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0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Na^+掺杂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LiNi_(0.6)Co_(0.2)Mn_(0.2)O_2的制备及电化学性能 被引量:15
1
作者 郑卓 吴振国 +2 位作者 向伟 滑纬博 郭孝东 《高等学校化学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8期1458-1464,共7页
采用草酸盐共沉淀法制备了钠掺杂改性的Li_(0.98)Na_(0.02)Ni_(0.6)Co_(0.2)Mn_(0.2)O_2正极材料,借助X射线衍射(XRD)、扫描电子显微镜(SEM)、透射电子显微镜(TEM)、能量分散谱(EDS)、感应耦合等离子体原子发射光谱(ICP-AES)、电化学阻... 采用草酸盐共沉淀法制备了钠掺杂改性的Li_(0.98)Na_(0.02)Ni_(0.6)Co_(0.2)Mn_(0.2)O_2正极材料,借助X射线衍射(XRD)、扫描电子显微镜(SEM)、透射电子显微镜(TEM)、能量分散谱(EDS)、感应耦合等离子体原子发射光谱(ICP-AES)、电化学阻抗谱(EIS)和恒电流充放电测试等手段对材料的颗粒形貌、晶体结构和电化学性能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掺钠后的材料具有更完善的α-NaFeO_2结构(空间群为R3m)、更低的Li^+/Ni^(2+)阳离子混排和更大的Li层间距,易于Li^+在晶格中的快速脱嵌迁移.电化学性能测试结果证实掺钠样品具有优异的循环稳定性和高倍率性能,在2.7~4.3 V,1C下循环100次后,放电比容量仍为146 mA·h/g(容量保持率为95.4%),在0.1C,0.2C,0.5C,1C,3C,5C,10C和20C时的放电比容量分别为181,168,162,155,143,136,126和113 mA·h/g.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钠掺杂正极材料 锂离子扩散通道 电化学性能 锂离子电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碳酸盐共沉淀法可控制备超高倍率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LiNi_(1/3)Co_(1/3)Mn_(1/3)O_2 被引量:3
2
作者 郑卓 滑纬博 +3 位作者 吴振国 向伟 钟本和 郭孝东 《无机化学学报》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期307-314,共8页
采用碳酸盐共沉淀法通过调节NH_3·H_2O用量来实现可控制备超高倍率纳米结构LiNi_(1/3)Co_(1/3)Mn_(1/3)O_2正极材料。NH_3·H_2O用量会对颗粒的形貌、粒径、晶体结构以及材料电化学性能产生较大的影响。X射线衍射(XRD)分析和... 采用碳酸盐共沉淀法通过调节NH_3·H_2O用量来实现可控制备超高倍率纳米结构LiNi_(1/3)Co_(1/3)Mn_(1/3)O_2正极材料。NH_3·H_2O用量会对颗粒的形貌、粒径、晶体结构以及材料电化学性能产生较大的影响。X射线衍射(XRD)分析和扫描电镜(SEM)结果表明,随着NH_3·H_2O用量的降低,一次颗粒形貌由纳米片状逐渐过渡到纳米球状,且nNH_3·H_2O∶(nNi+nCo+nMn)=1∶2样品晶体层状结构最完善、Li^+/Ni^(2+)阳离子混排程度最低。电化学性能测试结果也证实了nNH_3·H_2O∶(nNi+nCo+nMn)=1∶2样品具有最优异的循环稳定性和超高倍率性能。具体而言,在2.7~4.3 V,1C下循环300次后的放电比容量为119 m Ah·g^(-1),容量保持率为81%,中值电压基本无衰减(保持率为97%)。在100C(18 Ah·g^(-1))的超高倍率下,放电比容量还能达到56 m Ah·g^(-1),具有应用于高功率型锂离子电池的前景。此NH_3·H_2O比例值对于共沉淀法制备其他高倍率、高容量的正/负极氧化物材料具有一定的工艺参考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锂离子电池 正极材料 碳酸盐共沉淀法 超高倍率性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尖晶石/层状异质结构xLiM_2O_4?(1-x)LiNi_(1/3)Co_(1/3)Mn_(1/3)O_2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的制备及电化学性能 被引量:2
3
作者 郑卓 郭孝东 +2 位作者 吴振国 向伟 杨秀山 《中国有色金属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2期2535-2544,共10页
采用原位诱导法制备得到了一系列x Li M_2O_4?(1-x)Li Ni_(1/3)Co_(1/3)Mn_(1/3)O_2(M=Ni,Co,Mn;x=0,0.1,0.2,0.3,0.4,0.5)尖晶石/层状异质结构复合材料。借助X射线衍射、扫描电镜、差示扫描量热仪、恒电流间歇滴定技术和恒电流充放电... 采用原位诱导法制备得到了一系列x Li M_2O_4?(1-x)Li Ni_(1/3)Co_(1/3)Mn_(1/3)O_2(M=Ni,Co,Mn;x=0,0.1,0.2,0.3,0.4,0.5)尖晶石/层状异质结构复合材料。借助X射线衍射、扫描电镜、差示扫描量热仪、恒电流间歇滴定技术和恒电流充放电测试表征手段对材料的晶体结构、微观形貌和电化学性能进行了研究。电化学性能结果表明:x=0.2材料的倍率性能和循环性能最佳,在2.7~4.3 V、1C下循环100次后,放电比容量为137 m A?h/g,容量保持率为93%;10C时的放电比容量为112 m A?h/g,相比于原始Li Ni_(1/3)Co_(1/3)Mn_(1/3)O_2材料在10C的放电比容量(95 m A?h/g)有较大提高。此外,快充慢放能力测试也证实了该材料的结构稳定,其在5C充、1C放的充放电机制下,循环100次后的放电比容量还能高达120 m A?h/g,容量保持率为87%。恒电流间歇滴定技术(GITT)的结果表明。x=0.2材料的D_(Li+)值比原始Li Ni_(1/3)Co_(1/3)Mn_(1/3)O_2材料的要高出一个数量级,说明尖晶石相的引入从根本上改善了材料的电化学性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异质尖晶石/层状结构 LiNi_(1/3)Co_(1/3)Mn_(1/3)O_2 锂离子电池 电化学性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锆掺杂以提升LiNi0.5Co0.2Mn0.3O2正极材料的高温电化学性能 被引量:11
4
作者 杨祖光 滑纬博 +4 位作者 张军 陈九华 何凤荣 钟本和 郭孝东 《物理化学学报》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5期1056-1061,共6页
为解决LiNi_(0.5)Co_(0.2)Mn_(0.3)O_2正极材料在高温下循环性能差的问题,本文通过固相法对材料进行锆掺杂改性,研究了不同掺杂量对LiNi_(0.5)Co_(0.2)Mn_(0.3)O_2晶体结构和电化学性能的影响。研究表明,当锆掺杂量为1%(x)时,可以降低Li... 为解决LiNi_(0.5)Co_(0.2)Mn_(0.3)O_2正极材料在高温下循环性能差的问题,本文通过固相法对材料进行锆掺杂改性,研究了不同掺杂量对LiNi_(0.5)Co_(0.2)Mn_(0.3)O_2晶体结构和电化学性能的影响。研究表明,当锆掺杂量为1%(x)时,可以降低LiNi_(0.5)Co_(0.2)Mn_(0.3)O_2结构中的Li+/Ni2+离子混排,有助于材料电化学性能的提高,尤其是高温循环性能。在25°C、3.0-4.3 V下,Li(Ni_(0.5)Co_(0.2_Mn_(0.3)_(0.99)Zr_(0.01)O_2在1C循环95次后容量保持率为92.13%,优于未掺杂样品(87.61%)。在55°C下,Li(Ni_(0.5)Co_(0.2)Mn_(0.3)_(0.99)Zr_(0.01)O_2在1C循环115次后容量保持率仍有82.96%,远高于未掺杂样品(67.63%)。因此,少量锆掺杂对提升LiNi_(0.5)Co_(0.2)Mn_(0.3)O_2的高温循环性能有积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锂离子电池 正极材料 LI Ni0.5Co0.2Mn0.3O2 锆掺杂 高温循环性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碳基集流体材料在钠金属负极中的应用 被引量:3
5
作者 王艳 朱铭 +4 位作者 刘昊轩 张远俊 吴宽 王官耀 吴超 《新型炭材料》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期93-108,共16页
室温钠离子二次电池是锂离子二次电池最有可能的替代品,也被认为是大规模能量存储技术的最有前景的选择之一。金属钠具有超高的理论容量以及低的氧化还原电位,因此被认为是最有前景的高比能钠离子电池的负极材料。然而,钠金属负极的应... 室温钠离子二次电池是锂离子二次电池最有可能的替代品,也被认为是大规模能量存储技术的最有前景的选择之一。金属钠具有超高的理论容量以及低的氧化还原电位,因此被认为是最有前景的高比能钠离子电池的负极材料。然而,钠金属负极的应用仍面临一些挑战性,如钠枝晶的生长、钠金属与电解液之间的副反应、充放电过程中大的体积膨胀等。其中,钠枝晶生长不仅可以产生"死"钠和加速钠金属与电解液之间的副反应,导致容量的快速衰减,而且可能刺穿隔膜,引发电解液燃烧、电池爆炸等严重的安全问题。炭材料家族成员众多,可具有高机械强度、轻质量、高导电性、大比表面积和良好的化学稳定性等特性,近年来被广泛报道用于钠金属负极的集流体的研究。本文综述了最新的碳基集流体材料在钠金属负极上的研究进展,分析了碳基集流体的界面、结构与钠金属负极性能之间的关系,最后并对碳基集流体的未来研究面临的问题进行了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钠金属负极 碳基材料 枝晶生长 库伦效率 电池安全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磁性壳聚糖复合微球的制备及其Cu^2+吸附性能 被引量:18
6
作者 李建军 鲍旭 +5 位作者 吴先锋 Islam Nazrul 刘银 乔尚元 余臻伟 朱金波 《无机化学学报》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3期383-388,共6页
以球磨后的粉煤灰磁珠(MS)颗粒为磁核,通过溶胶凝胶法和反相微乳液法依次包覆SiO_2和壳聚糖(CS),制备了MS@SiO_2@CS磁性微球。利用扫描电镜及能量色散谱仪、热重分析仪、红外光谱仪、X射线衍射仪、振动样品磁强计对所得样品的结构和磁... 以球磨后的粉煤灰磁珠(MS)颗粒为磁核,通过溶胶凝胶法和反相微乳液法依次包覆SiO_2和壳聚糖(CS),制备了MS@SiO_2@CS磁性微球。利用扫描电镜及能量色散谱仪、热重分析仪、红外光谱仪、X射线衍射仪、振动样品磁强计对所得样品的结构和磁性进行了系统表征。结果表明,磁珠颗粒表面实现了逐层包覆,较均匀的分散于壳聚糖基体中,MS@SiO_2@CS微球的比饱和磁化强度可达7.04 emu·g^(-1)。Cu^(2+)离子吸附实验表明,所得磁性壳聚糖微球对Cu^(2+)具有良好的吸附能力,最大吸附量可达11.08 mg·g^(-1);而且可通过磁选法高效固液分离。吸附动力学研究表明,MS@SiO_2@CS微球对Cu^(2+)离子的吸附符合准二级动力学模型,以化学吸附为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粉煤灰磁珠 磁性壳聚糖 吸附 重金属离子 磁分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粉煤灰磁性吸附剂的制备及磷吸附机理 被引量:16
7
作者 李建军 但宏兵 +4 位作者 谢蔚 Islam Nazrul 杨露敏 叶先康 朱金波 《无机化学学报》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8期1455-1462,共8页
通过化学沉淀法制备了CMS@La_2O_3磁性磷吸附剂。结构及磁性表征显示,氧化镧较均匀的包覆在粉煤灰磁珠表面;样品的比磁化强度达20.35 emu·g^(-1),可实现高效磁分离。利用钼酸铵分光光度法对所得磁性吸附剂的磷吸附性能进行了试验... 通过化学沉淀法制备了CMS@La_2O_3磁性磷吸附剂。结构及磁性表征显示,氧化镧较均匀的包覆在粉煤灰磁珠表面;样品的比磁化强度达20.35 emu·g^(-1),可实现高效磁分离。利用钼酸铵分光光度法对所得磁性吸附剂的磷吸附性能进行了试验研究。研究表明,其最高磷比饱和吸附量可达19.50 mg·g^(-1),吸附时间、pH值、共存阴离子等因素对磷吸附效果均具有显著影响。吸附动力学拟合表明,CMS@La_2O_3对含磷离子的吸附符合准二级动力学方程,以化学吸附为主,磁性吸附剂对含磷离子的吸附反应过程可由La_2O_3表面羟基化-离子交换模型解释。吸附磷后的CMS@La_2O_3吸附剂经处理后可多次循环使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磁性吸附剂 粉煤灰磁珠 氧化镧 磁分离 磷吸附 表面羟基化-离子交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强场预磁化对高浊度黏土污水混凝沉降的影响 被引量:2
8
作者 李建军 朋许杰 +4 位作者 谢蔚 戎鑫 Islam Nazrul 乔尚元 朱金波 《煤炭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7期2253-2259,共7页
高浊度矿物污水难以高效澄清处理的主要原因之一是黏土矿物颗粒表面荷电且包覆有一层“水化膜”,使得矿物颗粒凝聚、絮凝困难。为了提升高浊度污水的混凝澄清效果,降低化学药剂用量,将强场预磁化处理引入混凝沉降过程,采用预磁化-混凝... 高浊度矿物污水难以高效澄清处理的主要原因之一是黏土矿物颗粒表面荷电且包覆有一层“水化膜”,使得矿物颗粒凝聚、絮凝困难。为了提升高浊度污水的混凝澄清效果,降低化学药剂用量,将强场预磁化处理引入混凝沉降过程,采用预磁化-混凝沉降工艺处理高浊度黏土污水。通过单因素变化试验及多因素正交试验,研究了磁场强度、磁化时间等预磁化工艺参数及药剂制度对黏土污水澄清效果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强磁场作用对高浊度黏土污水的性质具有显著影响,从而使得污水的混凝澄清效果显著提升。黏土絮团的平均沉降速度增大1.92倍,沉降20min时的尾泥体积减少38.9%,上清液透光率提高54.1%。预磁化最佳的磁场强度范围为178~241mT。磁场强度减小,磁化效果迅速减弱;磁化强度增加,磁化效果无明显增强。预磁化最佳的磁化时长为90s左右。在获得同等澄清效果的情况下,预磁化-混凝沉降比常规混凝沉降的絮凝剂用量减少了50%,CaCl2用量减少了75%。同时,最终尾泥体积反而减小了14.65%。机理分析表明,强场预磁化对矿粒表面的双电层结构及水分子排列构型具有较大影响,从而显著减小了zeta电位减小、减薄了矿粒表面的水化膜。矿粒表面性质的改善可以显著提升黏土矿粒的凝聚效率、促进矿粒与絮凝剂分子的结合,从而提升了高浊度黏土污水的混凝效果。本工作为高泥化矿物污水的澄清处理提供了一种绿色高效的新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强场预磁化 混凝沉降 高浊度污水 正交试验 ZETA电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La∶BiFeO_3/Bi_(0.5)(Na_(0.85)K_(0.15))_(0.5)TiO_3纳米复合薄膜的铁电特性(英文) 被引量:1
9
作者 蔡康 赵洪阳 +3 位作者 马志斌 KIMURA Hideo 贾婷婷 程振祥 《人工晶体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3期645-648 673,673,共5页
采用脉冲激光沉积技术(pulsed laser deposition,PLD),在Pt/Ti/SiO_2/Si基片上制备了La_(0.1)Bi_(0.9)FeO_3(BFO),Bi_(0.5)(Na_(0.85)K_(0.15))0.5TiO_3(BNKT)和BFO/BNKT纳米复合薄膜。结果表明,复合薄膜的铁电特性比单层的BFO、BNKT薄... 采用脉冲激光沉积技术(pulsed laser deposition,PLD),在Pt/Ti/SiO_2/Si基片上制备了La_(0.1)Bi_(0.9)FeO_3(BFO),Bi_(0.5)(Na_(0.85)K_(0.15))0.5TiO_3(BNKT)和BFO/BNKT纳米复合薄膜。结果表明,复合薄膜的铁电特性比单层的BFO、BNKT薄膜有所增强。利用压电力显微镜(piezoresponse force microscopy,PFM)观察到了铁电畴。由于畴结构内部矫顽力分布不均匀,导致极化反转随时间改变,疲劳测试结果也证实了该结论。随着转换周期的增加,极化随之增强。运用PFM测量了纳米级的压电响应,同样证实了BFO/BNKT复合薄膜中的畴反转现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铁 薄膜 脉冲激光沉积 压电力显微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界面电荷快速转移提升铜修饰氧化钨光催化性能
10
作者 熊金艳 罗强 +3 位作者 赵凯 张梦梦 韩朝 程刚 《无机材料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3期325-331,共7页
非贵金属修饰可以有效增强单一半导体的光生电荷分离,进而改善光催化活性。采用一种简单的抗坏血酸室温还原法制备了WO_(3)-Cu复合光催化材料,并用不同表征手段对其组成和结构进行了表征。结果显示,Cu颗粒沉积在WO_(3)纳米立方的表面,... 非贵金属修饰可以有效增强单一半导体的光生电荷分离,进而改善光催化活性。采用一种简单的抗坏血酸室温还原法制备了WO_(3)-Cu复合光催化材料,并用不同表征手段对其组成和结构进行了表征。结果显示,Cu颗粒沉积在WO_(3)纳米立方的表面,在模拟太阳光照射下,与WO_(3)相比,WO_(3)-Cu复合材料具有良好的光催化降解刚果红的能力。活性物种捕捉实验以及顺磁共振结果表明,光诱导产生的空穴、羟基自由基、超氧自由基阴离子等活性物种在刚果红降解过程中起主要作用。根据光电化学测试结果,WO_(3)在光催化过程中产生的电子快速转移向Cu颗粒,可以有效分离光生电子-空穴对并加快光生载流子迁移,进而有利于光催化反应的发生,从而使WO_(3)表现出较高的光催化活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半导体 金属复合材料 WO_(3)-Cu纳米复合材料 污染物降解 光催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