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1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长江口横沙浅滩挖入式港池与入海航道区域海床稳定性分析 被引量:8
1
作者 虞志英 张志林 +2 位作者 金鏐 徐海根 李身铎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4期55-71,共17页
提议中的横沙浅滩挖入式港池和入海航道区域位于长江口北港和北槽之间的横沙浅滩以及长江口外的水下三角洲海域.长江河口长期以来承受数亿万吨计流域来沙在河口区的堆积,发育了巨大的陆上和水下三角洲,横沙浅滩则是与崇明东滩、九段沙... 提议中的横沙浅滩挖入式港池和入海航道区域位于长江口北港和北槽之间的横沙浅滩以及长江口外的水下三角洲海域.长江河口长期以来承受数亿万吨计流域来沙在河口区的堆积,发育了巨大的陆上和水下三角洲,横沙浅滩则是与崇明东滩、九段沙同为长江河口拦门沙地区的三大浅滩之一,长期以来位置和海床均十分稳定,是建设挖入式港池的理想区域.长江水下三角洲形成历史悠久,地形平坦,以三角洲沉积为主.随着近年来长江来沙量的逐渐减少,使长年来地形变幅甚小,对深水航道建设提供了有利的稳定环境.本文主要从海床稳定性的角度,对海床演变环境及演变趋势作出分析研究,为在长江口建设深水港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挖入式港池 横沙浅滩 海床稳定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长江口深水航道回淤强度与潮汐动力相关性分析 被引量:7
2
作者 李文正 万远扬 《水利水运工程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5期29-33,共5页
长江口12.5 m深水航道的回淤监测资料表明,航道回淤强度大小和潮汐动力强弱存在较好的负相关关系,即大潮-中潮-小潮过程(动力减弱期),北槽实测回淤强度大;而小潮-中潮-大潮过程(动力增强期),北槽回淤强度则变小,目前的疏浚工程仅考虑大... 长江口12.5 m深水航道的回淤监测资料表明,航道回淤强度大小和潮汐动力强弱存在较好的负相关关系,即大潮-中潮-小潮过程(动力减弱期),北槽实测回淤强度大;而小潮-中潮-大潮过程(动力增强期),北槽回淤强度则变小,目前的疏浚工程仅考虑大通流量的影响而忽略了外海潮汐的贡献,疏浚强度的安排明显与回淤强度不匹配。根据疏浚强度、回淤强度、潮汐动力间的相关关系来看,未来可深入研究长江口北槽深水航道潮汐动力过程和疏浚安排对回淤强度的影响,探索"疏浚-回淤"与"大通流量-外海潮汐"间的制衡关系,以及该关系对航道的宏观、微观冲淤环境的影响,这样才有利于寻找出一套较为合理的疏浚力量配置管理原则,有利于最大限度地提高疏浚效率,为长江口深水航道疏浚资源的优化配置及航道减淤提供新的思考空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航道淤积 长江口 深水航道 疏浚效率 潮汐动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BP神经网络的长江口深水航道回淤量预测 被引量:4
3
作者 王淑楠 顾峰峰 +1 位作者 李俊花 赵德招 《人民长江》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206-213,共8页
长江口12.5 m深水航道在发挥巨大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同时,航道回淤量大、时空分布高度集中的间题突出,每年需投入大量的维护疏浚力量。长江口深水航道维护一般以月为时段安排施工力量,但月度回淤强度大且时空变化明显,导致如何精准预... 长江口12.5 m深水航道在发挥巨大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同时,航道回淤量大、时空分布高度集中的间题突出,每年需投入大量的维护疏浚力量。长江口深水航道维护一般以月为时段安排施工力量,但月度回淤强度大且时空变化明显,导致如何精准预测航道回淤量成为了一个重要技术难题。根据2016~2018年实测水文资料和航道回淤机制,筛选了影响航道回淤的主要影响因子,建立了多影响因子作用下的长江口深水航道回淤量BP神经网络高精度预测模型,比较并推荐了训练和预测网络的隐含层数及各层神经元数;选取2016~2018年长江口长序列的水文资料进行预测模型训练,并选取2019年资料对预测模型进行验证,证实了模型选取的影响因子及构建的预测模型的合理性,验证了模型具有较高的航道回淤量预测能力和空间分布预测精度,研究成果可为航道维护的科学管理和疏浚船舶的合理调度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回淤量预测 BP神经网络 影响因子 长江口 深水航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长江河口北槽水沙过程对航道整治工程的响应 被引量:19
4
作者 蒋陈娟 李九发 +3 位作者 吴华林 付桂 李为华 刘高峰 《海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4期129-141,共13页
北槽大型航道整治工程确定了南北槽分汊口分流界线,阻碍了北槽和邻近滩槽的水沙自由交换过程,使北槽水沙动力过程发生调整。基于工程前后北槽主槽纵向同步水沙观测数据的统计分析表明:入口段落潮优势显著减弱;上段枯季时落潮优势显著减... 北槽大型航道整治工程确定了南北槽分汊口分流界线,阻碍了北槽和邻近滩槽的水沙自由交换过程,使北槽水沙动力过程发生调整。基于工程前后北槽主槽纵向同步水沙观测数据的统计分析表明:入口段落潮优势显著减弱;上段枯季时落潮优势显著减弱,而洪季时落潮优势有所增强;中段(弯曲段拐点附近)落潮优势略有减弱;下段落潮优势明显加强。北槽主槽水沙纵向输移机制分析表明:欧拉余流、潮泵作用、斯托克斯效应和垂向环流为悬沙输移的主要驱动力,其中欧拉余流输沙指向海,斯托克斯输沙和垂向环流输沙指向陆,而潮泵输沙随着季节而变化。洪季,欧拉余流输沙和潮泵输沙在工程前后的变化使大潮期河床冲淤由中段和下段普遍落淤转化为中上段集中落淤。枯季,工程前后稳定的潮流辐散输沙作用使大潮期河床以冲刷为主,但工程后在入口段和上段潮泵的向上游输沙占优势,使悬沙在入口段落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江河口北槽 水动力 泥沙运动 水沙输移机制 冲淤变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长江口横沙浅滩挖入式港池对流场的影响分析Ⅱ:对周边流场影响 被引量:7
5
作者 葛建忠 郭文云 +5 位作者 丁平兴 虞志英 金鏐 邵荣顺 李身铎 徐海根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4期91-105,共15页
横沙浅滩挖入式港池规划方案工程空间尺度巨大,必然对邻近的北港,特别是北槽深水航道产生一定程度的影响.本文基于经过检验的无结构三角高分辨率长江口FVCOM模型,对规划方案的不同平面布置进行模拟分析对比.结果表明,从流场整体态势、... 横沙浅滩挖入式港池规划方案工程空间尺度巨大,必然对邻近的北港,特别是北槽深水航道产生一定程度的影响.本文基于经过检验的无结构三角高分辨率长江口FVCOM模型,对规划方案的不同平面布置进行模拟分析对比.结果表明,从流场整体态势、典型站位的大小潮动力特征可以看出,横沙浅滩挖入式港池南线、北线方案对北港和北槽的水动力特征并没有造成非常显著的变化,总体上呈现较为微弱的影响,而南线方案对北槽外航道影响较北线方案更为明显.两方案都造成北港往复流特征更趋明显.且南线方案横流更为显著.综合分析,北线方案叫南线方案对周边流场影响较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横沙浅滩 挖入式港池 流场模拟 FVCOM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长江口横沙浅滩挖入式港池方案泥沙回淤估算 被引量:4
6
作者 葛建忠 金鏐 +3 位作者 丁平兴 邵荣顺 虞志英 郭文云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4期106-119,共14页
针对横沙浅滩挖入式港池建设和维护中核心的泥沙回淤问题,本文采用海港水文规范、底切应力公式和纳潮总量估算等多种不同方法对横沙挖入式港池规划方案中的港池和外航道泥沙回淤问题进行预估,其结果较为一致.若港池出口位于-7 m泥沙浓度... 针对横沙浅滩挖入式港池建设和维护中核心的泥沙回淤问题,本文采用海港水文规范、底切应力公式和纳潮总量估算等多种不同方法对横沙挖入式港池规划方案中的港池和外航道泥沙回淤问题进行预估,其结果较为一致.若港池出口位于-7 m泥沙浓度0.3 kg/m3的区域,港池年回淤量约为2 000万~2 200万m3,平均回淤强度约为0.3~0.4 m/a;外航道平均淤积强度约为0.3~0.4 m/a,年回淤600万~1 200万m3.且回淤分布主要集中在近靠港池口4~6 km的区域.计算表明,港池口若设于泥沙浓度更低的深水区域,泥沙回淤将显著降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挖入式港池 横沙浅滩 泥沙回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长江口近期河道演变特征 被引量:10
7
作者 张俊勇 陈立 +1 位作者 吴华林 赵德招 《泥沙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期74-80,共7页
近年来随着人类干预力度的加大,长江口河道演变趋势出现了较大的变化。本文以大量实测资料为基础,在分析河道变化新趋势的基础上,对长江口近期河道水文、地形变化及河道演变特征进行了分析和探讨。研究成果表明,受人类活动的影响,长江... 近年来随着人类干预力度的加大,长江口河道演变趋势出现了较大的变化。本文以大量实测资料为基础,在分析河道变化新趋势的基础上,对长江口近期河道水文、地形变化及河道演变特征进行了分析和探讨。研究成果表明,受人类活动的影响,长江口河道整体稳定性有所提高;水域内不同区域间的水沙交换强度仍较大;随着人类对河道干预力度的加强,防冲刷已成为一个突出的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河道演变 新趋势 长江口 水沙交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长江口南港瑞丰沙整治工程对周边河势的影响 被引量:6
8
作者 李文正 《水利水运工程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4期87-92,共6页
长江口南港河段近期河势发生了一些不利的变化,南港中下段河床出现深槽向北拓宽、深泓北偏,尤其是瑞丰沙中部窜沟的发展及其中、下沙体的冲刷,对深水航道的建设维护和周边水域的稳定带来了较大的影响。为控制南港下段河势不利影响,应在... 长江口南港河段近期河势发生了一些不利的变化,南港中下段河床出现深槽向北拓宽、深泓北偏,尤其是瑞丰沙中部窜沟的发展及其中、下沙体的冲刷,对深水航道的建设维护和周边水域的稳定带来了较大的影响。为控制南港下段河势不利影响,应在瑞丰沙区域实施整治工程。通过潮流数学模型、清水局部动床物理模型及其研究成果,结合河床演变分析,对瑞丰沙整治方案的治理效果及其对周边河势的影响进行分析。结果表明:瑞丰沙总体整治改进方案RFS10能够起到防护瑞丰沙、改善南港主槽航道维护条件、减少北槽底沙来量、改善南港南岸码头前沿水深维护条件、稳定长兴水道中下段码头前沿水深的效果,对圆圆沙航道维护条件基本无不利影响,对周边河势亦基本无不利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江口 南港 瑞丰沙整治工程 物理模型 数学模型 河势变化 航道维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长江口河段柔性护滩结构周边河床冲刷形态分析 被引量:10
9
作者 贾晓 胡志锋 +2 位作者 吴华林 周发林 唐晓峰 《水利水运工程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2期52-57,共6页
近年来软体排型式的柔性护滩结构在长江中下游水利工程及航道整治工程中得到广泛应用.此类工程实施后,其外缘通常会产生不同形态的冲刷坑.为研究总结分析此类问题,以长江口深水航道治理工程及其上延工程中的固定断面监测资料为基础,对... 近年来软体排型式的柔性护滩结构在长江中下游水利工程及航道整治工程中得到广泛应用.此类工程实施后,其外缘通常会产生不同形态的冲刷坑.为研究总结分析此类问题,以长江口深水航道治理工程及其上延工程中的固定断面监测资料为基础,对长江中下游及河口地区软体排及其相关配套工程实施后,软体排外缘的实际冲刷情况进行了梳理.尝试根据引起局部冲刷的动力原因,将冲刷坑形态分为沿软体排冲刷槽、绕流冲刷坑和跌流冲刷坑,并具体分析了不同形态冲刷坑的特征及演变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柔性护滩 软体排 冲刷坑 冲刷形态 河床变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长江口河势近15年变化特征及其对河口治理的启示 被引量:19
10
作者 赵德招 刘杰 +2 位作者 张俊勇 程海峰 王珍珍 《长江科学院院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7期1-6,20,共7页
1998年长江口深水航道治理工程实施以来,开展了常年定期的长江口河势跟踪监测分析工作。基于此,从宏观角度系统分析和总结了长江口河势近15 a来的总体变化特征,并探讨了河势演变特征对后续河口治理开发的若干启示。结果表明:近15 a来长... 1998年长江口深水航道治理工程实施以来,开展了常年定期的长江口河势跟踪监测分析工作。基于此,从宏观角度系统分析和总结了长江口河势近15 a来的总体变化特征,并探讨了河势演变特征对后续河口治理开发的若干启示。结果表明:近15 a来长江口河势变化整体仍符合陈吉余等1979年提出的河口历史发育模式;长江口深水航道治理工程、青草沙水库等重大涉水工程建设对稳定"三级分汊、四口入海"的河势格局起到了重要作用;在2007年之后长江口河床冲淤调整程度总体趋于放缓,年内冲淤变化受径流过程影响仍较明显。从河势发展的角度看,未来长江河口的治理开发,须继续遵循河口向东南方向的演化趋势,综合考虑河口开发的相互影响,以及加快长江口综合整治开发等规划的实施步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江口河势 变化特征 河口治理启示 长江口深水航道治理工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情势下长江口泥沙资源的供需关系及优化配置初探 被引量:12
11
作者 赵德招 刘杰 +2 位作者 张俊勇 程海峰 王珍珍 《泥沙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6期69-74,共6页
结合近年来长江口面临的诸多新情势,初步分析了长江口泥沙资源的供需关系,并探讨了其优化配置的可能实现途径和相应的支持保障措施。主要研究表明,长江口地区土地资源紧缺,用于滩涂开发的泥沙需求量日益增加,而长江口沙源禁采范围大,优... 结合近年来长江口面临的诸多新情势,初步分析了长江口泥沙资源的供需关系,并探讨了其优化配置的可能实现途径和相应的支持保障措施。主要研究表明,长江口地区土地资源紧缺,用于滩涂开发的泥沙需求量日益增加,而长江口沙源禁采范围大,优质砂源少,泥沙的供给途径及供给量相对有限,泥沙资源的供需关系因此日趋紧张。未来一段时间内,港口航道疏浚土产生量大且较稳定,充分合理利用港口航道疏浚土进行滩涂资源开发利用和保护,是缓解长江口泥沙供需矛盾、实现资源优化配置的有效途径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江口 泥沙资源 疏浚土 供需关系 优化配置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长江口北槽边坡近底高含沙水体流动规律试验研究 被引量:2
12
作者 刘猛 胡志锋 张宏伟 《泥沙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6期38-43,共6页
对长江口北槽边坡近底高含沙水体的流动规律开展了试验研究,结果表明:近底高含沙水体的密度和厚度是影响其在北槽航道两侧边坡上流动快慢的关键因素;与近底高含沙水体密度、厚度等因素相比,长江口北槽边坡坡度因素对近底高含沙水体流速... 对长江口北槽边坡近底高含沙水体的流动规律开展了试验研究,结果表明:近底高含沙水体的密度和厚度是影响其在北槽航道两侧边坡上流动快慢的关键因素;与近底高含沙水体密度、厚度等因素相比,长江口北槽边坡坡度因素对近底高含沙水体流速的影响要小得多;在北槽航道两侧边坡上难以形成明显浮泥现象。首次提出了一个适用于计算长江口北槽边坡近底高含沙水体流动速度的公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江口 北槽 近底高含沙水体 密度 厚度 坡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长江口水文监测站网选址合理性分析及优化 被引量:2
13
作者 程海峰 刘杰 +2 位作者 王珍珍 韩露 郑文燕 《人民长江》 北大核心 2019年第6期70-75,共6页
长江口河势演变复杂,涉水开发与保护项目众多,水文监测站点选址是一项技术难题。在分析确定水文站选址原则的基础上,结合近期河床演变过程以及涉水工程建设、生态环境保护的需求,研究提出了更为全面的站点选址原则。基于此,系统评价了... 长江口河势演变复杂,涉水开发与保护项目众多,水文监测站点选址是一项技术难题。在分析确定水文站选址原则的基础上,结合近期河床演变过程以及涉水工程建设、生态环境保护的需求,研究提出了更为全面的站点选址原则。基于此,系统评价了长江口水文监测站网工程10个新建站点的选址合理性,并对5个不合理站址进行了优化,有力支撑了站网工程建设。长江口水文监测站网选址原则、合理性评价方法、站网优化思路可供长江口及其他河口类似工程的建设借鉴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文站选址 河床演变 涉水工程 生态保护 长江口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FVCOM的长江口预选倾倒区抛泥扩散数值模拟
14
作者 许鹏 唐晓峰 +2 位作者 李阳 张正龙 李志恩 《应用海洋学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3期483-490,共8页
2019年以来,长江口海域年疏浚总量约为7000×10^(4)m^(3),现有的7座吹泥站停用后,长江口倾倒区容量仅剩约3000×10^(4)m^(3),疏浚物处置缺口约为4000×10^(4)m^(3),需及时开展海洋倾倒区选划工作。通过FVCOM(Finite-Volume ... 2019年以来,长江口海域年疏浚总量约为7000×10^(4)m^(3),现有的7座吹泥站停用后,长江口倾倒区容量仅剩约3000×10^(4)m^(3),疏浚物处置缺口约为4000×10^(4)m^(3),需及时开展海洋倾倒区选划工作。通过FVCOM(Finite-Volume Community Ocean Model)数值模型对预选倾倒区进行抛泥扩散模拟,并分析其影响。根据长江口航道管理局所统计的疏浚船只,结合实际情况,选定12000 m^(3)舱容作为代表船只进行模拟。模拟结果显示,抛泥悬浮物主要在倾倒区周围呈螺旋状扩散,从扩散范围来看,4个预选倾倒区抛泥时,其10 mg/L增量包络线均不会显著影响到附近主航道及周边环境敏感区,其中预选倾倒区D扩散影响范围最大,C次之,A和B扩散影响范围最小。从动力角度来看,长江口深水航道北侧两个预选倾倒区(A和B)倾倒扩散时,对南侧深水航道造成回淤的概率更大,深水航道南侧水动力条件优于北侧。综合抛泥扩散影响范围和动力条件来看,预选倾倒区C位置最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洋水文学 倾倒区 疏浚 数值模拟 FVCOM 长江口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长江口南沙头通道限流潜堤局部冲刷原因及对策分析 被引量:4
15
作者 苏涛 石进 陈琳 《海洋工程》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4期46-53,60,共9页
长江口南北港分汊口河段新浏河沙护滩潜堤及南沙头通道潜堤工程是典型的航道整治工程,经调查发现限流潜堤冲刷坑在两侧余排外对称分布,12 m以深等深线呈不连续坑状,南侧个别区段冲刷坑已侵入排内。基于工程地形监测和地质资料分析,通过... 长江口南北港分汊口河段新浏河沙护滩潜堤及南沙头通道潜堤工程是典型的航道整治工程,经调查发现限流潜堤冲刷坑在两侧余排外对称分布,12 m以深等深线呈不连续坑状,南侧个别区段冲刷坑已侵入排内。基于工程地形监测和地质资料分析,通过现场水深测量、旁扫声纳扫测、潜水探摸、水文观测和三维潮流数学模型计算等手段,对限流潜堤排外局部冲刷情况和发生原因进行研究。研究结果表明潜堤排外冲刷是越顶水流长期作用所致,冲刷发展变化具有代表性,冲刷最大深度与地质条件有一定相关性。潜堤南侧护底余排边缘局部余排受外力损毁,引起排内冲刷,如进一步发展会影响堤身及结构安全,需对护底损坏部位进行修复以保证整治建筑物护底功能正常发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江口 南北港 航道整治 整治建筑物 潜堤 冲刷深度 局部冲刷修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情势下长江河口南槽河床冲淤演变特征 被引量:2
16
作者 左书华 赵德招 +2 位作者 谢华亮 赵张益 杨华 《海洋地质前沿》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44-54,共11页
随着长江流域来沙的锐减、河口涉水工程的建设、生态环境保护力度的加大和通航环境的高效利用,长江口河势将面临着新一轮的调整。以长江口南槽河床冲淤演变为研究对象,采用河床演变分析的方法对南槽近十年来多次水下地形和航道水深数据... 随着长江流域来沙的锐减、河口涉水工程的建设、生态环境保护力度的加大和通航环境的高效利用,长江口河势将面临着新一轮的调整。以长江口南槽河床冲淤演变为研究对象,采用河床演变分析的方法对南槽近十年来多次水下地形和航道水深数据进行了分析,并对南槽航道治理一期工程效果进行了讨论。结果表明:2010-2018年,南槽主槽整体呈冲刷态势,江亚南沙头部窜沟冲刷发展,沙尾冲刷下延;2018年至今,江亚南沙头部窜沟由冲刷环境转化为淤积环境,其他区域冲淤形势基本未变;南槽断面主槽形态总体稳定,在主槽总体冲刷背景下,“拦门沙”逐渐被削平,加上南槽航道治理一期工程的作用,南槽6 m以深河槽容积明显扩大,且保持较好的稳定性。近期南槽河势变化是流域来水来沙和河口自然、人类活动影响的综合结果,南槽航道治理一期工程对近期江亚南沙的地形变化起到了重要影响,工程有效地控制了江亚南沙河势,遏制了局部冲刷发展的趋势,有利于稳定南槽航道的北侧边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江口 南槽 河势变化 南槽航道治理一期工程 江亚南沙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我国疏浚土综合利用存在问题及对策研究 被引量:24
17
作者 吴华林 赵德招 程海峰 《水利水运工程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期8-14,共7页
从界定疏浚土综合利用内涵入手,通过国内外疏浚土综合利用现状对比分析,总结了我国在疏浚土综合利用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并提出了相应对策措施.我国疏浚土利用的现状及特点主要表现为疏浚土产生量巨大、利用率普遍偏低、利用目的和方式... 从界定疏浚土综合利用内涵入手,通过国内外疏浚土综合利用现状对比分析,总结了我国在疏浚土综合利用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并提出了相应对策措施.我国疏浚土利用的现状及特点主要表现为疏浚土产生量巨大、利用率普遍偏低、利用目的和方式较为单一、缺乏相关部门协调机制、无专门的技术标准和政策法规参考等.为促进我国尽快提高疏浚土综合利用水平,提出以下措施:加大疏浚土资源价值属性的宣传;明确并建立疏浚土综合利用协调管理机构,以及资源信息共享平台;在相关法规中增补有关支持疏浚土综合利用的条款;编制适合我国国情的疏浚土综合利用指导手册,加强疏浚土综合利用方面的规划与科学研究;实施疏浚土综合利用示范性工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疏浚土 综合利用 资源节约 对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徐六泾站悬移质含沙量比测与精度分析 被引量:13
18
作者 张志林 高敏 廖建英 《人民长江》 北大核心 2010年第6期48-52,共5页
通过长江口徐六泾断面大规模的跨越不同水情的现场测流试验,发现利用声学多普勒流速剖面仪(AD-CP)信号推算垂线平均含沙量,与传统值相比,平均相对误差绝对值小于5%,且误差呈正态分布。因此,升级现有的徐六泾浮标测流系统(以ADCP取代现有... 通过长江口徐六泾断面大规模的跨越不同水情的现场测流试验,发现利用声学多普勒流速剖面仪(AD-CP)信号推算垂线平均含沙量,与传统值相比,平均相对误差绝对值小于5%,且误差呈正态分布。因此,升级现有的徐六泾浮标测流系统(以ADCP取代现有的ADP),可以实现徐六泾断面的在线实时输沙率监测,填补长江口泥沙站网的空白,为长江口相关规划、设计、科研等提供基础资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声学多普勒流速剖面仪 声反向散射 悬移质含量 精度评估 徐六泾水文站 长江口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浮泥现场观测技术综述 被引量:5
19
作者 居尧 高敏 +1 位作者 王元叶 王钟寅 《重庆交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期98-102,124,共6页
淤泥质海岸地区的港池及浚深的航道内容易产生浮泥层,造成通航水深的减小,影响适航水深的判断,严重时会导致船舶搁浅。浮泥问题的提出正是源于现场观测的结果,测量技术手段的不断进步为准确获得浮泥层的厚度、流变特性、密度等关键参数... 淤泥质海岸地区的港池及浚深的航道内容易产生浮泥层,造成通航水深的减小,影响适航水深的判断,严重时会导致船舶搁浅。浮泥问题的提出正是源于现场观测的结果,测量技术手段的不断进步为准确获得浮泥层的厚度、流变特性、密度等关键参数,深入研究浮泥的组成来源、运动特性及形成机理提供了重要支持。对浮泥现场观测技术进行了分类及介绍,并简要分析了各观测方法的优缺点,认为以SILAS系统为代表的耦合观测系统代表了今后浮泥现场观测的发展趋势,该方法所得数据直观、可靠且连续,可为研究浮泥分布、确定适航水深等问题提供较为准确的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浮泥 现场观测 三爪砣 叫射线 双频测深仪 音叉 SILAS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空心块体水沙动力及泥沙淤积特性研究 被引量:4
20
作者 侯仲荃 石进 +5 位作者 王宪业 郭磊城 谢卫明 徐凡 黄明毅 何青 《海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5期124-133,共10页
空心块体具有良好的阻水和促淤功能,近年来被广泛用于生态修复工程。本文结合水槽试验及Flow-3D数值模拟,分析了开敞型和半封闭型空心块体的阻水效应和泥沙淤积特性。结果表明:空心块体的开孔率对内部水流流速、紊动强度起主导作用,开... 空心块体具有良好的阻水和促淤功能,近年来被广泛用于生态修复工程。本文结合水槽试验及Flow-3D数值模拟,分析了开敞型和半封闭型空心块体的阻水效应和泥沙淤积特性。结果表明:空心块体的开孔率对内部水流流速、紊动强度起主导作用,开孔率较小的半开敞型空心块体减速、制紊效果更强;开敞型和半封闭型空心块体近底层悬沙浓度分别增大56%和75%,两者均有利于促进泥沙在块体内部淤积,近底层水流紊动越强,泥沙淤积形态差异越大;空心块体所营造的低流速、泥沙微淤、内外连通的水沙环境是大型底栖生物的生境需求,半封闭型空心块体内部的低紊动水流结构更有利于大型底栖生物的栖息、繁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空心块体 水槽试验 Flow-3D 水沙动力 泥沙淤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