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91篇文章
< 1 2 5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环境因子对广东城市湖泊后生浮游动物的影响 被引量:37
1
作者 陈光荣 雷泽湘 +1 位作者 谭镇 刘正文 《水生态学杂志》 北大核心 2010年第4期28-32,共5页
对广东省14个主要城市湖泊进行了调查采样分析。检到的轮虫中占据种类组成和丰度优势的为集中分布于热带和亚热带地区的种类,后生浮游动物丰度与叶绿素含量呈显著正相关(r=0.426,P<0.01),其中轮虫丰度与叶绿素含量呈显著正相关(r=0.5... 对广东省14个主要城市湖泊进行了调查采样分析。检到的轮虫中占据种类组成和丰度优势的为集中分布于热带和亚热带地区的种类,后生浮游动物丰度与叶绿素含量呈显著正相关(r=0.426,P<0.01),其中轮虫丰度与叶绿素含量呈显著正相关(r=0.534,P<0.01),枝角类丰度和叶绿素含量相关性不明显。广东省城市湖泊中大多数均有鱼类,在人工专门放养鱼类的湖泊,枝角类、桡足类的丰度和相对丰度普遍更低,以小型的浮游动物轮虫占据绝对优势。在有水生植物的湖泊,枝角类、桡足类的相对丰度较高。后生浮游动物丰度与富营养评分结果呈显著正相关(r=0.374,P<0.01)。其中,轮虫丰度与富营养评分结果呈显著正相关(r=0.479,P<0.01),后生浮游动物丰度与总氮(r=0.286,P<0.05)、高锰酸盐指数(r=0.289,P<0.05)、悬浮物含量(r=0.404,P<0.01)呈正相关,与透明度(r=-0.242)、pH(r=-0.237)呈负相关。根据各湖后生浮游动物组成进行聚类分析,结果表明广东城市湖泊3个分类的后生浮游动物优势种均为富营养化指示种,说明后生浮游动物分布受到水体富营养化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后生浮游动物 城市湖泊 广东 环境因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珠江三角洲流域土壤多溴联苯醚(PBDEs)的分布及环境行为 被引量:33
2
作者 邹梦遥 龚剑 冉勇 《生态环境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期122-127,共6页
用索式抽提、复合硅胶/氧化铝层析柱分离纯化、GC-MS分析方法分析了珠江三角洲流域土壤中10种多溴联苯醚(BDE-28、-47、-66、-99、-100、-153、-154、-138、-183、-209)在土壤中的质量分数和组成分布。∑9PBDEs(不包括BDE209)的质量分数... 用索式抽提、复合硅胶/氧化铝层析柱分离纯化、GC-MS分析方法分析了珠江三角洲流域土壤中10种多溴联苯醚(BDE-28、-47、-66、-99、-100、-153、-154、-138、-183、-209)在土壤中的质量分数和组成分布。∑9PBDEs(不包括BDE209)的质量分数从0.133ng·g-1干物质量到3.81ng·g-1干物质量,平均质量分数为1.02ng·g-1干物质量,BDE-209的质量分数从2.38ng·g-1干物质量到66.6ng·g-1干物质量,平均质量分数为13.8ng·g-1干物质量,与欧洲背景土壤中PBDEs的质量分数水平相当。同系物的组成分布说明珠江三角洲土壤中多溴联苯醚的污染来源主要是五溴、八溴及十溴产品的使用。土壤中∑9PBDEs和各同系物的含量与土壤总有机碳(TOC)的含量呈现显著的正相关。有机碳均一化后BDEs单体含量的对数与其logKow正相关(除-47,r2=0.89),表明土壤有机质的吸附决定着PBDEs在环境中的分布和迁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溴联苯醚(PBDEs) 土壤 分布 珠江三角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小流域农村地区环境现状调查与保护策略——以松口镇为例 被引量:2
3
作者 陶雪琴 邹梦遥 +4 位作者 刘洁萍 饶国梁 林瑞如 翁礼成 李新扬 《广东农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9期211-213,共3页
通过设计调查问卷对粤东北地区梅州市梅县松口镇的环境状况和公民环境意识进行了入户调查。结果表明:松口镇当前较少工业污染,以农业面源污染为主,特别是生活垃圾乱倒、乱堆,生活污水随意排放,化肥、高毒性化学农药等施用量较大。因此,... 通过设计调查问卷对粤东北地区梅州市梅县松口镇的环境状况和公民环境意识进行了入户调查。结果表明:松口镇当前较少工业污染,以农业面源污染为主,特别是生活垃圾乱倒、乱堆,生活污水随意排放,化肥、高毒性化学农药等施用量较大。因此,建议从加强农村环保教育,培养村民环保意识着手;同时当地政府部门要编制环境规划,因地制宜地指导村镇环保基础设施建设,并积极调整农业生产政策,大力推进生态农业建设;最后建议依靠科技,推广农村节能技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村地区 环境污染 公众调查 保护建议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环境内分泌干扰物的处理研究进展 被引量:5
4
作者 郭琇 孙彦富 《安徽农业科学》 CAS 北大核心 2010年第25期13942-13944,共3页
对环境内分泌干扰物(EDCs)的危害、分类及其检测分别作出简述,着重讨论目前国内外对EDCs处理的新方法,从生化处理法和物化处理法2大分类方法来论述其研究进展,同时提出去除EDCs存在的问题和处理研究方向。
关键词 环境内分泌干扰物 进展 新技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典型山区农村环境现状调查与保护对策 被引量:1
5
作者 陶雪琴 饶国梁 +3 位作者 林瑞如 王继增 翁礼成 王树颖 《水土保持通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4期205-208,共4页
如何在发展山区农村经济的同时保护好当地生态环境是当前广大学者和民众关注的热点问题之一。通过设计调查问卷对粤北山区和平县热水镇的环境状况和公民环境意识进行了入户调查。调查结果表明,该镇经济水平较低,暂无工业污染;固体废弃... 如何在发展山区农村经济的同时保护好当地生态环境是当前广大学者和民众关注的热点问题之一。通过设计调查问卷对粤北山区和平县热水镇的环境状况和公民环境意识进行了入户调查。调查结果表明,该镇经济水平较低,暂无工业污染;固体废弃物污染不显著,但生活垃圾乱倒、乱堆现象相当普遍;能源利用方式原始,清洁能源利用率不高;化肥、农药等过量施用现象比较严重,造成的污染不容忽视。依据调查结果建议:找准切入点,加快启动农村污水处理、垃圾处理、改水改厕等环保基础设施建设,大力推进生态农业和特色村的建设,推广清洁能源的使用,加强农村环保教育,建立农村环保监测与预警体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村地区 环境污染 公众调查 保护建议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环境因子对植物-生物膜氧化沟去除氮磷的影响 被引量:1
6
作者 刘雯 丘锦荣 +3 位作者 卫泽斌 张建桃 汤仲恩 吴启堂 《环境科学与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4期108-111,136,共5页
将生物膜处理工艺和漂浮栽培植物技术应用于氧化沟处理系统中,组成植物-生物膜氧化沟生态处理系统,通过其对生活污水的处理,考察了pH值、溶解氧(DO)、温度等环境因子对植物-生物膜氧化沟系统去除氮磷的影响。结果表明:系统中TP的去除率... 将生物膜处理工艺和漂浮栽培植物技术应用于氧化沟处理系统中,组成植物-生物膜氧化沟生态处理系统,通过其对生活污水的处理,考察了pH值、溶解氧(DO)、温度等环境因子对植物-生物膜氧化沟系统去除氮磷的影响。结果表明:系统中TP的去除率与pH值之间呈抛物线关系,当系统出水TP去除率达到最高时,其pH值为7.71,TP去除率随着pH值的升高而升高,TN的去除率与pH值的相关关系达到显著水平;DO在系统中一直保持较高的浓度,其最高浓度可达到5.6mg/L,与TP去除率的关系显著;另外,系统中污水氮磷的去除率与温度关系密切,其中NH4+-N的去除率与温度呈现显著的正相关关系,温度对污水TN和TP的去除影响达到极显著水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环境因子 植物-生物膜氧化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我国南方稻区镉植物有效性预测模型
7
作者 佘梓健 戴湲 +3 位作者 李林峰 李奇 罗伟林 李义纯 《农业环境科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1545-1553,共9页
为明确田间条件下,水稻土中镉(Cd)的植物有效性与铁氧化物的定量关系,在南方Cd污染风险较大的稻田采集178件糙米样品及对应的根际土壤样品,探索铁氧化物形态转化对土壤Cd植物有效性的影响,构建基于铁氧化物的水稻土中Cd植物有效性预测... 为明确田间条件下,水稻土中镉(Cd)的植物有效性与铁氧化物的定量关系,在南方Cd污染风险较大的稻田采集178件糙米样品及对应的根际土壤样品,探索铁氧化物形态转化对土壤Cd植物有效性的影响,构建基于铁氧化物的水稻土中Cd植物有效性预测模型。结果表明:研究区水稻土Cd污染大多以中度、中度-重度和重度Cd污染为主,存在较高的潜在生态风险;与稀盐酸提取法、二乙三胺五乙酸(DTPA)提取法和乙酸铵提取法相比,采用氯化钙提取法提取的有效态Cd含量(CaCl_(2)-Cd)与糙米Cd累积量(Cdr)关系最为密切;CaCl_(2)-Cd与土壤中铁全量(Fes)极显著正相关,与铁氧化物的游离度(Fed/Fes)极显著负相关;Cdr与Fes极显著正相关,与游离铁氧化物含量(Fed)和晶形铁氧化物含量(Fec)显著负相关,与铁氧化物的活化度(Feo/Fed)显著正相关,与Fed/Fes极显著负相关;土壤Cd植物有效性预测模型对研究区土壤有效态Cd含量和糙米Cd累积量的预测均达到极显著水平(P<0.001),预测值与实测值间的均方根误差值分别为0.034和0.14。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土 植物有效性 铁氧化物 预测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合作:中国关于时代潮流认识的新发展——论科学发展观指导下我国构建和谐社会的必由之路
8
作者 翁礼成 高岳仑 《学术论坛》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1期59-62,88,共5页
文章从"合作潮流:新时期新阶段中国对时代潮流的新表述"、"寻求合作:经济全球化背景下世界各国人民的共同愿望"、"促进合作:科学发展观指导下中国建设和谐社会的必由之路"等三个方面,分析党中央明确合作... 文章从"合作潮流:新时期新阶段中国对时代潮流的新表述"、"寻求合作:经济全球化背景下世界各国人民的共同愿望"、"促进合作:科学发展观指导下中国建设和谐社会的必由之路"等三个方面,分析党中央明确合作为时代潮流的内涵,论述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加强国际合作对于实现和平与发展的重要性,探讨中国在建设和谐社会过程中,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促进人与人、社会各阶层之间、人与自然之间、城乡区域之间等合作的具体途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合作 时代潮流 科学发展观 和谐社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农业氮污染治理技术中脱氮菌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2
9
作者 潘永亮 黑亮 +2 位作者 黄徐 刘雯 蔡名旋 《广东农业科学》 CAS 2020年第2期92-101,共10页
农业生产中运用到大量氮肥,肥料中过量氮流入水中,导致水中氮浓度过高,对生态环境造成极大的影响,治理水中氮污染问题是现代农业生存的关键。生物脱氮因其简单高效、稳定、无二次污染等特点,成为去除水中氮污染的热点。脱氮菌是生物脱... 农业生产中运用到大量氮肥,肥料中过量氮流入水中,导致水中氮浓度过高,对生态环境造成极大的影响,治理水中氮污染问题是现代农业生存的关键。生物脱氮因其简单高效、稳定、无二次污染等特点,成为去除水中氮污染的热点。脱氮菌是生物脱氮技术的核心,研究新型高效脱氮菌对生物脱氮技术的发展有着重要意义。目前,关于脱氮菌的研究越来越多,包括脱氮菌分离鉴定、影响因素及实际应用。研究表明,在分离鉴定研究中,大多数脱氮菌的状态为有颜色的圆形菌落,基本都属杆状菌;在影响因素研究中,不管是硝化细菌还是反硝化细菌,最佳温度在30~35℃之间,最佳pH为中性或弱酸弱碱性,硝化细菌的最佳碳氮比在10左右,而反硝化细菌的碳氮比在7左右;在实际应用探究中,发现混合菌比单菌的脱氮效果更为明显,但其中的组合配比仍需进一步研究。生物脱氮技术的研究仍处于实验室阶段,筛选更多高效菌株,优化其脱氮效果,并应用于实际生产中,对我国农业氮污染治理有重要社会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业治理 氮污染 生物脱氮技术 脱氮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气PM_(2.5)中重金属的化学形态分布 被引量:44
10
作者 冯茜丹 党志 +3 位作者 吕玄文 明彩兵 童英林 李静华 《生态环境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6期1048-1052,共5页
运用多级连续提取法,对广州市不同季节不同采样高度大气PM2.5中重金属的化学形态和生物有效性进行分析。研究表明,PM2.5中各重金属元素之间的化学形态分布差异较大,Zn、Cd、As、Mn主要分布在F1(可溶态与可交换态)和F2(碳酸盐态、可氧化... 运用多级连续提取法,对广州市不同季节不同采样高度大气PM2.5中重金属的化学形态和生物有效性进行分析。研究表明,PM2.5中各重金属元素之间的化学形态分布差异较大,Zn、Cd、As、Mn主要分布在F1(可溶态与可交换态)和F2(碳酸盐态、可氧化态与可还原态),绝大部分的Pb以F2存在,Ni和Mo主要分布在F1和F3(有机质、氧化物与硫化物结合态),Cu主要以F2和F3存在,Cr主要分布在F3和F4(残渣态),Co则4种形态平均分布。采样高度对重金属的化学形态分布影响不大,同一采样期内楼顶与地面样品中同一元素的化学形态分布结果比较一致。两个采样季节重金属的形态百分比存在不同程度的变化,2007年春重金属的不稳定态(F1)比例比2006年秋普遍增加,次稳定态(F2、F3)比例减少。在10种重金属中,Cd、Zn、Pb和As的生物有效性系数高(>0.7),属于生物可利用性元素,在环境中的活动性要明显高于其它元素;Mn、Cu、Mo、Co、Ni和Cr元素的生物有效性系数值在0.2~0.6之间,属于潜在生物有效性元素,在环境中比较稳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M2.5 重金属 连续提取法 化学形态 生物有效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磷浓度对水生植物苦草的影响研究 被引量:19
11
作者 黄玉源 雷泽湘 +3 位作者 何柳静 伍景润 李秋霞 雷钦弈 《环境科学与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2期12-16,25,共6页
选用华南农业大学水稻土作基质,向基质加入不同含量的磷分别作低浓度磷处理(0.5 g/kg)、高浓度磷处理(2 g/kg),通过测定苦草(Vallisnerianatans)在不同磷营养条件下栽培时形态和生理指标的变化,探讨基质不同磷含量范围对苦草生长的影响... 选用华南农业大学水稻土作基质,向基质加入不同含量的磷分别作低浓度磷处理(0.5 g/kg)、高浓度磷处理(2 g/kg),通过测定苦草(Vallisnerianatans)在不同磷营养条件下栽培时形态和生理指标的变化,探讨基质不同磷含量范围对苦草生长的影响机制。试验结果表明,苦草在低浓度磷处理基质中生物量有所增加,主要靠分蘖新植株的增量,形态指标和生理指标较好,但仍差于对照;高浓度磷处理基质的生物量减少,形态指标和生理指标较差。结果分析表明,基质磷含量的多寡对苦草形态和生理有不同的影响,在一定磷含量范围内的基质中苦草能较正常生长,而过高磷含量的基质则明显抑制苦草的生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基质 磷含量 苦草 生长 生理指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华北地区冬小麦-夏玉米轮作体系的氮素循环与平衡 被引量:116
12
作者 赵荣芳 陈新平 张福锁 《土壤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4期684-697,共14页
对华北地区冬小麦-夏玉米轮作体系农田氮素输入输出的数量特征、平衡状况进行了分析,并评估其优化潜力。研究表明,华北地区冬小麦-夏玉米轮作体系农田每年的氮素输入中,化学氮肥、农家肥、降水、灌溉、非生物固氮和种子带入农田的氮分别... 对华北地区冬小麦-夏玉米轮作体系农田氮素输入输出的数量特征、平衡状况进行了分析,并评估其优化潜力。研究表明,华北地区冬小麦-夏玉米轮作体系农田每年的氮素输入中,化学氮肥、农家肥、降水、灌溉、非生物固氮和种子带入农田的氮分别为545、68、21、15、15和5kghm-2a-1,氮素年输入总量为669kghm-2a-1;每年的氮素输出中,作物收获带走的氮为311kghm-2a-1,而氨挥发、反硝化和淋洗损失的氮分别为120、16和136kghm-2a-1,氮素年输出总量为583kghm-2a-1;氮素年盈余量为86kghm-2a-1。目前我国华北地区冬小麦-夏玉米轮作体系农田氮素处于大量赢余状态,从而导致氮素大量损失。因此,加强氮肥管理,提高氮肥利用率,加大有机肥施用的力度,是华北地区农田氮素资源管理的长期任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氮素循环 氮素输入 氮素输出 氮素平衡 氮素损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预氯化去除饮用水水源中高浓度氨氮等污染因子的应急处理研究 被引量:23
13
作者 李秋霞 孙洪伟 +2 位作者 赖能城 黄玉源 雷泽湘 《水处理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3期99-103,共5页
从水污染应急的角度,进行了氨氮的应急处理研究。氨氮去除采用常规工艺与预氯化为主要预氧化工艺比较试验。结果表明,常规的混凝、沉淀工艺对氨氮的去除作用有限,其主要作用仅为去除水中的致浊物质及部分有机物。在投加次氯酸钠作为预... 从水污染应急的角度,进行了氨氮的应急处理研究。氨氮去除采用常规工艺与预氯化为主要预氧化工艺比较试验。结果表明,常规的混凝、沉淀工艺对氨氮的去除作用有限,其主要作用仅为去除水中的致浊物质及部分有机物。在投加次氯酸钠作为预氧化药剂之后,发现其具有较好的去除氨氮的效果,当原水氨氮的质量浓度在1.0mg·L-1左右时,次氯酸钠投加量为8.4mg·L-1,能够高效地去除氨氮,沉后水氨氮质量浓度为0.292mg·L-1(达到国家一级水源水质标准),去除率为68.78%,UV254也有32.26%的去除率;如同时需要更高的UV254的去除率,则可选用次氯酸钠9.6mg·L-1的投加量,此时氨氮的去除率为87.20%,水源水的氨氮质量浓度在0.123mg·L-1的水平,同时UV254的去除率可以达到45.16%,从而控制THMs和THMFP这些毒副产物形成量在相当低的水平,是最理想的选择。此法在短时间内作为去除氨氮这种毒性很强的物质的应急使用是可行的,但不能长期使用,因为对微污染水源而言,如投氯量把握不当,则也会产生较多的毒副产物,对饮用水的质量安全构成明显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氨氮 预氯化 水污染 应急处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11年秋季广州城区大气PM_(2.5)微观形貌和粒度分布 被引量:13
14
作者 冯茜丹 明彩兵 +2 位作者 刘晖 张远航 郑玫 《中国环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4期1013-1018,共6页
利用高分辨率扫描电镜加能谱仪(SEM-EDX)和图像数据分析技术对2011年秋季广州市中心大气PM2.5的微观形貌和粒度分布特征进行研究,系统获得3种典型颗粒(矿物、烟尘集合体和燃煤飞灰)和其它未知颗粒的数量-粒度分布和体积-粒度分布数... 利用高分辨率扫描电镜加能谱仪(SEM-EDX)和图像数据分析技术对2011年秋季广州市中心大气PM2.5的微观形貌和粒度分布特征进行研究,系统获得3种典型颗粒(矿物、烟尘集合体和燃煤飞灰)和其它未知颗粒的数量-粒度分布和体积-粒度分布数据.结果表明,PM2.5颗粒数量-粒度分布峰值落在0.1~0.2μm之间,属于积聚模态中含有气相反应产物的凝结亚模态.3种典型颗粒对PM2.5的数量和体积贡献均为矿物〉〉烟尘集合体〉飞灰.矿物主要分布在0.1~0.3μm范围内,所占数量百分比为41.97%,其中0.1~0.2μm范围内矿物占比高达26.42%,是影响PM2.5颗粒整体分布的主要因素.不同采样时段(上午、下午、晚上)和下雨前后PM2.5颗粒的粒度分布特征基本一致,但晚上和下雨后小于0.1μm的颗粒比例有明显减少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气颗粒物 PM2.5 微观形貌 粒度分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保水剂在不同铵盐溶液体系中的吸水和吸附铵离子特征 被引量:9
15
作者 王新爱 李永胜 +2 位作者 杜建军 粟晓万 黄帮裕 《农业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7期117-123,共7页
为探明保水剂与NH4+的相互作用,选用聚丙烯酸盐型保水剂(PAA)和聚丙烯酰胺型保水剂(P(AA-AM)),研究了保水剂在系列NH4Cl、NH4Cl-KCl、NH4Cl-CaCl2溶液体系中的吸水行为和对铵离子的吸附特征。结果表明:铵离子能显著降低保水剂的吸水倍率... 为探明保水剂与NH4+的相互作用,选用聚丙烯酸盐型保水剂(PAA)和聚丙烯酰胺型保水剂(P(AA-AM)),研究了保水剂在系列NH4Cl、NH4Cl-KCl、NH4Cl-CaCl2溶液体系中的吸水行为和对铵离子的吸附特征。结果表明:铵离子能显著降低保水剂的吸水倍率,并随铵离子浓度的增加,吸水倍率显著降低,相对吸水倍率与NH4+浓度之间具有显著的幂函数的减函数关系;NH4+、K+、Ca2+单一体系,NH4+-K+、NH4+-Ca2+共存体系对保水剂吸水倍率的影响按NH4+-K+<NH4+、K+<NH4+-Ca2+<Ca2+次序依次增强;虽然NH4+能显著降低保水剂的吸水倍率,但保水剂在吸水的同时也能大量吸附溶解于水中的NH4+,并随NH4+浓度的增加而增加,其吸附规律可用Freundlich吸附模型和线性吸附模型来表征;在不同溶液体系中,NH4+浓度相同时,保水剂对NH4+的吸附量差别很大,NH4+-K+或NH4+-Ca2+共存体系有利于NH4+吸附。NH4+单一体系、NH4+-K+、NH4+-Ca2+共存体系中,保水剂对NH4+的吸附量按NH4+<NH4+-Ca2+<NH4+-K+次序依次增大;P(AA-AM)的耐铵盐性和对NH4+的吸附能力均优于PAA。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吸附 铵化合物 试验 保水剂 共存阳离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PCR-DGGE法研究Sludge bio-membrane(SB)系统中反硝化聚磷菌的变化 被引量:16
16
作者 刘晖 孙彦富 +3 位作者 周康群 顾雪婷 刘洁萍 陈捷美 《中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4期1167-1174,共8页
采用SB同步脱氮除磷系统富集反硝化聚磷菌,利用平板分离法和PCR-DGGE技术,进行微生物种群的跟踪。研究结果表明:通过平板法分离到的微生物主要为棒状杆菌属、不动杆菌属、假单胞菌属、肠杆菌科、莫拉氏菌属、葡萄球菌属、副球菌属共7种... 采用SB同步脱氮除磷系统富集反硝化聚磷菌,利用平板分离法和PCR-DGGE技术,进行微生物种群的跟踪。研究结果表明:通过平板法分离到的微生物主要为棒状杆菌属、不动杆菌属、假单胞菌属、肠杆菌科、莫拉氏菌属、葡萄球菌属、副球菌属共7种,富集后细菌主要为不动杆菌属、假单胞菌属、肠杆菌科、副球菌属4种,富集后系统内细菌种类减少,与采用Sequencing Batch Reactor(SBR)池富集的反硝化聚磷菌不同。采用PCR-DGGE法发现富集前以黄杆菌属、产碱杆菌属、副球菌属、紫色杆菌属、赤细菌属为主,富集后以产碱杆菌属、副球菌属、紫色杆菌属为主,副球菌属是唯一通过2种办法获得确认的反硝化聚磷菌株。采用PCR-DGGE和16S rDNA克隆文库方法研究的同步反硝化聚磷菌都以变形门占优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反硝化聚磷菌 细菌 PCR-DGGE法 SB系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利用皇竹草处理城市污泥生产植物产品 被引量:15
17
作者 林晓燕 王慧 +5 位作者 王浩 陈诚 吴启堂 卫泽斌 罗赢鹏 陈晓红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2期4234-4240,共7页
利用大生物量植物——皇竹草(Pennisetum hydridum),处理城市污泥高效生产有用的植物产品。通过小型田间试验,采用根兜分株移栽和直接扦插方式种植皇竹草,比较土壤、新鲜污泥、土壤+新鲜污泥等体积混合、植物处理后的污泥4种介质的适应... 利用大生物量植物——皇竹草(Pennisetum hydridum),处理城市污泥高效生产有用的植物产品。通过小型田间试验,采用根兜分株移栽和直接扦插方式种植皇竹草,比较土壤、新鲜污泥、土壤+新鲜污泥等体积混合、植物处理后的污泥4种介质的适应性,测定了皇竹草的成活率和生长状况,以及污泥自身性质的变化;通过盆栽试验及田间试验进一步探讨育苗后移栽在新鲜污泥上的可行性。结果表明,新鲜污泥上直接扦插的皇竹草无一存活,即使是根兜分株移栽其成活率也仅为16.67%,生长较差。而对于土壤+污泥混合物或植物处理后的污泥,采用直接扦插方式,皇竹草的成活率也分别达58.33%、75.00%,两个月干草产量达22.20、19.80 t/hm2,为土壤上的5.11、4.55倍。皇竹草吸收K较明显,3个有污泥的处理皇竹草K含量接近40 g/kg干重,N、P2O5、K2O的总含量大于70 g/kg,可作为有机K肥原料;皇竹草重金属Cu、Zn、Pb、Cd含量均符合国家饲料卫生标准(GB 13078—2001),作为饲料是安全的。盆栽试验及田间试验表明,采用育苗后移栽的方式,皇竹草在新鲜污泥上的成活率达66.67%以上。因此,城市污泥直接种植皇竹草可以实现资源化利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污泥 皇竹草 植物处理 育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一株短程反硝化除磷菌的鉴定与生物学利用 被引量:18
18
作者 刘晖 孙彦富 +3 位作者 崔英德 周康群 顾雪婷 陈仪萍 《化工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7期1758-1766,共9页
依据短程反硝化除磷原理,在SBR装置中加入厌氧池污泥,采用厌氧/缺氧工艺,投入亚硝酸盐以富集短程反硝化除磷菌(SDPB),并进行SDPB的筛选、分离,采用传统与现代分子生物学鉴定相结合手段确定其分类地位,同时进行不同营养条件和环境条件下... 依据短程反硝化除磷原理,在SBR装置中加入厌氧池污泥,采用厌氧/缺氧工艺,投入亚硝酸盐以富集短程反硝化除磷菌(SDPB),并进行SDPB的筛选、分离,采用传统与现代分子生物学鉴定相结合手段确定其分类地位,同时进行不同营养条件和环境条件下菌的生物学利用研究。结果表明:该菌株为一株新的兼性厌氧菌株,具有同步短程反硝化和除磷功能。通过细菌形态、生理生化指标、培养特征和16S rDNA序列进行同源性比较,鉴定该菌株为不动杆菌属,相似性高达99.3%,该种尚未见文献报道。Gi菌的最佳碳源为乙酸钠。此菌不仅可以利用NO-2也可以利用NO-3为电子受体。Gi菌的最佳pH值为7。温度为25℃时的反硝化除磷效果最好,适宜的温度为20~35℃。当温度为10℃时微生物生长受到抑制,温度高于35℃时活性下降。磷、氮的最高去除率分别可达82.94%和82.99%。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反硝化除磷 短程反硝化除磷菌 亚硝酸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植物处理后的城市污泥农用对玉米生长的影响 被引量:10
19
作者 丘锦荣 刘雯 +3 位作者 郭晓方 卫泽斌 吴启堂 许振成 《农业环境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5期990-994,共5页
采用东南景天单种、东南景天与香芋套种对污泥进行植物处理,将植物处理后的污泥作为肥料与上层土壤混合后种植玉米,并设不同的肥料处理来研究对玉米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利用植物处理后的污泥作为肥料种植玉米,玉米生长良好,且长势和... 采用东南景天单种、东南景天与香芋套种对污泥进行植物处理,将植物处理后的污泥作为肥料与上层土壤混合后种植玉米,并设不同的肥料处理来研究对玉米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利用植物处理后的污泥作为肥料种植玉米,玉米生长良好,且长势和产量明显优于对照和施用化肥的处理,其中单种东南景天处理后的污泥与土壤混合种植的玉米籽粒的产量最高,分别是对照和化肥处理的3.26和2.66倍;利用植物处理后的污泥作为肥料所生产的玉米籽粒中Zn、Cd、Cu、Pb的含量符合国家饲料卫生安全标准,作为饲料是安全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污泥 植物处理 农用 玉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某铅锌矿周边地区大米重金属污染评价及膳食暴露风险评估 被引量:11
20
作者 邹梦遥 张磊 +4 位作者 周遗品 邓金川 刘雯 于新 陈丹青 《广东农业科学》 CAS 2015年第16期64-70,共7页
采集了广东某铅锌矿周边90个水稻样品,分析籽实大米中重金属Cd、Cr、Pb、As和Zn的含量,采用单项污染指数和内梅罗综合污染指数评价大米的污染情况,并应用美国环境保护署的多介质暴露评价模型(MMSOILS模型)对重金属经大米摄入带来的健康... 采集了广东某铅锌矿周边90个水稻样品,分析籽实大米中重金属Cd、Cr、Pb、As和Zn的含量,采用单项污染指数和内梅罗综合污染指数评价大米的污染情况,并应用美国环境保护署的多介质暴露评价模型(MMSOILS模型)对重金属经大米摄入带来的健康风险进行评估。大米重金属Cd、Cr、Pb、As、Zn的平均含量分别为0.4098、0.4727、0.1746、0.0401和15.8100 mg/kg,仅有Cd和Pb超标,超标率分别为83.33%和31.11%。Cd、Cr、Pb和As的平均单项污染指数分别为2.0490、0.4727、0.8732和0.2006,表明大米受到一定的Cd污染。综合污染指数表明有17.78%的大米样品未受污染,45.56%、24.44%和12.22%的大米样品分别受到轻度污染、中度污染和重度污染。各重金属中仅有Cd和Cr的日摄入剂量超过USEPA的参考标准(RfD),其平均风险商(HQ)分别为2.740和1.0533,表明当地居民有一定的经大米摄入重金属Cd和Cr的风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米 重金属 污染评价 膳食暴露风险评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5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