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9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影像组学联合CT特征鉴别儿童支原体与非支原体肺炎 被引量:9
1
作者 王超 徐鹏 +2 位作者 黄国强 邱晓晖 刘艺超 《中国介入影像与治疗学》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155-159,共5页
目的观察影像组学联合CT特征鉴别儿童支原体肺炎(MP)与非MP的价值。方法回顾性收集153例肺炎患儿,根据支原体RNA检测结果分为MP组(n=101)与非MP组(n=52);按7∶3比例分为训练集(n=107,含71例MP、36例非MP)和验证集(n=46,含30例MP、16例非... 目的观察影像组学联合CT特征鉴别儿童支原体肺炎(MP)与非MP的价值。方法回顾性收集153例肺炎患儿,根据支原体RNA检测结果分为MP组(n=101)与非MP组(n=52);按7∶3比例分为训练集(n=107,含71例MP、36例非MP)和验证集(n=46,含30例MP、16例非MP)。比较2组CT表现,以F test算法基于训练集数据筛选6个最佳CT征象,以逻辑回归(LR)方法构建CT模型。基于训练集提取及筛选最佳影像组学特征,分别以LR、支持向量机(SVM)、随机森林(RF)、线性判别分析(LDA)及随机梯度下降法(SGD)分类器构建机器学习(ML)模型;基于最佳CT征象及影像组学特征构建CT-ML模型。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计算曲线下面积(AUC)评估各模型鉴别MP与非MP的效能。结果病变累及右肺上、中、下叶,支气管壁增厚、树芽征及边缘回缩征为最佳CT征象,以之构建的CTLR在验证集的AUC为0.710。验证集中,ML_(LR)、ML_(SVM)、ML_(RF)、ML_(LDA)及ML_(SGD)的AUC分别为0.715、0.663、0.623、0.706及0.494,ML_(LR)为效能最优影像组学模型。CT-ML_(LR)、CT-ML_(SVM)、CT-ML_(RF)、CT-ML_(LDA)及CT-ML_(SGD)在验证集的AUC分别为0.813、0.823、0.649、0.796及0.665,CT-ML_(SVM)为效能最优CT-ML模型。训练集中,CT-ML_(SVM)的AUC(0.840)高于CTLR及ML_(LR)(AUC=0.713、0.740,P均<0.05);验证集中CTLR、ML_(LR)及CT-ML_(SVM)的AUC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AUC=0.710、0.715及0.823,P均>0.05)。结论影像组学联合CT特征能有效鉴别儿童MP与非MP。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儿童 支原体肺炎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影像组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冠状动脉心肌桥对其近端冠状动脉周围脂肪组织参数的影响
2
作者 王利 王超 +3 位作者 邱晓晖 刘艺超 解福友 赵洪涛 《中国医学影像技术》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2期1837-1841,共5页
目的观察冠状动脉心肌桥(MB)对其近端冠状动脉周围脂肪组织(PCAT)参数的影响。方法回顾性收集287例经冠状动脉CT血管造影(CCTA)检查未见冠状动脉斑块的临床疑诊冠状动脉心脏病患者;根据左前降支(LAD)有无MB将其分为MB组(n=150)与无MB组(... 目的观察冠状动脉心肌桥(MB)对其近端冠状动脉周围脂肪组织(PCAT)参数的影响。方法回顾性收集287例经冠状动脉CT血管造影(CCTA)检查未见冠状动脉斑块的临床疑诊冠状动脉心脏病患者;根据左前降支(LAD)有无MB将其分为MB组(n=150)与无MB组(n=137)。测量MB组LAD-MB长度及深度,并根据MB深度划分纵深型与浅表型亚组。比较组间及MB组内亚组间LAD PCAT参数——脂肪衰减指数(FAI)及脂肪总体积(FV);以单因素及多因素线性回归分析MB组临床因素(年龄、性别、体质量指数)及MB长度、深度与PCAT参数的相关性。结果MB组FAI高于而FV低于无MB组(P均<0.001)。MB组150例中,浅表型亚组99例、纵深型亚组51例;前者FAI低于而FV高于纵深型后者(P均<0.001)。150例LAD-MB中位长度20.10 mm、中位深度0.80 mm。单因素线性回归分析显示,全部287例中,性别与FAI呈负相关;MB组FAI与LAD-MB长度及深度均呈正相关,而FV与之均呈负相关(P均<0.05)。多因素线性回归分析显示,MB组FAI与LAD-MB长度及深度均呈正相关(B=0.105、1.797,P均<0.05)而FV与后二者均呈负相关(B=-15.585、-162.343,P均<0.05),FAI及FV均与临床因素无明显相关(P均>0.05)。结论MB可致其近端PCAT FAI升高、FV降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肌桥 冠状动脉 脂肪组织 冠状动脉造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双源CT“双低方案”在冠状动脉CT血管成像检查中的可行性研究 被引量:29
3
作者 章辉庆 邱晓晖 +2 位作者 刘艺超 夏俊立 刘海燕 《中国全科医学》 CAS 北大核心 2017年第9期1127-1131,共5页
目的探讨双源CT低管电压低对比剂浓度(双低方案)在冠状动脉CT血管成像(CTA)检查中的可行性。方法选择2014年9月—2015年6月在亳州市人民医院行冠状动脉CTA检查的50例临床疑似或确诊冠心病且体质指数(BMI)≤30.0 kg/m^2的患者,随机分成两... 目的探讨双源CT低管电压低对比剂浓度(双低方案)在冠状动脉CT血管成像(CTA)检查中的可行性。方法选择2014年9月—2015年6月在亳州市人民医院行冠状动脉CTA检查的50例临床疑似或确诊冠心病且体质指数(BMI)≤30.0 kg/m^2的患者,随机分成两组,A组采用管电压100 k V及320 mg I/ml碘克沙醇为对比剂;B组采用管电压80 k V及270 mg I/ml碘克沙醇为对比剂,每组25例。所有冠状动脉CTA检查由西门子第二代Definition Flash双源CT完成,扫描范围135 mm,采用自动m As技术,对比剂剂量50 ml,注射速率5.0 ml/s。对图像进行质量评分及客观评价。测量升主动脉(AO)根部的CT值及图像噪声,计算图像信噪比(SNR),测量并计算左冠状动脉主干(LM)、左冠状动脉前降支(LAD)近段、左冠状动脉回旋支(LCX)近段、右冠状动脉(RCA)近段的对比度噪声比(CNR)。记录两组的有效辐射剂量(ED)。结果两组图像质量评分及各血管段评分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B组AO、LM、LAD近段、LCX近段、RCA近段CT值高于A组(P<0.05)。B组的图像噪声大于A组(P<0.05);两组SNR及LM、LAD近段、LCX近段、RCA近段的CNR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B组ED低于A组(P<0.05)。结论在80 k V、270 mg I/ml双低条件下行冠状动脉CTA检查,能明显降低对患者的ED及碘摄入量的同时,图像质量能够满足临床诊断要求;对于BMI≤30.0 kg/m^2的患者,行双源CT"双低方案"冠状动脉CTA检查具有可行性及临床借鉴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管造影术 冠状动脉疾病 双源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辐射剂量 碘对比剂 低浓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双能量CT虚拟去钙图诊断椎体骨髓水肿 被引量:26
4
作者 章辉庆 刘海燕 +3 位作者 邱晓晖 郏立志 解福友 王利 《中国医学影像技术》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2期260-263,共4页
目的探讨双源CT双能量虚拟去钙(DE-VNCa)图在不同对比物质相对比值(RCMR)条件下对椎体骨髓水肿的临床诊断价值。方法对37例脊柱外伤及腰背部疼痛患者行双源CT双能量扫描及MR检查,RCMR值分别取1.28、1.45、1.75、1.85,重建4组DE-VNCa图... 目的探讨双源CT双能量虚拟去钙(DE-VNCa)图在不同对比物质相对比值(RCMR)条件下对椎体骨髓水肿的临床诊断价值。方法对37例脊柱外伤及腰背部疼痛患者行双源CT双能量扫描及MR检查,RCMR值分别取1.28、1.45、1.75、1.85,重建4组DE-VNCa图像。以MRI诊断为金标准,计算4组图像诊断椎体骨髓水肿的效能,获得最优RCMR值,并在此最优条件下测量并比较腰椎骨髓水肿区与正常椎体的CT值和脂肪含量,以ROC曲线评价CT值和脂肪含量诊断腰椎骨髓水肿的效能。结果 RCMR值取1.28、1.45、1.75、1.85时,诊断腰椎骨髓水肿的约登指数分别为0.02、0.35、0.82、0.73;RCMR为1.75时,DE-VNCa图诊断效能最高。以RCMR=1.75重建DE-VNCa图,腰椎骨髓水肿区与正常椎体的CT值和脂肪含量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1)。以CT值=10.25HU和脂肪含量=24.50%为临界值,诊断腰椎骨髓水肿的AUC分别为0.95和0.91(P均<0.01)。结论双源CT DE-VNCa图在RCMR为1.75时诊断椎体骨髓水肿的临床价值较高;CT值和脂肪含量有助于诊断腰椎骨髓水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髓水肿 椎体 对比物质相对比值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双能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脑静脉窦和深静脉血栓形成的CT和MRI诊断 被引量:9
5
作者 章辉庆 尹璇 +1 位作者 邱晓晖 刘含秋 《中国医学计算机成像杂志》 CSCD 2008年第6期487-491,共5页
探讨脑静脉窦和深静脉血栓形成的CT与MRI表现特点。回顾性分析22例脑静脉窦和深静脉血栓患者的头颅CT、MRI影像学表现。受累静脉窦或静脉系统:上矢状窦血栓18例,右侧横窦14例,左侧横窦13例,右侧乙状窦10例,左侧乙状窦6例,直窦血栓5例,2... 探讨脑静脉窦和深静脉血栓形成的CT与MRI表现特点。回顾性分析22例脑静脉窦和深静脉血栓患者的头颅CT、MRI影像学表现。受累静脉窦或静脉系统:上矢状窦血栓18例,右侧横窦14例,左侧横窦13例,右侧乙状窦10例,左侧乙状窦6例,直窦血栓5例,2例合并大脑内静脉血栓形成。14次CT平扫,9次出现直接征象(急性期3次,亚急性期6次);22次MRI平扫,12次出现流空信号消失,表现为高信号三角征(急性期5次,亚急性期6次,慢性期1次),5次增强MRI显示空三角征,21次MRV显示受累的静脉窦或静脉不显影。CT与MRI(MRV)检查是诊断静脉血栓形成可靠的手段。对急性静脉血栓形成者,CT是一种简单有效的诊断方法;对于亚急性期、慢性期CVT者,MRI、MRV检查具有优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静脉血栓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磁共振成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能谱CT最佳单能量成像结合门静脉流入期对提高门静脉成像图像质量的应用 被引量:11
6
作者 邱晓晖 王超 +1 位作者 章辉庆 高建磊 《中国医学计算机成像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3期252-256,共5页
目的:探讨能谱CT单能量成像技术结合门静脉流入期对提高门静脉血管成像图像质量的价值。方法:收集临床诊断肝硬化并行腹部CT增强患者31例,对广静脉流入期及门静脉期采用GSI模式扫描,并重建出四组图像(A、B、C、D)。分别测量四组图像中... 目的:探讨能谱CT单能量成像技术结合门静脉流入期对提高门静脉血管成像图像质量的价值。方法:收集临床诊断肝硬化并行腹部CT增强患者31例,对广静脉流入期及门静脉期采用GSI模式扫描,并重建出四组图像(A、B、C、D)。分别测量四组图像中门静脉、肝脏的CT值和SD值(CT值门.SD门,CT值肝、SD肝),计算出SNR门.CNR门,SNR肝,并对图像主观质量进行评价,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B与D组间的CT值门、SD门,CT值肝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余各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A与C两组间及B与D两组间的SD、SNR,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418,P=0.838;P=0.169,P=0.283),A和C组的SD肝、SNR门值高于B和D组的(P<0.05):B、C组间CNR门及图像主观质量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793,P=0.991),余各组间CNR门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P均<0.05),其中A>B=C>D。结论:能谱CT最佳单能量成像技术结合门静脉流入期能有效提高门静脉血管成像图像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能谱CT 单能量成像 门静脉成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腰椎椎体原发巨大神经鞘瘤一例 被引量:2
7
作者 刘艺超 《放射学实践》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6期795-796,共2页
病例资料患者,男,54岁。因腰痛伴右下肢放射痛3个月入院。查体:神志清楚,精神可,腰背部右侧压痛、叩击痛阳性。双下肢肌力不能完全配合,生理反射存在,病理反射未引出。CT检查:腰4椎体见扇贝样骨质破坏,局部骨质边缘硬化,并见一巨大软组... 病例资料患者,男,54岁。因腰痛伴右下肢放射痛3个月入院。查体:神志清楚,精神可,腰背部右侧压痛、叩击痛阳性。双下肢肌力不能完全配合,生理反射存在,病理反射未引出。CT检查:腰4椎体见扇贝样骨质破坏,局部骨质边缘硬化,并见一巨大软组织密度肿块突破腰4椎体右侧骨皮质向腰大肌前方生长(图1、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神经鞘瘤 椎体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磁共振成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颈动脉粥样硬化狭窄的血管周围脂肪密度与脑梗死之间的关系 被引量:15
8
作者 牛稳 邱晓晖 刘艺超 《实用医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103-108,共6页
目的评估颈动脉周围脂肪炎症与急性脑梗死之间的关联,通过计算机断层扫描血管造影(CTA)测量血管周围脂肪密度(PFD)反映脂肪组织的炎症情况。方法本研究筛选单侧颈动脉粥样硬化狭窄>50%的动脉粥样硬化患者且均完成颈动脉CTA和颅脑弥... 目的评估颈动脉周围脂肪炎症与急性脑梗死之间的关联,通过计算机断层扫描血管造影(CTA)测量血管周围脂肪密度(PFD)反映脂肪组织的炎症情况。方法本研究筛选单侧颈动脉粥样硬化狭窄>50%的动脉粥样硬化患者且均完成颈动脉CTA和颅脑弥散加权成像(DWI)检查。根据DWI结果将患者分为急性梗死组(ACI组)和非急性梗死组(NACI组)。选取每位患者管腔狭窄最严重的颈动脉段进行分析,将感兴趣区域(ROI)分别放置在颈动脉狭窄侧和轴位同层面对侧颈动脉周围脂肪组织中,测量脂肪密度的均值和最大值。先通过独立样本t检验评估ACI组和NACI组患者狭窄侧与对侧PFD之间的差异,再通过配对样本t检验评估给两组患者狭窄侧与对侧PFD之间差异,最后将狭窄颈动脉PFD的均值和最大值纳入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并绘制ROC曲线。结果ACI组狭窄侧PFD的均值[(-57.87±8.11)vs.(-67.22±8.18),P<0.001]和最大值[(-46.53±6.33)vs.(-55.44±7.24),P<0.001]均高于NACI组。两组患者对侧PFD均值[(-78.82±7.88)vs.(-81.16±7.94),P=0.222]和最大值[(-71.32±6.91)vs.(-72.50±6.61),P=0.469]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两组患者配对t检验结果显示,ACI组患者狭窄颈动脉侧PFD均值[(-57.87±8.11)vs.(-78.82±7.88),P<0.001]和最大值[(-46.53±6.33)vs.(-71.32±6.91),P<0.001]均高于对侧,NACI组患者狭窄颈动脉侧PFD均值[(-67.22±8.18)vs.(-81.16±7.94),P<0.001]和最大值[(-55.44±7.24)vs.(-72.50±6.61),P<0.001]同样高于对侧。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调整混杂因素后颈动脉PFD均值(OR=1.185,95%CI:1.048~1.340)和最大值(OR=1.195,95%CI:1.054~1.353)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ROC曲线分析显示,颈动脉PFD均值[ROC曲线下面积(AUC)0.792,95%CI:0.678~0.879,P<0.001]与最大值(AUC=0.812,95%CI:0.701~0.896,P<0.001)对脑梗死发生具有较高预测价值。结论急性脑梗死患者狭窄侧颈动脉周围脂肪密度较对侧增加,说明颈动脉粥样硬化相关的炎症反应已延伸至血管周围脂肪组织内,利用颈动脉CTA技术可以反映颈动脉周围脂肪组织的炎症,为脑梗死的早期预防及治疗提供有效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颈动脉 血管周围脂肪密度 脑梗死 CT血管造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斑块、软脑膜侧支循环与脑血流低灌注的关系:多模态MRI分析 被引量:9
9
作者 牛稳 邱晓辉 +1 位作者 刘艺超 王新龙 《放射学实践》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4期454-459,共6页
目的:利用三维快速自旋回波和超长回波链采集序列(3D-CUBE)、TOF-MRA及三维动脉自旋标记(3D-ASL)灌注成像等多模态磁共振技术探讨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特征、软脑膜侧支与脑灌注之间的关系。方法:将72例症状性大脑中动脉狭窄患者纳入本... 目的:利用三维快速自旋回波和超长回波链采集序列(3D-CUBE)、TOF-MRA及三维动脉自旋标记(3D-ASL)灌注成像等多模态磁共振技术探讨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特征、软脑膜侧支与脑灌注之间的关系。方法:将72例症状性大脑中动脉狭窄患者纳入本研究。利用三维动脉自旋标记(3D-ASL)成像技术获得所有患者的脑血流量(CBF)值,根据CBF值将患者分为正常组(23例)和低灌注组(49例)。在3D-CUBE序列上测量大脑中动脉(MCA)狭窄段的管腔狭窄程度,分析和测量责任斑块的特征(包括分布、长度和斑块强化程度),在TOF-MRA原始图像上评估软脑膜侧支循环情况(MCA狭窄侧侧支血管较对侧减少<50%定义为侧支循环差,≥50%则定义为侧支循环良好)。先使用单因素分析两组患者在管腔狭窄程度、斑块特征及软膜侧支之间的差异,再将有统计学差异的变量纳入二元logistic回归模型,最后绘制ROC来评估单变量和组合变量预测供血区脑组织血流低灌注的效能。采用CBF结合阿尔伯塔省卒中项目早期CT评分方法(CBF-ASPECTS)评估脑灌注减低的范围,应用Mann-Whitney U检验评估斑块强化程度、软脑膜侧支情况与CBF-ASPECTS评分之间的关系。结果: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斑块呈偏心分布(OR=5.099,P=0.030)、斑块长度(OR=1.713,P=0.023)及强化程度(OR=5.460,P=0.027)及软脑膜侧支循环差(OR=6.967,P=0.009)是供血区脑组织低灌注的危险因素。ROC曲线分析显示,斑块偏心分布、长度、强化程度及软脑膜侧支情况预测低灌注的AUC分别为0.724、0.792、0.750和0.736(P均<0.001),低于回归方程(4个变量组合)的AUC(0.907,P<0.001)。Mann-Whitney U检验结果显示,斑块明显强化组的CBF-ASPECTS评分低于无和轻度强化组,软脑膜侧支循环不良组的CBF-ASPECTS评分低于侧支循环良好组,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偏心分布、明显强化和较长的斑块及软脑膜侧支循环较差是脑血流灌注减低的危险因素,多因素组合可明显提高对低血流灌注的诊断效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脑中动脉 动脉粥样硬化 斑块 磁共振成像 灌注成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