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基于CIPP模型的我国中小学学校体育高质量发展指标体系构建研究
1
作者 李菲菲 郭富强 +2 位作者 禹华森 周家玉 汪晓赞 《沈阳体育学院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1-7,14,共8页
我国中小学学校体育高质量发展是建设教育强国和体育强国的关键支撑,而高质量发展指标体系为中小学学校体育质量提升提供了目标导向和实施准则。本研究以新发展理念为指引,以CIPP模型为理论框架,综合运用文献资料法、德尔菲法、层次分... 我国中小学学校体育高质量发展是建设教育强国和体育强国的关键支撑,而高质量发展指标体系为中小学学校体育质量提升提供了目标导向和实施准则。本研究以新发展理念为指引,以CIPP模型为理论框架,综合运用文献资料法、德尔菲法、层次分析法、逻辑分析法,系统构建了我国中小学学校体育高质量发展指标体系,并确定了各层级指标的权重系数。该指标体系包含背景质量、投入质量、过程质量、成果质量4项一级指标和12项二级指标以及57项三级指标。研究表明,背景质量的关键内核体现在价值取向,投入质量的核心动力重在师资力量,过程质量的主要路径指向课程实施,成果质量的直接体现则是学生发展。由此,构建价值引领的治理生态、创新资源配置的优化范式、完善质量生成的管控机制以及建立增值导向的评价体系,推动我国中小学学校体育高质量发展指标体系的实践转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小学 学校体育 高质量发展 CIPP模型 指标体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体育与健康跨学科主题学习活动设计:逻辑转向与操作模型 被引量:2
2
作者 李菲菲 梁夫生 +1 位作者 王彬 汪晓赞 《西安体育学院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805-818,共14页
跨学科主题学习是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一种新的教学理念,为实现学校体育教育的高质量发展提供新的思路。研究认为,体育与健康课程跨学科主题学习的设计逻辑在发展理念上,从“知识与技能本位”转向“素养本位”;在育人方式上,从“学科知... 跨学科主题学习是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一种新的教学理念,为实现学校体育教育的高质量发展提供新的思路。研究认为,体育与健康课程跨学科主题学习的设计逻辑在发展理念上,从“知识与技能本位”转向“素养本位”;在育人方式上,从“学科知识”转向“学科实践”;在教育目标上,从“知识学习”转向“问题解决”。基于此,为使跨学科主题学习在体育与健康课程教学中真正落地生根,研究构建了一个涵盖学习者(主体)的学生行为和引导者(主导)的教师行为的体育与健康跨学科主题学习活动“1-5-1金字塔”设计模型。该模型以基础、整合层为根基,以“概念、目标层→问题、任务层→内容、方法层→组织、实施层→评价、反思层”为核心,最终指向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该模型的设计以解决现实问题为核心导向,强调通过跨学科知识与技能的整合来确定活动主题,并通过概念分析形成深层次理解,从而有效地设计与实施主题学习活动。其中,主题学习活动的设计是该模型的核心环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体育与健康课程 跨学科主题学习 核心素养 新课标 设计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适用于残疾儿童青少年身体活动测量报告工具结构、内容及心理测量特性的系统综述
3
作者 石孝宇 杨剑 《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621-629,共9页
目的 综述适用于残疾儿童青少年的身体活动测量报告工具的结构、内容和心理测量特性。方法 检索PubMed、Medline、EBSCO、Web of Science、中国知网,收集建库至2023年6月发表的有关残疾儿童身体活动的测量报告工具的文献,运用《国际功... 目的 综述适用于残疾儿童青少年的身体活动测量报告工具的结构、内容和心理测量特性。方法 检索PubMed、Medline、EBSCO、Web of Science、中国知网,收集建库至2023年6月发表的有关残疾儿童身体活动的测量报告工具的文献,运用《国际功能、残疾与健康分类(儿童青少年版)》(ICF-CY)对工具的主要结构和内容特征进行分析,采用基于共识的健康测量工具选择标准(COSMIN)的方法对测量工具的心理测量特性进行评估。结果 确定6种工具,最终纳入9篇文献。两种为全球化标准工具:儿童和青少年身体活动全球报告矩阵卡4.0(Global Matrix 4.0)、残疾儿童和青少年身体活动全球报告矩阵卡(Para Report Card),测量内容包括b455运动耐受功能,b7神经肌肉骨骼和运动有关功能;d4活动,d450步行,d470利用交通工具,d820学校教育,d910社区生活,d920娱乐和休闲;e310直系亲属家庭,e320朋友,e460社会的态度,e575全社会支持的服务、体制和政策等。该类测量工具具有完整的结构,测量工具的信度、效度和适用性高,测量方式可以是残疾学生自我报告方式或者由残疾学生监护人或者学校教师报告的方式完成。国际身体活动问卷(IPAQ)涉及活动和参与的d4活动、d450步行、d640做家务、d820学校教育、d920娱乐和休闲。该工具在内部一致性、内容和结构效度、跨文化效度方面表现很好,在不同的应用研究中报告不同的重测信度和假设检验结果。儿童和青少年身体活动和久坐问卷涉及d4活动、d450步行、d470利用交通工具、d820学校教育、d920娱乐和休闲。该工具在内部一致性、重测信度、内容和结构效度方面较好,假设检验结果和跨文化效度未知。大龄儿童身体活动问卷和青少年身体活动问卷涉及d4活动、d450步行、d470利用交通工具、d820学校教育、d920娱乐和休闲。该工具在内部一致性、重测信度、内容和结构效度、跨文化效度具有说服力的证据,假设检验结果未知。结论 从内容特征看,Para Report Card测量内容最全面。从心理测量特性质量评估看,多维度、结构化的身体活动测量报告工具均有较高的内部一致性、重测信度、内容和结构效度表现,在不同的研究中显示不同的重测信度和与客观测量的效标关联效度,Global Matrix 4.0、Para Report Card和IPAQ跨文化适用性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儿童 残疾 身体活动 测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脊髓损伤患者适应性身体活动及其健康效益:基于ICF的Scoping综述
4
作者 石孝宇 杨剑 《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2期1395-1404,共10页
目的基于《国际功能、残疾和健康分类》(ICF),对脊髓损伤患者的适应性身体活动方案及其健康效益进行Scoping综述。方法采用主题词与自由词结合方式,在PubMed、Web of Science、EBSCO和中国知网检索脊髓损伤患者参与适应性身体活动相关文... 目的基于《国际功能、残疾和健康分类》(ICF),对脊髓损伤患者的适应性身体活动方案及其健康效益进行Scoping综述。方法采用主题词与自由词结合方式,在PubMed、Web of Science、EBSCO和中国知网检索脊髓损伤患者参与适应性身体活动相关文献,检索时限2017年1月至2022年7月。对脊髓损伤患者身体活动及其健康效益的相关证据进行Scoping综述。结果最终纳入8篇英文文献,来自澳大利亚、美国、爱沙尼亚、加拿大、荷兰和巴西,涉及150例脊髓损伤患者,研究类型涉及7项随机对照研究,1项非随机对照研究。主要来源于脊髓损伤、神经医学、肌肉神经学、身体活动等领域期刊,发表时间主要集中在2017年至2021年。纳入文献中研究对象均患有完全性或不完全性脊髓损伤,主要表现为截瘫、四肢瘫,损伤等级范围为A~D。主要功能障碍涉及ICF的身体功能方面有b710关节活动功能、b715关节稳定功能、b720骨骼活动功能、b730肌肉力量功能、b735肌张力功能、b750运动反射功能、b760随意运动控制功能、b770步态功能;涉及活动和参与功能有d410改变身体的基本姿势、d415保持一种身体姿势、d420移动自身、d445手和手臂的使用、d450步行、d455到处移动、d570照顾个人的健康、d610获得商品和服务、d910社区生活、d920娱乐和休闲;涉及环境因素有e1151个人日常生活中用的辅助用品和技术,e1401文化、娱乐和体育用的辅助用品和技术。身体活动干预场所主要包括居家、社区、医疗或康复机构。身体活动类型为预防类、健康促进类、治疗类、康复类。脊髓损伤患者均已经完成在医疗和康复机构的急性和亚急性康复治疗,回归家庭和社区,有的不定期到医疗康复机构接受服务。身体活动形式包括力量训练结合常规护理、短期抗阻力训练、水疗和机器人跑步机活动、功能性电刺激和治疗性运动、基于动力机器外骨骼的渐进式运动训练、电刺激辅助的腿部自行车结合手动自行车、不同强度的急性运动。活动频率为每次12~60 min,每周2~3次,持续3~16周,活动强度大多为中~高。身体活动对脊髓损伤患者的健康效益主要体现在身体与心理健康、活动与行为健康、环境因素、生活质量与福祉4个方面。在身体与心理健康方面,有助于改善肌肉功能(肌肉力量、力量感知)、步行功能(步行速度、步行距离)、呼吸系统和循环系统功能(峰值摄氧量、有氧耐力、心肺功能、降低心肺疾病风险等)、免疫系统相关功能,改善心理社会功能(疲劳程度)。在活动与行为健康方面,有助于提高活动技能和能力。在环境因素方面,证实一些辅助设备的可用性与有效性。在生活质量和福祉方面,能够提高生活自理能力和生活质量。结论基于ICF,本研究构建了脊髓损伤患者身体活动及其健康效果的PICO架构。脊髓损伤患者的身体活动可以在家庭、社区或者医疗和康复机构等环境中进行,脊髓损伤患者的身体活动特点为基于轮椅的适应性身体活动,主要分为两类:基于轮椅完成的各种有氧运动、抗阻运动,以及基于辅助运动设备或者干预方法(如机器人跑步机、动力机器外骨骼、功能性电刺激等)完成的身体活动。脊髓损伤患者的身体活动频率为每次12~60 min,每周2~3次,持续3~16周,活动强度大多为中~高。治疗师、运动康复专业人员可以通过多种形式,如线上或线下指导监督练习以及一对一指导等,为脊髓损伤患者提供指导和支持。通过参与身体活动,脊髓损伤患者可以获得的健康效益包括增强体质,提高心肺功能、有氧耐力,改善心理社会功能,提高身体活动参与水平,减少久坐行为,提高生活自理能力和生活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脊髓损伤 身体活动 适应性体育 Scoping综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