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881篇文章
< 1 2 95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交通部公路科学研究院
1
《土木工程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4期134-134,共1页
交通部公路科学研究院是我国公路交通领域一所国家交通主管部门直属的科研机构。主要从事道路、桥梁、交通工程、智能交通、公路运输、汽车运用、公路环保、交通物流等的科学研究与技术开发工作。经过多年的发展,目前在岗员工已超千人... 交通部公路科学研究院是我国公路交通领域一所国家交通主管部门直属的科研机构。主要从事道路、桥梁、交通工程、智能交通、公路运输、汽车运用、公路环保、交通物流等的科学研究与技术开发工作。经过多年的发展,目前在岗员工已超千人。拥有一批包括中国工程院院士在内的交通行业国内外知名专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公路交通 技术开发工作 公路运输 在岗员工 交通物流 中国工程院院士 交通工程 汽车运用 科研机构 千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交通部公路科学研究院
2
《土木工程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6期147-147,共1页
交通部公路科学研究院是我国公路交通领域一所国家交通主管部门直属的科研机构。主要从事道路、桥梁、交通工程、智能交通、公路运输、汽车运用、公路环保、交通物流等的科学研究与技术开发工作。经过多年的发展,目前在岗员工已超千人... 交通部公路科学研究院是我国公路交通领域一所国家交通主管部门直属的科研机构。主要从事道路、桥梁、交通工程、智能交通、公路运输、汽车运用、公路环保、交通物流等的科学研究与技术开发工作。经过多年的发展,目前在岗员工已超千人。拥有一批包括中国工程院院士在内的交通行业国内外知名专家。现具有道路与铁道工程、桥梁工程、交通工程3个专业硕士学位授予资格,具有与东南大学联合培养交通运输工程一级学科博士生资格,建立了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利用中加合作项目建立的交通人才发展中心面向全行业培养技术与管理人才。拥有位居亚洲第一的公路交通试验场地。全院在不断巩固传统强势专业的同时,调整了重点专业领域。设有经国家科技主管部门批准的国家智能交通系统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经国家交通主管部门批准的交通公路工程研究中心、交通智能运输系统工程研究中心、公路交通环境工程研究中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我国公路交通 公路环保 研究中心 智能运输系统 智能交通系统 技术开发工作 交通工程 在岗员工 公路运输 交通运输工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交通部公路科学研究院
3
《土木工程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3期I0003-I0003,共1页
交通部公路科学研究院是我国公路交通领域一所国家交通主管部门直属的科研机构。主要从事道路、桥梁、交通工程、智能交通、公路运输、汽车运用、公路环保、交通物流等的科学研究与技术歼发工作。经过多年的发展,目前在岗员工已超千人。
关键词 科学研究院 公路运输 交通部 交通主管部门 科研机构 交通领域 交通工程 智能交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电子路票与连接道路的绕城高速缓解市区交通拥堵方案研究
4
作者 唐继孟 张磊 +3 位作者 李建 朱永祥 蔡路 余岳 《交通运输系统工程与信息》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331-344,共14页
为缓解市区交通压力,解决绕城高速免费通行政策引发的局部拥堵和财政补贴压力,本文提出一种结合可交易电子路票和新建连接道路的联合交通管理方案。通过构建双目标双层规划模型,刻画政府部门、绕城高速公司和出行者之间的互动机制。上... 为缓解市区交通压力,解决绕城高速免费通行政策引发的局部拥堵和财政补贴压力,本文提出一种结合可交易电子路票和新建连接道路的联合交通管理方案。通过构建双目标双层规划模型,刻画政府部门、绕城高速公司和出行者之间的互动机制。上层模型描述政府部门和绕城高速公司为实现各自目标而制定的可交易电子路票和新建连接道路的联合方案;下层模型描述出行者在该联合方案下的选择行为,并通过约束绕城高速各路段的流量维持其正常服务水平。此外,设计结合NSGA-II(Non-dominated Sorting Genetic Algorithm II)与FW(Frank-Wolfe)的算法,用于求解该模型。研究结果表明,与现行的绕城高速免费方案和其他单一方案相比,该联合方案具有明显的Pareto改善,能够最大程度地减少系统出行时间(降低18.56%),同时,显著增加绕城高速公司的收益(增长51.5%)。通过对比单一可交易电子路票方案与联合方案下城市道路饱和度的分布发现,联合方案能够更有效地利用绕城高速缓解市区交通拥堵,减少严重拥堵路段数量,并增加非拥堵路段的数量,且不会导致路票价格过高,对出行者更加友好。最后,本文对OD需求、路票收取路段数上限、连接道路新建数量上限和路票价格展开灵敏度分析,探究其对联合方案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交通 联合方案 双目标双层规划 绕城高速 可交易电子路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SIEDL的交通机电轴承故障特征提取研究
5
作者 郭华 褚惟 +2 位作者 张孟 王宽 李应董 《噪声与振动控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32-138,共7页
针对经典移不变字典学习(Shift Invariant Dictionary Learning,SIDL)中原子易受噪声干扰,影响特征提取效果,提出一种移不变增强字典学习(Shift Invariant Enhanced Dictionary Learning,SIEDL)交通机电轴承特征提取方法。首先采用SIDL... 针对经典移不变字典学习(Shift Invariant Dictionary Learning,SIDL)中原子易受噪声干扰,影响特征提取效果,提出一种移不变增强字典学习(Shift Invariant Enhanced Dictionary Learning,SIEDL)交通机电轴承特征提取方法。首先采用SIDL学习周期冲击原子并以基尼指数(Gini Index,GI)为选择标准进行最优遴选;其次引入最大2阶循环平稳反卷积算法(Maximum Second Order Cyclostationary Blind Deconvolution,CYCBD)对遴选原子特征强化处理;最后基于优化原子重构故障特征信号并进行包络分析。仿真信号和工程数据验证表明,SIEDL能有效实现低信噪比条件下的交通机电轴承故障特征提取,与经典移不变字典学习、解析字典算法和自适应最大2阶循环平稳盲解卷积等方法相比具有一定优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故障诊断 轴承 特征提取 字典学习 基尼指数 CYCBD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预应力微型桩动态调控软岩路基上拱效果研究
6
作者 张锐 张喜伟 +2 位作者 罗辉 余雷 刘正楠 《铁道科学与工程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1052-1063,共12页
为研究并提出一种经济有效调控红层软岩路基上拱变形的工程措施并揭示其作用机理,自研可动态调节上拱变形的预应力微型桩试验装置,室内测得不同预应力(50、100、150和200kN)与桩顶竖向位移的关系,通过数值模拟计算分析桩径D为0.17 m的单... 为研究并提出一种经济有效调控红层软岩路基上拱变形的工程措施并揭示其作用机理,自研可动态调节上拱变形的预应力微型桩试验装置,室内测得不同预应力(50、100、150和200kN)与桩顶竖向位移的关系,通过数值模拟计算分析桩径D为0.17 m的单桩(桩长8、10和12 m)与群桩(桩间中心距3D、4D、5D、6D)调控红层软岩路基上拱变形的效果与机制。室内试验结果表明,预应力微型桩可有效控制上拱变形,但控制能力并非随预应力的增加而线性增加,需实时监测上拱变形值,并动态调整预应力。数值模拟结果表明,无处治措施的工况下,试验路段因湿化作用和侧向地应力引起的上拱变形量约为9.5 mm;8、10和12 m长的预应力微型桩单桩调控下,上拱变形分布曲线在成桩位置出现突变,数值急剧减小,桩长和预应力的增加可使调控范围出现小幅度的增加,调控范围的最大值在2~3倍桩直径范围内波动;在试验选取的桩长和桩距范围内,12 m桩长、5D桩距的预应力群桩可同时兼顾安全性和经济性,使轨道附近上拱变形量分别减小至3.2mm(降幅为66.3%)、2.9mm(降幅为69.5%)和3.5mm(降幅为63.5%),最终满足规范对上拱变形量的控制要求;此外,群桩在施加预应力后调控能力明显增强,达到无预应力条件下的1.4倍左右。研究成果可为高速铁路红层软岩路基上拱处治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预应力微型桩 红层软岩 高铁路基 上拱变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椭球体理论粘性土层隧道松动土压力研究
7
作者 丁海滨 喻义天 +4 位作者 梁禄钜 孙洋 余辉 何建国 徐长节 《湖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228-238,共11页
准确预测隧道上覆土压力对隧道支护结构的设计和开挖方式的选择具有重要意义.Terzaghi土拱效应理论是基于滑移面为垂直面这一假设建立的,但实际情况中由于受到地层扰动的影响,滑移面呈现出曲面形状.为研究粘性土层滑移面演化规律及松动... 准确预测隧道上覆土压力对隧道支护结构的设计和开挖方式的选择具有重要意义.Terzaghi土拱效应理论是基于滑移面为垂直面这一假设建立的,但实际情况中由于受到地层扰动的影响,滑移面呈现出曲面形状.为研究粘性土层滑移面演化规律及松动土压力分布规律,首先,采用数值模拟软件计算隧道开挖后上覆土压力,并分析粘性土下土拱效应演化规律;其次,根据隧道拱的破裂面规律,从椭球体理论出发,并考虑粘性土层中主应力轨迹线为圆弧对Terzaghi松动土压力进行修正;最后,将理论计算结果与已有的实验数据及有限元计算结果进行对比,验证了本文公式在粘性土层中应用的合理性,并进一步研究了地层损失率S_(L)、内摩擦角φ、黏聚力c与隧道松动土压力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相较于无粘性土层,粘性土层滑移面的破坏程度更大,但两者滑移面变化规律基本一致.当隧道埋深比H/D≤1.5,出现三角形状滑移面,随着隧道埋深的持续增大,地层逐渐向内形成剪切面,最终形成塔形状滑移面;松动区内部侧土压力系数K_(v)在任意位置处都是不同的,且在Terzaghi建议的1.0上下浮动.对比浅埋隧道,深埋隧道的松动土压力受地层损失率S_(L)的影响更大.粘性土层隧道上覆荷载呈“半葫芦形”分布,表现为从拱顶附近向拱腰逐渐减小;同时,在内摩擦角φ较小的地层中,提高黏聚力c有利于减小隧道上覆土压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拱效应 粘性土 椭球体理论 松动土压力 数值模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特殊路网拓扑解构下的时空异质化交通流预测
8
作者 侯越 张鑫 +2 位作者 袭著涛 王甜甜 马宝君 《铁道科学与工程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2932-2945,共14页
在城市路网中,整体一般路网交通流通常具有早、中、晚的时间异质性和路网关联差异的空间异质性,但局部特殊路网大多呈现Y形或环形拓扑结构,其交通流打破了整体路网的常规时空异质性模式,表现为非典型的时间规律和空间关联分布。然而,现... 在城市路网中,整体一般路网交通流通常具有早、中、晚的时间异质性和路网关联差异的空间异质性,但局部特殊路网大多呈现Y形或环形拓扑结构,其交通流打破了整体路网的常规时空异质性模式,表现为非典型的时间规律和空间关联分布。然而,现有研究大多将路网作为整体进行建模,忽略了局部特殊路网的影响。鉴于此,为解决现有研究中Y形、环形路网影响考虑不充分及各类路网节点空间关联关系存在时变问题,提出特殊路网拓扑解构下的时空异质化交通流预测模型,该模型利用时滞影响下的动态图生成模块,构建反映当前时间步路网空间关联关系的图结构。在此基础上,利用特殊路网解构及动态映射模块,分离出Y形、环形路网时序特征及其时滞动态图。继而利用特殊路网影响下的空间特征提取模块,对整体路网、Y形、环形路网独立建模。实验基于公开高速路网数据集,研究结果表明,与当前先进的模型相比,所提模型的E_(mae)、E_(rmse)在PEMSD4、PEMSD8、成都-滴滴数据集上性能分别提升了4.9074%、4.3404%、3.2295%、0.1667%、1.2677%、1.1861%。同时相较于将路网视为整体进行建模,所提模型的E_(mae)、E_(rmse)在PEMSD8数据集上性能分别提升了8.6514%、6.5366%,进一步证明考虑局部特殊路网的有效性。综上所述,所提模型能充分考虑局部特殊路网对整体交通路网的影响,为时空异质化交通流预测提供一种新的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交通流预测 图卷积网络 门控循环单元 特殊路网 时空异质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碱激发制备地聚物稳定再生集料及碱激发机理研究
9
作者 张争奇 李世泽 +2 位作者 芮照诚 王春涛 姜旭 《应用化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920-926,共7页
提出以再生集料和粉煤灰/矿渣粉为原材料,采用碱激发技术制备地聚物稳定再生集料基层材料。首先,根据再生集料的物理力学特性,进行初步强化处理;然后,以正交实验方法确定地聚物稳定再生集料的材料组成;最后,通过XRF、XRD和FTIR等微观表... 提出以再生集料和粉煤灰/矿渣粉为原材料,采用碱激发技术制备地聚物稳定再生集料基层材料。首先,根据再生集料的物理力学特性,进行初步强化处理;然后,以正交实验方法确定地聚物稳定再生集料的材料组成;最后,通过XRF、XRD和FTIR等微观表征,探究地聚物胶凝材料强度形成机理。结果表明,15%的水玻璃溶液可对再生集料起到良好的强化作用;根据正交实验结果,推荐地聚物稳定再生集料的合理配方为碱激发剂掺量1.5%,碱激发剂模数1.5,粉料掺量4%;微观实验结果表明,粉煤灰和矿渣粉在碱激发前后化学组成的比例发生了改变,随碱激发剂掺量的增加,聚合反应程度逐步提高,随碱激发模数的增大,聚合反应水平降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路面基层 再生集料 地聚物 材料组成设计 机理研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城市轨道交通非常态客流出行影响机制研究 被引量:3
10
作者 纪柯柯 杨青 +3 位作者 纪凯丽 张姝婷 林春旺 李正中 《铁道运输与经济》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182-192,共11页
为探究异常天气情况下多维空间属性对轨道交通非常态客流出行机制的影响,基于梯度提升决策树模型,分析异常天气下天津市143个轨道交通站点的非常态客流出行特征,解析经济属性、交通便利性、建成环境等10个影响因子对非常态客流量的非线... 为探究异常天气情况下多维空间属性对轨道交通非常态客流出行机制的影响,基于梯度提升决策树模型,分析异常天气下天津市143个轨道交通站点的非常态客流出行特征,解析经济属性、交通便利性、建成环境等10个影响因子对非常态客流量的非线性影响机制。研究发现:①异常天气下,轨道交通站点日均客流显著增长。受天气状况的影响,97%的轨道交通站点日均客流呈增长趋势,其中天津站客流增长幅度最大,达到32%;②建成环境对城市轨道交通非常态客流的影响最为显著,达到86.44%,因子“到市中心距离”影响程度最大;③各影响因子与非常态客流之间具有明显的非线性关系与阈值效应,除公交站点数量、交叉口数量以及居住设施密度与非常态客流间呈波动“凸”形非线性关系外,其他影响因子整体保持非线性正相关或负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交通 建成环境 非常态客流 梯度提升决策树 非线性关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Ca(OH)_(2)/Na_(2)CO_(3)激发的单组分偏高岭土基地聚物的试验研究
11
作者 许崇帮 高晓静 +1 位作者 钟惟亮 王润城 《金属矿山》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298-302,共5页
研究提出了一种可用于制备地聚物的新型低碱度碱激发剂,并制备了一种施工便捷的单组分偏高岭土基地聚物。首先,提出了Ca(OH)_(2)/Na_(2)CO_(3)组合的地聚物激发方法并制备了单组分偏高岭土基地聚物试块。对地聚物试块开展了超声波波速... 研究提出了一种可用于制备地聚物的新型低碱度碱激发剂,并制备了一种施工便捷的单组分偏高岭土基地聚物。首先,提出了Ca(OH)_(2)/Na_(2)CO_(3)组合的地聚物激发方法并制备了单组分偏高岭土基地聚物试块。对地聚物试块开展了超声波波速测试与单轴抗压强度测试,讨论了Ca(OH)_(2)和Na_(2)CO_(3)掺量对地聚物物理力学性能的影响,确定了具有最佳力学性能的地聚物配合比。结果表明,Ca(OH)_(2)/Na_(2)CO_(3)组合的激发方法可以成功激发偏高岭土活性。与水泥相似,在搅拌过程中仅需要添加水就可以制备单组分偏高岭土基地聚物。单组分偏高岭土基地聚物的抗压强度和弹性模量均随着Ca(OH)_(2)和Na_(2)CO_(3)掺量的增加而增加。30%Ca(OH)_(2)和26%Na_(2)CO_(3)制备的地聚物养护7d后极限抗压强度和弹性模量分别可达到12.0MPa和2.7GPa,满足M10级水泥砂浆的强度要求,是一种潜在的建筑原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单组分地聚物 低碱度激发剂 配合比设计 力学性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试论软科学研究的四维座标
12
作者 王明仪 《中国软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1994年第2期59-60,共2页
为了提高软科学研究的质量,为软科学研究提供一个研究方法的基本框架,笔者提出,软科学研究须建立一个四维座标。
关键词 软科学 研究 四维座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市政污泥陶粒制备及资源化利用研究进展 被引量:3
13
作者 陈芳 冯奕程 +4 位作者 吴佳育 关博文 房建宏 温小栋 李超恩 《材料导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120-128,共9页
随着我国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和城市人口不断增加,市政污泥产量逐年增加。以城市污泥为原料制备陶粒是降低处置成本、避免二次污染和提高污泥资源化利用率的有效方法之一。本文对比分析了市政污泥陶粒制备工艺及其基本流程,明确了影响污泥... 随着我国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和城市人口不断增加,市政污泥产量逐年增加。以城市污泥为原料制备陶粒是降低处置成本、避免二次污染和提高污泥资源化利用率的有效方法之一。本文对比分析了市政污泥陶粒制备工艺及其基本流程,明确了影响污泥陶粒性能的关键因素;综述了污泥陶粒改性方法及性能提升的机制;最后讨论和展望了污泥制陶粒的应用前景。结果表明:原料比、预热条件、焙烧条件、外加剂的添加以及养护方式均会对污泥陶粒的性能产生影响;而碱处理、憎水处理和高温处理等改性方法则可强化其本征性能、力学特性、固化效果和吸附能力。优化污泥陶粒制备工艺,实现大规模生产,推进污泥资源化利用是污泥陶粒未来的研究方向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市政污泥 陶粒 资源化利用 改性 提升机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数据驱动的城轨车站行人仿真方法研究
14
作者 韩烽凡 刘爽 +2 位作者 朱亚迪 杨烨 王曦 《交通运输系统工程与信息》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86-91,共6页
为解决传统的城市轨道交通车站行人仿真中个体运动轨迹与真实行走轨迹差异较大的问题,同时提高行人仿真结果与真实轨迹的匹配度,本文基于循环神经网络模型,融合传统社会力模型中行人之间以及行人与障碍物之间的交互机制和视角机制,构建... 为解决传统的城市轨道交通车站行人仿真中个体运动轨迹与真实行走轨迹差异较大的问题,同时提高行人仿真结果与真实轨迹的匹配度,本文基于循环神经网络模型,融合传统社会力模型中行人之间以及行人与障碍物之间的交互机制和视角机制,构建了一种基于数据驱动的行人仿真方法。同时,利用残差网络结构考虑城市轨道交通车站内复杂场景对行人行走轨迹的影响,利用条件变分自编码器融合局部路径终点预测,进一步提高仿真结果的准确度。采用国际公共数据集,以及中国某城市地铁车站视频监控数据进行模型训练,验证了方法的有效性。仿真结果表明:本文提出的仿真方法相较于传统社会力方法以及其他研究方法的平均位移误差和终点位移误差至少减少了11.9%和10.2%;结合场景信息和终点信息修正,进一步减少了平均位移误差和终点位移误差28.1%和25.9%,验证了本文方法的有效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交通工程 行人仿真模型 深度学习 乘客行为 城市轨道交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煤瓦斯隧道施工爆炸风险事故致因机理与推演模型研究
15
作者 姜安民 张道兵 +5 位作者 王飞飞 董彦辰 张敬宇 蔡文平 尹华东 傅茹 《安全与环境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476-487,共12页
为降低煤瓦斯隧道施工爆炸风险事故发生的概率及损失,基于决策试验和评价试验法(Decision-Making Trial and Evaluation Laboratory,DEMATEL)、解释结构模型(Interpretative Structural Modeling,ISM)及未确知测度(Unascertained Measur... 为降低煤瓦斯隧道施工爆炸风险事故发生的概率及损失,基于决策试验和评价试验法(Decision-Making Trial and Evaluation Laboratory,DEMATEL)、解释结构模型(Interpretative Structural Modeling,ISM)及未确知测度(Unascertained Measurement,UM)法对煤瓦斯隧道施工爆炸风险事故致因机理展开研究,推演施工爆炸风险事故的发生过程。首先,识别了22个煤瓦斯隧道施工爆炸致险因素;其次,基于DEMATEL、ISM及UM构建了煤瓦斯隧道施工爆炸风险事故致因机理与推演模型;再次,运用该模型探明了煤瓦斯隧道施工爆炸各个致险因素的相互影响程度、内在联系、权重及风险传递路径,找出了煤瓦斯隧道施工爆炸风险主要致因链;最后,结合煤瓦斯隧道施工爆炸风险事故实例进行研究,找到了董家山隧道施工爆炸风险最不利致因链,同时对董家山隧道施工爆炸风险事故发生的整个过程进行推演,揭示了致险因素诱发风险事件并最终导致风险事故发生的全过程,与实际调查结果基本吻合。研究表明,DEMATEL-ISM-UM模型有效,能够用于煤瓦斯隧道施工爆炸风险的分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安全工程 煤瓦斯隧道 施工风险 瓦斯爆炸 致因机理 推演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PSO-BP模型的省域交通运输碳排放多情景预测
16
作者 李雨 王君 +1 位作者 张萌萌 付建村 《华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2-22,共11页
以山东省交通运输领域为例,利用可拓展的随机性环境影响评估模型(STIRPAT)结合岭回归方法分析了碳排放驱动因素,采用粒子群算法(PSO)优化反向传播神经网络(BP神经网络),构建了以人口、人均GDP等7类变量为输入层的PSO-BP神经网络组合预... 以山东省交通运输领域为例,利用可拓展的随机性环境影响评估模型(STIRPAT)结合岭回归方法分析了碳排放驱动因素,采用粒子群算法(PSO)优化反向传播神经网络(BP神经网络),构建了以人口、人均GDP等7类变量为输入层的PSO-BP神经网络组合预测模型,对2023—2035年山东省交通运输在3种情景下的CO_(2)排放量进行了预测分析。结果表明:人口规模、人均GDP、能源结构、交通能源强度、货运周转量、民用车保有量是山东省交通运输碳排放的促进因素,交通运输强度是抑制因素;PSO-BP预测模型具有较高精度和较好的拟合效果,预测结果与单一的BP神经网络、支持向量回归模型(SVR)、STIRPAT模型对比,平均绝对百分比误差分别降低5.78%、2.00%和3.78%,均方根误差分别降低3.357×10^(6)、1.539×10^(6)、1.953×10^(6) t,平均绝对误差分别降低2.651×10^(6)、1.128×10^(6)、1.756×10^(6) t;预测期内,山东省交通运输CO_(2)排放量在低碳情景下将于2030年达到峰值5.535×107 t,在基准情景和高碳情景下将保持增长趋势。在现有政策基础上,山东省应持续优化交通运输结构,积极推广低碳出行方式,提升清洁能源应用比重,以实现交通运输的绿色化、低碳化及高质量发展目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交通碳排放预测 STIRPAT模型 BP神经网络 粒子群优化算法 情景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区块链赋能交通产品抽检质量控制应用研究
17
作者 李政 张好杰 +2 位作者 杨延平 董金德 李玲 《计算机应用与软件》 北大核心 2024年第7期88-92,127,共6页
针对区块链与交通行业传统业务融合落地应用困难的现状,从交通产品抽检过程中涉及的管理层面和技术层面入手,通过对目前交通产品检测结果公信力不足及检测全过程存在的质量安全风险的调查分析,结合区块链去中心化、公开透明、不可篡改... 针对区块链与交通行业传统业务融合落地应用困难的现状,从交通产品抽检过程中涉及的管理层面和技术层面入手,通过对目前交通产品检测结果公信力不足及检测全过程存在的质量安全风险的调查分析,结合区块链去中心化、公开透明、不可篡改、可证可溯的特性,明确一种基于区块链的交通产品抽检系统节点设置及其数据流向应用场景,实现全过程重要节点信息的不可篡改和可追溯性,促使检测结果真实、准确,为品质工程项目建设提供质量保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区块链 交通产品 质量控制 风险 节点
在线阅读 下载PDF
RET改性沥青研究进展
18
作者 韩得军 叶厚佳 +1 位作者 申俊敏 何锐 《应用化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93-197,202,共6页
梳理总结了近几年国内外反应性弹性体三元共聚物(RET)单一改性与其它聚合物复合改性沥青的研究进展。从单一RET改性的角度分析了RET改性沥青的常规、流变及混合料路用性能,并对比分析了废胶粉、丁苯橡胶(SBR)、苯乙烯-丁二烯-苯乙烯(SBS... 梳理总结了近几年国内外反应性弹性体三元共聚物(RET)单一改性与其它聚合物复合改性沥青的研究进展。从单一RET改性的角度分析了RET改性沥青的常规、流变及混合料路用性能,并对比分析了废胶粉、丁苯橡胶(SBR)、苯乙烯-丁二烯-苯乙烯(SBS)及其它聚合物(聚氨酯预聚物、聚酯纤维、多聚磷酸等)单一改性,与加入RET后复合改性沥青之间,在改性效果和改性机理等方面的差异,针对目前RET单一与复合改性沥青领域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与总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RET 流变性能 基本性能 复合改性沥青 微观机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突发事件下列车运行图调整研究现状及展望
19
作者 张翕然 李正中 陈绍宽 《北京交通大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16,共16页
近年来随着轨道交通线网规模和结构复杂度提升以及客流需求的增加,系统运行负荷日益增长且运行弹性降低.以行车延误、运营中断为代表的突发事件影响愈发严重,迫切需要研究运行图调整优化方法以辅助调度决策,提高决策质量并减少突发事件... 近年来随着轨道交通线网规模和结构复杂度提升以及客流需求的增加,系统运行负荷日益增长且运行弹性降低.以行车延误、运营中断为代表的突发事件影响愈发严重,迫切需要研究运行图调整优化方法以辅助调度决策,提高决策质量并减少突发事件的负面影响.本文运用文献计量法对运行图调整相关的研究热点进行分析,针对单一线路条件下的运行图调整问题,由典型的轻微扰动和严重干扰场景入手,对以列车运营或乘客出行为导向,以轨道设备或列车故障为背景,以静态或动态参数为输入和以微观或宏观视角建模的相关研究进行分析.在考虑多线路条件下的运行图调整问题方面,首先梳理了仅对突发事件所在线路运行图进行调整的相关研究;然后分别基于分线运营和跨线运营模式,对同时考虑非故障线路的多线协同调整研究进行论述;最后从提升问题场景典型性、深入结合实际运营需求、提升调整方案鲁棒性、研究多策略灵活组合及可实施性、提高算法求解效能5方面对未来的研究进行展望.研究结果表明:运行图调整研究最早从列车延误传播理论入手,优化方法由面向单线路逐渐发展为多线路协同调整,其中考虑单一线路的运行图调整研究成果已广泛应用,但多线路协同调整方法多面向城际铁路,且受限于系统特点难以运用于城市轨道交通系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轨道交通 列车运行调整 列车运行图 突发事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归一化叠加曲率模态方差比桥梁损伤识别研究
20
作者 李一鸣 刘屺阳 +2 位作者 张戎令 刘德安 张军 《铁道科学与工程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2824-2834,共11页
针对传统曲率模态差法在结构损伤识别应用中振型节点处损伤识别不敏感与损伤程度反映不准确的问题,通过理论推导,分析曲率模态差法存在局限性的原因。经过改进曲率模态差指标,提出归一化叠加曲率模态方差比指标和单元损伤估算方法,从理... 针对传统曲率模态差法在结构损伤识别应用中振型节点处损伤识别不敏感与损伤程度反映不准确的问题,通过理论推导,分析曲率模态差法存在局限性的原因。经过改进曲率模态差指标,提出归一化叠加曲率模态方差比指标和单元损伤估算方法,从理论层面解决了曲率模态差指标的不足。此外,通过室内简支梁试验及实际连续梁桥有限元算例,验证了新指标较曲率模态差指标在损伤识别及程度分析方面的优势。进一步提出了完整曲线法,对归一化叠加曲率模态方差比指标的使用进行补充,通过模拟无损桥梁模态曲线,为实际桥梁检测时无损状态下模态参数难以获得的问题提供了解决方案,最后研究了噪音对新指标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1)归一化叠加曲率模态方差比指标能够准确识别结构损伤位置;2)单元损伤估算方法准确度为94.9%,相较于节点损伤估算法提高23.4%,可以较好地反映结构损伤程度;3)完整曲线法拟合复相关系数均值为0.995,与无损结构模态曲线的拟合负相关系数均值为0.935,属于高度相关,表明完整曲线法可以有效模拟桥梁无损状态下的模态曲线;4)噪音作用下,新指标可以准确识别结构损伤位置,损伤程度估算准确度下降2.6%,完整曲线法对无损模态曲线的拟合负相关系数均值为0.866,减小0.069,仍属于高度相关,说明噪音对归一化叠加曲率模态方差比指标、单元损伤估算方法及完整曲线法的影响较小。研究成果可为实际桥梁损伤识别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桥梁工程 曲率模态 桥梁损伤识别 曲线拟合 损伤程度评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95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