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9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虚幻与超越:马克思恩格斯对意识形态“虚假性”的批判及其当代价值 被引量:3
1
作者 付绯凤 《湖北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6期18-22,共5页
在马克思恩格斯等经典作家看来,资产阶级意识形态在实质上是"虚假意识",颠倒性和欺骗性是其表征。实现对资产阶级意识形态虚假性的超越,主要手段是共产主义革命,必然结果是建立无产阶级意识形态,实现条件是构建一个人人平等... 在马克思恩格斯等经典作家看来,资产阶级意识形态在实质上是"虚假意识",颠倒性和欺骗性是其表征。实现对资产阶级意识形态虚假性的超越,主要手段是共产主义革命,必然结果是建立无产阶级意识形态,实现条件是构建一个人人平等、每个人全面而自由发展的社会。马恩等经典作家对资产阶级意识形态虚假性本质的批判,揭示了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宣传教育要凸显对社会现实的解释力,要把人民群众的利益摆在第一位,要有针对性和层次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克思 恩格斯 意识形态 虚假性 批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陈白沙“勿忘勿助”功夫的历程与内涵——兼论陈白沙儒学与禅学价值观之不同 被引量:5
2
作者 刘红卫 《南昌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12年第5期24-28,共5页
"勿忘勿助"是陈白沙儒学体证的核心功夫,"勿忘"是提撕唤醒的功夫,"勿助"是祛除私欲的功夫。主静或静坐是陈白沙体证功夫的主要形式,"敬"与"一"是陈白沙体证功夫的两个核心概念。在... "勿忘勿助"是陈白沙儒学体证的核心功夫,"勿忘"是提撕唤醒的功夫,"勿助"是祛除私欲的功夫。主静或静坐是陈白沙体证功夫的主要形式,"敬"与"一"是陈白沙体证功夫的两个核心概念。在陈白沙实现心与理的凑泊之前与之后,"勿忘"指向的对象有所不同。陈白沙的"勿忘"功夫指向善、仁、理,是实,禅学的坐忘指向空;陈白沙的"勿助"功夫是祛除私欲,禅学的体悟工夫是一种私意安排,因而陈白沙儒学的价值观与禅学的价值观有本质的不同,关于陈白沙的"流禅说"是没有根据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陈白沙 勿忘 勿助 先立其大 静坐 禅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陈白沙心学的德性进路 被引量:2
3
作者 刘红卫 《南昌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2期33-38,共6页
陈白沙心学的德性进路即陈白沙心学的成德、成圣路径。陈白沙继承了孟子"集义"的德性进路,他认为成德、成圣的根基在于"立本",即通过日常生活中所呈露的仁、善的端倪以体证仁、善之为人的本质,并在此基础上渐次扩... 陈白沙心学的德性进路即陈白沙心学的成德、成圣路径。陈白沙继承了孟子"集义"的德性进路,他认为成德、成圣的根基在于"立本",即通过日常生活中所呈露的仁、善的端倪以体证仁、善之为人的本质,并在此基础上渐次扩充而达致至仁、至善。在"立本"的基础上,陈白沙的成德历程基本上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以提撕、唤醒的"勿忘"工夫为主,由于陈白沙并未透彻地理解"勿忘"与"勿助"体证工夫的辩证关系,因用功过度而导致了心疾;第二阶段以"勿助"工夫为主,陈白沙逐渐领悟了"勿助"的含义及其对成德、成圣的意义,即由"亲亲之情"及"恻隐之心"所呈露的仁、善的端倪渐次扩充而达致至仁、至善,是一个顺理推演的自然过程,不需要任何的助长。至此,"勿忘勿助之间"成为陈白沙心学成德、成圣的基本体证路径。在此基础上,陈白沙构建了本体自然的自然主义哲学体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陈白沙 心学 德性进路 集义 义袭 勿忘 勿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陈白沙自然主义哲学的内涵 被引量:1
4
作者 刘红卫 《兰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4期49-53,共5页
自然主义是陈白沙哲学体系的核心线索,是陈白沙心学区别于传统理学及王守仁心学的重要特征。自然有三层含义,即自然界、客观规律及天理。"人与天地同体"是陈白沙自然主义哲学的宇宙论基础,"致虚"以"立本"... 自然主义是陈白沙哲学体系的核心线索,是陈白沙心学区别于传统理学及王守仁心学的重要特征。自然有三层含义,即自然界、客观规律及天理。"人与天地同体"是陈白沙自然主义哲学的宇宙论基础,"致虚"以"立本"的体认路径与"勿助"的意识是陈白沙自然主义哲学功夫论的核心内涵,"情顺万物而无情"是陈白沙自然主义哲学在情识上的具体体现。陈白沙通过"致虚"以"立本"的儒学体认路径,将人与自然界、客观规律、天理融会贯通,实现了人与物浑然同体。"惟仁与物同体"蕴涵了陈白沙自然主义哲学的宇宙论基础、功夫论内涵及"情顺万物而无情"的圣贤气象,是陈白沙自然主义哲学最确切、最全面的表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陈白沙 自然主义 宇宙论基础 功夫论内涵 圣贤气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二程对儒学易简性的阐释及对陈白沙儒学的影响 被引量:1
5
作者 刘红卫 《南昌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3期50-55,共6页
二程对儒学易简性的阐释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其一,由日常生活所呈露的仁、善的端倪渐次扩充而达致至仁、至善是一个自然的顺理推演的过程,无需任何的助长;其二,程颐将"闲邪存诚"解释为"闲邪"即"存诚",&qu... 二程对儒学易简性的阐释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其一,由日常生活所呈露的仁、善的端倪渐次扩充而达致至仁、至善是一个自然的顺理推演的过程,无需任何的助长;其二,程颐将"闲邪存诚"解释为"闲邪"即"存诚","闲邪存诚"的工夫在"闲邪""主敬","主敬"则自然"存诚","存诚"是一个无须用力的易简过程;其三,程子提出了"道物无对""物各付物"的观点,对人与物的关系进行了易简性阐释。二程对儒学易简性的阐释对陈白沙的心学产生了深刻影响,陈白沙在此基础上形成了以"勿忘勿助之间"为特征的易简的体证工夫论。在人与物的关系上,陈白沙形成了"情顺万物而无情"的致虚工夫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二程 陈白沙 儒学 易简 勿忘勿助 道物无对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陈白沙的“立心”说与幸福价值观 被引量:1
6
作者 刘红卫 《南昌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13年第3期48-52,共5页
陈白沙继承了原始儒学心性论德性进路,在体证、践证仁、善的基础上确立了"先立其大"的德性本体,此即"立心"说。在"立心"说的基础上,陈白沙继承了孔颜之乐的思想精髓,并将之发展成为自然主义。陈白沙的自... 陈白沙继承了原始儒学心性论德性进路,在体证、践证仁、善的基础上确立了"先立其大"的德性本体,此即"立心"说。在"立心"说的基础上,陈白沙继承了孔颜之乐的思想精髓,并将之发展成为自然主义。陈白沙的自然主义旨在阐释一种简易、自然、幸福的人生价值观,由"亲亲"之情及恻隐之心渐次扩充而达致至仁、至善,是一个承体起用、自然而然而无须助长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所获得的喜悦情感体验即人生幸福。同时,在"人与天地同体"的一本论宇宙框架下,在"立心"说的基础上,陈白沙实现了人"与物浑然同体",在"道物无对"的人与物的关系中彰显了人性自由,在人与物的关系中实现了幸福的人生价值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陈白沙 “立心”说 德性进路 自然主义 幸福价值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王阳明良知说的现象学诠释——“第九届《哲学分析》论坛——耿宁(Iso Kern)心性现象学学术讨论会”侧记
7
作者 王钰 《现代哲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3期127-128,共2页
2012年12月,瑞士著名现象学家和汉学家耿宁(Iso Kern)先生的论文集《心的现象——耿宁心性现象学研究文集》由商务印书馆出版发行。负责编辑此书的中山大学哲学系倪梁康教授在“编后记”中指出:“这里集结出版的文章与报告24篇,是... 2012年12月,瑞士著名现象学家和汉学家耿宁(Iso Kern)先生的论文集《心的现象——耿宁心性现象学研究文集》由商务印书馆出版发行。负责编辑此书的中山大学哲学系倪梁康教授在“编后记”中指出:“这里集结出版的文章与报告24篇,是耿宁先生毕生‘心性现象学’思想的文字见证,从中可以看到他的相关思考的细致、深刻与丰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现象学研究 学术讨论会 心性 哲学分析 良知说 王阳明 侧记 论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死亡可以说是恶吗?——从伊壁鸠鲁的死亡论断谈起
8
作者 王钰 《现代哲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5期84-87,共4页
对于身心健康的人来说,死亡会很自然地被归类为不好的体验,人们本能地畏惧、排斥和逃避着死亡。然而,死亡就其本身而言已不在已死之人的经验感受范围之内,死亡意味着失去意识,无从体验,也无从谈起,那么在设定不谈论是否有死后世界及其... 对于身心健康的人来说,死亡会很自然地被归类为不好的体验,人们本能地畏惧、排斥和逃避着死亡。然而,死亡就其本身而言已不在已死之人的经验感受范围之内,死亡意味着失去意识,无从体验,也无从谈起,那么在设定不谈论是否有死后世界及其体验的前提下,死亡对于失去意识的已死之人来说还有好坏之分吗?从古希腊哲学家伊壁鸠鲁指出这一矛盾开始到现当代,西方哲学家对死亡是否可以说是恶的问题始终争执不休。从伊壁鸠鲁著名的死亡论断出发,审视西方现当代对"死亡是恶"观点的辩护,或许可以发现争论的关键在于对"恶"的不同理解方式之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死亡 存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西心学的对话——第九届《哲学分析》论坛:耿宁心性现象学学术讨论会综述
9
作者 王钰 《哲学分析》 2014年第3期170-175,182,共7页
2013年12月4-8日,由上海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哲学分析》编辑部、中山大学现象学研究所、商务印书馆学术出版中心联合主办的“第九届《哲学分析》论坛:耿宁心性现象学学术讨论会”在广东省江门市举行。来自上海社会科学院、中山大... 2013年12月4-8日,由上海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哲学分析》编辑部、中山大学现象学研究所、商务印书馆学术出版中心联合主办的“第九届《哲学分析》论坛:耿宁心性现象学学术讨论会”在广东省江门市举行。来自上海社会科学院、中山大学、商务印书馆、台湾中央研究院、香港中文大学、南京大学、厦门大学的近二十位专家学者围绕瑞士著名现象学家和汉学家耿宁(Iso Kern)先生的著作《心的现象—耿宁心性现象学研究文集》进行了深入的研讨。大多数与会学者参与了编辑和翻译此论文集的工作,且学术研究领域主要为中国心学或是西方意识哲学,可以说,这次研讨会是一场中西心学的热烈而富有成效的对话。一、耿宁与《心的现象》 在会议的开幕式上,上海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副所长、《哲学分析》主编何锡蓉研究员指出:《哲学分析》论坛的举办旨在促进学术评论和学术批评,为哲学研究者提供一个相互探讨的平台,以期创造更好的学术生态环境。《哲学分析》论坛一般是邀请国内哲学界资深学者来就其研究思想成果进行小范围、高层次的研讨。此次论坛原计划邀请的对象是我国现象学领域的著名学者倪梁康教授—与以往不同的是,论坛研讨的主题是倪梁康教授所力荐的瑞士哲学家耿宁先生的心性现象学。论坛人选虽有变更,但主题和国内哲学研究及中西哲学文化交流关系密切。一方面,倪梁康教授与耿宁先生相识多年,深谙后者的哲学研究思路和方法;另一方面,倪梁康教授对“心性现象学”曾如此定义:“‘心性现象学’—这个名称包含两个方面的内容:其一。它以意识及其本质、心的逻辑、‘心的秩序’或‘心之理’为其研究对象,即是说,在内容上它是事关‘心性’的;其二,它以现象学的结构描述和发生说明为其基本研究方法,这意味着,在方法上它是事关‘现象学’的。”①如果说中国哲学的研究主流为心学,那么心性现象学是一个可以结合中西心学的新的研究领域。耿宁先生和倪梁康教授为此所做的开启性工作势必将随着中西心学的交流而得到学界的关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现象学研究 哲学分析 中西哲学 学术讨论会 心性 论坛 心学 对话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