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05篇文章
< 1 2 6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意义、要求及范式 被引量:2
1
作者 谢青松 《云南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5期1-5,共5页
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有助于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主导地位,有助于增强当代中国的文化自信与学术自信,有助于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和在国际上的话语权。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总体要求是体现继承性、民族性、原... 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有助于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主导地位,有助于增强当代中国的文化自信与学术自信,有助于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和在国际上的话语权。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总体要求是体现继承性、民族性、原创性、时代性、系统性和专业性。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基本范式是,在精神原则、理论立场和根本方法上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核心资源、问题意识和话语体系上凸显中国主体性地位,在学术资源和研究方法上注重对"他山之石"的积极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 马克思主义 文化自信 基本范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发展哲学社会科学要体现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
2
作者 谢青松 《云南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4期11-12,共2页
习近平总书记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强调:“按照立足中国、借鉴国外,挖掘历史、把握当代,关怀人类、面向未来的思路,着力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在指导思想、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等方面充分体现中国特色、中国风... 习近平总书记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强调:“按照立足中国、借鉴国外,挖掘历史、把握当代,关怀人类、面向未来的思路,着力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在指导思想、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等方面充分体现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事实上,这一重要论断本身已蕴含着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总体思路和基本要求,同时也为当代中国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提供了思想指导和行动指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 中国特色 中国风格 中国气派 当代中国 面向未来 学科体系 学术体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为党和人民述学立论——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精神
3
作者 李涛 任佳 +10 位作者 杨正权 边明社 王文成 郑晓云 郭家骥 董棣 黄小军 郑宝华 任仕暄 陈利君 谢青松 《云南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4期1-1,共1页
习近平总书记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明确指出:“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是当代中国哲学社会科学区别于其他哲学社会科学的根本标志,必须旗帜鲜明加以坚持”,“不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哲学社会科学就会失去灵魂、... 习近平总书记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明确指出:“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是当代中国哲学社会科学区别于其他哲学社会科学的根本标志,必须旗帜鲜明加以坚持”,“不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哲学社会科学就会失去灵魂、迷失方向”。在此,总书记将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作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根本标志”和“灵魂”,这一表述颇有特色且意味深长,应当引起广大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的高度重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 马克思主义 “灵魂” 总书记 座谈会 习近平 精神 学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从拟经验主义到建构主义——拉卡托斯数学哲学观的影响 被引量:4
4
作者 谢明初 肖飒 《云南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08年第4期106-109,共4页
拉卡托斯拟经验主义对20世纪数学哲学有着深刻的影响。由于拟经验主义的反基础主义的立场,使得数学哲学从绝对主义的枷锁中摆脱出来,并以数学知识的发生为背景开辟了建构主义的研究路径。
关键词 拉卡托斯 拟经验主义 建构主义 数学哲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从世界历史发展看人类学时代与人类学哲学 被引量:2
5
作者 苗启明 吴茜 《思想战线》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3期13-19,共7页
人类在地质史中出现后,由于智慧与外物相互作用而创立了不同于演化与进化的优化发展方式。优化发展方式迫使人类世界不断进步,由氏族部落时代、封建国家时代向工业文明的世界历史时代发展,而今又开始向人类学时代迈进。人类学时代就是... 人类在地质史中出现后,由于智慧与外物相互作用而创立了不同于演化与进化的优化发展方式。优化发展方式迫使人类世界不断进步,由氏族部落时代、封建国家时代向工业文明的世界历史时代发展,而今又开始向人类学时代迈进。人类学时代就是人类按其良好本性而自我实现的时代,其特征是,人与自然、人与人的基本生存关系,由盲目必然性的统治向自觉合理化方向发展。人类学时代的自觉发展需要哲学理性的指导,这就是人类学哲学的提出。人类学哲学是主导人们在人与自然、人与人的基本生存关系中优化发展、合理发展的哲学,它发源于马克思,它的基本价值要求是通过生存关系的合理化,而追求每个人与一切人的合理生存、健康发展与不断走向自由解放。它的最高价值追求是自由、真理、正义成为时代的最高理性精神,并以其支配世界历史向人类学方向发展。但它的实现以世界和平与普遍的人类学交往为前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演化、进化、优化 人类学时代 人类学哲学 人的生存关系 人类学价值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当代中国社会价值观的变迁 被引量:15
6
作者 蔡毅 《云南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2期129-133,共5页
当今中国正经历着从封闭社会变为开放社会,从政治社会变为商业社会,从阶级斗争转变为经济建设,从一穷二白变为小康的巨变,然而,在所有这一切变化之中,价值观的变迁才是主宰,它从人们心灵深处决定和影响着人们的目标追求、进取方向与好... 当今中国正经历着从封闭社会变为开放社会,从政治社会变为商业社会,从阶级斗争转变为经济建设,从一穷二白变为小康的巨变,然而,在所有这一切变化之中,价值观的变迁才是主宰,它从人们心灵深处决定和影响着人们的目标追求、进取方向与好恶趋向,决定着历史与未来的进程。因此,研究价值问题,可以透视时代的变迁、社会的运动,可以观察社会制度、意识形态和经济科技的发展,可以理解旧秩序的瓦解和新秩序的诞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当代中国社会 价值观 时代的变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马克思生态哲学的双重历史构架 被引量:5
7
作者 苗启明 《思想战线》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5期134-139,共6页
一般认为,生态哲学的根本问题,是人与自然界的生态关系问题,马克思生态哲学与众不同的是,他不仅从人与自然界的生态生存关系出发,而且从人与人的生态生存关系出发,创立了一种人与自然界的和人与人的双重并举的生态哲学立场。这种双重并... 一般认为,生态哲学的根本问题,是人与自然界的生态关系问题,马克思生态哲学与众不同的是,他不仅从人与自然界的生态生存关系出发,而且从人与人的生态生存关系出发,创立了一种人与自然界的和人与人的双重并举的生态哲学立场。这种双重并举的生态关系,追求的是人与自然、人与人在历史中的双重实现、双重和谐的关系,其实现的根本途径,就是人与自然的和人与人的物质变换关系走向合理化。马克思生态哲学的特质,就在于从人的社会经济生态入手,通过解决人与人的社会生态问题,而解决人与自然界的生态问题。正是这方面决定了马克思生态哲学对于今天的生态危机的针对性和适用性,因而具有当代实践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与自然 人与人的生态关系 双重历史构架 马克思生态哲学的特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科学发展观与人的全面发展 被引量:1
8
作者 杨晶 程云川 《云南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08年第S1期39-40,共2页
十七大报告指出:"在新的发展阶段继续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1]科学发展观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 十七大报告指出:"在新的发展阶段继续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1]科学发展观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其终极价值目标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人的全面发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和道路的根本价值之所在。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归根到底就是要为人的全面发展创造有利条件,提高人的整体素质,把人的活力、创造力、各种潜能和聪明才智焕发出来,最终实现人的全面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科学发展观 贯彻落实 经济发展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以人为本 马克思主义 发展创造 人民群众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 创造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从人类学哲学视域对马克思《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的新理解 被引量:5
9
作者 苗启明 《思想战线》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6期1-11,共11页
《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产生于黑格尔理念哲学转向费尔巴哈人本哲学这样一个至高点上,因而,它是马克思在这个至高点上向人类学方向的进一步开拓。《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使用了三个不确定的词——感性的人的活动、实践、主体方面来表达... 《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产生于黑格尔理念哲学转向费尔巴哈人本哲学这样一个至高点上,因而,它是马克思在这个至高点上向人类学方向的进一步开拓。《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使用了三个不确定的词——感性的人的活动、实践、主体方面来表达马克思确定的哲学新思想。它既通过上述三个词的互释而呈现出这种哲学新思想,又通过对三个词不同方面的强调而表达出了人的人类学特质。在这一意义上说,人就是以人的人类学特质来理解对象、现实、感性,即人的周围世界的。因而,马克思是在这种人类学特质的根基上,构建了他的人类学唯物主义、人类学世界观、人类学活动论、人类学实践论、人类学辩证法等,并据此提出了改变世界的哲学要求。这就充分表明《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所本有的人类学哲学特质。而这种对于《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的新理解,对迎接人类学时代的来临,则具有根本性的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的人类学特质 人类学唯物主义 人类学活动论 人类学本质论 人类学实践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一个全新的哲学视野——关于“认识世界←→改造世界←→享受世界”的哲学 被引量:4
10
作者 唐嘉荣 《云南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2期84-86,共3页
"认识世界←→改造世界←→享受世界"的哲学确立了人类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目的是享受世界,就是要建立一种为人类普遍关心的生存方式和思想方式,为创建和谐社会和人类的和谐,在哲学功能上提供意义;在这一哲学关系中,过度的... "认识世界←→改造世界←→享受世界"的哲学确立了人类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目的是享受世界,就是要建立一种为人类普遍关心的生存方式和思想方式,为创建和谐社会和人类的和谐,在哲学功能上提供意义;在这一哲学关系中,过度的物质享受、对象化的享受不等于享受;人类既是认识世界的存在物,同时也是改造世界和享受世界的存在物,如果我们没有享受的能力,我们就会敌视和破毁这个世界;我的享受世界的能力,我的分享需求的真正动机,决定我真正的生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享受世界 哲学功能 存在物 享受适度:生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竞争哲学论略 被引量:2
11
作者 周晓光 《云南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08年第4期110-114,共5页
竞争哲学即竞争之道,"斗争——竞争——战争"是一个序列,竞争是在同一时空内对同一种利益的争夺。"形——能——意"序列是竞争力之道,战略革命将以扬弃"不意论"为核心展开,老子兵道、孙子兵道和毛泽东兵... 竞争哲学即竞争之道,"斗争——竞争——战争"是一个序列,竞争是在同一时空内对同一种利益的争夺。"形——能——意"序列是竞争力之道,战略革命将以扬弃"不意论"为核心展开,老子兵道、孙子兵道和毛泽东兵道是中国三大兵道,可以归纳出10条竞争规律,竞争哲学就是要探寻竞争的基本统一性并建立终极竞争理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竞争哲学 辩证竞争 竞争力之道 竞争之道 孙毛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时期云南文学发展态势鸟瞰及其思考 被引量:1
12
作者 蔡毅 《云南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1993年第1期84-91,共8页
如同在凝视一条千回百转飞珠溅玉的江河,如同在瞻望逶迤连绵、起伏不定的群山,回首新时期近十几年来五色斑斓的云南文坛,我的心绪同样是起伏奔腾、感慨万千的。这其中有喜有忧、有爱有叹,复杂纷纭,难以名状,这里,权作部分的描述与记录。
关键词 新时期云南文学 云南作家 评论家 发展态势 当代中国文学 中国文坛 边地小说 竞赛 滇池 明星队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云南社科理论研究的现状与评估 被引量:1
13
作者 蔡毅 《云南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03年第4期33-38,47,共7页
文章对20世纪80年代以来的云南学术界作了一番宏观扫描和现状评估。首先讲述成绩与特点,阐明改革开放促进了社会科学的大发展,其次讲存在的问题与缺点,最后提出今后的努力方向,并从6个方面提出必须注意解决的问题。
关键词 云南 社会科学 理论研究 现状 20世纪80年代后 改革开放 发展 科研方向 政治方向 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学术特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优势哲学论略 被引量:1
14
作者 周晓光 《云南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期40-44,共5页
优势哲学即优势之道,终极竞争力是竞争优势的根源,优势即差异,优势哲学的基本问题是物质优势和精神优势的关系问题,创造优势中的优势是持续优势之源,和谐优势是优势哲学的核心范畴,需要建立完整的中国优势哲学。
关键词 优势哲学 终极优势 优劣势匹诺曹幻觉 优势哲学的基本问题 优势规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马克思对人类学哲学世界观的构建 被引量:1
15
作者 苗启明 《思想战线》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5期12-16,共5页
把马克思的哲学开创理解为对人类学哲学的开创,其主要理由是:马克思哲学是西方哲学的人类学转向的高端部分;马克思拒斥了一切哲学,改造了费尔巴哈的人本学哲学,构建了关于人和人类世界的新哲学;马克思创立了从人类学视野中把握人和人类... 把马克思的哲学开创理解为对人类学哲学的开创,其主要理由是:马克思哲学是西方哲学的人类学转向的高端部分;马克思拒斥了一切哲学,改造了费尔巴哈的人本学哲学,构建了关于人和人类世界的新哲学;马克思创立了从人类学视野中把握人和人类世界的人类学立场和方法论;马克思开创了从人的感性活动理解世界的人本世界观;马克思构建了人类学哲学的一系列原则。所有这些表明,把马克思开创的哲学理解"人类学哲学"是合理的。问题在于,人们一直没从西方哲学的人类学转向中来理解马克思的这一哲学开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哲学的人类学转向 马克思的新哲学 人本世界观 人类学哲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马克思创立的实践人类学哲学 被引量:1
16
作者 苗启明 马进 《云南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04年第6期36-41,共6页
马克思实现了哲学视域的转换1.从“一切存在”转换到“人的社会存在”;2.从“人的类本质”转换到人类的生产交往共同体;3.确认“人类活动”是实践人类学哲学的思考框架;4.明确了哲学的目标理念人类的个体自由、生存合理性与发展规律性;5... 马克思实现了哲学视域的转换1.从“一切存在”转换到“人的社会存在”;2.从“人的类本质”转换到人类的生产交往共同体;3.确认“人类活动”是实践人类学哲学的思考框架;4.明确了哲学的目标理念人类的个体自由、生存合理性与发展规律性;5.强调了哲学的理论旨归从实践上改变“非人世界”,走向“自由人的联合体”;6.创立了哲学的实践批判原则以实践作为观察世界和社会历史批判的本源;7.确立了实践人类学哲学的边际关系与中心法则等。这几方面共同形成了马克思“改变世界”的实践人类学哲学,这是马克思一生理论关怀的总体特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具体境域 人类共同体 实践本源论 实践人类学哲学:边际关系与中心法则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当前伦理学研究的哲学思考 被引量:1
17
作者 黄小军 《云南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03年第S2期187-189,共3页
在世界经济一体化的背景下,政治民主化成为政治生活的一种发展趋势。文化领域的价值多元化和精神危机,是我们面对的更深层次的社会问题。中国在现代化进程中也有与西方大体相同的伦理问题。我们应当认识和把握我国现代化进程的道德状况... 在世界经济一体化的背景下,政治民主化成为政治生活的一种发展趋势。文化领域的价值多元化和精神危机,是我们面对的更深层次的社会问题。中国在现代化进程中也有与西方大体相同的伦理问题。我们应当认识和把握我国现代化进程的道德状况和发展趋势,着重研究道德本质论、道德实现论和道德建构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化 伦理研究 道德本质 道德实现 道德建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马克思主义生活哲学的前提性问题探析 被引量:1
18
作者 邵然 《云南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5期41-47,共7页
国内学术界对生活哲学的研究方兴未艾,马克思主义生活哲学研究中有三个"前提性问题",即生活哲学的"定义"问题、马克思主义生活哲学的"定义"问题以及生活哲学和马克思主义生活哲学的"关系"问题... 国内学术界对生活哲学的研究方兴未艾,马克思主义生活哲学研究中有三个"前提性问题",即生活哲学的"定义"问题、马克思主义生活哲学的"定义"问题以及生活哲学和马克思主义生活哲学的"关系"问题。只有深入理解并阐释这些前提性问题,才能真正实现马克思主义生活哲学的发展和创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前提性问题 生活哲学 马克思主义生活哲学 现实的生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城市哲学视域下《共产党宣言》中的历史逻辑与阶级意识 被引量:1
19
作者 马超 《云南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3期18-23,共6页
《共产党宣言》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经典文献,马克思和恩格斯把哲学、政治学、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融合在一起。以唯物史观剖析了人类社会历史发展规律,揭示了物质生产在历史过程中的决定性作用,并阐明了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互相作用... 《共产党宣言》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经典文献,马克思和恩格斯把哲学、政治学、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融合在一起。以唯物史观剖析了人类社会历史发展规律,揭示了物质生产在历史过程中的决定性作用,并阐明了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互相作用。《共产党宣言》也是一部城市哲学经典文献,马克思和恩格斯认为,城市的本质是一种具有聚集性特征的生产方式。尽管城市并不是资本主义社会的特有产物,但城市确实直到资本主义社会才得以迅速发展。现代城市代表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典型特征和典型形态。马克思和恩格斯所从事的资本主义批判,本质上根植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批判,而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批判的切入点,可以从资本主义城市的哲学维度中找到其内在逻辑。本文将逐一阐明《共产党宣言》中所包含的城乡分离、城乡对立、以及阶级对立等城市哲学论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乡分离 城乡对立 阶级意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唯物史观视野下马克思社会分工理论的双重逻辑——基于《文献学语境中的〈德意志意识形态〉》的研究 被引量:1
20
作者 马超 丁涛 《云南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5期60-64,共5页
社会分工理论是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重要内容之一。基于对日本马克思主义者广松涉编著的《文献学语境中的〈德意志意识形态〉》及相关著作的研究,马克思和恩格斯的社会分工理论内在包含了两个充满张力的逻辑向度。第一种逻辑建立在&qu... 社会分工理论是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重要内容之一。基于对日本马克思主义者广松涉编著的《文献学语境中的〈德意志意识形态〉》及相关著作的研究,马克思和恩格斯的社会分工理论内在包含了两个充满张力的逻辑向度。第一种逻辑建立在"异化劳动"理论之上,马克思和恩格斯用私有制来阐释社会分工,从而在道义上批判分工;第二种逻辑则立足于现实社会生产,并在此基础上揭示出以社会分工和社会交往为主线的人类社会发展客观规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唯物史观 社会分工 异化 外化 《德意志意识形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6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