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8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青少年心理健康计算机自适应测验的研发 被引量:1
1
作者 刘思杨 郭晓荣 +3 位作者 王伟军 沈晓松 陈倩 简永键 《中国心理卫生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447-453,共7页
目的:基于项目反应理论开发适用于青少年心理健康危机评估的青少年心理健康计算机自适应测验(AMH-CAT)。方法:从14所中小学校抽取8679名学生(年龄9~19岁)。通过检验单维性、独立性、区分度和条目功能差异(DIF)构建条目库。采用R软件编... 目的:基于项目反应理论开发适用于青少年心理健康危机评估的青少年心理健康计算机自适应测验(AMH-CAT)。方法:从14所中小学校抽取8679名学生(年龄9~19岁)。通过检验单维性、独立性、区分度和条目功能差异(DIF)构建条目库。采用R软件编程构建AMH-CAT算法,并通过真实与模拟数据验证信效度。以中小学心理访谈评估记录表作为效标工具,评估AMH-CAT对心理健康危机等级的预测效度。结果:条目库43个条目总体满足单维性和独立性,区分度均>0.80,在性别上无DIF。AMH-CAT在各终止规则下,ABS值<0.40、RMSE值<0.50,心理健康危机水平估计值与真值间的相关(r)>0.87(P<0.001)。真实被试在SE(θ)≤0.4终止规则下平均答10个条目,信度为0.89,与完整条目库得分正相关(r=0.95,P<0.001)。对1级、2级关注的预测精度分别为0.89和0.90。结论:青少年心理健康计算机自适应测验(AMH-CAT)具有理想的效度、信度和评估效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少年 心理健康 项目反应理论 计算机自适应测验 心理健康评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失调有“度”:区分度影响群体认同的阈值效应及心理机制
2
作者 柯文琳 温芳芳 佐斌 《心理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820-837,共18页
如何在自我与群体之间找到平衡,是人类社会生活的核心问题。基于群体间比较的背景,最优区分理论提出了区分度影响群体认同的“倒U型”曲线假设,但仍不明晰个体如何在群体内背景下对自我和群体进行平衡。研究通过3个实验在不同的区分层... 如何在自我与群体之间找到平衡,是人类社会生活的核心问题。基于群体间比较的背景,最优区分理论提出了区分度影响群体认同的“倒U型”曲线假设,但仍不明晰个体如何在群体内背景下对自我和群体进行平衡。研究通过3个实验在不同的区分层次和群体属性下系统探索了自我区分群体的程度对群体认同的影响模式。研究发现,总体上区分度对群体认同产生“倒S型”的非线性消极影响,在中等水平存在使群体认同下降速度最高的区分阈值,一旦区分度增长至超过该阈值,个体表现出“不认同群体”(实验1)。区分层次和区分属性对该阈值具有调节作用(实验1、实验2和实验3)。此外,群体认知失调起中介作用,其中区分度正向预测群体认知失调,而群体认知失调则负向预测群体认同(实验3)。研究发现的区分阈值不仅有助于个体维持心理边界,也为组织管理和社会和谐提供了有效的预警信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群体认同 最优区分理论 群体认知失调 群体属性 阈值效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健康焦虑的移动网络化解释偏向矫正:一项随机对照试验 被引量:3
3
作者 杜夏雨 赖丽足 +4 位作者 史从戎 郭子涵 韩菁 张涛 任志洪 《心理学报》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0期1351-1366,I0005-I0009,共21页
本研究旨在考察移动网络化解释偏向矫正(internet-based Cognitive Bias Modification-Interpretation,iCBM-I)对健康焦虑的干预效果、影响因素及灾难化解释在干预起效中的机制作用。采用随机对照试验,将符合健康焦虑标准的被试(N=228)... 本研究旨在考察移动网络化解释偏向矫正(internet-based Cognitive Bias Modification-Interpretation,iCBM-I)对健康焦虑的干预效果、影响因素及灾难化解释在干预起效中的机制作用。采用随机对照试验,将符合健康焦虑标准的被试(N=228)随机分配到iCBM-I干预组(100%积极反馈,N=76)、注意控制组(50%积极50%消极反馈,N=76)以及等待组(N=76)。干预组和注意控制组进行为期12天的在线任务训练,等待组不做训练。在干预前、干预后及干预后一个月对被试的健康焦虑、灾难化解释、一般焦虑和抑郁进行测量。结果发现:与等待组相比,iCBM-I干预对健康焦虑个体的灾难化解释、一般焦虑和抑郁症状存在显著的即时效果和一个月后的追踪效果;基于潜在增长曲线模型的纵向中介检验显示,相对于注意控制组,iCBM-I干预通过降低个体的灾难化解释进而改善健康焦虑。本研究为健康焦虑的网络化干预提供了新视角,未来研究可以考虑联合“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的干预方法,以提高健康焦虑的干预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健康焦虑 解释偏向矫正 随机对照试验 潜在增长曲线模型 纵向中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动作如何影响元认知?——基于认知模型和神经机制的探讨 被引量:2
4
作者 程晓荣 仇式明 +1 位作者 定险峰 范炤 《心理科学进展》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425-438,共14页
动作与元认知是认知加工的重要环节。元认知体现个体对认知过程的表征、监控与调控;动作则是输出内部认知加工,尤其是决策信息的重要手段。研究表明,动作的各个方面(如反应速度、反应强度、反应顺序、反应冲突及反应观察等)均影响元认... 动作与元认知是认知加工的重要环节。元认知体现个体对认知过程的表征、监控与调控;动作则是输出内部认知加工,尤其是决策信息的重要手段。研究表明,动作的各个方面(如反应速度、反应强度、反应顺序、反应冲突及反应观察等)均影响元认知。从认知模型角度,元认知的决策后模型较好地适用于解释动作影响元认知的相关实验证据。该类模型认为用于元认知评估的信息(元认知证据)与用于知觉判断的信息(知觉证据)不同但相关,并分别侧重于层级加工、贝叶斯计算、信心增效等方面。从神经机制角度,动作与知觉信息可能通过以额叶皮层为核心的脑网络整合,依托β振荡和α抑制等电生理机制,在注意调控下形成元认知。未来研究可以进一步探讨动作改变元认知的边界条件、信心反映的真实含义,以及特殊人群的元认知表现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作 元认知 知觉判断 信心评估 认知神经机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问题解决要求对工作投入的作用机制——基于压力认知评价理论视角
5
作者 马露露 王悦 +3 位作者 马红宇 涂艳 孙琛 战祥平 《心理与行为研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415-422,共8页
本研究基于压力认知评价理论探讨问题解决要求影响工作投入的中介机制,并尝试从个体应对策略以及领导行为两方面揭示其中的调节机制。采用问题解决要求、压力认知评价、工作投入、SOC策略、教练型领导量表对某国企职员进行两时点施测,... 本研究基于压力认知评价理论探讨问题解决要求影响工作投入的中介机制,并尝试从个体应对策略以及领导行为两方面揭示其中的调节机制。采用问题解决要求、压力认知评价、工作投入、SOC策略、教练型领导量表对某国企职员进行两时点施测,有效匹配227份。结果表明:(1)问题解决要求通过挑战性评价对工作投入产生正向间接影响,通过阻碍性评价对工作投入产生负向间接影响;(2)SOC策略强化问题解决要求通过挑战性评价对工作投入的间接正向影响,当SOC策略水平较高时,会增强员工对问题解决要求的挑战性评价,进而增强对工作投入的正向影响;(3)教练型领导缓解问题解决要求通过阻碍性评价对工作投入的负向间接影响,当教练型领导水平较高时,会缓解员工对问题解决要求的阻碍性评价,进而缓解对工作投入的负向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问题解决要求 认知评价 工作投入 SOC策略 教练型领导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以情促学:教师面部表情对视频学习的促进作用 被引量:1
6
作者 乔沛桦 匡子翌 王福兴 《心理科学进展》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690-703,共14页
教师的面部表情(积极、消极、中性)作为社会线索,可以展现出教师的情绪状态,在视频学习中起着重要的作用。目前研究主要从多媒体学习的认知−情感−社会理论、准社会互动理论、情绪感染理论以及认知负荷理论的角度来解释面部表情对视频学... 教师的面部表情(积极、消极、中性)作为社会线索,可以展现出教师的情绪状态,在视频学习中起着重要的作用。目前研究主要从多媒体学习的认知−情感−社会理论、准社会互动理论、情绪感染理论以及认知负荷理论的角度来解释面部表情对视频学习的影响。汇总已有研究发现,教师的面部表情可以提高学习效果(d保持=0.53;d迁移=0.41);增加学习者注视学习内容(d注视学习内容时间=0.26)和教师面部(d注视教师面部时间=0.30)的时间;提高学习动机(d学习动机=0.90)、准社会互动(d准社会互动=0.23)、情绪唤醒度(d唤醒度=0.84)和感知积极情绪(d积极情绪=0.55),但对认知负荷的影响较微弱(d认知负荷=−0.17)。未来研究仍需要从实验设计、调节变量以及内部机制等方面进一步考察教师面部表情在视频学习中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面部表情 教师 视频学习 多媒体学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社会阶层心理学视角下的公平研究 被引量:92
7
作者 郭永玉 杨沈龙 +1 位作者 李静 胡小勇 《心理科学进展》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8期1299-1311,共13页
社会阶层代表了一个人拥有的社会资源和对自己所处社会等级的感知。社会阶层因其概念的独特性、功能的广泛性、影响的深刻性和结论的系统性,成为了心理学中的前沿热点领域,目前主要有劳动、健康心理、社会文化、等级和社会认知五种研究... 社会阶层代表了一个人拥有的社会资源和对自己所处社会等级的感知。社会阶层因其概念的独特性、功能的广泛性、影响的深刻性和结论的系统性,成为了心理学中的前沿热点领域,目前主要有劳动、健康心理、社会文化、等级和社会认知五种研究视角。基于现有视角对社会阶层与社会公平的关系研究相对较少,从社会认知视角出发,围绕着不同阶层感知公平的差异、社会公平对不同阶层的影响作用以及低阶层感知不公平的应对策略三个方面开展了研究。未来研究可以从概念辨析、理论整合、加强应用研究等角度来推进社会阶层心理学的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社会阶层 社会阶层心理学 社会公平 社会认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自伤行为的心理学评估与治疗 被引量:14
8
作者 于丽霞 江光荣 吴才智 《中国心理卫生杂志》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2期937-941,共5页
自伤行为是一种适应不良的应对方式,其核心问题是情绪管理障碍。在对自伤患者进行评估时,咨询师应重点关注行为的动机、共生性心理障碍、自伤史和自伤的功能。在临床治疗过程中,良好的治疗关系是成功治疗的基础,核心治疗目标是使当事人... 自伤行为是一种适应不良的应对方式,其核心问题是情绪管理障碍。在对自伤患者进行评估时,咨询师应重点关注行为的动机、共生性心理障碍、自伤史和自伤的功能。在临床治疗过程中,良好的治疗关系是成功治疗的基础,核心治疗目标是使当事人获得情绪管理技能。从治疗方法看,当前没有专门针对自伤的治疗,经实证检验最多的是认知行为类疗法,但没有发现哪种方法的疗效更优越。各种疗法在具体操作上有共同特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自伤 心理病理行为 情绪管理障碍 评估 治疗 讲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本心理需要及其满足 被引量:105
9
作者 吴才智 荣硕 +2 位作者 朱芳婷 谌燕 郭永玉 《心理科学进展》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6期1063-1073,共11页
Deci和Ryan在前人基础上提出基本心理需要的概念,并将人的基本心理需要划分为胜任需要、关系需要和自主需要。基本心理需要来源于自我决定理论(SDT)。目前,对于基本心理需要的测量主要是采用Gagné编写的一般需要满足量表(GNSS)。... Deci和Ryan在前人基础上提出基本心理需要的概念,并将人的基本心理需要划分为胜任需要、关系需要和自主需要。基本心理需要来源于自我决定理论(SDT)。目前,对于基本心理需要的测量主要是采用Gagné编写的一般需要满足量表(GNSS)。基本心理需要的满足主要受到个体所处环境的影响,且与个体的心理健康有着密切的联系,基本心理需要受挫则会导致个体的焦虑、压抑。对于基本心理需要的质疑主要集中在需要的内容、各需要之间是否矛盾、需要是否会改变以及需要的普适性四个方面。未来有必要加强对基本心理需要的测量及需要受挫的研究,同时加强纵向研究,以及对于基本心理需要满足策略的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基本心理需要 胜任需要 关系需要 自主需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心理咨询师与治疗师的价值观及对伦理事件决策的影响 被引量:6
10
作者 李扬 钱铭怡 《中国心理卫生杂志》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2期890-896,共7页
目的:探索心理咨询师与治疗师的价值观,以及价值观对其伦理决策的影响。方法:量化研究与质性研究相结合。研究1采用问卷法和情境实验法(自编价值观调查问卷和情境问卷),调查156名心理咨询师与治疗师的价值观及其在给定情境中的伦理决策... 目的:探索心理咨询师与治疗师的价值观,以及价值观对其伦理决策的影响。方法:量化研究与质性研究相结合。研究1采用问卷法和情境实验法(自编价值观调查问卷和情境问卷),调查156名心理咨询师与治疗师的价值观及其在给定情境中的伦理决策。研究2对16位心理咨询师与治疗师进行半结构式深度访谈,考查影响伦理决策的因素。结果:研究1发现,价值观问卷得分前5位的是尊重、责任、诚信、自我觉知、自主性。因素分析的结果表明的心理咨询师和治疗师的价值观可以分为3个因素:原则性、操作性和维持专业水准的价值观;但是价值观的得分并不能很好地预测其在情境实验部分的伦理决策(预测率为32.4%~47.8%);研究2发现心理咨询师和治疗师的价值观与其伦理决策之间的关系并非线性关系,可解释研究1中价值观不能预测伦理决策的结果。结论:心理咨询师和治疗师的价值观并不能很好地预测其伦理决策,研究结果提示咨询师的价值观和伦理决策受文化因素影响,因此在制定临床心理伦理规范时需注重本土化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理咨询与心理治疗 价值观 伦理决策 伦理守则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权力的动态化体验:权力波动的影响效应及理论解释
11
作者 岳思怡 孙宇 +2 位作者 战祥平 马红宇 王怀勇 《心理科学进展》 北大核心 2025年第8期1379-1394,共16页
当前主流的理论和方法多将权力视为高与低的二元静态结构,忽略了权力状态的可变性及组织中复杂的权力关系。而权力波动为揭示权力状态的动态变化提供了新的视角,同时也有助于更全面地反映组织中的权力效应。尽管现有研究从多种理论视角... 当前主流的理论和方法多将权力视为高与低的二元静态结构,忽略了权力状态的可变性及组织中复杂的权力关系。而权力波动为揭示权力状态的动态变化提供了新的视角,同时也有助于更全面地反映组织中的权力效应。尽管现有研究从多种理论视角探讨了权力波动的积极与消极影响,但是仍然难以在统一的理论框架下系统阐释权力波动的双刃剑效应及其机制。鉴于此,本文基于压力认知评价理论构建了权力波动双刃剑效应的整合框架,以期进一步明确权力波动的差异化结果及其边界条件。未来需进一步厘清权力波动的内涵与测度,丰富权力波动效应的作用机制研究,关注权力波动轨迹类别间的异质性,并将权力波动研究与其他领域相结合,以推动其理论发展与实践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权力感 权力波动 个体内可变性 压力认知评价理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青少年网络适应的拓扑结构分析:基于纵向追踪数据
12
作者 董王昊 张杰 +2 位作者 孟素洁 贾敏 王伟军 《心理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415-427,I0007-I0017,共24页
网络适应作为当代青少年成长至关重要的环节,其复杂多维的内部属性仍未得到系统探讨。本研究首次采用网络分析方法探讨青少年网络适应的核心特征、动态演变以及外部联结。横断网络分析揭示了青少年网络适应中好奇心的“双刃剑”作用,即... 网络适应作为当代青少年成长至关重要的环节,其复杂多维的内部属性仍未得到系统探讨。本研究首次采用网络分析方法探讨青少年网络适应的核心特征、动态演变以及外部联结。横断网络分析揭示了青少年网络适应中好奇心的“双刃剑”作用,即过高或过低的好奇心均不利于网络适应的发展。网络比较结果显示,青少年的网络适应具有整体的稳定性,但其拓扑属性会发生内部流转。交叉滞后网络分析表明,网络自我效能在网络适应发展过程中起“总舵手”作用,而网络学习能力和网络信息搜索是青少年网络适应的重要“落脚点”。二元交叉滞后网络分析指出,网络信息保护对网络成瘾具有最显著的直接影响。本研究不仅为理解青少年在数字世界中的成功适应提供了全新视角,也为新时代的数字化教育实践提供了重要启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少年 网络适应 网络成瘾 拓扑结构 网络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心理负荷的评估:基于神经人因学的视角 被引量:8
13
作者 贾会宾 赵庆柏 周治金 《心理科学进展》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8期1390-1399,共10页
心理负荷的评估正经历着从传统工效学向神经人因学的变革。EEG、ERPs、fMRI、fNIRS和TCD等神经科学研究技术为这场变革提供了有力的工具。研究发现:在单任务情境下,随着操作者心理负荷的增加,脑电α波活动减弱,θ波活动增强,并且前额皮... 心理负荷的评估正经历着从传统工效学向神经人因学的变革。EEG、ERPs、fMRI、fNIRS和TCD等神经科学研究技术为这场变革提供了有力的工具。研究发现:在单任务情境下,随着操作者心理负荷的增加,脑电α波活动减弱,θ波活动增强,并且前额皮层血流、左侧额下回血液氧合血红蛋白浓度变化均增加,大脑动脉血流速度也增快;在双任务情境下,随着操作者主任务心理负荷的增加,次任务的N1、新异P3和P3b等ERPs成分波幅降低。依据这些研究成果,学者们利用人工神经网络、支持向量机等模式分类算法实现了对心理负荷的实时在线评估。但是,各种研究技术在敏感性、诊断力、主任务干扰、实施需求、可接受性和信度等方面各有优势与不足。在未来研究中,要注意促进相关技术的融合、提高其可接受性,并充分利用模式识别算法提高其诊断力和敏感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理负荷 神经人因学 脑电活动 血液动力学 光学成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心理治疗与心理咨询中的结案工作(综述) 被引量:1
14
作者 胡星玥 于丽霞 +2 位作者 孙启武 吴才智 王巍欣 《中国心理卫生杂志》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2期990-995,共6页
对于心理治疗师或咨询师在结案阶段应如何工作,笔者建议使用以下五类有高度共识性的结案行为:提前讨论结案议题、回顾治疗收获并展望未来、围绕关系进行工作、处理分离带来的情绪、提供再次治疗的可能性。未来可从3个方面进一步探究何... 对于心理治疗师或咨询师在结案阶段应如何工作,笔者建议使用以下五类有高度共识性的结案行为:提前讨论结案议题、回顾治疗收获并展望未来、围绕关系进行工作、处理分离带来的情绪、提供再次治疗的可能性。未来可从3个方面进一步探究何为有效的结案工作:探究结案行为与治疗效果的关系、整合当事人和治疗师的视角、针对国内现状进行本土化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结案行为 心理咨询 心理治疗 综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生态瞬时评估在自杀研究中的应用 被引量:2
15
作者 吴才智 贠芸 +3 位作者 肖志华 周忠英 童婷 任志洪 《心理科学进展》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2期2067-2090,共24页
生态瞬时评估作为一种数据采集方法,通过使用智能手机等设备,实时监测被试的自杀意念、情绪状态和行为,捕捉其在不同时间和环境下的变化,在自杀研究领域中发挥着重要作用。生态瞬时评估采用事件相关设计、时间相关设计或混合设计收集数... 生态瞬时评估作为一种数据采集方法,通过使用智能手机等设备,实时监测被试的自杀意念、情绪状态和行为,捕捉其在不同时间和环境下的变化,在自杀研究领域中发挥着重要作用。生态瞬时评估采用事件相关设计、时间相关设计或混合设计收集数据,适用于不同来源与年龄的样本,具有较高的生态效度,能够有效减少被试的回忆偏差和主观解释。以往研究证明,在自杀领域开展生态瞬时评估研究不仅是可行的而且是安全的。生态瞬时评估证实了自杀危险的短期变异性,改善了对自杀危险性及其近端因素的理解。未来除了加强本土化研究、关注数据的隐私保护外,还需要结合数字技术和人工智能开展自杀危险性动态监测的生态瞬时评估研究,进一步提高理解、预测和预防自杀的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瞬时评估 自杀 危险因素 可行性 安全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自杀行为问卷中文版的信效度检验和临床划界分
16
作者 吴才智 白鑫 +2 位作者 彭雪昱 于丽霞 任志洪 《西安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366-370,共5页
目的评估自杀行为问卷-修订版(Suicidal Behaviors Questionnaire-Revised,SBQ-R)在中国大学生中的信效度,并确定筛查大学生临床群体自杀风险的最佳划界分。方法共招募488名大学生,其中第一次采用整群抽样的方法招募366人,填写中文版SB... 目的评估自杀行为问卷-修订版(Suicidal Behaviors Questionnaire-Revised,SBQ-R)在中国大学生中的信效度,并确定筛查大学生临床群体自杀风险的最佳划界分。方法共招募488名大学生,其中第一次采用整群抽样的方法招募366人,填写中文版SBQ-R、心理痛苦量表中文版和生活满意度量表,4周后抽取其中45名被试重测;第二次采用方便取样的方法招募122人,采用访谈加问卷的形式,以简明国际神经精神访谈的自杀模块为金标准划定划界分。结果(1)验证性因子分析结果支持了该问卷的单维性;(2)SBQ-R的Cronbach’sα系数为0.76,分半信度和4周后的重测信度分别为0.79和0.93;(3)SBQ-R得分与心理痛苦结果显著正相关,与生活满意度量显著负相关,表明该量表具有良好的效标关联效度;(4)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结果表明,划界分为9分时,敏感度和特异度最高,ROC曲线下面积(AUC)为0.916。结论中文版SBQ-R具有良好的信效度,可以作为评估中国大学生群体自杀风险的有效工具,且SBQ-R筛查自杀风险的最佳截断值为9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自杀行为 信度 效度 划界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数字SNARC效应的发生阶段 被引量:1
17
作者 王铖铖 赵宇飞 +3 位作者 盛缨莹 赵庆柏 肖梦施 韩磊 《心理学报》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2期1706-1717,共12页
目前关于数字SNARC效应发生在早期的刺激表征阶段还是晚期的反应选择阶段的结果不一。本研究通过3个实验探究了其发生阶段。采用整体−局部范式,构建了一种复合实验刺激——由数字构成的箭头,并以此为实验材料,分别要求被试比较数字大小... 目前关于数字SNARC效应发生在早期的刺激表征阶段还是晚期的反应选择阶段的结果不一。本研究通过3个实验探究了其发生阶段。采用整体−局部范式,构建了一种复合实验刺激——由数字构成的箭头,并以此为实验材料,分别要求被试比较数字大小(箭头方向的整体优先表征干扰数字的空间表征)和判断箭头方向(箭头方向判断任务在反应选择阶段与数字加工产生反应竞争)。结果发现,水平方向干扰数字的空间表征阻碍了数字SNARC效应产生(实验1a);垂直方向干扰数字的空间表征对数字SNARC效应没有影响(实验1b);干扰反应选择阶段阻碍了数字SNARC效应产生(实验2)。实验结果表明干扰数字加工的刺激表征阶段和反应选择阶段都会影响数字SNARC效应的产生,支持数字SNARC效应的双阶段加工模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整体?局部范式 数字SNARC效应 早期刺激表征阶段 晚期反应选择阶段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环境物质主义的发生机制及条件 被引量:1
18
作者 陈寿勇 李静 《心理科学进展》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2期2109-2123,共15页
环境物质主义是指持有物质主义价值观的个体参与亲环境行为的现象。与以往关于物质主义价值观和亲环境行为矛盾对立的观点不同,该现象强调对物质财产的追求能够与关心自然环境协调并存。环境物质主义现象发生的心理机制可从交叉融合理... 环境物质主义是指持有物质主义价值观的个体参与亲环境行为的现象。与以往关于物质主义价值观和亲环境行为矛盾对立的观点不同,该现象强调对物质财产的追求能够与关心自然环境协调并存。环境物质主义现象发生的心理机制可从交叉融合理论、代价信号理论、印象管理理论、道德补偿理论以及目标框架理论这5个视角来理解,且该现象的发生存在个体、情境和文化三类边界条件,具体包括全球文化认同、环境知识水平,决策情境的公私属性、利益诉求类型、自然接触,以及市场背景、世代。未来研究需进一步明确环境物质主义的内涵,探索更多促进该现象发生的边界条件以及保证其稳定存在的有效策略,并加强对物质主义促进亲环境行为因果机制的探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物质主义 亲环境行为 环境物质主义 心理机制 边界条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自伤行为研究:现状、问题与建议 被引量:141
19
作者 江光荣 于丽霞 +2 位作者 郑莺 冯玉 凌霄 《心理科学进展》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6期861-873,共13页
自我伤害行为指个体在没有明确自杀意图的情况下,故意、重复地改变或伤害自己的身体组织。这种行为虽不致死,但极具危险性。对自伤的诊断一直存在争议,争议的焦点主要是自伤与自杀、自伤与边缘型人格障碍的关系问题。从流行学调查结果看... 自我伤害行为指个体在没有明确自杀意图的情况下,故意、重复地改变或伤害自己的身体组织。这种行为虽不致死,但极具危险性。对自伤的诊断一直存在争议,争议的焦点主要是自伤与自杀、自伤与边缘型人格障碍的关系问题。从流行学调查结果看,国内普通青少年自伤比例高于西方,达36%~57%,但该行为在国内所受关注不多、相关研究甚少。影响自伤的危险因子,总体可分为早年创伤性经验和个体易感性两大类,后者包括情绪管理障碍、冲动性和生物学因素,但各因素对自伤的影响程度尚不清楚。从病因和病理学研究现状看,很多理论模型被提出来解释自伤的动机和原因,包括功能性模型、发展病理性模型和整合模型等。自伤领域的研究虽然在近10年有飞跃性的增长,但仍然有很多问题值得进一步探讨,未来研究可以考虑进行自伤的分类研究、某些主题的细化研究、跨学科和跨文化研究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自杀性自伤 自伤 心理病理行为 情绪管理障碍 边缘型人格障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低阶层者的系统合理化水平更高吗?--基于社会认知视角的考察 被引量:41
20
作者 杨沈龙 郭永玉 +2 位作者 胡小勇 舒首立 李静 《心理学报》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1期1467-1478,共12页
系统合理化理论曾提出,低阶层者比高阶层者具有更高的系统合理化水平,即更认可社会体系的合理性、更支持当前社会系统。但这一论断一直存在争议。研究引入社会认知视角,考察低阶层与高阶层者系统合理化水平的差异及其机制。两个分研究... 系统合理化理论曾提出,低阶层者比高阶层者具有更高的系统合理化水平,即更认可社会体系的合理性、更支持当前社会系统。但这一论断一直存在争议。研究引入社会认知视角,考察低阶层与高阶层者系统合理化水平的差异及其机制。两个分研究得到了共同的结果:(1)低阶层者的系统合理化水平显著低于高阶层者;(2)这一差异是通过贫富归因的中介作用实现的,低阶层者系统合理化水平较低是基于其更少地认为社会贫富差距是由个人内部因素所致;(3)这一中介作用会受到个体控制感水平的调节,当控制感较低时,上述中介作用成立;但当控制感较高时,低阶层会弥合与高阶层贫富归因的差异,中介模型不成立。这些结果支持并发展了系统合理化的认知途径解释和阶层社会认知理论这两个立足于社会认知的理论观点,显示了认知因素在此问题中的重要作用,构建了更整合的阶层—归因—合理化的逻辑,并考虑了其边界因素,对于了解低阶层者的社会心态及其形成机制,包括如何改变此状况,均有一定的现实启示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社会阶层 系统合理化 贫富归因 控制感 社会认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