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5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林下种植模式对云南松人工林植被物种多样性的影响 被引量:5
1
作者 李云琴 孟梦 +3 位作者 胡光辉 周云 付玉嫔 邱琼 《西部林业科学》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39-46,共8页
为研究不同林下种植扰动模式对云南松人工林植被多样性的影响,在云南松人工林下,设置无干扰、30%扰动、50%扰动、100%扰动4种模式种植森林蔬菜大参,研究不同种植扰动模式对生物多样性的影响。结果显示:扰动增加了物种数量和生物多样性,... 为研究不同林下种植扰动模式对云南松人工林植被多样性的影响,在云南松人工林下,设置无干扰、30%扰动、50%扰动、100%扰动4种模式种植森林蔬菜大参,研究不同种植扰动模式对生物多样性的影响。结果显示:扰动增加了物种数量和生物多样性,无干扰模式(对照)调查到植物最少(22科37种),不同强度扰动后物种数均增加,以30%扰动模式最多(37科66种),物种数提高了78.38%,物种多样性的由高到低的规律为30%扰动>100%扰动>50%扰动>无干扰;总体上,云南松林下植物物种多样性指数为30%扰动模式最优,50%扰动模式次之,100%扰动模式物种多样性相对较低;物种生活型以高位芽植物和地面芽植物为主。研究结果表明:在云南松林下种植大参时以30%扰动模式较好。研究为解决当前林下种植单一追求经济效益而过度开垦林下土地,引起的生物多样性减少等生态问题作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云南松人工林 林下种植 扰动模式 生物多样性 影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00—2020年高黎贡山景观生态风险时空演变分析 被引量:4
2
作者 杨靖 段禾祥 +4 位作者 宋福强 王珺 任正涛 姜志诚 陈异晖 《西南林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54-63,共10页
为揭示高黎贡山景观生态风险时空演变特征,以高黎贡山区域2000年、2005年、2010年、2015年、2020年5期生态系统类型数据为基础,选取景观干扰度和景观脆弱度构建生态风险评价模型,从格网尺度开展区域景观生态风险评价,分析其时空特征。... 为揭示高黎贡山景观生态风险时空演变特征,以高黎贡山区域2000年、2005年、2010年、2015年、2020年5期生态系统类型数据为基础,选取景观干扰度和景观脆弱度构建生态风险评价模型,从格网尺度开展区域景观生态风险评价,分析其时空特征。结果表明:研究区以森林为主,占45%以上,2000—2020年景观平均生态风险下降19.60%,呈现“以低、较低生态风险分布为主,森林分布为低风险主导因素”的特点。景观生态风险总体呈现以“东北、西南”为中心的低风险聚集区和以“西北、东南”为中心的高风险聚集区交叉分布的空间格局,风险质心表现为低等级“北进”和中高等级“南退”的迁移特点。研究时域内景观生态风险以低-低聚集区为主,占显著变化区域面积的56%以上,出现局部风险急剧变化的可能性较低。研究结果可为高黎贡山区域景观格局优化、生态风险防范方面提供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黎贡山 生态系统 生态风险 格网化 时空演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孑遗植物滇桐在云南省的潜在适生区研究 被引量:1
3
作者 徐佳月 欧光龙 +2 位作者 肖静 王斌 孙睿 《西部林业科学》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29-37,共9页
为明确全球气候变化的背景下滇桐的潜在适生区变化及深化对其变化机制的认识,基于云南21个滇桐种群分布点和12个气候变量,运用MaxEnt模型和GIS技术模拟滇桐在云南的潜在地理分布格局,并分析主导生物气候因子。结果表明:(1)预测模型的受... 为明确全球气候变化的背景下滇桐的潜在适生区变化及深化对其变化机制的认识,基于云南21个滇桐种群分布点和12个气候变量,运用MaxEnt模型和GIS技术模拟滇桐在云南的潜在地理分布格局,并分析主导生物气候因子。结果表明:(1)预测模型的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面积(训练AUC值)为0.995,显示高度准确性。(2)滇桐在云南的潜在适生区面积约为23.32×104km2,主要分布在文山、普洱、保山、德宏和怒江等地。(3)影响滇桐分布的主导环境因子依次为植被类型(29.8%)、温度季节性(21.1%)、等温性(15%)和海拔(13.5%),累积贡献率达79.4%;其最适宜区间中,植被类型为栽培植被、草丛和灌丛,温度季节性为4.0~4.8℃,等温性为44%~50%,海拔为1 300~2 200 m,最冷月最低温度为1.0~6.0℃。(4)滇桐主要适生区主要植被型组包括栽培植被、阔叶林、草丛、针叶林和灌丛,其中栽培植被型面积最大,占比29.22%;主要适生区土地利用类型以灌木林为主,占比24.92%。研究结果为滇桐的引种栽培、天然分布地的长效保护、发掘和利用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滇桐 最大熵生态位模型 潜在适生区 关键气候因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黎贡山南段坡地3种植被类型土壤的持水特性分析
4
作者 肖忠卫 孟广涛 +2 位作者 张正海 丁家团 马仁义 《西部林业科学》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24-31,39,共9页
为研究高黎贡山坡地不同植被类型土壤的持水特性差异,以天然林(中山湿性常绿阔叶林)、天然草(亚高山草甸)和人工林(珍稀濒危植物保护及恢复示范林)的土壤作为研究对象,系统调查0~80 cm土层的土壤容重、毛管和非毛管孔隙度、含水量、最... 为研究高黎贡山坡地不同植被类型土壤的持水特性差异,以天然林(中山湿性常绿阔叶林)、天然草(亚高山草甸)和人工林(珍稀濒危植物保护及恢复示范林)的土壤作为研究对象,系统调查0~80 cm土层的土壤容重、毛管和非毛管孔隙度、含水量、最大持水量、毛管和非毛管持水量以及田间持水量等指标,并分析土壤物理性质对持水量的影响。结果显示:(1)3种植被类型的土壤容重均随土层深度增加而增大,天然林的毛管孔隙度和天然草的非毛管孔隙度呈先增加后降低的趋势,20~40 cm土层的总孔隙度和部分持水量特征最为显著。(2)在0~80 cm各土层中,天然林的土壤容重最低,毛管孔隙度、土壤含水量、最大持水量、毛管持水量和平均非毛管持水量最高(P<0.05);天然草的总孔隙度和平均最大持水量显著高于人工林(P<0.05)。(3)土壤容重与毛管孔隙度及各持水量特征之间存在显著的负相关性,而毛管孔隙度与持水量特征之间则呈显著正相关;天然林的最大持水量和毛管持水量对土壤容重及毛管孔隙度的响应比天然草和人工林更强烈;在较大的土壤容重和较低的毛管孔隙度下,人工林的田间持水量高于天然林。研究结果表明,天然林的综合持水能力最高,天然草次之,人工林最低;相比于天然草和人工林,改善天然林的土壤物理特性对提升水源涵养功能具有更显著的效果,而改善人工林的土壤物理性质对提升土壤持水能力的空间更大;在特定土壤条件下种植人工林,可获得比天然林更优的保水效果和生态效益。研究结果可为高黎贡山区域生态系统水土保持功能提升、生态恢复和人工林经营的生态效益提升提供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黎贡山 土壤容重 土壤孔隙度 土壤持水量 水源涵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刺异叶花椒——云南芸香科新记录变种
5
作者 武力 刘加理 +2 位作者 杨昌级 赵士杰 李家华 《西部林业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51-157,共7页
本文报道了在云南高黎贡山地区发现的芸香科新记录变种——刺异叶花椒。其属于异叶花椒的一个变种,最显著的鉴别特征为小叶边缘有锯齿或针刺;灌木或小乔木,生长于海拔300~2400 m的针阔混交林林缘或山坡灌丛中;标本采集地所发现的刺异叶... 本文报道了在云南高黎贡山地区发现的芸香科新记录变种——刺异叶花椒。其属于异叶花椒的一个变种,最显著的鉴别特征为小叶边缘有锯齿或针刺;灌木或小乔木,生长于海拔300~2400 m的针阔混交林林缘或山坡灌丛中;标本采集地所发现的刺异叶花椒为一个稳定种群,由200余株植株组成;通过标本查询鉴别证明此变种在云南未见标本记录,这一新记录变种的发现,使云南花椒属植物由6个种3个变种增加为6个种4个变种,再一次佐证了高黎贡山的生物多样性丰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刺异叶花椒 云南 高黎贡山 新记录 芸香科 花椒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非线性混合效应模型的云南松林树高曲线
6
作者 冯源 李贵祥 +5 位作者 和丽萍 毕波 覃阳平 王发平 胡滨显 尹久明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49-60,共12页
【目的】云南松林是云南省最重要的森林类型之一。构建云南松林树高曲线的非线性混合效应模型,对促进滇中地区乃至云南省云南松林科学经营及森林质量精准提升具有重要意义。【方法】基于云南省楚雄市旧关林场9块典型云南松林样地调查数... 【目的】云南松林是云南省最重要的森林类型之一。构建云南松林树高曲线的非线性混合效应模型,对促进滇中地区乃至云南省云南松林科学经营及森林质量精准提升具有重要意义。【方法】基于云南省楚雄市旧关林场9块典型云南松林样地调查数据,选取12个基础模型拟合树高-胸径关系,筛选出最优模型作为基础模型。将树种组作为哑变量纳入模型,同时考虑林分变量的影响,并将样地作为随机效应,构建云南松林树高-胸径非线性混合效应模型。采用留一交叉验证对模型拟合效果进行检验。【结果】12个基础模型中,Schumacher模型表现最佳,被选为基础模型。在林分变量中,优势木平均高(Hd)和大于对象木断面积(BAL)与树高相关性显著,且具有生物学意义,因此被用于建立树高-胸径广义非线性模型。Hd与树高呈显著正相关,而BAL与树高呈负相关。最终建立的非线性混合效应模型能解释树高74%的变异,均方根误差为1.57 m。交叉验证结果表明,模型不存在过拟合现象,且残差无明显异方差。【结论】与传统基础模型相比,加入Hd和BAL的云南松林树高-胸径非线性混合效应模型能更准确地描述云南松林树高与胸径的关系。在森林经营实践中,可通过适地适树、调整林分密度和优化林分结构等措施降低林木个体竞争,从而促进林木树高生长。本研究为滇中地区云南松林树高曲线模拟研究提供方法借鉴及技术支持,对森林资源管理和生态保护具有重要的科学和实践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云南松 树高曲线 非线性混合效应模型 立地质量 林木竞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云南植物区系新资料
7
作者 李家华 徐聪丽 +1 位作者 李云鹏 杨宝柱 《林业调查规划》 2025年第3期100-103,共4页
云南是世界同纬度生物多样性最丰富区域之一,高黎贡山是云南生物多样性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国西南生物生态安全的第一道屏障。为不断强化高黎贡山生物生态安全的风险防范,全面摸清高黎贡山生物多样性与生态安全的基本情况,为生态保护提... 云南是世界同纬度生物多样性最丰富区域之一,高黎贡山是云南生物多样性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国西南生物生态安全的第一道屏障。为不断强化高黎贡山生物生态安全的风险防范,全面摸清高黎贡山生物多样性与生态安全的基本情况,为生态保护提供必要的基础信息和科技支撑,对高黎贡山及其邻近地区开展了深入的植物多样性调查及标本采集。结合文献研究及馆藏标本的形态学比对,发现3个云南植物区系的分布新纪录种:青藏蓼(Polygonum fertile(Maxim.)A.J.Li)、弓茎悬钩子(Rubus flosculosus Focke)和湿生冷水花(Pilea aquarum Dunn)。新纪录种的发现丰富了该地区植物多样性的数据积累,加深了对云南植物区系的认识,为高黎贡山生物多样性保护提供了新线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云南植物区系 新纪录种 青藏蓼 弓茎悬钩子 湿生冷水花 植物多样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云南省迁入型黄脊竹蝗迁飞路径及适生区分布 被引量:3
8
作者 张立宝 冯丹 +4 位作者 杨建宇 谢春华 周之宏 曹达虎 陈鹏 《西部林业科学》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103-109,127,共8页
为明确迁入型黄脊竹蝗在云南省的迁飞路径及潜在适生区分布,基于2020年云南省黄脊竹蝗监测防治区数据结合云南省地形,利用拉格朗日混合单粒子(Hybrid Single-Particle Lagrangian Integrated Trajectory model,HYSPLIT)在线轨迹分析模型... 为明确迁入型黄脊竹蝗在云南省的迁飞路径及潜在适生区分布,基于2020年云南省黄脊竹蝗监测防治区数据结合云南省地形,利用拉格朗日混合单粒子(Hybrid Single-Particle Lagrangian Integrated Trajectory model,HYSPLIT)在线轨迹分析模型,模拟分析黄脊竹蝗在云南省的迁飞轨迹;采用云南省黄脊竹蝗的位点分布和全球气候数据库(WorldClim)历史气候数据,利用最大熵生态位模型MaxEnt,预测黄脊竹蝗在云南省的潜在适生分布情况。结果显示:黄脊竹蝗在云南特有的高山河谷地形因素的影响下和西南季风的助力下,由南部低海拔地区沿着河流及衍生地带逐渐向北迁移扩散,主要路径为勐腊和江城—宁洱—墨江—元江—新平—双柏;黄脊竹蝗可在云南大部分地区生存,高适生区主要位于滇南及主要的河谷或峡谷(怒江、澜沧江、礼社江、元江、金沙江、南盘江、云岭山脉南段)周边。结果表明:温度是影响黄脊竹蝗在云南省的适生分布的限制生态因子;云南特有高山河谷地形地貌特征及其气候因子对迁入型黄脊竹蝗迁移过程的时空分布格局产生了深刻影响,西南季风助推了迁飞型黄脊竹蝗深入云南内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脊竹蝗 迁飞路径 适生区 拉格朗日混合单粒子 最大熵生态位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云南樟科植物一新种--华樟
9
作者 李园园 武力 +3 位作者 吴涛 李贵祥 袁玉川 柴勇 《西北植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0期1665-1672,共8页
【目的】研究确定及报道在中国云南省南涧县发现的樟科桂属植物一新种--—华樟(Cinnamomumhua-rumY.Chai&YuanY.Li)。【方法】通过形态比较及与近缘种基于叶绿体基因组数据的分子系统学研究证实该种为新分类群。【结果】该种与同属... 【目的】研究确定及报道在中国云南省南涧县发现的樟科桂属植物一新种--—华樟(Cinnamomumhua-rumY.Chai&YuanY.Li)。【方法】通过形态比较及与近缘种基于叶绿体基因组数据的分子系统学研究证实该种为新分类群。【结果】该种与同属的茶果樟(C.chago)形态相似,均为羽状脉,叶对生或近对生,具长尾尖,但该种小枝被微柔毛,顶芽密被毛,叶背灰白色,被微柔毛,边缘具波状起伏,果实厚扁球形,二者具明显区别。该种的叶绿体基因组大小为154078bp,比茶果樟长1325bp,比同属的刀把木(C.pittosporoides)长1348bp,在反向重复区比茶果樟及刀把木都多了1个678bp的片段;在36种樟科植物构建的系统发育进化树中,该种与刀把木和其他物种形成3个独立的平行分支,且形态与茶果樟近似,表明该种可能是桂属新的进化单元。【结论】形态学特征及叶绿体基因组分析结果支持该种为独立的物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分类学 桂属 新分类群 叶绿体基因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思茅亚洲象食源地建设成效评估
10
作者 于秋鹏 胡哲畅 +5 位作者 徐同美 杨雄伟 李杰 王洪娇 李学友 蒋学龙 《兽类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388-398,共11页
引导性投食(Diversionary feeding)作为一种有效的野生动物管理方式,现已被广泛应用于熊(Ursus spp.)、红鸢(Milvus milvus)、马鹿(Cervus elaphus)、野猪(Sus scrofa)等多种野生动物。人象冲突作为目前我国亚洲象(Ele⁃phas maximus)保... 引导性投食(Diversionary feeding)作为一种有效的野生动物管理方式,现已被广泛应用于熊(Ursus spp.)、红鸢(Milvus milvus)、马鹿(Cervus elaphus)、野猪(Sus scrofa)等多种野生动物。人象冲突作为目前我国亚洲象(Ele⁃phas maximus)保护面临的首要问题,受到亚洲象保护、管理与科研人员的极大关注。为缓解人象冲突,国内曾在一些地点尝试建设食源地以吸引亚洲象,但至今尚无评估应用成效的相关研究。本研究通过在思茅区亚洲象食物园及其周围布设红外相机并结合人工监测掌握亚洲象活动情况,对亚洲象食源地周边居民的访问调查了解亚洲象活动变化,以评估食源地成效。研究结果表明:亚洲象食源地可有效吸引周围区域的亚洲象取食,秋冬季与春夏季(食物成熟期和非成熟期)亚洲象活动强度差异显著(P<0.05),且在食源地内食物成熟的秋冬季亚洲象活动强度最高;食源地有效影响范围约为15 km,范围内78.5%的居民认可了食源地的成效,71.4%的居民认为食源地减少了亚洲象在其周围出现的频次,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安全风险。本研究将为亚洲象保护措施的探索与保护政策的制定提供参考,促进人象和谐共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亚洲象 食源地 成效 居民态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气候变化下新入侵种——西部喙缘蝽在中国的潜在分布区预测
11
作者 贺娜 张知晓 +4 位作者 户连荣 马惠芬 卢兰 刘凌 季梅 《环境昆虫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784-794,共11页
西部喙缘蝽Leptoglossus occidentalis Heidemann是一种为害针叶树的全球性害虫。中国于2021年首次在威海和青岛发现该成虫,是一种新入侵物种。为明确西部喙缘蝽在中国的潜在分布情况,揭示未来气候变化下西部喙缘蝽的分布动态,本研究以... 西部喙缘蝽Leptoglossus occidentalis Heidemann是一种为害针叶树的全球性害虫。中国于2021年首次在威海和青岛发现该成虫,是一种新入侵物种。为明确西部喙缘蝽在中国的潜在分布情况,揭示未来气候变化下西部喙缘蝽的分布动态,本研究以其在全球的824个有效分布记录和筛选出的12个环境变量为基础,用最大熵模型和地理信息系统软件,对其在第6次国际耦合模式比较计划(The 6th Coupled Model Intercomparison Project,CMIP6)不同的共享社会经济路径(Shared socioeconomic pathways,SSP)下,预测当前和2021-2040年、2041-2060年、2061-2080年、2081-2100年时期空间分布格局的动态变化。最大熵模型评估ROC曲线结果显示,西部喙缘蝽的训练值和测试值分别为0.943和0.944,表明模型预测结果极好,可信度极高。在当前气候条件下,西部喙缘蝽在中国的潜在分布区总面积为1.95×10^(6) km^(2),共计有21个省份或地区有其适生区;在未来气候条件下,西部喙缘蝽潜在分布区面积大多数时候比当前气候条件下的面积略小,且呈现先下降后上升再下降的波浪式趋势,在低强迫情景(SSP1-2.6)和高强迫情景下(SSP5-8.5)的变化趋势一致,均在2061-2080年出现一个峰值。西部喙缘蝽危害大、扩散快,在中国具有较大的潜在分布面积,本研究可为该虫的入侵和扩散提出预警,并为虫害的管理和综合防治提供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部喙缘蝽 气候变化 最大熵模型 环境变量 潜在分布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草地生态系统碳储量的文献计量学研究
12
作者 冯源 李品荣 +3 位作者 杨倩 蔡雨新 武力 孟广涛 《西部林业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105-114,共10页
为构建草地生态系统固碳领域的系统性认识,运用CiteSpace软件对近35 a(1990—2024年)以来国内外草地生态系统碳储量研究进行文献计量分析,深入总结研究主题、热点及主要研究力量,精准构建研究重点内容及内在关系,系统归纳该领域的知识... 为构建草地生态系统固碳领域的系统性认识,运用CiteSpace软件对近35 a(1990—2024年)以来国内外草地生态系统碳储量研究进行文献计量分析,深入总结研究主题、热点及主要研究力量,精准构建研究重点内容及内在关系,系统归纳该领域的知识轮廓。结果显示:我国的草地生态系统碳储量研究虽起步晚,但发展迅速,其发文量居全球首位。中国科学院是该领域最重要的研究机构。当前研究重点聚焦于生态脆弱区草地碳储量的多尺度评估及其驱动机制解析。通过构建草地生态系统碳储量研究的重点知识框架,明确各研究内容之间的内在关联,揭示与其他学科知识的交叉点,并提出未来研究方向:提升草地碳储量的精准量化与预测水平、深入探究草地固碳机制以及优化草地管理策略,同时,建议加强跨学科协同研究与国际合作,推动研究成果向可持续管理实践的有效转化,以助力草地生态系统碳储量研究的高质量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草地生态系统 碳储量 文献计量 CITESPACE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苍山植被分类系统及特点
13
作者 武力 李园园 +7 位作者 李孙玲 袁春明 司马永康 冯源 李甜江 柴勇 赵灿军 焦志伟 《西部林业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9-16,共8页
苍山地处横断山脉与滇中高原交汇地带,不同植被类型在该区域的交流与融合,极大地丰富了该区域的植物多样性和植被多样性,形成了极其典型且完整的山地植被生态系统。本文以247个植被样地资料为基础,依据《云南植被》的分类原则建立苍山... 苍山地处横断山脉与滇中高原交汇地带,不同植被类型在该区域的交流与融合,极大地丰富了该区域的植物多样性和植被多样性,形成了极其典型且完整的山地植被生态系统。本文以247个植被样地资料为基础,依据《云南植被》的分类原则建立苍山植被分类系统。结果显示:苍山植被划分为10个植被型、20个植被亚型、79个群系(森林群系28个,灌丛群系34个,草地群系6个,草甸群系6个,竹林群系1个,水生植被群系4个)和131个群落。其中,半湿润常绿阔叶林、中山湿性常绿阔叶林、山顶苔藓矮林、寒温山地硬叶常绿栎林、落叶阔叶林、暖温性针叶林、寒温性针叶林、寒温性灌丛等。是构成苍山植被景观的主体,也是维持区域生态系统稳定最重要的植被类型。苍山植被分类系统的建立对区域生物多样性保护、生态系统功能维护及山地植被研究具有重要科学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苍山 植被分类 分类单位 重要植被类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腾冲红花油茶新品种‘保油9号’的选育研究
14
作者 刘加理 杨晓霞 +3 位作者 黄佳聪 蒋华 马仁义 李新洪 《安徽林业科技》 2025年第1期31-34,共4页
腾冲红花油茶文旅价值高、油用加工性能好、籽油质量优异,具有良好的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本文在介绍腾冲红花油茶‘保油9号’选育过程的基础上,从植物学特性、种实主要经济性状、生长结果特性、物候期、抗病性和无性繁殖等方面详细阐... 腾冲红花油茶文旅价值高、油用加工性能好、籽油质量优异,具有良好的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本文在介绍腾冲红花油茶‘保油9号’选育过程的基础上,从植物学特性、种实主要经济性状、生长结果特性、物候期、抗病性和无性繁殖等方面详细阐述了该品种的主要性状,从建园、土肥水管理、整形修剪和病虫害防治等方面总结了该品种的栽培技术要点,并指出其适宜栽培范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红花油茶 新品种 选育 主要性状 栽培技术要点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云南花椒产业转型发展的路径研究 被引量:7
15
作者 谷丽萍 郭永清 +5 位作者 陆斌 郝佳波 赵敏 呼延丽 费希同 魏安智 《西部林业科学》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165-170,共6页
为推动云南花椒产业转型升级,本研究通过文献检索、查阅官方报道、统计年鉴和实地调研的方法,分析了2015—2023年云南花椒产业发展的现状、面临的困境和发展优势,从政策制定、科学研究、提升品质和打造品牌等角度提出了花椒产业转型发... 为推动云南花椒产业转型升级,本研究通过文献检索、查阅官方报道、统计年鉴和实地调研的方法,分析了2015—2023年云南花椒产业发展的现状、面临的困境和发展优势,从政策制定、科学研究、提升品质和打造品牌等角度提出了花椒产业转型发展的路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云南 花椒产业 转型发展 路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干旱胁迫下云南干热河谷区6个乡土草种生理生化特性的比较分析 被引量:9
16
作者 刘爱林 伏春美 +4 位作者 罗中阳 常恩福 周云 李品荣 庞静 《西部林业科学》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47-54,63,共9页
为进一步了解云南干热河谷优势草本植物的抗旱生理生化特性,为选育适应干热河谷地区及干旱地区种植的乡土草种提供理论基础,以干热河谷区分布的芸香草、水蔗、茅叶荩草、黄花猪屎豆、红毛草、三芒草等6个草种为研究材料,采用盆栽自然干... 为进一步了解云南干热河谷优势草本植物的抗旱生理生化特性,为选育适应干热河谷地区及干旱地区种植的乡土草种提供理论基础,以干热河谷区分布的芸香草、水蔗、茅叶荩草、黄花猪屎豆、红毛草、三芒草等6个草种为研究材料,采用盆栽自然干旱法,分别测定在正常水分、轻度干旱、中度干旱、重度干旱以及复水后其叶片丙二醛、可溶性糖、脯氨酸、过氧化物酶、过氧化氢酶、超氧化物歧化酶、叶绿素含量、相对含水量等8个生理生化指标并进行综合分析。结果显示:(1)随着干旱胁迫程度的加剧,6个草种的叶片相对含水量和叶绿素含量均呈降低趋势,而脯氨酸、丙二醛、可溶性糖含量和抗氧化酶活性则呈增加趋势。(2)复水后,6个草种脯氨酸、丙二醛、可溶性糖含量及过氧化物酶、超氧化物歧化酶、过氧化氢酶活性均有所下降,叶片相对含水量、叶绿素含量有所回升。其中,黄花猪屎豆与三芒草脯氨酸含量恢复到对照水平,红毛草与三芒草叶绿素含量恢复至对照水平。(3)利用隶属函数法对6个草种的生理生化指标进行综合评价,其耐旱性排序为:茅叶荩草>水蔗>三芒草>芸香草>红毛草>黄花猪屎豆。研究结果表明,相比其他草种,茅叶荩草能够更好地应对干旱胁迫,该结果可为干热河谷生态修复和草种建植提供理论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云南干热河谷 生理生化指标 干旱胁迫 隶属函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西藏自治区发现不丹大鼯鼠和李氏小飞鼠 被引量:1
17
作者 李权 李学友 +10 位作者 曾祥乐 白皓天 Stephen Jackson 胡哲畅 朱中旭 汪思远 罗康 罗京 普明进 普昌哲 蒋学龙 《兽类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574-586,共13页
2022—2023年,摄影爱好者和中国科学院昆明动物研究所科研人员先后在西藏自治区拍摄和采集到不丹大鼯鼠(Petaurista nobilis)(错那县、亚东县)和李氏小飞鼠(Priapomys leonardi)(巴宜区、墨脱县和错那县)的照片及标本。研究发现不丹大... 2022—2023年,摄影爱好者和中国科学院昆明动物研究所科研人员先后在西藏自治区拍摄和采集到不丹大鼯鼠(Petaurista nobilis)(错那县、亚东县)和李氏小飞鼠(Priapomys leonardi)(巴宜区、墨脱县和错那县)的照片及标本。研究发现不丹大鼯鼠西藏种群形态上与不丹大鼯鼠不丹亚种(Petaurista nobilis singhei Saha,1975)的描述一致;遗传上与米什米大鼯鼠(Petaurista mishmiensis)构成姊妹群,遗传距离较小(Cyt b:1.85%)。考虑到不丹大鼯鼠和米什米大鼯鼠之间的遗传差异过小,分布区连续且栖息地都为中低海拔的常绿阔叶林,故两者应视为同一物种;又因两者之间的毛色差异稳定存在,可作为不同亚种,根据优先律,使用不丹大鼯鼠Petaurista nobilis(Gray,1842)做为种名,米什米大鼯鼠降为不丹大鼯鼠米什米亚种(Petaurista nobilis mishmiensis Choudhury,2009)。李氏小飞鼠西藏种群毛色、头骨和颊齿特征与云南西北部种群一致,但体型较小,且阴茎长度、直径和形状有较大程度的变异;遗传上西藏种群是包含云南西北部种群的并系群,遗传距离较小(12S ribosomal RNA:0.45%~0.91%,16S ribosomal RNA:0.31%~1.05%)。不丹大鼯鼠为中国兽类新纪录,李氏小飞鼠为西藏自治区兽类新纪录。本研究扩展了不丹大鼯鼠和李氏小飞鼠的分布区,提示应进一步加强喜马拉雅地区兽类的调查与监测研究工作,以发现更多的新物种、新纪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兽类 鼯鼠 新纪录 西藏自治区 错那县 墨脱县 巴宜区 亚东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广西掌突蟾属新纪录——侗掌突蟾 被引量:1
18
作者 曹宇阳 蒋瑛 +3 位作者 王绍能 车静 伍春莲 吴云鹤 《野生动物学报》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456-460,共5页
2016年4月4日,在广西桂林市猫儿山安堂平(25°54'42.21″N,110°27'54.93″E)采集并测量掌突蟾属(Leptobrachella)4只标本(1♀:KIZ 027219;3:KIZ 045761,KIZ 045711,KIZ 027220),标本浸泡于75%乙醇溶液中保存于中国科... 2016年4月4日,在广西桂林市猫儿山安堂平(25°54'42.21″N,110°27'54.93″E)采集并测量掌突蟾属(Leptobrachella)4只标本(1♀:KIZ 027219;3:KIZ 045761,KIZ 045711,KIZ 027220),标本浸泡于75%乙醇溶液中保存于中国科学院昆明动物研究所博物馆。该蛙体型中等(雄性体长26.92~30.60 mm,雌性体长39.16 mm,表1),趾间微蹼,有侧缘膜,腹部白色,两侧有棕色雾状斑点,背部有细小的白色颗粒,前伸贴体时胫跗关节前达眼中部,具肩腺、股腺和腹侧腺,无犁骨齿,吻端和眼间有相互垂直的白色条纹,符合侗掌突蟾(Leptobrachella dong)的鉴定特征[1],且系统发育分析显示所采集标本与模式产地标本聚成单支系,支持率为0.96/89(图1)。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模式产地 掌突 犁骨齿 吻端 中国科学院 缘膜 鉴定特征 猫儿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西藏自治区三种小型兽类新纪录
19
作者 朱中旭 李权 +8 位作者 陈中正 李学友 裴枭鑫 王洪娇 普昌哲 罗康 罗京 普明进 蒋学龙 《兽类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563-573,共11页
2020—2023年,在第二次青藏高原综合科学考察与西藏重点地区野生动物资源调查期间,于西藏自治区东南部及南部喜马拉雅地区的林芝和日喀则采集到一批小型兽类标本。通过形态学和遗传学研究发现其中包含甘肃鼩鼱(Sorex cansulus)、柴达木... 2020—2023年,在第二次青藏高原综合科学考察与西藏重点地区野生动物资源调查期间,于西藏自治区东南部及南部喜马拉雅地区的林芝和日喀则采集到一批小型兽类标本。通过形态学和遗传学研究发现其中包含甘肃鼩鼱(Sorex cansulus)、柴达木根田鼠(Alexandromys limnophilus)和耐氏大鼠(Leopoldamys neilli),皆为西藏自治区兽类新纪录。其中甘肃鼩鼱西藏种群与云南白马雪山种群形态大小相近,最大似然树(ML)显示二者构成单系(BS=100),组内遗传距离为0.5%~0.6%;柴达木根田鼠西藏种群与四川种群形态大小相近,二者构成单系(BS=100),组内遗传距离为1.0%~1.4%;耐氏大鼠西藏种群与泰国种群和云南种群部分形态特征相异,三者构成单系(BS=81),组内遗传距离为5.7%~6.3%。本研究扩展了这三个物种的分布区并丰富了西藏自治区哺乳动物的多样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甘肃鼩鼱 柴达木根田鼠 耐氏大鼠 西藏自治区 新纪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乔木层植被结构对印支灰叶猴夜宿地选择的影响
20
作者 陆瑞 杨云飞 +2 位作者 范琳琳 范朋飞 马驰 《野生动物学报》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461-471,共11页
为了评估濒危灵长类印支灰叶猴(Trachypithecus crepusculus)现有分布区的夜宿地质量,并为亚洲疣猴栖息地植被的保护提供具体意见,于2010年1月—2022年12月对云南无量山印支灰叶猴夜宿地选择策略进行研究。通过长期行为监测确定猴群夜... 为了评估濒危灵长类印支灰叶猴(Trachypithecus crepusculus)现有分布区的夜宿地质量,并为亚洲疣猴栖息地植被的保护提供具体意见,于2010年1月—2022年12月对云南无量山印支灰叶猴夜宿地选择策略进行研究。通过长期行为监测确定猴群夜宿地位置,利用样方调查法对夜宿地地形、乔木层植被特征和食物资源等因素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印支灰叶猴夜宿地内乔木的胸径[(33.92±6.09)cm]、基径[(38.94±8.36)cm]、树高[(16.10±2.86)m]和有藤乔木株数[(8.32±5.95)株]皆显著高于对照样方,其余生境变量与对照样方无显著差异,说明印支灰叶猴偏好在乔木高大且附生藤本植物丰富的区域夜宿,而地形、冠层覆盖度和食源植物丰富度等因素对印支灰叶猴夜宿地选择无影响。(2)就夜宿地内印支灰叶猴的食源植物而言,红梗楠[Phoebe rufescens,(0.67±1.60)株]、华南蓝果树[Nyssa javanica,(0.66±1.18)株]显著高于非夜宿地,罗浮锥[Castanopsis faberi,0株]、枹丝锥[Castanopsis calathiformis,(0.29±1.17)株]和黄丹木姜子[Litsea elongata,(0.59±3.31)株]显著低于非夜宿地,其余19种食源植物在夜宿地和非夜宿地之间无显著差异,说明食物资源丰富度不是猴群夜宿地选择的限制因素。(3)对调查样方环境因子进行主成分分析,共得到7个环境因子,累计贡献率达到81.23%;非参数检验结果表明,高度因子和藤本因子贡献率高且对猴群夜宿地选择有显著影响;冠层盖度和灌木因子有影响,但主成分贡献率低于10.00%;地形因子、数量因子和乔木外形因子对猴群夜宿地选择无显著影响。总体上,无量山印支灰叶猴在选择夜宿地时因安全需求和便利需求主要受乔木层结构的影响,高大乔木丰富的低海拔森林可能提供更多高质量夜宿地资源,建议在无量山印支灰叶猴保护工作中重点关注低海拔森林栖息地的保护与恢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濒危灵长类 夜宿地选择 乔木层植被 印支灰叶猴 云南无量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