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2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广叶绣球菌生物学特性及栽培技术研究进展
1
作者 马丽婷 罗祥英 +5 位作者 李凡 周然妹 马云蕊 曹瑶 沈真辉 李荣春 《食药用菌》 2025年第5期343-349,共7页
广叶绣球菌是一种药食两用菌,兼具独特风味与高营养优势,有着重要的科研和经济价值。本文通过检索国内外文献,综述绣球菌的形态特征、自然分布、营养需求、环境条件等生物学特性,以及母种分离培养、液体发酵、栽培原料和配方等栽培技术... 广叶绣球菌是一种药食两用菌,兼具独特风味与高营养优势,有着重要的科研和经济价值。本文通过检索国内外文献,综述绣球菌的形态特征、自然分布、营养需求、环境条件等生物学特性,以及母种分离培养、液体发酵、栽培原料和配方等栽培技术的研究进展,并提出未来研究方向,旨在为绣球菌的基础生物学研究、栽培工艺优化及产业化发展提供理论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绣球菌 生物学特性 栽培条件 液体发酵 栽培原料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金耳和毛韧革菌麦角硫因生物合成基因的克隆及生物信息学分析 被引量:1
2
作者 沈真辉 曹瑶 +4 位作者 杨林雷 罗祥英 子灵山 陆青青 李荣春 《生物技术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7期259-272,共14页
【目的】探究金耳和毛韧革菌麦角硫因生物合成途径。【方法】利用PCR扩增技术分别克隆金耳和毛韧革菌的麦角硫因合成酶基因Egt1和Egt2并利用生物信息学软件分析其功能;高效液相色谱技术鉴定2个物种的组氨酸三甲基内盐中间产物、麦角硫... 【目的】探究金耳和毛韧革菌麦角硫因生物合成途径。【方法】利用PCR扩增技术分别克隆金耳和毛韧革菌的麦角硫因合成酶基因Egt1和Egt2并利用生物信息学软件分析其功能;高效液相色谱技术鉴定2个物种的组氨酸三甲基内盐中间产物、麦角硫因及其含量。【结果】成功克隆得到了2个物种Egt1和Egt2基因的完整DNA序列。生物信息学分析表明,2个物种的Egt1均含有EgtD和SAM依赖性甲基转移酶等功能结合域,Egt2均含有磷酸吡哆醛(LPL)和半胱氨酸脱硫酶的结合位点;Egt1和Egt2与裂殖酵母和粗糙脉孢菌等模型真菌具有相似的功能域和底物结合位点,表明Egt1和Egt2可能与这些模式真菌具有相似的基因功能。高效液相色谱法分析表明,金耳芽孢(JEYB)、毛韧革菌发酵液(ShFJY)、菌丝体(ShJST)及金耳子实体(JEZST)中均含有组氨酸三甲基内盐和麦角硫因,并且金耳子实体麦角硫因含量最高(113.19μg/g),分别是金耳芽孢、毛韧革菌发酵液和毛韧革菌菌丝体的7.45倍、26.14倍和27.74倍。【结论】首次鉴定了金耳和毛韧革菌的Egt1和Egt2基因。推测金耳和毛韧革菌的生物合成途径都是由组氨酸在Egt1酶催化形成组氨酸三甲基内盐,再由Egt1酶催化形成海西烯半胱氨酸亚砜,最后由Egt2酶催化最终形成麦角硫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金耳 毛韧革菌 麦角硫因 基因克隆 生物合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处理金耳水提物的制备、理化性质分析及肠道菌群活性
3
作者 刘晓雨 刘利平 +5 位作者 刘艳芳 冯杰 杨林雷 曹瑶 张劲松 康继 《食品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1期180-189,共10页
采用常规粉碎、蒸汽爆破和高压均质技术对金耳子实体进行预处理,结合热水提取法得到金耳水提物(分别命名为NAP、NAPS和NAPH)。对3种金耳水提物的得率、多糖、糖醛酸和蛋白含量以及分子质量分布和单糖组成进行比较,并采用模拟体外发酵模... 采用常规粉碎、蒸汽爆破和高压均质技术对金耳子实体进行预处理,结合热水提取法得到金耳水提物(分别命名为NAP、NAPS和NAPH)。对3种金耳水提物的得率、多糖、糖醛酸和蛋白含量以及分子质量分布和单糖组成进行比较,并采用模拟体外发酵模型,通过16S rRNA基因高通量测序探究不同处理的金耳水提物对肠道菌群的影响。结果表明,NAPS的得率和多糖质量分数分别为64.15%和75.87%;NAPH的得率和多糖质量分数分别为61.64%和72.56%,与NAP相比均有显著提高。NAP的分子质量(m_(w))为1.731×10^(6) g/mol,与之相比,NAPH的分子质量降低,NAPS产生了新的特征峰。NAP、NAPS和NAPH均由甘露糖、木糖、葡萄糖以及葡萄糖醛酸组成,蒸汽爆破和均质处理后单糖物质的量百分比略有变化。金耳水提物能够改变肠道菌群的组成,NAPS和NAP对提高巨单胞菌属的丰度具有优势,NAPH可以提高双歧杆菌和乳酸杆菌的丰度(P<0.05),NAP则提高丁酸梭菌属的丰度(P<0.05)。添加3种金耳水提物均能明显提高代谢产物SCFAs的产量,F-NAP组丁酸更高,F-NAPH和F-NAPS组乙酸和丙酸更高。本研究为金耳水提物的高效制备及调节肠道菌群方面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提物 多糖 分子质量分布 蒸汽爆破 高压均质 肠道菌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云南地区栽培的3种羊肚菌的培养基筛选及生物学特性分析 被引量:4
4
作者 罗祥英 李健 +7 位作者 许天休 李文芝 曹瑶 杨林雷 陆青青 沈真辉 杨晓君 李荣春 《中国食用菌》 2022年第6期30-40,共11页
以初筛获得的六妹羊肚菌JSJ-M1、七妹羊肚菌JSJ-M6、梯棱羊肚菌JSJ-M15菌株为材料,通过对比试验研究不同培养基条件对其菌丝生长及菌核形成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3个羊肚菌菌株通用的较优碳源为可溶性淀粉、糊精、几丁质、蔗糖和麦芽糖... 以初筛获得的六妹羊肚菌JSJ-M1、七妹羊肚菌JSJ-M6、梯棱羊肚菌JSJ-M15菌株为材料,通过对比试验研究不同培养基条件对其菌丝生长及菌核形成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3个羊肚菌菌株通用的较优碳源为可溶性淀粉、糊精、几丁质、蔗糖和麦芽糖,较优氮源为玉米粉、豆饼粉、硝酸钾、硝酸钠;3个菌株对不同碳源、氮源的利用存在差异。对初筛的最优菌株六妹羊肚菌JSJ-M1进行育种试验,发现其菌丝生长最适温度为18℃~24℃,最适pH为5.5~7.0。在添加2种无机盐的培养基优化试验中发现,仅添加KH_(2)PO_(4)时可促进菌核形成但对菌丝生长无显著促进作用;仅添加MgSO_(4)时可显著促进菌丝生长但对菌核形成无促进作用;同时添加质量浓度分别均为0.5 g·L^(-1)的KH_(2)PO_(4)和MgSO_(4)时,羊肚菌的综合平均长势最好,菌丝生长速度为18.93 mm·d^(-1),菌核干质量为0.15 g/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羊肚菌 碳源 氮源 菌丝生长速度 菌核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金耳子实体胶质(NAG)对正常小鼠血清细胞因子及肠道菌群的影响
5
作者 李文芝 马云蕊 +2 位作者 罗祥英 周云燕 李荣春 《食药用菌》 2025年第3期186-194,共9页
为了探究金耳子实体胶质(Naematelia aurantialba fruit body glial,简称NAG)对小鼠血清细胞因子及肠道菌群的调节作用,分析NAG的成分和特征,并将其对正常小鼠进行为期21 d的灌胃处理,收集血清样本和粪便样本等,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 为了探究金耳子实体胶质(Naematelia aurantialba fruit body glial,简称NAG)对小鼠血清细胞因子及肠道菌群的调节作用,分析NAG的成分和特征,并将其对正常小鼠进行为期21 d的灌胃处理,收集血清样本和粪便样本等,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测定血清细胞因子含量,气-质联用(GC-MS)技术测定盲肠内容物短链脂肪酸(SCFAs)含量,16S rRNA测序技术分析小鼠粪便菌群并进行基因功能预测。结果显示:NAG主要营养成分为膳食纤维,其摄入使小鼠血清细胞因子TNF-α含量增加了1.21倍,IL-1β含量降低100%,IL-10含量增加了4.42倍;盲肠内容物中短链脂肪酸丁酸的含量显著增加(P<0.05);粪便中毛螺菌科(Lachnospiraceae)、瘤胃球菌科(Ruminococcaceae)相对丰度显著增加(P<0.05);肠道菌群基因功能中分泌系统、硫中继系统和谷氨酸能突触相对丰度显著增加(P<0.05),传染疾病、其他聚糖降解和脂多糖生物合成蛋白相对丰度显著降低(P<0.05)。表明NAG能够通过促进肠道益生菌群的增殖和短链脂肪酸丁酸的分泌,调节肠道菌群功能,使肠道微生态趋于健康,有助于提升免疫力、改善代谢和降低慢性病风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金耳 NAG 膳食纤维 短链脂肪酸 肠道微生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昆明地区羊肚菌大棚栽培温湿度条件分析 被引量:2
6
作者 李文芝 罗祥英 +2 位作者 李荣春 陆青青 张春光 《中国食用菌》 2024年第1期105-113,共9页
为进一步探索昆明地区羊肚菌大棚栽培的环境条件,于2020年11月至12月,将六妹羊肚菌、梯棱羊肚菌和七妹羊肚菌共6个菌株,分4个批次栽培于钢管塑料大棚内,详细记录并分析了各菌株在原基形成、原基分化、幼菇形成和采收共4个阶段的空气和... 为进一步探索昆明地区羊肚菌大棚栽培的环境条件,于2020年11月至12月,将六妹羊肚菌、梯棱羊肚菌和七妹羊肚菌共6个菌株,分4个批次栽培于钢管塑料大棚内,详细记录并分析了各菌株在原基形成、原基分化、幼菇形成和采收共4个阶段的空气和土壤的温湿度情况与平均产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羊肚菌 大棚栽培 温湿度 生长周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采用不同溶剂提取的金耳粗多糖性质及对细胞迁移的影响
7
作者 孙浩雯 刘艳芳 +5 位作者 冯杰 刘利平 杨林雷 曹瑶 张劲松 康继 《食用菌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53-64,共12页
为探讨采用不同溶剂提取的金耳(Naematelia aurantialba)粗多糖的化学成分、结构特征、流变特性及其对细胞迁移的影响,分别以蒸馏水、0.1 mol·L^(-1)NaOH溶液、0.1mol·L^(-1)HCl溶液为溶剂提取子实体的粗多糖,采用苯酚-硫酸... 为探讨采用不同溶剂提取的金耳(Naematelia aurantialba)粗多糖的化学成分、结构特征、流变特性及其对细胞迁移的影响,分别以蒸馏水、0.1 mol·L^(-1)NaOH溶液、0.1mol·L^(-1)HCl溶液为溶剂提取子实体的粗多糖,采用苯酚-硫酸法、二硝基水杨酸法和间羟基联苯法分别测定总糖、还原糖和糖醛酸的含量,采用高效凝胶尺寸排阻色谱-多角度激光光散射仪-示差折光检测仪(high performance size exclusion chromatography-multiangle laser light scattering-refractive index,HPSEC-MALLS-RI)联用系统测定分子量,采用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仪检测多糖的特征基团,采用离子色谱仪测定单糖组成,采用流变仪测定表观黏度和模量,通过细胞实验测定细胞毒性和细胞迁移率。结果表明:水提取金耳粗多糖(NAP-WE)的得率较高,碱提取金耳粗多糖(NAP-AlE)的多糖和糖醛酸含量较高,而酸提取金耳粗多糖(NAP-AcE)的蛋白质含量较高;NAP-WE重均分子量较大,为2.462×10^(6)g·mol^(-1),多分散系数为1.515;NAP-AlE重均分子量为1.187×10^(6)g·mol^(-1),多分散系数为1.530;NAP-AcE重均分子量为4.545×10^(5)g·mol^(-1),比NAP-WE和NAPAlE的低,多分散系数为2.501;3种粗多糖均具有多糖的羟基、羧基、α和β糖苷键特征吸收峰,均由木糖、甘露糖、葡萄糖醛酸以及少量葡萄糖组成,NAP-AlE的葡萄糖摩尔百分比和葡萄糖醛酸摩尔百分比较高,但木糖摩尔百分比较低;NAP-AlE和NAP-AcE的甘露糖摩尔百分比较高,而NAP-WE的较低;当质量浓度为40~60mg·mL^(-1)时,表观黏度NAP-WE>NAP-AlE>NAP-AcE;当质量浓度为30~60 mg·mL^(-1)时,NAP-WE能够形成缠结网络结构;当质量浓度为60 mg·mL^(-1)时,NAP-AlE能够形成缠结网络结构;当质量浓度为20~60 mg·mL^(-1)时,NAP-AcE为流体状态;当质量浓度为50~800μg·mL^(-1)时,3种粗多糖对细胞无明显毒性;当质量浓度为200~800μg·mL^(-1)时,3种粗多糖均可促进细胞迁移。该结果可为金耳多糖的研究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金耳 多糖 性质 细胞迁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金耳菌种生产技术研究 被引量:10
8
作者 刘书畅 李荣春 +6 位作者 马布平 罗祥英 李梦杰 曹瑶 闻邵峰 周忠发 杨林雷 《中国食用菌》 北大核心 2019年第9期94-99,共6页
食用菌菌种不同性状直接关系到生产的成败,而菌种生产技术又决定着菌种的质量,金耳(Tremella au rantialba)子实体是由金耳菌丝和毛韧革菌菌丝组成,其营养需求、生长条件较复杂,导致生产使用的菌种质量难以保证.通过筛选母种生长所需的... 食用菌菌种不同性状直接关系到生产的成败,而菌种生产技术又决定着菌种的质量,金耳(Tremella au rantialba)子实体是由金耳菌丝和毛韧革菌菌丝组成,其营养需求、生长条件较复杂,导致生产使用的菌种质量难以保证.通过筛选母种生长所需的碳源、氮源,并对几种较适宜的碳源、氮源进行优化组合筛选;原种配方及最适配方的碳氮比筛选,原种生长的pH、培养温度筛选,并进行变温处理,最后将几种不同性状的菌种进行出菇验证.结果 表明,母种的最适碳源为半乳糖,果糖、麦芽糖次之,最适氮源为酒石酸铵,酵母膏、氯化铵次之,最适碳源、氮源组合为半乳糖+酒石酸铵.原种最适pH值范围为5.5~6.5,原种适宜的恒温培养温度范围为18℃~22℃,变温培养时间为6d^9d,最优原种配方碳氮比为390∶1,其对应配方为木屑91.4%、玉米粉6.6%、石膏1%、糖1%.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金耳 菌种 生产技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发展秸秆食用菌产业,助力我国碳达峰、碳中和的生态文明建设战略 被引量:1
9
作者 李梦杰 冯发均 +4 位作者 李荣春 杨林雷 罗祥英 沈真辉 曹瑶 《食用菌》 CAS 2022年第1期1-3,7,共4页
介绍我国食用菌栽培产业和秸秆资源利用现状,分析发展秸秆食用菌产业的生态、经济价值,认为发展秸秆栽培食用菌对食用菌产业的可持续发展,促进乡村振兴,提高人们生活水平,助力"2030年达到峰""2060年碳中和"的战略... 介绍我国食用菌栽培产业和秸秆资源利用现状,分析发展秸秆食用菌产业的生态、经济价值,认为发展秸秆栽培食用菌对食用菌产业的可持续发展,促进乡村振兴,提高人们生活水平,助力"2030年达到峰""2060年碳中和"的战略目标具有重大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秸秆食用菌 碳达峰 碳中和 生态文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羊肚菌错季栽培 被引量:3
10
作者 张俊波 肖梦萍 +1 位作者 罗祥英 李荣春 《生物灾害科学》 2019年第2期165-169,共5页
为探索羊肚菌“春播夏收”的栽培模式,以及验证菌羊74号羊肚菌是否适合于错季栽培,为实现羊肚菌的四季栽培提供依据。通过对云南菌视界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的菌羊74号羊肚菌菌种,选地在云南省香格里拉市汉批村进行春播夏收实验,种植面积约6... 为探索羊肚菌“春播夏收”的栽培模式,以及验证菌羊74号羊肚菌是否适合于错季栽培,为实现羊肚菌的四季栽培提供依据。通过对云南菌视界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的菌羊74号羊肚菌菌种,选地在云南省香格里拉市汉批村进行春播夏收实验,种植面积约6670m^2,最终6670m^2平均产量约120kg。因此,菌羊74号可作为错季栽培品种,且研究方法可实现羊肚菌的错季栽培,打破传统的“冬播春收”模式为种植户带来更高的收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菌羊74号 春播夏收 冬播春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梯棱羊肚菌补充2次外源营养的栽培技术 被引量:5
11
作者 罗祥英 李梦杰 +7 位作者 曹瑶 杨林雷 沈真辉 李健 李文芝 陆青青 杨晓君 李荣春 《中国食用菌》 2022年第12期21-26,共6页
以梯棱羊肚菌菌株JSJ-M15为研究材料,以只添加1次外源营养为试验对照,以第1次营养袋撤离后补充第2次外源营养为试验处理,并采用同位素示踪技术跟踪氮素营养的运输,研究补充2次外源营养对羊肚菌产量的影响。结果显示,在试验条件下,补充2... 以梯棱羊肚菌菌株JSJ-M15为研究材料,以只添加1次外源营养为试验对照,以第1次营养袋撤离后补充第2次外源营养为试验处理,并采用同位素示踪技术跟踪氮素营养的运输,研究补充2次外源营养对羊肚菌产量的影响。结果显示,在试验条件下,补充2次外源营养组与对照组的15N丰度均高于空白对照,说明2次外源营养袋内的氮素营养物质均可通过土壤中的菌丝网络运输到羊肚菌子实体中;试验组中3组处理的羊肚菌产量均高于对照组,说明补充第2次外源营养能够提高羊肚菌的产量。因此,在羊肚菌栽培过程中,适时补充2次外源营养,其营养物质能够有效运输到子实体中,并显著提高其产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羊肚菌 外源营养 栽培技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裂褶菌液体菌种培养技术研究 被引量:3
12
作者 马布平 李朝东 +3 位作者 闻绍峰 曹瑶 陈孟迪 罗祥英 《中国食用菌》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1期17-22,共6页
裂褶菌(Schizophyllum commune)属珍稀食(药)用菌,栽培规模小,探索裂褶菌液体菌种培养方法,筛选出种子液最佳培养基配方,旨在为裂褶菌栽培出菇提供有效的液体菌种,为完善工厂化栽培工艺提供参考。结果表明,裂褶菌种子液最佳培养条件为pH... 裂褶菌(Schizophyllum commune)属珍稀食(药)用菌,栽培规模小,探索裂褶菌液体菌种培养方法,筛选出种子液最佳培养基配方,旨在为裂褶菌栽培出菇提供有效的液体菌种,为完善工厂化栽培工艺提供参考。结果表明,裂褶菌种子液最佳培养条件为pH 5.5,温度24℃,转速150 r·min^-1,对通气量要求不严格;液体菌种扩大培养温度为24℃,接种量为3%或4%,pH 5.5,培养时间3 d;本试验中培养出的液体菌种可以出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裂褶菌 种子液 出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栽培裂褶菌与野生裂褶菌的营养效价研究 被引量:5
13
作者 李朝东 马布平 +3 位作者 陈孟迪 罗祥英 闻绍峰 曹瑶 《食药用菌》 2019年第3期180-184,共5页
根据国家食品标准,通过测定人工栽培的裂褶菌菌株(LZJ-1、LZJ-5)子实体与野生裂褶菌(SM-1)子实体的蛋白质、灰分、粗脂肪、矿物质、氨基酸等的含量及组成,评价其营养效价。结果表明:3种裂褶菌子实体均含有17种氨基酸,其中必需氨基酸7种... 根据国家食品标准,通过测定人工栽培的裂褶菌菌株(LZJ-1、LZJ-5)子实体与野生裂褶菌(SM-1)子实体的蛋白质、灰分、粗脂肪、矿物质、氨基酸等的含量及组成,评价其营养效价。结果表明:3种裂褶菌子实体均含有17种氨基酸,其中必需氨基酸7种,脂肪含量低,属于高蛋白、低脂肪类食品;氨基酸配比最为合理的是人工栽培菌株LZJ-5(34.2%、55.7%),比较接近FAO/WHO规定值,为理想蛋白质;氨基酸比值系数LZJ-1的SRC值为77.7%,明显高于SM-1(75.5%)和LZJ-5(75.3%);鲜味氨基酸中特征氨基酸天门冬氨酸和谷氨酸含量较高的为LZJ-1,分别达到1.36%、2.14%,明显高于野生种SM-1(0.72、0.97)。综合结果,LZJ-1营养价值较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裂褶菌 营养成分 测定 氨基酸评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生长期对金耳多糖结构特征及抗炎活性的影响 被引量:5
14
作者 刘利平 刘艳芳 +5 位作者 孙浩雯 冯杰 杨林雷 曹瑶 李荣春 张劲松 《食用菌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42-50,共9页
对生长期为25、35、45 d的金耳子实体(Naematelia aurantialba)多糖(分别编号为NAP-1、NAP-2、NAP-3)的得率、多糖含量、糖醛酸含量、分子量分布特征、单糖组成及体外抗炎活性进行比较。结果表明,NAP-3的得率(34.50%)最高,多糖与糖醛酸... 对生长期为25、35、45 d的金耳子实体(Naematelia aurantialba)多糖(分别编号为NAP-1、NAP-2、NAP-3)的得率、多糖含量、糖醛酸含量、分子量分布特征、单糖组成及体外抗炎活性进行比较。结果表明,NAP-3的得率(34.50%)最高,多糖与糖醛酸含量显著高于NAP-1。随着生长期的延长,子实体多糖的重均分子量(weight average molecular weight,M_(w))由1.859×10~6 g·mol^(-1)降低至1.347×10~6 g·mol^(-1)。单糖组成分析结果表明,子实体多糖是一种由木糖、甘露糖、葡萄糖醛酸以及少量葡萄糖组成的酸性杂多糖。不同生长期的金耳子实体多糖均能抑制脂多糖诱导引起的RAW264.7巨噬细胞NO释放与炎症因子分泌,与NAP-2、NAP-3相比,NAP-1抑制效果最强。通过Pearson相关性分析,发现金耳子实体多糖的体外抗炎活性与其M_(w)和甘露糖的摩尔百分比呈正相关,与木糖的摩尔百分比呈负相关。研究结果可为采收获得高抗炎活性的金耳子实体提供技术参数,对金耳健康产品的开发利用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金耳 不同生长期 多糖 分子量 单糖组成 抗炎活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采用单孢杂交技术判定金耳极性 被引量:1
15
作者 曹瑶 沈真辉 +5 位作者 杨林雷 李梦杰 罗祥英 杨晓君 陆青青 李荣春 《食用菌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38-44,共7页
收集成熟金耳(Naematelia aurantialba)担孢子,单孢分离,经核染色验证共得到50个酵母状单孢分离物;栽培实验结果表明酵母状单孢分离物与毛韧革菌(Stereum hirsutum)共培养未出菇。第一轮交配实验结果表明可亲和率为24.5%,再经过三轮交... 收集成熟金耳(Naematelia aurantialba)担孢子,单孢分离,经核染色验证共得到50个酵母状单孢分离物;栽培实验结果表明酵母状单孢分离物与毛韧革菌(Stereum hirsutum)共培养未出菇。第一轮交配实验结果表明可亲和率为24.5%,再经过三轮交配实验确定金耳单孢分离物具有4种交配型A_(1)B_(1)(13个)、A_(1)B_(2)(13个)、A_(2)B_(1)(12个)、A_(2)B_(2)(12个),初步表明金耳属于四极性异宗结合真菌。从4种交配型单孢分离物中分别选取5个进行两两交配及栽培实验,结果表明当2个单孢分离物的A、B交配型均不同时交配形成双核体,其与毛韧革菌(S.hirsutum)共培养方可生长发育形成金耳子实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金耳 毛韧革菌 单孢分离物 交配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利用转录组分析光照对金耳子实体转色的影响 被引量:8
16
作者 沈真辉 罗祥英 +5 位作者 赵仙伟 李梦杰 曹瑶 杨林雷 陆青青 李荣春 《食用菌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12-27,共16页
以生长在黑暗、白光、蓝光下的金耳(Naematelia aurantialba)子实体为材料,利用转录组分析光照对金耳子实体转色的影响。差异表达基因分析结果表明:白光诱导的转色子实体与黑暗处理的未转色子实体相比,差异表达基因总数为1 797个(1 308... 以生长在黑暗、白光、蓝光下的金耳(Naematelia aurantialba)子实体为材料,利用转录组分析光照对金耳子实体转色的影响。差异表达基因分析结果表明:白光诱导的转色子实体与黑暗处理的未转色子实体相比,差异表达基因总数为1 797个(1 308个上调,489个下调);蓝光诱导的转色子实体与黑暗处理的未转色子实体相比,差异表达基因总数为1 617个(1 056个上调,561个下调);蓝光诱导的转色子实体和白光诱导的转色子实体相比,差异表达基因总数为152个(74个上调,78个下调)。GO功能富集分析表明:与黑暗处理未转色子实体相比,蓝光或白光诱导的转色子实体中大部分差异表达基因上调,且主要富集在翻译、肽类代谢、核糖体结构成分、结构分子活性等过程;蓝光和白光诱导的子实体中,差异表达基因主要富集在呼吸调控、跨膜运输及膜组分等相关过程。KEGG代谢途径富集分析表明:参与核糖体、氨基酸生物合成及2-氧羧酸代谢等途径的相关基因在子实体转色过程中大部分上调表达。根据KEGG代谢途径富集分析,筛选到9条与类胡萝卜素生物合成、核黄素代谢等相关的色素代谢途径及差异表达基因。从蓝光和黑暗比较组中的类胡萝卜生物合成途径、核黄素代谢及其与色素合成相关的上游代谢途径中筛选出9个上调差异表达基因进行qRT-PCR验证,结果显示9个基因表达趋势与转录组结果一致。研究结果可为金耳子实体转色机制解析、关键功能基因挖掘及栽培过程中的光照调控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金耳 转录组 光质 转色 差异表达基因 GO功能 荧光定量PCR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金耳栽培基质物质降解与转化规律研究 被引量:4
17
作者 曹瑶 李荣春 +4 位作者 杨林雷 李梦杰 罗祥英 沈真辉 陆青青 《南方农业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9期2516-2523,共8页
【目的】探索金耳不同生长发育时间栽培基质内物质降解与转化的变化规律,了解金耳对碳源的降解利用特点,为栽培培养基配方设计提供理论基础。【方法】测定金耳8个生长时间点[未接种(0 d),以及接种后20、25、30、35、40、45和50 d]栽培... 【目的】探索金耳不同生长发育时间栽培基质内物质降解与转化的变化规律,了解金耳对碳源的降解利用特点,为栽培培养基配方设计提供理论基础。【方法】测定金耳8个生长时间点[未接种(0 d),以及接种后20、25、30、35、40、45和50 d]栽培基质中含水量、p H、培养料湿重及干重、子实体鲜重及干重、木质纤维素组分的降解量,分析不同生长阶段内各指标的变化情况。【结果】金耳生长发育周期内,含水量由60.27%下降至39.00%。接种后25 d pH由5.50降至4.55,之后pH基本稳定在4.20左右,总体为酸性条件。培养料干重由最初的735.00 g/袋降至530.00g/袋,子实体鲜重产量为644.71 g/袋。总培养基失重率27.89%,其中,绝对生物学效率12.33%,呼吸作用消耗率15.56%。30~35 d为子实体生长第1次高峰期,40~45 d为子实体生长第2次高峰期。0~40 d呼吸作用随着金耳子实体生长不断增加。木质纤维素组分的吸收利用顺序依次为纤维素、木质素和半纤维素,其利用率分别为33.90%、32.79%和30.76%。生长前期(0~30 d)主要以非木质纤维素类物质为碳源,生长后期(30~50 d)主要以木质纤维素类物质为碳源;整个生长周期内所需的44.72%的碳源来自木质纤维素,55.28%的碳源来自非木质纤维素类物质。【结论】金耳生长发育周期内对非木质纤维素(淀粉、蛋白质等)类物质的利用率高于木质纤维素类物质,可从此方面考虑进行培养基配方优化,以提高生物学效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金耳 碳源 木质纤维素 绝对生物学效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金耳培养物的物种组成及营养运输关系 被引量:4
18
作者 曹瑶 杨林雷 +5 位作者 李荣春 冯发均 李梦杰 罗祥英 沈真辉 陆青青 《食用菌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2期48-53,共6页
通过测定ITS序列对金耳(Naematelia aurantialba)子实体及栽培料中不同部位的真菌物种进行鉴定,结果表明,金耳子实体是由金耳菌丝和毛韧革菌(Sterem hirsutum)菌丝组成的复合结构,两者相互混合交织构成子实体,栽培料中只含毛韧革菌。在... 通过测定ITS序列对金耳(Naematelia aurantialba)子实体及栽培料中不同部位的真菌物种进行鉴定,结果表明,金耳子实体是由金耳菌丝和毛韧革菌(Sterem hirsutum)菌丝组成的复合结构,两者相互混合交织构成子实体,栽培料中只含毛韧革菌。在菌包底部注射^(15)N-铵态硝酸铵,利用稳定性同位素示踪技术对金耳子实体生长发育过程中的物质运输进行追踪。结果表明:在菌包中,^(15)N标记物被栽培料中的毛韧革菌菌丝吸收后运输至金耳子实体供金耳子实体生长发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金耳 ITS 稳定性同位素 物质运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金耳的学名及分类地位考证 被引量:34
19
作者 杨林雷 李荣春 +7 位作者 曹瑶 李梦杰 罗祥英 杨晓君 闻绍峰 沈真辉 陆青青 子灵山 《食药用菌》 2020年第4期252-255,276,共5页
考证金耳的学名和分类地位的发展变化,介绍其曾使用的多个学名,最后认定刘新展等在经典分类学基础上结合分子分类学的研究成果所给出的金耳学名为Naematelia aurantialba(Bandoni&M.Zang)Millanes&Wedin,其隶属于真菌界fungi、... 考证金耳的学名和分类地位的发展变化,介绍其曾使用的多个学名,最后认定刘新展等在经典分类学基础上结合分子分类学的研究成果所给出的金耳学名为Naematelia aurantialba(Bandoni&M.Zang)Millanes&Wedin,其隶属于真菌界fungi、担子菌门Basidiomycota、银耳纲Tremellomycetes、银耳目Tremellales、耳包革科Naemateliaceae、耳包革属Naematelia Fr.。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金耳 学名 异名 分类地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工厂化栽培金耳的营养成分测定及品质评价 被引量:11
20
作者 曹瑶 李荣春 +4 位作者 杨林雷 李梦杰 罗祥英 沈真辉 闻绍锋 《食药用菌》 2021年第4期318-322,共5页
为明确工厂化栽培金耳的营养成分,评价其品质,按照国家检测和评价标准,对其主要营养成分、维生素B、矿质元素、类胡萝卜素、重金属、17种农药和3种致病菌进行检测和评价,结果如下:膳食纤维和粗多糖是金耳胶质的主要成分,是金耳物理特性... 为明确工厂化栽培金耳的营养成分,评价其品质,按照国家检测和评价标准,对其主要营养成分、维生素B、矿质元素、类胡萝卜素、重金属、17种农药和3种致病菌进行检测和评价,结果如下:膳食纤维和粗多糖是金耳胶质的主要成分,是金耳物理特性和主要营养价值所在,含量占干重的53%;类胡萝卜素含量超过2000μg/100g;矿物质元素种类多、含量高,钾、铜、磷、硒、铁5种矿质营养元素的INQ值分别高达17.74、10.86、7.8、4.99和4.51;重金属含量均远低于国家控制标准;所测的17种农药和2种致病菌均未检出,大肠菌群的测得值<0.3 MPN/g,符合国家直接食用食品的标准要求,表明工厂化栽培金耳是一种营养价值高的绿色安全食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金耳 营养成分 矿物质元素 重金属 有害微生物 测定 品质评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