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9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新纪录片的真实性问题探究——《里斯本丸沉没》的启发
1
作者 孟艺格 孟中 《电影文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1期93-96,共4页
在数字技术重构传播生态与全球化进程加速的当代语境中,纪录片创作实践已突破传统理论框架的阐释边界,形成亟待理论回应的新型创作范式。方励执导的《里斯本丸沉没》,以第一人称介入式叙事、跨媒介历史重构及互文性话语生产的创作手法,... 在数字技术重构传播生态与全球化进程加速的当代语境中,纪录片创作实践已突破传统理论框架的阐释边界,形成亟待理论回应的新型创作范式。方励执导的《里斯本丸沉没》,以第一人称介入式叙事、跨媒介历史重构及互文性话语生产的创作手法,展现出数字时代纪录片创作呈现的本体论重构:创作主体从历史见证者转型为考古型调查者,叙事时空从线性记录转向多模态拼贴,真实维度从客观再现演变为认知建构。以《里斯本丸沉没》通过技术考古(深海探测)、口述证言(幸存者访谈)与文献互证构建的复合证据链,不仅实现了被遮蔽历史的当代唤醒,更在方法论层面形成对纪录片真实性理论的重要突破——将真实性问题从传统“客观再现”范式推进至“认知协商”的新维度。在数字时代,纪录片创作者应真诚面对认知的边界,将真实视为历史与现实对话的动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纪录片真实性 《里斯本丸沉没》 互文性 数字媒体时代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云南少数民族故事片与民族身份/认同 被引量:1
2
作者 杨静 王超 《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3期74-78,共5页
云南少数民族故事片对塑造云南各民族形象、构建民族身份/认同、增强文化自信心和民族自豪感至关重要。建国初期的云南少数民族故事片按照国家主流意识形态的要求,构建了区别于传统民族身份/认同的国家身份/认同,各民族在接受并认同影... 云南少数民族故事片对塑造云南各民族形象、构建民族身份/认同、增强文化自信心和民族自豪感至关重要。建国初期的云南少数民族故事片按照国家主流意识形态的要求,构建了区别于传统民族身份/认同的国家身份/认同,各民族在接受并认同影片中自己民族镜像的同时认同了"镜像"描述的国家主体的身份。新时期以来,各民族以高度的民族自觉性和主体性参与了本民族电影的创作,关注民族文化的差异性和独特性,强调民族传统文化的原生性意义,强调各民族形象、个人生活经历和生命体验与其民族身份的一致性。按照消费文化逻辑创作的云南少数民族故事片,则构建了一个想尽可能获得更多观众认同的混杂的民族身份却得不到本民族观众认同。云南少数民族故事片有效构建民族身份/认同的关键在于:第一,民族身份/认同主体作为主创人员参与制作;第二,影片使用本民族语言的对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少数民族电影 民族文化 身份 认同 认同主体 民族语言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本民族观众与异文化观众的文本解读与意义选择——云南少数民族故事片与民族文化的传播与传承 被引量:3
3
作者 杨静 《思想战线》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3期29-33,共5页
云南少数民族故事片以异文化观众和本民族观众的文本读解与意义选择来实现民族文化的传播与传承。异文化观众倾向于将电影文本当做梦幻性质的虚构文本,选择其娱乐性、审美性的意义,以满足在现实世界被压制的欲望。本民族观众则倾向于进... 云南少数民族故事片以异文化观众和本民族观众的文本读解与意义选择来实现民族文化的传播与传承。异文化观众倾向于将电影文本当做梦幻性质的虚构文本,选择其娱乐性、审美性的意义,以满足在现实世界被压制的欲望。本民族观众则倾向于进行参照性解读,主要参照自己民族的现实文化来判断文本内容的真实性,并对文本中一些不真实的内容予以宽容和接受。二者力量的悬殊导致了传统的消失和传统的发明,这也是在传媒和旅游背景下,在经济一体化和文化同质化的大趋势面前同一个问题矛盾的两面。异文化观众与本民族观众的解读及其意义选择是交错互动的两轮。云南少数民族故事片文本的构建要能够在民族传统文化的传播与传承之间达成一种平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本读解 意义选择 民族文化 传播 传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摄影作为艺术符号:赋予概念以“力”的结构——阿恩海姆“审美直觉心理学”理论在摄影中的应用阐释 被引量:2
4
作者 宋杰 《南京艺术学院学报(美术与设计)》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4期122-126,共5页
在《艺术与视知觉》与《视觉思维》两本巨著中,美国著名心理学家、美学家鲁道夫·阿恩海姆对其“审美直觉心理学”理论进行了详尽的阐释。这个理论颠覆了传统思维理论尤其是艺术理论的观念,认为知觉也是一种思维的方式,并进一步用... 在《艺术与视知觉》与《视觉思维》两本巨著中,美国著名心理学家、美学家鲁道夫·阿恩海姆对其“审美直觉心理学”理论进行了详尽的阐释。这个理论颠覆了传统思维理论尤其是艺术理论的观念,认为知觉也是一种思维的方式,并进一步用事实和试验证明:任何思维,都是通过心理意象来进行的!本文运用阿恩海姆的“审美直觉心理学”原理,对作为艺术符号的摄影的创作过程进行了分析、阐释和梳理,力求推动“审美直觉心理学”理论在艺术创作中的实践与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感知 视觉思维 艺术符号 “力”的结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云南少数民族故事片叙事的历史记忆与现实经验
5
作者 杨静 《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6期74-77,共4页
从口传叙事到电影叙事,云南少数民族的叙事文化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传统叙事中,民族习俗、民族服饰和民族歌舞成为民族审美趣味和价值观念外化的生活方式和物质形式,能够唤起文化主体的民族认同感和归属感。但在许多电影叙事中,这些民族... 从口传叙事到电影叙事,云南少数民族的叙事文化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传统叙事中,民族习俗、民族服饰和民族歌舞成为民族审美趣味和价值观念外化的生活方式和物质形式,能够唤起文化主体的民族认同感和归属感。但在许多电影叙事中,这些民族元素却主要被作为一种异域文化或奇特景观来展示。电影叙事关注的不再是影片文化源的少数民族,而是猎奇的观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少数民族故事片 口传叙事 电影叙事 历史记忆 现实经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当下国产军事题材电影的商业化成功范式——以林超贤“行动”系列电影为例 被引量:3
6
作者 张含 《电影评介》 北大核心 2018年第8期25-29,共5页
2018春节档期的国产电影以56.94亿元的票房成为历史之最,观影人次达到1.43亿,与去年同期相比分别增长了68.25%和60.13%。中国电影产业的不断发展,不仅造就了单片票房56亿元的票房奇迹(《战狼2》),还有上映第一天就不断被刷新的单日票... 2018春节档期的国产电影以56.94亿元的票房成为历史之最,观影人次达到1.43亿,与去年同期相比分别增长了68.25%和60.13%。中国电影产业的不断发展,不仅造就了单片票房56亿元的票房奇迹(《战狼2》),还有上映第一天就不断被刷新的单日票房记录,上映一周屡破单周票房记录的电影的陆续出现,国产电影的每一次"集体狂欢"都能引起国内外影视界的震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国产电影 军事题材 商业化 范式 成功 电影产业 票房 影视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东邪西毒》:中国现代主义电影的创新性实践 被引量:1
7
作者 杨静 《思想战线》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2期101-104,共4页
现代主义电影不断打破视听语言表达的种种禁忌和法则,确证了这门艺术语言创新的无限可能性。民族国家的现代主义电影实践,致力于探索能够表达其艺术趣味、文化传统和现实经验独特性的纯粹民族化的创新风格。《东邪西毒》是中国电影史上... 现代主义电影不断打破视听语言表达的种种禁忌和法则,确证了这门艺术语言创新的无限可能性。民族国家的现代主义电影实践,致力于探索能够表达其艺术趣味、文化传统和现实经验独特性的纯粹民族化的创新风格。《东邪西毒》是中国电影史上一次真正意义的"纯粹能指"的创新试验,它开拓了曾经被认为是不可能的电影语言表达的另一种可能性,创造出中国传统艺术写意审美效果和中国文化追求无穷意蕴的视听语言表达,用中国传统的叙事智慧改造了现代主义电影陌生化的叙事结构,以一种区别于西方的文化主体的姿态表达了中国文化独立的现代人文主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现代主义 实验电影 逼真性 写意性 民族化风格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有如走路”——是枝裕和电影中的时代速度
8
作者 王跃 陈卉 《电影评介》 北大核心 2021年第5期45-50,共6页
20世纪90年代左右,日本出现了一大批直接描写或间接暗示经济衰退的文艺作品。在文学方面,由于社会动荡,出现了岩井俊二、村上春树等以情感细腻著称的作家;在影视作品方面,如广泛熟知的电影《入殓师》,主人公由于经济衰退导致乐队解散,... 20世纪90年代左右,日本出现了一大批直接描写或间接暗示经济衰退的文艺作品。在文学方面,由于社会动荡,出现了岩井俊二、村上春树等以情感细腻著称的作家;在影视作品方面,如广泛熟知的电影《入殓师》,主人公由于经济衰退导致乐队解散,为了谋生不得不进入殡仪行业;《千与千寻》①中,迷失于神话时空中的千寻为了寻找虚幻时空的出口不得不努力追寻生而为人的意义,根据影片上映的年份和画面中的时代印记我们可以推算出,千寻实际是1990年左右出生,而这一代日本人也被称为“迷失的一代”②;甚至在著名的连载漫画《蜡笔小新》③中,小新的妈妈美芽在剧中也经常直接说出“经济不景气”“经济环境不好”等台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千与千寻》 是枝裕和 《蜡笔小新》 经济衰退 间接暗示 时代印记 岩井俊二 村上春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依法治校视域下高校学生伤害事故的理性反思 被引量:8
9
作者 杨茜茜 金荣婧 《高教探索》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6期22-29,共8页
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以全面推进依法治国为主题,全面勾画了法治中国建设的宏伟蓝图。然而,新形势下高校学生伤害事故明显增加,私力救助现象频发,已经严重影响依法治校的顺利推进以及正常的教学管理秩序,不仅有损于教学机构的公共形象,同... 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以全面推进依法治国为主题,全面勾画了法治中国建设的宏伟蓝图。然而,新形势下高校学生伤害事故明显增加,私力救助现象频发,已经严重影响依法治校的顺利推进以及正常的教学管理秩序,不仅有损于教学机构的公共形象,同时也不利于学校法治环境建设。在全面依法治国的背景下,有必要理性反思高校学生伤害事故存在的问题,进一步厘清高校管理过程中的权责关系,完善高校管理制度体系建设和权责保障机制的法律路径,以形成制度化的依法治校法规体系,化解高校可能存在的冲突矛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校依法治校 规制 责任 学生伤害事故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