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民族智慧与哲学创新——读张立文教授《和合哲学论》 被引量:4
1
作者 方国根 《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7年第4期57-59,共3页
关键词 张立文 《和合哲学论》 民族智慧 哲学创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文化全球化视野中的儒学与东亚现代化——以日本、亚洲“四小龙”为研究中心 被引量:8
2
作者 方国根 罗本琦 《现代哲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05年第2期49-57,共9页
在“文化全球化”和“后现代”话语时代的今天,重新审视儒学与现代化的关系,是一个老调重弹而又值得旧话重提的理论和现实问题。本文通过对“文化全球化”与现代化理论,特别是儒学在东亚社会现代化进程中所起不同作用的梳理、厘定和分析... 在“文化全球化”和“后现代”话语时代的今天,重新审视儒学与现代化的关系,是一个老调重弹而又值得旧话重提的理论和现实问题。本文通过对“文化全球化”与现代化理论,特别是儒学在东亚社会现代化进程中所起不同作用的梳理、厘定和分析,认为社会发展的连续性和文化的历史继承性决定了儒学与现代化之间既有对立的一面,更有相通的一面。儒学在东亚现代化进程中扮演的角色并非始终如一,而是在不同时期、不同阶段、不同国家有着不同的表现,大体是随着东亚现代化的启动、发展而由现代化的阻碍力量发展成积极的推动力量。既使在东亚现代化之初,儒学传统也不曾完全地退出历史舞台,儒学在东亚国家实现从传统到现代的转变过程中的作用也是不可否认的。随着社会的发展,世界各种文化之间广泛的互动交往、交流、对话,儒学将在面对更多挑战的同时,迎来更多的发展机遇。因而,儒学在东亚现代化的进一步发展进程中亦将发挥更大的作用,并在东亚社会转型、文化现代转换中积极创新,走向世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儒学 现代化 文化全球化 东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略论儒家经济伦理的历史地位与现代价值 被引量:4
3
作者 方国根 罗本琦 《伦理学研究》 CSSCI 2008年第5期74-78,共5页
经济伦理是社会伦理发展的晴雨表,更是直接推动社会经济、政治、文化发展的精神力量。儒家经济伦理作为中国传统社会伦理体系中的有机组成部分,对于中国传统伦理的发展和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但儒家经济伦理的现代价... 经济伦理是社会伦理发展的晴雨表,更是直接推动社会经济、政治、文化发展的精神力量。儒家经济伦理作为中国传统社会伦理体系中的有机组成部分,对于中国传统伦理的发展和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但儒家经济伦理的现代价值与时代局限性并存。为了充分挖掘儒家经济伦理的资源,使之服务于和谐社会建设,不仅要从伦理精神和伦理规范层面实现儒家经济伦理的现代转型,还需要在制度层面实现改革,创造一个包容古今文明精华的制度环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经济伦理 儒家经济伦理 历史地位 现代价值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德”的历史考察 被引量:28
4
作者 金春峰 《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7年第6期5-12,共8页
在中国原创文化的源头中,最重要的是"皇天无亲,惟德是辅"这一命题;它以"两个世界"的形式出现,勾画了中国哲学中天人关系的基本性质和特征。"德"字及其观念起于何时?只能以甲骨文、金文和《周书》为据,是... 在中国原创文化的源头中,最重要的是"皇天无亲,惟德是辅"这一命题;它以"两个世界"的形式出现,勾画了中国哲学中天人关系的基本性质和特征。"德"字及其观念起于何时?只能以甲骨文、金文和《周书》为据,是周人之新观念。其原始义非"道德"、"德行",而系全生、保全生命,引申为恩惠德泽;初为政治范畴,以后扩展为哲学性命范畴,与"性"为同类概念。"德"的文化政治与历史内涵对儒家人性论有极大影响,亦决定了老子之"道"不同于西方哲学逻各斯与总原理,而具有独特的中国哲学属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责任”视域下的伦理学研究——读程东峰著《责任伦理导论》 被引量:7
5
作者 方国根 《伦理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6期133-135,共3页
关键词 责任伦理 理学研究 导论 视域 《责任原理》 2001年 公民大会 伦理研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传统文化的“实践理性”及其当代价值 被引量:3
6
作者 方国根 罗本琦 《学术界》 CSSCI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期159-166,共8页
在中国传统文化的“实践理性”中既有道德践履的偏好,又有着对“社会实践”的追求,从总体上看,它仍然属于一种“道德形而上学”,这正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所在。但道德形而上学也有其致命的局限性,只有将道德形而上学与理性形而上学结合... 在中国传统文化的“实践理性”中既有道德践履的偏好,又有着对“社会实践”的追求,从总体上看,它仍然属于一种“道德形而上学”,这正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所在。但道德形而上学也有其致命的局限性,只有将道德形而上学与理性形而上学结合,才能真正发挥其推动人类社会进步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传统文化 实践理性 价值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周易》卦及卦爻辞的诠释方法——《大象》对《周易》解读的启示 被引量:3
7
作者 金春峰 《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2期42-52,共11页
《周易》是中国文化和哲学的源头,要了解中国文化和哲学的特征,必须研究《周易》。历代学者都为《周易》作注释、解读,"五四"后特别是近年注译和硏究著作形成热潮。除算卦和应用、演绎之类以外,这些著作都属注译类,力求还原... 《周易》是中国文化和哲学的源头,要了解中国文化和哲学的特征,必须研究《周易》。历代学者都为《周易》作注释、解读,"五四"后特别是近年注译和硏究著作形成热潮。除算卦和应用、演绎之类以外,这些著作都属注译类,力求还原《周易》原貌,讲出其真思想、真精神。但要进一步推进《周易》的研究,需要对注译类的范型做一剖析、检讨,评论其得失,并提出新的研究和注译方法。《周易》许多卦是有主旨或中心的,必须把握卦的主旨和义理,才能对卦、爻辞有恰当的了解;而在揭示卦的主旨和精神方面,《大象》是最值得重视的。研究和注释《周易》,应以《大象》为启示,将卦、爻辞的义理意象注解出来,既扬弃王弼的方法,也扬弃高亨的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象》 《彖》 诠释方法 王弼 高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从真理的价值属性看部分社会科学真理的阶级性 被引量:1
8
作者 李连科 刘奔 《社会科学辑刊》 1984年第4期7-13,共7页
一、为什么谁也说服不了谁? 在我国学术界时断时续地争论了二十多年的真理阶级性问题,近来又围绕社会科学真理有没有阶级性问题,被重新提了出来。这个问题,为什么有这么大的吸引力呢?我们以为,至少有两个原因。第一,围绕这个问题所展开... 一、为什么谁也说服不了谁? 在我国学术界时断时续地争论了二十多年的真理阶级性问题,近来又围绕社会科学真理有没有阶级性问题,被重新提了出来。这个问题,为什么有这么大的吸引力呢?我们以为,至少有两个原因。第一,围绕这个问题所展开的论争,正如有的同志所指出的那样,决不是词句之争,而是涉及到了多方面基本理论的问题。第二,在过去的争论中,双方都有一些“王牌”,谁也不能驳倒谁。我们说争论双方手中都有“王牌”,并不是说各有一半道理;而只是说,结论正确的一方,恰恰企图驳倒对方本来正确的论断。因此,为了统一认识,必须寻找新的“突破口”。而为了寻找一条正确解决分歧的新线索,我们不妨简要地叙述一下争论双方的论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阶级性 社会科学真理 阶级利益 性问题 主体 资产阶级 学术界 客观规律 价值属性 阶级社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伦理思想的历史梳理与理论阐释——读《中国伦理思想史》(上中下三册)
9
作者 方国根 《浙江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06年第2期224-224,F0003,181,共3页
关键词 中国传统文化 伦理思想史 理论阐释 浙江人民出版社 20世纪80年代 历史 传统伦理思想 传统文化研究 中国哲学史 社会科学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十年磨一剑——评《宗教概论》
10
作者 洪琼 《武汉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2006年第1期143-144,共2页
关键词 宗教学 概论 人文学科 人民出版社 出版发行 武汉大学 急功近利 学术界 教授 教学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诗意地还乡——读《自然的神韵:道家精神与山水田园诗》
11
作者 洪琼 《武汉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2007年第4期622-623,共2页
关键词 山水田园诗 道家精神 诗意语言 神韵 还乡 古典美学 中国古代 艺术特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马克思主义利益理论的“文本”解读和现代诠释——读《马克思主义的利益理论——当代历史唯物主义的重构》
12
作者 方国根 《学术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4年第11期141-142,共2页
关键词 《马克思主义的利益理论——当代历史唯物主义的重构》 “文本”解读 现代诠释 谭培文 人民出版社 时代感 学术价值 研究方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冯友兰与新实在论——新理学逻辑分析法评述 被引量:2
13
作者 王鉴平 《社会科学研究》 1987年第2期66-72,共7页
三、四十年代,冯友兰先生创作了新理学体系,影响颇大。新理学主要是程朱理学和新实在论的结合。本文试图从方法论角度,对此作些探讨,请专家、读者批评指正。一中国近代社会经历了空前的民族灾难和巨大的社会变革,同时也经历了一场“古... 三、四十年代,冯友兰先生创作了新理学体系,影响颇大。新理学主要是程朱理学和新实在论的结合。本文试图从方法论角度,对此作些探讨,请专家、读者批评指正。一中国近代社会经历了空前的民族灾难和巨大的社会变革,同时也经历了一场“古今、中西之争”和一次伟大的哲学革命。帝国主义的侵略,使中华民族濒于灭亡的危境,“中国向何处去”成为中国近代的时代中心问题。灾难深重的中华民族如何才能得解放?如何才能摆脱帝国主义的压迫、欺凌和奴役?这个时代的中心问题在政治思想领域就表现为“古今、中西之争”,就是如何向西方学习,并对自己的传统进行反省,来寻找救国救民的真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冯友兰先生 新实在论 新理学 逻辑分析法 形式逻辑 程朱理学 哲学体系 逻辑分析方法 形而上学 四十年代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中国共产党建立初期大众政治文化启蒙
14
作者 罗本琦 方国根 《河南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7期33-39,共7页
中国共产党从诞生之日起就面临着社会革命和文化革命的双重使命,大众政治文化启蒙是双重使命题中应有之义。中国共产党建立初期大众政治文化启蒙与民主革命紧密结合,主要措施是创办报刊,宣传马克思主义;发动和组织工人运动,促进马克思... 中国共产党从诞生之日起就面临着社会革命和文化革命的双重使命,大众政治文化启蒙是双重使命题中应有之义。中国共产党建立初期大众政治文化启蒙与民主革命紧密结合,主要措施是创办报刊,宣传马克思主义;发动和组织工人运动,促进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工人运动相结合;深入农村传播马克思主义。中国共产党建立初期大众政治文化启蒙对中国社会发展和中国政治文化的发展都具有重大的意义,它不仅让马克思主义这一全新的理念根植于社会现实的土壤,犹如在中华大地上点燃了中国革命的火种,而且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国政治文化发展的基本走向,为马克思主义的政治文化建构积累了宝贵的经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共产党 大众政治文化 启蒙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四句教”与王学分化
15
作者 方国根 《湖湘论坛》 1998年第3期36-38,共3页
王阳明晚年从"致良知"的观点出发,将其学说概括为"四句教":无善无恶是心之体,有善有恶是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①在王阳明晚年(1522-1527年)的教学生涯中,一直跟随左右的两大高足钱德洪(1496-1... 王阳明晚年从"致良知"的观点出发,将其学说概括为"四句教":无善无恶是心之体,有善有恶是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①在王阳明晚年(1522-1527年)的教学生涯中,一直跟随左右的两大高足钱德洪(1496-1574年,名宽,号绪山)、王畿(1498-1583年,字汝中,号龙溪)就由于对"四句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王阳明心学 四句教 无善无恶 为善去恶 本体 致良知 王学 心体 天泉证道 分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