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8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闲评”式文学批评的产生及其历史价值 被引量:2
1
作者 谢珊珊 《学术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8期136-139,共4页
"闲话"、"闲评"是盛行于宋代的一种文化批评方式。"闲评"不仅催生了"诗话"类审美批评范式,更开创了中国古代文论中火花闪现的感悟式审美思维,对后世的文学批评产生了深远影响。
关键词 诗话 闲评 文学批评 趣味 历史价值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夏志清的中国现代文学研究遗产 被引量:1
2
作者 邓文华 《当代作家评论》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4期69-79,共11页
二○一三年十二月二十九日(北美时间),美国著名的中国现代文学研究学者夏志清先生(一九二一-二○一三)在纽约逝世。对于这样一位"一向兼治中国古今文学"1且取得了重要成就的学者的离去,学界自然要感到悲痛。不过,学界在感到悲痛... 二○一三年十二月二十九日(北美时间),美国著名的中国现代文学研究学者夏志清先生(一九二一-二○一三)在纽约逝世。对于这样一位"一向兼治中国古今文学"1且取得了重要成就的学者的离去,学界自然要感到悲痛。不过,学界在感到悲痛的同时也应当思考以下问题:夏志清给学界留下了哪些中国现代文学研究遗产?夏志清的中国现代文学研究有什么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夏志清 中国现代小说史 中国现代文学史 张爱玲研究 文学世界 中国现代作家 政治意识形态 李欧梵 现代性 小说新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五代、北宋词“庭院楼台”意象的文化诗学分析 被引量:2
3
作者 李旭 《北京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3年第2期82-85,共4页
从文化诗学的观点来看,五代、北宋词中大量存在的“庭院楼台”意象,深刻反映了中国封建时代女性的一种典型状况:她们生活在狭小封闭的世界,与真正的大自然和纷繁的社会隔离;在以男性为抒情主人公的作品中,庭院楼台意象则反映了士大夫文... 从文化诗学的观点来看,五代、北宋词中大量存在的“庭院楼台”意象,深刻反映了中国封建时代女性的一种典型状况:她们生活在狭小封闭的世界,与真正的大自然和纷繁的社会隔离;在以男性为抒情主人公的作品中,庭院楼台意象则反映了士大夫文人拟身女子、侍君如妾的地位和人格意识上“向内转”的特有的历史内涵;联系中国诗歌史,这种情形凸现得更为清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庭院楼台意象 文化诗学 女性 士大夫文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样板戏”的文学史叙事差异及其成因 被引量:1
4
作者 邓文华 《中国当代文学研究》 2020年第5期47-58,共12页
文学史关于“样板戏”的叙事有三种方式,即全面否定、规避和基于史料的有限阐释。这种差异的出现与四个因素有关:一是时代和社会语境,二是编撰者对文学史的认识和定位,三是文学史本身的“物种”演化,四是欧美文学史观念的引入。考察不... 文学史关于“样板戏”的叙事有三种方式,即全面否定、规避和基于史料的有限阐释。这种差异的出现与四个因素有关:一是时代和社会语境,二是编撰者对文学史的认识和定位,三是文学史本身的“物种”演化,四是欧美文学史观念的引入。考察不同时期的中国当代文学史关于“样板戏”的叙事情况,不仅可以看出文学史观念的变迁,而且也可以看出学术生态的变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样板戏” 文学史 叙事 成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五四小说物象论——以废名、郁达夫、鲁迅为例
5
作者 柯贵文 《学术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6期144-147,158,共5页
物象的广泛运用是五四小说一个突出的现象。废名用物象来造境;郁达夫借物象以兴情。他们从不同的路径共同实现了小说的诗化,这一方面延续了中国文学的抒情传统,另一方面也限制了小说作为叙事文类的进一步发展。鲁迅则尽脱传统窠臼,以其... 物象的广泛运用是五四小说一个突出的现象。废名用物象来造境;郁达夫借物象以兴情。他们从不同的路径共同实现了小说的诗化,这一方面延续了中国文学的抒情传统,另一方面也限制了小说作为叙事文类的进一步发展。鲁迅则尽脱传统窠臼,以其对物象意义与功能的创造性革新为中国小说的现代化做出了自己的贡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五四小说 物象 造境 兴情 革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转型期社会人生的独特观照——卢跃刚报告文学论
6
作者 王晖 《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CSSCI 1998年第2期119-123,共5页
卢跃刚是我国90年代有代表性的报告文学作家。他的报告文学作品以独到的观察视域,多种意蕴丰厚的个案剖析,富于新意的叙述视角、文本结构、人物展示方式,对转型期的社会人生世象做出了冷观静思的判断及富于客观理性的个性化观照。... 卢跃刚是我国90年代有代表性的报告文学作家。他的报告文学作品以独到的观察视域,多种意蕴丰厚的个案剖析,富于新意的叙述视角、文本结构、人物展示方式,对转型期的社会人生世象做出了冷观静思的判断及富于客观理性的个性化观照。文章认为,卢跃刚的报告文学预示着一种新质文本的诞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卢跃刚 报告文学 转型期 独特观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前方有一片灵魂的旷野——论谢有顺的文学批评
7
作者 宋雯 《当代作家评论》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6期51-57,共7页
作为一个文学批评家,谢有顺成名很早。从大二开始,他便以自由投稿的形式在《当代作家评论》《小说评论》等名刊发表了大量论文,大三写的长篇论文还被《文学评论》杂志刊登。对文字的领悟能到达怎样的程度,和一个人的才华、视野密切相关... 作为一个文学批评家,谢有顺成名很早。从大二开始,他便以自由投稿的形式在《当代作家评论》《小说评论》等名刊发表了大量论文,大三写的长篇论文还被《文学评论》杂志刊登。对文字的领悟能到达怎样的程度,和一个人的才华、视野密切相关。但谢有顺并不承认这些是天赐的,他也很少谈及自己少年成名的经历,而是不止一次强调,每个人的风华背后,都有别人看不到的艰辛。想想也是,到2001年谢有顺获得第二届“冯牧文学奖·青年批评家”这一重要奖项之时,他的身份还只是《南方都市报》的一个招聘编辑,但谢有顺并没因此放弃他的研究和写作,直至后来转身去做了大学教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学评论》 谢有顺 文学批评家 小说评论 长篇论文 冯牧文学奖 自由投稿 成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宋代诗话的“闲评”特色与理性精神 被引量:4
8
作者 谢珊珊 邓乔彬 《文艺理论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5期57-62,69,共7页
"闲话"、"闲评"是盛行于唐末宋初的文化批评方式。"闲评"催生了以诗歌品评为主要内容的"诗话",开创了以《六一诗话》为代表的随笔感悟式批评模式。诗话重考据、尚辨析的理性精神,寓批评于鉴赏... "闲话"、"闲评"是盛行于唐末宋初的文化批评方式。"闲评"催生了以诗歌品评为主要内容的"诗话",开创了以《六一诗话》为代表的随笔感悟式批评模式。诗话重考据、尚辨析的理性精神,寓批评于鉴赏、在摘句品评中发掘诗法理论的模式对中国古代文学批评影响深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诗话 闲评 趣味审美 理性精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趣”的美学特征和表现形态 被引量:13
9
作者 李旭 《学习与探索》 CSSCI 北大核心 2000年第4期107-111,共5页
:“趣”是与腐、板、呆、俗等相对立的一种存在。它的具体内涵和表现形态灵活多样 ,本文从“生趣”、“机趣”、“谐趣”、“奇趣”、“天趣”、“远趣”、“拙趣”、“雅趣”等八个方面对之进行概括和把握 ,以期对“趣”
关键词 美学审美特征 表现形态 '生趣' '风趣'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古典美学与传统文化观念 大生命观的美学——天人合一与中国艺术精神 被引量:5
10
作者 李旭 《江海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00年第3期155-161,共7页
中国古典美学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 ,它植根于深厚的文化渊源 ,体现出典型的传统文化观念。从哲学角度看 ,儒、释、道、易、玄固然各异 ,但其根本的文化观念则可归结为天人合一。由此在文艺中表现为 :主张效法天地之道 ,吸取生动形象传达... 中国古典美学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 ,它植根于深厚的文化渊源 ,体现出典型的传统文化观念。从哲学角度看 ,儒、释、道、易、玄固然各异 ,但其根本的文化观念则可归结为天人合一。由此在文艺中表现为 :主张效法天地之道 ,吸取生动形象传达宇宙造物的生命精神 ,以仁心感动天地 ,建立物我一体的审美境界。无不体现出强烈的生命意识。可以认为 ,传统文化观念在中国古典美学中贯穿始终 ,构成其最根本的精神实质。本期编发的这三篇论文 ,或综论 ,或专论 ,都是从这一角度着眼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天人合一 大生命观 美学 法天 取象 体仁 立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试论清宫演剧的礼乐性质 被引量:6
11
作者 曾凡安 《浙江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2期102-107,共6页
礼乐文化与古代戏曲的关系问题是戏曲史研究中的一个无法回避而又较难厘清的问题。本文试以清宫演剧为个案,通过对清代礼乐制度与宫廷演剧诸环节的考察,从彼此相联的三个方面对清宫演剧的礼乐性质进行了论证,认为:从清帝对宫廷演剧的定... 礼乐文化与古代戏曲的关系问题是戏曲史研究中的一个无法回避而又较难厘清的问题。本文试以清宫演剧为个案,通过对清代礼乐制度与宫廷演剧诸环节的考察,从彼此相联的三个方面对清宫演剧的礼乐性质进行了论证,认为:从清帝对宫廷演剧的定位与剧本制作的针对性看,清宫演剧具有明显的乐为礼设的意味;而就演出仪程中雅俗相参、戏礼相用的特点言,清宫戏曲实为清代礼乐的组成部分;即以清代君臣对清宫戏曲的理解和感受论,清宫演剧也具有古典雅正与乐和人情的礼乐特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清代 宫廷演剧 礼乐 性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粤剧概念与粤剧史关系辨析 被引量:5
12
作者 李日星 《学术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2期154-158,共5页
"粤剧"称谓的逐渐通行是在20世纪初期改戏棚官话为广州方言以后。长期以来,由于对粤剧缺乏明确的界定,粤剧等同于广东戏剧和本地班,致使粤剧形成的历史线索和发展阶段,至今众说纷纭:粤剧史,成了700年的广东戏剧史,或400年、或... "粤剧"称谓的逐渐通行是在20世纪初期改戏棚官话为广州方言以后。长期以来,由于对粤剧缺乏明确的界定,粤剧等同于广东戏剧和本地班,致使粤剧形成的历史线索和发展阶段,至今众说纷纭:粤剧史,成了700年的广东戏剧史,或400年、或300年、或150年的本地班发展史。粤剧概念模糊,是导致粤剧史分段分歧的根本原因。粤剧史的研究,必须从剧种构成要素切入,以确立明确的概念为前提,才能在纷纭复杂的戏剧文化中把握粤剧来龙去脉的发展走向,做出符合历史的科学判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粤剧 概念 分歧 广府戏 本地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中国神话研究的回顾与思考 被引量:5
13
作者 李立 《文史哲》 CSSCI 北大核心 2002年第2期14-19,共6页
在古代神话的整理和研究上,前辈学者做出了贡献。其学术成果大都完成于20年代到40年代,并在解放初期出版或再版,构成了新中国神话研究的第一个高峰。袁珂先生对神话研究倾注了毕生心血,其丰硕的成果和贡献,构成了50年代到8... 在古代神话的整理和研究上,前辈学者做出了贡献。其学术成果大都完成于20年代到40年代,并在解放初期出版或再版,构成了新中国神话研究的第一个高峰。袁珂先生对神话研究倾注了毕生心血,其丰硕的成果和贡献,构成了50年代到80年代神话研究的第二个高峰。改革开放以后,神话研究领域人才辈出,学术视野宽广,成果丰富,实为神话研究的第三个高峰。新中国神话研究领域还存在不尽如人意的地方,某些重要的理论问题还需要深入的探讨和研究,对新世纪神话研究的展望和走向,还需要做出科学的预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神话研究 袁珂 中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诗与本体之心——陈白沙美学思想发凡 被引量:4
14
作者 李旭 《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CSSCI 1997年第5期56-61,共6页
陈白沙是开启明代心学的关键人物,又是名动京师的诗人。他提出“吾心”与“天心”合一的本体论,认为人于静中涵养,使“此心之体隐然呈露”,就可以“一真一切真”、“一妙一切妙”,通达鸢飞鱼跃之机、天地生生之德,获得造化之美、... 陈白沙是开启明代心学的关键人物,又是名动京师的诗人。他提出“吾心”与“天心”合一的本体论,认为人于静中涵养,使“此心之体隐然呈露”,就可以“一真一切真”、“一妙一切妙”,通达鸢飞鱼跃之机、天地生生之德,获得造化之美、天道之诗;人之诗不过是“此心”发乎天和、一真自如的表现,诗人养得此心醇细、胸次澄彻,“自然成就得大”;当然,诗的学习,也要讲究轻重疾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明清美学 陈白沙 本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祖饯诗三题 被引量:3
15
作者 李立 《学术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1年第11期121-125,共5页
先秦的祖饯诗是与祖道之祭密切相关的,其庄重和缓的风格也必须由此入手来考察;两汉时期的祖道饯别仪式融入了歌乐舞的内容,从而使汉代的饯别诗更多带有了世俗的生离死别之情;柳在古代送葬仪式中承担着重要作用,柳的易生易长特性在... 先秦的祖饯诗是与祖道之祭密切相关的,其庄重和缓的风格也必须由此入手来考察;两汉时期的祖道饯别仪式融入了歌乐舞的内容,从而使汉代的饯别诗更多带有了世俗的生离死别之情;柳在古代送葬仪式中承担着重要作用,柳的易生易长特性在送别诗中也具有了特别的象征意义,人们借此表达对生命的渴望和对再生的祝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祖饯诗 歌乐舞 情感转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意兴本体和澄明本体——“意境”范畴的文化哲学分析 被引量:2
16
作者 李旭 《江海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02年第1期163-166,共4页
从文化内涵上分析 ,中国艺术和美学中实际上有两种“意境”范畴 ,一是以儒家诗学兴会感物说为基础的“情景相生”的意境 ,一是以庄玄禅宗淡泊虚静不离不染为基础的“物我相冥”的意境。前者表现为浓厚的情绪氛围 ,后者则表现为情冥意融... 从文化内涵上分析 ,中国艺术和美学中实际上有两种“意境”范畴 ,一是以儒家诗学兴会感物说为基础的“情景相生”的意境 ,一是以庄玄禅宗淡泊虚静不离不染为基础的“物我相冥”的意境。前者表现为浓厚的情绪氛围 ,后者则表现为情冥意融、宁静悠远。故一以“意兴”为本体 ,一以“澄明”为本体 ;一形成情感触物而起、兴发无尽的艺术功能结构 ,一形成动静合一、安恬中见生机的艺术功能结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意兴本体 澄明本体 文化哲学 美学 意境 情感 艺术功能结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清代前期教坊乐籍制度改革及其戏曲史意义——论花盛雅衰的深层原因(一) 被引量:2
17
作者 曾凡安 《艺术百家》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5期109-116,共8页
清代前期先后采取的禁用女乐、解除乐籍、改撤教坊等措施是一场前后相续的系统改革,其对包括戏曲在内的演艺业所产生的影响可谓十分微妙而又十分重大、深远:它不仅造成男性伶人的独占舞台,促进了男旦艺术的形成与发展,而且直接导致伶人... 清代前期先后采取的禁用女乐、解除乐籍、改撤教坊等措施是一场前后相续的系统改革,其对包括戏曲在内的演艺业所产生的影响可谓十分微妙而又十分重大、深远:它不仅造成男性伶人的独占舞台,促进了男旦艺术的形成与发展,而且直接导致伶人戏班的平民化,让戏曲回到一种相对自然的生存状态,同时也极大地弱化了官方对戏曲的控制,造成部分礼乐传统的衰微与民间戏曲的兴盛。而所有这一切,无不对花部戏曲的生存与繁荣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清代戏曲 教坊 乐籍 花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明代复古主义的诗歌文体学 被引量:3
18
作者 李旭 《学术界》 CSSCI 北大核心 2008年第3期258-262,共5页
明代复古主义建立了一种具有鲜明特色的古典诗歌文体学。这就是以汉魏盛唐作为诗歌的理想境界和文体标准;以"代"衡"体",辨别时代格调;划分体裁界限,明确各体诗歌的文体特性;崇尚浑厚醇雅,端正表达风格。它为中国古... 明代复古主义建立了一种具有鲜明特色的古典诗歌文体学。这就是以汉魏盛唐作为诗歌的理想境界和文体标准;以"代"衡"体",辨别时代格调;划分体裁界限,明确各体诗歌的文体特性;崇尚浑厚醇雅,端正表达风格。它为中国古代诗学增添了一份宝贵的遗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明诗 本色 纯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离合词不同离散形式的韵律‐语法动因 被引量:2
19
作者 郑伟娜 《汉语学习》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6期62-70,共9页
离合词的离散形式可以概括为6类。从韵律与语法互动的角度对其考察发现:离合词的离散是韵律规则与语法规则共同作用的结果。在某些离散形式中,语法因素是促使选择该离散形式的关键动因;而在其他一些形式中,韵律因素则起到关键作用。
关键词 离合词 离散形式 韵律 语法 普通重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诗画一体的观念与宋人尚意的美学追求 被引量:5
20
作者 章继光 《中国文学研究》 北大核心 2003年第3期18-22,共5页
宋代人文品味的提升与诗画一体的观念使尚意成为突出的美学风尚。它主要体现在重精神情趣 ;崇尚简淡 ,以少胜多。在文化背景与美学渊源上 ,尚意与佛道思想对士人的浸染。
关键词 宋代 诗画一体 美学 尚意 佛道思想 精神意趣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