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论高平历史小说创作的诗化特色
1
作者 王洪岳 《中国当代文学研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178-187,共10页
高平作为诗人,新时期尤其是新世纪以来,创作了多部(篇)长中短篇历史小说,如《仓央嘉措》堪称其这方面的代表作。其历史小说具有鲜明的诗化特征,表现在作为创作主体的诗人气质、诗人思维和诗人特质灌注于其整个历史小说创作过程当中;其... 高平作为诗人,新时期尤其是新世纪以来,创作了多部(篇)长中短篇历史小说,如《仓央嘉措》堪称其这方面的代表作。其历史小说具有鲜明的诗化特征,表现在作为创作主体的诗人气质、诗人思维和诗人特质灌注于其整个历史小说创作过程当中;其多年历练和养成的出神入化的诗艺、技巧渗透于其历史小说文本当中;浓烈的家国情怀平添了其历史小说的诗化色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平 历史小说 诗性思维 诗化小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多模态语义融合的新疆出土织锦图案量化模型构建与评估
2
作者 李文亮 黎洲 赵雨 《丝绸》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13-21,共9页
针对新疆出土织锦图案研究缺乏数据多样性、客观性及精准性等问题,本文构建了基于多模态数据语义融合的新疆出土织锦图案量化模型。首先围绕新疆出土织锦展开调研,明确其图像、文本、形状等多模态数据及其代表性特征;再对新疆出土织锦... 针对新疆出土织锦图案研究缺乏数据多样性、客观性及精准性等问题,本文构建了基于多模态数据语义融合的新疆出土织锦图案量化模型。首先围绕新疆出土织锦展开调研,明确其图像、文本、形状等多模态数据及其代表性特征;再对新疆出土织锦多模态数据展开语义编码、数据降维、聚类分析等,以划分出新疆出土织锦图案的语义类型,并利用相关分析、关联分析挖掘出新疆出土织锦图案的语义集及关联规则。此外,通过情境实验,采用模糊综合评价法对该量化模型进行可行性评估。结果表明,该模型能够定量、高效且精准地解析新疆出土织锦图案的各项特征,并基于这些特征及其关联规则进行新图案的生成,可为新疆出土织锦相关产品开发提供有力的数据支持。同时,该模型还可为其他纺织类文化遗产的创新研究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疆出土织锦 图案 多模态数据 语义融合 量化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电影《长安三万里》:中华文化经典符号的系统呈现 被引量:3
3
作者 李彩云 任刚 《电影文学》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0期99-103,共5页
中华文化经典符号在影片中的系统呈现能够唤起观众的情感共鸣和文化认同,有助于传承和弘扬我国传统文化,通过对自然景观、历史文化场景等的精美描绘,观众可以感受到视觉、听觉等多重感官的愉悦,同时也促进了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中华文化经典符号在影片中的系统呈现能够唤起观众的情感共鸣和文化认同,有助于传承和弘扬我国传统文化,通过对自然景观、历史文化场景等的精美描绘,观众可以感受到视觉、听觉等多重感官的愉悦,同时也促进了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长安三万里》这部影片将唐代的宫廷文化、诗词雅趣、权谋斗争等元素有机地融入情节之中,为观众呈现了栩栩如生的唐代社会画卷,不仅丰富了影片的艺术表现形式,也使得观众更加深入地理解和体验了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华文化 经典符号 《长安三万里》 系统呈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疆出土织锦及其代表性价值 被引量:2
4
作者 李文亮 刘伟唯 《服装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47-153,174,共8页
为探析新疆织锦在我国织锦中的地位和作用,以织锦为研究对象,采用数据统计与文献研究相结合的方法,对我国出土织锦数量、纹样等内容进行统计分析。研究发现,在我国织锦出土地区中,新疆出土织锦最为丰富,且织锦铭文与纹样反映了当时社会... 为探析新疆织锦在我国织锦中的地位和作用,以织锦为研究对象,采用数据统计与文献研究相结合的方法,对我国出土织锦数量、纹样等内容进行统计分析。研究发现,在我国织锦出土地区中,新疆出土织锦最为丰富,且织锦铭文与纹样反映了当时社会思潮与审美风韵,是中华传统吉语文化之微观缩影,代表了中国历代织锦的基因血脉,彰显了中国历代织锦的流彩神韵。该研究旨在深化以新疆织锦为焦点的丝绸之路对中华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贡献,从而丰富相关领域的研究成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疆 丝织品 铭文织锦 “五星出东方利中国”织锦 中国历代织锦面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从第二历史档案馆所见史料看王洛宾的音乐创作
5
作者 米兰 《现代中文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119-124,共6页
通过第二历史档案馆所见史料可以发现,20世纪40年代全国各地的音乐教材中,王洛宾改编的西北民歌已遍地开花,体现出它们独特的艺术生命力。当时教育体制内的音乐教材对王洛宾歌曲的传播有着很重要的推动作用。
关键词 二史馆 音乐教材 王洛宾 西北民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课标背景下小学生核心素养增值评价的可能与可为 被引量:7
6
作者 胡洪强 武丽莎 +1 位作者 赵欣 朱立明 《天津师范大学学报(基础教育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30-35,共6页
增值评价是对学生在一段连续时间内前后进步幅度大小进行比较的测评范式,作为一种过程性评价,专注从“善始”到“善终”的评价过程。研究认为,借助增值评价对小学生核心素养进行评价具有一定的可能空间,其可为路径包括增值评价理念从“... 增值评价是对学生在一段连续时间内前后进步幅度大小进行比较的测评范式,作为一种过程性评价,专注从“善始”到“善终”的评价过程。研究认为,借助增值评价对小学生核心素养进行评价具有一定的可能空间,其可为路径包括增值评价理念从“唯一致”到“重差异”;增值评价目标从“唯成绩”到“重素养”;增值评价方法从“唯结果”到“重过程”;增值评价主体从“唯单一”到“重多元”;增值评价功能从“唯选拔”到“重诊断”。核心素养增值评价应注意促进增值评价与其他评价方式相互弥补,防止增值评价对应试教育的负强化作用,注重增值评价数据的处理与结果的运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核心素养 增值评价 可能空间 可为路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九龙城寨影像文化内涵研究 被引量:4
7
作者 甘波 《电影文学》 北大核心 2020年第9期51-54,共4页
九龙城寨于鸦片战争后成为英国政府、中国政府和香港当局三方势力的角逐场,殖民宗主国的外来入侵期愿、本地土著的母国传承情感在此间交织、杂糅,使其成为中国电影史上意义迷离、身份多向、意蕴丰富的影像存在,是一个富有想象力的欲望... 九龙城寨于鸦片战争后成为英国政府、中国政府和香港当局三方势力的角逐场,殖民宗主国的外来入侵期愿、本地土著的母国传承情感在此间交织、杂糅,使其成为中国电影史上意义迷离、身份多向、意蕴丰富的影像存在,是一个富有想象力的欲望空间、文化政治领域和幻城图景。本文旨在通过借用简·M.雅各布斯“后殖民主义与城市”相关理论,以中外影片中的九龙城寨为研究对象,探讨其独特的文化影像内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外电影 九龙城寨 后殖民主义与城市 文化影像内涵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主旋律电视剧的现实与理想主义叙事研究 被引量:2
8
作者 李都 彭勃 《电影文学》 北大核心 2022年第4期29-33,共5页
主旋律电视剧意在强调进步、潮流和时代性,但往往因其偏向于单一的宏大叙事表达,在一定程度上框定了观众对于主旋律影视的想象空间。随着《山海情》《觉醒年代》《大江大河2》等主旋律电视剧的热播,以极具张力的多重表达模式迅速占领了... 主旋律电视剧意在强调进步、潮流和时代性,但往往因其偏向于单一的宏大叙事表达,在一定程度上框定了观众对于主旋律影视的想象空间。随着《山海情》《觉醒年代》《大江大河2》等主旋律电视剧的热播,以极具张力的多重表达模式迅速占领了年轻人的市场,在呈现了现实题材的基础上,开始融入了理想主义的审美色彩,但往往因其宏大的叙事表达导致缺乏真实的生活理念与精神的共鸣。因此,对于当代主旋律电视剧的表达模式研究,我们需要有更加精确的价值批判指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主旋律题材剧 现实主义 理想主义 表达模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世纪以来锡伯族题材纪录片的记忆研究 被引量:1
9
作者 赵娟 《电影文学》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7期58-61,共4页
对于历经多次大迁徙的锡伯族来说,切肤的离散之痛以及英勇无畏的民族壮举都深深烙印于民族记忆深处。但随着亲历者的逝去以及传统文化遭受现代冲击,人们能够在自身记忆深处体验及寻找到的可供建构自我认同的资源正在消失,于是当代锡伯... 对于历经多次大迁徙的锡伯族来说,切肤的离散之痛以及英勇无畏的民族壮举都深深烙印于民族记忆深处。但随着亲历者的逝去以及传统文化遭受现代冲击,人们能够在自身记忆深处体验及寻找到的可供建构自我认同的资源正在消失,于是当代锡伯族便自觉通过重构历史与记忆来体验自我的连续性。新世纪以来的锡伯族纪录片不仅以锡伯族文化记忆、交往记忆为主要内容完成集体记忆书写,同时通过声画影像的记忆术编码完成了族群集体记忆的升级转化,使之成为国家记忆的重要组成部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锡伯族题材纪录片 文化记忆 记忆之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汉语转类构式“数词+‘句’+动词”的动态系统研究
10
作者 陈玉 《汉语学习》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4期102-112,共11页
本文对转类构式“数词+‘句’+动词”特征进行定性和定量分析,基于语言的系统动力学模型,从形成与发展、功能表达三方面,探讨转类构式的形成和运作机制。研究发现,转类构式“数+‘句’+动”在基础结构“数量名”模式类推下形成,又对其... 本文对转类构式“数词+‘句’+动词”特征进行定性和定量分析,基于语言的系统动力学模型,从形成与发展、功能表达三方面,探讨转类构式的形成和运作机制。研究发现,转类构式“数+‘句’+动”在基础结构“数量名”模式类推下形成,又对其有所偏离,构式满足背景信息、语义复杂化和主观小量的表达需要,这也是转类构式形成的功能动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转类构式“数词+‘句’+动词” 构式特征 形成条件 功能动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隐喻与哲思:《人生大事》人文精神的现实主义诠释
11
作者 夏雨 《电影评介》 北大核心 2023年第7期33-37,共5页
现实主义题材影片借助真实故事、生动人物,探究不同行业的深厚文化,重建基于艺术创作与现实故事的融合框架,向观众传递了独特的人文关怀。电影《人生大事》以现实主义创作手法为基础,将人文关怀、精神美学与现实社会相融合,将创作镜头... 现实主义题材影片借助真实故事、生动人物,探究不同行业的深厚文化,重建基于艺术创作与现实故事的融合框架,向观众传递了独特的人文关怀。电影《人生大事》以现实主义创作手法为基础,将人文关怀、精神美学与现实社会相融合,将创作镜头对准殡葬师群体,在彰显生活气息的同时,以朴实、平凡的艺术风格,生动、童趣的创作视角解读了不为人知的丧葬行业,并在丧葬悲凉场景与喜剧氛围碰撞中,以情绪叙事的创作手法,将直面生死的宏大议题融入微妙的细节处理之中,塑造了“身心共振”的情感空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现实主义创作 创作视角 细节处理 人生大事 哲思 融合框架 艺术创作 情感空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西北边疆题材剧中的“怀旧乌托邦”意象
12
作者 王月 《电影文学》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4期75-78,共4页
新世纪以来的西北边疆题材电视剧构建出“怀旧乌托邦”意象,“撩拨”和抚慰怀旧的集体文化心理。国家话语以“火红年代”的革命精神与英雄主义发挥教化与意识形态询唤功能;精英话语以昔日“情怀”为精神“缺钙”的时代提供思想力量,以... 新世纪以来的西北边疆题材电视剧构建出“怀旧乌托邦”意象,“撩拨”和抚慰怀旧的集体文化心理。国家话语以“火红年代”的革命精神与英雄主义发挥教化与意识形态询唤功能;精英话语以昔日“情怀”为精神“缺钙”的时代提供思想力量,以自我的文化表达反抗消费主义意识形态;民间话语则实用地“消费”着旧时光——电视剧中的边疆时空形成了不同话语的交织。由此形成边疆景观与边疆现实的偏离需要得到更多的关注与修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边疆 电视剧 怀旧 话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电影《永生羊》影像建构中的民族文化记忆
13
作者 齐雪艳 张海琪 《电影文学》 北大核心 2022年第9期142-145,共4页
电影因其视听语言表达的优势成为回溯文化记忆的一个重要媒介载体,通过具象可感的影像建构出一个可视化的世界。2010年国内首部哈萨克语同期声电影《永生羊》通过重构的空间讲述哈萨克民族文化当中的空间概念,以及通过作为叙事的时间,... 电影因其视听语言表达的优势成为回溯文化记忆的一个重要媒介载体,通过具象可感的影像建构出一个可视化的世界。2010年国内首部哈萨克语同期声电影《永生羊》通过重构的空间讲述哈萨克民族文化当中的空间概念,以及通过作为叙事的时间,回溯了哈萨克人的生命故事;最后通过视听语言的角度结构了民族记忆的串联,最终形成了哈萨克族文化记忆的回忆途径,实现了少数民族文化推向大众视野的尝试,也给予了影像建构下的研究民族文化记忆的新思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民族文化记忆 空间 时间 视听语言 影像建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世纪以来罪恶悬疑电影中的“家宅”景观研究——以《踏血寻梅》《烈日灼心》《白日焰火》为例
14
作者 甘波 《电影文学》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3期59-62,共4页
一切真正有人居住的空间都具备“家宅”概念的本质,罪案悬疑电影叙事地点选择和情节展开也往往定位于“家”。作为一种日常但被赋予特殊意义的人文地理景观,“家宅”是导演在想象力的基础上,用无形的阴影建造起来的“墙壁”,并通过对经... 一切真正有人居住的空间都具备“家宅”概念的本质,罪案悬疑电影叙事地点选择和情节展开也往往定位于“家”。作为一种日常但被赋予特殊意义的人文地理景观,“家宅”是导演在想象力的基础上,用无形的阴影建造起来的“墙壁”,并通过对经验体感、回忆以及梦境的融合,使得人们完成对家庭景观的内在建构。本文拟用新世纪以来的典型罪案悬疑电影《踏血寻梅》《烈日灼心》和《白日焰火》为分析文本,探究“家宅”在电影叙述及意象上的景观表现,解读“家宅”空间背后隐藏的视像内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踏血寻梅》 《烈日灼心》 《白日焰火》 家宅景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3 岁幼儿疑问句发展的三个阶段
15
作者 蔡红 《新疆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2021年第2期138-144,共7页
根据语料,幼儿在出生第13个月(或刚牙牙学语的第一个月)已经出现问句——以“独语疑问句”的形式呈现。文章基于2岁段和3岁段幼儿自然会话语料,对幼儿独语疑问词及其例句进行统计,分析两个年龄段独语疑问词所承担的疑问功能和所产生的作... 根据语料,幼儿在出生第13个月(或刚牙牙学语的第一个月)已经出现问句——以“独语疑问句”的形式呈现。文章基于2岁段和3岁段幼儿自然会话语料,对幼儿独语疑问词及其例句进行统计,分析两个年龄段独语疑问词所承担的疑问功能和所产生的作用,探寻早期幼儿疑问句发展的线索及其特点。随着幼儿认知能力的提高及语言符号置换语境符号能力的增强,幼儿早期疑问句经历了“独语疑问句”→“独语疑问句+多词句”→“多词疑问句”三个阶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幼儿 自然会话 独语疑问句 疑问功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九龙城寨影像中的“后身体”文化研究
16
作者 甘波 《电影文学》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4期64-68,共5页
作为中国电影史上身份多向、涵蕴丰富的地标符号存在,九龙城寨被认为是一个富有想象力的文化记忆领域、欲望空间和幻城图景。中外电影导演不断从光影、构图、剪辑、叙事等方面来呈现城寨景观并解析隐藏于其后的视觉图式。而景观表达和... 作为中国电影史上身份多向、涵蕴丰富的地标符号存在,九龙城寨被认为是一个富有想象力的文化记忆领域、欲望空间和幻城图景。中外电影导演不断从光影、构图、剪辑、叙事等方面来呈现城寨景观并解析隐藏于其后的视觉图式。而景观表达和视觉图式归衍的重要载体是电影中人物之身体及其身体表现,故本文借用福柯、鲍德里亚、布莱恩·特纳、戈夫曼和亚瑟·弗兰克等学者关于“后身体”的相关理论,来探究九龙城寨影像里所隐含的身体文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九龙城寨 中外电影 后身体文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西尔扎提·牙合甫电影的叙事艺术与情感张力
17
作者 梁新荣 李如敬 《电影文学》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4期126-130,共5页
西尔扎提·牙合甫执导了《鲜花》《真爱》《塔克拉玛干的鼓声》等当代新疆题材电影,并屡次获得国际国内知名奖项。其系列电影以诗意化的叙事风格和紧密的叙事结构再现新疆人民的日常生活,传递出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和中华民族共同体... 西尔扎提·牙合甫执导了《鲜花》《真爱》《塔克拉玛干的鼓声》等当代新疆题材电影,并屡次获得国际国内知名奖项。其系列电影以诗意化的叙事风格和紧密的叙事结构再现新疆人民的日常生活,传递出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和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以故土与他乡的叙事母题和情感共同体的多元表达彰显了爱家爱民、爱国爱疆的情感内核,呈现出韵味无穷的张力,完成多层次、立体式讲好新疆故事的言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尔扎提·牙合甫 叙事艺术 情感张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