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表面活性剂改性的磁性纳米颗粒对重金属吸附特征
1
作者 史豪 王雅 +3 位作者 赵尉伶 罗艳丽 杨方源 周金龙 《材料导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54-61,共8页
分别利用四种不同电性的表面活性剂——阴离子表面活性剂SDS、阳离子表面活性剂CTAB,以及两性离子表面活性剂SNC 16和NPC 16——对四氧化三铁表面进行改性,制备得到Fe_(3)O_(4)@SDS、Fe_(3)O_(4)@CTAB、Fe_(3)O_(4)@SNC 16和Fe_(3)O_(4)... 分别利用四种不同电性的表面活性剂——阴离子表面活性剂SDS、阳离子表面活性剂CTAB,以及两性离子表面活性剂SNC 16和NPC 16——对四氧化三铁表面进行改性,制备得到Fe_(3)O_(4)@SDS、Fe_(3)O_(4)@CTAB、Fe_(3)O_(4)@SNC 16和Fe_(3)O_(4)@NPC 16(统称为“Fe_(3)O_(4)@surfactants”)磁性纳米颗粒,并采用XRD、TEM、FTIR、振动样品磁强计(VSM)和XPS对它们进行表征分析,使用吸附动力学、吸附等温线和吸附热力学探究表面活性剂对Fe_(3)O_(4)的As(Ⅲ)吸附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Fe_(3)O_(4)@surfactants颗粒近似为球形,平均粒径约10 nm,饱和磁化强度均大于70 emu·g-1,可有效地从溶液中分离。Fe_(3)O_(4)@surfactants对As(Ⅲ)的吸附在60 min内达到平衡,吸附过程符合准二级动力学模型和Freundlich等温线模型,说明其机理是以化学吸附为主的多分子层吸附。在相同条件下,Fe_(3)O_(4)@CTAB对As(Ⅲ)的吸附最强(最大吸附容量为55.174 mg/g),远高于其他复合材料,并且循环使用五次后对As(Ⅲ)的去除率保持在初始值的85%。本工作的结果为开发有效去除水中As(Ⅲ)的新型功能化纳米吸附材料提供了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四氧化三铁 表面活性剂 三价砷 纳米材料 吸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改进Swin Transformer的番茄和水稻植株病害检测
2
作者 陈藜韦 古丽娜孜·艾力木江 +1 位作者 伊力亚尔·加尔木哈买提 赵志闯 《江苏农业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0期222-232,共11页
针对番茄和水稻病害检测人工成本高、效率低和准确率低等问题,提出一种改进Swin Transformer的番茄和水稻植株病害检测方法。首先收集早疫病、晚疫病、斑枯病和白粉病等10种常见的番茄病害图片和4种水稻病害图片,对数据进行CutMix、高... 针对番茄和水稻病害检测人工成本高、效率低和准确率低等问题,提出一种改进Swin Transformer的番茄和水稻植株病害检测方法。首先收集早疫病、晚疫病、斑枯病和白粉病等10种常见的番茄病害图片和4种水稻病害图片,对数据进行CutMix、高斯滤波、颜色增强和旋转等数据增强方法来增强样本的多样性,改善模型的泛化能力,然后在模型中插入感受野增强模块来解决模型空间中大量上下文信息未能有效交流的问题,同时加入频域层来解决Swin Transformer模型不能准确捕捉局部特征的问题。试验结果表明,改进的Swin Transformer模型在番茄病害数据集和水稻病害数据集上的准确率分别达到98.61%和100%。改进的模型在番茄病害数据集上与基线模型相比,其准确率、精确度、召回率和F1分数4个指标上提升1.36、3.05、2.11、2.93百分点。本研究提出的方法能够在复杂背景条件下保持较高准确率,为减少人工检测提供了技术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番茄 水稻 病害检测 感受野 频域层 迁移学习 数据增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伊犁地区薰衣草产业发展的问题及对策 被引量:3
3
作者 李阳 地力夏提·哈依热丁 马贝贝 《福建农机》 2022年第1期30-32,38,共4页
以伊犁地区薰衣草种植为例,探讨当地薰衣草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解决对策,为伊犁地区薰衣草产业可持续发展提供研究方向。
关键词 伊犁地区 薰衣草 问题 对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从U-Net到Transformer:深度模型在医学图像分割中的应用综述 被引量:3
4
作者 张玮智 于谦 +2 位作者 苏金善 乎西旦·居马洪 林玲 《计算机应用》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S01期204-222,共19页
精准分割医学图像中的病灶对医生探寻病因和制定诊疗方案起关键作用,计算机视觉技术的发展促使深度学习在医学图像分割领域衍生出多种模型架构。U-Net架构以其巧妙的跳跃连接、易于优化的模块设计成为这一领域的基准模型。然而,U-Net以... 精准分割医学图像中的病灶对医生探寻病因和制定诊疗方案起关键作用,计算机视觉技术的发展促使深度学习在医学图像分割领域衍生出多种模型架构。U-Net架构以其巧妙的跳跃连接、易于优化的模块设计成为这一领域的基准模型。然而,U-Net以卷积神经网络(CNN)为主干,在长期建模依赖关系方面只擅长获取局部特征,基于CNN的各项方法在执行分割任务中缺乏对图像长期相关性的解释,无法提取全局特征。为帮助本领域学者了解U-Net的发展历程及研究现状,以问题为导向对2016-2023年U-Net改进工作进行综述。首先,从改进结构位置的角度对U-Net及其各项改进模型进行叙述,探讨各工作的研究目的和创新设计及不足之处;其次,对Transformer与U-Net的结合方式进行分析,从中获取改进工作的研究动向;最后,在Synapse和ACDC数据集上进行对比实验,通过实验分析和可视化结果表明,Transformer方法在分割精度方面有显著优势,特别是混合网络子块的结合方式,在确保模型性能的同时兼顾效率,证明了该类工作有着广阔的发展前景和研究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医学图像分割 U-Net 结构改进 TRANSFORMER 深度神经网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国内外薰衣草收获技术发展现状及展望
5
作者 李阳 雷一腾 李永康 《福建农机》 2024年第2期1-6,17,共7页
文章采用文献综述法,在调研国内外大量相关文献的基础上,介绍了国内外薰衣草收获技术的发展现状和研究热点,分析我国薰衣草机械化收获存在的问题,提出加强薰衣草收获机械的研发与合作,促进农机与农艺相融合、基础研究与设备研制相结合... 文章采用文献综述法,在调研国内外大量相关文献的基础上,介绍了国内外薰衣草收获技术的发展现状和研究热点,分析我国薰衣草机械化收获存在的问题,提出加强薰衣草收获机械的研发与合作,促进农机与农艺相融合、基础研究与设备研制相结合等发展措施,对加快我国薰衣草机械化收获进程具有一定的借鉴和促进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薰衣草 收获技术 机械化收获 机械特性 精油萃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弱电离尘埃等离子体环境下天线辐射特性研究 被引量:1
6
作者 毛鹏荣 郜参观 +1 位作者 徐彬 石雁祥 《电波科学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1057-1063,共7页
研究了弱电离尘埃等离子体环境下天线的辐射特性.通过仿真实验得到了半波偶极子天线与双频微带天线的回波损耗、EH面增益方向图、三维辐射方向图.结果表明,在弱电离尘埃等离子体环境下,两款天线的谐振频率会产生偏移,其偏移量与环境温... 研究了弱电离尘埃等离子体环境下天线的辐射特性.通过仿真实验得到了半波偶极子天线与双频微带天线的回波损耗、EH面增益方向图、三维辐射方向图.结果表明,在弱电离尘埃等离子体环境下,两款天线的谐振频率会产生偏移,其偏移量与环境温度有关,且带宽也会相应地发生变化.因此,在建立通信系统时,除了要考虑尘埃等离子体的电波衰减影响,天线的回波损耗及谐振点的变化也是需要考虑的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尘埃等离子体 介电常数 谐振频率 回波损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跨膜浓度梯度对渗透压囊泡循环活性的调控 被引量:1
7
作者 周琪 范荣 +1 位作者 王平 蒋中英 《原子与分子物理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151-155,共5页
本文通过分析囊泡在膨胀状态与孔隙状态的动力学行为,揭示调控膨胀拉伸能与孔隙势能的内在物理参量.建立递推微分方程的分析模型,该模型提供了膨胀-破裂循环特征量膨胀系数在各个循环中初始跨膜浓度梯度依赖性的定量信息.研究得出,通过... 本文通过分析囊泡在膨胀状态与孔隙状态的动力学行为,揭示调控膨胀拉伸能与孔隙势能的内在物理参量.建立递推微分方程的分析模型,该模型提供了膨胀-破裂循环特征量膨胀系数在各个循环中初始跨膜浓度梯度依赖性的定量信息.研究得出,通过增加初始跨膜浓度梯度,可加快膨胀系数增长速率(循环数为1时,初始跨膜浓度梯度增加3倍,膨胀系数增长速率增加2.65倍);随着循环数的增多,膨胀系数的增长由线性转变为非线性.此外,初始跨膜浓度梯度与循环次数密切相关,我们的模型计算预测增加初始跨膜浓度梯度可实现循环次数的增多.研究结果为靶组织以可编程方式释放活性生物治疗剂的发展提供了具有实际意义的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渗透压 跨膜浓度梯度 膨胀系数 循环活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蜂毒肽浓度和磷脂组分对巨囊泡泄露的影响
8
作者 姜建功 盛洁 +1 位作者 石铭芸 蒋中英 《原子与分子物理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29-34,共6页
蜂毒肽作为一种广谱抗菌肽已经得到广泛认知,用蜂毒肽构建载药体系攻击癌细胞研究正在兴起.基于仿生物膜模型探索其破坏机理,可以避免潜在活性细胞过程的影响.在此,我们选用细胞尺寸的单层巨囊泡膜模型,可在光学显微镜下直接观察和操作... 蜂毒肽作为一种广谱抗菌肽已经得到广泛认知,用蜂毒肽构建载药体系攻击癌细胞研究正在兴起.基于仿生物膜模型探索其破坏机理,可以避免潜在活性细胞过程的影响.在此,我们选用细胞尺寸的单层巨囊泡膜模型,可在光学显微镜下直接观察和操作,获得仿正常细胞膜和仿癌细胞膜在不同蜂毒肽浓度刺激下的响应.研究得出,低浓度蜂毒肽诱导囊泡泄露实验表明中性磷脂囊泡以孔模式为主泄露,负电性磷脂囊泡以爆裂模式为主泄露;高浓度蜂毒肽诱导囊泡泄露实验表明负电性磷脂相较于中性磷脂可延迟蜂毒肽作用效果;蜂毒肽色氨酸残基荧光光谱表明囊泡膜表面蜂毒肽吸附量以及泄露模式依赖于磷脂组分.此外,推断了蜂毒肽对不同组分磷脂膜的破坏作用模型.研究为蜂毒肽在肿瘤细胞的作用机制及其衍生物的优化设计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蜂毒肽 中性磷脂 负电性磷脂 泄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