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0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杉木人工林根系残落物储量特征研究进展
1
作者 吴静雯 马祥庆 +3 位作者 田云龙 周丽丽 李林鑫 吴鹏飞 《福建林业科技》 2025年第1期150-156,共7页
在对杉木林根系残落物储量动态特征的研究成果进行归纳总结的基础上,从自身遗传特性、发育阶段、立地条件和营林措施4个方面对杉木林根系残落物影响因素进行剖析与论述,探讨在杉木林根系残落物研究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今后发展趋势。研究... 在对杉木林根系残落物储量动态特征的研究成果进行归纳总结的基础上,从自身遗传特性、发育阶段、立地条件和营林措施4个方面对杉木林根系残落物影响因素进行剖析与论述,探讨在杉木林根系残落物研究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今后发展趋势。研究结果可为杉木林根系残落物深入研究和根系生态学学科发展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杉木人工林 根系残落物 生物量 影响因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栽植代数杉木人工林土壤磷素特征研究 被引量:10
2
作者 张虹 于姣妲 +4 位作者 李海洋 张燕林 潘菲 周垂帆 刘爱琴 《林业科学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期10-18,共9页
[目的]研究不同栽植代数杉木林土壤磷素变化规律和形态特征,确定影响杉木林土壤磷素有效性的因素,为提高连栽杉木对磷素的利用效率和我国杉木林的可持续经营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对土壤全磷、有效磷、不同形态无机磷含量进行测定,利用31... [目的]研究不同栽植代数杉木林土壤磷素变化规律和形态特征,确定影响杉木林土壤磷素有效性的因素,为提高连栽杉木对磷素的利用效率和我国杉木林的可持续经营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对土壤全磷、有效磷、不同形态无机磷含量进行测定,利用31P核磁共振技术(31P-NMR)和扫描电镜-X-射线能谱(SEMEDS)、傅里叶红外光谱(FTIR)、X射线衍射(XRD)技术对土壤磷素形态特征和土壤结构及矿物组成进行分析。[结果]31P-NMR图谱表明:连栽导致杉木林土壤正磷酸盐含量下降,正磷酸单酯含量增加。土壤全磷(TP)、有效磷(AP)、磷酸钙盐(Ca-P)含量随杉木林栽植代数的增加而减少,闭蓄态磷(O-P)含量则相反;O-P含量在各形态无机磷中占比最大,磷酸铝盐(Al-P)含量占比最小。SEM-EDS分析发现:不同栽植代数杉木林土壤胶体颗粒呈片状堆叠;FTIR图谱显示:其表面官能团结构的差异较小;XRD分析表明:高岭石和石英的衍射峰强度随栽植代数的增加而减弱。[结论]不同栽植代数杉木林土壤形态主要以正磷酸盐和正磷酸单酯为主。连栽土壤中全磷、有效磷、磷酸铝盐、磷酸铁盐(Fe-P)向土壤表层聚集分布,土壤中正磷酸盐(无机磷)含量随杉木林栽植代数的增加而减少,土壤Al-P含量较少及有效磷、Ca-P、Fe-P向极难溶的OP转化是导致连栽杉木林土壤有效磷含量低的重要因素。连栽可增大土壤熟化程度、降低土壤矿物质结晶程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杉木人工林 连栽 土壤胶体颗粒 31P核磁共振技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间伐对杉木人工林水土保持功能影响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7
3
作者 郭昊澜 赵子豪 +2 位作者 连晓倩 张婷 吴鹏飞 《亚热带农业研究》 2021年第4期252-257,共6页
[目的]分析间伐对杉木人工林水土保持功能影响的研究现状,为合理间伐杉木林,实现生态与经济效益平衡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依据。[方法]归纳总结了国内外文献,综述了杉木人工林林冠层、林下植被层、凋落物层、土壤层及根系的水土保持功能,以... [目的]分析间伐对杉木人工林水土保持功能影响的研究现状,为合理间伐杉木林,实现生态与经济效益平衡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依据。[方法]归纳总结了国内外文献,综述了杉木人工林林冠层、林下植被层、凋落物层、土壤层及根系的水土保持功能,以及间伐对其产生的影响规律。[结果]适度间伐可降低杉木人工林林分密度,减小林冠层降水截流量,并增强林内光照,提高林下植被物种多样性和覆盖度;还能加快凋落物分解速率,促进林分养分循环及半分解层储量的增加。间伐后杉木人工林林下植被根系密度增大,杉木根系伸长、吸水能力增强,从而改善土壤结构,提高其持水能力。[结论]适度间伐在调控林木生长的同时,还能提高水土保持能力,有利于维持林木长期生产力,但间伐通过维持水土保持功能提高林分生产力内在机制的研究仍有待加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杉木人工林 间伐 水土流失 降水截留 涵养水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马尾松林下套种阔叶树的叶功能性状和化学计量特征季节动态研究
4
作者 李娜娜 黄健 +3 位作者 吴镜辉 张婷 侯晓龙 吴鹏飞 《西北林学院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87-94,共8页
以马尾松针阔混交复层林中的木荷、火力楠和红锥为研究对象,通过测定各树种在不同季节的叶形态性状和化学性状,探究3种乡土珍贵阔叶树种在马尾松林下叶功能性状和化学计量特征的季节变化规律和资源权衡策略。结果表明:1)各树种叶含水率... 以马尾松针阔混交复层林中的木荷、火力楠和红锥为研究对象,通过测定各树种在不同季节的叶形态性状和化学性状,探究3种乡土珍贵阔叶树种在马尾松林下叶功能性状和化学计量特征的季节变化规律和资源权衡策略。结果表明:1)各树种叶含水率随季节变化呈降低趋势;叶组织密度、比叶重、叶碳含量随季节变化而升高,春季最低,秋季最高;不同季节的叶片C∶N、C∶P、N∶P差异显著(P<0.05),随季节变化而增大;不同树种之间的叶功能性状和化学计量特征也存在显著差异。2)不同树种之间叶片各指标的相互关系各异,叶功能性状与化学计量特征关系密切。3个树种的叶氮含量、磷含量均与C∶N、C∶P、N∶P显著负相关(P<0.05),叶氮含量与叶磷含量显著正相关(P<0.05)。3)主成分分析结果显示,3个阔叶树种在不同季节的资源权衡策略具有趋同性,随季节变化各树种的资源权衡策略存在由“快速投资-收益型”向“缓慢投资-收益型”转变的趋势。本研究结果可为了解林下套种树种在不同季节的资源权衡策略及对异质性环境的适应机制提供理论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尾松 季节变化 乡土阔叶树种 叶功能性状 化学计量特征 资源权衡策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树移植研究科技文献计量分析 被引量:1
5
作者 吴骏逸 李林鑫 陈凌艳 《福建林业科技》 2024年第4期146-154,共9页
以中国知网为数据源,采用文献计量法,对1985—2023年间发表的大树移植文献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2012年是大树移植研究文献刊载数量变化的转折点,1985—2012年呈稳定上升趋势,之后则逐年下降。检索获得的2841篇文献中,大树移植的出现... 以中国知网为数据源,采用文献计量法,对1985—2023年间发表的大树移植文献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2012年是大树移植研究文献刊载数量变化的转折点,1985—2012年呈稳定上升趋势,之后则逐年下降。检索获得的2841篇文献中,大树移植的出现频率最高,为1347次;大树移植的中心性最高,为0.71;移植的树种以香樟、银杏多见。城市绿化是最早出现的突现关键词,风景园林的突现强度最大,为13.37。大树移植针对树种中,更倾向于香樟,其关键词频率为28次。不同研究机构中,北京市园林科学研究所发表的文献数量最多,为9篇。甄红伟发表文献最多,为9篇;赵小宇、高志金、马利红等9人团队合作关系最紧密,合作网最庞大。华东具有代表性的相关研究机构最多,为35个。但近40 a来,有关大树移植研究对象的概念尚未形成明确界定,研究层次集中于技术开发领域,今后应对移植大树的适应机制、景观配置和管理政策等方面开展深入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树移植 文献计量法 研究进展 中国知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林龄杉木林土壤细菌群落结构与土壤酶活性变化研究 被引量:20
6
作者 曹升 潘菲 +3 位作者 林根根 张燕林 周垂帆 刘博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5期1846-1856,共11页
探究不同林龄杉木人工纯林土壤中的微生物的群落演变与结构特征与酶活性变化,为杉木人工林可持续经营管理提供依据。以福建省南平市的五片不同林龄杉木林表层土壤作为研究对象,通过16SrDNA测定细菌的群落组成,分析与土壤质量密切相关的... 探究不同林龄杉木人工纯林土壤中的微生物的群落演变与结构特征与酶活性变化,为杉木人工林可持续经营管理提供依据。以福建省南平市的五片不同林龄杉木林表层土壤作为研究对象,通过16SrDNA测定细菌的群落组成,分析与土壤质量密切相关的四种土壤酶活性变化,揭示细菌群落与土壤酶活性的变化机理。结果表明,微生物的多样性指数与OTU都随着林龄的增加而增加,且幼龄林、中龄林、近熟林、成熟林土壤微生物结构差异较大;不同林龄杉木人工林中包含了29个细菌门,其中酸杆菌门与变形菌门为优势菌群,根据各种群相对丰度变化以及冗余分析,放线菌门、浮霉菌门与疣微菌门等均随林龄增长出现较大变化,且与土壤可溶性有机质以及速效养分有显著相关性(P<0.05),说明这几种细菌群落对土壤养分变化较敏感;土壤养分变化会影响土壤酶活性,蔗糖酶与全碳呈显著正相关(P<0.05),与速效钾呈显著负相关(P<0.05),与放线菌门呈极显著负相关(P<0.01)。脲酶与速效氮呈显著负相关(P<0.05),脲酶与变形菌门、绿弯菌门、放线菌门、硝化螺旋菌门以及拟杆菌门均存在较强相关性。综上,不同的土壤细菌种群与酶活性对各养分变化的响应程度不一,细菌群落结构与酶活性能反映不同林龄杉木林土壤的质量变化,适量延长杉木人工林种植年限有益于土壤质量恢复。本研究结果对指导杉木人工林优质经营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杉木人工林 土壤 细菌群落 酶活性 土壤养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杉木人工林土壤施用生物炭对细菌群落结构及多样性的影响 被引量:5
7
作者 胡华英 张虹 +3 位作者 曹升 殷丹阳 周垂帆 何宗明 《林业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8期184-193,共10页
【目的】采集杉木人工林土壤,通过室内土壤培养实验,研究添加不同制备原料和制备温度的生物炭对土壤细菌群落结构及多样性的影响,为改善南方酸性红壤及合理应用生物炭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原土添加3%的300℃杉叶炭(BL300)、600℃杉叶... 【目的】采集杉木人工林土壤,通过室内土壤培养实验,研究添加不同制备原料和制备温度的生物炭对土壤细菌群落结构及多样性的影响,为改善南方酸性红壤及合理应用生物炭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原土添加3%的300℃杉叶炭(BL300)、600℃杉叶炭(BL600)、300℃木屑炭(BW300)及600℃木屑炭(BW600),与对照土壤进行对比,进行培养实验80天,运用高通量测序技术对PCR所扩增16SrDNA序列的V3+V4区域进行测定。【结果】OTU韦恩图分析表明,添加BL300的土壤细菌较对照丰度提高,其他生物炭处理丰度减小;通过PCoA分析和Beta多样性分析及UPGMA聚类分析得出,添加杉叶炭后土壤细菌群落结构及多样性与对照土壤的差异显著,其中BL600与对照差异最大,添加木屑炭结果与对照较相似;添加生物炭对不同物种水平上的土壤细菌结构和功能产生一定影响,其中杉叶炭处理影响十分显著,使土壤优势菌丰度变化较大,木屑炭处理对优势菌的影响相对较小。【结论】添加BL300生物炭提高了土壤细菌的丰度,而添加其他生物炭降低了细菌丰度;不同制备原料和温度对生物炭存在影响,由于木屑炭可利用氮素不足,杉叶生物炭对土壤细菌结构和多样性的影响比木屑生物炭更显著,高温炭灰分含量较多,因此对细菌多样性的影响大于低温炭;不同的土壤细菌种群生活习性与功能不同,对生物炭组分利用程度也不同,添加生物炭能够改变土壤中优势种群的相对丰度和土壤细菌群落的整体功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通量测序 生物炭 杉木人工林 土壤细菌 多样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生物炭对杉木人工林土壤磷素吸附解吸特性的影响 被引量:8
8
作者 胡华英 曹升 +4 位作者 杨靖宇 张虹 殷丹阳 周垂帆 何宗明 《西北林学院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4期8-15,共8页
为了改善磷素吸附作用,提高磷在杉木人工林土壤中的利用率,又防止解吸过度引起土壤磷素淋溶造成资源浪费,以杉木树叶和树干为原料,分别在300℃和600℃下制备4种生物炭:300℃杉叶炭(BL300)、600℃杉叶炭(BL600)、300℃木屑炭(BW300)和60... 为了改善磷素吸附作用,提高磷在杉木人工林土壤中的利用率,又防止解吸过度引起土壤磷素淋溶造成资源浪费,以杉木树叶和树干为原料,分别在300℃和600℃下制备4种生物炭:300℃杉叶炭(BL300)、600℃杉叶炭(BL600)、300℃木屑炭(BW300)和600℃木屑炭(BW600),分别向土壤中加入0%、2%、4%、8%比例的生物炭,完成吸附解吸试验。结果表明,制备原料和温度对生物炭的成分和性质有决定性的作用,杉叶生物炭pH值、灰分含量、有效磷等的含量显著高于木屑生物炭,且高温炭大于低温炭,其中BL600生物炭pH值、灰分含量及有效磷含量最高;Langmuir模型能很好地拟合生物炭添加后红壤磷素的吸附过程,在低磷浓度时生物炭添加对土壤磷素吸附作用的影响不大,高磷浓度时则促进吸附作用;其中杉叶炭促进土壤磷素吸附的作用大于木屑炭,高温炭大于低温炭,2%和4%的生物炭添加量促进土壤磷素吸附,但8%的添加量会降低土壤对磷的吸附作用;生物炭添加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土壤磷素的解吸率,其中木屑炭降低的作用大于杉叶炭;因此建议在磷浓度较高的杉木林人工土壤中添加中低量的BL600,在磷浓度较低的杉木林人工土壤中添加大量的BL600,土壤富磷时能够增强吸附作用,减小土壤磷素淋溶风险,土壤缺磷时增加解吸率来提高土壤磷素利用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杉木林土壤 生物炭 磷吸附 磷解吸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生物炭施用下亚热带红壤铁还原及磷形态转化关系研究 被引量:2
9
作者 高倩倩 杨孜奕 +2 位作者 潘芳莹 黄彩凤 周垂帆 《林业科学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149-159,共11页
[目的]研究降雨丰沛,土壤水分长期饱和条件下生物炭对杉木人工林土壤铁还原的影响,分析土壤铁还原菌、解磷菌群落结构变化规律,最终明确生物炭对土壤铁还原的影响及与磷形态转化的关系。[方法]以杉木人工林红壤为供试土壤,收集林下杉木... [目的]研究降雨丰沛,土壤水分长期饱和条件下生物炭对杉木人工林土壤铁还原的影响,分析土壤铁还原菌、解磷菌群落结构变化规律,最终明确生物炭对土壤铁还原的影响及与磷形态转化的关系。[方法]以杉木人工林红壤为供试土壤,收集林下杉木叶烧制成300℃和500℃生物炭,以0、1%、3%占比添加生物炭进行40 d的室内培养。测定土壤基本化学养分,采用修正后的Hedley方法测定土壤中不同磷素形态含量,利用高通量测序技术分析土壤解磷菌与铁还原菌群落结构。[结果]淹水处理后土壤活性磷含量增多,并且随生物炭添加量的增加而增加,其中水溶态有机磷和碳酸氢钠态无机磷占比较大;残渣态磷含量随生物炭添加量的增加而减少。淹水处理组的铁还原菌基因拷贝数高于非淹水处理组,且同一水分条件下随生物炭烧制温度的增加而增加,淹水处理组的亚铁离子含量远高于非淹水处理,且随生物炭添加量的增加而降低,淹水处理组的土壤化学性质例如pH、全碳、全磷含量高于非淹水处理组,且随生物炭添加量的增加而上升。在淹水处理中土壤解磷菌群落丰富度随烧制温度的升高而增加,并且解磷菌群落结构和多样性增强。[结论]厌氧条件促进Fe(Ⅲ)还原,生物炭的添加改变了土壤化学性质,影响土壤解磷菌群落结构和多样性、铁还原菌的生长微环境,在微生物与Fe(Ⅲ)还原的双重作用下,促进残渣态磷与氢氧化钠态磷向水溶态磷和碳酸氢钠态有机磷转化,增强了土壤磷素有效性。因此,在南方降雨充沛地区,杉木人工林施加生物炭能够改善土壤养分状况,为杉木生长提供足够磷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炭 杉木林 磷形态 土壤氧化还原 解磷菌 铁还原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内生枯草芽孢杆菌JL-B16生物学特性研究 被引量:1
10
作者 袁宗胜 刘芳 谢宝贵 《安徽农业科学》 CAS 2021年第4期5-6,9,共3页
对枯草芽孢杆菌JL-B16进行平板培养,并对菌体进行革兰氏染色、芽孢染色和荚膜染色,获得枯草芽孢杆菌JL-B16的培养特征和形态特征;采用温度梯度和pH梯度法测定枯草芽孢杆菌JL-B16的最适培养条件,绘制其40 h内的生长曲线,并对其生理生化... 对枯草芽孢杆菌JL-B16进行平板培养,并对菌体进行革兰氏染色、芽孢染色和荚膜染色,获得枯草芽孢杆菌JL-B16的培养特征和形态特征;采用温度梯度和pH梯度法测定枯草芽孢杆菌JL-B16的最适培养条件,绘制其40 h内的生长曲线,并对其生理生化指标进行测定,结果表明,枯草芽孢杆菌JL-B16菌落为黄色,菌落边缘不平整,菌体呈杆状,革兰氏阳性,有芽孢,无荚膜;枯草芽孢杆菌JL-B16最适培养温度为25℃,最佳生长pH为7.0,适宜生长pH 6.0~8.0。对枯草芽孢杆菌JL-B16进行生物学特性及生理生化指标的测定,为后续系统研究枯草芽孢杆菌JL-B16奠定了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枯草芽孢杆菌 生物学特性 最适培养条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内生细菌对毛竹促生效果研究 被引量:3
11
作者 袁宗胜 《安徽农业科学》 CAS 2019年第17期120-122,共3页
在毛竹中心产区,通过竹腔注射的方式接种复合微生物菌液,研究内生细菌对毛竹的促生效果。结果表明,促生内生细菌可以增加毛竹林立株数,提高毛竹冬笋营养品质,其中,施用复合微生物菌液的毛竹冬笋总糖含量与对照相比提高了25%,差异显著。... 在毛竹中心产区,通过竹腔注射的方式接种复合微生物菌液,研究内生细菌对毛竹的促生效果。结果表明,促生内生细菌可以增加毛竹林立株数,提高毛竹冬笋营养品质,其中,施用复合微生物菌液的毛竹冬笋总糖含量与对照相比提高了25%,差异显著。施用复合微生物菌液的毛竹林地出笋数量提高,发笋期提早和延长,进一步提高了毛竹林成竹率,新生毛竹眉径与对照相比提高了3.85%。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毛竹 内生细菌 促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我国沿海城市风景林研究进展
12
作者 张子扬 吴文景 +1 位作者 梅辉坚 吴鹏飞 《防护林科技》 2019年第7期55-58,共4页
风景林作为城市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调节着人们生活环境。文章着重分析我国沿海城市的造林环境特点及沿海城市风景林的功能,总结其研究及评价方法,提出展望,旨在为我国沿海风景林营造研究提供方向。
关键词 沿海防护林体系 城市林业 风景林 沿海造林环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混交比例对杉木红锥混交林光环境与叶片生理特征的影响 被引量:1
13
作者 黄健 郭晓斌 +3 位作者 杨贵云 严松文 马祥庆 吴鹏飞 《亚热带农业研究》 2024年第4期234-241,共8页
[目的]探究不同混交比例对杉木与红锥混交林林内光环境以及相邻林木叶片生理特征的影响,为杉阔混交林高效培育提供依据。[方法]选择15年生杉木与红锥混交林为研究对象,杉木与红锥的混交比例分别设为1∶1、2∶1和3∶1,以相同林龄的杉木... [目的]探究不同混交比例对杉木与红锥混交林林内光环境以及相邻林木叶片生理特征的影响,为杉阔混交林高效培育提供依据。[方法]选择15年生杉木与红锥混交林为研究对象,杉木与红锥的混交比例分别设为1∶1、2∶1和3∶1,以相同林龄的杉木纯林为对照。测定不同林分林内光环境指标及相邻林木叶片叶绿素、非结构性碳水化合物(NSC)含量,并分析光环境指标与林分冠层特征指标及林木生理指标的相关性。[结果]杉木与红锥混交林冠层开度和平均叶倾角均随着混交比例的增大而增大。不同混交比例林分间光环境指标差异显著,且与冠层开度及平均叶倾角呈正相关。红锥叶片叶绿素a、叶绿素b含量与照度及PPFD呈负相关,杉木叶片叶绿素含量与照度及PPFD呈正相关。红锥叶片淀粉含量随着混交比例的增大呈先减小后增大的趋势,可溶性糖含量呈先增大后减小的趋势,NSC含量则逐渐减小;杉木叶片淀粉含量随着混交比例增大而逐渐增大,而可溶性糖、NSC含量则呈逐渐减小的趋势。[结论]对于中龄发育阶段的杉木与红锥混交林,当杉木比例较大时,林分的冠层开度较大,林内光照强度较好。随着杉木所占比例的减小,林内光照强度减弱,红锥通过提高叶片叶绿素含量以增强光资源的捕获能力;而杉木则通过降低叶绿素含量并提高NSC含量以适应弱光环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混交比例 冠层特征 光环境 非结构性碳水化合物 红锥 杉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12种园林木本植物生长性状、光合特性及叶片形态差异 被引量:3
14
作者 吴骏逸 李林鑫 陈凌艳 《福建林业科技》 2024年第2期42-48,共7页
于2023年夏季,在福建农林大学中华名特优植物园对12种南方常见园林绿化的乔木或灌木树种的生长性状、叶片形态及光合特性进行测定分析。结果表明:乌桕(Triadica sebifera)、红豆树(Ormosia hosiei)、榕树(Ficus microcarpa)和羊蹄甲(Bau... 于2023年夏季,在福建农林大学中华名特优植物园对12种南方常见园林绿化的乔木或灌木树种的生长性状、叶片形态及光合特性进行测定分析。结果表明:乌桕(Triadica sebifera)、红豆树(Ormosia hosiei)、榕树(Ficus microcarpa)和羊蹄甲(Bauhinia purpurea)为乔木,树高明显大于其它树种(P<0.05);12种参试树种中榕树冠幅最大,达(8.2±0.4)m。在叶片光合能力方面,SPAD值最高的是紫薇(Lagerstroemia indica)(59.54±4.18),最低的福建山樱花(Prunus campanulata),(30.23±3.20);Fv/Fm最高的是羊蹄甲(0.83±0.001),最低的是桂花(Osmanthus fragrans),且显著低于其它树种(P<0.05)。聚类分析表明,桂花的光能转换效率较差,可单独划分为一类;其余11种植物中榕树与其它树种的距离较远。不同参试树种叶性状存在显著差异,羊蹄甲叶宽、比叶面积分别为(9.89±0.46)cm、(177.24±10.34)cm^(2)·g^(-1),均显著大于其它树种(P<0.05);黄金榕(Ficus microcarpa′Golden Leaves′)含水率最高,为(68.79±0.91)%。相关性分析表明,叶片SPAD值与宽度、比叶面积呈显著负相关(P<0.05);Fv/Fm与叶宽度、株高、比叶面积、叶含水率均呈显著正相关(P<0.05)。可见,在城市绿化的园林景观树种选择与配置中,从叶片光合特性角度可优先选择紫薇、榕树和羊蹄甲作为园林绿化栽植树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园林绿化树种 生长性状 光合特性 叶片形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氮素形态对干旱胁迫杉木幼苗养分吸收及分配的影响 被引量:23
15
作者 李树斌 周丽丽 +3 位作者 伍思攀 孙敏 丁国昌 林思祖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期152-162,共11页
【目的】干旱胁迫是限制植物生长的重要非生物因素之一,而适宜的氮素营养可以提高植物的抗旱性。本文探讨了供应不同形态氮源对干旱条件下杉木[Cunninghamia lanceolata (Lamb.) Hook]幼苗养分吸收及分配的影响。【方法】采用水培试验,... 【目的】干旱胁迫是限制植物生长的重要非生物因素之一,而适宜的氮素营养可以提高植物的抗旱性。本文探讨了供应不同形态氮源对干旱条件下杉木[Cunninghamia lanceolata (Lamb.) Hook]幼苗养分吸收及分配的影响。【方法】采用水培试验,供试杉木材料为2个无性系幼苗(7–14号和8–8号),在营养液中添加10%(w/v)PEG-6000进行干旱胁迫。营养液中的氮源处理包括硝态氮、铵态氮、硝铵混合氮,氮素浓度均为4.571mmol/L,每个品种均设6个处理。培养20天后,测定了杉木幼苗根、茎、叶的养分含量及生物量。【结果】与正常水分供应相比较,干旱胁迫条件下供应铵态氮可促进叶片N、K以及茎叶P、K的吸收,供应混合氮可促进根部K的吸收;供应铵态氮可促进根、茎对Ca的吸收,对叶片Ca无明显作用。干旱胁迫对根部Fe、Mn、Cu、Zn吸收量影响显著,氮素供应不同程度地降低了干旱胁迫下各器官Mg、Fe、Mn和Cu吸收量,表现为抑制吸收,但添加铵态氮比硝态氮的降低幅度小。3个氮源处理均降低了干旱条件下根部Zn吸收量,但没有降低甚至增加了茎、叶中Zn的吸收量,说明氮营养可调节Zn在各器官间的分配,缓解干旱导致的缺锌现象。不同器官之间各养分吸收量差异显著,3个氮源处理中,N和P吸收量表现为叶>根>茎,K和Ca为叶>茎>根,Fe、Cu为根>叶>茎,Mg、Mn和Zn在各器官之间的分配规律不一。铵态氮吸收量均表现为叶>根>茎,且各器官铵态氮吸收量显著高于硝态氮,说明杉木具有明显的喜铵特性。【结论】在干旱胁迫下,氮素供应形态显著影响杉木幼苗对养分的吸收及在各器官中的分配,作用效果因家系品种和元素种类而异。总体来讲,铵态氮提高干旱胁迫下杉木幼苗养分吸收的效果好于硝态氮,杉木可以认为是喜铵植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干旱胁迫 氮源 杉木幼苗 大量养分 中量养分 微量养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亚热带树种转换对林地土壤碳氮磷计量比的影响 被引量:17
16
作者 李树斌 周丽丽 +3 位作者 陈宝英 杨起帆 丁国昌 林思祖 《森林与环境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6期575-583,共9页
通过分析杉木采伐迹地营造阔叶树种尾巨桉及固氮树种黑木相思后土壤碳氮磷化学计量特征及其与土壤理化性质的相关关系,探讨造林树种转换对林地养分及生态化学计量的影响规律,以期为杉木人工林可持续经营提供理论依据。结果表明:杉木、... 通过分析杉木采伐迹地营造阔叶树种尾巨桉及固氮树种黑木相思后土壤碳氮磷化学计量特征及其与土壤理化性质的相关关系,探讨造林树种转换对林地养分及生态化学计量的影响规律,以期为杉木人工林可持续经营提供理论依据。结果表明:杉木、尾巨桉和黑木相思土壤全碳(TC)、全氮(TN)和全磷(TP)分别为19.28~23.84、1.56~1.87和0.27~0.30 g·kg^-1,各土层TC和TN均表现为尾巨桉和黑木相思较高,在表层(0~10 cm)和下层(20~40 cm)差异显著(P<0.05),表层和下层黑木相思人工林土壤TP显著高于杉木人工林;3种林分土壤C∶N、C∶P和N∶P分别为11.89~13.44、68.31~87.18和5.55~6.38,各土层C∶N和C∶P均表现为尾巨桉>黑木相思>杉木,中层(10~20 cm)土壤N∶P表现为尾巨桉和黑木相思林分显著高于杉木(P<0.05);土壤生态化学计量比与土壤理化性质相关规律明显,土壤C∶N、C∶P和N∶P与土壤TC、TN极显著正相关,与土壤pH值、土壤容重极显著负相关,与土壤最大持水量、非毛管孔隙度显著正相关。因此,在森林经营和森林恢复过程中,应重视如何调整树种组成,阔叶树种桉树和固氮树种黑木相思有助于提高杉木林地土壤TC、TN、TP含量及C∶N、C∶P和N∶P值,有利于人工林退化地养分的良性循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杉木 尾巨桉 黑木相思 养分循环 碳氮磷生态化学计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施磷方式对杉木幼苗光合能力及磷素分配的影响 被引量:4
17
作者 杨振 陈智强 +3 位作者 王讷敏 吴文景 马祥庆 吴鹏飞 《福建农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期28-34,共7页
为探讨不同施磷方式对杉木光合系统的影响机理,以同一无性系杉木幼苗为研究对象,采用室内盆栽模拟试验,以不施磷处理为对照,分别设置叶面施磷、根系施磷2种处理,分析不同试验时期杉木光合特性、叶绿素荧光参数、叶绿体超微结构以及磷素... 为探讨不同施磷方式对杉木光合系统的影响机理,以同一无性系杉木幼苗为研究对象,采用室内盆栽模拟试验,以不施磷处理为对照,分别设置叶面施磷、根系施磷2种处理,分析不同试验时期杉木光合特性、叶绿素荧光参数、叶绿体超微结构以及磷素分配格局的变化.结果表明,参试苗木培养60 d时,不施磷处理下杉木叶片基础荧光参数显著大于叶面施磷与根系施磷处理,最大光学量子产量显著小于叶面施磷与根系施磷处理;试验持续至120 d时,叶面施磷与根系施磷处理下,叶片净光合速率、蒸腾速率均显著大于不施磷处理,而根系施磷处理基础荧光参数显著小于叶面施磷与不施磷处理,最大光学量子产量显著大于叶面施磷与不施磷处理;随着试验持续时间的延长,叶面施磷与根系施磷处理叶绿体超微结构呈现一定程度的损坏,不施磷处理叶绿体较为饱满,但数量减少且向细胞中心移动.根系施磷能显著提高根部、茎部磷分配量,叶面施磷能显著提高叶部磷分配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叶面施磷 根系施磷 光合特性 超微结构 磷素分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非靶向代谢组学的沉水樟内源生根抑制物分析 被引量:1
18
作者 邹显花 胡亚楠 +4 位作者 孙雪莲 黄勇来 温素芸 吴文景 马祥庆 《林业科学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5期86-96,共11页
[目的]探究沉水樟扦插生根的阻碍因子,为提高沉水樟的扦插生根率提供理论依据。[方法]本研究基于非靶向LC-MS检测技术,比较筛选沉水樟不同枝龄穗条及不同组织的差异内含物,并结合扦插试验验证不同枝龄穗条的扦插效果,探讨内源生根抑制... [目的]探究沉水樟扦插生根的阻碍因子,为提高沉水樟的扦插生根率提供理论依据。[方法]本研究基于非靶向LC-MS检测技术,比较筛选沉水樟不同枝龄穗条及不同组织的差异内含物,并结合扦插试验验证不同枝龄穗条的扦插效果,探讨内源生根抑制物对沉水樟扦插生根的影响。[结果]沉水樟不同枝龄穗条木质部及韧皮部所含的差异内含物中,总体上表现为酚类及有机酸类物质的相对峰面积显著高于其他物质,其中,酚类物质的相对峰面积最大,且韧皮部的酚类物质显著高于木质部。不同枝龄的穗条比较发现,韧皮部与木质部的酚类与有机酸类物质总体上均表现为1年生穗条显著高于其他枝龄,且随枝龄增加呈逐渐减少的趋势。与之相反的是,沉水樟不同枝龄穗条中,1年生穗条的扦插效果最优,且扦插成活率随枝龄的增加而降低。[结论]沉水樟穗条中存在以酚类与酸类为主的生根抑制物,且主要分布在韧皮部。此外,内源生根抑制物对沉水樟扦插生根的抑制作用随枝龄的增加呈减弱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沉水樟 非靶向 扦插 生根抑制物 生根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杉木根际溶磷菌的筛选鉴定及溶磷能力分析 被引量:11
19
作者 初旭 胡霞 +3 位作者 刘静 李亚超 罗明燕 李明 《西南林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 CAS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期85-92,共8页
为筛选土壤中的根际溶磷菌,提高土壤中的有效磷含量,从福建省南屿林场采集杉木人工林根际土壤样本,以磷酸三钙为难溶性磷源,利用浓度梯度稀释法和溶磷圈初步筛选溶磷菌株,共获得10株溶磷细菌。形态和分子鉴定结果显示,10株溶磷细菌分别... 为筛选土壤中的根际溶磷菌,提高土壤中的有效磷含量,从福建省南屿林场采集杉木人工林根际土壤样本,以磷酸三钙为难溶性磷源,利用浓度梯度稀释法和溶磷圈初步筛选溶磷菌株,共获得10株溶磷细菌。形态和分子鉴定结果显示,10株溶磷细菌分别隶属于放线菌门、变形菌门和厚壁菌门细菌的5个菌属、9个菌种。副伯克氏菌CX-2、云南微球菌CX-5和苏云金芽孢杆菌CX-7分别对磷酸钙、磷酸铁和磷酸铝具有较强的溶解能力,且在pH值为5~6和温度为20~30℃的环境下溶磷能力较为稳定,可以作为杉木微生物菌肥研制的候选菌株。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杉木 溶磷菌 难溶性磷 溶磷能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生物炭及其老化对杉木林土壤养分含量和微生物群落组成影响的室内模拟 被引量:9
20
作者 张燕林 黄彩凤 +2 位作者 包明琢 周垂帆 何宗明 《林业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6期169-179,共11页
【目的】探讨生物炭的输入以及经历老化后对杉木人工林土壤主要养分含量和微生物群落组成的影响,为我国南方杉木林地施用生物炭提供合理依据。【方法】以杉木叶为原材料制备生物炭,并对其进行水洗和酸化处理以模拟加速生物炭在自然环境... 【目的】探讨生物炭的输入以及经历老化后对杉木人工林土壤主要养分含量和微生物群落组成的影响,为我国南方杉木林地施用生物炭提供合理依据。【方法】以杉木叶为原材料制备生物炭,并对其进行水洗和酸化处理以模拟加速生物炭在自然环境中的长期老化,同时以2代杉木林红壤为供试土壤,设置土壤中未加生物炭(CK)、加入3%的生物炭(BC)、3%的水洗老化生物炭(WBC)以及3%的酸化老化生物炭(OBC)4组处理,进行150天室内培养后测定土壤主要养分,同时采用高通量测序技术分析土壤细菌、真菌的群落组成,并分析土壤主要养分含量与主要微生物类群的相关性。【结果】生物炭添加能显著提高土壤全碳、全氮、溶解性有机碳、速效钾和硝态氮的含量;老化后的生物炭降低了土壤溶解性有机碳含量,OBC对土壤溶解性有机氮含量也有显著抑制作用(P<0.05)。韦恩图分析表明,OBC对土壤微生物物种数的促进效果最明显。对细菌而言,生物炭老化前后均能显著提高土壤变形菌门、芽单胞菌门、拟杆菌门、芽单胞菌科、鞘脂单胞菌科和红螺菌科的相对丰度;OBC显著提高了土壤疣微菌门和浮霉菌门的相对丰度;绿弯菌门、放线菌门和厚壁菌门与全碳、全氮含量呈显著负相关,变形菌门、拟杆菌门与速效钾、硝态氮含量呈显著正相关。对真菌而言,子囊菌门和担子菌门是主要的优势菌门,WBC提高了土壤担子菌门、毛霉亚门和灵芝科的相对丰度;OBC降低了土壤壶菌门的相对丰度;子囊菌门与铵态氮、溶解性有机碳含量呈显著正相关,被孢霉门的相对丰度与溶解性有机氮含量显著正相关。【结论】生物炭添加能有效改善杉木人工林土壤主要养分状况,然而经水洗和酸化老化处理后的生物炭提高土壤养分的效果有所减弱;老化前后生物炭的添加总体上均能增加土壤微生物的物种数,但对主要微生物类群相对丰度的调节有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炭 老化处理 土壤养分 高通量测序 微生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