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9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河北省任丘市老年居民颈动脉内-中膜厚度与新发缺血性脑血管病的关系 被引量:3
1
作者 杨红娜 颜应琳 +3 位作者 于凯 王拥军 李芳 何艳 《中国脑血管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5期225-229,共5页
目的应用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测颈动脉内-中膜厚度(CIMT)并探讨其与新发缺血性脑血管病的关系。方法 2012年5月至2013年10月课题组采取整群随机抽样法,前瞻性连续纳入任丘市60~70岁户籍居民4 412名进行面对面健康问卷调查、人体测量、实... 目的应用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测颈动脉内-中膜厚度(CIMT)并探讨其与新发缺血性脑血管病的关系。方法 2012年5月至2013年10月课题组采取整群随机抽样法,前瞻性连续纳入任丘市60~70岁户籍居民4 412名进行面对面健康问卷调查、人体测量、实验室检测、颈部血管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等,根据是否新发缺血性脑血管病,将2013年发生缺血性脑血管病者分为病例组(251例),未出现新发缺血性脑血管病者为对照组(4 161例)。比较两组基线资料及CIMT水平等单因素分析,并分析缺血性脑血管的相关危险因素。结果 (1)病例组高血压病、脑血管病史、服用抗血小板聚集药物、颈动脉斑块检出比例高于对照组[62.2%(156例)比44.2%(1 838例),45.0%(113例)比14.9%(622例),55.0%(138例)比40.0%(1 663例),65.7%(165例)比54.5%(2 266例),均P〈0.05],收缩压、胰岛素及CIMT水平高于对照组[158(141,177)mm Hg比152(137,169)mm Hg,8.07(4.77,12.48)μU/L比6.93(4.27,11.60)μU/L,0.950(0.900,1.000)mm比0.925(0.900,1.000)mm,均P〈0.05],胆固醇水平低于对照组[4.59(4.17,5.26)mmol/L比4.78(4.20,5.36)mmol/L,P〈0.05],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2)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高血压病史、脑血管病史、CIMT增厚是新发缺血性脑血管病的独立危险因素(高血压:OR=1.534,95%CI:1.166~2.017,P=0.002;脑血管病史:OR=3.940,95%CI:2.997~5.180,P=0.000;CIMT增厚:OR=12.122,95%CI:2.327~63.163,P=0.003)。结论任丘市CIMT、高血压病、脑血管病史是缺血性脑血管病的独立危险因素,对CIMT的监测很重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卒中 缺血性卒中 颈动脉内-中膜厚度 危险因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急性缺血性脑卒中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危险因素研究 被引量:66
2
作者 高素颖 颜应琳 +6 位作者 于凯 张广波 冀瑞俊 王拥军 李芳 张娜 朱东磊 《中国全科医学》 CAS 北大核心 2021年第3期327-332,共6页
背景颈动脉粥样硬化(CAS)是脑卒中重要的病理基础,在动脉粥样硬化的斑块形成和发展过程中,免疫、炎性反应等因素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近年来,随着人们物质生活和饮食结构的变化,以及人口老龄化趋势的影响,脑血管疾病在我国的发病率逐年... 背景颈动脉粥样硬化(CAS)是脑卒中重要的病理基础,在动脉粥样硬化的斑块形成和发展过程中,免疫、炎性反应等因素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近年来,随着人们物质生活和饮食结构的变化,以及人口老龄化趋势的影响,脑血管疾病在我国的发病率逐年增高,使卒中防治工作日趋严峻。目的探讨急性缺血性脑卒中发生CAS的危险因素。方法选择2014年1月-2018年11月任丘康济新图医院神经内科住院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4048例,采用自行设计的问卷进行资料收集。内容包括:一般情况、体格检查、实验室检查及颈动脉超声。将颈动脉斑块形成和狭窄定义为CAS,采用单因素、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探究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发生CAS的影响因素。结果入组人群中平均年龄(64.8±11.3)岁,其中男2506例(61.91%)、女1542例(38.09%),颈动脉正常169例(4.17%)、内膜中层厚度增厚577例(14.25%),斑块形成2362例(58.35%)、颈动脉狭窄940例(23.22%)。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性别〔OR(95%CI)=2.785(1.790,4.333)〕、年龄〔OR(95%CI)=1.129(1.108,1.150)〕、文化程度〔OR(95%CI)=0.632(0.425,0.942)〕、糖尿病史〔OR(95%CI)=2.443(1.467,4.069)〕、脑卒中史〔OR(95%CI)=2.136(1.371,3.328)〕、吸烟〔OR(95%CI)=1.603(1.057,2.431)〕、TC〔OR(95%CI)=1.545(1.304,1.830)〕、LDL-C〔OR(95%CI)=1.893(1.365,2.596)〕、脂蛋白a〔OR(95%CI)=1.001(1.000,1.002)〕是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发生CAS的独立影响因素。结论吸烟、收缩压、舒张压、LDL-C、脂蛋白a是急性缺血性脑卒中发生CAS重要的可干预的危险因素,积极控制卒中危险因素,可延缓CAS病变,减少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颈动脉硬化 急性缺血性卒中 危险因素 卒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血清同型半胱氨酸、纤维蛋白原、胱抑素C水平与急性脑梗死患者NIHSS评分的相关性分析 被引量:42
3
作者 高素颖 冀瑞俊 +4 位作者 颜应琳 于凯 王拥军 李芳 朱东磊 《中国卒中杂志》 2020年第4期389-393,共5页
目的探讨入院时血清同型半胱氨酸(homocysteine,Hcy)、纤维蛋白原(fibrinogen,FIB)和胱抑素C(cystatin-C,Cys-C)水平与急性脑梗死患者NIHSS评分的关系。方法回顾性纳入2014年1月-2018年11月于任丘康济新图医院神经内科住院的急性脑梗死... 目的探讨入院时血清同型半胱氨酸(homocysteine,Hcy)、纤维蛋白原(fibrinogen,FIB)和胱抑素C(cystatin-C,Cys-C)水平与急性脑梗死患者NIHSS评分的关系。方法回顾性纳入2014年1月-2018年11月于任丘康济新图医院神经内科住院的急性脑梗死患者,依据入院时NIHSS评分分为轻型组(NIHSS评分<7分)、中型组(7分≤NIHSS评分<15分)、重型组(NIHSS评分≥15分)。比较三组间血清Hcy、FIB、Cys-C水平差异,进一步用Spearman相关分析评估血清Hcy、FIB、Cys-C水平与NIHSS评分的关系。结果共纳入4468例患者,中位年龄65.00(65.00~72.00)岁,男性2765例(61.88%)。轻型组3943例(88.25%),中型组441例(9.87%),重型组84例(1.88%)。三组间血清Hcy(P<0.001)、FIB(P<0.001)、Cys-C(P=0.035)水平比较,整体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进一步两两比较发现,轻型组血清Hcy、FIB和Cys-C水平均低于中型组和重型组。Spearman相关分析发现,血清Hcy(r=0.770,P<0.001)、FIB(r=0.440,P=0.003)、Cys-C(r=0.580,P<0.001)水平与急性脑梗死患者NIHSS评分呈正相关。结论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清Hcy、FIB、Cys-C水平与NIHSS评分呈正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缺血性卒中 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 同型半胱氨酸 纤维蛋白原 胱抑素C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出院3年血管源性死亡危险因素分析 被引量:12
4
作者 邢红梅 张广波 +2 位作者 徐丽华 于凯 冀瑞俊 《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 北大核心 2022年第4期396-399,共4页
目的 急性缺血性脑卒中(AIS)患者出院3年血管源性死亡危险因素分析。方法 选择老年AIS患者3361例,出院3年血管源性死亡213例(死亡组),非血管源性死亡3148例(非死亡组)。通过患者病史、人口学信息、实验室、影像学检查等资料分析其3年内... 目的 急性缺血性脑卒中(AIS)患者出院3年血管源性死亡危险因素分析。方法 选择老年AIS患者3361例,出院3年血管源性死亡213例(死亡组),非血管源性死亡3148例(非死亡组)。通过患者病史、人口学信息、实验室、影像学检查等资料分析其3年内血管源性死亡的危险因素。结果 死亡组年龄、脑卒中、心房颤动、冠心病、颈动脉狭窄、入院时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白细胞计数、尿素、肌酐、胱抑素C、脂蛋白(a)水平明显高于非死亡组,吸烟、体质量指数、TG和同型半胱氨酸水平明显低于非死亡组(P<0.05,P<0.01)。多因素Cox回归分析显示,年龄(OR=1.401,95%CI:1.362~1.401,P=0.001)、跌倒评分(OR=1.285,95%CI:1.175~1.402,P=0.001)、颈动脉狭窄(OR=1.435,95%CI:1.048~1.926,P=0.025)、入院时NIHSS评分(OR=1.064,95%CI:1.048~1.105,P=0.001)、白细胞计数(OR=1.079,95%CI:1.022~1.112,P=0.005)是血管源性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生存曲线分析显示,颈动脉狭窄患者死亡风险明显高于无颈动脉狭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AIS患者准确全面掌握入院后相关信息,对于评估预后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卒中 颈动脉狭窄 白细胞计数 尿素 脂蛋白(A) 死亡原因 预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型颈动脉狭窄预测模型在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中的应用 被引量:11
5
作者 孔娅娜 赵永娜 +6 位作者 李恩静 颜应琳 冀瑞俊 于凯 姚喜凤 许大萍 赵海涛 《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0年第5期510-513,共4页
目的探讨颈动脉狭窄预测模型在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患者中的实用性与准确性。方法选取2014年1月~2018年12月任丘康济新图医院住院的TIA患者299例,采用颈动脉超声检查颈动脉狭窄程度,根据颈动脉狭窄程度分为无颈动脉狭窄组(A组)186例,... 目的探讨颈动脉狭窄预测模型在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患者中的实用性与准确性。方法选取2014年1月~2018年12月任丘康济新图医院住院的TIA患者299例,采用颈动脉超声检查颈动脉狭窄程度,根据颈动脉狭窄程度分为无颈动脉狭窄组(A组)186例,颈动脉轻度狭窄组(B组)76例,中度和重度狭窄或闭塞组(C组)37例,采集一般临床资料,采用ROC曲线分析评价颈动脉预测狭窄模型对TIA患者颈动脉狭窄的预测价值。结果 A组、B组、C组年龄、性别、已婚、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脑卒中/TIA、吸烟、抗血小板药物、抗凝药物、舒张压及HDL-C水平呈明显升高趋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ROC曲线分析显示,颈动脉狭窄预测模型对A组、B组、C组预测的ROC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415(95%CI:0.346~0.484)、0.475(95%CI:0.398~0.552)、0.728(95%CI:0.639~0.81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颈动脉狭窄预测模型对C组预测敏感性较A组、B组更高(P<0.05)。结论颈动脉狭窄预测模型对TIA患者颈动脉狭窄的预测价值较高,此模型的使用效能较高,值得在脑卒中防控措施中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颈动脉狭窄 预测 脑缺血发作 短暂性 高血压 糖尿病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年龄与急性脑梗死患者1年预后的关系研究 被引量:11
6
作者 高素颖 秦一凡 +3 位作者 张会玲 于凯 王拥军 冀瑞俊 《中国卒中杂志》 2021年第8期810-815,共6页
目的探讨不同年龄急性脑梗死患者1年预后的差异。方法回顾性分析任丘康济新图医院神经内科2014年1月-2018年11月连续收治的急性脑梗死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年龄分为青中年组(<60岁)和老年组(≥60岁)。比较两组急性脑梗死患者的临床资... 目的探讨不同年龄急性脑梗死患者1年预后的差异。方法回顾性分析任丘康济新图医院神经内科2014年1月-2018年11月连续收治的急性脑梗死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年龄分为青中年组(<60岁)和老年组(≥60岁)。比较两组急性脑梗死患者的临床资料,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年龄与1年死亡、预后不良(mRS>2分)及卒中复发的关系。结果最终纳入急性脑梗死患者3996例,年龄22~98岁,平均64.83±11.28岁,男性2481例(62.09%);青中年组1214例(30.38%),老年组2782例(69.62%)。老年组男性比例、文化水平、过量饮酒、糖尿病、住院期间静脉溶栓治疗比例低于青中年组,舒张压、空腹血糖、TG、TC、LDL-C、白细胞计数、压疮评分低于青中年组;老年组吸烟、心房颤动、冠心病、卒中史、颈动脉狭窄比例,住院期间新发肺炎、新发消化道出血及质子泵抑制剂治疗比例,以及收缩压、HDL-C、Hcy、胱抑素-C、纤维蛋白原、入院NIHSS评分、跌倒评分高于青中年组,以上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老年组患者1年死亡风险(OR 2.770,95%CI 1.479~5.189,P=0.001)、预后不良风险(OR 1.721,95%CI 1.301~2.275,P<0.001)及卒中复发风险(OR 1.396,95%CI 1.011~1.927,P=0.043)均显著升高。结论急性脑梗死患者老年组1年死亡、预后不良及卒中复发风险均较高,临床应加强对老年急性脑梗死患者卒中危险因素的筛查及干预,以降低患者的不良预后风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脑梗死 年龄 预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急性脑梗死患者出院结局的相关因素分析 被引量:8
7
作者 张会玲 秦一凡 +5 位作者 高素颖 张广波 于凯 王拥军 冀瑞俊 徐丽华 《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 北大核心 2021年第7期731-734,共4页
目的探讨急性脑梗死(ACI)患者出院结局的相关因素及白细胞计数(WBC)对不良出院结局的影响。方法选择2014年1月~2018年11月任丘康济新图医院神经内科住院的ACI患者4048例,按照患者出院时改良的Rankin量表(mRS)评分分为良好组(mRS 0~2分)3... 目的探讨急性脑梗死(ACI)患者出院结局的相关因素及白细胞计数(WBC)对不良出院结局的影响。方法选择2014年1月~2018年11月任丘康济新图医院神经内科住院的ACI患者4048例,按照患者出院时改良的Rankin量表(mRS)评分分为良好组(mRS 0~2分)3213例和不良组(mRS评分≥3分)835例,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出院结局的相关因素,分析入院时不同WBC水平[<4.0×10^(9)/L、(4.0~10.0)×10^(9)/L、(10.1~12.0)×10^(9)/L和>12.0×10^(9)/L]与出院结局不良的关系。结果2组男性、年龄、糖尿病、高脂血症、脑卒中史、心房颤动、冠心病、吸烟、过量饮酒、使用抗血小板药物比例、收缩压、舒张压、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纤维蛋白原、FPG、TG、LDL-C、脂蛋白a、同型半胱氨酸、尿酸和胱抑素C水平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良好组较不良组WBC水平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6.59(5.47,8.00)×10^(9)/L vs 6.96(5.73,8.44)×10^(9),P=0.000];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年龄(OR=1.031,95%CI:1.017~1.045,P<0.01)、吸烟(OR=1.398,95%CI:1.062~1.841,P<0.05)和NIHSS评分(OR=2.422,95%CI:2.263~2.592,P<0.01)是ACI患者出院结局不良的独立危险因素;以WBC(4.0~10.0)×10^(9)/L为参照,WBC(10.1~12.0)×10^(9)/L(OR=1.660,95%CI:1.020~2.701,P<0.05),WBC>12.0×10^(9)/L(OR=2.545,95%CI:1.395~4.642,P<0.01)有增加患者出院结局不良的风险。结论ACI患者出院结局不良与年龄、吸烟、NIHSS评分和WBC密切相关,WBC水平越高,患者出现出院结局不良的风险越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梗死 白细胞计数 病人出院 年龄因素 吸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急性缺血性卒中相关肺炎评分临床应用价值分析 被引量:9
8
作者 李芳 徐丽华 +4 位作者 冀瑞俊 于凯 杨红娜 颜应琳 高素颖 《中国卒中杂志》 2020年第11期1204-1209,共6页
目的验证急性缺血性卒中相关肺炎评分(Acute Ischemic Stroke-Associated Pneumonia Score,AISAPS)对缺血性卒中相关肺炎的预测效果,为临床早期发现卒中相关性肺炎提供适合的筛查工具。方法从任丘康济新图医院缺血性卒中急性期干预、二... 目的验证急性缺血性卒中相关肺炎评分(Acute Ischemic Stroke-Associated Pneumonia Score,AISAPS)对缺血性卒中相关肺炎的预测效果,为临床早期发现卒中相关性肺炎提供适合的筛查工具。方法从任丘康济新图医院缺血性卒中急性期干预、二级预防相关登记研究数据库中选取2014年1月20日-2016年8月31日住院治疗的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采用AIS-APS评分量表进行评分,应用ROC曲线下面积确定AIS-APS对缺血性卒中相关肺炎预测的灵敏度与特异度,验证该量表的有效性,同时验证ISAN[prestroke Independence(mRS),sex,age,NIHSS]、A2DS2(age,atrial fibrillation,dysphagia,sex,stroke severity)、Kwon等评分量表对缺血性卒中患者发生卒中相关性肺炎的预测作用。结果共纳入3104例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其中有100例(3.2%)发生肺炎;AIS-APS的ROC曲线下面积为0.737(95%CI 0.721~0.753),敏感度0.800,特异度0.611,Youden指数0.411,最佳界值为5分。与其他评分量表相比,AI S-APS量表ROC曲线下面积、灵敏度最高,但ISAN量表特异度最高(0.759)。结论AIS-APS量表对于卒中相关性肺炎的预测有一定价值,可指导临床早期筛查卒中相关性肺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卒中相关性肺炎 急性缺血性卒中 急性缺血性卒中相关肺炎评分 预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急性缺血性卒中1年血管源性死亡危险因素分析 被引量:4
9
作者 李恩静 于凯 +4 位作者 冀瑞俊 张广波 张一达 高素颖 刘东亮 《中国卒中杂志》 2020年第9期947-954,共8页
目的分析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随访1年血管源性死亡的相关影响因素,为早期评估高危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积极控制危险因素、降低死亡率提供临床依据。方法回顾性纳入2014年1月-2018年9月于河北省任丘康济新图医院神经内科住院的急性缺血... 目的分析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随访1年血管源性死亡的相关影响因素,为早期评估高危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积极控制危险因素、降低死亡率提供临床依据。方法回顾性纳入2014年1月-2018年9月于河北省任丘康济新图医院神经内科住院的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收集患者临床基线资料及实验室检查结果。采用多因素Cox回归分析方法分析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1年内血管源性死亡的危险因素。结果研究共纳入符合入排标准的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3661例,随访1年内死亡患者160例(4.4%),其中血管源性死亡136例(3.7%),其中包括缺血性血管性死亡3.1%(114例),出血性血管性死亡0.1%(4例),心源性血管性死亡0.2%(8例),其他血管性死亡0.3%(10例),非血管源性死亡0.7%(24例)。非血管源性死亡患者作为删失数据,最终共纳入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3637例。多因素Cox回归分析显示年龄>60岁(OR 1.084,95%CI 1.062~1.105,P<0.001)、颈动脉狭窄(OR 1.835,95%CI 1.288~2.614,P=0.001)、入院时NIHSS评分(OR 1.200,95%CI 1.164~1.237,P<0.001)、脂蛋白a(OR 1.001,95%C I 1.000~1.001,P<0.001)、白细胞计数(OR 1.093,95%CI 1.031~1.159,P=0.003)、纤维蛋白原水平(OR 1.092,95%CI 1.025~1.164,P=0.006)、血肌酐(OR 1.004,95%CI 1.001~1.007,P=0.009)是血管源性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HDL-C(OR 0.378,95%CI 0.208~0.686,P=0.001)是血管源性死亡的保护因素。结论急性缺血性卒中1年内血管源性死亡的危险因素为高龄、颈动脉狭窄、入院时NIHSS评分、脂蛋白a水平、白细胞计数、纤维蛋白原及血肌酐水平。高密度脂蛋白为其保护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缺血性卒中 危险因素 血管源性死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