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高海拔地区圈养大熊猫粪便可培养细菌分析——以云南野生动物园春季为例 被引量:3
1
作者 周杰珑 李非平 +1 位作者 刘丽 李有龙 《四川动物》 北大核心 2015年第6期852-858,共7页
本研究旨在对高海拔地区圈养大熊猫春季粪便中可培养微生物进行细菌学鉴定与分析。以云南野生动物园3只成年雌性健康大熊猫的春季昼间新鲜粪便为试验材料,经稀释、分离、纯化、保存,通过菌落特征、染色特性、显微形态观测及16S r DNA序... 本研究旨在对高海拔地区圈养大熊猫春季粪便中可培养微生物进行细菌学鉴定与分析。以云南野生动物园3只成年雌性健康大熊猫的春季昼间新鲜粪便为试验材料,经稀释、分离、纯化、保存,通过菌落特征、染色特性、显微形态观测及16S r DNA序列分析等方法鉴定了粪便中可培养细菌种类与数量。结果表明:粪样共分离出12株细菌菌株,鉴定归为6属8种,即大肠杆菌Escherichia coli、短小芽孢杆菌Bacillus pumilus、琼氏不动杆菌Acinetobacter junii、葡萄球菌Staphylococcus sp.、枯草芽孢杆菌Bacillus subtilis、寡养单胞菌Stenotrophomonas sp.、芽孢杆菌Bacillus sp.和索氏志贺菌Shigella sonnei,其中优势菌是大肠杆菌和芽孢杆菌属,菌落数分别为(15.93±3.10)×107cfu·g-1和(13.33±3.87)×106cfu·g-1,但存在个体间差异(Kruskal-Wallis H test,P<0.05);各时段粪样分离得到菌落数量比较稳定,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riedman test,P>0.05)。研究结果可为大熊猫健康状况监测、合理日粮和肠道微生态等深入研究提供基础资料和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熊猫 高海拔 圈养 粪便 可培养细菌 分离鉴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海拔地区非洲白犀牛昼间行为观察与分析——以云南野生动物园为例 被引量:2
2
作者 王黎明 周杰珑 +3 位作者 余兵兵 施丽琼 李有龙 唐杨春 《野生动物学报》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期43-50,共8页
本研究旨在系统了解圈养条件下白犀牛全年昼间行为活动规律。以云南野生动物园2头非洲白犀牛(1雄1雌)为研究对象,采用连续记录法和焦点动物取样法对全年昼间行为进行观察,并记录了发生频次和持续时间,利用EXCEL表和SPSS软件对行为数据... 本研究旨在系统了解圈养条件下白犀牛全年昼间行为活动规律。以云南野生动物园2头非洲白犀牛(1雄1雌)为研究对象,采用连续记录法和焦点动物取样法对全年昼间行为进行观察,并记录了发生频次和持续时间,利用EXCEL表和SPSS软件对行为数据进行统计及量化分析。结果表明犀牛行为在时间分配上存在显著差异,犀牛休息时间最多,其次是运动行为;雌雄犀牛的同一行为在同一季节上差异不显著;犀牛平均每天运动和休息行为发生频次最多,持续时间较长;环境因素如天气、游客数量等对犀牛行为发生有一定影响。该研究结果可初步揭示野生动物园非洲白犀牛昼间行为活动规律和行为时间分配,在一定程度上丰富圈养条件下白犀牛行为学研究及迁地保护等基础资料和数据,进一步为白犀牛科学管理、合理饲养和繁殖管理,提升其观赏价值等提供建议和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洲白犀牛 昼间行为 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海拔地区昆明野生动物园大熊猫春季刻板行为探究 被引量:6
3
作者 周杰珑 马国强 +4 位作者 李奇生 刘成会 刘丹丹 叶研琳 王雄波 《四川动物》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3期342-347,共6页
2011年2月26日~5月2日,在高海拔地区昆明云南野生动物园,采用连续记录法(Continuous recording)和焦点动物取样法(Focal animal sampling)记录与分析了3只亚成年雌性大熊猫昼间刻板行为发生频次和持续时间,并就温度、游客流量与刻板行... 2011年2月26日~5月2日,在高海拔地区昆明云南野生动物园,采用连续记录法(Continuous recording)和焦点动物取样法(Focal animal sampling)记录与分析了3只亚成年雌性大熊猫昼间刻板行为发生频次和持续时间,并就温度、游客流量与刻板行为发生的相关性进行了初步探讨。结果表明,大熊猫刻板行为发生频次(次·h-1)高峰和持续时间(min·h-1)较长的高峰均出现在10∶00~11∶00和16∶00~17∶00,各时段行为表达水平存在极显著差异(χ2=61.183,P<0.01;χ2=56.470,P<0.01)。个体间刻板行为持续时间昼间分布无显著差异(χ2=3.185,P>0.05);个体间发生频次在14∶00~15∶00时段存在显著差异(χ2=7.796,P<0.05),而在其他时段则存在极显著差异(χ2=11.536~20.212,P<0.01)。温度与刻板行为发生频次、持续时间均无显著相关性(rs=-0.067,P>0.05;rs=-0.012,P>0.05);游客流量与持续时间、发生频次有一定的正相关,但不显著(rs=0.187,P>0.05;rs=0.159,P>0.05)。此外,在刻板行为型时间分配格局中,以刻板踱步最高,占56.78%,其次为爬笼、吮掌,而旋转、摇摆及坐着旋转等其他刻板行为表现较少,其总和仅占1.20%。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海拔 野生动物园 大熊猫 亚成年 春季 刻板行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动物园人工饲养蓝孔雀营养状况分析 被引量:4
4
作者 党心言 马国强 +4 位作者 唐杨春 熊春梅 周杰珑 年永胜 郭爱伟 《西南林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 CAS 2014年第1期102-105,共4页
以蓝孔雀为研究对象,用常规养分分析方法测定对其人工投喂食物中的粗蛋白(CP)、粗脂肪(EE)、粗灰分(Ash)、钙(Ca)和磷(P)等主要营养成分,参考营养需要量对其进行群体营养状况评价。结果表明:动物园提供的食物中蛋白质、钙、磷等养分均... 以蓝孔雀为研究对象,用常规养分分析方法测定对其人工投喂食物中的粗蛋白(CP)、粗脂肪(EE)、粗灰分(Ash)、钙(Ca)和磷(P)等主要营养成分,参考营养需要量对其进行群体营养状况评价。结果表明:动物园提供的食物中蛋白质、钙、磷等养分均不能满足其在生长、繁殖、产蛋期的营养需要,动物园应适当调整孔雀在不同生理阶段、不同季节的营养配比,以改善孔雀的营养状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蓝孔雀 动物园 营养状况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春季动物园大熊猫粪便可培养真菌鉴定与分析 被引量:9
5
作者 周杰珑 刘丽 +1 位作者 王家晶 刘成会 《西南林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 CAS 2012年第1期74-78,共5页
2011年2—5月,采集云南野生动物园3只亚成年雌性健康大熊猫的昼间新鲜粪便,经稀释、分离、纯化、保存,采用形态学观察、生化试验分析,对粪便可培养微生物进行真菌学鉴定与分析。结果表明,粪样分离得到霉菌和酵母菌2类真菌;霉菌分离鉴定... 2011年2—5月,采集云南野生动物园3只亚成年雌性健康大熊猫的昼间新鲜粪便,经稀释、分离、纯化、保存,采用形态学观察、生化试验分析,对粪便可培养微生物进行真菌学鉴定与分析。结果表明,粪样分离得到霉菌和酵母菌2类真菌;霉菌分离鉴定有青霉属、木霉属、曲霉属和链格孢属;酵母菌分离得到红酵母菌属和德克酵母属;酵母菌检出率为83%,优势菌为红酵母菌属,为(5.31±0.62)×105个/g;粪样中酵母菌总数在早、中、晚各时段差异不显著(χ2=0.933,P=0.627>0.05);在个体间也不存在显著差异(H=1.409,P=0.494>0.05)。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熊猫 亚成年 粪便 可培养真菌 春季 动物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黄胸织雀burmanicus亚种的筑巢行为、巢特征及巢址选择
6
作者 李琴 范仕祥 +2 位作者 翁智伟 陈兴莲 罗旭 《四川动物》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39-47,共9页
黄胸织雀Ploceus philippinus的巢复杂且精巧,国内仅有burmanicus亚种分布,但其巢结构、编织过程和筑巢地偏好等研究缺乏。2022年和2024年对云南省保山市昌宁县湾甸乡枯柯河流域的黄胸织雀繁殖地进行了调查,发现雌鸟通过雄鸟建造的盔状... 黄胸织雀Ploceus philippinus的巢复杂且精巧,国内仅有burmanicus亚种分布,但其巢结构、编织过程和筑巢地偏好等研究缺乏。2022年和2024年对云南省保山市昌宁县湾甸乡枯柯河流域的黄胸织雀繁殖地进行了调查,发现雌鸟通过雄鸟建造的盔状巢进行配偶选择,配对之后雌雄个体共同完成筑巢。对11个巢的形态结构进行观察和测量,发现巢分为巢悬挂、巢室和巢口通道3个部分,巢悬挂的长度为(32.38±16.97)cm、宽度为(8.26±2.23)cm;巢室的长度为(24.10±2.96)cm、宽度为(17.12±1.74)cm、厚度为(1.10±0.22)cm;巢口通道的长度为(20.30±5.22)cm、宽度为(8.16±0.80)cm、厚度为(0.50±0.23)cm;巢室内腔的内径为(6.34±0.70)cm、深度为(9.76±1.85)cm;巢的总重量为(67.50±18.51)g。采用广义线性混合效应模型分析150个繁殖巢的巢址特征,结果发现黄胸织雀倾向于在水面侧、巢下植被覆盖度大、距居民点较远且靠近农田的高大乔木上筑巢。本研究详细报道了黄胸织雀burmanicus亚种的筑巢行为、巢特征及巢址选择,为物种的繁殖生物学研究提供了基础数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胸织雀burmanicus亚种 筑巢行为 巢特征 巢址选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绿孔雀肠道菌群基因组特征和耐药性的宏基因组测序分析
7
作者 苗睿 刘垒成 +3 位作者 姜玉莎 赵浪 孙嘉良 吴培福 《西南林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112-119,共8页
为明确绿孔雀肠道菌群耐药基因及可移动元件的分布特征,对云南野生动物园,开放式饲养的健康绿孔雀粪便采样,提取其DNA后进行宏基因组测序。使用NCBI-nr数据库进行物种注释及相对丰度计算,得出绿孔雀肠道菌群物种分布特征;通过功能注释... 为明确绿孔雀肠道菌群耐药基因及可移动元件的分布特征,对云南野生动物园,开放式饲养的健康绿孔雀粪便采样,提取其DNA后进行宏基因组测序。使用NCBI-nr数据库进行物种注释及相对丰度计算,得出绿孔雀肠道菌群物种分布特征;通过功能注释及聚类分析,得出耐药基因的类型及分布特征。使用BLAST程序搜寻样本中的可移动耐药基因,并与不同的地域、宿主和体位的细菌基因组进行对比,分析其差异及近期水平转移频率;同时,对每个可移动抗生素耐药基因(ARGs)的侧翼区进行搜索分析,以便找出关联ARGs的可移动元件(MGEs)。结果表明:绿孔雀肠道菌群物种具有较强的偏向性,以普雷沃氏菌为优势菌种,拟杆菌门为优势菌门。菌群携带的可移动耐药基因以ant(6)-Ia、erm(B)和tet(W/32/O)为主,样本中aph(3'')-Ib基因丰度较低,但水平转移频率较高,因其侧翼区富集大量MGEs。样本中耐药基因的获得主要依靠IS5转座子的协助,耐药基因分布具有偏向性,主要集中在变形菌门和厚壁菌门,种水平上为猪链球菌和大肠杆菌,其携带较多耐药基因且可移动性较强;耐药基因的水平转移易受抗生素使用策略、耐药基因种类、生态环境和宿主系统发育遗传因素的影响。针对云南野生动物园绿孔雀,临床中需加强对氨基糖苷类耐药基因监测,避免使用该类抗生素,同时警惕猪链球菌和大肠杆菌感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绿孔雀 肠道菌群 耐药性 基因 可移动元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梅花鹿源彭氏变形杆菌F2d株基因组的测序分析
8
作者 孙嘉良 赵浪 +2 位作者 李佳丹扬 刘垒成 吴培福 《野生动物学报》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513-520,共8页
为探究鹿源彭氏变形杆菌(Proteus penneri)致病及耐药机制,利用二代测序技术对从云南野生动物园病死梅花鹿(Cervus nippon)肺组织中分离鉴定出的1株彭氏变形杆菌F2d株进行基因组测序,将获得的F2d株基因组序列注释到毒力因子、耐药基因... 为探究鹿源彭氏变形杆菌(Proteus penneri)致病及耐药机制,利用二代测序技术对从云南野生动物园病死梅花鹿(Cervus nippon)肺组织中分离鉴定出的1株彭氏变形杆菌F2d株进行基因组测序,将获得的F2d株基因组序列注释到毒力因子、耐药基因和代谢通路等数据库中。毒力因子数据库注释结果显示,菌株含黏附、营养代谢、运动和免疫调节等类型毒力因子;耐药基因数据库注释结果显示,F2d株对β-内酰胺类、四环素类、黏菌素类和磺胺类等多种抗生素耐药,并且携带多种抗生素外排机制编码基因;代谢通路数据库注释结果显示,注释的基因富集在42个通路上,其中新陈代谢相关注释的基因数量最多,共有2250个基因分布在12个通路上。利用基因组测序技术分析鹿源彭氏杆菌F2d株致病性、耐药情况及代谢特点,可为预防彭氏变形杆菌感染和相关药物的研发提供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基因组测序 梅花鹿 彭氏变形杆菌 毒力与耐药基因 功能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1株虎源致病性肠球菌的分离鉴定及序列分析 被引量:3
9
作者 李富祥 唐杨春 +3 位作者 宋建领 王金萍 张健 李华春 《微生物学杂志》 CAS CSCD 2010年第5期59-62,共4页
从病死老虎肺脏中分离到1株肠球菌,并对该菌做了生理生化鉴定、药敏试验,致病性试验。本菌对多种抗生素高度耐药,对小白鼠有强致病性,其LD50为2.7×109.2cfu。并用PCR方法扩增分离菌株16S rDNA基因,获得1 415 bp片段,该片段核苷酸... 从病死老虎肺脏中分离到1株肠球菌,并对该菌做了生理生化鉴定、药敏试验,致病性试验。本菌对多种抗生素高度耐药,对小白鼠有强致病性,其LD50为2.7×109.2cfu。并用PCR方法扩增分离菌株16S rDNA基因,获得1 415 bp片段,该片段核苷酸序列提交GenBank,登陆号为HM346186,将分离株的16S rDNA核苷酸序列与GenBank上其他肠球菌进行同源性分析。结果表明,分离株的16S rDNA核苷酸序列与肠球菌(EU285587)的同源性为100%,因此该分离菌株被鉴定为致病性肠球菌,命名为YN-1株(云南-1株)。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肠球菌 16S RDNA 致病性 分离 鉴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人工饲养白犀牛常见疾病的治疗与预防 被引量:2
10
作者 张建 钱富春 《中国兽医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期115-116,共2页
本园于2010年7月从南非约翰内斯堡引进12头犀牛,至今已有4年,期间犀牛曾发生多次疾病,经兽医治疗都已痊愈,关于犀牛疾病防治的资料相关报道较少,因此将这几年来的病例治疗汇集,供同行参考。1消化系统疾病犀牛是草食动物是陆地上仅次于... 本园于2010年7月从南非约翰内斯堡引进12头犀牛,至今已有4年,期间犀牛曾发生多次疾病,经兽医治疗都已痊愈,关于犀牛疾病防治的资料相关报道较少,因此将这几年来的病例治疗汇集,供同行参考。1消化系统疾病犀牛是草食动物是陆地上仅次于象的第二大草食动物。由于,其属于后肠发酵的草食动物,具有一个很大的盲肠。其消化系统结构更类似于马的消化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消化系统疾病 人工饲养 白犀 消化道梗阻 长途运输 肌肉注射 颈部皮肤 内舍 健脾胃 去腐生肌散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熊猫源纤维素分解菌的筛选及产酶发酵条件优化研究 被引量:2
11
作者 田思齐 郭爱伟 +3 位作者 和芳 彭晓武 李有龙 杨亚晋 《西南林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197-204,共8页
通过采集昆明野生动物园里大熊猫新鲜粪便,利用羧甲基纤维素钠培养基(CMC-Na)进行选择性培养,刚果红平皿浸染初筛和DNS法纤维素酶活复筛,对目标菌株进行形态学和16S rDNA同源性鉴定,并对高产纤维素酶的菌株进行单因素发酵条件优化试验... 通过采集昆明野生动物园里大熊猫新鲜粪便,利用羧甲基纤维素钠培养基(CMC-Na)进行选择性培养,刚果红平皿浸染初筛和DNS法纤维素酶活复筛,对目标菌株进行形态学和16S rDNA同源性鉴定,并对高产纤维素酶的菌株进行单因素发酵条件优化试验。结果表明:从大熊猫新鲜粪便中筛选到2株高效的纤维素分解菌鉴定为枯草芽孢杆菌ZD1和MZ3(ZD1/MZ3),2个菌株发酵液纤维素酶活分别为277.58U/mL和255.22U/mL,通过发酵条件优化后,ZD1和MZ3发酵液中纤维素酶最大活力分别达339.48U/mL和293.65U/mL,较优化前酶活可提高22.30%和15.06%,最佳产酶条件为:CMC-Na+P、37℃、pH6.8~7.2、36~48h。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熊猫 纤维素分解菌 枯草芽孢杆菌 纤维素酶 发酵优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蛋白质水平饲料对蓝孔雀痛风发病率的影响 被引量:13
12
作者 李有龙 徐麟木 +4 位作者 唐杨春 张健 李元珍 何倩 岩坎比 《上海畜牧兽医通讯》 2015年第1期32-33,共2页
蓝孔雀痛风病是蛋白质代谢障碍引起的高尿酸盐血症,对蓝孔雀危害较大。本试验选取仔蓝孔雀(30日龄)、育成蓝孔雀(1~2岁)和产蛋蓝孔雀每个年龄阶段各60羽,分别随机分为5组。在相同的饲养条件下,使用不同蛋白质水平的饲料,定时... 蓝孔雀痛风病是蛋白质代谢障碍引起的高尿酸盐血症,对蓝孔雀危害较大。本试验选取仔蓝孔雀(30日龄)、育成蓝孔雀(1~2岁)和产蛋蓝孔雀每个年龄阶段各60羽,分别随机分为5组。在相同的饲养条件下,使用不同蛋白质水平的饲料,定时定量饲喂不同组的蓝孔雀,每15d检测每羽试验蓝孔雀血清中尿酸含量,直到饲喂180d。根据临床症状,结合屠宰试验,统计每组蓝孔雀的发病率和死亡率。试验结果表明仔蓝孔雀饲料蛋白质含量在19%~20%,育成蓝孔雀饲料蛋白质含量在17%时,可以有效减少蓝孔雀通风发病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蓝孔雀 蛋白质 痛风 发病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蛋白质水平饲料对蓝孔雀增重的影响 被引量:3
13
作者 李有龙 李元珍 +1 位作者 刘秀梅 唐阳春 《养殖与饲料》 2015年第9期27-29,共3页
缩短集约化养殖蓝孔雀的生长周期、提高蓝孔雀的日增重、节约生产成本是蓝孔雀养殖业的需求。本实验选取仔蓝孔雀(30日龄)和育成蓝孔雀(1~2岁龄)阶段各60羽,分别随机分为5组,在相同的饲养条件下,使用不同蛋白质水平的饲料,定时定量... 缩短集约化养殖蓝孔雀的生长周期、提高蓝孔雀的日增重、节约生产成本是蓝孔雀养殖业的需求。本实验选取仔蓝孔雀(30日龄)和育成蓝孔雀(1~2岁龄)阶段各60羽,分别随机分为5组,在相同的饲养条件下,使用不同蛋白质水平的饲料,定时定量饲喂不同组的蓝孔雀,每15 d称体重1次,直到饲喂180 d。试验结果表明仔蓝孔雀饲料蛋白质含量在19%~20%,育成蓝孔雀饲料蛋白质含量在17%,可以促进仔、育成蓝孔雀增重且可有效控制痛风病的发病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蓝孔雀 蛋白质 饲料 增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蓝孔雀肠道菌群中整合子及其水平转移相关性
14
作者 陶芬 张饶 +5 位作者 廖琦 李芬仙 刘垒成 姜玉莎 苗睿 吴培福 《野生动物学报》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358-366,共9页
为了解蓝孔雀(Pavo cristatus)肠道菌群中整合子及其基因盒的分布特征,以2个动物园蓝孔雀粪便为材料,采用CTAB法提取肠道菌群宏基因组DNA,共计139份;通过PCR法扩增整合子、基因盒,选取部分PCR产物测序。结果显示:整合子intI1、intI2和in... 为了解蓝孔雀(Pavo cristatus)肠道菌群中整合子及其基因盒的分布特征,以2个动物园蓝孔雀粪便为材料,采用CTAB法提取肠道菌群宏基因组DNA,共计139份;通过PCR法扩增整合子、基因盒,选取部分PCR产物测序。结果显示:整合子intI1、intI2和intI3检出率分别为86.33%、69.78%和11.51%;不同大小的基因盒条带有18种,共51种组合模式。研究表明蓝孔雀种群中整合子流行性较高,且Ⅰ类整合子携带的基因盒具有高度异质性,反映了蓝孔雀种群潜在多重耐药的复杂性。测序结果显示蓝孔雀携带的耐药基因主要为甲氧苄啶类(dfrA27)和氨基糖苷类(aadA1、aadA2、aac(6′)-Ib和arr),故在用药时应避免这2类药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蓝孔雀 整合子 基因盒 水平基因转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