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精准扶贫政策与农村居民增收——基于云南省129个县的实证检验 被引量:11
1
作者 杨人懿 钟昌标 +1 位作者 杨子生 杨诗琴 《南开经济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131-150,共20页
举世瞩目的全国脱贫攻坚战取得全面胜利之后,我国的精准扶贫政策是否促进了农民增收,其具体效应如何,已成为国内外高度关注的重要问题,需要对其进行精准的科学评估。针对目前采用宏观数据的研究较少、农村居民收入水平前后统计口径不一... 举世瞩目的全国脱贫攻坚战取得全面胜利之后,我国的精准扶贫政策是否促进了农民增收,其具体效应如何,已成为国内外高度关注的重要问题,需要对其进行精准的科学评估。针对目前采用宏观数据的研究较少、农村居民收入水平前后统计口径不一致、单纯将贫困县作为试验组而非贫困县作为对照组的做法无法通过平行趋势检验等问题和不足,本文选取全国贫困县最多的云南省开展实证研究。参考前期研究成果,本文将全省129个县按照贫困程度分为5个级别:Ⅰ级、Ⅱ级非贫困县和Ⅰ级、Ⅱ级、Ⅲ级贫困县,选用2011—2020年各县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进行双重差分模型(DID)分析。结果表明:(1)精准扶贫政策使贫困地区的农村居民收入增长速度明显加快,并且精准扶贫政策对各等级贫困县的作用效果大致相同。(2)然而,精准扶贫政策仅提升了农村居民收入的相对增量,即农村居民的增收速度得到了一定提升,但并没有完全改变贫困程度较深的地区农村居民收入增收的绝对数额显著低于贫困程度较浅地区的这个事实,各等级贫困县绝对收入差距仍存在进一步被拉大的趋势,消除相对贫困、推进乡村振兴和实现共同富裕仍然任重而道远。本文的研究结果可为促进脱贫成果巩固、拓展与乡村振兴战略有效衔接以及科学实施提供参考和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精准扶贫政策 农村居民增收 贫困分级 双重差分模型 云南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差别化土地政策促进扶贫开发的路径与对策研究 被引量:3
2
作者 严芝清 杨子生 钟文 《理论月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4期104-110,共7页
使用土地政策调控区域发展布局是我国区域扶贫开发呈现新格局的一个重要因素。土地资源"三位一体",从土地整治、土地确权、土地征收三个方面构建差别化土地政策促进扶贫开发的实现路径。对土地扶贫的减贫效应及实现路径可以... 使用土地政策调控区域发展布局是我国区域扶贫开发呈现新格局的一个重要因素。土地资源"三位一体",从土地整治、土地确权、土地征收三个方面构建差别化土地政策促进扶贫开发的实现路径。对土地扶贫的减贫效应及实现路径可以通过土地资源的资产、资本和资源属性实现,表现为多条影响路径。在全国层面上,土地资产属性度、土地资本属性度和土地资源属性度对贫困减缓具有显著积极作用。在区域层面上,东部地区主要受土地资产属性度和土地资源属性度的影响,且前者影响大于后者;中部地区主要受土地资源属性度的显著影响;西部地区主要受土地资源属性度和土地资本属性度的影响,且前者影响大于后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差别化土地政策 扶贫开发 土地资产属性度 资本属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快速城市化背景下的武汉市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变化及预测研究 被引量:1
3
作者 刘凤莲 杨人懿 +1 位作者 杨磊 彭海英 《生态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124-134,共11页
基于武汉市2000—2015年间的土地利用和社会经济数据,采用FLUS模型模拟2020—2035年间的土地利用时空变化,估算同时期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的变化。结果表明:(1)2000—2015年建设用地的扩张挤占了耕地、林地、水域等其他生态空间。未来武汉... 基于武汉市2000—2015年间的土地利用和社会经济数据,采用FLUS模型模拟2020—2035年间的土地利用时空变化,估算同时期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的变化。结果表明:(1)2000—2015年建设用地的扩张挤占了耕地、林地、水域等其他生态空间。未来武汉市建设用地继续扩大,耕地、林地、水域、草地、未利用地减少,建设用地呈以中心城市为核心,多轴多心的开放式扩张格局,耕地渐趋破碎化。(2)水域、耕地和林地的生态系统服务价值构成了生态系统服务总值的主体,三者之和占生态系统服务总价值的90%以上。2000—2015年生态系统服务总价值下降5.73亿元,预测到2035年减少到323.24亿元,比2000年减少32.22亿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利用变化 FLUS模型 生态系统服务价值 城市化 武汉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时代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农村扶贫模式研究 被引量:2
4
作者 刘凤莲 杨人懿 +1 位作者 杨磊 刘金兴 《农业与技术》 2021年第15期143-146,共4页
目前我国的农村扶贫开发工作进入了脱贫新时期,我国的扶贫开发工作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和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是确保我国如期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重要战略支撑。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优先任务是打好脱贫攻坚... 目前我国的农村扶贫开发工作进入了脱贫新时期,我国的扶贫开发工作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和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是确保我国如期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重要战略支撑。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优先任务是打好脱贫攻坚战,因此,努力实现乡村振兴战略与扶贫工作有机结合,探索新时代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的扶贫模式,成为了新时代的重大研究课题。本研究主要探讨了新时代乡村振兴战略与农村扶贫的关系,分析了当前我国农村贫困特点及脱贫障碍,研究了新时代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我国农村扶贫的模式,以期为进一步促进择优扶贫模式、稳健扶贫效果提供理论参考与实践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乡村振兴 农村问题 可持续发展 扶贫模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PSR模型的中国人地关系协调发展时空格局及其影响因素 被引量:21
5
作者 张博胜 杨子生 《农业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3期252-262,共11页
科学认知人类活动与地域系统的互动关系是实现人地关系协调发展的重要依据。该研究构建了人地关系协调发展压力-状态-响应(Press-State-Response,PSR)评价理论体系,并利用2002、2007、2012和2017年中国省域截面相关数据,分析了中国人地... 科学认知人类活动与地域系统的互动关系是实现人地关系协调发展的重要依据。该研究构建了人地关系协调发展压力-状态-响应(Press-State-Response,PSR)评价理论体系,并利用2002、2007、2012和2017年中国省域截面相关数据,分析了中国人地关系协调发展时空演化特征及其空间分异影响因素。结果表明:1)2002-2017年中国人地关系协调发展等级总体处于中度协调至良好协调之间,较为稳定。而协调度值则表现为"V"型特征,2002-2007年协调度值由0.648降低到0.494,2012年回升到0.639,2017年进一步提升到0.705。15年间中国人地关系经历了"先趋紧-后缓解"的发展过程。2)从空间上看,15年来中国人地关系协调性区域差异明显增强。西部省份人地关系协调性普遍降低,东、中部地区人地关系协调性有所提升,东北地区人地关系协调性保持相对稳定。目前主要表现为东部、东北及中部协调度等级较高,西部协调度等级较低的空间分布特征。3)东、中、西部地区人地关系协调性主要影响因素有所差异。各地区需根据当地自然地理条件及经济社会发展状况因地制宜,以人地协调发展为准则,结合各地区主要影响因素实施差异化的调控对策,促进人地系统的协调、可持续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模型 人地关系 协调发展 评价 地理探测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空间计量模型的云南农村贫困格局及其影响因素诊断 被引量:10
6
作者 张博胜 杨子生 《农业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7期276-287,F0004,共13页
农村减贫一直是政府和学术界关注的焦点。为客观揭示区域农村贫困影响因素,促进区域性宏观减贫政策的有效制定与实施,进一步提高减贫成效。该文以农村贫困典型区域的云南省为研究对象,结合区域贫困空间关联性,运用空间计量经济模型分析... 农村减贫一直是政府和学术界关注的焦点。为客观揭示区域农村贫困影响因素,促进区域性宏观减贫政策的有效制定与实施,进一步提高减贫成效。该文以农村贫困典型区域的云南省为研究对象,结合区域贫困空间关联性,运用空间计量经济模型分析方法与GIS空间分析技术,分析探讨了全省129个县(区、市)2010-2015年间县域农村贫困格局、主要影响因素及空间影响效应,并分区域提出了减贫政策建议。结果表明:1)云南省县域农村贫困空间上表现出"中心-外围-边角"的低、中、高贫困分布格局,贫困程度较高的区域主要集中在滇西北、滇东北、滇西南及滇南地区,主要涉及金沙江、澜沧江、怒江及红河等流域地带。2)空间滞后模型(spatial lag model, SLM)回归结果显示,地形起伏度、到所在市政府的交通距离、农村15岁及以上文盲率、每千人医疗机构床位数、农村65岁及以上老年人比例5个因子是造成近年来云南省县域农村贫困的显著影响因素,5个因子的回归系数分别为0.005、0.044、0.380、-1.257和-2.132。3)农村贫困存在区域差异性,云南省区域扶贫开发需针对区域贫困程度和主要致贫因素精准施策,并强化相邻县域之间合力攻坚,巩固减贫成效。该文重点关注的空间效应是区域农村贫困研究的重要内容,可以为制定科学、合理的区域性减贫政策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村 GIS 贫困 空间计量经济模型 影响因素 云南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易地扶贫搬迁项目区土地利用合理性评价 被引量:8
7
作者 张博胜 杨子生 《农业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22期246-255,共10页
合理利用土地资源是实施易地扶贫搬迁项目的内在要求。为探明扶贫搬迁项目区土地利用合理性及其制约因素,进一步给项目区土地资源利用指明方向。该文以中国西部山区典型贫困县——云南寻甸县的3个典型易地扶贫搬迁项目为实例,分析了搬... 合理利用土地资源是实施易地扶贫搬迁项目的内在要求。为探明扶贫搬迁项目区土地利用合理性及其制约因素,进一步给项目区土地资源利用指明方向。该文以中国西部山区典型贫困县——云南寻甸县的3个典型易地扶贫搬迁项目为实例,分析了搬迁项目区土地利用特征及原因,并对项目区土地利用合理性进行了评价研究。结果表明:1)在脆弱的自然地理环境及有限的项目投入资金成本等因素的限制之下,安置区(迁入区)用地以建设占用耕地为主,占用其他地类(林地和荒草地)为辅,新增建设用地比例较大。且占地地块坡度较陡,6°~25°地块是主要安置区域,少数安置区地形坡度大于25°。2)短期内,受到区域物资供应短缺、产业发展困难及传统文化思想和生活习俗等因素的制约,迁出区宅基地复垦、陡坡耕地退耕还林存在明显滞后现象。3)3个典型项目区土地利用合理度值均在0.50以上,其中,打磨箐搬迁项目为0.530 9,处于"低度不合理"等级;迤郎库搬迁项目和上龙潭箐搬迁项目分别为0.605 3和0.642 6,均处于"低度合理"等级。安置区地形坡度(I1)、迁出区宅基地复垦率(I6)与迁出区陡坡耕地退耕率(I7)是项目区土地利用合理性的共同制约因素。安置区离散度(I3)与安置区建设所占地类(I9)对项目区土地利用合理性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4)安置区地形坡度(I1)、迁出区宅基地复垦率(I6)、迁出区陡坡耕地退耕率(I7)及安置区建设所占地类(I9)4个评价指标亦是全县易地扶贫搬迁项目区土地利用合理性的主要影响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利用 GIS 评价 合理性 易地扶贫搬迁 贫困县 寻甸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武汉市土地利用变化及对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的影响 被引量:33
8
作者 刘凤莲 杨人懿 《水土保持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3期177-183,193,共8页
为分析武汉市土地利用变化及对生态系统服务价值(ESV)的影响,利用1990—2015年遥感影像数据,通过土地利用动态度、土地利用转移矩阵、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和生态贡献率等方法,揭示了武汉市土地利用变化规律及对ESV的影响。结果表明:(1)武... 为分析武汉市土地利用变化及对生态系统服务价值(ESV)的影响,利用1990—2015年遥感影像数据,通过土地利用动态度、土地利用转移矩阵、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和生态贡献率等方法,揭示了武汉市土地利用变化规律及对ESV的影响。结果表明:(1)武汉市土地利用结构变化显著,耕地、林地和未利用地减少,建设用地和水域增加。土地利用的转移主要发生在耕地向建设用地的转移。(2)研究期内武汉市土地利用综合动态度远超同时期全国水平,建设用地的动态度远高于其他用地类型,城市化建设处于增速。(3)武汉市ESV总量增加,水域和草地的ESV增加,耕地、林地和未利用地的ESV减少。研究期内各项ESV,以水文调节和水资源供给为主,单项ESV变化最大的是水文调节。(4)水域、耕地和林地对ESV变化的生态贡献率较大,三者生态贡献率之和在98%以上,是生态服务的主要贡献者,也是ESV变化的敏感因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化 土地利用 时空变化 生态系统服务价值 武汉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