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14篇文章
< 1 2 1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医学人类学视觉场中的疾病与健康
1
作者 杜靖 《思想战线》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59-73,共15页
从生病到恢复健康过程中觉知到的世界,不同于健康状态下人们置身其中的世界。这些世界包括体内物质性世界、体内精神世界、体外自然世界、社会生活世界和宇宙论世界。疾病及治疗是我们看到不同层级世界的一种缘起和媒介。在生病和治疗... 从生病到恢复健康过程中觉知到的世界,不同于健康状态下人们置身其中的世界。这些世界包括体内物质性世界、体内精神世界、体外自然世界、社会生活世界和宇宙论世界。疾病及治疗是我们看到不同层级世界的一种缘起和媒介。在生病和治疗过程中,不同行动主体的觉知机制与方式不一样。有的借助富有习性的身体,有的借助现代技术,有的借助梦的解析和催眠手段,让病人身体内部世界图像及病因显现出来。在知觉现象学看来,生病中的医学人类学家更能用自己的身体觉知“疾病世界”,摆脱一般学术概念的支配。现有绝大部分人类学民族志作品是在人类学家健康状态下完成的,应该建立一种基于非健康状态下的人类学知识构架,这也许是医学人类学能够为人类学做出的最大反思性贡献。此外,医生不应只坐在医院里诊治,要到社会世界中去察知病情和病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知觉现象学 实践人类学 医学人类学视觉场 疾病与健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反思发展话语:跨境视角下的中国边疆农村发展——基于云南省一个抵边村寨的人类学研究
2
作者 赵萱 《思想战线》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63-72,共10页
随着政治经济学理论的更新,国内外学界围绕经济增长、权力关系和本土知识对西方国家主导的发展话语展开了批判和重建。这些努力促成了20世纪中期后发展话语的反思,却又无条件地接受了19世纪中叶以来发展话语的一个基本前提,即以民族国... 随着政治经济学理论的更新,国内外学界围绕经济增长、权力关系和本土知识对西方国家主导的发展话语展开了批判和重建。这些努力促成了20世纪中期后发展话语的反思,却又无条件地接受了19世纪中叶以来发展话语的一个基本前提,即以民族国家作为发展的基本研究单位。这一效应在边疆发展进程中,尤其是农村地区尤为突出,一方面在理念上,国家领土边界生产出观念边界,局限了边疆发展路径的分析和选择;另一方面在实践中,众多对边疆农村的民生保障、产业发展和内生动力培育具有积极影响的跨界活动未受到足够重视,限制了发展潜力。通过云南省一个抵边村寨的案例可以发现,突破传统发展话语的惯性思维,提炼以命运共同体和中国式现代化为核心的全新发展话语,挖掘边疆农村与跨境通道的特殊价值,将有助于未来的边疆发展乃至乡村振兴在全国范围内的实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发展话语 边疆农村 中国式现代化 命运共同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再谈清水江文书研究的历史人类学取径 被引量:5
3
作者 张应强 《原生态民族文化学刊》 CSSCI 2019年第1期27-31,共5页
近年来,清水江文书的整理和研究在学术积累的意义上取得了长足进展,但在概念提炼与理论范式的思考和探索上却有待突破。清水江文书研究的历史人类学取径,仍是最具方向感的一种学术努力,主张以人及其实践与能动性为中心,将国家与地方、... 近年来,清水江文书的整理和研究在学术积累的意义上取得了长足进展,但在概念提炼与理论范式的思考和探索上却有待突破。清水江文书研究的历史人类学取径,仍是最具方向感的一种学术努力,主张以人及其实践与能动性为中心,将国家与地方、时间与空间等因素勾连起来,借助深入细致的历史田野方法,走向"历史现场",探寻清水江文书文内文外丰富的叙述与表达,整体性地呈现贯通过去与现在的区域历史画卷,并最终使清水江文书研究成为历史人类学和民间历史文献学的一个典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清水江文书 历史人类学 能动性 整体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雷蒙德·弗思的艺术人类学研究 被引量:4
4
作者 李修建 《思想战线》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期17-21,共5页
雷蒙德.弗思认为,非西方民族和西方人有着共同的审美感受力与审美鉴赏力。他强调对艺术的情感因素及其社会价值的认知,并吸收了现代艺术观念,认为艺术不一定是令人愉快的。他提出要将艺术置于具体的文化情景与社会语境之中进行研究并注... 雷蒙德.弗思认为,非西方民族和西方人有着共同的审美感受力与审美鉴赏力。他强调对艺术的情感因素及其社会价值的认知,并吸收了现代艺术观念,认为艺术不一定是令人愉快的。他提出要将艺术置于具体的文化情景与社会语境之中进行研究并注重对艺术的社会功能的探讨。他以战争为界线,将艺术人类学史分成了3个阶段,并简单介绍了每一阶段的研究成果及理论特色。他注重社会变迁对异域艺术的影响:一方面是消极影响,如艺术中的宗教意义消失,导致艺术的粗制滥造;另一方面也具有积极意义,如给当地艺术品带来了新的市场,为艺术事业的发展提供了新的机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雷蒙德·弗思 艺术人类学 艺术 社会变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生态人类学70年研究理路与反思 被引量:3
5
作者 杜靖 《湖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2019年第6期10-23,共14页
近70年来,中国生态人类学主要实践为三个层面,即追求理论的生态人类学、追求应用的生态人类学和作为文化批评工具的生态人类学。第一种是在特定生态环境中寻找社会运转的机制和文化模式,第二种关心生态环境的污染、破坏与平衡问题;第三... 近70年来,中国生态人类学主要实践为三个层面,即追求理论的生态人类学、追求应用的生态人类学和作为文化批评工具的生态人类学。第一种是在特定生态环境中寻找社会运转的机制和文化模式,第二种关心生态环境的污染、破坏与平衡问题;第三种则把学术研究理解为一种文化反思的手段,努力与进化论、汉人意识和现代化叙事模式保持对话。中国生态人类学的基础理论研究非常薄弱,在理论上基本依附西方。大部分生态人类学研究只关注中国的边界地区和少数民族,而对于东部地区、中心地区,即对广大汉人地区的生态问题关注不足。由于缺乏深度的理论探索,大部分应用研究的思路和招数千人一面。中国生态人类学从文化多样性和地方知识观出发寻求解决生态困扰的方案,彰显了其学科优势,但又显得手段单一,从而落入了用地方知识观拯救一切的思维窠臼中。新时期中国生态人类学所获结论基本是一个时代的理论范式关照的结果,明显带有普遍化的、模式化的思维特征。中国生态人类学要想有进一步的发展,要做到从应用手段和文化批评工具到认识论工具的提升,在研究视野上要具有更久远的历史感和实践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生态人类学 地方知识 文化多样性 文化批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作为元认知世系学观念在体质人类学研究中的呈现:一项知识人类学洞察 被引量:1
6
作者 杜靖 杜抱朴 《思想战线》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6期24-36,共13页
科学家认为,自然科学研究不受社会、情感等因素影响,客观性是科学活动的最显著特征。但实际上体质人类学被实践为一种亲属关系研究,在本质上与文化人类学里的亲属系谱研究没有多大区别。世系学观念,是人们长期生活在亲属体系与制度下自... 科学家认为,自然科学研究不受社会、情感等因素影响,客观性是科学活动的最显著特征。但实际上体质人类学被实践为一种亲属关系研究,在本质上与文化人类学里的亲属系谱研究没有多大区别。世系学观念,是人们长期生活在亲属体系与制度下自然形成的一种衡量个体在系谱结构中位置的社会意识。作为一种元认知或知识原型,它影响了体质人类学研究,并在不同的分支领域里有不同的表现。体质人类学研究是一种"合目的"的研究。目前,该学科所获得的结论其实是所选概念、理论、知识原型及元认知建构的结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世系学观念 元认知 种系鉴定 聚类分析 体质人类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契纸承脉——基于锦屏文书的学术研究与申报“世界记忆名录”的讨论
7
作者 张应强 李泳锜 《原生态民族文化学刊》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38-48,154,共12页
锦屏文书反映了明清以来西南民族地区的经济和社会历史状况,也呈现了当地人群的生活面貌、文化逻辑及地方性知识,其价值超越了史料补证层面,成为理解国家制度与地方实践互动、连接“大历史”与“小历史”的关键载体。“世界记忆名录”... 锦屏文书反映了明清以来西南民族地区的经济和社会历史状况,也呈现了当地人群的生活面貌、文化逻辑及地方性知识,其价值超越了史料补证层面,成为理解国家制度与地方实践互动、连接“大历史”与“小历史”的关键载体。“世界记忆名录”的申报是专业而系统的,需要政府主导推动和积极倡导,也离不开学者的研究作为申遗的基础。应进一步探索发掘锦屏文书在多个学科领域中的学术价值,以更加宏观的视野进行综观研究,并与政府机构协同合作,进一步扩大锦屏文书的知名度与影响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锦屏文书 文献遗产 世界遗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一项激活历史主体性的法人类学研究——以中国西北科学考察团合同拟立为例 被引量:1
8
作者 杜抱朴 杜靖 《湖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2018年第4期67-74,112,共9页
20世纪以来,中国法律人类学先后经历了结构-功能论、马克思主义民族学、社区变迁论、文化实践论等若干研究范式的尝试与转换,但大多忽略了法律活动中行动者的主体性。而对于法学研究来说,往往只专注法律条文或契约条款的社会背景和语义... 20世纪以来,中国法律人类学先后经历了结构-功能论、马克思主义民族学、社区变迁论、文化实践论等若干研究范式的尝试与转换,但大多忽略了法律活动中行动者的主体性。而对于法学研究来说,往往只专注法律条文或契约条款的社会背景和语义学分析以及对权利和责任的追究,同样遗忘了法律活动中人这个行动的主体。法律场景中,人如何理解、如何思考、如何选择、如何行动、如何操弄、如何表演、并最终如何生成他所期乎的目标,是本项研究思考的终极目的。本研究通过选取互动-生成理论来展现法律活动中人的主体性和科学合同的确立,希望这个观察视角能引起法人类学界的注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主体性 互动-生成论 科学合同 中国西北科学考察团 法人类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国门与道路:边界的分化、整合与超越——基于新疆霍尔果斯口岸的人类学研究 被引量:11
9
作者 赵萱 《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18年第4期66-74,共9页
中哈边界一直是霍尔果斯口岸自我标定和形象塑造最重要的城市标签,但地图上标识的、清晰的边界线与国门却和日常生活中所感知到的边界形貌存在巨大的差异和矛盾。通过对霍尔果斯改革开放以来不同时期、不同区域的4座国门及其道路的田野... 中哈边界一直是霍尔果斯口岸自我标定和形象塑造最重要的城市标签,但地图上标识的、清晰的边界线与国门却和日常生活中所感知到的边界形貌存在巨大的差异和矛盾。通过对霍尔果斯改革开放以来不同时期、不同区域的4座国门及其道路的田野调查研究证明,经济、政治、社会、文化等边界的不同内涵通由市政开发与经济功能分化得以整合,进而与领土边界叠合而成一条更为完整、统一的边界。在这一过程中,边界不断经历移动、消失、再生、分化甚至超越领土约束,而人类学视野下国家边界所具有的多主体性、过程性与制度性等特征在日常生活中不断实践与展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霍尔果斯 边界 口岸 民族国家 人类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迈向实用道德主义的学术关怀——从人类学角度看黄宗智的中国法律史研究 被引量:1
10
作者 柴承晶 杜东夷 《青海民族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期116-122,共7页
在中国法律史研究上,黄宗智是一位重要的学者,然而他的研究又具有法律人类学意义。从实践的历史出发,他看到了中国法律从传统到现代长期存在的悖论现象,提出了重新认识中国法律的系列概念与理论。其中,实用道德主义概念贯穿他的研究,是... 在中国法律史研究上,黄宗智是一位重要的学者,然而他的研究又具有法律人类学意义。从实践的历史出发,他看到了中国法律从传统到现代长期存在的悖论现象,提出了重新认识中国法律的系列概念与理论。其中,实用道德主义概念贯穿他的研究,是其理解中国法律问题的基本立场和出发点。在具体策略上,他突出"文献、田野、档案"三结合的手段。然而,最有价值的方法论启示有二:一是从具体问题入手,将法律史和法律人类学冶为一炉进行思考;二是将中国法律视作中国社会的认识论工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实用道德主义 第三领域 法律人类学 实体理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河流与人群:清水江流域“散葬”现象的历史人类学探析 被引量:4
11
作者 王健 张应强 《原生态民族文化学刊》 CSSCI 2020年第4期34-42,共9页
关于河流与人群关系的讨论是一个引起研究者普遍关注的话题。通过历史人类学研究路径,结合民间文献与田野调查,考察探析清水江流域存续的一种独特祖坟空间布局——“散葬”现象,指出这一在清代以来清水江木材贸易背景下形成的文化现象,... 关于河流与人群关系的讨论是一个引起研究者普遍关注的话题。通过历史人类学研究路径,结合民间文献与田野调查,考察探析清水江流域存续的一种独特祖坟空间布局——“散葬”现象,指出这一在清代以来清水江木材贸易背景下形成的文化现象,既与传统地方文化的风水信仰相关,更与这一特定区域的人群流动的历史关联。清水江流域“散葬”现象折射出来的是一段流动的历史,一段由流动的人群、固定的土地、周期性成长的山林、流播的风水信仰等多重要素编织的历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清水江流域 “散葬” 移民 地权 历史人类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旅游人类学:“临时共同体”的民族志关照 被引量:14
12
作者 彭兆荣 《旅游学刊》 CSSCI 2012年第10期5-6,共2页
人类学是一门讲求"关系"的学科。传统人类学的民族志研究主要对"不动的社区"人群共同体整体关系的关照。当代大众旅游是在全球化背景下的一种"移动群体"的文化景观,可称为"临时共同体"。
关键词 旅游人类学 共同体 民族志 全球化背景 文化景观 大众旅游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在野与守望:以影视人类学视角反思少数民族影视创作 被引量:17
13
作者 朱靖江 《上海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3期18-27,共10页
影视人类学作为人类学体系当中主要涉及影像创作与研究的分支学科,自学科诞生之日起,即与世界范围内的少数民族、边缘群体或传统知识的影像表达建立了广泛而深刻的联系。当代影视人类学在民族志电影创作中,通常会遵循一套相对规范的学... 影视人类学作为人类学体系当中主要涉及影像创作与研究的分支学科,自学科诞生之日起,即与世界范围内的少数民族、边缘群体或传统知识的影像表达建立了广泛而深刻的联系。当代影视人类学在民族志电影创作中,通常会遵循一套相对规范的学术准则,以确认影像的学术价值、伦理边界与社会责任。影视人类学反对民族影像创作中的“内部东方主义”与“自我东方主义”,倡导体现少数民族自我发声的“主位电影”,主张在民族社区的语境中观照影像作品对于民族身份认同、文化传承与反思等方面的多元价值。总之,影视人类学更强调文化持有者的权利,反对外来者的影像剥削,它应该被定位为整个民族影视创作与研究体系中的“清醒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影视人类学 民族影视 电影本体 主位电影 文化主体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主位影像、文化破壁与视觉经济——影视人类学视域中的移动短视频社区 被引量:22
14
作者 朱靖江 《云南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6期102-109,184,185,共10页
在当代中国,以快手、抖音为代表的移动短视频社区日渐成为值得参与观察的人类学“虚拟田野”。移动短视频中自发的主位影像表达、超越地域的社群认同感以及基于社交互信而形成的多种商业模式,是这一新视觉文化体系的重要特征。移动短视... 在当代中国,以快手、抖音为代表的移动短视频社区日渐成为值得参与观察的人类学“虚拟田野”。移动短视频中自发的主位影像表达、超越地域的社群认同感以及基于社交互信而形成的多种商业模式,是这一新视觉文化体系的重要特征。移动短视频社区不仅提供了兼具共时性与历时性、线上与线下的多元观察维度,同时具有强烈的可参与性与文化延伸性,其整体的生态系统与无数个体的主位视觉表达,也呈现出中国社会作为一种文化有机体的发展活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移动短视频 主位影像 视觉经济 分享人类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主体间性:哲学赐给人类学的一滴奶液 被引量:12
15
作者 杜靖 《青海民族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期75-85,共11页
主体间性是人类学家与被研究者之间通过互动、交流、理解而共建出的一种意识结构或平台,其根植于主体意识基础上。传统科学民族志人类学家凭借主体间性在田野中收集资料,而费边和拉比诺开启的后现代反思民族志学派和写文化学派则直接把... 主体间性是人类学家与被研究者之间通过互动、交流、理解而共建出的一种意识结构或平台,其根植于主体意识基础上。传统科学民族志人类学家凭借主体间性在田野中收集资料,而费边和拉比诺开启的后现代反思民族志学派和写文化学派则直接把建立在主体间性基础上的田野工作以及调查者与被调查者之间的交往作为民族志文本的叙事内容和主题,以此批评传统民族志的客观性追求。事实上,这两种民族志类型都有必要,都得仰赖主体间性。从互动的时间看,主体间性可分成同生性主体间性和错时性主体间性;从互动对象看,有人与人之间的主体间性,有人与文本之间的主体间性。主体间性本是现象学以来西方哲学家讨论的问题,但1960年代后期被引入人类学领域后给人类学带来了崭新的风气和面貌。中国人类学今后若想实现弯道超车,不应该只在人类学脉络和意识里想问题,而是到哲学里汲取智慧,甚至到田野中去做哲学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主体间性 西方哲学 主体间性民族志 到田野中做哲学研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让历史人类学的田野有认识论 被引量:4
16
作者 杜靖 《青海民族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期44-51,共8页
历史人类学被实践为人类学的历史人类学和历史学的历史人类学两种路径,两者都面临着在田野中思考"历史"问题。个人认为,人类学的历史人类学主张是回不去的,只能看到历史来到现在,并与现在共处于现在之中。即便如此,由于前见... 历史人类学被实践为人类学的历史人类学和历史学的历史人类学两种路径,两者都面临着在田野中思考"历史"问题。个人认为,人类学的历史人类学主张是回不去的,只能看到历史来到现在,并与现在共处于现在之中。即便如此,由于前见或参考理论框架等的制约,即使人类学的田野也是有限进入,甚至有错入。历史学家认为,自己能够走向或走进历史的现场。本文认为,历史学家的历史人类学研究即使能回去,也只是在精神意义上,而肉体仍撇在了当下。历史学的历史人类学高度依赖文字并相信文字,而人类学的历史人类学对文字保持了适度警惕。在田野中,人类学的历史人类学擅长关注背景信息,并认为主体信息和背景信息共同构成了一个可以彼此表述的语言结构,而历史学的历史人类学则认为文字可以独立生产意义。但无论存在怎样分歧,田野是个语义场,这一点可为两者所接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历史人类学 田野调查 语义场 认识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尝奇析疑:文学人类学传统的回归——以“蛇杖”为例 被引量:3
17
作者 萧兵 《社会科学家》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7期25-26,共2页
阐微索隐、尝奇析疑是文学人类学或民俗神话学的固有本领。文章以"蛇杖"为例,融合古今中外关于"蛇杖"的传说故事,刻画其"正面相",强调文学人类学学者在关注阐微索隐的同时,不要忽视文学人类学尝奇析疑的... 阐微索隐、尝奇析疑是文学人类学或民俗神话学的固有本领。文章以"蛇杖"为例,融合古今中外关于"蛇杖"的传说故事,刻画其"正面相",强调文学人类学学者在关注阐微索隐的同时,不要忽视文学人类学尝奇析疑的功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尝奇析疑 文学人类学 传统 回归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文学人类学的新阶段与新思考——陕西师范大学博士生导师李永平教授访谈 被引量:1
18
作者 李永平 赵周宽 《社会科学家》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1期3-9,共7页
文学人类学对文学表述的发生、文学意义的生成、原型编码的变异、神话观念在文学文本和文化文本中经世累代的嬗递等关乎文学价值的基本问题做出历史性阐释。它的效应是多方面的。没有对边界的试探就难有对边界的突破,作为文学"元理... 文学人类学对文学表述的发生、文学意义的生成、原型编码的变异、神话观念在文学文本和文化文本中经世累代的嬗递等关乎文学价值的基本问题做出历史性阐释。它的效应是多方面的。没有对边界的试探就难有对边界的突破,作为文学"元理论"的文学人类学,通过对禳灾、治疗、通天、追求丰产和永生、创世神话的仪式性重演等论题的多方探源,提供了具有观念史意义的文学发生学原理。由于涉及主题的久远性,这种发生学远远溢出传统文学理论的"历史尺度",因而可以看作是传统文学理论"发生学的发生学"。正值中国文学人类学创立40周年之际,中国比较文学学会文学人类学分会副会长、陕西师范大学李永平教授对文学人类学的四重证据、文化大传统等理论命题又有了新的阐发,借机我们相约访谈,希望就文学人类学的一些前沿问题切磋摩荡,获致新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类学 学科建设 移民 族群 中国研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非物质文化遗产与艺术人类学:2010中国艺术人类学学术会议综述 被引量:2
19
作者 李修建 《南京艺术学院学报(美术与设计)》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期33-35,共3页
2010年11月5日至7日,中国艺术研究院和中国艺术人类学学会联合主办、中国艺术人类学研究中心承办的"2010中国艺术人类学学术会议"在北京西藏大厦举行。本次会议以"非物质文化遗产与艺术人类学"为主题。
关键词 中国艺术研究院 非物质文化遗产 艺术人类学 学术会议 综述 2010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性别差异与医学实践:当代人类学视角中的性别医学 被引量:3
20
作者 朱剑峰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2期110-116,186-187,共8页
建立在解剖学和身心二元论基础之上的当代生物医学提出了普适的"身体"概念。生物医学是一种特殊的文化,即"没有文化的文化"。对于身体的理解就是这种特定文化的产物。深藏于生物医学中普适身体观之下的是源于父权... 建立在解剖学和身心二元论基础之上的当代生物医学提出了普适的"身体"概念。生物医学是一种特殊的文化,即"没有文化的文化"。对于身体的理解就是这种特定文化的产物。深藏于生物医学中普适身体观之下的是源于父权社会以白人男性为标准身体的文化预设。它牺牲的是人们对性别差异的充分认知。在该特定身体观的影响下,当代生物医学知识体系存在着诸多盲点,而这些盲点又导致了在医疗领域中普遍存在的一些危及女性生命健康的行医实践,常常给女性患者带来无法弥补的损失,造成严重后果。20世纪80年代以来,在女权主义运动的影响下,很多医学界的实践者逐渐意识到忽略性别差异对于医疗实践的影响,并开始自觉地对自身进行修补。性别医学的产生正是性别意识在医学界崛起的结果。本文评述80年代以来在科学批判研究领域中有关性别差异的理论对于知识再生产等重要议题的主要理论贡献,试图从人类学的角度对性别医学的产生、机构化和发展进行批判性的解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性别差异 性别医学 知识生产 医疗实践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