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森林防火工作深入探索——以云南西双版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为例
1
作者 肖宇 岩公香 陈楠 《花卉》 2025年第17期148-150,共3页
云南西双版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是国家级规划的保护区域,蕴藏着丰富的森林资源,而火灾事故是影响自然保护区生态良性循环、破坏动植物栖息地的关键要素,也是云南西双版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日常关注的基本工作之一。目前西双版纳的森林防... 云南西双版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是国家级规划的保护区域,蕴藏着丰富的森林资源,而火灾事故是影响自然保护区生态良性循环、破坏动植物栖息地的关键要素,也是云南西双版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日常关注的基本工作之一。目前西双版纳的森林防火工作仍然存在林火扑救难度高、周边居民用火不规范等多方面问题,因此,进一步探究云南西双版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森林防火工作的实践方法更显得意义重大。主要分析了云南西双版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防火工作现状,并且就云南西双版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森林防火工作实践进行了探究,希望能够为云南西双版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防火工作水平的提升提供参考意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云南西双版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森林防火 实践探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西双版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亚洲象监测与食源地建设现状及优化建议
2
作者 罗婷婷 董玉林 苏启照 《农村科学实验》 2025年第3期66-68,共3页
西双版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一直是国内外生态学家和野生动物保护者关注的焦点。保护区内珍稀濒危物种众多,其中亚洲象最引人注目。随着人类活动的扩展与自然环境的变迁,亚洲象的生存空间与食物来源在减少,人象冲突愈发严重。为了更好地... 西双版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一直是国内外生态学家和野生动物保护者关注的焦点。保护区内珍稀濒危物种众多,其中亚洲象最引人注目。随着人类活动的扩展与自然环境的变迁,亚洲象的生存空间与食物来源在减少,人象冲突愈发严重。为了更好地保护亚洲象,缓解人象矛盾,需要加强对亚洲象的监测保护,并对其食源地建设情况进行重点关注。该文首先对西双版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亚洲象的情况进行了分析,接着探讨了保护区内亚洲象监测与食源地建设现状,最后提出了亚洲象监测与食源地建设的优化建议,以期强化保护区内亚洲象保护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亚洲象 监测 食源地 西双版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红外相机标志重捕法的南滚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亚洲象种群数量研究
3
作者 汪靖山 贠行 +4 位作者 田源 李旭 王卫斌 王斌 熊朝勇 《四川动物》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24-30,共7页
2022年11月—2023年5月,采用红外相机标志重捕法对云南南滚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亚洲象Elephas maximus种群数量进行调查,64台红外相机中有50台拍摄到亚洲象,累计有效相机工作日7635 d。对获取到的亚洲象独立有效影像逐一鉴别,利用非空间... 2022年11月—2023年5月,采用红外相机标志重捕法对云南南滚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亚洲象Elephas maximus种群数量进行调查,64台红外相机中有50台拍摄到亚洲象,累计有效相机工作日7635 d。对获取到的亚洲象独立有效影像逐一鉴别,利用非空间标志重捕法估算公式预估亚洲象种群数量。结果表明总估算次数为255次,当估算次数达到126次时,种群数量最终稳定在17头。个体识别显示该种群包括11头成年象、3头亚成年象和3头幼象。研究结果丰富了保护区内亚洲象种群数据库,同时为基层保护及管理工作探索了一种简单且实用的大中型兽类种群数量估算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亚洲象 红外相机 标志重捕法 个体识别 种群数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西双版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社区共管实践与思考 被引量:11
4
作者 宋志勇 召玉龙 +1 位作者 张忠员 杨南 《林业调查规划》 2020年第6期69-73,112,共6页
基于西双版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资源和社会经济现状,从社区共管的作用、方法以及乡土和优秀民族文化保护、能力建设、实用技术推广等共管内容3方面总结保护区社区共管工作开展情况,并对其成效进行评价,提出提高对社区共管的认识,成立社... 基于西双版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资源和社会经济现状,从社区共管的作用、方法以及乡土和优秀民族文化保护、能力建设、实用技术推广等共管内容3方面总结保护区社区共管工作开展情况,并对其成效进行评价,提出提高对社区共管的认识,成立社区共管委员会,进行社区情况专项调查,编制扶贫管理计划,完善共管模式,争取项目和资金等措施,从而达到生物多样性保护与社区经济社会健康发展的目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社区共管 生物多样性保护 自然资源管理 农林复合经营 西双版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西双版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及周边野猪非洲猪瘟主动预警防控及措施 被引量:2
5
作者 罗杰斯 宋军平 +5 位作者 张潞 王波 郑清元 邓志云 王校海 王巧燕 《林业调查规划》 2021年第3期58-62,共5页
采用踪迹监测法和访问调查法,对西双版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及其周边村寨进行调查,并收集近年来的野猪种群数量及分布资料。结果显示:调查的25个乡镇、39个村委会、131个村小组有野猪分布点333个;重点防控区域面积为81691 hm^(2),共分为25... 采用踪迹监测法和访问调查法,对西双版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及其周边村寨进行调查,并收集近年来的野猪种群数量及分布资料。结果显示:调查的25个乡镇、39个村委会、131个村小组有野猪分布点333个;重点防控区域面积为81691 hm^(2),共分为25片,占保护区面积的33.7%;野猪主要分布点海拔为800~1000 m,分布区域与各子保护区周边种植的农作物有关。通过调查摸清野猪的种群数量及分布现状,建立野猪非洲猪瘟主动预警防控区域,提出加强监测和联防联控等措施,为保护区管理及非洲猪瘟的防范提供参考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野猪 种群数量 分布点 非洲猪瘟主动预警防控 西双版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西双版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亚洲象监测及食源地建设现状与建议 被引量:3
6
作者 王振 杨雄显 《热带林业》 2023年第4期54-57,共4页
通过查阅大量资料、走访专家、实地勘察等多种形式,在了解西双版纳亚洲象分布情况和栖息地建设情况的基础上,深入分析研究保护区亚洲象监测和食物源基地建设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并从政策、经费和技术等方面对亚洲象在监测及食源地建设... 通过查阅大量资料、走访专家、实地勘察等多种形式,在了解西双版纳亚洲象分布情况和栖息地建设情况的基础上,深入分析研究保护区亚洲象监测和食物源基地建设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并从政策、经费和技术等方面对亚洲象在监测及食源地建设相关工作中出现的困难和问题提出建议,为缓解人象矛盾和优化保护区管理工作提供参考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双版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亚洲象 监测 食源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云南西双版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生态旅游动态分析
7
作者 肖宇 陈楠 余姗珊 《农村科学实验》 2025年第22期29-31,共3页
该文基于云南西双版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2015—2024年旅游影响监测数据,从游客规模、经济结构、时空分布及生态响应等维度,系统分析生态旅游动态特征。研究表明,保护区游客总量年均增长5.9%,营业收入年均增长4.3%,呈现“阶梯式上升”趋势... 该文基于云南西双版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2015—2024年旅游影响监测数据,从游客规模、经济结构、时空分布及生态响应等维度,系统分析生态旅游动态特征。研究表明,保护区游客总量年均增长5.9%,营业收入年均增长4.3%,呈现“阶梯式上升”趋势,但景区发展差异显著,游客分布时空不均,旺季局部ECC指数超载;非门票收入占比在部分景区突破65%,显示生态价值转化潜力,但整体收入结构仍待优化;生态修复投资占比提升至34.7%,环境治理措施成效初显。通过构建生态承载力指数,该文提出以动态调控与价值转化为核心的可持续发展路径,以期为热带自然保护区生态旅游管理提供理论参考与实践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云南西双版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生态旅游 动态分析 可持续发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MaxEnt模型的西双版纳保护区曼稿片区印度野牛生境适应性分析保护建议 被引量:1
8
作者 文世荣 方国 +5 位作者 张明霞 杨建波 李嘉斌 贺如川 张潞 甘忠莉 《山东林业科技》 2022年第2期27-31,38,共6页
西双版纳保护区为很多珍稀物种提供了栖身之所,其中的曼稿片区是印度野牛(Bos gaurus)的重要分布区域之一,但是保护区面积小,周边村寨较多,面临着比较大的人口压力,为了保证印度野牛的有效保护,需要基于它们的栖息地要求对保护区和周边... 西双版纳保护区为很多珍稀物种提供了栖身之所,其中的曼稿片区是印度野牛(Bos gaurus)的重要分布区域之一,但是保护区面积小,周边村寨较多,面临着比较大的人口压力,为了保证印度野牛的有效保护,需要基于它们的栖息地要求对保护区和周边的野牛适宜生境开展研究制图,为保护政策提供依据。本研究基于一个年度的红外相机和野外数据收集,利用MaxEnt模型对曼稿保护区和周边区域的野牛适宜生境进行了制图。结果显示,印度野牛喜欢靠近道路、坡度平缓的天然植被,同时,它们的出现与最湿季降雨量有关,印度野牛的适宜生境有61%位于保护区内。基于模型结果,我们建议建立保护区与布龙、纳板河保护区之间的保护廊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热带 保护廊道 印度野牛 旗舰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西双版纳州大渡岗乡空格六队亚洲象肇事情况分析及对策研究
9
作者 王斌 杨东军 +4 位作者 杨帆 周晨浩 罗婷婷 刀亚琴 陶庆 《特种经济动植物》 2024年第11期95-97,共3页
亚洲象作为西双版纳热带森林生态系统的关键物种,其物种保护不仅对维护生物多样性具有重要意义,同时也关系到当地社区的生存与发展。西双版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护局在多年的保护管理工作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成功推动了社区与亚洲象的... 亚洲象作为西双版纳热带森林生态系统的关键物种,其物种保护不仅对维护生物多样性具有重要意义,同时也关系到当地社区的生存与发展。西双版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护局在多年的保护管理工作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成功推动了社区与亚洲象的和谐共生。以西双版纳州大渡岗乡空格六队亚洲象的肇事情况为例,探讨亚洲象保护管理工作与社区发展的关系,以期为中国未来的亚洲象保护管理和社区发展工作提供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亚洲象 肇事情况 保护管理 西双版纳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西双版纳野生动物栖息地保护管理的思考 被引量:6
10
作者 杨昆凤 陶庆 +1 位作者 王兰新 郭贤明 《山东林业科技》 2018年第2期93-96,102,共5页
西双版纳是我国野生动植物资源分布最多的区域,为了保护野生动物,先后建立了2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和2个州级自然保护区,使野生动物的主要栖息地得到了保护。在保护过程中,经济发展与野生动物保护的矛盾、栖息地破碎化、栖息环境质量下降... 西双版纳是我国野生动植物资源分布最多的区域,为了保护野生动物,先后建立了2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和2个州级自然保护区,使野生动物的主要栖息地得到了保护。在保护过程中,经济发展与野生动物保护的矛盾、栖息地破碎化、栖息环境质量下降等是野生动物栖息保护所面临的主要问题。要解决好这一问题,需要对西双版纳现有的野生动物栖息地进行全面的调查评估,开展栖息地改造,在各保护生境间建立生物廊道,修改有关法律法规以满足不同保护对象的需求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野生动物 栖息地 保护管理 西双版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云南省国家公园建设管理实施路径
11
作者 张绍云 王卫斌 +11 位作者 洪焰泉 程希平 周俊良 李志敏 段文光 石伟 蒋桂莲 俞晓曙 黄晖 王盛弘 申进典 杨云渊 《国家公园(中英文)》 2024年第9期586-595,共10页
建立国家公园体制是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是实现自然生态保护领域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举措。系统梳理了云南省建设国家公园现状,发现云南省国家公园建设过程中在管理体制、执法依据和标准、管理机构能力、执法力量和... 建立国家公园体制是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是实现自然生态保护领域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举措。系统梳理了云南省建设国家公园现状,发现云南省国家公园建设过程中在管理体制、执法依据和标准、管理机构能力、执法力量和能力、多部门合力程度、多元化资金补偿等方面仍较为薄弱,并针对这些问题给出了云南省国家公园建设应积极构建高效管理机制、制定和完善法律法规、强化执法力度、形成各级政府部门间高效合力及其因地制宜推进国家公园可持续发展等建议。后基于国家顶层设计和总结云南省国家公园建设经验,从摸清家底、确定目标、谋划格局、布置行动、实施保障5个层面构建云南省国家公园科学建设总体框架,以实际问题、目标、改革导向为前提,提出深入开展国家公园专题任务研究、法治化建设、智慧化技术研发、多元组织形式等策略。所提出的云南省建设国家公园的思路与实现路径,将为找准云南省建设国家公园问题根源、实现靶向建设、促进国家公园发展提供决策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国家公园 体制建设 现状与问题 实现路径 云南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西双版纳亚洲象活动现状及保护措施 被引量:1
12
作者 文芒才 李佳 +2 位作者 隆汶洋 周伟 杨南 《农村科学实验》 2023年第21期40-42,共3页
亚洲象是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之一,被世界自然保护联盟列为濒危等级物种,具有极高的保护价值、生态价值与文化价值。目前中国境内亚洲象数量比较少,仅为300头左右,加强亚洲象种群保护对维持和增加野生种群遗传多样性意义重大。该... 亚洲象是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之一,被世界自然保护联盟列为濒危等级物种,具有极高的保护价值、生态价值与文化价值。目前中国境内亚洲象数量比较少,仅为300头左右,加强亚洲象种群保护对维持和增加野生种群遗传多样性意义重大。该文以西双版纳为例,分析了亚洲象活动现状及面临的生存威胁,提出了几点保护亚洲象的策略,希望对今后我国野生亚洲象种群保护工作有所帮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双版纳 亚洲象 活动现状 保护策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人工智能技术在西双版纳野生亚洲象监测预警中的首次应用 被引量:7
13
作者 王曼 刘铭宇 +7 位作者 王仕华 谭栩吉 岩光 付潍毓 饶婉钦 郭贤明 杨云 陈明勇 《野生动物学报》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477-485,共9页
2019—2020年在云南西双版纳构建了野生亚洲象(Elephas maximus)监测预警体系,大量布设红外相机采集亚洲象活动数据,通过移动网络传输至数据管理平台,采用人工智能技术识别亚洲象影像,统计分析后借助移动网络将预警信息自动发布到当地... 2019—2020年在云南西双版纳构建了野生亚洲象(Elephas maximus)监测预警体系,大量布设红外相机采集亚洲象活动数据,通过移动网络传输至数据管理平台,采用人工智能技术识别亚洲象影像,统计分析后借助移动网络将预警信息自动发布到当地村寨预警广播和手机APP、微信及短信,达到自动预警的目标。2021年1—6月,在景洪市、勐海县和勐腊县布设的579台红外相机通过移动网络自动传输数据294381条到数据管理平台,数据管理平台的人工智能识别系统共挑选出野生亚洲象照片及视频4666条,其中,成功预警3901条,有效预警率为83.60%;从预警发布效率来看,能在较短时间(0~4 min)内发布的预警率为88.92%,其中,在0~2 min内发布的预警率为71.21%,表明该系统从数据自动采集、网络传输、人工智能识别亚洲象和预警信息自动发布等方面均具有较好的效果。分析认为,以红外相机技术与人工智能技术为主构建的西双版纳亚洲象监测预警体系在缓解人象冲突及减轻亚洲象监测员工作强度方面优势明显。进一步完善该系统后,亚洲象监测预警体系可在今后野生亚洲象活动数据自动采集、自动传输、亚洲象影像人工智能识别和预警信息自动发布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促进我国野生亚洲象及其栖息地保护和科学化管理水平的提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象冲突 人工智能技术 亚洲象 监测 预警 西双版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推进亚洲象国家公园创建 把“大自然”搬进校园
14
作者 《云南林业》 2023年第3期20-21,共2页
近日,云南西双版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护局联合西双版纳亚洲象保护管理中心、勐仑管护所、西双版纳亚洲象保护协会走进勐罕镇勐宽小学,与全校600名师生携手开展自然教育进校园活动。
关键词 亚洲象 保护协会 勐罕镇 云南西双版纳 管护 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管理中心 大自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西双版纳地区野生亚洲象种群分布及变迁原因分析
15
作者 董玉林 《农村科学实验》 2020年第35期20-21,共2页
西双版纳由于其独特的地理位置,是我国热带森林分布集中的地方,同时由于其旅游业的开发也是人象冲突最为剧烈的地方。我国大部分亚洲象分布在西双版纳,以数量多,分布广而闻名。西双版纳野生亚洲象自1957年发现至今一直有种群分布和活动... 西双版纳由于其独特的地理位置,是我国热带森林分布集中的地方,同时由于其旅游业的开发也是人象冲突最为剧烈的地方。我国大部分亚洲象分布在西双版纳,以数量多,分布广而闻名。西双版纳野生亚洲象自1957年发现至今一直有种群分布和活动[1]。西双版纳有人象关系分析连续演变过程的基础条件,可作为典型案例为其他亚洲象分布区的人象关系提供科学参考,故本文对西双版纳地区野生亚洲象种群分布及变迁原因进行深度分析,旨在为该方向工作者提供理论参考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双版纳 野生亚洲象 人象关系 种群分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西双版纳自然教育资源现状调查研究
16
作者 宋志勇 万正林 +2 位作者 王云飞 文芒才 杨南 《林业调查规划》 2023年第5期157-161,共5页
从自然教育硬件资源和软件环境等方面进行调查研究,对自然教育要素进行深入分析,结果认为,西双版纳有丰富的自然和人文资源,能为自然教育活动开展提供多样的教学素材和研习平台,十分适合开展自然教育活动。西双版纳州计划2025年之前打造... 从自然教育硬件资源和软件环境等方面进行调查研究,对自然教育要素进行深入分析,结果认为,西双版纳有丰富的自然和人文资源,能为自然教育活动开展提供多样的教学素材和研习平台,十分适合开展自然教育活动。西双版纳州计划2025年之前打造5个自然教育示范基地,为自然教育提供更加丰富多彩的资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自然教育 硬件资源 软件资源 西双版纳 生态文明建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施氮和干旱对杉木和青冈幼苗生物量及根系形态的影响 被引量:8
17
作者 高歌 葛晓改 +3 位作者 周君刚 周本智 李正才 杨南 《生态环境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2期2292-2301,共10页
探究氮素添加后不同亚热带树种生物量和根系形态对干旱的响应特征,为干旱下植物幼苗的水肥管理和抗旱能力的提升提供理论依据。试验选取杉木(Cunninghamia lanceolata)和青冈(Cyclobalanopsis glauca)为研究对象,设置未施氮(N0,0 mg... 探究氮素添加后不同亚热带树种生物量和根系形态对干旱的响应特征,为干旱下植物幼苗的水肥管理和抗旱能力的提升提供理论依据。试验选取杉木(Cunninghamia lanceolata)和青冈(Cyclobalanopsis glauca)为研究对象,设置未施氮(N0,0 mg·kg^(-1),以N计,下同)和施氮(N1,100 mg·kg^(-1))2个氮处理及正常水分(CK,80%—85%FC)、中度干旱(MD,50%—55%FC)和重度干旱(SD,30%—35%FC)3个土壤水分梯度,氮处理结束后于8月中旬展开水分控制试验,干旱60 d后进行破坏性采样,测定和分析两树种生物量及根系形态特征。结果显示,施氮促进了相同干旱水平下杉木和青冈地上部生物量的积累,并促使重度干旱下(N1SD)青冈的根干质量(31.7%)和总生物量(17.5%)显著增加(P<0.05),但对干旱下(N1MD和N1SD)杉木根干质量和总生物量表现为抑制作用;施氮改变了干旱下青冈和杉木的生物量分配格局,不同水分条件下青冈生物量分配对氮素的响应有所不同,且中度干旱下氮肥作用效果更强,氮添加促使相同干旱组杉木的茎生物量比、叶生物量比及茎叶比增加,而根生物量比(19.4%和30.0%)、比根长(39.8%和28.5%)和根冠比(28.3%和38.1%)均显著降低(P<0.05);施氮显著抑制了干旱组(N1MD和N1SD)杉木各径级根长、根表面积和根体积(P<0.05),这种抑制作用在中度干旱时更为强烈,而氮素对重度干旱下青冈根系生长及形态的影响较大且表现为正效应。研究表明,干旱下杉木和青冈在生物量积累与分配和根系形态方面对氮素添加表现出不同的利用策略,适量的氮素在一定程度上能够促使青冈幼苗抵御重度干旱的威胁,尽管施氮对干旱胁迫下杉木幼苗的生长无促进效果,但幼苗期的杉木亦能通过权衡地上及地下的生物量分配以缓解干旱胁迫对自身的伤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杉木 青冈 氮肥 干旱 生物量 根系形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