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3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含电子给体乙炔二茂铁化合物的光谱及电化学性质 被引量:3
1
作者 曹迁永 卢鑫 +2 位作者 匡仁云 李志华 杨震宇 《物理化学学报》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8期2158-2162,共5页
合成了三种含电子给体乙炔基桥连二茂铁化合物Fc—C≡C—Ph—(p-OMe)(3a),Fc—C≡C—Ph—(p-NMe2)(3b)与Fc—C≡C—Ph—(p-NPh2)(3c),并对其结构、光化学及电化学性质进行了表征.吸收光谱表明,所有化合物在可见光区400-550nm都可归属为F... 合成了三种含电子给体乙炔基桥连二茂铁化合物Fc—C≡C—Ph—(p-OMe)(3a),Fc—C≡C—Ph—(p-NMe2)(3b)与Fc—C≡C—Ph—(p-NPh2)(3c),并对其结构、光化学及电化学性质进行了表征.吸收光谱表明,所有化合物在可见光区400-550nm都可归属为Fe(II)→Cp—C≡C—Ph—(p-R)(Cp为环戊二烯基)的金属到配体的电荷跃迁(MLCT)光谱,同时检测到3a与3c氧化态在近红外区(分别位于946与1044nm)可归属为Cp—C≡C—Ph—(p-R)→Fe(III)的配体到金属的电荷跃迁(LMCT).电化学测试结果表明,三种化合物都有稳定的Fc+/Fc可逆氧化还原电位,且3b与3c还出现Ph—NR2的氧化电位.3b对质子表现出光及电化学敏感性,随着质子的加入,其MLCT光谱红移,Fc+/Fc电位正移,而Ph—NR2+/Ph—NR2峰消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二茂铁 质子化 吸收光谱 氧化 电化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流动注射化学发光法测定饮料中维生素C的含量 被引量:10
2
作者 王建国 汪敬武 易绣光 《江西农业学报》 CAS 2009年第5期99-101,共3页
根据维生素C对高锰酸钾氧化鲁米诺的化学发光有明显的抑制作用,结合流动注射建立了测定饮料中维生素C含量的流动注射化学发光法。该方法线性范围为1.0×10^-5~1.0×10^-4mol/L,检出限为4.0×10^-6mol/L,相对标准... 根据维生素C对高锰酸钾氧化鲁米诺的化学发光有明显的抑制作用,结合流动注射建立了测定饮料中维生素C含量的流动注射化学发光法。该方法线性范围为1.0×10^-5~1.0×10^-4mol/L,检出限为4.0×10^-6mol/L,相对标准偏差为2.0%,平均回收率为99.5%。该方法用于饮料中维生素C含量的测定,结果令人满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流动注射 化学发光 饮料 维生素C含量 测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应用镍超微电极的电化学表面增强拉曼光谱技术研究 被引量:1
3
作者 吴丽文 王玮 黄逸凡 《电化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期208-215,共8页
镍(Ni)电极在电化学中应用广泛。原位表征Ni电极表面的吸附物种有益于帮助理解电极反应历程、指导发展高效电催化剂。应用超微电极作为工作电极的电化学表面增强拉曼光谱技术结合了超微电极表面的传质特性和分子水平的高灵敏度表征,是研... 镍(Ni)电极在电化学中应用广泛。原位表征Ni电极表面的吸附物种有益于帮助理解电极反应历程、指导发展高效电催化剂。应用超微电极作为工作电极的电化学表面增强拉曼光谱技术结合了超微电极表面的传质特性和分子水平的高灵敏度表征,是研究Ni电化学的有力手段。本文所述的研究工作通过在金(Au)超微电极表面电吸附具有SERS活性的Au纳米粒子并恒电流沉积金属Ni薄层,制备并表征了具有SERS活性的Ni超微电极。在氢氧化钠溶液中的循环伏安实验和以4-甲基苯硫酚分子作为探针分子的SERS实验结果表明,沉积速率和沉积电量是影响超微电极表面Ni的覆盖度和SERS活性的关键因素。在吸附了直径为55 nm Au纳米粒子的、直径为10μm Au的超微电极表面,以100μA·cm^(-2)电流密度电沉积厚度约为5个原子层Ni的条件下,可获得Ni覆盖完好的、具有最强SERS活性的Ni超微电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微电极 表面增强拉曼光谱 电沉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两个含5-溴水杨酸钠(Ⅰ)/镉(Ⅱ)配合物的合成、晶体结构、Hirshfeld表面分析与抑菌活性 被引量:2
4
作者 熊欣婷 熊志强 +3 位作者 肖攀蕾 聂旭亮 宋秀英 易绣光 《无机化学学报》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9期1661-1670,共10页
由5-溴水杨酸(H_(2)BBA)合成了钠/镉配合物[Na(HBBA)]_(n) (1)和[Cd(HBBA)_(2)(4,4′-Bipy)]_(n) (2)(H_(2)BBA=5-溴水杨酸,4,4′-Bipy=4,4′-联吡啶)。通过元素分析、红外光谱、热重、粉末X射线衍射和单晶X射线衍射表征了其结构。配合... 由5-溴水杨酸(H_(2)BBA)合成了钠/镉配合物[Na(HBBA)]_(n) (1)和[Cd(HBBA)_(2)(4,4′-Bipy)]_(n) (2)(H_(2)BBA=5-溴水杨酸,4,4′-Bipy=4,4′-联吡啶)。通过元素分析、红外光谱、热重、粉末X射线衍射和单晶X射线衍射表征了其结构。配合物1的不对称单元中有1个钠离子和1个HBBA-。钠离子是六配位的三棱柱构型,HBBA-配体的3个氧原子分别与2个钠离子配位,连接相邻的钠离子形成了3条一维链结构,HBBA-配体连接相邻的3条一维链形成了二维网络结构。分子间氢键连接相邻的二维网络结构形成了三维氢键网络结构。配合物2中有1个镉离子、2个HBBA-和1个4,4′-Bipy。镉离子是六配位的扭曲八面体构型,4,4′-Bipy配体连接相邻的2个镉离子形成了一维链结构。分子间氢键连接相邻的一维链结构形成了三维氢键网络结构。通过Hirshfeld表面和指纹图分析了配合物晶体中的弱分子间作用力。详细研究了配合物1和2的热稳定性和抑菌活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5-溴水杨酸 配合物 合成 晶体结构 Hirshfeld表面分析 抑菌活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复合纳米材料MoS_(2)@CNTs光电催化降解盐酸四环素的研究 被引量:2
5
作者 袁盛力 何德勇 +2 位作者 方洁 欧千慧 熊艳 《现代化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9期97-102,共6页
通过水热法成功合成了不同MoS_(2)与CNTs质量比的复合纳米光催化材料MoS_(2)@CNTs-x%,并通过滴涂法制备具有光电响应的M@C-x%/FTO光电极。利用SEM、XRD、UV-Vis DRS、I-t、EIS和M-S曲线等表征方法分析了复合纳米催化剂的微观形貌、晶体... 通过水热法成功合成了不同MoS_(2)与CNTs质量比的复合纳米光催化材料MoS_(2)@CNTs-x%,并通过滴涂法制备具有光电响应的M@C-x%/FTO光电极。利用SEM、XRD、UV-Vis DRS、I-t、EIS和M-S曲线等表征方法分析了复合纳米催化剂的微观形貌、晶体结构、光电化学性能。将M@C-x%/FTO光电极用于光电催化降解盐酸四环素,考察了四环素(TC)初始质量浓度、初始pH对光电催化降解盐酸四环素的影响。运用自由基捕获实验鉴定了光电催化降解过程中的主要反应活性物种;并结合光催化剂能带分析光电催化降解机理。结果表明,电极M@C-5%/FTO具有最佳的光电催化性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光电催化 盐酸四环素 降解率 MoS_(2) CNTS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共价有机框架材料在环境修复领域中吸附有机污染物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3
6
作者 候林丽 张梦玲 +2 位作者 郎锋祥 郑希怡 刘利民 《化工进展》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0期5837-5856,共20页
共价有机框架(COFs)是一类由轻质元素通过共价键连接的具有周期有序的新兴多孔晶体材料,具有比表面积大、孔隙可调、热稳定性高、结构易修饰等特点,是环境修复领域中吸附去除有机污染物的理想材料。本文主要综述了近年来氮基键、离子型... 共价有机框架(COFs)是一类由轻质元素通过共价键连接的具有周期有序的新兴多孔晶体材料,具有比表面积大、孔隙可调、热稳定性高、结构易修饰等特点,是环境修复领域中吸附去除有机污染物的理想材料。本文主要综述了近年来氮基键、离子型、接枝官能团、手性、复合功能化五种不同类型COFs材料吸附去除药物、农药、染料、工业副产物等有机污染物的研究进展。首先,从COFs拓扑结构和孔壁化学环境两个角度揭示了COFs材料捕获有机污染物有效路径,分类讨论了其吸附机理机制;接着,分析了五种不同类型COFs材料的具体合成路径及其吸附应用效果,并简要归纳了相应性能指标参数;最后,针对目前COFs材料在环境修复领域中工业化大规模生产面临的实际问题提供了一些建议,总结了“自下而上”、“后合成”两种策略调控COFs高效吸附与特异性选择相匹配面临的挑战,并指出基于构效结合思维获得性能良好的COFs材料仍任重道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共价有机框架材料 有机污染物 吸附 作用机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目数氢氧化镁在PVC能源线缆中的应用 被引量:2
7
作者 宋建强 彭鹤松 +2 位作者 肖小兵 钟晨 徐灵峰 《塑料》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161-167,共7页
基于无机阻燃剂的高效阻燃和抑烟特性,采用机械法和风选相集合的方法制备了高目数氢氧化镁(MH),并将其添加到聚氯乙烯(PVC)能源线缆中制备成复合材料。利用热失重仪、极限氧指数、烟密度测试箱等对该电线电缆的热性能、燃烧性能、烟密... 基于无机阻燃剂的高效阻燃和抑烟特性,采用机械法和风选相集合的方法制备了高目数氢氧化镁(MH),并将其添加到聚氯乙烯(PVC)能源线缆中制备成复合材料。利用热失重仪、极限氧指数、烟密度测试箱等对该电线电缆的热性能、燃烧性能、烟密度等物理性能进行了测试,并且采用拉曼光谱仪、扫描电镜和能谱仪对最终的燃烧残炭进行了相关检测。研究结果表明,高目数MH的添加能有效地提高复合材料的热稳定性,T5%和T50%分别提升了3.1%和39.8%,且能够显著提高燃烧后的残炭率。同时,也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提升PVC复合材料的阻燃抑烟特性,LOI值提升了4.8%,最大烟密度和烟密度等级分别降低了20.9%和29.7%;高目数MH的添加还能够有效地改善残炭的晶化结构及有序化程度,对于炭层的力学强度有提升效果,即能够更有效地抵抗热流和质流的传递;另外,其高目数MH的添加使炭层表面更为致密连续,提升了凝聚相阻隔效果。综上所述,物理法制备的高目数MH在能源线缆中存在较大的应用潜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目数氢氧化镁 阻燃线缆 热稳定性 燃烧性能 成炭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两种镁盐复配在改性PVC能源线缆中的应用
8
作者 彭鹤松 李海滨 +2 位作者 邱文福 徐灵峰 陈超 《工程塑料应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158-165,共8页
两种镁基无机矿物粉体是绿色环保的天然产物,分别可以在热稳定性和抑烟性能方面实现更宽区间、更大范围优势互补,采用物理研磨法分别制备了水镁石粉(MH)和不同目数的水菱镁石粉(HM),并尝试将MH复配不同目数的HM粉体添加到聚氯乙烯(PVC)... 两种镁基无机矿物粉体是绿色环保的天然产物,分别可以在热稳定性和抑烟性能方面实现更宽区间、更大范围优势互补,采用物理研磨法分别制备了水镁石粉(MH)和不同目数的水菱镁石粉(HM),并尝试将MH复配不同目数的HM粉体添加到聚氯乙烯(PVC)能源电线电缆中制备复合材料。利用极限氧指数、烟密度测试箱、万能力学实验机和热失重仪等对该PVC能源电线电缆的燃烧性能、烟密度、力学性能和热性能等进行了测试,并且使用拉曼光谱仪、扫描电子显微镜和能谱仪对最终的燃烧残炭进行了检测。结果表明,MH复配高目数HM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提高PVC复合材料的阻燃特性,尤其是最大烟密度和烟密度等级分别下降了33.6%和42.9%;同时,可以有效地提高PVC能源电线电缆的热稳定性,体现在初始降解温度和热解50%时温度分别提高了5.3%和56.5%,且能够大幅提高燃烧后的残炭率,在600℃和800℃分别提升了3.6倍和4.3倍。MH和高目数HM复配添加还能够有效改善残炭的有序化程度,使得残炭更为致密连续,既能够有效地抵抗热流、质流和气流的传递,又能促进MgO在残炭表面的凝聚,有效提升物理阻隔效果。最后,物理法制备高目数镁基粉体价格低廉,综合应用成本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种镁基粉体 聚氯乙烯电缆材料 燃烧性能 抑烟性能 炭层有序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微纳钙质硅酸盐的遮盖力研究
9
作者 宋波 彭鹤松 +1 位作者 李海滨 徐灵峰 《无机盐工业》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0期70-75,共6页
利用天然矿物粉体作为功能材料,是实现无机矿物粉体高值化和可持续发展的特色路径,其中,通过精细化研磨和可控风选分级制得的微纳钙质硅酸盐就是一种极具应用价值的粉体功能材料。主要考察了微纳钙质硅酸盐对漆膜和PVC复合薄膜的遮盖力... 利用天然矿物粉体作为功能材料,是实现无机矿物粉体高值化和可持续发展的特色路径,其中,通过精细化研磨和可控风选分级制得的微纳钙质硅酸盐就是一种极具应用价值的粉体功能材料。主要考察了微纳钙质硅酸盐对漆膜和PVC复合薄膜的遮盖力、热氧老化等性能的影响规律,并采用耐洗刷仪、反射率测定仪等设备对建筑涂料的耐洗刷次数、耐沾污性和对比率等性能进行了测试,进一步采用自动白度仪、万能力学试验机和热氧老化试验箱等设备对添加了微纳钙质硅酸盐的PVC复合薄膜的白度、力学性能、抗热氧老化等指标进行了研究。研究结果显示,引入微纳钙质硅酸盐后,不仅使得漆膜的耐沾污性能提升了22.2%,漆膜的对比率也得到极大提升(提升了32.7%),还能一定程度上提升复合薄膜的白度(提升了2.0%),同时,复合薄膜的拉伸强度提升了9.6%,且其抗热氧老化性能也得到了改善。可以发现,微纳钙质硅酸盐的超细化、高白度及优良的耐热稳定性是提升漆膜和PVC复合薄膜遮盖力和抗热氧老化性的关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纳钙质硅酸盐 遮盖力 涂料 树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荔枝果园土壤脲酶活性与土壤肥力的关系研究 被引量:15
10
作者 贾若凌 李丽 +1 位作者 刘香玲 邓以邦 《河南农业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6期79-81,共3页
选择广东光良镇高、低产园荔枝果树树冠滴水线处水平向内外和不同深度的土壤样品为研究对象,分析荔枝根际土壤脲酶活性及其与土壤理化特性、荔枝产量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高产园的土壤脲酶活性显著高于低产园的土壤脲酶活性。经统计分... 选择广东光良镇高、低产园荔枝果树树冠滴水线处水平向内外和不同深度的土壤样品为研究对象,分析荔枝根际土壤脲酶活性及其与土壤理化特性、荔枝产量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高产园的土壤脲酶活性显著高于低产园的土壤脲酶活性。经统计分析,土壤脲酶活性与土壤有机质、全氮、全磷、全钾的含量呈极显著正相关,与碱解氮、速效磷、速效钾的含量呈显著正相关。而且脲酶活性在土壤中的分布有一定的规律性:水平分布是在树冠滴水线处,脲酶活性最高,由此处向内向外脲酶活性逐渐降低;垂直分布是0~20 cm土层脲酶活性最高,随土层的加深而逐渐降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荔枝 根际土壤 脲酶活性 养分含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5种共栖蝙蝠的形态和回声定位声波特征 被引量:6
11
作者 郭新春 卢冠军 +2 位作者 孙克萍 黄赣生 冯江 《江西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期84-88,共5页
通过分析5种共栖蝙蝠的形态和回声定位声波特征,研究了它们空间生态位分化问题.结果发现:大蹄蝠(Hipposideros armiger)是共栖蝙蝠中体型最大的物种,适合在开阔的树冠或空地上方快速飞行;中菊头蝠(Rhinolophus affinis)、皮氏菊头蝠(Rhi... 通过分析5种共栖蝙蝠的形态和回声定位声波特征,研究了它们空间生态位分化问题.结果发现:大蹄蝠(Hipposideros armiger)是共栖蝙蝠中体型最大的物种,适合在开阔的树冠或空地上方快速飞行;中菊头蝠(Rhinolophus affinis)、皮氏菊头蝠(Rhinolophus pearsoni)和大耳菊头蝠(Rhinolophus macrotis)体型中等,中菊头蝠和皮氏菊头蝠适合在树冠下捕食,大耳菊头蝠适合在较复杂的树林中、枝叶间捕食;大卫鼠耳蝠(Myotis davidii)是我国特有种,也是5种共栖蝙蝠中体型最小的种类,适合在复杂树冠间、枝叶间和灌丛中捕食较小的昆虫.所以,同域共栖5种蝙蝠的空间生态位显著分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共栖蝙蝠 形态特征 回声定位声波 空间生态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二维双层蜂窝状锌配合物的合成、晶体结构及性质研究(英文) 被引量:4
12
作者 刘冬生 隋岩 +2 位作者 陈文通 黄长沧 陈建中 《无机化学学报》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8期1607-1612,共6页
利用水热反应合成了一种新的二维双层蜂窝状锌配合物{[Zn2(atz)3(N3)].H2O}n(1)(atz=5-氨基四氮唑),并用元素分析,红外光谱和X-射线单晶衍射对其结构进行了表征,该配合物属单斜晶系,C2/m空间群,晶胞参数为:a=1.0397(2)nm,b=1.7927(4)nm,... 利用水热反应合成了一种新的二维双层蜂窝状锌配合物{[Zn2(atz)3(N3)].H2O}n(1)(atz=5-氨基四氮唑),并用元素分析,红外光谱和X-射线单晶衍射对其结构进行了表征,该配合物属单斜晶系,C2/m空间群,晶胞参数为:a=1.0397(2)nm,b=1.7927(4)nm,c=1.109 2(2)nm,V=1.887 0(7)nm3,Z=4。该锌配合物是由N3-和原位合成的5-氨基四氮唑阴离子构成,拓扑分析表明该化合物显示出独特的4-连接六边形的蜂窝双层结构。同时还测定了该化合物的热稳定性及荧光性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锌配合物 5-氨基四氮唑 晶体结构 热稳定性 荧光性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纳米氧化镁分离富集-火焰原子吸收光谱法测定水样中痕量铜、镍、锌 被引量:4
13
作者 施踏青 龙文清 +2 位作者 黄俭根 钟凡 黄春芳 《理化检验(化学分册)》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2期1394-1395,1398,共3页
提出了纳米氧化镁吸附富集铜、镍和锌,稀乙酸作洗脱剂洗脱,火焰原子吸收光谱法测定水样中痕量铜、镍和锌的方法。在优化的试验条件下,纳米氧化镁对铜、镍、锌的吸附容量分别为8.4,9.6,8.7 mg·g^(-1);铜、镍、锌的检出限(3σ)分别为... 提出了纳米氧化镁吸附富集铜、镍和锌,稀乙酸作洗脱剂洗脱,火焰原子吸收光谱法测定水样中痕量铜、镍和锌的方法。在优化的试验条件下,纳米氧化镁对铜、镍、锌的吸附容量分别为8.4,9.6,8.7 mg·g^(-1);铜、镍、锌的检出限(3σ)分别为5.4,7.3,4.1 μg·L^(-1),相对标准偏差(n=10)依次为3.5%,4.8 9/6,4.4%。方法用于水样中铜、镍和锌含量的测定,回收率在96%~103%之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火焰原子吸收光谱法 纳米氧化镁 分离富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潮湿环境土遗址加固保护剂研究进展 被引量:5
14
作者 方小牛 匡仁云 +2 位作者 冯桂龙 陈海辉 易绣光 《化工新型材料》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6期10-12,共3页
土遗址是古文化遗产中重要的一部分,潮湿环境土遗址保护是世界性的难题,近年来得到了文物保护界的高度重视。在介绍潮湿环境的界定和分类的基础上,按照保护材料的化学组成分类,对近年来潮湿环境土遗址加固保护剂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为... 土遗址是古文化遗产中重要的一部分,潮湿环境土遗址保护是世界性的难题,近年来得到了文物保护界的高度重视。在介绍潮湿环境的界定和分类的基础上,按照保护材料的化学组成分类,对近年来潮湿环境土遗址加固保护剂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为相关研究提供参考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遗址 潮湿环境 加固剂 保护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分散度Fe_3O_4纳米球的粒径控制合成及磁性能 被引量:4
15
作者 李小东 郭新春 +3 位作者 刘浩梅 刘跃军 范淑红 颜爱国 《功能材料》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7期1233-1236,共4页
采用CTAB作保护剂,在较低温度下,成功地制备出高分散度的Fe3O4纳米材料。通过改变反应条件和保护剂的种类,可在20~360nm范围内有效调控Fe3O4纳米颗粒的粒径。利用X射线衍射仪、透射电子显微镜和扫描电子显微镜等对样品的晶体结构、粒... 采用CTAB作保护剂,在较低温度下,成功地制备出高分散度的Fe3O4纳米材料。通过改变反应条件和保护剂的种类,可在20~360nm范围内有效调控Fe3O4纳米颗粒的粒径。利用X射线衍射仪、透射电子显微镜和扫描电子显微镜等对样品的晶体结构、粒径、形貌和化学组成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所得Fe3O4纳米晶的粒径均匀,形貌为球形,分散度好。利用振动样品磁强计测量了室温下140nm粒径样品的磁性能。结果表明,Fe3O4纳米材料具有典型的软磁特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分散度 Fe3O4纳米球 溶剂热 粒径控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闽北3种人工林土壤游离氨基酸组成及其差异研究 被引量:7
16
作者 郭新春 曹裕松 邢世和 《江西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13年第3期310-315,共6页
3种人工林土壤游离氨基酸总含量表现出明显的垂直分布特征.针阔叶混交林和针叶林表层(0~20 cm)土壤游离氨基酸含量显著高于深层(20~40 cm)土壤的含量(P<0.05);而阔叶林表层土壤游离氨基酸含量低于深层土壤的含量,但差异不显著.土... 3种人工林土壤游离氨基酸总含量表现出明显的垂直分布特征.针阔叶混交林和针叶林表层(0~20 cm)土壤游离氨基酸含量显著高于深层(20~40 cm)土壤的含量(P<0.05);而阔叶林表层土壤游离氨基酸含量低于深层土壤的含量,但差异不显著.土壤游离氨基酸各组分均表现出显著的垂直分布特征,阔叶林表层土壤中天冬氨酸、谷氨酸、组氨酸、精氨酸和苯丙氨酸的含量显著高于深层土壤对应组分的含量,但苏氨酸、脯氨酸、甘氨酸、丙氨酸、亮氨酸显著低于深层土壤对应组分的含量;针阔叶混交林表层土壤中酪氨酸、组氨酸和脯氨酸低于深层土壤的含量,而其余组分均显著高于深层土壤的含量;而针叶林中除甲硫氨酸和赖氨酸外,其余15种氨基酸在表层土壤中的含量均高于深层土壤中对应组分的含量.3种人工林中无论是表层土壤还是深层土壤,游离氨基酸均以中性氨基酸含量为最高,碱性和酸性氨基酸含量次之,含硫氨基酸含量最低.表层土壤中天冬氨酸、丝氨酸、谷氨酸、甘氨酸、丙氨酸、缬草氨酸、甲硫氨酸、异亮氨酸、亮氨酸和精氨酸的含量依次为:针叶林<阔叶林<针阔叶混交林,而赖氨酸和脯氨酸的含量则以针叶林为最高,针阔叶混交林次之,阔叶林最低;阔叶林表层土壤中络氨酸和胱氨酸含量最高.深层土壤中各组分氨基酸除赖氨酸之外均以针叶林中含量最低,针阔叶混交林次之,而阔叶林中含量最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针叶林 阔叶林 针阔叶混交林 游离氨基酸 氨基酸组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微生物混凝剂预处理废纸造纸废水实验研究 被引量:8
17
作者 曾建忠 胡萃 +2 位作者 李爱平 林俊岳 应少明 《中国造纸》 CAS 北大核心 2010年第3期27-30,共4页
废纸造纸系统高度封闭时无机盐的积累会引起造纸过程受阻和产品质量受损,在实验室制备了一种高效微生物混凝剂(MBF-6),并将其用于废纸造纸废水的处理。结果表明,在较宽pH值范围内,微生物混凝剂MBF-6对废水有很好的处理效果。在常温、pH... 废纸造纸系统高度封闭时无机盐的积累会引起造纸过程受阻和产品质量受损,在实验室制备了一种高效微生物混凝剂(MBF-6),并将其用于废纸造纸废水的处理。结果表明,在较宽pH值范围内,微生物混凝剂MBF-6对废水有很好的处理效果。在常温、pH值7.0、MBF-6用量25 mL/L的条件下,SS、CODCr的去除率分别为95%、83%;温度对SS去除率的影响不大,但对CODCr去除率的影响较大且低温有利于提高CODCr去除率;与传统混凝剂Al2(SO4)3和FeCl3相比,微生物混凝剂MBF-6具有混凝沉降速度快且效果好的特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生物混凝剂 混凝 废纸造纸废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3种人工林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与可溶性有机氮的相关性 被引量:6
18
作者 郭新春 曹裕松 +1 位作者 刘苑秋 邢世和 《江西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期131-137,共7页
土壤可溶性有机氮(SON)不仅直接影响生态系统土壤养分的有效性和流动性,还在微生物生化循环中起着关键作用,但是目前有关土壤微生物群落组成与SON含量的相关性报道很少。测定了南方3种人工林土壤SON含量及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结果表明... 土壤可溶性有机氮(SON)不仅直接影响生态系统土壤养分的有效性和流动性,还在微生物生化循环中起着关键作用,但是目前有关土壤微生物群落组成与SON含量的相关性报道很少。测定了南方3种人工林土壤SON含量及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结果表明土壤水溶性SON含量表现出明显的垂直分布,表层土壤(0~20 cm)水溶性SON含量极显著地高于深层土壤(20~40 cm);不同林型土壤SON含量差异不显著;针阔混交林土壤微生物、细菌、真菌和放线菌的相对生物量极显著地高于阔叶林和针叶林(P<0.001),阔叶林土壤微生物量、细菌和放线菌显著高于针叶林,但阔叶林土壤真菌的相对生物量显著低于针叶林(P<0.05)。假单孢菌和甲烷氧化菌的相对生物量以阔叶林为最高(分别为9 756.3±751.7和1 476.3±15.5 nmol PLFA/g),显著高于针阔混交林和针叶林,而针阔混交林显著高于针叶林(P<0.05)。土壤SON与土壤微生物各组分之间存在显著的正相关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可溶性有机氮 土壤微生物 人工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水杨醛双缩二氨基硫脲二丁基锡配合物的合成及杀菌活性研究 被引量:9
19
作者 方小牛 戴美珍 +1 位作者 李晓红 匡仁云 《化学研究与应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5期680-684,共5页
利用1,5-水杨醛双缩二氨基硫脲席夫碱与二丁基氧化锡为原料,在苯-甲苯混合溶剂中回流反应合成了有机锡席夫碱配合物,用元素分析、红外光谱、核磁共振谱对目标化合物结构进行了结构表征,并用X-射线单晶衍射对其结构进行了确证。晶体结构... 利用1,5-水杨醛双缩二氨基硫脲席夫碱与二丁基氧化锡为原料,在苯-甲苯混合溶剂中回流反应合成了有机锡席夫碱配合物,用元素分析、红外光谱、核磁共振谱对目标化合物结构进行了结构表征,并用X-射线单晶衍射对其结构进行了确证。晶体结构分析表明,标题配合物的晶体属三斜晶系,P-1空间群,每个独立单元中含有两个分子结构单元,晶胞参数:a=1.29705(6)nm,b=1.36654(7)nm,c=1.68517(8)nm,α=72.059(1)o,β=87.339(1)o,γ=63.435(1)o,V=2.5270(2)nm3,Z=4,Dcalc=1.433 g/cm3,μ=1.119 mm-1,F(000)=1112,R1=0.0563,wR2=0.1530。分子间经典的N—H…N氢键使分子相互缔合形成二聚体,后者再通过范德华作用力结合堆积形成完全的晶体结构。杀菌活性测定结果表明,标题化合物及其类似物的杀菌活性具有较大的选择性,对苏云金杆菌(B.thuringiensis)和枯草杆菌(B.Subtilis)的杀菌能力较高,而对大肠杆菌(E.Coli)和金黄色葡萄球菌(S.Aureus)的杀菌能力较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有机锡配合物 晶体结构 抑菌活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由凝胶因子形成的十四酸异丙酯超分子凝胶制备与表征 被引量:5
20
作者 冯桂龙 陈海辉 +1 位作者 易绣光 钟路平 《化学研究与应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期26-30,共5页
采用双十八烷基-L-苯丙氨酸(Bis18-L-Phe)为凝胶因子,制备了具有热可逆性的十四酸异丙酯(IPM)超分子凝胶。IPM凝胶相转变温度(Tgel)随Bis18-L-Phe浓度增大而增加。偏光显微镜(POM)显示在整个IPM凝胶中形成了相互缠绕的针状聚集体。FT-I... 采用双十八烷基-L-苯丙氨酸(Bis18-L-Phe)为凝胶因子,制备了具有热可逆性的十四酸异丙酯(IPM)超分子凝胶。IPM凝胶相转变温度(Tgel)随Bis18-L-Phe浓度增大而增加。偏光显微镜(POM)显示在整个IPM凝胶中形成了相互缠绕的针状聚集体。FT-IR光谱分析表明Bis18-L-Phe分子间酰胺的氢键作用是IPM凝胶形成的一个重要驱动力。IPM凝胶动力学研究表明凝胶时间随Bis18-L-Phe浓度的增大而缩短,随着温度升高而延长,因此IPM凝胶时间可以通过温度和Bis18-L-Phe浓度调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十四酸异丙酯 凝胶因子 超分子凝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