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5篇文章
< 1 2 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人为活动对野生动物体色适应的影响
1
作者 赖馥茜 卢思辰 +5 位作者 翟彬宇 黄翠冰 廖宇浩 汪海涛 李旭 卜荣平 《野生动物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647-655,共9页
在人类世,人类活动的不断扩展和加剧,使野生动物的生存环境发生了巨大变化。这些变化不仅影响了野生动物的生存和繁衍,还对其体色适应产生了深远影响。体色作为动物适应环境的重要特征之一,对野生动物的生存至关重要。栖息地破坏、全球... 在人类世,人类活动的不断扩展和加剧,使野生动物的生存环境发生了巨大变化。这些变化不仅影响了野生动物的生存和繁衍,还对其体色适应产生了深远影响。体色作为动物适应环境的重要特征之一,对野生动物的生存至关重要。栖息地破坏、全球气候变暖、城市化和环境污染等人为活动因素导致的环境快速变化,破坏了动物基于颜色的伪装、通讯和体温调节等能力。动物改变体色增强反捕食和体温调节适应能力,但环境变化的速度超过很多动物的体色适应速度,种群面临强大的生存压力。未来的研究应该综合考虑不同干扰类型的影响、人为活动造成的生态系统破坏、动物体色改变的适宜区间和体色改变的机理等,为理解人为活动对动物体色变化的影响提供更多的研究证据。本研究针对人为活动对动物体色适应的影响进行综述,为理解野生动物的体色适应和开展相关保护工作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为活动 进化驱动力 野生动物 体色适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哈巴雪山不同海拔梯度哺乳动物群落谱系及功能多样性
2
作者 刘鹏 春批边姆 +5 位作者 张庆 邹青 和耀 扎西卓玛 曾梦嫚 段玉宝 《生态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3461-3473,共13页
高海拔山体因巨大环境变化为探索群落构建过程的生物和非生物因素提供了一个理想的系统。为了解高海拔山区哺乳动物群落的构建过程,分析不同海拔梯度对哺乳动物物种多样性、功能多样性和谱系多样性的影响,及各海拔哺乳动物群落的构建过... 高海拔山体因巨大环境变化为探索群落构建过程的生物和非生物因素提供了一个理想的系统。为了解高海拔山区哺乳动物群落的构建过程,分析不同海拔梯度对哺乳动物物种多样性、功能多样性和谱系多样性的影响,及各海拔哺乳动物群落的构建过程。在云南哈巴雪山进行了为期一年的调查,共设置6个300m海拔带,布设红外相机62台,铗线24条,围栏陷阱24个。累计哺乳动物有效照片2155张,累计铗日5150个,陷阱日108个。共记录哺乳动物41种,隶属8目24科。结果显示,物种丰富度在3100—3400m海拔带最高,Simpson指数、Shannon指数和Pielou指数在不同的海拔梯度均无显著差异(P>0.05)。海拔梯度下哺乳动物物种组成差异不明显,各海拔带物种组成结构相似,分离不明显。功能多样性随海拔升高而降低,<2500m海拔带和2500—2800m海拔带的功能丰富度显著高于其他海拔带(P<0.05),物种在这两个海拔带中所占据的功能空间大小和空间利用程度显著高于其他海拔带。物种多样性与功能多样性的回归分析结果表明,物种多样性指数的增加会导致功能丰富度、功能离散度和功能分异度的增加,而不会改变功能均匀度指数的变化。标准化效应值分析表明,<2500m海拔带哺乳动物出现聚集的趋势,生境过滤主导了哺乳动物群落构建;其余海拔带群落出现离散趋势,竞争排斥主导了哺乳动物群落的构建。研究结果表明,哈巴雪山多样化的环境为该地区保持较高的哺乳动物群落多样性提供有力支持,强调了评估群落结构时考虑多种生物多样性指标的重要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拔梯度 物种多样性 功能多样性 谱系多样性 哺乳动物 哈巴雪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红外相机标志重捕法的南滚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亚洲象种群数量研究
3
作者 汪靖山 贠行 +4 位作者 田源 李旭 王卫斌 王斌 熊朝勇 《四川动物》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24-30,共7页
2022年11月—2023年5月,采用红外相机标志重捕法对云南南滚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亚洲象Elephas maximus种群数量进行调查,64台红外相机中有50台拍摄到亚洲象,累计有效相机工作日7635 d。对获取到的亚洲象独立有效影像逐一鉴别,利用非空间... 2022年11月—2023年5月,采用红外相机标志重捕法对云南南滚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亚洲象Elephas maximus种群数量进行调查,64台红外相机中有50台拍摄到亚洲象,累计有效相机工作日7635 d。对获取到的亚洲象独立有效影像逐一鉴别,利用非空间标志重捕法估算公式预估亚洲象种群数量。结果表明总估算次数为255次,当估算次数达到126次时,种群数量最终稳定在17头。个体识别显示该种群包括11头成年象、3头亚成年象和3头幼象。研究结果丰富了保护区内亚洲象种群数据库,同时为基层保护及管理工作探索了一种简单且实用的大中型兽类种群数量估算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亚洲象 红外相机 标志重捕法 个体识别 种群数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云南省澜沧拉祜族自治县浮游生物多样性研究 被引量:4
4
作者 江卓韵 何德权 +4 位作者 潘晓赋 刘淑伟 王继山 罗旭 王茉 《生态科学》 CSCD 2021年第2期56-66,共11页
为了解澜沧拉祜族自治县浮游生物多样性及水质状况,于2017年3月、8月和11月,分为3个不同时期进行浮游生物采样。通过对澜沧县浮游生物定性和定量分析,根据密度、生物量、多样性指数和指示生物对澜沧县水质进行评价,弥补了澜沧县县内无... 为了解澜沧拉祜族自治县浮游生物多样性及水质状况,于2017年3月、8月和11月,分为3个不同时期进行浮游生物采样。通过对澜沧县浮游生物定性和定量分析,根据密度、生物量、多样性指数和指示生物对澜沧县水质进行评价,弥补了澜沧县县内无相关研究的空缺。采集到澜沧县浮游植物共7门97属270种,以硅藻门和绿藻门为优势类群;浮游动物共4类85种,以原生动物和轮虫为优势类群。浮游植物密度和生物量分别为0.8443×10^(7)-4.3240×10^(7) ind.·L^(-1)和42.1590-107.3514 mg·L^(-1),峰值均出现在枯水期(3月)。浮游动物密度和生物量分别为0.4733×10^(6)-1.2000×10^(6) ind.·L^(-1)和1.2121-2.8368 mg·L^(-1),峰值均出现在丰水期(8月)。根据浮游生物不同生物指标对水质的评价标准,分析得出澜沧县部分水体受到污染,需要引起当地人民和政府对生态环境的重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澜沧县 浮游生物 多样性 水质评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云南省永德县繁殖季鸟类多样性 被引量:5
5
作者 张健嵩 陆文朱 +1 位作者 汤锦涛 段玉宝 《生态与农村环境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1期1423-1429,共7页
为了解云南省临沧市永德县繁殖季鸟类资源现状及群落动态,于2018—2020年3—6月,采用固定样线法对永德县繁殖季鸟类进行观测。结果表明,调查期间共记录鸟类15目52科197种6135只,鸟类组成以雀形目鸟类为主,其物种数占调查鸟类总数的73.6... 为了解云南省临沧市永德县繁殖季鸟类资源现状及群落动态,于2018—2020年3—6月,采用固定样线法对永德县繁殖季鸟类进行观测。结果表明,调查期间共记录鸟类15目52科197种6135只,鸟类组成以雀形目鸟类为主,其物种数占调查鸟类总数的73.60%;居留型中留鸟有158种(80.20%),夏候鸟有19种(9.64%),冬候鸟有18种(9.14%),旅鸟有2种(1.01%)。繁殖鸟类中,东洋种有113种,广布种有64种,无古北界鸟类。在不同生境中,阔叶林生境鸟类物种丰富度(121种)、Shannon-Wiener指数(H=4.147)和均匀度指数(J=0.864)均最高,灌丛生境鸟类物种丰富度(64种)、Shannon-Wiener指数(H=3.270)和均匀度指数(J=0.786)均最低。单因素方差分析检验结果表明,各生境间鸟类遇见率存在显著差异(F=2.751,df=4,P=0.037),灌丛和农田生境鸟类遇见率最高。鸟类群落Sorensen相似性检验结果表明,阔叶林生境与针阔混交林生境间鸟类组成最相似,阔叶林生境与灌丛生境间鸟类组成差异较大。鸟类群落变化中,年际间鸟类多样性指数和均匀度指数相差较小;鸟类年际间相似性高、波动小,鸟类群落组成相对稳定。该研究基本掌握了永德县繁殖季鸟类组成、群落结构及多样性现状,可为永德县鸟类资源保护与管理提供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永德县 鸟类多样性 繁殖季 年度变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云南省发现龙里瘰螈 被引量:1
6
作者 李波艳 魏平凡 +1 位作者 饶静秋 袁智勇 《四川动物》 北大核心 2021年第3期310-311,共2页
龙里瘰螈Paramesotriton longliensis隶属于两栖纲Amphibia有尾目Caudata蝾螈科Salamandridae瘰螈属Paramesotriton。李松等(2008)根据贵州省龙里县采集到的瘰螈标本,描述并发表了瘰螈属新种——龙里瘰螈,为中国特有种。目前该物种记录... 龙里瘰螈Paramesotriton longliensis隶属于两栖纲Amphibia有尾目Caudata蝾螈科Salamandridae瘰螈属Paramesotriton。李松等(2008)根据贵州省龙里县采集到的瘰螈标本,描述并发表了瘰螈属新种——龙里瘰螈,为中国特有种。目前该物种记录分布于贵州、重庆和湖北的喀斯特地区(中国两栖类,2020)。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龙里瘰螈 有尾目 两栖纲 蝾螈科 瘰螈属 喀斯特地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云南省蛙类新记录——老山树蛙 被引量:1
7
作者 宋艳芳 艾仁达 +7 位作者 蓝俊麟 张金国 刘小龙 李增鑫 铁民华 陈睿 段玉宝 袁智勇 《四川动物》 北大核心 2022年第6期664-665,共2页
2021年8月20日,在云南省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马关县境内的古林箐省级自然保护区(103°57’30"E,22°49’26"N)采集到树蛙属Rhacophorus个体3号(2♀1♂),拍照和测量形态特征后放归原处。根据其背面深色交叉斑纹,且皮肤... 2021年8月20日,在云南省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马关县境内的古林箐省级自然保护区(103°57’30"E,22°49’26"N)采集到树蛙属Rhacophorus个体3号(2♀1♂),拍照和测量形态特征后放归原处。根据其背面深色交叉斑纹,且皮肤光滑呈棕褐色;指趾背面的“Y”形软骨;外两指具有1/3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 省级自然保护区 树蛙 形态特征 马关县 云南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云南省爬行类首次记录灰腹绿锦蛇
8
作者 杨泽鹏 魏平凡 +4 位作者 饶静秋 刘春雨 史兴惠 袁智勇 段玉宝 《四川动物》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期79-80,共2页
2021年4月16日,在云南大围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水围城景区附近(103°41′45.47″E,22°54′35.22″N;海拔2 109 m)发现1种蛇类,结合野外拍摄照片(图1),依据《中国蛇类》(赵尔宓,2006)及相关文献(崔继法等,2018;黄汝怡等,2019;... 2021年4月16日,在云南大围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水围城景区附近(103°41′45.47″E,22°54′35.22″N;海拔2 109 m)发现1种蛇类,结合野外拍摄照片(图1),依据《中国蛇类》(赵尔宓,2006)及相关文献(崔继法等,2018;黄汝怡等,2019;谭艳等,2021)进行分类,确定该蛇为游蛇科Colubridae树栖锦蛇属 Gonyosoma 灰腹绿锦蛇 G. frenatus 。经查阅《云南两栖爬行动物》(杨大同,2008),确定该蛇为云南省爬行类新记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两栖爬行动物 灰腹绿锦蛇 首次记录 赵尔宓 游蛇科 锦蛇属 爬行类 树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云南元阳县鸟类多样性及繁殖鸟类垂直分布格局 被引量:2
9
作者 汤锦涛 张健嵩 +4 位作者 张文文 刘士龙 耿吉恒 罗旭 段玉宝 《生态与农村环境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9期1213-1221,I0001-I0016,共25页
元阳县位于中国西双版纳生物多样性保护优先区域,为了解元阳县鸟类多样性及垂直分布格局,于2019年7月—2020年4月采用样线法对元阳县鸟类资源进行调查。依据元阳县海拔及生境特点共设置样线44条,以400 m的海拔间隔将调查区域分为6个垂直... 元阳县位于中国西双版纳生物多样性保护优先区域,为了解元阳县鸟类多样性及垂直分布格局,于2019年7月—2020年4月采用样线法对元阳县鸟类资源进行调查。依据元阳县海拔及生境特点共设置样线44条,以400 m的海拔间隔将调查区域分为6个垂直带,共记录鸟类13目46科179种,其中,留鸟140种(78.21%),夏候鸟16种(8.84%),冬候鸟、迷鸟和旅鸟共23种(12.85%)。县域内国家Ⅱ级重点保护野生鸟类24种,中国脊椎动物红色名录易危(VU)物种1种,近危(NT)物种11种;IUCN红色名录近危(NT)物种1种。春季物种丰富度(n=115)和多样性指数(H=4.022)最高,冬季物种丰富度(n=87)和多样性指数(H=3.666)最低。鸟类遇见率在不同季节间差异不显著(F=1.166,P=0.328)。元阳县>1400~1800 m海拔带繁殖鸟类物种丰富度最高,垂直分布呈中峰模式,与谱系多样性呈现一致的变化模式,与功能多样性呈现不同的垂直分布模式。元阳县繁殖鸟类功能丰富度(FRic值为11.82)在>1800~2200 m海拔带最高,功能离散度(FDis值为1.44)在200~600 m海拔带最高,谱系多样性(PD值为2584.59)在>1400~1800 m海拔带最高;>1400~1800和>2200~2600 m海拔带鸟类群落平均成对功能距离的标准化效应值(SES.MFD)显著低于随机值(SES值<-1.96),表明这2个海拔带鸟类群落在功能上聚集。>1400~1800、>1800~2200和>2200~2600 m海拔带鸟类群落平均成对谱系距离的标准化效应值(SES.MPD)均显著低于随机值(SES值<-1.96),表明这3个海拔带鸟类群落在谱系上聚集,可能与生境过滤驱动群落构建有关。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各环境因子对元阳县各海拔梯度鸟类物种丰富度、功能丰富度和谱系多样性的影响均不显著,可能是由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研究提供了元阳县鸟类本底数据,可为元阳县鸟类资源保护与管理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鸟类多样性 垂直分布 元阳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云南省两栖类新属纪录——越南姬蛙属
10
作者 吴东益 刘小龙 +4 位作者 刘春雨 史兴惠 杨泽鹏 施德山 袁智勇 《西南林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 CAS 北大核心 2022年第4期155-160,共6页
2019年7月,在中国云南省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屏边苗族自治县大围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采集到两栖纲无尾目姬蛙科(Günther 1858)标本一号。该标本体型较小,头体长为16.8 mm。背部皮肤整体呈砖红色,有微微凸起的微小白色疣粒散布于背... 2019年7月,在中国云南省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屏边苗族自治县大围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采集到两栖纲无尾目姬蛙科(Günther 1858)标本一号。该标本体型较小,头体长为16.8 mm。背部皮肤整体呈砖红色,有微微凸起的微小白色疣粒散布于背部、侧腹和后肢背部;吻部至颞部为黑褐色,掺杂有少量白色斑块,手指第一指很短等形态特征与Vietnamophryne orlovi(Nikolay 2018)的形态特征一致。基于16S rRNA基因片段的系统发育分析结果显示,本研究的样本与V.orlovi聚在一支,遗传距离较小,为0.9%(Kimura−2−Parameter),确定该标本是V.orlovi,为中国新属记录,将其中文名记录为“越南姬蛙属”,该物种的中文名记录为“奥氏越南姬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两栖类 越南姬蛙属 奥氏越南姬蛙 云南省 大围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云南省发现越南趾沟蛙
11
作者 杨云 刘小龙 +4 位作者 饶静秋 贺艳红 韩克国 王剑 袁智勇 《野生动物学报》 北大核心 2022年第2期533-537,共5页
2019年7月,在云南省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马关县古林箐省级自然保护区(22°45′16.36″N,103°57′43.17″E;海拔1160 m)内采集到无尾目(Anura)蛙科(Ranidae)蛙属(Rana)标本1号,雄性成体,头体长38.3 mm。根据形态特征比较发现,该... 2019年7月,在云南省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马关县古林箐省级自然保护区(22°45′16.36″N,103°57′43.17″E;海拔1160 m)内采集到无尾目(Anura)蛙科(Ranidae)蛙属(Rana)标本1号,雄性成体,头体长38.3 mm。根据形态特征比较发现,该蛙皮肤光滑,背部褐色,肩上方有“人”形疣粒,体背后部有小疣粒,体腹呈浅黄色,胸、腹部有深色云斑,指端略膨大且无沟,后肢细长,胫长超过体长之半,跗褶部位有小疣,趾端呈小吸盘状且腹侧具沟,趾间全蹼,四肢背面有深褐色横纹,与采集自越南林同省郎边高原(Langbian Plateau,Lam Dong,Vietnam,模式产地)的越南趾沟蛙(Rana johnsi)形态鉴定特征基本一致,仅体型大小稍有差异。基于16S rRNA基因片段的系统发育分析表明,该标本与越南趾沟蛙的样本构成单支系,且遗传距离较小(p-distance为0.8%),确定该标本为云南省两栖纲(Amphibia)分布新纪录物种。该物种的发现增加了古林箐省级自然保护区的两栖动物物种多样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蛙属 文山 古林箐省级自然保护区 新纪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云南药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兽类和鸟类多样性红外相机监测初报
12
作者 赵晨光 杨维 +5 位作者 钟乾娟 吴明慧 胡隆琴 豆文理 吴涵 段玉宝 《兽类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642-653,共12页
为了系统掌握云南药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兽类和鸟类本底资源现状,于2020年7月—2021年10月,在该保护区1 km×1 km网格内按海拔带布设71台红外相机,对兽类和鸟类的物种多样性开展调查。调查期间,累积17690个独立有效工作日,获得独立... 为了系统掌握云南药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兽类和鸟类本底资源现状,于2020年7月—2021年10月,在该保护区1 km×1 km网格内按海拔带布设71台红外相机,对兽类和鸟类的物种多样性开展调查。调查期间,累积17690个独立有效工作日,获得独立有效照片8274张,其中兽类3810张,鸟类2958张,家畜829张,人类677张。共记录兽类20种,分属6目12科,鸟类72种,分属7目20科;其中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1种,国家二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15种,合计占拍摄物种总数的17.39%。保护区内兽类相对多度指数前五的物种为:珀氏长吻松鼠(Dremomys pernyi)、赤麂(Muntiacus vaginalis)、赤腹松鼠(Callosciurus erythraeus)、猪獾(Arctonyx collaris)、野猪(Sus scrofa)。鸟类相对多度指数前五的物种为:白腹锦鸡(Chrysolophus amherstiae),红腹角雉(Tragopan temminckii)、橙翅噪鹛(Trochalopteron elliotii)、斑胸钩嘴鹛(Erythrogenys gravivox)、紫啸鸫(Myophonus caeruleus)。本次调查发现保护区内兽类新记录3种:黄喉貂(Martes flavigula)、亚洲狗獾(Meles leucurus)、灰头小鼯鼠(Petaurista caniceps);鸟类新记录42种,包括丘鹬(Scolopax rusticola)、灰头灰雀(Psittiparus gularis)、蓝歌鸲(Larvivora cyane)等。兽类和鸟类物种数在不同海拔、生境之间均存在极显著性差异(P<0.01),兽类物种数在不同季节间存在极显著性差异(P<0.01),鸟类物种数在不同季节间差异不显著(P>0.05)。本研究为云南药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兽类和鸟类本底提供真实的影像资料,不仅更新了该区域物种资源的数据库,还为保护区的科学保护和精准管理提供客观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红外相机技术 兽类 鸟类 物种多样性 药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云南德宏三种犀鸟的分布及适宜栖息地预测 被引量:1
13
作者 段正攀 张利祥 +4 位作者 张文祥 尹发旺 张云辉 张定灿 杨正华 《野生动物学报》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542-550,共9页
云南德宏是犀鸟种群的集中分布区域。2020年12月—2021年11月,利用样线法分别对德宏境内的冠斑犀鸟(Anthracoceros albirostris)、双角犀鸟(Buceros bicornis)和花冠皱盔犀鸟(Rhyticeros undulatus)进行野外分布位点调查,利用MaxEnt模型... 云南德宏是犀鸟种群的集中分布区域。2020年12月—2021年11月,利用样线法分别对德宏境内的冠斑犀鸟(Anthracoceros albirostris)、双角犀鸟(Buceros bicornis)和花冠皱盔犀鸟(Rhyticeros undulatus)进行野外分布位点调查,利用MaxEnt模型对3种犀鸟的潜在适宜栖息地进行预测。结果表明:冠斑犀鸟的最适宜栖息地主要分布在盈江县西北部和西南部边缘以及瑞丽市,总面积约116 km2;双角犀鸟的最适宜栖息地主要分布在盈江县西南部边缘、陇川县西北部和瑞丽市西南部,总面积约170 km2;花冠皱盔犀鸟的最适宜栖息地主要分布在盈江县西北部和西南部边缘、瑞丽市西南部,总面积约305 km2。刀切法显示,影响冠斑犀鸟分布最主要的因子是坡向、最干燥月份的降水(Bio14)以及最冷月份的最低温度(Bio6);影响双角犀鸟分布最主要的因子是年降水量(Bio12)、Bio14以及坡度;影响花冠皱盔犀鸟分布最主要的因子是坡向和Bio6。综合来看,此次调查结果有助于促进德宏3种犀鸟的实地调查、保护规划和未来的科学管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冠斑犀鸟 双角犀鸟 花冠皱盔犀鸟 适宜栖息地 MaxEnt模型 云南德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云南省棱皮树蛙属新记录--砖背棱皮树蛙
14
作者 艾仁达 黄镇杨 +2 位作者 魏平凡 刘小龙 袁智勇 《四川动物》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290-291,共2页
2022年6月23日,在云南省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麻栗坡县老山省级自然保护区(104°47'57″E,23°0'33″N,海拔1320 m)采集到棱皮树蛙属Theloderma Tschudi,1838雄性成体标本1号,标本浸泡于75%乙醇溶液,保存于西南林业大学(... 2022年6月23日,在云南省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麻栗坡县老山省级自然保护区(104°47'57″E,23°0'33″N,海拔1320 m)采集到棱皮树蛙属Theloderma Tschudi,1838雄性成体标本1号,标本浸泡于75%乙醇溶液,保存于西南林业大学(标本号:SWU 24317)。该蛙指和趾端具圆形吸盘和边缘沟,指间无蹼,趾间约1/3蹼;皮肤粗糙,体背形成不规则的肤棱,体侧、下颌缘、前臂和足背面皮肤散布乳白色疣粒;体背皮肤砖红色,腹部、体侧灰褐色,背部、体侧散布不规则黑斑,四肢具黑色横纹,符合砖背棱皮树蛙Theloderma lateriticum Bain,Nguyen,and Doan,2009的鉴定特征(Bain et al.,2009),确认为云南省两栖动物分布新记录(饶定齐等,2020;袁智勇等,2022;中国两栖类,202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分布新记录 两栖动物 树蛙 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 省级自然保护区 皮肤粗糙 鉴定特征 麻栗坡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土地利用类型对云南苍山东坡姬蜂科昆虫群落结构和物种多样性的影响
15
作者 阳霞 李金库 +4 位作者 谭坤 李延鹏 黄志旁 Alexey RESHCHIKOV 肖文 《昆虫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692-699,共8页
【目的】为了解不同土地利用类型对姬蜂科(Ichneumonidae)昆虫个体数、优势类群和动态变化的影响。【方法】于2018年10月至2019年9月,在云南大理白族自治州苍山东坡海拔2300 m区域利用马来氏网法收集天然林和茶园姬蜂科昆虫,分析两种生... 【目的】为了解不同土地利用类型对姬蜂科(Ichneumonidae)昆虫个体数、优势类群和动态变化的影响。【方法】于2018年10月至2019年9月,在云南大理白族自治州苍山东坡海拔2300 m区域利用马来氏网法收集天然林和茶园姬蜂科昆虫,分析两种生境中姬蜂科昆虫生物量、亚科数、群落结构和亚科多样性差异。【结果】2018年10月至2019年9月从云南大理苍山东坡天然林和茶园中共收集到姬蜂科昆虫2259头,分属23个亚科,其中天然林中1551头,分属22个亚科;茶园中708头,分属21个亚科。天然林中每月姬蜂科昆虫个体数高于茶园中的,两种生境中每月姬蜂科昆虫亚科数无显著差异;天然林中姬蜂科昆虫月亚科数波动趋势分别在6月和12月呈较高的双峰型,茶园中姬蜂科昆虫月亚科数波动无峰值;两种生境中姬蜂科昆虫群落组成有显著差异,天然林中独有优势亚科为肿跗姬蜂亚科(Anomaloninae),茶园中独有优势亚科为粗角姬蜂亚科(Phygadeuoninae),两种生境中共有优势亚科为缝姬蜂亚科(Campopleginae)和拱脸姬蜂亚科(Orthocentrinae),但出现高峰不同;天然林和茶园中每月姬蜂科昆虫亚科多样性指数和丰富度无显著差异。【结论】苍山东坡低海拔区域茶园与天然林相比,姬蜂科昆虫个体总数降低,姬蜂科昆虫群落结构、优势类群和全年个体数动态发生变化。为保护好姬蜂科昆虫这类生物防治昆虫,建议保护好原始的植被和土地利用类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姬蜂科 群落结构 亚科多样性 动态监测 生境退化 苍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云南宁蒗泸沽湖机场鸟类多样性及鸟击风险评估 被引量:10
16
作者 李万德 洪磊 +5 位作者 王官胜 曾卫 王羽丰 李斌强 李丹洁 罗旭 《西南林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 CAS 北大核心 2020年第2期96-102,共7页
2017年7月至2018年4月,采用样带法对云南宁蒗泸沽湖机场内及锥形面区域进行鸟类调查。根据鸟类的群大小、遇见频次、生境利用和飞行高度等指标,对每种鸟在不同季节的鸟击风险值进行测算。结果表明:共记录到鸟类16目51科171种,其中留鸟11... 2017年7月至2018年4月,采用样带法对云南宁蒗泸沽湖机场内及锥形面区域进行鸟类调查。根据鸟类的群大小、遇见频次、生境利用和飞行高度等指标,对每种鸟在不同季节的鸟击风险值进行测算。结果表明:共记录到鸟类16目51科171种,其中留鸟113种,夏候鸟24种,冬候鸟18种,旅鸟16种,分别占总数的66.08%、14.04%、10.53%和9.36%;宁蒗泸沽湖机场的鸟类群落组成具有明显的季节性变化,春、秋季观察到的鸟种数明显高于夏、冬季;基于鸟类的重要值和风险系数,确定了以留鸟为主的20种高风险鸟类,以秋季的高风险鸟种最突出。根据高风险鸟类的生态特征,提出针对宁蒗泸沽湖机场鸟击防范的建议,并强调对机场东北方向的猛禽迁徙通道作进一步监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群落特征 多样性 高风险物种 鸟击防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安吉小鲵胚胎与幼体发育形态解析
17
作者 黄镇杨 汪贤挺 +6 位作者 刘宝权 郎泽东 黄俊恺 周亚楠 邱娇 龚伟民 袁智勇 《野生动物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626-635,共10页
胚胎和幼体生活史的基础信息对于受威胁两栖类物种的保护至关重要。本研究在野外环境下对安吉小鲵(Hynobius amjiensis)的胚胎与幼体发育进行了详细观察,记录了其胚胎和幼体发育的各个时期以及幼体间的形态变异。结果显示:安吉小鲵的胚... 胚胎和幼体生活史的基础信息对于受威胁两栖类物种的保护至关重要。本研究在野外环境下对安吉小鲵(Hynobius amjiensis)的胚胎与幼体发育进行了详细观察,记录了其胚胎和幼体发育的各个时期以及幼体间的形态变异。结果显示:安吉小鲵的胚胎发育共分为21期,平均发育时长为34.4 d;幼体发育分为10期,平均发育时长为125.9 d。研究发现,安吉小鲵的胚胎与幼体发育模式与其他小鲵属(Hynobius)物种基本一致,但在具体形态和发育时间上存在差异。本研究不仅为安吉小鲵的繁育和保护提供了基础数据,也为未来进一步探索其发育生物学及种群复壮奠定了科学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两栖动物 变态发育 形态变异 发育分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昆明城市化对滇蛙食性的影响
18
作者 闫莹芝 邬丕丽 李奇生 《四川动物》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48-56,共9页
通过比较滇蛙Nidirana pleuraden在不同城市化环境中食物组成的异同,以探讨城市化对两栖类食性的影响。2021年和2022年的6月在昆明选取9个地点,划分为城市、农村和自然3个组,并采用催吐法收集滇蛙胃容物。通过Kruskal-Wallis和Dunn’s... 通过比较滇蛙Nidirana pleuraden在不同城市化环境中食物组成的异同,以探讨城市化对两栖类食性的影响。2021年和2022年的6月在昆明选取9个地点,划分为城市、农村和自然3个组,并采用催吐法收集滇蛙胃容物。通过Kruskal-Wallis和Dunn’s检验评估整体以及组间个体捕食频次和食物体积的差异;利用Simper排序分析不同猎物贡献差异。结果显示:(1)农村与城市中滇蛙个体捕食频次存在显著差异(P<0.05,Z=−2.18),且食物体积存在极显著差异(χ_(2)=14.91,P<0.01,df=2);随着城市化程度加剧,滇蛙食物多样性、食物体积和生态位宽度呈下降趋势。(2)不同环境中的食物组成较为相似,存在显著差异的类群为大蚊科Tipulidae、瓢甲科Coccinellidae、蜚蠊科Blattidae和叶蝉科Cicadellidae。(3)与1998—2003年的数据相比,滇蛙的食物类群减少。研究结果表明随着城市化的加剧,滇蛙增加了对低质量食物的摄取,符合最优觅食理论预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类型 两栖类 最优取食理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种大熊猫主食竹潜在分布区预测及对大熊猫保护的意义
19
作者 李涛琴 张玉霄 张书东 《世界竹藤通讯》 2025年第3期35-47,共13页
冷箭竹(Bashania fangiana)和短锥玉山竹(Yushania brevipaniculata)是大熊猫(Ailuropoda melanoleuca)的主要食用竹种,其生长状况直接影响大熊猫的栖息地质量,随着全球气候变暖的加剧,2个竹种的分布区变化可能将决定大熊猫未来的生存... 冷箭竹(Bashania fangiana)和短锥玉山竹(Yushania brevipaniculata)是大熊猫(Ailuropoda melanoleuca)的主要食用竹种,其生长状况直接影响大熊猫的栖息地质量,随着全球气候变暖的加剧,2个竹种的分布区变化可能将决定大熊猫未来的生存。文章通过文献以及标本记录信息,最终获得28个冷箭竹和31个短锥玉山竹的有效分布点,基于Biomod2软件包构建组合模型,预测这2个竹种在当前(1970—2000s)及未来(2050s:2041—2060s;2070s:2061—2080s;2090s:2081—2100s)气候变化情景下在中国的潜在分布区以及变化趋势。结果表明:在当前和未来气候情景下,四川省是我国冷箭竹和短锥玉山竹最适宜生长的地方,且在大熊猫栖息地5大山系中2个竹种均有大面积分布;冷箭竹的总适生区面积呈小幅度减少趋势,而短锥玉山竹的总适生区面积呈增加趋势;未来时期2个竹种适生区基本向四川西北部以及西藏东南部转移,且各竹种未来适生区质心基本向西北方向迁移;影响2个竹种分布的主导环境因子相同,但各因子的重要值却不同,气温年较差(bio7)、最暖季度均温(bio10)和最湿季度降水量(bio16)是重要值最高的3个环境因子。研究结果对大熊猫主食竹的管理、引种栽培以及大熊猫栖息地管护等具有重要的参考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熊猫主食竹 冷箭竹 短锥玉山竹 Biomod2模型 潜在分布区 气候变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滇东南喀斯特农耕区鸟类多样性比较
20
作者 李江梅 王艳梅 +6 位作者 高歌 洪磊 李万德 曾卫 张文文 崔鹏 罗旭 《西南林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176-185,共10页
在我国西南喀斯特地区,农业扩张被认为是加剧生态系统退化及生物多样性丧失的重要原因。为探究喀斯特地区不同农业化强度对鸟类多样性的影响,于2017年1月至2018年3月在云南省马关县使用样线法开展鸟类调查。共布设样线66条,按样线所在... 在我国西南喀斯特地区,农业扩张被认为是加剧生态系统退化及生物多样性丧失的重要原因。为探究喀斯特地区不同农业化强度对鸟类多样性的影响,于2017年1月至2018年3月在云南省马关县使用样线法开展鸟类调查。共布设样线66条,按样线所在生境农业化强度从低到高分为对照林地、低农业化、中农业化和高农业化4类。结果表明:共记录鸟类255种,其中林地156种、低强度生境167种、中强度生境179种、高强度生境120种;在繁殖季各生境物种丰富度、功能多样性及谱系多样性差异显著,皆是中强度生境最高。非繁殖季各生境多样性指数差异不显著;相关性矩阵分析显示,不同摄食功能群鸟类的生境选择偏好存在季节性差异。综上所述:繁殖季鸟类受农业化影响较非繁殖季明显;中强度生境拥有更高的鸟类多样性及复杂的功能群;尽管林地中鸟类多样性较低,但为部分物种提供了关键庇护。因此,加强喀斯特地区林地保护,并防止农林混合生境向高强度农业化生境发展尤为重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喀斯特山地 农耕区 农业化 鸟类 多样性 功能群 马关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