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9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地域视野下的侨乡文化——以广东侨乡为例 被引量:27
1
作者 冉琰杰 张国雄 《广东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6期131-139,共9页
“侨乡”概念最迟出现在20世纪40年代,而侨乡作为一种地域文化现象,则起始于19世纪60年代。本土传统文化与外来文化是侨乡文化形成的两大源流,中外文化融合是其本质特征。侨乡文化在地理分布上不同于传统地域文化集中在一个地域单一存... “侨乡”概念最迟出现在20世纪40年代,而侨乡作为一种地域文化现象,则起始于19世纪60年代。本土传统文化与外来文化是侨乡文化形成的两大源流,中外文化融合是其本质特征。侨乡文化在地理分布上不同于传统地域文化集中在一个地域单一存在发展,而是跨行政区跨地域的分散存在,其分布范围从东南沿海的传统侨乡向西南、西北、东北沿边乃至内地扩展。它是中国地域文化的一种特色鲜明的类型,丰富了中国地域文化的多样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域视角 侨乡文化 文化交流 地理特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侨乡研究博士、硕士论文资助计划启事
2
《南洋问题研究》 CSSCI 2014年第2期100-100,共1页
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侨乡研究日益受到国内外学者重视,成为多学科参与研究的新领域。
关键词 侨乡研究 资助计划 硕士论文 中国 20世纪90年代以来 博士 启事 多学科参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清代械斗治理与地方社会权势转移——以闽粤侨乡为例 被引量:2
3
作者 王传武 刘江华 《农业考古》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期91-95,共5页
有清一代,械斗成为困扰闽粤侨乡的严重社会问题之一。以往械斗治理的研究对历时性关注不够。康熙、雍正及乾隆早期,清廷对于械斗的治理往往是依靠地方官的"勉励整饬",朝廷对械斗的实际情形所知不多。乾隆中期以后,皇帝本人对... 有清一代,械斗成为困扰闽粤侨乡的严重社会问题之一。以往械斗治理的研究对历时性关注不够。康熙、雍正及乾隆早期,清廷对于械斗的治理往往是依靠地方官的"勉励整饬",朝廷对械斗的实际情形所知不多。乾隆中期以后,皇帝本人对闽粤侨乡和械斗治理有了深刻洞见,械斗治理措施日趋完备。乾隆五十四年以后,械斗更频繁发生,地方官无可奈何。太平天国之后,清政府的统治格局被打乱,械斗治理由依靠强化基层组织转移到了依靠地方绅士上来,这致使械斗治理无果而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清代 械斗治理 闽粤侨乡 权力下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民间故事、地方传说与祖先记忆——以广府地区族谱叙事中的罗贵传奇为中心 被引量:2
4
作者 石坚平 《广东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4期104-112,共9页
族谱叙事中的罗贵传奇,是明中叶以来民间社会广泛流传的珠玑巷移民故事由民间故事形态向地方传说形态的转变过程中演绎出的一种用于诠释地方宗族祖先来源记忆的典型性叙事模式。在宗族主义、地方主义和族群主义等意识形态的影响下,地方... 族谱叙事中的罗贵传奇,是明中叶以来民间社会广泛流传的珠玑巷移民故事由民间故事形态向地方传说形态的转变过程中演绎出的一种用于诠释地方宗族祖先来源记忆的典型性叙事模式。在宗族主义、地方主义和族群主义等意识形态的影响下,地方社会在族谱叙事中竞相增添和删改罗贵传奇的特殊情节与关键细节,演绎出符合各自需要的叙事文本。因而,广府地区族谱叙事中的罗贵传奇被深深地打上了地域性、宗族性与族群性的社会烙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广府 宗族 罗贵传奇 族谱叙事 珠玑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岭南文化的近代演进与“岭南学” 被引量:2
5
作者 张国雄 《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4期128-130,共3页
从当代价值、受容与转境、学术理念、历史文献、近代转换、岭南方言等方面继续研讨岭南文化问题,以期从新的角度推进岭南学的建构和相关领域的研究进展。
关键词 岭南文化 演进 近代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梁启超的“新民”伦理与普世伦理 被引量:3
6
作者 刘兴邦 《伦理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3期88-91,共4页
"新民"伦理是一种资产阶级伦理。梁启超吸取西方资产阶级伦理的个人主义伦理观与中国传统伦理的整体主义伦理观,创建了中国资产阶级的"新民"伦理。梁启超的"新民"伦理虽然吸取了资产阶级个人主义伦理观,... "新民"伦理是一种资产阶级伦理。梁启超吸取西方资产阶级伦理的个人主义伦理观与中国传统伦理的整体主义伦理观,创建了中国资产阶级的"新民"伦理。梁启超的"新民"伦理虽然吸取了资产阶级个人主义伦理观,但与立足于个人主义道德原则基础上的西方资产阶级伦理有着不同的价值取向,它是立足于中国传统整体主义伦理基础之上、注重个人与个人、个人与社会、个人与国家和谐的中国式的新资产阶级新伦理,具有普世的伦理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民”伦理 整体主义 普世价值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从银信看“开平碉楼与村落” 被引量:4
7
作者 刘进 《中国档案》 北大核心 2009年第3期14-17,共4页
"银信"亦称"信银",是江门五邑等地粤语方言区民众对海外华侨寄给家人的汇款"(银")和家信"(信")的俗称,也是"外洋书信银两"的简称。在广东潮汕、梅州和福建侨乡,华侨汇款与家书多被称... "银信"亦称"信银",是江门五邑等地粤语方言区民众对海外华侨寄给家人的汇款"(银")和家信"(信")的俗称,也是"外洋书信银两"的简称。在广东潮汕、梅州和福建侨乡,华侨汇款与家书多被称为"侨批",银信和侨批在本质上并无差别。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银两 村落 碉楼 开平 海外华侨 “信” 方言区 汇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清末民初新宁的地方自治及其影响(1909—1914年) 被引量:2
8
作者 王传武 《学术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1期116-127,共12页
咸同以后,新宁出洋人数众多,某些绅士在个人经历、教育背景、知识结构等方面,开始呈现出与以往不同的特征。清末地方自治的推行,接续并强化了这一新风,绅士内部进一步分化为"新党"和"旧党"。在民初地方自治推行中,... 咸同以后,新宁出洋人数众多,某些绅士在个人经历、教育背景、知识结构等方面,开始呈现出与以往不同的特征。清末地方自治的推行,接续并强化了这一新风,绅士内部进一步分化为"新党"和"旧党"。在民初地方自治推行中,绅士间新旧之争渐趋消弭,议事会选举受宗族势力影响较大,多按姓氏选出,流品复杂。城、镇乡的自治机构作用有限,无法承担地方公共事务管理的任务,新宁商界尤其是港商,日渐取代绅士,成为上达官厅、下通民情的中介。这一过程,使新宁的地方自治推行烙上了鲜明的地区性特点,新宁作为侨乡的区域特征也藉此而展演。这一历程可能展现了当时华南侨乡发展的某些普遍势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方自治 新宁 绅权 港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学识相配谈婚嫁:论清末性别视阈中的一个择偶条件 被引量:2
9
作者 冉琰杰 《理论月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3期96-102,共7页
清末,在女子教育的兴起和婚姻自由观念刚开始传播的背景下,知书识字的女性既主张塑造独立人格摆脱家事束缚,又肯定女性作为贤妻良母的性别角色,因此她们最先体悟到新知识与旧礼教的冲突,这种冲突尤其体现在婚姻家庭制度下的性别关系领... 清末,在女子教育的兴起和婚姻自由观念刚开始传播的背景下,知书识字的女性既主张塑造独立人格摆脱家事束缚,又肯定女性作为贤妻良母的性别角色,因此她们最先体悟到新知识与旧礼教的冲突,这种冲突尤其体现在婚姻家庭制度下的性别关系领域。为了协调家事与志事,知识女性希望自主择配才学相当的丈夫,以为这样的夫妻组合能得到精神上的慰藉。同时在男性读书人看来,女性的才学也有助于夫妻琴瑟和谐,知书识字的女性成为他们理想的婚配对象。男女学识相配谈婚嫁的现象开始潜入读书人的生活,影响民国以后中国社会择偶观念变化的基础,也预示着近代婚姻制度的点滴转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清末 知识女性 婚姻自由观 学识相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