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大豆叶绿素分子光能吸收特性 被引量:1
1
作者 康华靖 李进省 +4 位作者 王复标 彭春菊 牛正文 段世华 叶子飘 《生态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1454-1463,共10页
明确叶绿素分子有效光能吸收截面对深入了解植物光合过程具有重要意义。为定量且全面探讨光合色素分子有效光能吸收截面对光强的响应,以大豆(Glycine max)为例,设置全日照和遮荫两种光强处理,首先测量CO_(2)浓度分别为300、400、500μmo... 明确叶绿素分子有效光能吸收截面对深入了解植物光合过程具有重要意义。为定量且全面探讨光合色素分子有效光能吸收截面对光强的响应,以大豆(Glycine max)为例,设置全日照和遮荫两种光强处理,首先测量CO_(2)浓度分别为300、400、500μmol/mol和600μmol/mol时叶片电子传递速率对光强的响应曲线(J/I曲线);测量大豆叶片的叶绿素含量;然后结合光合机理模型计算本征光能吸收截面(σ_(ik))、有效光能吸收截面(σ′_(ik))和捕光色素分子处于激发态的最小平均寿命(τ_(min))等光合参数。结果表明,光合机理模型可很好地拟合两种光强条件下不同CO_(2)浓度下大豆叶片的J/I曲线,其决定系数均大于0.99;不同CO_(2)浓度下,遮荫和全日照下最大电子传递速率(J_(max))范围分别为126.03-164.34μmol m^(-2) s^(-1)和273.33-326.92μmol m^(-2) s^(-1),τ_(min)值范围分别为16.15-22.93 ms和3.65-4.64 ms。与全日照相比,遮荫条件下大豆叶片捕光色素分子的光能吸收能力明显较低,而处于最低激发态的叶绿素分子数则明显较大。相同光照处理下,不同CO_(2)浓度对大豆叶片的σ_(ik)和τ_(min)值无显著影响,而σ′_(ik)值随着CO_(2)浓度增加而整体呈减小趋势。以400μmol/mol CO_(2)浓度时的相关光合参数为例,结合电子传递速率计算公式,首次从叶绿素分子光能吸收特性角度定量解释了全日照条件下大豆叶片具较高J_(max)的原因。这为定量研究叶绿素分子有效光能吸收截面提供了新的研究手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光能吸收 本征光能吸收截面 有效光能吸收截面 光合机理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小麦水分利用效率对CO_(2)浓度响应的模型研究 被引量:1
2
作者 康华靖 楼珏 +2 位作者 王复标 安婷 叶子飘 《麦类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9期1171-1179,共9页
为了定量研究水分利用效率(water use efficiency,WUE)对CO_(2)浓度的响应,在植物光合作用对CO_(2)响应模型的基础上构建了WUE(分为内禀水分利用效率和瞬时水分利用效率,即WUEi和WUEinst)对CO_(2)(包括大气CO_(2)浓度和胞间CO_(2)浓度,... 为了定量研究水分利用效率(water use efficiency,WUE)对CO_(2)浓度的响应,在植物光合作用对CO_(2)响应模型的基础上构建了WUE(分为内禀水分利用效率和瞬时水分利用效率,即WUEi和WUEinst)对CO_(2)(包括大气CO_(2)浓度和胞间CO_(2)浓度,即Ca和Ci)的响应模型,并应用新构建的模型对小麦(Triticum aestivum L.)测量数据进行了拟合。结果表明,新构建的模型不仅可以很好地拟合小麦叶片WUE对CO_(2)浓度的响应曲线(包括WUEi-Ca、WUEi-Ci、WUEinst-Ca和WUEinst-Ci曲线),而且还可以直接给出小麦的最大WUEi和WUEinst以及相对应的饱和Ca和Ci。以小麦WUEi-Ca和WUEinst-Ca曲线拟合结果为例,得到的最大WUEi和WUEinst分别为176.29μmol·mol^(-1)和8.65 mol·mmol^(-1),其对应的观测值分别为172.96μmol·mol^(-1)和8.62 mol·mmol^(-1);拟合得到的饱和CO_(2)浓度分别为1410.52和1399.73μmol·mol^(-1),对应的观测值分别为1294.05和1332.84μmol·mol^(-1)。拟合值与观测值之间均无显著差异。由此可见,新建模型拟合得到的这些参数与观测值高度相符,可用于植物WUE对未来CO_(2)增加响应规律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 内禀水分利用效率 瞬时水分利用效率 CO_(2)响应 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