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0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基于TM和OLI数据的近10年云南文山三七种植区遥感提取与变化分析 被引量:5
1
作者 吴风志 郑买红 +4 位作者 胡文英 胡国贤 王郦 董兴欣 卢艳萍 《江西农业学报》 CAS 2021年第6期90-97,共8页
以云南省文山州2010、2015及2019年冬末春初的12景TM/OLI影像、DEM等为数据源,将遥感监督分类法与基于阈值的决策树分类法相结合,提取文山州多时点三七种植区的空间分布信息,在此基础上,使用探索性数据分析、地图分析等方法探索研究区... 以云南省文山州2010、2015及2019年冬末春初的12景TM/OLI影像、DEM等为数据源,将遥感监督分类法与基于阈值的决策树分类法相结合,提取文山州多时点三七种植区的空间分布信息,在此基础上,使用探索性数据分析、地图分析等方法探索研究区近10年三七种植区在空间上的变化转移规律。结果表明:(1)基于TM/OLI影像、DEM等多源数据,综合考虑三七种植区特殊影像光谱特征、生境特征等,将监督分类法与基于阈值的决策树分类法相结合,可以快速对三七种植区空间分布信息进行提取,且结果的精度较高,能够满足研究、应用等的要求;(2)三七种植模式上,呈现由小规模农户零散种植模式向大规模连片集中产业化种植模式转变;(3)三七种植区在水平分布上呈现出了由西部向西北、西南部及中部等扩张的特征;在海拔分布上呈现出向1200 m以下低海拔、2000 m以上高海拔地区扩展的特征;在坡度分布上呈现逐步向地势起伏更大的区域扩展延伸态势;在坡向分布上则呈现由阴坡面集中种植向阳坡及半阴坡面集中种植转移的趋势;(4)近10年云南文山三七种植区分布所呈现的时空变化特征,主要是受到了三七种植连作障碍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七 TM OLI 遥感 时空分布 文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改进型遥感生态指数(MRSEI)模型的滇中地区生态环境质量研究 被引量:34
2
作者 农兰萍 王金亮 玉院和 《生态与农村环境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8期972-982,共11页
以云南省滇中地区为研究区,以MODIS、DEM、社会经济数据等为数据源,构建改进型遥感生态指数(MRSEI)模型探究滇中地区生态环境质量变化情况,采用变异系数、Theil-Sen Median趋势度、空间自相关等方法分析生态环境质量的时空变化特征,利... 以云南省滇中地区为研究区,以MODIS、DEM、社会经济数据等为数据源,构建改进型遥感生态指数(MRSEI)模型探究滇中地区生态环境质量变化情况,采用变异系数、Theil-Sen Median趋势度、空间自相关等方法分析生态环境质量的时空变化特征,利用地理探测器分析生态环境质量差异的主导因素。结果表明:(1)整体上,2000—2018年滇中生态环境质量有所改善,但程度不明显,生态环境质量变化稳定,楚雄州生态环境质量状况最佳;(2)滇中县域生态环境质量呈现正相关性空间聚集特征。从滇中地区西部到东部表现出高高聚集—低低聚集—无显著性的经度地带性空间格局,西部生态环境质量优于东部地区;(3)在地形分布上,海拔3000 m以上、坡度>20°~30°的区域生态环境质量较佳,生态环境质量较差的区域与人口聚集区分布特征一致;(4)绿度(NDVI)、湿度(WET)与生态环境质量之间呈正相关,而干度(NDBSI)、热度(LST)、人口、GDP等与生态环境质量之间呈负相关。多因子间的交互作用对生态环境质量影响明显,其中NDVI等受人类活动影响较大的自然因子与社会经济因子间的交互作用对生态环境质量造成的影响较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遥感生态模型 生态环境质量 时空变化 变异系数 空间自相关 地理探测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云南省九大高原湖泊水体面积时空变化研究 被引量:12
3
作者 卢丽琛 洪亮 《人民长江》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0期128-134,共7页
基于Google Earth Engine(GEE)云平台和长时序的Landsat遥感影像,研究了近30 a云南省九大高原湖泊水体面积的时空变化趋势,并在此基础上分析了湖泊水体面积变化的驱动因素。研究结果表明:(1)云南省九大高原湖泊表面水体面积由1988年的10... 基于Google Earth Engine(GEE)云平台和长时序的Landsat遥感影像,研究了近30 a云南省九大高原湖泊水体面积的时空变化趋势,并在此基础上分析了湖泊水体面积变化的驱动因素。研究结果表明:(1)云南省九大高原湖泊表面水体面积由1988年的1024.91 km^(2)减少至2018年的1000.98 km^(2),总体呈"先增加后减少"的趋势,总面积减少了23.93 km^(2)。(2)大部分高原湖泊的水体面积保持稳定,但从2008年以后,杞麓湖和异龙湖的水体面积明显缩小。(3)影响因素分析结果表明:九大高原湖泊水体总面积的变化在2013~2017年和降水的变化呈显著正相关(R=0.9,p=0.08),在1988~2018年与气温呈负相关性(R=-0.63,p=0.001);影响九大高原湖泊水体面积变化的主要人为因素包括湖泊流域的土地利用变化以及政府的经济发展和湖泊保护政策。区域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共同影响了云南省九大高原湖泊水体的面积变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原湖泊 水体面积 水体指数 OTSU算法 Google Earth Engine Landsat遥感影像 云南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地理加权回归模型和不同植被特征参数的TRMM 3B43降尺度研究——以云南省为例 被引量:1
4
作者 农兰萍 王金亮 玉院和 《兰州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期99-110,117,共13页
为了将空间分辨率约为27 km×27 km的热带降水测量计划卫星(TRMM)3B43数据降尺度为1 km×1 km,并对比不同植被参数下TRMM 3B43降尺度效果,以云南省为研究区,TRMM 3B43卫星降水数据、MOD13 A3归一化植被指数(NDVI)和增强型植被指... 为了将空间分辨率约为27 km×27 km的热带降水测量计划卫星(TRMM)3B43数据降尺度为1 km×1 km,并对比不同植被参数下TRMM 3B43降尺度效果,以云南省为研究区,TRMM 3B43卫星降水数据、MOD13 A3归一化植被指数(NDVI)和增强型植被指数(EVI)数据、MOD17A2H GPP数据、气象站点月降水数据等为数据源,基于地理加权回归模型,开展不同植被特征参数的TRMM3B43降水数据降尺度研究,采用线性相关系数、偏离率和均方根误差验证云南省整体、不同气候区及单气象站点TRMM数据的降尺度精度.结果表明,不同植被特征参数中,以植被总初级生产力、NDVI数据为基础的降尺度结果为佳,利用EVI进行降尺度的结果较差;各时间尺度下,以月尺度的降水数据降尺度结果最佳,其中降雨量较多的月份相关性更高,其次为季节尺度,其中以秋季降尺度最佳,年尺度下的降尺度综合精度评价结果较差;不同气候带下,边缘热带区域内TRMM降尺度效果最佳,其次为南亚热带和中亚热带,高原气候区TRMM降尺度结果稍差;单气象站点中,江城、丽江等站点处的TRMM降尺度效果最佳,贡山站点降尺度效果最差,与立体气候特征显著有联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热带降水测量计划卫星3B43 地理加权回归模型 增强型植被指数 植被总初级生产力 归一化植被指数 降尺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滇中地区综合生态系统服务与影响因素响应阈值的尺度效应
5
作者 何苏玲 王金亮 +3 位作者 邓云程 奎梦云 沙晋明 李小梅 《生态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9期4184-4199,共16页
明确生态系统服务与影响因素的响应阈值对区域生态系统修复与优化意义重大,但现有研究普遍忽略了其尺度效应。在分析1990—2020年滇中地区综合生态系统服务(Composite of Ecosystem Services,CES)时空变化特征和影响因素的基础上,利用... 明确生态系统服务与影响因素的响应阈值对区域生态系统修复与优化意义重大,但现有研究普遍忽略了其尺度效应。在分析1990—2020年滇中地区综合生态系统服务(Composite of Ecosystem Services,CES)时空变化特征和影响因素的基础上,利用约束线方法重点探究了CES与不同影响因素响应阈值的尺度效应。结果发现:(1)1990—2020年,滇中地区CES呈波动下降的趋势,空间分布格局为“中部低、两侧高”。(2)植被覆盖度(Fractional Vegetation Cover,FVC)和年降雨量是影响滇中地区CES最关键的因素,重要性均值分别为0.5472和0.1893。(3)滇中地区FVC-CES的约束线形状为正凸型;年降雨量、年均温度、标准化降水蒸散指数(Standardised Precipitation Evapotranspiration Index,SPEI)、高程和坡度与CES的约束线形状为驼峰型;人均GDP和城镇化率与CES的约束线形状为负凸型。(4)在1—14km的尺度范围内,随着空间尺度的增大,CES对年降雨量、高程和坡度的响应阈值波动减小,对年均温度的响应阈值波动增大,存在明显的尺度效应。研究重点弥补了生态系统服务阈值研究中对尺度关注的不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系统服务 InVEST模型 驱动机制 约束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00—2020年滇中城市群生态环境质量动态监测及空间格局演变 被引量:1
6
作者 丁雪 冯婧文 +2 位作者 黄园园 施骏骋 王金亮 《水土保持通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96-104,128,共10页
[目的]分析生态环境质量时空变化规律及其异质性,为政府及相关部门制定生态环境保护政策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GEE(google earth engine)平台选取滇中地区2000—2020年Landsat影像,逐年提取遥感生态指数RSEI(remote sensing ecologic... [目的]分析生态环境质量时空变化规律及其异质性,为政府及相关部门制定生态环境保护政策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GEE(google earth engine)平台选取滇中地区2000—2020年Landsat影像,逐年提取遥感生态指数RSEI(remote sensing ecological index),运用冷热点分析、标准差椭圆、生态环境重心转移等空间分析方法探索生态环境质量的时空演变规律。[结果]①滇中城市群整体生态环境质量总体呈不断下降趋势,RSEI均值从2000年的0.51下降到2020年的0.46。②从空间分布上看,除个别年份外总体上滇中东部地区生态环境质量明显好于西部地区,生态环境质量较好的区域大多森林覆盖率较高。③近20 a来滇中城市群生态环境空间分布呈南—北方向,同时城市群生态环境质量整体呈现出一定的聚集性。[结论]滇中城市群生态环境变差与城市群建成区高速扩展,气候异常,植被破坏,水土流失加剧等有着密切的关系,为此应加强生态建设,提升滇中城市群生态环境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GEE 遥感生态指数(RSEI) 滇中城市群 时空特征 空间格局演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机载激光点云杆塔悬挂点张力提取方法
7
作者 麻卫峰 吴小东 +2 位作者 王冲 黄绪勇 闻平 《科学技术与工程》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1期4682-4688,共7页
输电杆塔悬挂点张力是线路改造及倒塌事故预警研究的重要参数,机载激光雷达技术可提供输电线路场景高精度的空间信息——激光点云数据,但缺乏本体要素运行状态信息(如杆塔悬挂点张力等物理参量)及时反馈能力。提出了一种基于机载激光点... 输电杆塔悬挂点张力是线路改造及倒塌事故预警研究的重要参数,机载激光雷达技术可提供输电线路场景高精度的空间信息——激光点云数据,但缺乏本体要素运行状态信息(如杆塔悬挂点张力等物理参量)及时反馈能力。提出了一种基于机载激光点云的杆塔悬挂点张力提取方法,设计了输电线路空间信息研究微观物理参数的新思路。首先利用激光点云重建输电线三维空间模型,然后构建空间曲线模型与输电线水平应力的映射模型,最后根据相邻档输电线在悬挂点处张力矢量关系,实现了杆塔悬挂点张力提取。该方法利用激光点云重建输电线三维模型,提取实时运行状态下输电线张力,相较于有限元分析法,相对误差最大值为3.26%。研究可推广应用至大尺度、大范围输电线路安全巡检及状态参数检测应用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机载激光点云 输电线路 三维重建 悬挂点张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MODIS时序数据北回归线(云南段)地区植被物候时空变化及其对气候响应分析 被引量:12
8
作者 张艳可 王金亮 +2 位作者 农兰萍 程峰 张云峰 《生态环境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期274-287,共14页
植被物候作为自然界规律性、周期性事件,对开展全球气候变化、植被长势观测等研究具有重要价值。以北回归线(云南段)穿过的县域为研究区,基于长时间序列MODIS EVI(Enhanced Vegetation Index,EVI)、土地利用类型和气候因子数据,采用S-G... 植被物候作为自然界规律性、周期性事件,对开展全球气候变化、植被长势观测等研究具有重要价值。以北回归线(云南段)穿过的县域为研究区,基于长时间序列MODIS EVI(Enhanced Vegetation Index,EVI)、土地利用类型和气候因子数据,采用S-G滤波、动态阈值、相关分析等方法分析19 a(2001—2019年)间植被物候的时空分布特征及其对水热因子的响应。结果表明,(1)海拔和地势起伏在物候地域分异中作用显著,植被物候存在明显的垂直地带性分布特征。山地与河谷、坝子、低海拔区的物候值差异较大,山地地区的植被生长季开始期(Start of Season,SOS)在192—240 d,生长季结束期(End of Season,EOS)在次年144—192 d,生长季长度(Length of Season,LOS)为272—304 d;河谷、坝子、东部低海拔地区的植被SOS在80—112 d,EOS在337至次年17 d,LOS在224—256 d。(2)19 a间植被物候年际变化总体特征为SOS显著提前(R^(2)=0.51,P=0.001<0.05),平均提前1.14 d·(10 a)^(−1);EOS推迟(R^(2)=0.01,P=0.756>0.05),平均推迟0.07 d·(10 a)^(−1);LOS显著延长(R^(2)=0.47,P=0.001<0.05),平均延长1.07 d·(10 a)^(−1)。(3)不同植被类型的物候期及其变化趋势不同,研究区森林植被生长期最长,草地次之,耕地最短;19 a间SOS、EOS、LOS变化最大的分别是常绿阔叶林(−1.68 d·(10 a)^(−1))、耕地(1.25 d·(10 a)^(−1))、木本热带稀树草原(1.28 d·(10 a)^(−1))。(4)水热组合对植被生长影响显著,河谷、坝子、东部低海拔地区的植被SOS、EOS分别主要受2月降水(负相关)和4月气温(正相关)、9月降水和气温(正相关)影响,山地地区植被SOS、EOS分别主要受6月降水(正相关)和5月气温(正相关)、5月降水(正相关)和4月气温(正相关)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北回归线(云南段) 植被物候 MODIS EVI 气候因子 时空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CART决策树的双尺度流域单元地貌分类研究——以北回归线(云南段)地区为例 被引量:7
9
作者 张艳可 王金亮 +1 位作者 苏怀 程峰 《地理与地理信息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期84-92,共9页
针对当前单一地貌划分单元造成的分类结果破碎或漏分问题,该文引入双尺度流域单元划分方法,即采用两种不同大小流域单元的组合作为地貌划分基本单元,以提高地貌划分的细分性和完整性。以30 m ASTER GDEM数据为数据源,基于最佳地形因子组... 针对当前单一地貌划分单元造成的分类结果破碎或漏分问题,该文引入双尺度流域单元划分方法,即采用两种不同大小流域单元的组合作为地貌划分基本单元,以提高地貌划分的细分性和完整性。以30 m ASTER GDEM数据为数据源,基于最佳地形因子组合(高程、地势起伏度、坡度、坡度变率、光照模拟值)、双尺度流域单元、CART决策树算法,实现了北回归线(云南段)地区平原(2类)和山地(7类)共9类地貌的划分,双尺度流域单元划分的最佳流量阈值分别为500、2000。通过平均值、标准差、Moran′s I和人工判读结果对分类结果进行检验,发现基于CART决策树的双尺度流域单元地貌分类方法在北回归线(云南段)地区总体精度可达82.1%,Kappa系数为0.793,总体能够准确识别出研究区的地貌类型空间分布特征,是地貌类型划分的一种可行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STER GDEM 地貌划分 流域单元 CART决策树算法 北回归线(云南段)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昆明高校园林植被光合及光谱特性研究 被引量:5
10
作者 陈云 王金亮 +2 位作者 杨艳林 段平 李佳 《生态科学》 CSCD 2018年第2期68-77,共10页
植物生理与光谱特性是植物生态学研究的重要内容之一,利用GFS-3000和SVC对云南师范大学呈贡校区10种园林植物的光合特性和光谱特性进行测量,并进行数据分析。结果表明:(1)气孔导度(Gs)、蒸腾速率(Tr)、净光合速率(Pn)日变化相似,呈现&qu... 植物生理与光谱特性是植物生态学研究的重要内容之一,利用GFS-3000和SVC对云南师范大学呈贡校区10种园林植物的光合特性和光谱特性进行测量,并进行数据分析。结果表明:(1)气孔导度(Gs)、蒸腾速率(Tr)、净光合速率(Pn)日变化相似,呈现"单峰"或"双峰"的变化趋势,Pn乔木高于藤本植物,藤本植物略高于灌木;胞间CO_2浓度(Ci)和气孔限制值(Ls)整体上呈现不同程度波动变化;正午乔木Pn下降主要受气孔限制影响,傍晚则主要受非气孔限制影响;八角金盘(Fatsia japonica.)主要受气孔限制影响,洒金叶珊瑚(Aucuba japonica)和常春藤(Hedera jelix)则受非气孔因素的影响。(2)最大净光合速率(A_(max))、光补偿点(LCP)和光饱和点(LSP)总体上乔木大于灌木和藤本植物,表观量子效率(AQE)整体上为灌木和藤本植物高于乔木。(3)PSⅡ最大光化学效率(Fv/Fm)最大的是八角金盘,最小的是广玉兰(Magnolia grandiflora),荧光淬灭参数q P和NPQ最小的均为枇杷(Eriobotrya japonica)。(4)归一化植被指数(NDVI)、红边(λre)、光化学植被指数(PRI)与Pn、Gs、Tr呈现较显著的相关性,与Ci相关性较低;叶绿素归一化指数(chl NDI)、水波段指数(WBI)与Pn、Gs、Tr、Ci之间表现出较低相关性;植被衰老反射指数(PSRI)与Pn、Tr之间相关性较高,与Gs和Ci的相关性较低。光合特性与光谱特性的这种关系,可为园林植被管理和生态监测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光合特性 光谱特性 植被指数 园林植被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RSEI模型的玉溪市生态环境变化监测与评价 被引量:37
11
作者 钟欣呈 许泉立 《水土保持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4期350-357,共8页
城市化进程的不断推进引起了生态环境的改变,如何全方位、多尺度、长时间序列对城市生态环境质量动态监测是目前研究的一个重要方向。利用2005—2020年玉溪市的Lansat-5/TM和Lansat-8/OLI遥感影像为研究数据,计算绿度(NDVI)、湿度(WET)... 城市化进程的不断推进引起了生态环境的改变,如何全方位、多尺度、长时间序列对城市生态环境质量动态监测是目前研究的一个重要方向。利用2005—2020年玉溪市的Lansat-5/TM和Lansat-8/OLI遥感影像为研究数据,计算绿度(NDVI)、湿度(WET)、干度(NDBSI)、热度(LST)4个生态指数,基于主成分分析法构建RSEI模型,对玉溪市16年来的生态环境质量进行监测与评价。结果表明:(1)2005—2020年玉溪市生态环境质量呈“S”型波动,RSEI均值从0.605下降到0.568,玉溪市生态环境有所下降,但总体处于中等水平。(2)生态环境质量差和较差的区域面积共增加了1014.05 km 2,而优和良的区域面积共减少了1306.43 km 2,其中生态环境质量较差的区域主要分布在元江干热河谷,生态环境质量较好的区域除元江干热河谷及建城区外均有分布,但最好区域位于哀牢山。(3)生态环境质量变差的面积为6255.35 km 2,占总面积的42.51%,而生态环境质量变好的面积仅2514.26 km 2,占总面积的17.08%,改善的区域主要集中在玉溪市中部和西南部,但西北部和东部生态环境质量均出现退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环境质量 遥感生态指数 主成分分析 变化监测 玉溪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DPSIR-EES模型的北回归线(云南段)生态安全评价 被引量:11
12
作者 叶辉 王金亮 赵娟娟 《水土保持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3期291-298,共8页
生态安全正逐渐成为国家安全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开展生态安全评价研究,可为国家生态环境保护、生态文明建设以及人与自然永续发展提供科学依据。以北回归线(云南段)县级行政区域为研究单元,结合DPSIR模型与EES模型,重点引入了矿产开采... 生态安全正逐渐成为国家安全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开展生态安全评价研究,可为国家生态环境保护、生态文明建设以及人与自然永续发展提供科学依据。以北回归线(云南段)县级行政区域为研究单元,结合DPSIR模型与EES模型,重点引入了矿产开采活动影响因素,构建了北回归线(云南段)的区域生态安全评价指标体系,运用层次分析法与熵值法分别计算了各个指标的权重值,通过加权叠加开展了北回归线(云南段)生态安全评价研究。结果表明:(1)北回归线(云南段)总体生态安全状况为临界安全状态,局部生态安全状况较为脆弱,空间差异性较为明显,其中生态环境状况为安全和较安全的区域共占37.87%,主要分布于人口密度小、植被覆盖较为广泛的研究区东部和西部;处于临界安全的区域占28.87%,整个研究区均有分布;较不安全和不安全的区域共计占比33.26%,主要分布于研究区域中部经济发展速度较快的县市。(2)通过对生态环境安全评价结果以及主要影响因素进行叠加分析发现,主要影响生态环境安全状况的因素有大规模的矿山开采活动、地质灾害频发、耕地的大面积开垦与长期耕种、植被覆盖遭到破坏以及土地利用类型等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安全评价 DPSIR-EES模型 层次分析法 熵值法 北回归线(云南段)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点云数据温度变化环境下输电线形态模拟 被引量:9
13
作者 麻卫峰 王成 +1 位作者 王金亮 麻源源 《电力系统保护与控制》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9期90-96,共7页
气温是影响架空输电线路电气间距和机械强度的主要气象参数之一。针对当前输电线路实时工况运营状态安全监测的需求,基于机载激光点云数据,提出了一种线路环境温度变化下架空输电线空间形态模拟及精度验证方法。首先利用点云数据重建输... 气温是影响架空输电线路电气间距和机械强度的主要气象参数之一。针对当前输电线路实时工况运营状态安全监测的需求,基于机载激光点云数据,提出了一种线路环境温度变化下架空输电线空间形态模拟及精度验证方法。首先利用点云数据重建输电线空间模型并提取初始温度下输电线水平应力,然后根据状态方程求解模拟温度下输电线水平应力。最后根据静力平衡原理实现输电线空间形态模拟,并提出了两期激光点云交叉验证方法验证模拟结果的可靠性和准确性。选择具有典型代表性的输电线点云数据进行试验,结果表明:该方法能很好地实现任意温度变化环境下架空输电线空间形态模拟,模拟中误差0.027,平均误差0.066 m,最大误差0.471 m。研究为机载激光雷达电力巡检及高压输电线路设计提供参考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温 架空输电线 点云 弧垂 交叉验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顾及风偏环境的激光点云输电线模型重建
14
作者 麻卫峰 王冲 +2 位作者 吴小东 黄绪勇 闻平 《遥感信息》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56-63,共8页
输电线模型重建是机载激光雷达技术电力巡检研究的主要内容,但现有的激光点云输电线模型大多基于无风偏理想环境的输电线空间形态描述,忽略了实时自然环境中风荷载的作用效果,输电线模型重建的适应性和普适性有待提高。在分析了风荷载... 输电线模型重建是机载激光雷达技术电力巡检研究的主要内容,但现有的激光点云输电线模型大多基于无风偏理想环境的输电线空间形态描述,忽略了实时自然环境中风荷载的作用效果,输电线模型重建的适应性和普适性有待提高。在分析了风荷载作用于输电线受力变化的基础上,提出了风偏环境下输电线三维空间形态描述的理论模型(抛物线-抛物线方程),建立了一种顾及风偏因素的激光点云输电线模型重建方法。选择3组典型代表性的实验数据,涉及不同风速、地形条件及输电线类型,结果表明:所提出的抛物线-抛物线方程能很好地顾及水平风荷载作用的输电线空间形态特性,相比已有模型直线-抛物线方程,具有较高的模型重建精度和普遍适用性。该研究对提高激光点云输电线模型重建具有重要的理论参考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机载激光雷达 点云数据 风偏环境 输电线 模型重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00-2020年滇中城市群不透水面时空动态演变及驱动力分析 被引量:1
15
作者 丁雪 邵馨 +2 位作者 邓瑞芳 彭双云 王金亮 《水土保持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364-373,共10页
[目的]揭示滇中城市群不透水面时空动态演变特征及驱动力机制,进而为制定滇中城市群规划和发展策略提供理论参考。[方法]利用2000—2020年滇中城市群GISD 30 m不透水面数据,运用不透水面动态度、标准差椭圆、象限分析法和地理探测器等... [目的]揭示滇中城市群不透水面时空动态演变特征及驱动力机制,进而为制定滇中城市群规划和发展策略提供理论参考。[方法]利用2000—2020年滇中城市群GISD 30 m不透水面数据,运用不透水面动态度、标准差椭圆、象限分析法和地理探测器等空间分析方法揭示了不透水面时空变化规律及驱动力机制。[结果](1)时间演变:近20年滇中城市群不透水面整体扩展速率呈现下降—上升—下降的波动趋势,年均扩展速率为66.77 km^(2)/a,年均动态度达4.36%,不透水面的动态度呈现不断下降趋势。近20年来,滇中城市群不透水面面积扩大了1402.2 km^(2),增长率高达91.5%。(2)空间演变上:近20年滇中城市群不透水面扩展各个城市空间差异较大,其中昆明市不透水面扩展较多,楚雄彝族自治州扩展面积较少。各城市群总体上朝南部—东南部方向扩展,迁移重心基本稳定。(3)近20年来滇中城市群不透水面的扩展具有明显的方向性,总体向东北—西南方向扩展。其中2005年标准差椭圆面积最大,不透水面开始高速扩张,20年来不透水面重心变化较为稳定,整体一直保持向南迁移,总体变化相对较小。(4)从不透水面的驱动机制分析,人口因素对其扩展的影响显著,而LAI、坡度、降水、温度以及NDVI等因素对不透水面扩展的影响不显著。人口和其他因素之间的交互作用强度明显强于其他因素之间的交互作用。[结论]近20年以来滇中城市群不透水面不断扩展,对城市群的资源环境承载力和国土空间格局产生巨大影响,为此应加强不透水面空间优化布局,为实现滇中城市群高质量跨越式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不透水面 滇中城市群 时空演变 驱动力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GEE的昆明市生态系统服务价值与生态风险变化 被引量:5
16
作者 冯婧文 丁雪 易邦进 《水土保持通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335-345,共11页
[目的]研究区域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和生态风险变化及影响,为土地资源合理利用及国土空间生态修复提供决策支持。[方法]以Landsat遥感影像为数据源,使用GEE(Google Earth Engine)平台随机森林分类方法对云南省昆明市1990—2020年的土地利... [目的]研究区域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和生态风险变化及影响,为土地资源合理利用及国土空间生态修复提供决策支持。[方法]以Landsat遥感影像为数据源,使用GEE(Google Earth Engine)平台随机森林分类方法对云南省昆明市1990—2020年的土地利用变化信息进行提取,基于解译结果进行空间动态变化分析,采用当量因子法估算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运用生态风险模型揭示生态风险变化趋势,并借助双变量空间自相关模型计算二者的相关性。[结果]①1990—2020年,昆明市土地利用类型中林地和草地占地面积最大,建设用地面积明显增加,耕地、草地和林地面积减少。②昆明市生态系统服务价值总体呈逐年上升趋势,共上升3.08×108元,生态保护政策的有效实施对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的提升有积极作用;研究期间生态风险以中、低风险为主,占总面积的79%,生态风险总体均值下降了0.12,城市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向良性态势发展。③生态风险对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变化具有一定的影响。随着时间的推移,高价值—高风险区面积逐渐减少,低价值—低风险区面积逐渐增加,无明显极值。[结论]将区域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和生态风险结合,能够较好地刻画昆明市人类活动所引起的生态环境状况的改变,为环境保护和高质量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决策管理参考,有效防范生态风险,使昆明市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向良性态势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利用土地覆盖 生态系统服务价值 生态风险 相关性 昆明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无人机背景下摄影测量学课程的实践教学探讨 被引量:20
17
作者 段平 李佳 +1 位作者 周京春 王金亮 《测绘通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3期150-153,共4页
传统摄影测量学课程的实践教学以大飞机采集的数据为试验数据,受采集设备的限制,学生难以直接接触此类数据采集设备,最终导致学生缺乏对数据采集全流程的实际操作和理解。近些年随着无人机蓬勃发展,拥有无人机设备的高校逐渐增多,使得... 传统摄影测量学课程的实践教学以大飞机采集的数据为试验数据,受采集设备的限制,学生难以直接接触此类数据采集设备,最终导致学生缺乏对数据采集全流程的实际操作和理解。近些年随着无人机蓬勃发展,拥有无人机设备的高校逐渐增多,使得学生在摄影测量学课程的实践中有了更多的数据源。以承担云南师范大学测绘工程、地理信息科学2个专业的摄影测量学课程为教学任务,探讨无人机背景下摄影测量学的实践教学环节,为拥有无人机硬件设备的摄影测量学课程实践教学提供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摄影测量学 无人机 课程教学 课程实践 测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滇池流域不透水表面动态模拟及其非点源污染风险评价 被引量:6
18
作者 许泉立 王庆 +3 位作者 洪亮 杨昆 彭双云 张韶华 《水土保持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4期186-192,共7页
利用混合模型综合模拟不透水表面的时空演化规律及其水环境效应是定量探索湖滨型城市可持续发展模式的有效途径。以滇池流域为研究区域,借助遥感与GIS技术探索2000—2016年城市化过程中不透水表面的时空演变特征及其扩张规律,并采用分... 利用混合模型综合模拟不透水表面的时空演化规律及其水环境效应是定量探索湖滨型城市可持续发展模式的有效途径。以滇池流域为研究区域,借助遥感与GIS技术探索2000—2016年城市化过程中不透水表面的时空演变特征及其扩张规律,并采用分区元胞自动机模型对2021年和2031年不透水表面的分布进行模拟与预测。进而在子流域和水文响应单元的尺度上计算2000—2031年不透水表面的覆盖率(ISC),对滇池流域历史和未来的水环境城市非点源污染风险进行评价。结果表明:(1)滇池流域不透水表面的扩张具有以滇池湖体为中心向外辐射的显著特征,不透水表面面积增加了286.28 km 2,增长速率为17.9 km 2/年。2006—2009年增长最快为38.8 km 2/年,其覆盖率从2000年的10.16%增加到2016年的20.64%;(2)相比较不分区元胞自动机模型,分区元胞自动机模型在模拟用地变化时的精度有显著提升(Kappa系数提高超过16%,总体精度提高超过26%),可以借以模拟未来不透水表面的扩张情景;(3)子流域和水文响应单元两种尺度下的不透水表面覆盖率都逐年升高,城市非点源污染风险也逐年增大,若不加以重视,风险将会进一步增加。研究结果可为调整土地利用结构、协调城镇建设与水环境保护提供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滇池流域 不透水表面 分区元胞自动机 水文响应单元 非点源污染风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滇中城市群土地利用/覆盖变化(LUCC)空间模拟研究 被引量:9
19
作者 李星 周京春 +1 位作者 金婷婷 王金亮 《生态与农村环境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0期1318-1329,共12页
以云南省滇中城市群为研究区域,以2000、2010和2020年的土地利用/覆盖变化(LUCC)数据为基础,结合相关性分析选择潜在的LUCC驱动因子,构建FLUS模型,模拟研究区内2035年的LUCC,在此基础上分析2000—2035年不同时间段内LUCC时空演变特征和... 以云南省滇中城市群为研究区域,以2000、2010和2020年的土地利用/覆盖变化(LUCC)数据为基础,结合相关性分析选择潜在的LUCC驱动因子,构建FLUS模型,模拟研究区内2035年的LUCC,在此基础上分析2000—2035年不同时间段内LUCC时空演变特征和空间格局效应。结果表明:(1)研究区内土地利用类型由耕地、林地和草地主导,整体格局较为稳定,2000—2020年建设用地主要来源于对耕地的大量侵占,2010—2020年变化速率明显比2000—2010年快;(2)根据预测,2020—2035年建设用地主要来源于对林地的侵占,城市扩张有明显的方向性;(3)大部分县(市、区)土地综合利用程度呈上升趋势,部分地区由于退耕还林还草政策的实施,存在着土地利用综合程度下降的现象;利用程度变化热点地区主要集中于中部和东部的县(市、区),呈现出多中心发展的趋势;(4)各地区的景观格局指数变化各有不同,总体来看,景观破碎程度增加、多样性降低。该研究在西部大开发战略和城市化进程加快的背景下,探讨了滇中山地城市群的土地利用特征,模拟了未来的土地利用模式,定量分析了空间格局及其变化效应,对于制定国土空间规划、实现“多规合一”、明确国土空间开发保护目标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滇中城市群 土地利用/覆盖变化(LUCC) 预测模拟 时空演化 地学信息图谱 景观格局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兴趣点定位的餐饮业空间特征分析方法 被引量:3
20
作者 李佳 古腾飞 +1 位作者 金磊 段平 《导航定位学报》 CSCD 2021年第2期54-61,共8页
针对当前缺乏有效的城市餐饮业空间分布特征提取方法,利用核密度分析、标准差椭圆和优化的热点分析等方法,对高德地图获取的餐饮业兴趣点(POI)定位数据,建立餐饮业空间分布特征分析方法。以昆明市为研究区,对2014年、2016年及2018年的... 针对当前缺乏有效的城市餐饮业空间分布特征提取方法,利用核密度分析、标准差椭圆和优化的热点分析等方法,对高德地图获取的餐饮业兴趣点(POI)定位数据,建立餐饮业空间分布特征分析方法。以昆明市为研究区,对2014年、2016年及2018年的餐饮业POI定位数据进行时间序列的空间分布特征提取及影响因素分析。实验结果表明:2014—2018年间,昆明市餐饮设施数量不断增加,由27084增长到60651个;餐饮设施空间分布以昆明市市辖区的五华区、官渡区、西山区和盘龙区为核心,分别占当年餐饮点总量的71.62%、71.14%、56.81%。总体分布集聚性明显,逐年呈现西南至东北走向,主要受呈贡大学城影响较大;除昆明市市辖区范围,其它地区总体餐饮业由5280个增长到11012个,增长一倍左右,其中禄劝彝族苗族自治县增长最快,增长了126%,寻甸回族彝族自治县增长最慢,增长了80%。昆明市餐饮业发展差异过大,受地域文化影响较大,还需要正确的政策扶持以及引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餐饮业 兴趣点 空间分布 空间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