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7篇文章
< 1 2 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基于三阶段DEA和SE-DEA模型的城市轨道交通运输效率测度方法研究 被引量:1
1
作者 吕秋霞 王文宪 +1 位作者 程碧荣 成琳娜 《铁道运输与经济》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72-179,189,共9页
城市轨道交通项目投资巨大且影响时间长,其运输效率的研究对轨道交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现实意义。针对传统DEA模型仅能体现决策单元DEA有效或无效,未考虑外在影响因素的缺陷,采用三阶段DEA模型和超效率DEA,对2019—2023年全国24个城市... 城市轨道交通项目投资巨大且影响时间长,其运输效率的研究对轨道交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现实意义。针对传统DEA模型仅能体现决策单元DEA有效或无效,未考虑外在影响因素的缺陷,采用三阶段DEA模型和超效率DEA,对2019—2023年全国24个城市的轨道交通的运输效率进行了测算和投影分析。该模型引入随机前沿分析技术剔除了外部环境因素对效率的影响,获得了更加准确的运输效率排序,并给出了DEA无效城市投入产出的改进方向和策略。研究结果表明:制式结构、交通分担率、线网条件等环境因素对综合技术效率有不同程度的影响。剔除这些因素后,平均纯技术效率有明显提升,规模效率普遍下降,综合技术效率整体略有下降。投影分析结果显示,大多数城市轨道交通资源配置能力已较优,改进幅度不大,但规模效率不足,客运量和周转量都有待不同程度的提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轨道交通 运营效率 三阶段DEA 超效率分析 投影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城市轨道交通拟动态随机用户均衡分配方法
2
作者 苏焕银 莫尚霖 代慧子 《交通运输系统工程与信息》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273-281,共9页
为准确、快速掌握客流在城市轨道交通网络上的时空分布,本文提出适用于城市轨道交通网络的拟动态随机用户均衡分配模型及算法,将OD客流分配到线路区间上的不同时段内,获得网络上各线路区间在各时段内的客流分布。首先,设计换乘网络描述... 为准确、快速掌握客流在城市轨道交通网络上的时空分布,本文提出适用于城市轨道交通网络的拟动态随机用户均衡分配模型及算法,将OD客流分配到线路区间上的不同时段内,获得网络上各线路区间在各时段内的客流分布。首先,设计换乘网络描述不同出发时段的乘客出行过程,综合考虑候车时间、停站时间、运行时间、拥挤效益、换乘时间和换乘惩罚费用设计路径费用,路径费用随出发时段发生变化。在此基础上,设计拟动态随机用户均衡分配模型,并通过理论推导证明了模型的最优解在各个时段内均达到随机用户均衡状态。设计基于有效路径的动态相继平均算法对模型进行求解,在广州地铁网络上进行实验,算法收敛速度较快,达到了较高的收敛精度要求。分析不同随机性参数下的乘客路径选择情况,多数乘客倾向于选择最小费用有效路径,这些路径换乘次数往往最少,但出行里程不一定最短。分析线路区间上客流的时空分布特征,结果显示,部分线路区间上的客流分布具有显著的早晚高峰特征和潮汐现象,符合线路所在的区域特征和市内乘客的通勤出行习惯,证实了客流分配结果的合理性,具有一定的实际应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铁路运输 随机用户均衡 相继平均算法 客流分配 换乘网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温度和湿度下激光熔覆304L不锈钢局部修复车轮的摩擦磨损性能
3
作者 叶榕伟 王欣纪 +4 位作者 邹港 徐逸勋 何成刚 李尚桂 刘吉华 《机械工程材料》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89-96,共8页
采用激光熔覆304不锈钢对CL60钢车轮试样进行局部修复,研究了不同温度和相对湿度条件(25℃,60%;50℃,60%;50℃,90%)下修复车轮试样的摩擦磨损性能。结果表明:温度越高,稳定摩擦因数越小,在温度50℃下相对湿度对稳定摩擦因数几乎无影响;... 采用激光熔覆304不锈钢对CL60钢车轮试样进行局部修复,研究了不同温度和相对湿度条件(25℃,60%;50℃,60%;50℃,90%)下修复车轮试样的摩擦磨损性能。结果表明:温度越高,稳定摩擦因数越小,在温度50℃下相对湿度对稳定摩擦因数几乎无影响;温度越高或相对湿度越小,局部修复车轮的磨损质量损失和裂纹长度角度越大,耐磨性能越差。在温度25℃、相对湿度60%条件下,车轮表面熔覆层与基体结合区靠近基体一侧存在大块材料剥落和小角度多层裂纹,裂纹向材料内部扩展,损伤较严重;相对湿度保持60%不变、温度提高至50℃,熔覆层损伤程度减轻,结合区出现明显的分界线且无明显裂纹;温度升高至50℃、相对湿度增加至90%,熔覆层内无明显损伤,结合区有少量剥落坑,依然存在明显分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车轮 U75钢轨 激光熔覆修复 温度 湿度 磨损性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一种SCNGO-MMPE-VMD的滚动轴承故障诊断方法
4
作者 张涛 魏彪 +2 位作者 李永健 马赫 何勇 《现代电子技术》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2期54-60,共7页
针对滚动轴承故障诊断中种群分布不均匀及算法早熟收敛问题,提出一种SCNGO-MMPE-VMD的滚动轴承故障诊断方法。首先,利用折射反向学习方法初始化种群,并生成反向解,有效扩大搜索范围;然后,将正余弦算法(SCA)策略引入北方苍鹰优化算法(NGO... 针对滚动轴承故障诊断中种群分布不均匀及算法早熟收敛问题,提出一种SCNGO-MMPE-VMD的滚动轴承故障诊断方法。首先,利用折射反向学习方法初始化种群,并生成反向解,有效扩大搜索范围;然后,将正余弦算法(SCA)策略引入北方苍鹰优化算法(NGO)勘察阶段,通过非线性加权系数ω动态调节步长搜索因子,降低个体位置更新对局部信息的依赖,显著提高算法收敛速度与精度;最后,构建多尺度均值排列熵(MMPE)与峭度的融合指标作为适应度函数,增强故障特征敏感性。通过对不同的实测信号进行测试,结果表明,在强噪声干扰下,相较传统方法,所提方法可提前300 min(初期故障)和700 min(微弱故障)识别故障特征,验证了其工程实用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正余弦算法 滚动轴承 故障诊断 改进北方苍鹰优化算法 多尺度均值排列熵 变分模态分解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考虑韧性影响的地铁网络承载特性研究
5
作者 唐兆鑫 朱昌锋 +3 位作者 安醇 成琳娜 王傑 章超 《铁道科学与工程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2504-2517,共14页
风险事件扰动下地铁网络部分站点功能受损导致网络承载性骤降,有效控制网络结构承载性及功能承载性的降低程度,是确保地铁网络运行效率及服务水平的关键措施。在分析韧性影响下地铁网络承载特性的基础上,通过引入复杂网络理论,构建基于... 风险事件扰动下地铁网络部分站点功能受损导致网络承载性骤降,有效控制网络结构承载性及功能承载性的降低程度,是确保地铁网络运行效率及服务水平的关键措施。在分析韧性影响下地铁网络承载特性的基础上,通过引入复杂网络理论,构建基于系统不同机能承载性及韧性性能函数。通过考虑乘客风险决策中的有限理性因素和地铁网络恢复行为,分别构建基于前景理论的负载重分配策略和基于系统恢复速率的恢复策略,进而得到考虑乘客有限理性行为的地铁网络级联失效与恢复模型。在此基础上,提出一种考虑恢复过程的地铁网络级联失效算法,对级联失效与恢复过程中网络机能承载性及韧性进行仿真。以成都地铁为例验证了模型及算法的有效性,并通过参数扰动分析揭示不同参数场景下系统机能的变化规律。研究结果表明:级联失效下的承载性和韧性均低于非级联失效场景,且级联失效行为对连通承载性的影响较大。较高站点承载余量和较大系统恢复速率均会提高系统承载性和韧性,且承载性的提升作用显著。系统承载性与韧性间呈正相关性,且当韧性值处于高位时,系统承载性的稳定程度较高。在实际运营中应做到事前风险合理管控,事后损伤高效修复,尽可能提升系统承载性。本研究为地铁运营企业制定风险防控策略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铁网络 系统韧性 系统承载性 级联失效 恢复过程 有限理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湿热环境下车轮材料局部激光熔覆不锈钢粉末涂层磨损与损伤行为
6
作者 何成刚 王欣纪 +5 位作者 俞茹昕 付斌 叶榕伟 刘吉华 邹港 徐逸勋 《中国表面工程》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372-383,共12页
随着铁路运输的不断发展,暴露在湿热环境中的列车车轮磨损日益加剧,严重影响列车服役的安全性。激光熔覆技术作为先进的材料表面改性技术,已被证实通过熔覆在车轮表面能够强化车轮的抗腐蚀和抗磨损性能,但在车轮材料局部修复方向还有较... 随着铁路运输的不断发展,暴露在湿热环境中的列车车轮磨损日益加剧,严重影响列车服役的安全性。激光熔覆技术作为先进的材料表面改性技术,已被证实通过熔覆在车轮表面能够强化车轮的抗腐蚀和抗磨损性能,但在车轮材料局部修复方向还有较大的研究空间。为研究湿热环境下车轮材料局部激光熔覆不锈钢粉末涂层磨损与损伤行为,使用三种不锈钢粉末(304L、316L、420)对车轮试样表面进行激光熔覆局部修复,分析修复涂层的微观组织和硬度,利用温湿控制系统和MMS-2A摩擦磨损试验机进行高温高湿环境下的摩擦磨损试验,使用维氏硬度仪、便携式显微镜、扫描电子显微镜(SEM)、光学显微镜(OM)对损伤形貌进行观察与分析。结果表明:三种熔覆涂层试样的摩擦因数变化过程相似,大致分为磨合与稳定两个阶段,但420涂层试样的摩擦因数在低转速时的波动较为严重;经局部修复后的车轮试样磨损率在2μg/m以下,处于较低水平,间接表明利用激光熔覆技术对受损车轮进行局部修复的可行性;试验后三种熔覆车轮试样表面和剖面区域均存在损伤,但损伤程度不同。316L和420熔覆车轮试样表面的涂层区和基体区域损伤较为严重,剖面区域也存在较多的剥落坑和大角度短裂纹,420熔覆涂层试样中裂纹角度和长度最大;304L熔覆涂层同车轮基体结合较好,试验后结合区域内仅存在少量剥落,热影响区附近存在少量磨屑,且涂层区和基体区裂纹角度小,裂纹深度浅,磨损量较小,表现出较好的抗磨损和抗疲劳性,因此在高温高湿环境下较为适合车轮的局部修复。研究结果可为激光熔覆技术在列车车轮局部修复的应用与优化提供理论与技术指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激光熔覆 损伤车轮 微观组织 磨损 滚动接触疲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解析模态分析和输入整形的机器人末端振动实时抑制方法
7
作者 何成刚 汪晓鑫 +3 位作者 李自立 高萌 刘吉华 邓文彬 《机电工程》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327-338,共12页
六自由度工业机器人连续工作过程中,由于运动状态突变及关节柔性会引起机器人末端振动。针对这一问题,提出了一种基于解析模态分析(AMA)和输入整形的工业机器人末端振动实时抑振方法。首先,结合机器人控制方案,建立了考虑机器人关节柔... 六自由度工业机器人连续工作过程中,由于运动状态突变及关节柔性会引起机器人末端振动。针对这一问题,提出了一种基于解析模态分析(AMA)和输入整形的工业机器人末端振动实时抑振方法。首先,结合机器人控制方案,建立了考虑机器人关节柔性的闭环动力学方程,并采用泰勒级数展开法推导出了机器人的线性化模态参数解析表达式,有效解析了机器人在振动状态下的模态参数;然后,依据机器人末端残余振动特性,采用级联法设计了双模态零振动微分(ZVD-ZVD)输入整形器,并提出了一种结合AMA和输入整形器的时变双模态抑振方法;最后,在六自由度工业机器人实验平台上,对AMA方法计算所得的解析模态参数与机器人实测模态参数进行了对比分析,并进行了机器人的末端残余振动抑制实验。研究结果表明:所采用的AMA方法对固有频率的最大计算误差仅为5.18%,对阻尼比的最大计算误差为0.0122,证明了AMA方法在时变双模态输入整形抑振方案中的有效性;利用时变双模态输入整形抑振方法,将机器人的三处末端残余振动的最大振幅分别降低至整形前的17.3933%、11.6716%和12.1311%,同时减少了非时变输入整形抑振方案的过量延时(由不准确的模态参数而导致),在整体性能上优于传统的非时变双模态输入整形抑振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机械振动 机器人末端执行器 残余振动 解析模态分析 输入整形 时变双模态抑振方法 双模态零振动微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考虑随机漂移-扩散的非线性维纳过程可靠性分析
8
作者 肖蒙 沈敖 +2 位作者 徐志彪 单苏苏 信明江 《中国测试》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56-66,共11页
退化过程中的个体差异是退化建模中的难点之一,也是导致预测不确定性的主要来源。常见的随机漂移模型考虑退化速率的变异性,而将扩散参数视为常数,忽略退化波动中实际存在的个体差异,难以充分描述退化过程中的异质性,进而影响设备的可... 退化过程中的个体差异是退化建模中的难点之一,也是导致预测不确定性的主要来源。常见的随机漂移模型考虑退化速率的变异性,而将扩散参数视为常数,忽略退化波动中实际存在的个体差异,难以充分描述退化过程中的异质性,进而影响设备的可靠性评估。针对该问题,提出一种基于随机漂移-扩散维纳过程可靠性分析方法,能同时考虑退化速率和退化波动中的异质性,并能根据实际退化数据中的信息选择合适的分布,提升建模通用性和灵活性。针对所提模型的复杂度增加,提出一种基于马尔科夫链蒙特卡洛(Markov chain Monte Carlo,MCMC)方法的模型参数贝叶斯估计算法,能一次性估计出模型参数。通过数据仿真实验验证所提算法的准确性,利用涡扇发动机数据和激光数据比较实验,验证所提模型的有效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维纳过程 MCMC 可靠性 异质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机器人涂胶质量NGO-GPR预测模型与工艺优化研究
9
作者 谢丰源 孙克争 +2 位作者 孙永永 刘成沛 廖昭洋 《机床与液压》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1期19-25,共7页
针对机器人涂胶工艺中胶线尺寸控制精度不足和出胶滞后等问题,提出一种基于北方苍鹰优化-高斯过程回归(NGO-GPR)算法的涂胶胶线尺寸质量控制方法,以解决新能源汽车电池等高精度涂胶场景下的溢胶、缺胶等缺陷问题。建立涂胶工艺参数与胶... 针对机器人涂胶工艺中胶线尺寸控制精度不足和出胶滞后等问题,提出一种基于北方苍鹰优化-高斯过程回归(NGO-GPR)算法的涂胶胶线尺寸质量控制方法,以解决新能源汽车电池等高精度涂胶场景下的溢胶、缺胶等缺陷问题。建立涂胶工艺参数与胶线尺寸的控制模型,提出基于多项式回归的出胶滞后时间预测模型对出胶滞后时间补偿,提高了出胶位置的准确性。最后进行试验对比,验证了所提方法预测精度高,更接近实际测量值,在涂胶胶线尺寸质量预测方面具有更优异的性能,为复杂零部件机器人涂胶的工艺优化提供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机器人涂胶 工艺参数优化 胶线尺寸预测 出胶滞后补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海洋礁石破碎作业用凿岩棒锤头的失效原因
10
作者 徐霖绿 郑志斌 +3 位作者 陈容钦 唐伟 徐志彪 刘天龙 《机械工程材料》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114-121,共8页
某服役于南海疏浚破岩项目挖泥船上的凿岩棒锤头在作业约20 h后磨损至接近安全服役尺寸,通过宏微观形貌观察、化学成分分析、显微组织观察,以及硬度、拉伸及冲击性能测试等方法分析了凿岩棒锤头的失效原因。结果表明:凿岩棒锤头发生了... 某服役于南海疏浚破岩项目挖泥船上的凿岩棒锤头在作业约20 h后磨损至接近安全服役尺寸,通过宏微观形貌观察、化学成分分析、显微组织观察,以及硬度、拉伸及冲击性能测试等方法分析了凿岩棒锤头的失效原因。结果表明:凿岩棒锤头发生了明显的加工硬化和腐蚀磨损,损伤表面主要出现锈蚀、切削犁沟、疲劳剥落坑;成分控制与铸造工艺流程设计不当导致的组织不均匀、碳化物析出、氧化物夹杂以及恶劣工况下冲击、磨损与腐蚀的交互作用是凿岩棒锤头失效的主要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凿岩棒锤头 高锰钢 失效分析 加工硬化 腐蚀磨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轨道车辆蛇行运动GA-LQR主动控制研究 被引量:5
11
作者 晏永 曾京 +1 位作者 翟玉江 张庆 《铁道科学与工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0期2642-2648,共7页
基于简化低自由度车辆模型与整车蛇行运动模型,研究性能指标对车辆主动悬挂LQR控制效果差异,利用遗传算法迭代得到最优的LQR控制器。研究结果表明:利用简化1/4车辆模型与整车模型设计出的主动控制器控制效果相差很大;性能指标的选择对... 基于简化低自由度车辆模型与整车蛇行运动模型,研究性能指标对车辆主动悬挂LQR控制效果差异,利用遗传算法迭代得到最优的LQR控制器。研究结果表明:利用简化1/4车辆模型与整车模型设计出的主动控制器控制效果相差很大;性能指标的选择对车辆悬挂优化控制至关重要;对比2种不同性能指标条件,车体前、后端Sperling指数均有明显下降,而合理的性能指标会达到更加优异的主动控制效果,可以在较大运行速度范围内提高系统的平稳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车辆蛇行运动 主动控制 LQR控制 遗传算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轨道车辆螺栓松动量与预紧力视觉检测方法研究 被引量:7
12
作者 王前选 王锐锋 +2 位作者 李虎 曹航 刘成沛 《铁道科学与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9期3511-3524,共14页
为实现轨道车辆螺栓松动智能检测与螺栓预紧力实时监测,提高轨道车辆生产、运维中螺栓的预紧精度,提出一种基于机器视觉技术的螺栓松动角度非接触定量测量方法,基于该方法探究螺栓在预紧过程中各参量之间的关系模型。首先,进行相机内参... 为实现轨道车辆螺栓松动智能检测与螺栓预紧力实时监测,提高轨道车辆生产、运维中螺栓的预紧精度,提出一种基于机器视觉技术的螺栓松动角度非接触定量测量方法,基于该方法探究螺栓在预紧过程中各参量之间的关系模型。首先,进行相机内参标定;然后实时获取螺栓图像,对获取到的图像后进行透视变换、滤波降噪等预处理,通过设定特定的通道阈值来提取图像的感兴趣区域(Region of interest,ROI),使用Sklansky算法在ROI平面点集进行凸包迭代,找出最少点集的矩形特征,同时利用旋转卡尺算法Rotating calipers返回凸包的最小面积外接矩形轮廓,以矩形中心点与Width边为特征计算出矩形特征的旋转角度θ;最终通过实验构建螺栓预紧力、拧紧力矩分别与旋转角度、螺杆行径量关系模型,以及预紧力与拧紧力矩关系模型。结果表明螺栓松动角度检测方法最大测量偏差为0.54°,最大相对误差为3.25%。该方法具备测量精度高,系统成本低、部署方便的特点,满足轨道车辆大批量的螺栓松动角度的非接触与自动化检测要求。轨道车辆螺栓智能精准预紧新工艺预紧力、拧紧力矩的计算精度达到90%以上,比传统的扭矩−转角法预紧精度高15%~40%。研究成果为轨道车辆螺栓松动智能运维提供技术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螺栓松动 轨道车辆 机器视觉 结构损伤检测 预紧力预测 拧紧力矩 螺栓预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Morlet小波与CART决策树的滚动轴承故障诊断方法 被引量:4
13
作者 刘俊利 缪炳荣 +2 位作者 张盈 李永健 黄仲 《机械强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8,共8页
针对滚动轴承故障诊断过程中样本处理、故障识别等技术问题,提出一种基于Morlet小波和分类回归树(Classification and Regression Tree,CART)的滚动轴承故障诊断方法。首先,利用Morlet小波分析方法和移动窗方法对轴承振动信号进行样本... 针对滚动轴承故障诊断过程中样本处理、故障识别等技术问题,提出一种基于Morlet小波和分类回归树(Classification and Regression Tree,CART)的滚动轴承故障诊断方法。首先,利用Morlet小波分析方法和移动窗方法对轴承振动信号进行样本处理。其次,对提取的短样本进行变分模态分解与特征提取,完成训练集和测试集的构建。然后,使用训练集训练CART决策树分类模型,同时引入随机搜索和K折交叉验证用于模型关键参数优化,以获取理想的轴承故障分类模型。测试集验证结果表明,该方法不但能实现多种轴承故障的有效诊断、在含噪测试集中表现良好,而且单个样本的数据长度和采样时长的缩短效果明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故障诊断 滚动轴承 Morlet 小波 VMD CART 决策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海洋环境用热轧304L不锈钢-A36碳钢复合钢板的腐蚀行为研究 被引量:1
14
作者 刘叶诚 郑志斌 +4 位作者 龙骏 徐志彪 郑开宏 焦四海 殷福星 《表面技术》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4期75-86,共12页
目的探究304L不锈钢和A36碳钢热轧复合钢板中不锈钢覆层、碳钢基体以及不锈钢-碳钢复合界面在海洋大气环境及海水浸没环境中的腐蚀行为与腐蚀机理。方法采用中性盐雾实验和电化学实验模拟了海洋大气环境及海水浸没环境,对304L不锈钢-A3... 目的探究304L不锈钢和A36碳钢热轧复合钢板中不锈钢覆层、碳钢基体以及不锈钢-碳钢复合界面在海洋大气环境及海水浸没环境中的腐蚀行为与腐蚀机理。方法采用中性盐雾实验和电化学实验模拟了海洋大气环境及海水浸没环境,对304L不锈钢-A36碳钢热轧复合钢板的腐蚀机理进行了全面评估。利用扫描电子显微镜(SEM)和能量色散光谱(EDS)表征复合材料界面的微观结构和局部元素分布,使用X射线衍射仪(XRD)表征了腐蚀产物的成分和化合价。结果在复合界面上存在一个明显的元素过渡区域。2种钢复合界面结合平滑,结合质量良好,轧制对2种钢复合界面处的组织无明显影响。当中性盐雾实验进行到96 h时,复合界面的腐蚀速率开始超越碳钢基体的腐蚀速率。实验结束时,复合界面与碳钢基体的腐蚀失重量分别达到582g/m^(2)和468g/m^(2),复合界面在海洋大气环境中的腐蚀速率为碳钢基体的1.24倍。此外,在复合界面碳钢侧的腐蚀产物中观察到富氯层。在电化学实验中,复合界面显示出了比碳钢基体更小的阻抗,这使复合界面在海水浸没环境中的腐蚀速率为碳钢基体的1.13倍。在复合界面处发现电偶腐蚀效应,加速了A36碳钢侧的腐蚀。开路电位的测试结果表明,复合界面的开路电位与耐蚀性较差的碳钢的开路电位接近,不同不锈钢-碳钢面积比复合界面的开路电位变化较小。结论在不同海洋腐蚀环境中,复合界面的腐蚀速率均大于覆层及基体的腐蚀速率,在海洋大气环境中尤为严重,复合界面碳钢部分的小面积暴露将导致材料的耐腐蚀性严重下降,在实际工程使用中应避免复合界面,尤其是复合界面碳钢部分的直接暴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金属复合材料 不锈钢 碳钢 腐蚀 海洋环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UV-LED耐黄变木器辊涂面漆的制备及性能研究 被引量:1
15
作者 赵子元 卿宁 +1 位作者 汤柳燕 卜小龙 《材料导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S01期548-551,共4页
本研究围绕UV-LED固化光源的应用,探究了一种耐黄变涂料的制备工艺,以优化UV涂料的耐黄性为重点,探讨多官能团单体、光引发剂、二苯甲酮等助剂对涂料性能的影响。对比不同组分对涂层的附着力、硬度和耐黄变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适量的... 本研究围绕UV-LED固化光源的应用,探究了一种耐黄变涂料的制备工艺,以优化UV涂料的耐黄性为重点,探讨多官能团单体、光引发剂、二苯甲酮等助剂对涂料性能的影响。对比不同组分对涂层的附着力、硬度和耐黄变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适量的多官能团单体对涂层的硬度、附着力有增强作用,但过量则会产生负作用;氧磷类光引发剂有利于提高抗黄性;使用二苯甲酮需要在抗黄性和成本之间平衡。添加紫外光吸收剂、阻胺光稳定剂,可使涂层耐黄变性保持长期稳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UV-LED 耐黄变 面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考虑旅客有限理性的城际公交化列车开行频率优化
16
作者 安醇 朱昌锋 +3 位作者 唐兆鑫 成琳娜 王傑 章超 《铁道科学与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8期3093-3106,共14页
列车开行频率优化对提升城际铁路公交化运营收益水平和旅客满意度具有重要意义。通过分析有限理性条件下的乘车选择行为,构建了有限理性条件下城际铁路客流分配模型;通过构建列车候选集,以基于客流分配的列车客流与开行频率相关的成本... 列车开行频率优化对提升城际铁路公交化运营收益水平和旅客满意度具有重要意义。通过分析有限理性条件下的乘车选择行为,构建了有限理性条件下城际铁路客流分配模型;通过构建列车候选集,以基于客流分配的列车客流与开行频率相关的成本为目标,考虑开行客流条件、客流守衡和区间运力等为约束,构建基于列车候选集与旅客有限理性的城际公交化列车开行频率多目标优化模型,并设计了一种NSGA—II算法进行求解。以长株潭城际公交化铁路为例验证模型和算法的有效性,并通过关键参数扰动分析,揭示不同客流OD和客流条件阈值对开行频率方案的影响机理。研究结果表明:在考虑旅客和企业双方效益下,开行频率方案更具多样性,且随开行频率增加,二者间的制约作用显著。随客流OD增大,模型解空间缩小,算法收敛性和解集多样性降低,优化梯度更倾向于增开站站停列车。此外,随客流阈值增加,有限理性行为对优化方案影响甚微,企业成本大幅降低。本研究可为铁路运营企业在城际公交化运营中的管理与决策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际铁路 公交化运营 有限理性 客流分配 开行频率 优化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低真空管道磁浮列车交会激波流场特性分析
17
作者 黄尊地 伊严严 +3 位作者 常宁 梁习锋 周镇斌 刘夕语 《中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1793-1805,共13页
为了解决管道列车高速运行时产生的激波等气动效应问题,通过建立三维仿真模型,针对不同阻塞比、线间距和列车外形,基于DES湍流模型,开展非稳态数值模拟研究,分析列车在低真空管道内交会时的激波流场结构、管道壁面压力、列车表面压力。... 为了解决管道列车高速运行时产生的激波等气动效应问题,通过建立三维仿真模型,针对不同阻塞比、线间距和列车外形,基于DES湍流模型,开展非稳态数值模拟研究,分析列车在低真空管道内交会时的激波流场结构、管道壁面压力、列车表面压力。研究结果表明:随阻塞比的增大,列车前端壅塞长度增加,且正压区域压力增大,激波反射更加剧烈,尾流激波反射强度增大,激波串长度加长;阻塞比增大有助于增大激波和膨胀波的入射角,从而增大激波和膨胀波的反射次数。随线间距的增大,管道内压力波动幅度相对增大,但改变线间距对管道内激波流场结构、管道壁面压力、列车表面压力的影响不大。列车头部压力和尾部激波强度与流线型长度存在一定的关系,随着列车流线型长度的增加,列车前端壅塞长度缩短,车头前端高压区壅塞强度和车尾末端尾流区域激波反射强度均减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低真空管道 列车交会 阻塞比 线间距 列车外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横风下不同编组长度城际动车组气动载荷规律分析
18
作者 黄尊地 彭程 +4 位作者 陈传仰 许振国 周镇斌 伊严严 常宁 《铁道科学与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1567-1578,共12页
横风是城际动车组运行时产生晃动和不稳定现象的重要原因。为提高城际动车组在横风条件下的运行安全性和稳定性,并找到动车组最优的编组配置,开展城际动车组在横风环境下的气动载荷研究。基于三维、非定常、不可压的DES湍流模型,采用新... 横风是城际动车组运行时产生晃动和不稳定现象的重要原因。为提高城际动车组在横风条件下的运行安全性和稳定性,并找到动车组最优的编组配置,开展城际动车组在横风环境下的气动载荷研究。基于三维、非定常、不可压的DES湍流模型,采用新型城际动车组研究有/无横风环境不同编组长度对列车气动特性的影响,分析城际动车组在高架运行时各节车厢周围流场变化情况,探究城际动车组气动载荷变化规律。研究结果表明:当无横风时,头车和尾车的阻力系数大于中间车,且随着车速的增加头车和尾车的阻力系数基本不变;尾车的升力系数大于头车和中间车,且随着车速的增加头车和尾车的升力系数基本不变。当有横风时,头车的阻力系数反向增大,尾车的阻力系数正向增大,头尾车阻力系数随速度的增大而减小,中间车基本不变;头车升力系数小于尾车和中间车,编组越长,中间车升力系数波动减缓,且随速度的增大而减小。对于侧向力系数,横风使头车侧向力系数最大,中间车次之,尾车最小。编组越长,中间车侧向力系数波动越小;对于倾覆力矩系数,横风使头车倾覆力矩反向最大,中间车次之,尾车最小,随速度的增大而减小。此外,不同编组的城际列车在运行中存在着不同的气动特性,长编组列车在相同条件下具有更好的稳定性和舒适性,且城际动车组车头各种载荷变化波动最大,需要重点关注。研究可为优化列车设计、提高运行安全性和稳定性提供科学依据。在城际动车组设计和编组时,应当优先选择较长编组,以确保列车运行安全和稳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横风 不同编组 城际动车组 气动特性 数值仿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仿生鲨鱼鳍结构的高速磁悬浮列车气动减阻研究
19
作者 李志伟 吴京龙 +2 位作者 黄莎 曾广志 公维斯 《中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0期4007-4019,共13页
随着列车运行速度不断提升,气动阻力急剧增大,引发高能耗,不利于轨道交通节能。本文基于仿生学思想,提出一种安装于磁浮列车尾部的仿生鲨鱼鳍减阻结构,并采用三维Realizable k-ε两方程湍流模型,对安装鲨鱼鳍结构前后的高速磁悬浮列车... 随着列车运行速度不断提升,气动阻力急剧增大,引发高能耗,不利于轨道交通节能。本文基于仿生学思想,提出一种安装于磁浮列车尾部的仿生鲨鱼鳍减阻结构,并采用三维Realizable k-ε两方程湍流模型,对安装鲨鱼鳍结构前后的高速磁悬浮列车周围流场及尾流特性进行数值模拟,分析鲨鱼鳍结构参数对列车尾流及气动阻力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鱼鳍结构使列车尾流向车辆纵向对称中心汇聚,从而起到了减速、增压的效果;不同鱼鳍结构参数对列车头车和中间车的气动阻力影响很小,但对尾车的气动阻力影响明显,且主要影响尾车压差阻力;当在鱼鳍高度较小时改变鱼鳍前角,或在鱼鳍前角较小时改变鱼鳍高度,尾车气动阻力受到的影响更为显著,即尾车气动阻力随鱼鳍高度的增加和前角的增大均呈现平缓下降趋势。当仿生鱼鳍高度为300 mm、前角为60°时,气动减阻效果最佳,尾车减阻率达10.2%,整车减阻率达4.3%。研究成果可为更高速列车的气动减阻降耗提供技术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磁悬浮列车 气动减阻 仿生鲨鱼鳍 尾流 数值仿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速铁路枢纽站技术作业计划与动车所调车作业计划协同编制研究 被引量:14
20
作者 陈韬 王文宪 +2 位作者 吕红霞 吕苗苗 刘晓伟 《铁道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4期17-26,共10页
分析高速铁路枢纽站技术作业计划与动车所调车作业计划的协同编制过程,提出了将两个计划一体化编制的思想。以需安排作业效益最大化为优化目标,构建基于动车组车底的高速铁路枢纽站与动车所作业计划协同编制模型。针对模型特点,提出瓶... 分析高速铁路枢纽站技术作业计划与动车所调车作业计划的协同编制过程,提出了将两个计划一体化编制的思想。以需安排作业效益最大化为优化目标,构建基于动车组车底的高速铁路枢纽站与动车所作业计划协同编制模型。针对模型特点,提出瓶颈工序、启发式分配规则及粗粒度主从进程模式的并行禁忌搜索策略(PTS)相结合的混合优化算法,首先确定作业安排瓶颈工序,然后启动主进程和若干从进程,主进程运用启发式分配规则快速生成初始解分配给从进程,从进程运用与瓶颈工序相关的禁忌算法搜索优化解,并反馈给主进程,主进程记录全局最优解并根据交叉策略生成新的初始解,重新分配给从进程进行TS搜索。最后,用实例验证了模型和算法的有效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速铁路枢纽站 动车所 作业计划 协同编制 并行禁忌搜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