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题名我国中央银行实行金融宏观控制的理论依据
- 1
-
-
作者
姜维俊
-
机构
中国人民银行总行计划司
-
出处
《中央财经大学学报》
1986年第2期12-15,共4页
-
文摘
《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七个五年计划的建议》指出:要改革金融体制,充分发挥银行的作用特别是中央银行的职能作用,实行对金融的宏观控制。这是一个带有根本性的问题,即在我国,中央银行实行对金融的宏观控制的理论依据是什么?对于这个问题,我们需要从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上进行深入的探讨,以便在统一认识的基础上更好地付诸实施。
-
关键词
金融宏观控制
理论依据
我国中央银行
社会主义商品经济
经济规律
《资本论》第3卷
资本主义
社会主义经济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
有计划的商品经济
-
分类号
F0
[经济管理—政治经济学]
-
-
题名论我国信贷计划管理体制的改革
- 2
-
-
作者
金建栋
-
机构
中国人民银行总行计划司
-
出处
《中央财经大学学报》
1987年第3期6-13,共8页
-
文摘
我国信贷计划管理体制始建于1950年,到目前已经经历了36年的演变、发展、改革过程。有成功的经验,也有失败的教训。认真总结这些经验教训,对于进一步把信贷计划管理体制改革引向深入,建立适合我国国情的体制具有重要的意义。我国信贷体制改革,大致可以划分为三个阶段,三种体制。第一阶段。
-
关键词
专业银行
人民银行
综合信贷计划
管理体制改革
中央银行
信贷资金来源
银行总行
货币供应量
金融宏观控制
货币发行
-
分类号
F0
[经济管理—政治经济学]
-
-
题名试论银行派生存款的实质
- 3
-
-
作者
王志刚
-
机构
中国人民银行总行计划司
-
出处
《中央财经大学学报》
1986年第3期37-40,共4页
-
文摘
派生存款,是相对原始存款而言的存款货币,是现代银行制度的必然产物。派生存款是在原始存款基础上形成的,而原始存款又是由中央银行创造的货币(包括现金和商业银行在中央银行的存款)构成的。因此,我们将按照现金→原始存款→派生存款这样的变换过程来考察派生存款的实质。
-
关键词
派生存款
原始存款
银行体系
金货币
现金流量
货币流通
商品交易
价值分配
派生过程
现代银行制度
-
分类号
F0
[经济管理—政治经济学]
-
-
题名发挥银行促进技术进步的杠杆作用
- 4
-
-
作者
刘志强
-
机构
中国人民银行总行计划司
-
出处
《中央财经大学学报》
1984年第3期11-12,共2页
-
文摘
加快企业的技术进步和技术改造,是从根本上提高企业素质,提高社会经济效益的关键,也是实现翻两番宏伟目标的重要保证。这几年银行发放中短期设备贷款的实践表明,运用银行信用杠杆,是促进企业技术进步的有效途径。
-
关键词
技术改造
促进技术进步
发放技术
杠杆作用
财政收入
企业技术进步
折旧基金
银行存款增加
社会经济效益
调整和改革
-
分类号
F0
[经济管理—政治经济学]
-
-
题名进一步改革银行体制的设想
- 5
-
-
作者
刘志强
-
机构
人民银行总行计划司
-
出处
《南方金融》
1985年第10期6-9,共4页
-
文摘
信用制度是建立在商品经济基础上的,商品经济越发达,客观上要求信用制度相应发展。因此,我们大力发展社会主义商品经济,需要大力发展社会主义信用制度,加强银行的杠杆作用。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适应经济改革和发展的需要,银行体制也进行了改革,尤其是一九八四年起,人民银行专门行使中央银行职能,在信贷资金管理上,由统收统支改为差额包干,现在又实行实贷实存,同时改变了长期以来相互占用资金,不讲经济核算的全国大联行制度,实行了划分资金。
-
关键词
专业银行
银行体制改革
人民银行
信用制度
信贷资金管理
中央银行
杠杆作用
银行借款
发展社会主义
货币发行
-
分类号
F8
[经济管理]
-
-
题名银行系统利率改革问题讨论会综述
- 6
-
-
作者
姜维俊
-
机构
中国人民銀行总行计划司
-
出处
《南方金融》
1984年第9期6-9,16,共5页
-
文摘
中国人民银行于1984年7月12日至20日,在北京召开了利率改革问题讨论会。参加会议的代表有人民银行、农业银行、工商银行、中国银行、建设银行、社会科学研究部门和财经院校从事实际工作和理论研究的同志。会议根据当前经济改革和银行改革的形势要求,从理论和实践上,对利率改革的有关问题进行了广泛的探讨。现将讨论会情况简要综述如下:
-
关键词
利率改革
问题讨论
经济改革
利率杠杆
利率政策
杠杆作用
银行改革
综述
有关问题
实际工作
-
分类号
F8
[经济管理]
-
-
题名论制定利率的理论基础与客观依据
被引量:1
- 7
-
-
作者
姜维俊
-
机构
中国人民银行总行计划司
-
出处
《金融理论与实践》
1985年第3期5-9,共5页
-
文摘
当前在经济体制改革中,如何进行利息制度的改革,从而正确发挥利息的杠杆作用,是一个值得认真研究和探索的新课题。根据马克思利息理论的基本原理和我国银行利息工作的实践,要使利息在国民经济中正确发挥调节者的作用,关键在于能否确定一个科学的比例适度的利息水平。利息的调节作用和杠杆作用,主要决定于利息率。要制定一个科学合理的利息水平,首先必须明确它的基础是什么?
-
关键词
平均利润率
正确发挥
利息理论
杠杆作用
存贷款利率
社会主义
利息率
利率水平
科学合理
马克思
-
分类号
F8
[经济管理]
-
-
题名货币发行量是一个不重要的经济变量
- 8
-
-
作者
张化桥
郑杏娟
-
机构
中国人民银行总行计划司
-
出处
《当代经济科学》
CSSCI
1989年第3期54-59,共6页
-
文摘
长期以来,我国一直把货币发行量指标作为衡量经济扩张程度的重要指标,把货币发行量的增减视同于经济的冷热,解决宏观经济中业已存在的失衡问题也主要从控制货币发行量入手。比如,1988年面对严重的通货膨胀形势,政府又一次求助于严格的现金管理。我们认为,货币发行量指标的地位应该重新估价,应该用信贷总额和广义货币供应量来作为宏观货币指标,控制货币发行量并不能抑制通贷膨胀。
-
关键词
货币
发行量
通货膨胀
经济变量
-
分类号
F820
[经济管理—财政学]
-
-
题名企业直接融资的若干问题
被引量:1
- 9
-
-
作者
张化桥
-
机构
人民银行总行综合计划司
-
出处
《武汉金融》
1987年第5期6-7,共2页
-
文摘
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企业筹集资金的方式也开始多样化。多种融资形式的发展,打破了银行间接金融一统天下的局面,对银行间接金融起到了补充和促进的作用。它加强了金融领域的竞争,改善了经济资源的配置,提高了社会资金的运用效率。
-
关键词
企业直接融资
间接金融
发行股票
融资形式
经济体制改革
商品经济条件
筹资手段
商品生产者
运用效率
投资结构
-
分类号
F83
[经济管理—金融学]
-
-
题名谈谈我国企业贷款利息列支成本的弊端和改革的方向
- 10
-
-
作者
敖惠成
-
机构
人民银行总行计划司
-
出处
《金融理论与实践》
1985年第9期2-5,共4页
-
文摘
建国以来,我国企业一直是沿袭苏联早期的做法,将银行贷款利息列支于成本之中。三十多年的实践证明,这种做法在理论上造成了人们思想上对利息、利润、成本概念理解的混乱;在实际工作中,阻碍着利率杠杆作用的发挥。当前,利率改革迫切需要跟上经济体制改革的步伐,以马克思主义的利息理论为指导,认识和解决我国企业贷款利息列支问题,则是建立一个适应经济发展的科学利率体系的关键所在。
-
关键词
贷款利息
剩余价值
企业成本
成本价格
经济体制改革
资本主义社会
银行利息
职能资本家
杠杆作用
利率改革
-
分类号
F8
[经济管理]
-
-
题名开放国债二级市场的具体方式及其他
- 11
-
-
作者
张化桥
-
机构
人民银行总行计划司
-
出处
《农村金融研究》
1988年第1期26-29,25,共5页
-
文摘
从1981年起,我国每年都发行了国库券。到今年为止,累计发行数已达354亿元以上(如果加上今年正在发行的55亿元国家重点建设债券,累计国债额已达400多亿元)。但是,我们一直严禁国库券的转让和流通。现在,长期关闭国债二级市场的弊端已经暴露得十分明显。国债的二级市场应当开放,这已成为人们比较统一的认识。现在的问题是,选择何种方式来开放国债的二级市场所遇到的阻力最小,风险最小,最具有现实可行性。
-
关键词
证券交易所
抵押贷款业务
缺乏流动性
金融机构
再贴现利率
买卖证券
自营商
个人投资者
抵押贷款利率
资金供求关系
-
分类号
F83
[经济管理—金融学]
-
-
题名谈谈几年来的利率体制改革
- 12
-
-
作者
张化桥
-
机构
人民银行总行计划司
-
出处
《农村金融研究》
1987年第5期16-19,共4页
-
文摘
中央银行宏观控制体系的建立和健全、利率改革、资金市场的开拓和发展、专业银行的经营企业化,以及外汇体制改革,这是近几年来金融体制改革的五大内容,也是今后若干年内金融体制改革的重点。其中,利率改革居于何种位置呢?本来。
-
关键词
外汇体制改革
中央银行
资金市场
利率总水平
宏观控制
人民银行
基层银行
优惠利率
名义利率
资金供求
-
分类号
F83
[经济管理—金融学]
-
-
题名当前财政信贷平衡中的几个问题
- 13
-
-
作者
刘志强
-
机构
人民银行总行计划司
-
出处
《南方金融》
1984年第8期1-5,共5页
-
文摘
在我国,财政和银行是国家有计划地集中和分配资金的两条重要渠道,也是国家两个重要的宏观决策部门。要有效地发挥财政和银行促进国民经济良性循环的作用,就必须正确处理好两者之间的关系,坚持财政信贷的统一平衡。建国三十多年来的实践证明,财政和银行的命运是息息相关的。一方面财政或信贷的自身平衡,是对方平衡和两者统一平衡的条件;另一方面什么时候财政和银行之间的关系摆正了,两者的各自平衡和统一平衡就有了坚实的基础,国民经济的综合平衡和良性循环也就有了可靠的保证,反之。
-
关键词
财政收支
信贷平衡
财政信贷
正平衡
银行发票
实践证明
流动资金
基建投资
正确处理
经济建设
-
分类号
F8
[经济管理]
-
-
题名发行债券理论上值得商榷的几个问题
- 14
-
-
作者
石雷
-
机构
人民银行总行计划司
-
出处
《金融与经济》
1992年第5期35-36,共2页
-
文摘
1、“发行债券可使金融市场扩大”问题有人提出;“国家、企业发行各种债券,可以使金融市场扩大”。这个论点是不正确的。因为他把金融市场和债券的买卖两个虽有联系但性质各异的事物混为一谈。债券的发行和买卖是金融市场融资活动的一种形式,并不等于金融市场。目前,我国金融市场融资主要有以下几种形式:1、银行存款和放款的信贷形式;2、各种债券的发行的卖买;3、各种股票的发行和卖买;4、外汇的买卖(黄金白银因系国家统购统销商品,故不列金融市场融资形式内);5。
-
关键词
金融市场
债券
发行
市场扩大
居民储蓄存款
融资形式
证券交易所
融资活动
企业
消费基金
-
分类号
F8
[经济管理]
-
-
题名联邦德国货币政策中的物价和竞争机制
- 15
-
-
作者
姜维俊
-
机构
人民银行总行综合计划司
-
出处
《金融与经济》
1987年第6期26-28,共3页
-
文摘
联邦德国社会市场经济以及所实施的货币政策的一个核心问题,是物价机制和竞争机制。这两个问题是密切联系在一起的。竞争,一方面是提高生产能力的手段,另一方面是维护消费者利益的手段,通过竞争可以作为间接手段调节经济。联邦德国的这一经验值得我们参考。一、物价体制问题在联邦德国,物价不是由国家制定的,而是在市场形成的。他们认为,在任何一种经济体制下组织生产都要回答生产什么,由谁生产,产品销售给谁。
-
关键词
联邦德国
货币政策
竞争机制
企业家
核心问题
物价
保护竞争
德国社会市场经济
两个问题
调节经济
-
分类号
F8
[经济管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