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基于Ecospace模型的七连屿多元生境海洋生态系统空间结构和功能分析
1
作者 王昊宇 张新艳 +4 位作者 陈炜霖 李元超 邱书婷 陈琳 杜建国 《厦门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433-445,共13页
[目的]西沙群岛生态系统包括珊瑚礁、海草床和开放海域等生境,研究物质和能量在这些不同生境之间的分布特征对区域海洋生态系统保护修复具有重要意义.[方法]本文构建西沙群岛七连屿海域的Ecopath和Ecospace模型,分析该海域生态系统结构... [目的]西沙群岛生态系统包括珊瑚礁、海草床和开放海域等生境,研究物质和能量在这些不同生境之间的分布特征对区域海洋生态系统保护修复具有重要意义.[方法]本文构建西沙群岛七连屿海域的Ecopath和Ecospace模型,分析该海域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的总体特点,并研究功能群在该海域不同生境的空间分布特征.[结果]七连屿生态系统各功能群营养级范围为1.00(浮游植物、海草、藻类)~3.76(软骨鱼类),系统总初级生产量/总呼吸量和总初级生产量/总生物量分别为2.47和13.91,系统连接指数和系统杂食指数分别为0.31和0.24,反映出当前七连屿生态系统的成熟度和稳定性较低.单位面积总生物量最高的生境为海草床(228.89 t/km^(2)),其次为珊瑚礁(213.32 t/km^(2)),最低的为开放海域(96.74 t/km^(2));而平均营养级则相反,最高的为开放海域(2.50),其次为珊瑚礁(2.43),最低的为海草床(2.18).珊瑚礁、海草床和开放海域的辛普森多样性指数分别为2.64,2.48和2.40,香农多样性指数分别为2.50,2.35和2.30,均匀度指数分别为0.80,0.75和0.73.[结论]西沙群岛七连屿海域的珊瑚礁表现出最高的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稳定性,海草床则在支持生态功能和生物量方面表现突出;开放海域的多样性和生产力最低,但其较高的营养级表明该生境依然能支持顶级捕食者和复杂的营养网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沙群岛 珊瑚礁 海草床 Ecospace模型 海洋生态系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