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6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海洋中尺度涡旋源汇空间分布特征研究 被引量:8
1
作者 徐驰 陈桂英 +1 位作者 尚晓东 黄瑞新 《热带海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2期37-46,共10页
借助卫星高度计数据,对中尺度涡进行识别和追踪;以16年内中尺度涡个数上的生消为判据,发现中尺度涡在除赤道外的全球大洋中生消频繁,但在海盆内区并没有明显的生成占优区或消亡占优区;而在中纬度近岸的狭窄东边界内中尺度涡生成居多,在... 借助卫星高度计数据,对中尺度涡进行识别和追踪;以16年内中尺度涡个数上的生消为判据,发现中尺度涡在除赤道外的全球大洋中生消频繁,但在海盆内区并没有明显的生成占优区或消亡占优区;而在中纬度近岸的狭窄东边界内中尺度涡生成居多,在另一侧近岸的狭窄西边界中尺度涡消亡居多。同时,我们以一阶斜压模态所对应的特征深度作为两层结构的内界面深度,并假定涡动能平均分配于正压模态和一阶斜压模态,计算得到了包含涡动能和涡有效重力位能的中尺度涡能量年平均净生成率和净耗散率,发现虽然海盆西边界是涡场能量耗散大于能量生成的区域,但强耗散过程实际上在海盆西侧内区的强流及其回流区均有发生。另外,中尺度涡生消个数差值的分布与中尺度涡能量净生成率和净耗散率的分布表明,虽然海盆东边界近岸区域内中尺度涡的生成居多,但该区域中尺度涡的能量偏弱,因此该区并非涡场能量的主要源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尺度涡 涡动能 涡有效重力位能 西边界 耗散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南海北缘钻探选址:滨海断裂带大型海洋地质灾害研究 被引量:6
2
作者 杨晓东 张锦昌 +1 位作者 邱强 林间 《地质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8期2853-2865,共13页
滨海断裂带是南海北缘的一条大型活动断裂带,其位置靠近我国华南沿海地区。滨海断裂带全长超过1200 km,包括西段(北部湾-阳江),中段(珠江口)和东段(粤东-福建)。其西段和东段历史上至少曾发生过4次大地震(M7+),中段目前是一个大地震空... 滨海断裂带是南海北缘的一条大型活动断裂带,其位置靠近我国华南沿海地区。滨海断裂带全长超过1200 km,包括西段(北部湾-阳江),中段(珠江口)和东段(粤东-福建)。其西段和东段历史上至少曾发生过4次大地震(M7+),中段目前是一个大地震空区。在经济高速发展和人口高度密集的今天,如果滨海断裂带再次发生大地震并触发海啸,必将对我国华南沿海地区造成灾难性破坏。由于缺乏完整的历史地震记录和针对古地震的钻孔沉积研究,目前尚不清楚滨海断裂带大地震的准确次数、空间分布和复发周期,以及中段大地震空区的主要原因(断层蠕滑或大地震周期较长),因此无法有效评估该断裂带的大地震破裂分段和灾害风险。本研究总结了滨海断裂带的构造特征、重点描述了3次历史大地震及引发的灾害影响,和国际上针对海底大地震的钻探研究经验。根据这些信息,本文建议在断裂带的西段、中断和东段进行大洋钻探,获取穿过断层带的关键沉积和岩石样品,利用沉积古地震方法重建滨海断裂带东段和西段的大地震历史和复发周期,研究断层带的岩石物理性质,揭示滨海断裂中段大地震空区的成因,解析断层分段式破裂的原因,为我国海洋防灾减灾提供重要的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滨海断裂带 大洋钻探 断裂结构 钻孔沉积 地震 海啸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南海大洋钻探及海洋地质与地球物理前沿研究新突破 被引量:43
3
作者 林间 李家彪 +9 位作者 徐义刚 孙珍 夏少红 黄小龙 解习农 李春峰 丁巍伟 周志远 张帆 罗怡鸣 《海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0期125-140,共16页
南海是西太平洋地区规模最大且具有代表性的边缘海盆地之一。经过近几十年的研究积累,尤其是通过实施5个国际大洋钻探航次(1999–2018年)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南海深海过程演变”重大研究计划(2011–2019年),我国科学家获得了大量宝... 南海是西太平洋地区规模最大且具有代表性的边缘海盆地之一。经过近几十年的研究积累,尤其是通过实施5个国际大洋钻探航次(1999–2018年)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南海深海过程演变”重大研究计划(2011–2019年),我国科学家获得了大量宝贵的第一手资料,取得了一系列创新进展与重大突破,标志着南海海洋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正走向国际前沿。重要研究成果包括:(1)新提出南海是“板缘张裂”盆地,与经典的大西洋型陆缘模式不同;(2)大洋钻探首次获取了基底玄武岩样品,结合中国在南海首次深拖地磁测量实验,精确测定了南海海盆玄武岩年龄,揭示南海海盆从东向西分段扩张;(3)大洋钻探结果发现南海陆缘岩石圈减薄之初岩浆迅速出现,未发现缓慢破裂造成的蛇纹岩出露;(4)发现南海扩张结束后仍存在大量岩浆活动,可能受控于多种构造与地幔因素;(5)地球化学证据与地球动力学模拟都显示南海岩浆的形成受到周边俯冲带的影响。目前我国的海洋地球科学正在进入崭新的发展阶段,有望以南海为基点,开始拓展到周边大洋,通过主导大型研究计划以及建设我国大洋钻探平台,以提升我国在南海、西太平洋与印度洋海洋地质科学研究的实质性影响力与引领地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海 国际大洋钻探 海洋地质与地球物理 构造与岩浆活动 大陆岩石圈张裂 海底扩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南黄海海水中悬浮体的研究 被引量:92
4
作者 秦蕴珊 李凡 +2 位作者 徐善民 J.Milliman R.Limeburner 《海洋与湖沼》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89年第2期101-112,共12页
本文通过对海水中悬浮体样品的过滤、分析及结合海水透光度测量,得出了1983年11月和1984年7月海水中悬浮体的平面分布和垂直分布模式,即:水平分布有三个高含量区和两个低含量区,黄河及长江的现代输入物质对中部深水区基本上没有影响;垂... 本文通过对海水中悬浮体样品的过滤、分析及结合海水透光度测量,得出了1983年11月和1984年7月海水中悬浮体的平面分布和垂直分布模式,即:水平分布有三个高含量区和两个低含量区,黄河及长江的现代输入物质对中部深水区基本上没有影响;垂直分布出现明显的层化现象,11月份,在密度跃层下缘出现悬浮体跃层。本区悬浮体含量和成分,具有陆间海的过渡性特征。悬浮体的主要来源是海底沉积物的再悬浮,其次是河流输入物和浮游生物。海浪是影响悬浮体分布的主要因素。潮流加强了海浪的作用,并与海流一起,将掀起的物质搬运他处。海底地形在一定条件下,控制了海浪作用的临界深度。黄海中部冷水团影响了悬浮体的水平扩散和垂直扩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水 悬浮体 悬浮体分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南黄海夏季海水中悬浮体的研究 被引量:25
5
作者 郑铁民 赵一阳 +2 位作者 李凡 秦蕴珊 J.D.米里曼 《海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0年第6期749-757,T001,共10页
南黄海夏季表层海水中悬浮体的高值区出现在苏北近岸一带,测得的最高值为7.57mg/L,其次是长江口和调查区的北部.低值区大面积分布在调查区的中部和山东半岛以南,悬浮体含量小于0.5mg/L.远岸的悬浮体垂向分布中有一个极为明显的分层性.... 南黄海夏季表层海水中悬浮体的高值区出现在苏北近岸一带,测得的最高值为7.57mg/L,其次是长江口和调查区的北部.低值区大面积分布在调查区的中部和山东半岛以南,悬浮体含量小于0.5mg/L.远岸的悬浮体垂向分布中有一个极为明显的分层性.在长江口外的悬浮体分布中可看到台湾暖流的影响,它的存在限制了长江入海物质的向东扩散.尽管7月是黄河和长江的丰水期,大量物质被携带入海,但还未能构成悬浮体的主要来源.其主要来源是沉积物的再悬浮,其次才是河流携入的物质,海水中的生物组分居三.现代河流入海物质的影响范围主要是调查区南北两端.在深水区,温度、盐度跃层的形成限制了底层悬浮体向上扩散.海水中物质的运移主要在海水底层进行,以悬浮—沉积—再悬浮—再沉积的方式进行着物质的运移和交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水 悬浮体 南黄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1986—1987年埃尔尼诺期间赤道太平洋的物理海洋学事件 被引量:19
6
作者 王宗山 邹娥梅 +3 位作者 John M.Toole Linda J.Mangum 徐伯昌 杨克奇 《海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0年第2期159-166,共8页
文中,根据“中美热带西太平洋海气相互作用联合研究”第1—4航次考察的资料结合美国NOAA提供的SST资料和Wyrtki博士提供的水位资料,对1986—1987年埃尔尼诺事件的发生、发展和消衰过程中的海洋事件作了综合分析.指出,这次埃尔尼诺是一... 文中,根据“中美热带西太平洋海气相互作用联合研究”第1—4航次考察的资料结合美国NOAA提供的SST资料和Wyrtki博士提供的水位资料,对1986—1987年埃尔尼诺事件的发生、发展和消衰过程中的海洋事件作了综合分析.指出,这次埃尔尼诺是一个中等偏强的事件.SST场和水位场的宏观变化是同步和相似的,并且都与风场特征有关.次表层温度结构的变化是与上层暖水的东向输送相对应.在此期间,热带西太平洋的流系结构和方向发生了异乎寻常的变化.在埃尔尼诺爆发前期,南赤道流较强,暖水在西太平洋堆积;在爆发期内,则在12.5个纬度带内形成东向流,向东输送暖水;在消衰期内,北赤道逆流变弱、而南赤道逆流变强;在埃尔尼诺结束后,海洋转为动力调整,并在约12个纬度范围内变为西向流.在这次埃尔尼诺期间,向东输送的暖水总量为11.4×10^(14)m^3,此量比1976年埃尔尼诺多1/3,而比1982—1983年埃尔尼诺少2/5.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厄尔尼诺 赤道 太平洋 物理海洋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俯冲带水圈-岩石圈相互作用研究进展与启示 被引量:4
7
作者 徐敏 狄会哲 +2 位作者 周志远 李海勇 林间 《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5期58-70,共13页
俯冲带系统是研究地球水圈-岩石圈相互作用的天然实验室。俯冲板片所携带的水进入俯冲带系统,显著影响俯冲板片上地幔蛇纹石化程度、岛弧岩浆活动以及俯冲带地震机制等构造动力学过程。沿着环太平洋俯冲带,由主动源地震探测得到的板片... 俯冲带系统是研究地球水圈-岩石圈相互作用的天然实验室。俯冲板片所携带的水进入俯冲带系统,显著影响俯冲板片上地幔蛇纹石化程度、岛弧岩浆活动以及俯冲带地震机制等构造动力学过程。沿着环太平洋俯冲带,由主动源地震探测得到的板片含水量结果可以很好地解释区域相关地震观测,同时由被动源地震探测到的上地幔低速异常区域都与俯冲板片断层发育区相一致。多道反射地震探测与数值模拟都揭示了俯冲板块正断层广泛存在,可穿透莫霍面,深度可达海底下至少20km。俯冲板块正断层为流体进入地壳与上地幔提供了重要通道,导致上地幔蛇纹石化程度达到1.4%,甚至更高。在洋壳俯冲过程中,随着温压增加,在不同深度脱水形成不同性质流体与地幔反应。通过俯冲带流体包裹体和交代成因矿物等的研究发现水岩相互作用广泛存在。本文旨在回顾俯冲板片含水量探测及水岩相互作用研究,简述近年来取得的重要进展以及对将来相关研究的启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俯冲带 水岩相互作用 地震探测 正断层数值模拟 岩石地球化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海沟沉积物研究进展 被引量:9
8
作者 肖春晖 王永红 林间 《热带海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6期27-38,共12页
俯冲的大洋板块在自身的重力以及上覆板块的挤压下,下潜时牵引洋底向下倾伏,从而形成了深邃的海沟。板块及其所携带的沉积物在这里俯冲到地幔深处,构成了全球物质循环的重要部分。海沟地处极端环境,海沟沉积物的沉积作用不同于陆架和浅... 俯冲的大洋板块在自身的重力以及上覆板块的挤压下,下潜时牵引洋底向下倾伏,从而形成了深邃的海沟。板块及其所携带的沉积物在这里俯冲到地幔深处,构成了全球物质循环的重要部分。海沟地处极端环境,海沟沉积物的沉积作用不同于陆架和浅海地区,其物源和水动力基本控制了沉积模式,但海沟沉积物的物源、沉积环境和沉积机理则更为复杂。海沟沉积物受控于各种类型的构造运动,包括由上覆板块刮削下来的深海沉积物和洋壳碎片堆积而成的沉积增生楔;由海沟重力滑塌、地震等因素引发的浊流沉积;以及由火山活动带来的火山物质等。同时,海沟沉积物也受控于海沟逐渐形成过程中和形成后的各种沉积作用,例如生物化学沉积和漏斗效应。由于海沟沉积物的沉积过程受到漏斗效应的影响,使得海沟沉积一般比深海盆地堆积速度更快,堆积厚度也更大,但在海沟的不同位置或不同海沟之间,堆积厚度也会有所不同。海沟的这些沉积机理和沉积过程的差异,影响了海沟沉积物的性质,包括沉积物粒度、矿物、生物等都有所差异。文章根据海沟以上的沉积特点,分析了不同海沟之间和同一海沟内部海沟沉积厚度以及沉积物的粒度特征、矿物组成和生物特征的差异,并总结了海沟重力滑塌、浊流沉积、火山活动、生物化学沉积、漏斗效应这五种海沟沉积机理对海沟沉积物沉积过程的影响。文章最后展望了海沟沉积物的研究热点,希望在此基础上促进海沟沉积物的进一步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沟 沉积物 物源 沉积厚度 沉积机理 研究进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北太平洋海洋带状流的正压特性 被引量:1
9
作者 孙磊超 管玉平 +1 位作者 张宇 黄瑞新 《海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1期1-9,共9页
海洋中包含着多种时空尺度的运动过程,海洋带状流是近年来发现的一种新的流动形式。这种流动现象介于地转湍流和准定常流之间。上层海洋中大尺度运动的强度远大于海洋带状流而将其遮盖,因而带状流需要借助滤波方法提取出来。本研究基于... 海洋中包含着多种时空尺度的运动过程,海洋带状流是近年来发现的一种新的流动形式。这种流动现象介于地转湍流和准定常流之间。上层海洋中大尺度运动的强度远大于海洋带状流而将其遮盖,因而带状流需要借助滤波方法提取出来。本研究基于纬向速度数据,通过切比雪夫高通滤波提取了北太平洋海洋带状流的三维结构,定义了“流向稳定度”指数,量化分析了北太平洋海域带状流的正压特性,从而进一步加深了对北太平洋海洋带状流结构特征的认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带状流 北太平洋 正压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线性层结盐水中的羽流运动特性 被引量:9
10
作者 张巍 赵亮 +3 位作者 贺治国 林挺 谈利明 蒋后硕 《水科学进展》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4期602-608,共7页
采用线性层结盐水发生装置以及喷嘴向下以重盐水注入盐水层结的方法,模拟线性层结盐水中羽流的发展过程;应用时间分辨粒子图像测速技术(PIV),研究线性层结盐水中羽流内部流场结构。羽流的发展过程可以定性地归纳为3个阶段:入射阶段、中... 采用线性层结盐水发生装置以及喷嘴向下以重盐水注入盐水层结的方法,模拟线性层结盐水中羽流的发展过程;应用时间分辨粒子图像测速技术(PIV),研究线性层结盐水中羽流内部流场结构。羽流的发展过程可以定性地归纳为3个阶段:入射阶段、中性浮力层出现阶段和中性浮力层稳定阶段。实验结果显示:羽流流速从中心区域向边缘逐步递减;羽流在下沉到最大深度后回升到中性浮力层,并向四周扩散;在羽流内部及边界存在大量复杂的涡旋结构,说明在羽流发展的过程中,始终伴随着羽流与周围环境水体之间的掺混作用。重新拟合确定了羽流最大穿透距离公式中的量纲一常数C,取值为4.03。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热液羽流 线性层结盐水 时间分辨粒子图像测速法 速度场 涡量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镁橄榄石相变长大率与水含量的关系及亚稳态橄榄石的存在深度 被引量:5
11
作者 王曙光 刘雅静 宁杰远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7期1758-1766,共9页
通过分析镁橄榄石相变长大率方程的指前系数和亥姆霍兹活化能在不同含水条件下的实验拟合值,本文研究了橄榄石相变长大率与水含量的关系.结果表明含水量较高的镁橄榄石在相变过程中对应较低的亥姆霍兹活化能,而长大率方程中的指前系数... 通过分析镁橄榄石相变长大率方程的指前系数和亥姆霍兹活化能在不同含水条件下的实验拟合值,本文研究了橄榄石相变长大率与水含量的关系.结果表明含水量较高的镁橄榄石在相变过程中对应较低的亥姆霍兹活化能,而长大率方程中的指前系数几乎是一个与含水量无关的常数.这个常数的数值在晶界控制长大的晶体相变动力学经典理论中相应于晶界是一层或几层分子的厚度.亥姆霍兹活化能随水含量的增加而降低的结果既和利用淬火实验得到的结论相一致,也和流变学实验研究的结论相一致.应用以上结果,我们估算了含水量对亚稳态橄榄石存在深度的影响.镁橄榄石的亚稳性受到水的影响很大,具体表现是橄榄石到其高压相瓦士利石的动力学相变界面从下压了几十公里到一直下压到660 km间断面附近.地幔橄榄石与镁橄榄石的亚稳性存在差异.名义上干的地幔橄榄石实验结果显示出地幔橄榄石具有更小的亚稳性,相变完成10%的深度比镁橄榄石浅了20 km左右.以上结果仍然支持在冷的俯冲带中存在可探测的亚稳态橄榄石楔但很难达到660 km间断面深度的结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橄榄石 相变 长大率 含水量 深源地震 俯冲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慢速扩张脊下的复杂熔-岩相互作用:来自大西洋北纬14°97′区段洋中脊含铬铁矿纯橄岩的记录 被引量:1
12
作者 周翔 郑建平 +2 位作者 熊庆 刘文龙 Henry J B DICK 《地质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2期4242-4256,共15页
在大西洋洋中脊北纬14°97′附近贫岩浆型慢速扩张脊区段的洋底岩石调查中,拖网取样及洋底钻探均发现蛇纹石化地幔岩石中有脉状纯橄岩。纯橄岩中的铬铁矿粒度以毫米级为主,个别颗粒直径接近厘米级别,成分上显示中等程度的铬值与镁值... 在大西洋洋中脊北纬14°97′附近贫岩浆型慢速扩张脊区段的洋底岩石调查中,拖网取样及洋底钻探均发现蛇纹石化地幔岩石中有脉状纯橄岩。纯橄岩中的铬铁矿粒度以毫米级为主,个别颗粒直径接近厘米级别,成分上显示中等程度的铬值与镁值(Cr#=52.2~56.1;Mg#=44.6~51.5)较高的TiO_(2)含量(0.60%~0.91%)。铬铁矿内部包裹体中大量出现韭闪石+金云母组合,并发现自形磷灰石包裹体。这些特征与“俯冲带型铬铁矿”的成分特征及矿物包裹体组合非常类似。本文的样品观察说明在洋中脊下方的熔体通道内,高度演化的熔体可以形成小体积的富水岩浆并参与铬铁矿的形成。拖网调查与钻探研究证实,研究区的纯橄岩、异剥橄榄岩、富橄榄石橄长岩、辉石岩、辉长岩及橄榄辉长岩等均以脉体形式产于难熔的大洋岩石圈橄榄岩质地幔中。这些脉状岩石共同记录了洋中脊玄武质熔体向上迁移过程中与围岩方辉橄榄岩间的熔-岩反应,属于“交代橄榄岩”的范畴,揭示了慢速扩张洋脊之下熔体迁移诱发的复杂熔-岩相互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洋中脊 铬铁矿 大西洋 熔-岩作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沉积强度——以南黄海为例 被引量:1
13
作者 赵一阳 李凤业 +3 位作者 陈毓蔚 D.J.DeMaster C.A.Nittrouer J.D.Milliman 《海洋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1年第4期28-31,共4页
本文在同位素^(210)Pb测定沉积速率的基础上,提出了“沉积强度”的概念,并以南黄海为例划分了不同沉积强度区,同时探讨了其形成机制。
关键词 黄海 沉积 强度 速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长江入海沉积物的输送及其入海后的运移 被引量:15
14
作者 杨作升 J.D.米利曼 《山东海洋学院学报》 1983年第3期1-12,i001,共13页
前言 长江和黄河是世界著名的多沙河流,每年入海泥沙分别为5亿吨和11亿吨,分别占世界的第四位和第二位。千万年来由她们发育了广大的冲积平原,浩浩荡荡东流入海,形成东中国海大陆架沉积物的主要来源。研究长江和黄河沉积物搬运入海... 前言 长江和黄河是世界著名的多沙河流,每年入海泥沙分别为5亿吨和11亿吨,分别占世界的第四位和第二位。千万年来由她们发育了广大的冲积平原,浩浩荡荡东流入海,形成东中国海大陆架沉积物的主要来源。研究长江和黄河沉积物搬运入海的沉积动力过程,不仅对东海大陆架的了解和开发有重要意义,也给陆上经济发展提供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江入海口 沉积物 输送机制 运移路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层结环境中浮力羽流的质量输移过程
15
作者 赵亮 张巍 +2 位作者 贺治国 谈利明 蒋后硕 《上海交通大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4期473-479,共7页
在线性层结盐水中进行18组浮力羽流实验,采用粒子图像测速(PIV)技术获取羽流的时空高分辨率流场,提出浮力羽流最大输移质量计算公式,并定量分析羽流卷吸及质量输移过程.实验结果表明:卷吸系数从喷口处开始沿着射流方向逐渐增加,并在最... 在线性层结盐水中进行18组浮力羽流实验,采用粒子图像测速(PIV)技术获取羽流的时空高分辨率流场,提出浮力羽流最大输移质量计算公式,并定量分析羽流卷吸及质量输移过程.实验结果表明:卷吸系数从喷口处开始沿着射流方向逐渐增加,并在最大穿透距离0.3~0.5倍时,于数值0.11左右波动,之后逐渐减小为负值.浮力羽流在羽干处卷吸入周围环境流体后,沿射流方向被输移到最大穿透距离处,并在其约0.65倍处垂向质量通量达到最大值;混合后的羽流最终在中性浮力层向四周扩散;最大输移质量由浮力通量、浮力频率和与喷口处于相同高度的周围环境密度共同决定.层结环境折射率变化引起的伪湍动进而导致最大输移质量计算误差约为3%,因此折射率变化的影响可以忽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浮力羽流 线性层结 粒子图像测速法 最大输移质量 伪湍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近1 Ma以来帕里西维拉海盆沉积物物源和古气候:粒度和黏土矿物特征的指示 被引量:7
16
作者 肖春晖 王永红 林间 《沉积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2期508-524,共17页
通过对西太平洋帕里西维拉海盆的C-P19柱状样沉积物进行磁化率各向异性测量和古地磁分析,建立了磁性地层年代框架,并结合粒度组分和黏土矿物分析,揭示了沉积物中蕴含的物源和古气候信息。古地磁结果表明,C-P19柱状样的底界年龄小于1.072... 通过对西太平洋帕里西维拉海盆的C-P19柱状样沉积物进行磁化率各向异性测量和古地磁分析,建立了磁性地层年代框架,并结合粒度组分和黏土矿物分析,揭示了沉积物中蕴含的物源和古气候信息。古地磁结果表明,C-P19柱状样的底界年龄小于1.072 Ma,为更新世以来的沉积,沉积过程可以划分为两个阶段,沉积速率分别为4.0 mm/kyr(约1~0.78 Ma)和3.6 mm/kyr(0.78 Ma~至今)。粒度和黏土矿物结果表明,研究区的沉积物类型以粉砂和砂质粉砂为主,少部分为黏土质粉砂;黏土矿物组成中伊利石+绿泥石的平均含量高达70%。利用SPSS对粒度参数进行主成分分析可知,研究区的粗颗粒物质来源主要为帕里西维拉海盆内或周围海脊的火山岛弧碎屑物质,细颗粒组分主要来自亚洲大陆风尘。利用2~4μm沉积物粒度组分百分含量和(伊利石+绿泥石+高岭石)/蒙脱石的比值作为替代指标反映了研究区亚洲风尘物质贡献比例的波动,进而揭示了1 Ma以来风尘源区气候干湿程度以及东亚冬季风强度的演变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物源 古气候 帕里西维拉海盆 西太平洋 亚洲风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太平洋中的主要起伏模态(英文)
17
作者 彭启华 黄瑞新 +1 位作者 王卫强 王东晓 《热带海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2期1-10,共10页
对海洋中起伏运动(heaving)信号的时空分布研究能够帮助我们更好地了解气候系统中的年际和年代际变率。文章通过再分析资料和模式对太平洋区域的heaving主要模态进行了研究。研究结果表明:太平洋区域主要存在两种heaving模态:第一模态... 对海洋中起伏运动(heaving)信号的时空分布研究能够帮助我们更好地了解气候系统中的年际和年代际变率。文章通过再分析资料和模式对太平洋区域的heaving主要模态进行了研究。研究结果表明:太平洋区域主要存在两种heaving模态:第一模态主要表现为赤道东西两侧的温跃层异常信号反位相;第二模态表现为赤道区域和副热带区域的温跃层异常信号呈现反位相变化的规律。本文对这两个主要heaving模态所涉及的物理过程进行详细讨论,结果表明:东西反位相模态主要是受赤道波动调节的结果;而经向结构模态则主要是由赤道地区的波动和副热带区域的风应力旋度异常作用共同导致。此外,我们还讨论了heaving模态可以通过海洋波动以及Ekman输送等过程对海盆尺度的热输送(振幅约为5x1014W)以及海洋热含量(振幅约为1.5x1020J)的再分配起到了关键的调制作甩进一步表明heaving模态对全球气候变化有着重要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起伏运动模态 太平洋 海洋波动 热输送 气候变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西南印度洋中脊地质构造特征及其地球动力学意义 被引量:6
18
作者 余星 迪克·亨利 +3 位作者 李小虎 初凤友 董彦辉 胡航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0期3585-3603,共19页
西南印度洋中脊(SWIR)增生的洋壳面积仅占印度洋的15%左右,但其具有比东南印度洋中脊和西北印度洋中脊更悠久而复杂的演化历史.基于已有的地质、地球物理和地球化学等资料,系统总结了SWIR的地质构造特征,并讨论了SWIR的演化过程、洋脊... 西南印度洋中脊(SWIR)增生的洋壳面积仅占印度洋的15%左右,但其具有比东南印度洋中脊和西北印度洋中脊更悠久而复杂的演化历史.基于已有的地质、地球物理和地球化学等资料,系统总结了SWIR的地质构造特征,并讨论了SWIR的演化过程、洋脊地幔的不均一性、洋脊周边海底高原成因等核心问题.SWIR地形中段高、东西两段低,空间重力异常基本与地形变化一致.按转换断层一级边界可将SWIR划分为20个一级段.SWIR的磁异常条带呈现两端渐进式分布和中段带状分布特征,对应洋脊的三期演化历史.SWIR的地幔源区极不均一,尤其是中新元古代造山带根部集中拆离的中段.源区地幔的不均一性与大陆裂解和洋脊演化过程密切相关.SWIR的东端与西北印度洋中脊和东南印度洋中脊的邻近洋脊段具有地球化学亲缘性,西端与大西洋中脊和南美洲—南极洲洋中脊的邻近洋脊段具有地球化学亲缘性,这与SWIR的渐近式扩张有关.SWIR周边海底高原普遍具有较大的地壳厚度,其成因除了陆壳基底之外,可能与热点火山作用、热点-洋脊相互作用或热点-三联点相互作用有关,目前尚未形成统一的认识.SWIR的形成演化及其作用域内的熔融异常(如海底高原)是冈瓦纳大陆裂解、残留岩石圈地幔、软流圈地幔和深部地幔热柱物质共同作用的结果.了解SWIR的演化过程对揭示冈瓦纳大陆的裂解过程和印度洋的演化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南印度洋中脊 洋中脊玄武岩 地质构造特征 地球化学 海底高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海区石英悬浮体颗粒表面微结构特征及其成因
19
作者 郑谦 王永红 +1 位作者 林间 杨远东 《海洋地质前沿》 CSCD 2019年第12期25-32,共8页
悬浮石英颗粒表面在不同的水动力环境中会形成一些特有的表面结构,对这些特点的研究有助于理解微小颗粒在水中的行为以及沉积环境的变化。基于对在不同海区采取表层和不同深度的悬浮石英颗粒表面结构的扫描电镜的观察,发现在水动力较强... 悬浮石英颗粒表面在不同的水动力环境中会形成一些特有的表面结构,对这些特点的研究有助于理解微小颗粒在水中的行为以及沉积环境的变化。基于对在不同海区采取表层和不同深度的悬浮石英颗粒表面结构的扫描电镜的观察,发现在水动力较强的南海海域石英颗粒表面大多呈现出机械作用成因的结构,化学溶蚀痕迹不明显;马六甲海峡、孟加拉湾南部海域、阿拉伯海东部海域站位石英颗粒表面开始出现明显的化学溶蚀痕迹,为机械-化学溶蚀作用的结果;莫克兰海沟站位表层样品石英颗粒表面化学溶蚀作用强烈,随着深度的增加,溶蚀作用减弱,200m水深以下,石英颗粒表面的结构主要为机械-化学溶蚀作用的结果。中国南海西南部3号站位、马六甲海峡北部7号站位以及孟加拉湾南部的11号站位的表层石英悬浮体颗粒较大,可以达到10μm左右,大于其他海区的石英颗粒(3~4μm)。研究海区海水中悬浮体石英颗粒大都呈现棱角状,表现为近源沉积,偶尔可见磨圆度较好且表面有新月形撞击坑,推测可能为风尘沉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石英悬浮体颗粒 表面微结构 Image-Pro-Plus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一种新的温度记录器
20
作者 吴葆仁 Albert Bradley 《青岛海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SCD 1989年第1期99-103,共5页
本文提出一个以带有定时器的低功耗微处理机为主体的温度记录器。其定时器用于开动微处理机,可由一个开关定为0.5、1、3或30分钟。仪器通过处理一个电容器向热敏电阻放电的时间来测量温度。仪器在工作中能显示温度值,并把温度值保存在... 本文提出一个以带有定时器的低功耗微处理机为主体的温度记录器。其定时器用于开动微处理机,可由一个开关定为0.5、1、3或30分钟。仪器通过处理一个电容器向热敏电阻放电的时间来测量温度。仪器在工作中能显示温度值,并把温度值保存在微处理机的RAM之中。总共资料容量为2816次测值,量程为0~35℃,精度±0.1℃,分辨±0.02℃。 温度记录器具有液晶显示器,可直接读出温度值,配有标准计算机接口RS-232,能把保存的资料方便地倒给个人计算机。 这项工作是伍兹霍尔海洋研究所A.Bradley博士指导的。他提出的原理对研制可靠而廉价的温度记录器是一条新的途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洋仪器学 温度记录器 微机应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