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8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高通量测序技术解析五粮液窖泥原核微生物群落结构 被引量:36
1
作者 赵东 郑佳 +3 位作者 彭志云 吕学兰 杨康卓 张建敏 《食品与发酵工业》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9期1-8,共8页
为清晰认识五粮液特殊窖泥微生态群落结构及功能,利用Illumina NextSeq 500高通量深度测序平台首次分析了五粮液不同窖泥原核微生物群落16S rDNA V4高变区序列;优化了QIIME程序并整理和统计样品序列数目和操作分类单元(OTUs)的数量,分... 为清晰认识五粮液特殊窖泥微生态群落结构及功能,利用Illumina NextSeq 500高通量深度测序平台首次分析了五粮液不同窖泥原核微生物群落16S rDNA V4高变区序列;优化了QIIME程序并整理和统计样品序列数目和操作分类单元(OTUs)的数量,分析了不同窖泥中原核微生物群落的丰度、多样性;利用系统发育分析确定了优势菌群的系统发育地位。该研究结果表明,从五粮液窖泥中共获得7 555 164条高质量目标片段。在相同的测序深度条件下(300 000条),五粮液窖泥原核微生物主要由细菌和古菌构成,共检出22个门,52个纲,89个目,168个科,330个属原核微生物,细菌占92.3%,古菌占7.6%。厚壁菌门(Fimicutes)是所有样品的绝对优势菌群(85.6%),共检出74个属,Clostridium、Lactobacillus,Coprococcus,Caldicoprobacter,Soehngenia是丰度最高的细菌属。结合系统发育分析确定窖泥中优势菌群为Lactobacillus,Caldicoprobacter,Caloramater,Clostridium,Caloribacterium,Garciella,Eubacterium,Syntrophomonas,Sedimentbacter,Sporanaerobacter,Tissierella,Methanosarcina,Methanobacterium,Methanobrevibacter,Methanoculleus。五粮液窖泥中蕴藏了显著区别于其他浓香型白酒窖泥的原核微生物群落,尤其是群系复杂的厚壁菌门细菌,较高丰度的产己酸菌群和促进己酸生成的甲烷菌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五粮液 窖泥 原核微生物群落 高通量测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五粮液车间空气中的特征酵母菌及其挥发性风味物质分析 被引量:14
2
作者 张霞 雷学俊 +5 位作者 刘芳 刘多涛 罗青春 施思 乔宗伟 郑佳 《食品与发酵工业》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7期242-249,共8页
为研究五粮液车间空气中酵母菌种类及其代谢产物特征,采用传统微生物培养法从五粮液车间空气中分离筛选出73株酵母菌,它们分属于11个属,14个种,分别为:Wickerhamiella pararugosa(Y1)、Pichia kudriavzevii(Y2)、Pichia exigua(Y3)、Can... 为研究五粮液车间空气中酵母菌种类及其代谢产物特征,采用传统微生物培养法从五粮液车间空气中分离筛选出73株酵母菌,它们分属于11个属,14个种,分别为:Wickerhamiella pararugosa(Y1)、Pichia kudriavzevii(Y2)、Pichia exigua(Y3)、Candida ethanolica(Y4)、Kazachstania bulderi(Y5)、Saccharomyces unisporus(Y6)、Saccharomyces cerevisiae(Y7)、Naumovozyma castellii(Y8)、Meyerozyma caribbica(Y9)、Debaryomyces hansenii(Y10)、Zygosaccharomyces bailii(Y11)、Clavispora lusitaniae(Y12)、Debaryomyces subglobosus(Y13)和Saccharomycopsis fibuligera(Y14)。利用顶空固相微萃取(headspace solid-phase microextraction,HS-SPME)、偶联气质联用法(gas chromatography-mass spectrometry,GC-MS)测定其发酵液中风味物质成分含量。结果表明,此14株酵母菌能产生多种风味物质,并以酯类和醇类物质最多,主要有:乙酸乙酯、己酸乙酯、苯乙醇、异戊醇、异戊酸、丁酸丁酯、辛酸乙酯、壬酸乙酯、苯酚和乙偶姻。其中,Y1、Y2、Y5总酯含量较高,都在65 mg/L以上,Y1最高达到95 mg/L;Y1、Y5、Y7、Y8、Y10总醇含量较高,都在60 mg/L以上,Y7则高达115 mg/L;微量风味物质含量很少但种类较丰富,对白酒风味的贡献也很大,其中,Y5乙偶姻含量较高,达到1.57 mg/L,Y1和Y7发酵液中苯酚含量较高,分别为2.26和2.43 mg/L。该文对五粮液车间空气中酵母菌进行了特征风味产物分析,为五粮液酒体风味提供分析理论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五粮液 车间空气 酵母菌 风味物质 鉴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酒糟多酚类物质纯化及体外抗氧化活性研究
3
作者 晏俊玲 郑佳 +3 位作者 张伟建 李茂 赵佳伟 覃凤阳 《食品与机械》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161-170,共10页
[目的]纯化并富集具有良好抗氧化活性的酒糟多酚。[方法]采用有机溶剂萃取和大孔吸附树脂相结合的方法对酒糟深共熔溶剂提取液中的酚类物质进行富集回收,并测定纯化产物的纯度和抗氧化活性。对萃取剂种类及树脂类型进行筛选,通过吸附动... [目的]纯化并富集具有良好抗氧化活性的酒糟多酚。[方法]采用有机溶剂萃取和大孔吸附树脂相结合的方法对酒糟深共熔溶剂提取液中的酚类物质进行富集回收,并测定纯化产物的纯度和抗氧化活性。对萃取剂种类及树脂类型进行筛选,通过吸附动力学、吸附等温线和热力学阐述吸附机理,并优化其最佳工艺条件;以清除1,1-二苯基-2-三硝基苯肼(DPPH)自由基和2,2-联氮-二(3-乙基-苯并噻唑-6-磺酸)二铵盐(ABTS)阳离子自由基的能力为指标,评价酚类物质的体外抗氧化活性。[结果]最适宜的萃取溶剂为二氯甲烷,当V_(二氯甲烷)∶V_(DES)为2∶1时,多酚回收率为90.83%;最适宜纯化酒糟多酚的树脂为DM130,其吸附率为78.70%。DM130树脂对酒糟多酚的吸附符合准二级动力学模型和Langmuir模型,吸附过程自发且放热。DM130树脂纯化酒糟多酚的最佳工艺条件为上样液p H 5、上样液质量浓度0.8 mg/m L、上样流速2 BV/h、上样体积3.4 BV、洗脱剂为60%乙醇、洗脱流速3 BV/h、洗脱剂体积6.9 BV。酒糟多酚深共熔溶剂提取液经二氯甲烷萃取和DM130树脂吸附总体回收率可达到88.90%,多酚纯度由原来的2.11%提高至16.05%。纯化产物中共检出7种酚类物质,其中阿魏酸含量最高。纯化后的多酚物质清除DPPH自由基和ABTS+自由基的半抑制质量浓度(IC50)值分别为0.0804,0.1850 mg/m L。[结论]试验建立的酒糟多酚纯化方法有效可行,且富集的酒糟多酚具有良好的抗氧化活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酒糟多酚 大孔吸附树脂 分离纯化 机理 抗氧化活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电子鼻和气质联用技术的浓香型白酒分类 被引量:39
4
作者 刘芳 杨康卓 +3 位作者 张建敏 何张兰 彭志云 郑佳 《食品与发酵工业》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2期73-78,共6页
该研究分别利用电子鼻和气质联用(gas chromatography-mass spectrometry,GC-MS)分析7种不同品牌浓香型白酒的差异。结果表明,电子鼻的S2、S6、S7和S94个传感器对不同品牌浓香型白酒具有较好的响应信号,经主成分分析(principal componen... 该研究分别利用电子鼻和气质联用(gas chromatography-mass spectrometry,GC-MS)分析7种不同品牌浓香型白酒的差异。结果表明,电子鼻的S2、S6、S7和S94个传感器对不同品牌浓香型白酒具有较好的响应信号,经主成分分析(principal component analysis,PCA)筛选后可以作为浓香型白酒差异的特征指标来衡量。基于传感器信号,比较了PCA和线性判别对不同各品牌浓香型白酒的分类效果,PCA分析能够对不同品牌白酒进行较好区分。GC-MS分析表明,不同品牌浓香型白酒风味物质含量存在明显差异,而PCA分析中关系密切的样品在风味成分层面存在相似性。该研究提供了一种基于电子鼻、GC-MS技术和数理统计分析相结合的浓香型白酒分类方法,为浓香型白酒的快速质量分类方法的开发提供了理论和数据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浓香型白酒 电子鼻 GC-MS 分类 主成分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深共熔溶剂提取酒糟多酚类物质及其体外抗氧化、降血糖活性研究 被引量:4
5
作者 晏俊玲 李茂 +4 位作者 张伟建 赵佳伟 覃凤阳 赵东 郑佳 《食品与发酵工业》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8期265-272,共8页
为了充分利用酒糟中多酚类活性成分资源,首先从10种深共熔溶剂中筛选最适宜酒糟多酚类物质提取的体系组合,采用响应曲面法优化深共熔溶剂提取酒糟多酚的工艺,运用高效液相色谱分析酒糟多酚类物质,并评估酒糟多酚体外抗氧化和降血糖活性... 为了充分利用酒糟中多酚类活性成分资源,首先从10种深共熔溶剂中筛选最适宜酒糟多酚类物质提取的体系组合,采用响应曲面法优化深共熔溶剂提取酒糟多酚的工艺,运用高效液相色谱分析酒糟多酚类物质,并评估酒糟多酚体外抗氧化和降血糖活性。结果表明,酒糟多酚最佳的深共熔溶剂体系为氯化胆碱-果糖,最佳提取工艺为深共熔溶剂含水率41%,提取时间31 min,液料比31∶1(mL∶g),提取温度40℃,在此条件下酒糟多酚含量为(6.28±0.18)mg GAE/g。并且在检测的酚类物质中,对香豆酸含量(466.7±0.20)μg/g最高,占7种酚类物质的30%左右。酒糟多酚清除羟自由基、DPPH自由基和ABTS阳离子自由基的IC_(50)值分别为0.886、0.291、0.302 mg/mL,结合抑制α-淀粉酶和α-葡萄糖苷酶活力的IC_(50)值分别为0.938和2.329 mg/mL,表明酒糟多酚具有较强抗氧化和降血糖能力。深共熔溶剂提取酒糟多酚切实可行,并且酒糟多酚提取物具有较强的体外抗氧化和降血糖活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深共熔溶剂 酒糟 多酚 抗氧化 降血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酵母对青稞威士忌品质的影响 被引量:1
6
作者 张伟建 李茂 +4 位作者 赵佳伟 晏俊玲 覃凤阳 郑佳 赵东 《中国酿造》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9期135-139,共5页
以青稞和麦芽(1∶1)为原料,选用3种不同的威士忌酵母(M-1、USW-6和D-53)酿造青稞威士忌,比较不同酵母的发酵性能、发酵液理化指标和单位原料出酒率,并对制备的酒样进行感官评价以及采用气相色谱-质谱(GC-MS)技术对贮存前酒样的挥发性香... 以青稞和麦芽(1∶1)为原料,选用3种不同的威士忌酵母(M-1、USW-6和D-53)酿造青稞威士忌,比较不同酵母的发酵性能、发酵液理化指标和单位原料出酒率,并对制备的酒样进行感官评价以及采用气相色谱-质谱(GC-MS)技术对贮存前酒样的挥发性香气物质进行定性定量分析。结果表明,最佳糖化条件为65℃保持70 min。酵母M-1发酵性能最好,发酵72 h后发酵液酒精度达到7.29%vol,单位原料出酒率最高,达到194.91 mL/kg。3种酵母生产的青稞威士忌中检测到挥发性香气物质种类由高到低为M-1(19种)、USW-6(17种)、D-53(13种)。菌株M-1制备酒样中挥发性香气物质含量相对于菌株USW-6和D-53制备酒样整体偏高,酯类物质中除了乙酸-3-甲基丁酯和己酸乙酯外其他酯类物质含量均高于菌株USW-6和D-53制备酒样,为青稞威士忌提供了更多的水果香和花香。菌株M-1制备酒样中3-甲基-1-丁醇含量最少,饮后更不容易上头。3种酵母制备的青稞威士忌感官评分顺序为M-1(81.8分)>USW-6(72.7分)>D-53(63.3分)。由此证明,酵母M-1更适合酿造青稞威士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稞 威士忌 酵母 理化指标 挥发性风味物质 出酒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红曲酿造白酒中挥发性风味物质的代谢差异
7
作者 覃凤阳 李茂 +4 位作者 张伟建 赵佳伟 晏俊玲 赵东 郑佳 《食品与发酵工业》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0期252-258,共7页
选取了3种红曲(L、G、J)进行白酒发酵,采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分析白酒的挥发性风味物质。为了深入研究不同种类红曲和不同红曲含量添加量对酿造的白酒挥发性风味物质代谢的影响,定性定量酒中的47种挥发性风味成分,运用统计学方法比... 选取了3种红曲(L、G、J)进行白酒发酵,采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分析白酒的挥发性风味物质。为了深入研究不同种类红曲和不同红曲含量添加量对酿造的白酒挥发性风味物质代谢的影响,定性定量酒中的47种挥发性风味成分,运用统计学方法比较各样品之间的挥发性风味成分的差异。结果表明,红曲L以及高含量红曲J的添加对酒样中总高级醇含量的降低有显著效果(25.9%~29.5%),主要是对异丁醇和异戊醇的降低;红曲L、J、G的添加对乳酸乙酯(68.5%~244.4%)、乙酸乙酯(24.85%~50.89%)和己酸乙酯(23.35%~145.17%)含量的提升效果显著。不同种类的红曲和不同的添加量,对高级醇和酯类的生成有一定调控作用,所酿白酒的挥发性风味成分有显著差异,差异主要体现在酯类物质的种类以及高级醇含量的降低,对白酒品质的改善有促进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红曲 风味物质 多元统计分析 代谢差异 高级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浓香型白酒酿造环节中产酯化酶的霉菌多样性 被引量:9
8
作者 王涛 赵东 +4 位作者 游玲 周宇科 王松 冯瑞章 冯学愚 《食品与发酵工业》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5期37-41,共5页
对分离自宜宾多粮浓香型白酒酿造环节中的135株霉菌产酯化酶的能力进行了检测,发现40株菌具备产生酯化酶的能力。其中以来自窖房的最多(34株),分离自糟醅次之(4株),其余为曲药(1株)、曲房(1株)。通过对这40株霉菌开展的基于ITS nu-rDNA... 对分离自宜宾多粮浓香型白酒酿造环节中的135株霉菌产酯化酶的能力进行了检测,发现40株菌具备产生酯化酶的能力。其中以来自窖房的最多(34株),分离自糟醅次之(4株),其余为曲药(1株)、曲房(1株)。通过对这40株霉菌开展的基于ITS nu-rDNA序列的系统发育分析,发现其分属于Penicillium、Aspergillus、Emericella、Rhizopus、Cladosporium、Mucor等6个属,以Penicillium(19株)和Aspergillus(13株)为主要类群。结果显示,宜宾多粮浓香型白酒酿造环节中具备大量产酯化酶能力的霉菌,而且这些霉菌存在较为丰富的系统发育多样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浓香型白酒 霉菌 ITS nu—rDNA 酯化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栽培模式对酿酒玉米产量及品质的影响 被引量:8
9
作者 苟才明 黄宁 +5 位作者 张吉海 余世权 练顺才 徐克成 李志龙 荣廷昭 《核农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6期1174-1181,共8页
为了构建玉米产量、品质与栽培因子的数学模型,本研究根据酿酒玉米生产区生态类型,选择有代表性的宜宾点进行试验,试验采用二次回归通用旋转组合设计,设种植密度、氮肥、磷肥、钾肥4个栽培因素,通过降维分析,研究不同密度和施肥对酿酒... 为了构建玉米产量、品质与栽培因子的数学模型,本研究根据酿酒玉米生产区生态类型,选择有代表性的宜宾点进行试验,试验采用二次回归通用旋转组合设计,设种植密度、氮肥、磷肥、钾肥4个栽培因素,通过降维分析,研究不同密度和施肥对酿酒专用玉米产量和品质的影响,通过频次分析和模拟寻优,建立高效栽培模式。结果表明,种植密度与氮、磷、钾肥之间对产量具有协同增产和增效作用,低密度种植能改善酿酒玉米品质,增施氮肥虽提高籽粒淀粉含量,但也易导致籽粒蛋白质偏高,少施钾肥能减少籽粒脂肪含量;福康玉909最优栽培方式为:种植密度52 500株·hm-2,施氮量360 kg·hm-2,施磷量720 kg·hm-2,施钾量360 kg·hm-2。本研究结果为酿酒专用玉米产业化开发提供了技术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粮浓香型白酒 玉米 福康玉909 产量与品质 栽培模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减压蒸馏对浓香型白酒主要风味组分的拆分规律 被引量:8
10
作者 游玲 郑佳 +2 位作者 兰俊 郭晶晓 王涛 《食品与发酵工业》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期16-22,共7页
为探究浓香型白酒主要风味组分在分段冷凝减压蒸馏条件下的馏出规律,采用自主研发的多级连续减压蒸馏装置,分别在不同压力及温度的条件下,对浓香型白酒原酒进行再蒸馏,将浓香型白酒原酒拆分为高沸点、中高沸点、中低沸点、低沸点4个组分... 为探究浓香型白酒主要风味组分在分段冷凝减压蒸馏条件下的馏出规律,采用自主研发的多级连续减压蒸馏装置,分别在不同压力及温度的条件下,对浓香型白酒原酒进行再蒸馏,将浓香型白酒原酒拆分为高沸点、中高沸点、中低沸点、低沸点4个组分,并利用色谱检测各组分中主要风味物质的种类及含量。研究发现,浓香型白酒原酒经减压蒸馏、分段冷凝后,甲醇、乙醛可通过不完全冷凝从原酒中大幅去除,乙醇、主要高级醇及己酸乙酯、乙酸乙酯、丁酸乙酯等有益酯类物质损失较少,且趋于富集在中高沸点、中低沸点组分中,而乳酸、乳酸乙酯等高沸点成分趋于保留在蒸馏釜内的残液中。同时,不同减压蒸馏条件下原酒各段馏出液中风味物质的浓度及比例也不同。结果表明,减压蒸馏可通过改变蒸馏及冷凝条件,针对性地调整浓香型白酒风味成分,这为浓香型白酒原酒风味拆分与重构提供了新的思路及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减压蒸馏 浓香型白酒 风味组分 馏出规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多粮浓香型白酒专用玉米品种蒸煮香气成分研究 被引量:14
11
作者 苟才明 谢正敏 练顺才 《安徽农业科学》 CAS 2019年第15期183-187,共5页
[目的]分析玉米对多粮浓香型白酒香气的影响,筛选出酿酒专用玉米品种。[方法]对不同玉米品种采用同时蒸馏萃取法和固相微萃取法收集蒸煮时产生的香气成分,用GC-MS大体积进样方式分析。[结果]东北玉米共有香气成分物质99种,其中烃类18种... [目的]分析玉米对多粮浓香型白酒香气的影响,筛选出酿酒专用玉米品种。[方法]对不同玉米品种采用同时蒸馏萃取法和固相微萃取法收集蒸煮时产生的香气成分,用GC-MS大体积进样方式分析。[结果]东北玉米共有香气成分物质99种,其中烃类18种、醛类13种、酮类15种、醇类12种、酸类7种、酯类9种、苯类13种、酚类3种、杂环类9种,含量较高的有2,4-葵二烯醛(1.12%)、苯并噻唑(2.67%)、4-乙烯基愈创木酚(2.50%)、2,3-二氢苯并呋喃(1.98%)等,因此玉米是浓香型白酒醇类、醛类、酮类、酚类、杂环类和芳香族等香气物质的来源原料,不是酸类、酯类和烃类呈香物质的主要来源原料。[结论]通过不同玉米品种蒸煮香气成分的比较分析发现,宜7008、众望玉88对浓香型白酒香气贡献数量和种类与原用东北玉米品种差异不大,可作为浓香型白酒专用玉米原料,而糯玉米品种不宜作为浓香型白酒的专用原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粮浓香型白酒 玉米 香气成分 同时蒸馏萃取 固相微萃取 大体积进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浓香型白酒酒尾回收利用蒸馏条件的研究 被引量:8
12
作者 袁华伟 王连 +5 位作者 王鑫 郑佳 安明哲 乔宗伟 梁露 李治中 《食品与发酵工业》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3期133-139,共7页
为高效利用浓香型白酒酒尾,采用风味物质分析结合感官品评研究蒸馏方式及条件,再将馏出液应用于原酒的勾调,利用色谱分析结合电子鼻、电子舌检测、感官品评等多维评价手段研究馏出液的添加量。结果表明,减压蒸馏适合酒尾中酒分和香味物... 为高效利用浓香型白酒酒尾,采用风味物质分析结合感官品评研究蒸馏方式及条件,再将馏出液应用于原酒的勾调,利用色谱分析结合电子鼻、电子舌检测、感官品评等多维评价手段研究馏出液的添加量。结果表明,减压蒸馏适合酒尾中酒分和香味物质的回收,适宜的蒸馏条件为80℃、0.025 MPa、120 r/min,馏出液取量为40%。乙醇全部馏出,酒精度为46.82%vol;乳酸未被蒸馏出。与酒尾相比,馏出液中乳酸乙酯、乙酸含量明显降低,异戊醛、丁酸、异丁醇和异戊醇含量略有下降,其余风味物质含量略有增加。馏出液添加量≤7%时,特征香气、风味特征和整体风格与原酒相比无明显差别,酒体的味觉呈现效果较佳。减压蒸馏极大地提高了浓香型白酒酒尾的利用率,可为酒尾中酒分和香味物质成分的回收利用提供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浓香型白酒 酒尾 减压蒸馏 回收 风味物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可得然胶对米粉加工及食用品质的影响 被引量:25
13
作者 李才明 陈荻 +5 位作者 陆瑞琪 顾正彪 班宵逢 洪雁 程力 李兆丰 《食品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6期23-28,共6页
为探究可得然胶对米粉加工及食用品质的影响,实验选取3款可得然胶(CG-E、CG-01、CG-02,添加量为0%~1.0%,均为质量分数,下同)添加到米粉中,分别通过检测糊化性质、质构特性和蒸煮特性分析样品品质的变化;优化得到最适添加方案后,通过X射... 为探究可得然胶对米粉加工及食用品质的影响,实验选取3款可得然胶(CG-E、CG-01、CG-02,添加量为0%~1.0%,均为质量分数,下同)添加到米粉中,分别通过检测糊化性质、质构特性和蒸煮特性分析样品品质的变化;优化得到最适添加方案后,通过X射线衍射和扫描电镜探究可得然胶对米粉老化及凝胶结构的影响。结果表明,当可得然胶添加量为0.2%时,可得然胶会加剧米粉在加工和蒸煮过程中的吸水膨胀,从而降低米粉的硬度、弹性和咀嚼性,增大米粉凝胶的空隙;但当添加量在0.4%~0.6%范围内时,可得然胶能在不影响大米粉短期老化的前提下,显著提升米粉的硬度、弹性和咀嚼性,改善其蒸煮特性,同时延缓米粉的长期老化,并使凝胶网络更加致密。本研究为可得然胶在米粉乃至米制品中的应用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米粉 可得然胶 糊化 质构 蒸煮品质 凝胶网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己酸菌选育及在浓香型白酒生产中的应用 被引量:13
14
作者 李超 王金晓 +3 位作者 冯鹏鹏 周韩玲 张翠英 肖冬光 《中国酿造》 CAS 北大核心 2020年第8期1-6,共6页
己酸是浓香型白酒的主体风味物质己酸乙酯的合成前体,己酸菌是己酸合成的主要功能微生物。优良己酸菌经扩大培养后制作成窖泥培养菌剂对改善窖泥质量、提升浓香型白酒品质大有裨益。该文综述了近年来有关己酸菌筛选情况,重点论述了己酸... 己酸是浓香型白酒的主体风味物质己酸乙酯的合成前体,己酸菌是己酸合成的主要功能微生物。优良己酸菌经扩大培养后制作成窖泥培养菌剂对改善窖泥质量、提升浓香型白酒品质大有裨益。该文综述了近年来有关己酸菌筛选情况,重点论述了己酸合成的途径和改进策略,并介绍了己酸菌在浓香型白酒生产中的应用,以提高白酒品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己酸菌 浓香型白酒 合成途径 应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蒸糠过程中香气成分的变化规律 被引量:9
15
作者 郑佳 赵东 +3 位作者 彭志云 杨康卓 张建敏 吕学兰 《食品与发酵工业》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0期8-15,共8页
糠壳是浓香型白酒酿造中必不可少的固态填充剂和膨松剂。该研究采用实际生产用酒甑清蒸生糠壳,获得了糠壳清蒸过程中不同时间节点(2~90 min)的馏液,并利用液液萃取-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分析了馏液中的香气成分。结果表明,糠壳中香气... 糠壳是浓香型白酒酿造中必不可少的固态填充剂和膨松剂。该研究采用实际生产用酒甑清蒸生糠壳,获得了糠壳清蒸过程中不同时间节点(2~90 min)的馏液,并利用液液萃取-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分析了馏液中的香气成分。结果表明,糠壳中香气成分总含量随蒸馏时间的增加而减少。醇类、吡嗪、萜烯化合物含量随蒸馏时间增加均呈减少趋势。醛类化合物在前5 min内含量略有增加,5 min后则递减。内酯类化合物(γ-丁内酯、γ-戊内酯、γ-己内酯、γ-壬内酯)、糠醛、植酮和香草醛的含量随蒸馏时间的增加而增加。主成分分析结果表明,前15 min内和60~90 min范围内的糠壳蒸馏样分别指向青草味-土腥味等和甜香味特征物质。该研究首次报道了蒸糠过程中香气成分的变化规律,为实际生产中科学调控蒸糠过程提供了理论与数据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糠壳 香气成分 蒸馏 变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酸类物质对浓香型白酒风味的影响研究 被引量:13
16
作者 张河云 王学娇 +5 位作者 张曼 张欢 郑佳 周韩玲 马立娟 杜丽平 《中国酿造》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1期82-89,共8页
为了探索不同浓度的酸类物质对浓香型白酒风味的影响,采用气相色谱(GC)法和高效液相色谱(HPLC)法对浓香型白酒中挥发性风味成分及乳酸进行检测。结合气味活性值(OAV)、香气重组和缺失实验筛选出关键香气化合物,并通过感官分析和顶空固... 为了探索不同浓度的酸类物质对浓香型白酒风味的影响,采用气相色谱(GC)法和高效液相色谱(HPLC)法对浓香型白酒中挥发性风味成分及乳酸进行检测。结合气味活性值(OAV)、香气重组和缺失实验筛选出关键香气化合物,并通过感官分析和顶空固相微萃取气质联用(HS-SPME-GC-MS)技术分析不同浓度的酸类物质对模型溶液香气轮廓及香气物质的影响。结果表明,共检出39种挥发性风味物质,包括16种酯类、9种醇类、10种酸类、3种醛类和1种呋喃类。己酸、乙酸、丁酸、乳酸在浓香型白酒中的含量都在100 mg/L以上,对浓香型白酒风味有着重要作用。基于OAV和香气缺失实验,共筛选出16种关键香气化合物,其中己酸乙酯的OAV>20000,是浓香型白酒的主体香气成分。感官分析结果表明,添加酸类物质对模型溶液香气轮廓有一定影响,其中乳酸的影响尤为突出;低浓度己酸有利于果香、花香、甜香等属性的增加,高浓度丁酸和乙酸可以增强花香属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酸类物质 浓香型白酒 关键香气化合物 风味影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苦竹属植物生物活性及其应用研究进展 被引量:1
17
作者 晏俊玲 李茂 +4 位作者 张伟建 赵佳伟 陆培 郑佳 赵东 《四川林业科技》 2023年第4期19-26,共8页
苦竹属植物是一种高营养价值的天然资源型植物,药食兼用,在我国分布广泛,产量较高,其秆、叶、笋等部位均含有多种功能活性物质,具有较高的开发利用价值。因此本文对苦竹属植物的生物活性及其应用研究进行了概述,以期为苦竹属植物深加工... 苦竹属植物是一种高营养价值的天然资源型植物,药食兼用,在我国分布广泛,产量较高,其秆、叶、笋等部位均含有多种功能活性物质,具有较高的开发利用价值。因此本文对苦竹属植物的生物活性及其应用研究进行了概述,以期为苦竹属植物深加工开发利用提供指导和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苦竹 生物活性 应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苦竹属植物活性成分的提取工艺研究进展
18
作者 晏俊玲 李茂 +4 位作者 张伟建 赵佳伟 陆培 郑佳 赵东 《四川林业科技》 2023年第3期26-31,共6页
苦竹属竹种广泛分布于我国南方林区,资源丰富,是一种富含黄酮、多糖等多种功能活性物质的天然资源型植物。本文对苦竹属植物活性成分的提取工艺进行了概述,以期为苦竹的进一步开发利用提供指导和科学依据。
关键词 苦竹 活性成分 提取工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