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96篇文章
< 1 2 5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文学地理学视域下欧阳修茶诗创作研究
1
作者 李艳萍 《农业考古》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129-134,共6页
欧阳修既生活于茶文化发展的高峰期宋代,又是独步天下的文学泰斗。他既长于文学,又精于茶事,以其茶诗为研究对象,具有典型意义。从文学地理学视域下审视欧阳修茶诗创作,探究自然环境、人文环境和文学创造空间对茶诗创作的影响,有助于我... 欧阳修既生活于茶文化发展的高峰期宋代,又是独步天下的文学泰斗。他既长于文学,又精于茶事,以其茶诗为研究对象,具有典型意义。从文学地理学视域下审视欧阳修茶诗创作,探究自然环境、人文环境和文学创造空间对茶诗创作的影响,有助于我们梳理茶文学发展历史,为茶文化研究开辟新的视角。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学地理学 欧阳修 茶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人民日报》与“十七年”文学生产 被引量:7
2
作者 龚奎林 《甘肃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2期24-27,共4页
《人民日报》发表的文艺社论、编者按、文艺消息、读者来信、作家检讨、文艺评论、文艺作品引导着新中国作家的创作方向,规约和促进着"十七年"文艺的生产及其价值诉求,进而建构起具有党性原则的新中国文学制度。而这对于当下... 《人民日报》发表的文艺社论、编者按、文艺消息、读者来信、作家检讨、文艺评论、文艺作品引导着新中国作家的创作方向,规约和促进着"十七年"文艺的生产及其价值诉求,进而建构起具有党性原则的新中国文学制度。而这对于当下和谐社会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构无疑具有重要的典范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民日报》 “十七年” 文学生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梁实秋人生理想和文学艺术与儒家思想的契合 被引量:1
3
作者 马玉红 王公山 《江汉论坛》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9期66-70,共5页
梁实秋与儒家思想有着深厚的渊源,他的人文主义人生与艺术体现了对儒家"礼仁"思想的肯定与书写,体现了进德修业的儒者情怀,顺适通达的儒者智慧,温柔敦厚的文学风格。作为一位儒家文化的自觉护卫者,梁实秋在现代知识分子中以... 梁实秋与儒家思想有着深厚的渊源,他的人文主义人生与艺术体现了对儒家"礼仁"思想的肯定与书写,体现了进德修业的儒者情怀,顺适通达的儒者智慧,温柔敦厚的文学风格。作为一位儒家文化的自觉护卫者,梁实秋在现代知识分子中以少有的清醒和稳健一定程度地阐扬了儒学思想的菁华,其努力可谓"功不唐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梁实秋 人生理想 文学艺术 儒家思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视觉文化对大学生教育的影响 被引量:4
4
作者 刘云兰 《教育与职业》 北大核心 2010年第33期186-187,共2页
随着大众传媒的迅速发展,视觉文化势不可挡,对人们尤其是大学生的学习、生活等产生了较大的影响。视觉文化作为一种教育手段,与传统手段相比,具有明显的优势,但同时也存在着不足。文章分析了对大学生进行视觉文化教育的必要性,提出从情... 随着大众传媒的迅速发展,视觉文化势不可挡,对人们尤其是大学生的学习、生活等产生了较大的影响。视觉文化作为一种教育手段,与传统手段相比,具有明显的优势,但同时也存在着不足。文章分析了对大学生进行视觉文化教育的必要性,提出从情境式教学、组织观影、提高人文素养和加强民族文化教育四个方面利用视觉文化对大学生进行教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视觉文化 大学生教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寻找文学与历史对话的场域——试论1949—1966年的文艺报刊研究 被引量:2
5
作者 龚奎林 《甘肃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6期34-37,共4页
"十七年"文艺报刊向受众指陈了文学、政治杂糅下的历史发展的变迁,阅读文艺报刊能够重返当代历史语境和文学现场,呈现文学生成以及历史细节的丰富性和复杂性,进一步探求文学的历史生存状态和作家的精神心态。因此,研究"... "十七年"文艺报刊向受众指陈了文学、政治杂糅下的历史发展的变迁,阅读文艺报刊能够重返当代历史语境和文学现场,呈现文学生成以及历史细节的丰富性和复杂性,进一步探求文学的历史生存状态和作家的精神心态。因此,研究"十七年"文艺报刊有着独特的文学意义。当然,我们不仅要研究文艺报刊的正文本,也要研究它的副文本。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十七年” 文艺报刊 语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徐刚对生态报告文学的主题拓展
6
作者 曾莹 何建良 《湘潭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3期119-121,125,共4页
徐刚对生态报告文学的主题拓展体现在三个方面:对生态危机的深切关注、对环境意识的激情呼吁和对人与自然的全面审视。
关键词 徐刚 生态报告文学 主题拓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张羽与“十七年”红色文学生产
7
作者 肖文 《编辑之友》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2期139-141,共3页
《青年英雄的故事》《红旗谱》《红旗飘飘》丛刊、《在烈火中永生》《红岩》《风雷》《王若飞在狱中》《革命烈士传》等等,这些传世的红色文学的生产可谓都浸透了中国青年出版社红色编辑家张羽大量的心血与汗水。对此,张羽曾无不深情... 《青年英雄的故事》《红旗谱》《红旗飘飘》丛刊、《在烈火中永生》《红岩》《风雷》《王若飞在狱中》《革命烈士传》等等,这些传世的红色文学的生产可谓都浸透了中国青年出版社红色编辑家张羽大量的心血与汗水。对此,张羽曾无不深情地说:“我的大半生是在为革命烈士写传记的工作中度过的,我深爱这一事业。这是通往明天的事业,我愿为之奋斗终身,直到生命的最后一息。”是的,在他“为之奋斗终身”的红色文学生产事业中,正是由慧识《红旗谱》、心举《红旗飘飘》、力掘《红岩》等一个个感人的跳动音符谱写出了“十七年”红色文学生产一节节华美的乐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十七年” 文学生产 张羽 《革命烈士传》 中国青年出版社 《红旗飘飘》 《红旗谱》 《红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从小说主题类型看当代文学场的生态性问题 被引量:3
8
作者 郑建军 李盛涛 《当代文坛》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期82-85,共4页
中国当代文学场分为体制文学场和网络文学场,其生态性问题可从小说主题类型角度进行探究。在体制文学场中,"遭遇"主题成为排他性,甚至一元性的文学选择,显示当代文学创作陷入了一种群体性的复制与重复之中。而网络小说在主题... 中国当代文学场分为体制文学场和网络文学场,其生态性问题可从小说主题类型角度进行探究。在体制文学场中,"遭遇"主题成为排他性,甚至一元性的文学选择,显示当代文学创作陷入了一种群体性的复制与重复之中。而网络小说在主题类型方面对体制文学做出了生态性的突破。网络穿越小说对传统的"遭遇"主题既有继承又有突破,写出了主体的历史能动性;在网络玄幻小说的"成长"主题中,对不同层次生存环境的想象、主人公的神启式成长和"灵肉共修"方式极具审美独特性;而网络盗墓类小说发展了"寻找"主题小说,使文本意义的传达从指涉走向隐喻。网络小说主题类型的丰富反讽性地折射出了当代生存环境的非生态性,并开启了一个文学自由想象的时代,从而具有重要的文学生态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主题类型 体制文学场 网络文学场 生态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学语文的教学现状与思考 被引量:6
9
作者 胡陈铭 《教育与职业》 北大核心 2011年第2期125-126,共2页
文章通过对当前高校大学语文教学现状及其原因的考察分析,从学生、教师和高校三个方面提出摆脱教学困境的对策,发挥大学语文教学的积极作用,切实提高大学生的汉语能力和人文素质。
关键词 高等教育 大学语文教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王实味文艺思想及其文学史价值 被引量:1
10
作者 廖伦忠 《江汉论坛》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6期113-116,共4页
从1930年代左翼文学,特别是40年代延安文艺整风以来,在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文学研究和批评中,社会学批评的方法和模式一直居于主导地位,其后果就是导致文学批评某种程度的非文学化倾向。过分地强调文学的意识形态性,不恰当地将文学看作政... 从1930年代左翼文学,特别是40年代延安文艺整风以来,在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文学研究和批评中,社会学批评的方法和模式一直居于主导地位,其后果就是导致文学批评某种程度的非文学化倾向。过分地强调文学的意识形态性,不恰当地将文学看作政治的附庸,用运动方式、组织决议等手段为文学批评和文学论争做政治结论,从而阻碍了文学及文学研究的深入和发展。王实味是一个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有争议的人物。因为其在当时独到的文艺观和特立独行的个性,曾在延安文艺界引起了一场轩然大波,也造成了自己的悲剧命运。在能够客观、理性、公正地理解和分析文学内涵的今天,我们穿越历史时空来看王实味的文艺观及对他的悲剧性处理,或许对把握今天的文艺方向、政府和领导人对文艺的参与介入、处理文艺批评方式方法等会有所帮助。综观王实味的文艺理论和文艺批评文章,其文艺观始终表现出一种超乎常情的"异端"特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王实味 文艺思想 现实生活 民族形式 文学史价值
在线阅读 下载PDF
1990年代以来大学叙事小说的五幅面孔
11
作者 马建珠 《当代文坛》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158-165,共8页
1990年代以来,随着市场经济与社会发展,文坛涌现出了一股书写大学的小说创作热潮。众多创作主体从不同的叙事维度描绘出他们的大学想象:一是依据个人的历史记忆重构大学的历史图景;二是以夸张、变形的叙事手法呈现出大学的荒诞图景;三... 1990年代以来,随着市场经济与社会发展,文坛涌现出了一股书写大学的小说创作热潮。众多创作主体从不同的叙事维度描绘出他们的大学想象:一是依据个人的历史记忆重构大学的历史图景;二是以夸张、变形的叙事手法呈现出大学的荒诞图景;三是以写实的笔法与批判的态度揭示大学知识分子的欲望人生与精神沦落;四是以认同的叙事姿态描摹出大学知识分子世俗日常的生命情态;五是以青春为底色书写大学生在社会转型期的青春成长。这五种类型从整体上呈现出1990年代以来大学叙事小说多元化的特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1990年代 大学叙事 知识分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校保护与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优势与路径探究 被引量:45
12
作者 张泰城 龚奎林 《江苏高教》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6期36-38,共3页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人类口传心授、世代相传的活态流变的无形文化遗产,成为民族文化身份认同的象征,但在现代化、城市化进程中日渐濒危,急需加强保护。而高校是人类智慧的重要传播途径和人类文化记忆的重要延续路径,与政府、企业、剧团、...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人类口传心授、世代相传的活态流变的无形文化遗产,成为民族文化身份认同的象征,但在现代化、城市化进程中日渐濒危,急需加强保护。而高校是人类智慧的重要传播途径和人类文化记忆的重要延续路径,与政府、企业、剧团、文博单位相比,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服务社会三个维度具有保护和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天然优势。高校应通过课堂教学与课外校园文化活动两条路径保护和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而在与西方文化的话语权争夺中走向文化自信与文化自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校 非物质文化遗产 传承 保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创意产业与旅游产业的融合发展 被引量:54
13
作者 刘志勇 王伟年 《企业经济》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8期127-130,共4页
随着创意经济时代的到来,旅游业的发展越来越需要与创意产业结合,积极探索两者融合的途径对旅游业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文章在阐释产业发展相关背景的基础上,分析了创意产业在旅游发展中的作用,指出两者在旅游商品开发、旅游项目策划、... 随着创意经济时代的到来,旅游业的发展越来越需要与创意产业结合,积极探索两者融合的途径对旅游业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文章在阐释产业发展相关背景的基础上,分析了创意产业在旅游发展中的作用,指出两者在旅游商品开发、旅游项目策划、旅游营销3个方面可以找到融合的切入点,并对两者的深度融合提出了若干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创意产业 旅游产业 创意旅游 融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专业认证背景下高校师范类专业建设理路 被引量:49
14
作者 李森 刘梅珍 崔友兴 《重庆高教研究》 CSSCI 2019年第6期12-24,共13页
当前,我国实施高校师范类专业认证顺应了教师教育专业认证国际潮流,回应了基础教育对高素质教师的迫切需求,是提升教师教育质量的重要举措。在教师教育实践中,师范类专业发展遭遇专业实体化体制与师范类专业“双专业性”融合之间的矛盾... 当前,我国实施高校师范类专业认证顺应了教师教育专业认证国际潮流,回应了基础教育对高素质教师的迫切需求,是提升教师教育质量的重要举措。在教师教育实践中,师范类专业发展遭遇专业实体化体制与师范类专业“双专业性”融合之间的矛盾、“国考”与师范类专业价值迷失的关联以及教师教育开放化导致师范类专业“师范性”弱化等现实困境。在师范类专业认证背景下,高校应在“学生中心”“产出导向”“持续改进”的专业认证理念指导下,多方面促进师范类专业建设。一是专业去实体化,基于“课程组合专业”范式建设师范类专业;二是学科实体化,强化师范类专业学科群建设;三是课程模块化,基于能力结构建设师范类专业课程群;四是教学学术化,依据教师教育者要求构建师范类专业教学团队,以适应和促进新形势下教师教育的改革与发展,切实推进教师教育的全面振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专业认证 师范类专业 教学学术 学科实体化 课程模块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非物质文化遗产融入高校教育的路径研究 被引量:32
15
作者 张泰城 何建良 《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2期11-15,共5页
高校作为文化传承的重要基地,肩负着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保护和传承的历史使命。而非物质文化遗产又蕴含着丰富的教育价值,可以提升大学生的民族精神,锻炼他们的意志品格,激发他们的创新能力,培育他们的审美意识。因此,把非物质文化遗... 高校作为文化传承的重要基地,肩负着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保护和传承的历史使命。而非物质文化遗产又蕴含着丰富的教育价值,可以提升大学生的民族精神,锻炼他们的意志品格,激发他们的创新能力,培育他们的审美意识。因此,把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一种优质教育资源融入高校教育教学的各个主要环节,有利于促进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如果措施得当,既能通过大学的教育功能充分促进"非遗"的保护与传承,又能让"非遗"自身蕴含的特征与价值吻合大学教育功能的充分释放,从而使二者合目的地协调发展,最终构筑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的教育新路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物质文化遗产 高校 教育路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宋词第一名篇《念奴娇·赤壁怀古》经典化探析 被引量:20
16
作者 郁玉英 王兆鹏 《齐鲁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6期115-121,共7页
从宋至今,无论是在千年历史动态平衡中,还是在不同的历史阶段,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都是宋词中最具影响力的名篇。其经典地位在宋金时确立;元明时进一步提升;清代则稳中稍降,仍雄居榜首;二十世纪,影响力再次扩大。综观其经典... 从宋至今,无论是在千年历史动态平衡中,还是在不同的历史阶段,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都是宋词中最具影响力的名篇。其经典地位在宋金时确立;元明时进一步提升;清代则稳中稍降,仍雄居榜首;二十世纪,影响力再次扩大。综观其经典化之旅,该词在创作型读者群的影响最大,一直高位走高;其次为批评型读者群,影响力走势为"中—低—低—高";在大众读者中,起始偏低,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影响力日渐加强大。词作内在的审美力量,创作主体的独特性和超越意识,契合传统及时代需求等是该词保持恒久生命力的奥妙所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苏轼 《念奴娇·赤壁怀古》 经典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清人词学视野中的宋词经典 被引量:9
17
作者 郁玉英 王兆鹏 《江海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期201-207,共7页
宋词经典作为历史性的审美存在,是一代代读者选择的结果。根据清代词选、点评及唱和等传播接受宋词的有关资料数据,对清人选择和认同的宋词经典名篇进行定量分析,可以更客观、科学地揭示文学作品影响力的嬗变轨迹。数据统计结果显示,苏... 宋词经典作为历史性的审美存在,是一代代读者选择的结果。根据清代词选、点评及唱和等传播接受宋词的有关资料数据,对清人选择和认同的宋词经典名篇进行定量分析,可以更客观、科学地揭示文学作品影响力的嬗变轨迹。数据统计结果显示,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李清照《声声慢》、姜夔《暗香》、《疏影》等,是清人最喜爱的经典名篇。清人既传承了部分前代的宋词经典,也建构了一些新的宋词经典。清人对宋词经典的择汰,彰显出经典的两大特征:经典名篇的影响力是起伏不定的,变异性大于恒定性;经典既有鲜明的时代性,也具有突破时代文化环境局限的超越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清代词学 宋词 经典 影响力 定量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先秦盟誓的契约属性及其文化意蕴 被引量:8
18
作者 王公山 马玉红 《学术界》 CSSCI 北大核心 2008年第6期229-233,共5页
盟誓的基本内涵就是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个人或团体在神灵面前订约并发誓遵守的活动。无论从仪程还是内容上,盟誓都具备契约的属性。同时,先秦盟誓反映出其时代特有的文化内涵:立约者是相对独立的单位或个体,反映了其时代的自由度;立约当... 盟誓的基本内涵就是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个人或团体在神灵面前订约并发誓遵守的活动。无论从仪程还是内容上,盟誓都具备契约的属性。同时,先秦盟誓反映出其时代特有的文化内涵:立约者是相对独立的单位或个体,反映了其时代的自由度;立约当事人对契约的尊重与认同程度,反映其社会契约意识的普及度、民众卫权意识的自觉度与和平协商解决争端的价值趋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先秦 盟誓 契约属性 文化意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校“学评教”制度及教师教学业务发展评议——基于某校H老师的个案经历 被引量:12
19
作者 贺武华 彭保荣 《高教探索》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4期74-79,共6页
作为高校教学质量保障、促进教师业务发展的一项措施,"学评教"制度正被越来越多的高校推崇,同时也引发了不少矛盾和争议。事实上,"学评教"的自身质量受制于一系列的内外因素。通过对某校H老师个案经历的深度"... 作为高校教学质量保障、促进教师业务发展的一项措施,"学评教"制度正被越来越多的高校推崇,同时也引发了不少矛盾和争议。事实上,"学评教"的自身质量受制于一系列的内外因素。通过对某校H老师个案经历的深度"叙事",可以比较真实地反映"学评教"制度所存在的问题与缺陷,从而有助于进一步探讨"学评教"制度改进和高校教师教学业务发展的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学评教 教学质量 教学业务 个案研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陶渊明转向道家的思想轨迹 被引量:8
20
作者 任重 陈仪 《重庆社会科学》 2006年第3期64-69,共6页
陶渊明生活在门阀政治发展达到鼎盛的时代,动乱频仍,社会信仰日趋多元化,陶渊明思想中,儒、道、玄兼而有之而又逐渐偏向于道。道家思想对陶渊明的影响是最为深刻的持久的,他的任自然、守个性、越生死、忘得失、弃功名、厌官场、追求个... 陶渊明生活在门阀政治发展达到鼎盛的时代,动乱频仍,社会信仰日趋多元化,陶渊明思想中,儒、道、玄兼而有之而又逐渐偏向于道。道家思想对陶渊明的影响是最为深刻的持久的,他的任自然、守个性、越生死、忘得失、弃功名、厌官场、追求个性自由、喜山乐水等思想及行为,不仅造就了陶渊明的人文品格,也构成了其道家思想的主色调。纵观陶渊明的一生,其思想演进轨迹大致先儒而后道,由儒入道;前期受儒家影响多,后期受道家影响多,由此形成了陶渊明思想的道家倾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陶渊明 道家思想 儒家思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5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