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广东从化地区晴朗夜间露水凝结研究 被引量:10
1
作者 叶有华 周凯 +2 位作者 彭少麟 虞依娜 邓敏 《热带地理》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期26-30,共5页
在全球变化环境压力下,非干旱地区露水研究对露水沉降规律的认识及其生态效应研究具有重要意义。文中以非干旱地区为研究区域,采用布片法对晴朗夜间的露水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各个季节的露水发生频率和露水凝结量明显受季节变化的影响... 在全球变化环境压力下,非干旱地区露水研究对露水沉降规律的认识及其生态效应研究具有重要意义。文中以非干旱地区为研究区域,采用布片法对晴朗夜间的露水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各个季节的露水发生频率和露水凝结量明显受季节变化的影响,不同季节露水发生和凝结各不相同。秋季露水发生频率较高,达80﹪,春季露水频率较小,不到30﹪。就平均每晚露水量看,夏季和秋季无明显差异,但都显著高于冬季和春季。夜间最大露水量发生在秋冬季,大约0.23mm。此外,下垫面对露水具有重要影响,不同下垫面上凝结的露水量不同,有植被覆盖的下垫面在夏秋季节凝结的露水量显著高于混凝土上凝结的露水量。研究结果说明,在环境管理中,应增加地表植被的覆盖,促进露水凝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露水 频率 露水量 下垫面 从化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负地闪先导-回击过程的光学观测和分析 被引量:31
2
作者 张义军 吕伟涛 +6 位作者 郑栋 周恩伟 陈绍东 李斌 陈绿文 潘汉波 曾昌军 《高电压技术》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0期2022-2029,共8页
为了解闪电先导传输的过程以及雷电灾害产生的机理,利用高速摄像观测自然闪电的资料,结合地面电场变化观测,分析了27次自然负地闪先导-回击发展过程的特征。结果表明:〉90%的负地闪首次回击前下行梯级先导具有明显的多级分叉现象,随其... 为了解闪电先导传输的过程以及雷电灾害产生的机理,利用高速摄像观测自然闪电的资料,结合地面电场变化观测,分析了27次自然负地闪先导-回击发展过程的特征。结果表明:〉90%的负地闪首次回击前下行梯级先导具有明显的多级分叉现象,随其下行发展,接近地面时分叉逐渐增多,先导的发展速度为10^4~10^5m/s量级;约30%(8/27)的地闪具有多个接地点;约44%(12/27)的地闪具有多次回击,其中回击次数最大值为13,回击次数〉10的地闪有4次;多接地闪电中有62%(5/8)具有多次回击,但发生多次回击的接地点均只有1个,其余的接地点均只发生1次回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负先导分叉 回击 多接地点 高速摄像 地闪 先导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广东野外雷电综合观测试验十年进展 被引量:32
3
作者 张义军 吕伟涛 +7 位作者 陈绍东 郑栋 张阳 颜旭 陈绿文 董万胜 但建茹 潘汉波 《气象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5期655-671,共17页
雷电野外科学试验是认识雷电发生、发展物理过程及其致灾机理的重要途径,也是开展真实雷电电磁环境下雷电防护技术测试的重要方式。自2006年开始,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和广东省气象局在广州野外雷电试验基地,持续合作开展了雷电野外综合... 雷电野外科学试验是认识雷电发生、发展物理过程及其致灾机理的重要途径,也是开展真实雷电电磁环境下雷电防护技术测试的重要方式。自2006年开始,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和广东省气象局在广州野外雷电试验基地,持续合作开展了雷电野外综合观测试验,在人工触发闪电和自然闪电物理过程及其雷电防护技术测试试验等方面取得了若干研究结果。十年期间共成功触发闪电94次,回击电流峰值最大值为42 kA,平均值为16 kA;分析给出了自然闪电预击穿过程电场变化脉冲特征类型和差异;观测发现高建筑物上行连接先导可达几百米甚至超过1 km,其发展速度可达106 m/s量级,下行先导与上行连接先导的连接呈多样性;雷电防护技术测试试验表明人工触发闪电近距离电磁场耦合在架空线路上的感应电压达到千伏量级,多回击、长连续电流和地电位抬升是造成浪涌保护器(SPD)损害的主要因素;闪电定位系统探测性能的评估结果显示粤港澳闪电定位系统的闪电和回击的探测效率分别为96%和89%,定位误差算术平均值为532 m,回击电流强度的估算值约为真实值的0.63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雷电 野外观测试验 人工触发闪电 雷电物理过程 雷电防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我国地闪活动和降水关系的区域差异 被引量:18
4
作者 郑栋 但建茹 +2 位作者 张义军 吴超 曾昌军 《热带气象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4期569-576,共8页
利用我国部分地区2005年的地闪定位资料和气象台站雨量观测资料,由南向北选取我国四个不同气候带区域(区域1~4),分析了这些区域的地闪活动与降水的相关关系。结果表明,由南向北及气候特征由潮湿趋于干旱的区域的地闪活动和降水相关性... 利用我国部分地区2005年的地闪定位资料和气象台站雨量观测资料,由南向北选取我国四个不同气候带区域(区域1~4),分析了这些区域的地闪活动与降水的相关关系。结果表明,由南向北及气候特征由潮湿趋于干旱的区域的地闪活动和降水相关性增强。闪电活动与有闪电降水(即对应闪电的降水)日变化的线性相关系数在由南向北的区域分别为0.56、0.46、0.56、0.80,旬变化的线性相关系数分别为0.73、0.86、0.89、0.92,月变化的线性相关系数分别为0.74、0.88、0.965、0.99;较干旱的区域3和区域4的地闪活动与所有降水的时间序列有较强的相关性,其线性相关系数日变化分别为0.31、0.41,旬变化分别为0.84,0.52,月变化分别为0.93、0.80;地闪与降水的空间线性关系相对复杂,但也表现出由南向北和气候趋于干旱对应关系增强的特征,区域4的闪电和降水相关性达到0.54。分析区域中较干旱地区的雷暴活动产生机制(主要受热力抬升作用)相比潮湿地区(既受热力抬升作用,又受大尺度系统相互作用)更为单一,这可能是干旱地区的闪电活动与降水有较好相关的重要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气物理与大气环境 统计特征 相关分析 地闪活动 降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冬种玉米气候适应性试验结果分析与种植区划探讨 被引量:1
5
作者 陈新光 植石群 李润俞 《热带地理》 北大核心 1997年第3期289-294,共6页
本文根据冬种玉米试验资料,运用数理统计方法,分析了从化市冬种玉米种植的若干气候适应性问题,找出了影响冬种玉米生长发育及产量形成的关键期和主要气象因子.以此为依据,从气候上对本省冬种玉米种植进行分区.
关键词 冬种玉米 气候 适应性试验 种植区划 玉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