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题名联合法诱导内脏高敏感模型的比较研究
被引量:5
- 1
-
-
作者
侯雨君
赵映
蒋慧灵
谭玉
张薇
李瑛
郑倩华
-
机构
成都中医药大学针灸推拿学院/第三附属医院
成都中医药大学研究生院
什邡市人民医院中医科
-
出处
《中国实验动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3期343-349,共7页
-
基金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基金项目(81804207)
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2019YFC1712100,2019YFC1712103)
+2 种基金
四川省教育厅一般项目(18ZB0198)
成都中医药大学“杏林学者”学科人才科研提升计划(BSH2018015)
成都中医药大学基金项目(ZRYY1740)。
-
文摘
目的观察母婴分离联合机械刺激法和药物联合慢性应激法建立的肠易激综合征内脏高敏感性模型的效应,并探讨上述两种方法的优劣。方法将SD幼鼠、成年鼠随机分为母婴分离联合机械刺激组(CRD组)和空白对照组(CRD对照组)、药物联合慢性应激组(CUMS组)与空白对照组(CUMS对照组),模型建立后,观察大鼠一般情况与大便情况,采用腹壁撤退反射(AWR)与内脏痛阈值评价大鼠内脏敏感性,十字迷宫实验与旷场实验评价大鼠焦虑抑郁状态,在上述评价后,取大鼠远端结肠进行病理观察。结果与对应对照组相比,两个模型组大鼠AWR评分增高、内脏痛阈值降低、粪便含水量增高。其中,药物联合CUMS组的IBS内脏高敏感大鼠的十字迷宫开臂停留时间缩短,旷场实验活动总距离与中心停留时间减少。结论两种造模方式诱导的模型均出现IBS内脏高敏感性和粪便性状改变,可较好地模拟IBS临床症状,且更趋向于腹泻型IBS;药物联合CUMS能更好地复制IBS的情绪功能障碍。
-
关键词
肠易激综合征
内脏高敏感
母婴分离
结直肠扩张
慢性不可预知轻度应激
模型评价
-
Keywords
irritable bowel syndrome(IBS)
visceral hypersensitivity
neonatal maternal separation
colorectal distension
chronic unpredictable mild stress
model evaluation
-
分类号
Q95-33
[生物学—动物学]
-
-
题名肠易激综合征内脏敏感性检测与评价方法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4
- 2
-
-
作者
侯雨君
赵映
蒋慧灵
谭玉
张薇
李瑛
郑倩华
-
机构
成都中医药大学针灸推拿学院/第三附属医院
四川省什邡市人民医院中医科
成都中医药大学研究生院
-
出处
《中国全科医学》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1期2673-2677,共5页
-
基金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项目(81804207)
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2019YFC1712103)
成都中医药大学“杏林学者”项目青基人才专项(QJRC2021014)。
-
文摘
肠易激综合征(IBS)是临床上常见的功能性胃肠病,内脏敏感性增加是IBS重要的病理生理特征之一,对内脏敏感性的检测和评价对IBS临床诊断及治疗具有实际意义。本文通过检索、整理关于IBS内脏敏感性的研究,从中枢与外周两个角度出发,综述了对IBS患者和模型动物内脏敏感性增加状态的检测及评估方法,发现目前研究存在方法较单一、运用受限等问题。在未来的研究中,可以进一步探索各种评价方法在动物实验与人体试验中运用的可能性。
-
关键词
肠易激综合征
内脏敏感性
结肠敏感性
外周敏化
中枢敏化
评价指标
文献综述
-
Keywords
Irritable bowel syndrome
Visceral sensitivity
Colonic sensation
Peripheral sensitization
Central sensitization
Evaluating indicator
Literature review
-
分类号
R574.62
[医药卫生—消化系统]
-
-
题名电针对变应性鼻炎患者免疫功能的影响观察
被引量:3
- 3
-
-
作者
曾德容
刘军
-
机构
什邡市人民医院中医科
-
出处
《世界中医药》
CAS
2016年第3期519-522,共4页
-
基金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项目(编号:30600795)
-
文摘
目的:分析电针治疗变应性鼻炎的临床疗效及对患者免疫功能的影响。方法:将本院2009年1月至2013年4月75例常年性变应性鼻炎患者纳入研究,并根据治疗方案分为常规组37例及电针组38例,所有患者尽量避免接触过敏原,常规组患者接受常规曲安奈德鼻喷剂法,1次/d,患者接受与对照组相同的常规治疗方法,同时接受电针迎香穴、鼻通穴、印堂穴、攒竹穴、足三里穴治疗,2组均连续治疗1年,比较治疗前后患者鼻部症状评分、T淋巴细胞亚群、免疫球蛋白Ig A、Ig G、Ig M的变化。结果:1)经过治疗后对照组临床总有效率为72.97%,电针组临床总有效率为92.11%,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电针组优于对照组。针对临床症状评分方面,2组治疗后临床症状平均均有所下降,其中电针组下降的趋势更为明显;2)与治疗前比较,2组患者治疗后的CD4、CD4/CD8和NK细胞均显著升高,CD8细胞表达显著降低(P<0.01);2组患者治疗后相比,电针治疗组患者的CD4、CD4/CD8和NK细胞显著高于对照组,但是CD8细胞显著低于对照组(P<0.01);3)与治疗前比较,2组治疗后患者的Ig A、Ig G、Ig M表达水平均明显降低(P<0.05);2组患者治疗后相比,电针组的Ig A、Ig G、Ig M表达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电针能有效治疗变应性鼻炎的机制,与改善患者T细胞亚群及NK细胞以及体液免疫水平,提高机体免疫力相关。
-
关键词
变应性鼻炎
电针
免疫功能
疗效
-
Keywords
Allergic rhinitis
Electroacupuncture
Immune function
Curative effect
-
分类号
R246.81
[医药卫生—针灸推拿学]
R765.22
[医药卫生—耳鼻咽喉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