恢复的常绿次生针阔混交林及以姬蕨为主的蕨草地差,而后两者表层土壤微生物性状相比针阔混交林地优于蕨草地。
关键词
城市森林
植被恢复类型
土壤因子
微生物特性
Keywords
urban forest
vegetation restoration types
soil factors
microbial characteristics
分类号
S714.3 [农业科学—林学]
S154.1 [农业科学—土壤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武陵山脉龙山段土壤有机碳密度分布及控制机制
4
作者
邓飘云
陈建国
闫文德
机构
贵州森林资源资产评估有限公司
南方林业
生态
应用技术
国家
工程实验室
会同杉木生态系统国家野外科学研究站
出处
《黑龙江农业科学》
2017年第8期35-39,共5页
基金
国家林业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资助项目(201404316)
湖南省科技重点研发计划(农业支撑领域)资助项目(2015NK3025)
湖南省优势重点学科资助项目
文摘
为了探究山地地貌背景下土壤有机碳密度的分布规律及影响因子,以湘西北龙山县土壤有机碳(0~100cm土层)为研究对象,对其密度及储量进行了研究。运用ArcGIS空间插值法估算了该县土壤有机碳密度的空间分布格局并利用Surfer软件绘制有机碳密度地形空间分布图。结果表明:龙山县0~100cm土层土壤有机碳储量为30 537.07×10~9 g,平均有机碳密度达10.61kg·m^(-2),略高于全国平均水平(9.60kg·m^(-2))。研究区有机碳密度以位于境内两条山脉西北坡的山原最高,龙山主脉山脊、紧接河谷的中低山山地有机碳密度次之,河谷开阔地与山地之间的缓坡地带土壤有机碳密度再次,龙山主脉两侧河谷开阔地带最低。山脉东西坡水热条件的差异是东西坡土壤有机碳密度差异的根本原因;人为因素的影响导致旱耕地土壤有机碳密度低于山地土壤。
关键词
土壤有机碳密度
湘西北
空间分布
山地
Keywords
soil organic carbon density
the northwest of Hunan province
spatial distribution
mountainous region
分类号
S153.6 [农业科学—土壤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作者
出处
发文年
被引量
操作
1
湘北丘陵林-稻系统稻田表面水质量效应及评价研究
罗天啸
陈建国
闫文德
项文化
《水土保持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5
1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2
湘北丘陵林-稻系统镉的迁移
陈建国
闫文德
项文化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
3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3
冰灾后城市森林不同恢复类型土壤微生物特性及其对土壤因子的响应
陈建国
田大伦
闫文德
项文化
方晰
陈仕栋
《水土保持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1
2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4
武陵山脉龙山段土壤有机碳密度分布及控制机制
邓飘云
陈建国
闫文德
《黑龙江农业科学》
2017
0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页
确定
用户登录
登录
IP登录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