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7篇文章
< 1 2 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以流域为单元的高原湿地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价值评估研究进展
1
作者 杜荣俊 华朝朗 +3 位作者 赵耀 蒋宏伟 李双智 郭辉军 《西部林业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131-140,共10页
以“流域”为单元,实施高原湿地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价值评估是基于流域生态系统完整性的角度,统筹水文-生态-社会经济多维数据,对高原湿地流域进行全要素量化,为实施流域化综合治理提供研究范式。本综述分别从高原湿地生态系统服务、流域... 以“流域”为单元,实施高原湿地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价值评估是基于流域生态系统完整性的角度,统筹水文-生态-社会经济多维数据,对高原湿地流域进行全要素量化,为实施流域化综合治理提供研究范式。本综述分别从高原湿地生态系统服务、流域研究、价值评估、生态补偿与价值实现4个方面,深入剖析研究动态。基于研究动态,从同化技术突破、价值评估优化、价值实现路径创新、流域生态协同治理4个方面,展开深入讨论。为以流域为单元的高原湿地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价值评估与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提供研究方案,为推动高原生态安全屏障与国家生态文明流域化建设提供理论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原湿地 流域 生态系统服务价值 功能价值法 生态产品价值实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人为干扰下纳帕海湿地植物多样性特征及保护建议
2
作者 刘文豪 董洪进 +2 位作者 陈丽 邹乐 李璐 《农业与技术》 2025年第7期103-107,共5页
纳帕海湿地开发与保护的矛盾突出。为探究生态效益补偿机制实施后其植物多样性特征,采用样方调查和踏查法,比较分析不同人为干扰下植物多样性特征。结果显示:机制实施后,纳帕海湿地植物的种类、数量、盖度和生物量等明显提高,物种组成丰... 纳帕海湿地开发与保护的矛盾突出。为探究生态效益补偿机制实施后其植物多样性特征,采用样方调查和踏查法,比较分析不同人为干扰下植物多样性特征。结果显示:机制实施后,纳帕海湿地植物的种类、数量、盖度和生物量等明显提高,物种组成丰富,以草本植物为主(29科62属88种),蕨类植物1种(满江红)。调查到的均为草本植物,多年生最多(64种,72.73%),一年生次之(24种,27.27%),用途包括药用(32种)、牧草或饲料(17种)、食用(6种)、观赏(4种)及其他(5种)。轻微人为干扰会增加物种数量,但生物量和植物盖度则会下降,随着干扰的加剧,物种数量、生物量和植物盖度明显下降,受重度人为干扰的区域土壤沙化且物种组成单一。结果表明:禁牧围封和控制人为干扰可以提高纳帕海湿地的植物多样性;生态效益补偿机制对植物多样性的保护具有显著效果,对该地的可持续发展和生态系统的稳定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为干扰 植物多样性 纳帕海湿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两种湿地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评估方法比较
3
作者 张文俊 杨秀彪 +4 位作者 张峻铭 欧朝蓉 刘旭辉 魏晓燕 孙仕仙 《云南林业》 2024年第9期70-79,共10页
科学评估湿地生态系统服务价值(ESV)对湿地生态资源的保护与可持续利用具有重要意义。采用当量因子法、修正后的当量因子法、功能价值法评估2020年云南省湿地ESV,并对其结果进行比较分析与评价,继而提出一种兼顾生态保护与可持续利用平... 科学评估湿地生态系统服务价值(ESV)对湿地生态资源的保护与可持续利用具有重要意义。采用当量因子法、修正后的当量因子法、功能价值法评估2020年云南省湿地ESV,并对其结果进行比较分析与评价,继而提出一种兼顾生态保护与可持续利用平衡性的湿地ESV评估方法。评估结果表明,以当量因子法、修正后的当量因子法和功能价值法评估的云南湿地ESV分别为1041.28亿元、7288.96亿元和6647.67亿元。以修正后的当量囚子法和功能价值法评估的湿地生态保护价值与生态可持续利用的价值分别为10:1和1:1。前者评估结果因高估调节服务价值,过于强调湿地保护而弱化了湿地可持续利用价值,后者因高估水资源价值弱化了湿地生态保护价值。云南湿地生态系统应兼顾生态保护与可持续利用平衡性的湿地ESV评估方法,研究结果为4508.91亿元,占云南当年GDP的18.39%,其湿地生态保护价值与可持续利用价值为5:1。评估结果可为云南湿地ESV评估提供理论依据和促进云南湿地生态系统可持续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湿地 生态系统服务价值 当量因子修正法 功能价值评价法 评估指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镉和扑草净联合暴露对蚯蚓的生态毒性效应研究 被引量:1
4
作者 刘超超 武军 +1 位作者 杨迈 孙仕仙 《西南林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22-131,共10页
为探究重金属镉和农药扑草净单一及联合作用对土壤动物的生化毒性和细胞毒性,以赤子爱胜蚓为受试生物,研究了镉、扑草净单一及联合暴露对其乙酰胆碱酯酶(AchE)、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丙二醛(MDA)含量的影响,以及蚯蚓生长、繁殖、... 为探究重金属镉和农药扑草净单一及联合作用对土壤动物的生化毒性和细胞毒性,以赤子爱胜蚓为受试生物,研究了镉、扑草净单一及联合暴露对其乙酰胆碱酯酶(AchE)、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丙二醛(MDA)含量的影响,以及蚯蚓生长、繁殖、回避行为和体腔细胞DNA损伤的情况。结果表明:滤纸法得到扑草净对蚯蚓24 h和48 h的半致死浓度(LC_(50))为66.72 mg/kg和29.41 mg/kg,分别是镉的11.03倍和12.67倍;镉与扑草净联合暴露下随染毒时间延长蚯蚓体内AchE、SOD活性均受到显著抑制;复合污染导致蚯蚓的氧化损伤程度加强,MDA含量均高于单一处理组;联合暴露21 d内蚯蚓体质量没有显著抑制,但繁殖能力显著降低,回避反应较为显著;镉-扑草净联合暴露会引起蚯蚓体腔细胞DNA损伤,且与二者复合污染浓度存在剂量-效应关系。镉-扑草净联合暴露对蚯蚓产生更为严重的毒害,加重了机体的氧化应激效应,受到的环境胁迫作用增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蚯蚓 扑草净 复合污染 酶活性 DNA损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典型高原小型湖泊微塑料时空分布及源/汇作用
5
作者 李潇 喻庆国 +3 位作者 王行 李波 谢雪杨 刘阳 《中国环境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9期5236-5244,共9页
以云南省高原小型湖泊剑湖为研究区,通过野外样品采集和室内分析实验,研究湖泊水体中微塑料时空分布和入出湖河流通量,揭示高原小型湖泊对微塑料的源/汇作用.结果显示,丰水期和枯水期剑湖水体中微塑料平均丰度分别为(4.80±2.85)和(... 以云南省高原小型湖泊剑湖为研究区,通过野外样品采集和室内分析实验,研究湖泊水体中微塑料时空分布和入出湖河流通量,揭示高原小型湖泊对微塑料的源/汇作用.结果显示,丰水期和枯水期剑湖水体中微塑料平均丰度分别为(4.80±2.85)和(12.61±8.00)n/m^(3),入湖平均月通量分别为(55.59×10^(6))和(3.82×10^(6))n,出湖月通量分别为(13.70×10^(6))和(9.80×10^(6))n.剑湖水体中微塑料聚合物主要类型为人造丝(RY)、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PET)、低密度苯乙烯-丁二烯-苯乙烯(SBS).枯水期剑湖水体微塑料污染程度高于丰水期,入湖河流微塑料输入对剑湖水体微塑料累积具有显著贡献.总体上,剑湖是微塑料的“汇”,但在不同条件下,湖泊对微塑料的“源”和“汇”作用处于动态变化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剑湖 微塑料 季节变化 通量 源/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普达措国家公园保护优先区识别与核心保护区效能评估
6
作者 曾昊 张勇 苏旭坤 《生态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4期7094-7104,共11页
厘清国家公园尺度上保护优先区的空间分布及核心保护区的保护效能,对国家公园体系的建设和管理具有重要实践意义。以普达措国家公园为例,基于MaxEnt模型模拟重点保护物种的分布,利用Google Earth Engine识别生态系统类型,并使用生态系... 厘清国家公园尺度上保护优先区的空间分布及核心保护区的保护效能,对国家公园体系的建设和管理具有重要实践意义。以普达措国家公园为例,基于MaxEnt模型模拟重点保护物种的分布,利用Google Earth Engine识别生态系统类型,并使用生态系统服务评估模型(InVEST)评估其功能,通过Zonation模型依次识别单一因素及集成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系统服务的保护优先区,并评估核心保护区的保护效能与保护空缺。结果表明:(1)保护优先区主要集中在公园西侧,以碧塔海省级自然保护区核心区为中心向外辐射,生物多样性与生态系统服务保护优先区存在约24.3%的空间重叠。(2)在重要物种保护类别方面,综合核心保护区对保护哺乳动物、植物和鸟类的保护效果分别为54.0%、48.8%和38.9%。在重要生态系统服务方面,综合核心保护区对水源涵养、碳储量、生境质量和土壤保持的覆盖率分别为63.1%、58.5%、63.4%和31.4%。(3)综合核心保护区覆盖了51.2%的集成保护优先区,且存在较大保护空缺,Ⅰ级、Ⅱ级和Ⅲ级保护优先区的保护空缺面积占公园比例分别为4.2%、5.2%和5.3%。研究可为国家公园尺度上保护优先区与空缺识别及分区优化提供科学参考和方法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普达措国家公园 核心保护区效能 保护优先区 生态系统服务 生物多样性保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高光谱技术的滇池流域湿地植物氮含量估算模型构建 被引量:6
7
作者 杨迈 李晓琳 +2 位作者 郑毅 欧朝蓉 孙仕仙 《西南林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80-89,共10页
以滇池流域为研究区,利用S-R3500光谱仪采集芦苇、菰、香蒲和风车草4种典型滇池湿地植物的光谱数据,应用A33型连续流动分析仪测定湿地植物叶片氮含量,筛选出氮含量最敏感的光谱特征波段和变换形式参量,建立湿地植物叶片高光谱氮含量估... 以滇池流域为研究区,利用S-R3500光谱仪采集芦苇、菰、香蒲和风车草4种典型滇池湿地植物的光谱数据,应用A33型连续流动分析仪测定湿地植物叶片氮含量,筛选出氮含量最敏感的光谱特征波段和变换形式参量,建立湿地植物叶片高光谱氮含量估算模型。结果表明:4种湿地植物的光谱曲线与健康绿色植被的光谱曲线趋势一致,但在800~1350 nm和1650~1800 nm波段存在差异,一阶微分、二阶微分和“三边”参数光谱变换可以更加突出4种湿地植物的光谱特征;芦苇二阶微分1836 nm、香蒲二阶微分881 nm、菰一阶微分1264 nm、风车草二阶微分1665 nm波长和氮含量相关系数绝对值最大;菰的“三边”参数红边面积和蓝边面积的比值、红边面积和蓝边面积的归一化值,香蒲的红边幅值、红边面积、“绿峰”反射率和“红谷”反射率比值、红边面积和蓝边面积比值和氮含量相关系数绝对值最大,且呈极显著相关(P<0.01);4种湿地植物基于光谱二阶微分构建的氮含量估算模型精度比一阶微分高,基于光谱“三边”参数构建的氮含量的估算模型精度最高且误差最小;4种湿地植物基于“三边”参数构建的氮含量估算多元逐步回归模型估测效果较好。基于高光谱技术的湿地植物养分含量估算模型技术可以长时序快速地监测大面积湿地植被养分含量的时空动态变化,为湿地植物远程管理提供基础数据和技术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滇池 高光谱 湿地植物 氮含量 估算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湿地植物对镉和抗生素单一及复合污染物的去除机制 被引量:7
8
作者 殷寿延 杨思林 +1 位作者 寇旭阳 孙仕仙 《生态毒理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27-149,共23页
本文对镉和抗生素残留的湿地植物体内体外2条去除途径、镉-抗生素复合污染的湿地植物去除研究进展进行综述。湿地植物根系是植物去除镉的主要部位——镉在湿地植物根际微环境的迁移转化受根际分泌物有机酸、土壤理化性质、微生物群落等... 本文对镉和抗生素残留的湿地植物体内体外2条去除途径、镉-抗生素复合污染的湿地植物去除研究进展进行综述。湿地植物根系是植物去除镉的主要部位——镉在湿地植物根际微环境的迁移转化受根际分泌物有机酸、土壤理化性质、微生物群落等影响,植物体内螯合素的螯合/络合作用对镉的植物体内去除起重要影响,而植物根表铁膜是重要的植物体外螯合物,是植物根际-微生物共同体发挥去除效应的场所。湿地植物-微生物协同效应能有效去除抗生素残留污染,但抗生素残留对根际微生物群落组成和结构影响显著,存在产生抗生素抗性细菌和抗性基因的风险。镉和抗生素复合污染因污染物母体种类、浓度不同而表现出不同的络合物行为特征,进而影响对湿地植物的毒性作用;也同时带有污染物母体的毒性特征,呈现复杂的毒性机制。相较于环境中的综合性污染现状,目前仅对少数种类重金属和抗生素复合污染的湿地植物去除进行研究。结合近年来国内外研究进展,我们提出湿地植物去除抗生素及其重金属抗生素复合污染物现有研究的不足及未来发展方向,以期为重金属和抗生素复合污染的湿地植物修复技术提供理论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重金属 磺胺类抗生素 湿地植物 氧化损伤 人工湿地 污染修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云南高原湖泊水葱克隆生长与有性繁殖特征及影响因子
9
作者 赵飘 刘振亚 +4 位作者 王娜 牛孟莹 艾静 肖德荣 王行 《广西植物》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7期1126-1135,共10页
为掌握挺水植物克隆生长与有性繁殖参数的空间分布格局特征及环境因子对植物繁殖的影响路径,该文利用云南高原的立体地形,通过空间替代时间的方法,探讨6个湖泊共有挺水植物水葱(Schoenoplectus tabernaemontani)的克隆生长、有性繁殖的... 为掌握挺水植物克隆生长与有性繁殖参数的空间分布格局特征及环境因子对植物繁殖的影响路径,该文利用云南高原的立体地形,通过空间替代时间的方法,探讨6个湖泊共有挺水植物水葱(Schoenoplectus tabernaemontani)的克隆生长、有性繁殖的地理差异和变化规律以及对环境变化的响应。结果表明:(1)密度、株高、基径等克隆生长参数,以及结实率、穗生物量及其投资比、种子产量、活性种子数等繁殖参数在不同地理空间上存在显著差异(P<0.05),而地上生物量无显著差异。(2)密度、株高、结实率、穗生物量及其投资比等参数具有显著的经纬度、海拔地带性分布特征,其中密度随纬度和海拔的增加而增加、随经度的增加而减小,而株高、结实率、穗生物量及其投资比随纬度和海拔的增加而减小、随经度的增加逐渐增大。(3)暖月和冷月均温,土壤全氮、全磷是影响水葱克隆生长(密度、株高)的关键因子,其中暖月均温影响最大,年均降水、土壤有机碳是影响水葱有性繁殖的关键因子,其中年均降水影响最大。综上认为,气候因子(暖月均温、冷月均温和年均降水)是影响云南高原湖泊湖滨带植物水葱生长和繁殖的主要因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挺水植物 湖滨带 繁殖策略 气候变化 高原湖泊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哈尼梯田湿地土壤不同形态磷的时空分布特征 被引量:1
10
作者 夏欣 宋维峰 彭正耀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676-685,共10页
磷是湿地和农业生态系统中的重要元素之一,其中土壤磷形态的迁移转化广受关注。以哈尼梯田湿地为例,分别在哈尼梯田湿地的水稻生长期、收获期和休闲期,采集湿地不同海拔(梯田区上部、中部和下部)和不同深度的土壤(0—20 cm,20—40 cm,40... 磷是湿地和农业生态系统中的重要元素之一,其中土壤磷形态的迁移转化广受关注。以哈尼梯田湿地为例,分别在哈尼梯田湿地的水稻生长期、收获期和休闲期,采集湿地不同海拔(梯田区上部、中部和下部)和不同深度的土壤(0—20 cm,20—40 cm,40—60 cm,60—80 cm)进行磷形态分析,研究了哈尼梯田湿地土壤中不同形态磷的时空分布规律和影响因素。结果表明:(1)哈尼梯田湿地土壤中总磷(TP)含量均值为318.74 mg/kg,在水稻收获期含量最高,无机磷(IP)含量均值在水稻休闲期最高(85.95 mg/kg),湿地土壤磷总体呈缺乏状态。(2)受外源磷输入影响,铁铝结合态磷(NaOH-P)占无机磷比重最大,且季节差异性显著(P<0.05);而钙结合态磷(HCl-P)在各季节无显著差异(P>0.05),这与湿地生态环境和地质背景有关。(3)哈尼梯田湿地对磷的迁移有截留作用,表现为各形态磷含量总体呈现在上部梯田湿地较高,并随海拔的降低而降低;不同形态磷含量在20—40 cm土层富集。(4)除HCl-P外,其余形态磷与土壤粒径在不同土层表现为负相关;不同土层TP和有机磷(OP)与pH值呈正相关;土壤总有机碳(TOC)与不同形态磷在收获期呈显著负相关(P<0.05)。研究表明了哈尼梯田湿地立体空间结构和人为活动能影响湿地生态系统中磷的分布与迁移循环,该结论可为梯田湿地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哈尼梯田 湿地 土壤 磷形态 时空分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紫茎泽兰水提液对云南松及其种子萌发关键酶活性的化感作用 被引量:1
11
作者 丁玉峰 杨砚静 +1 位作者 王晓丽 曹子林 《种子》 北大核心 2024年第7期111-115,共5页
为探讨化感作用对种子萌发关键酶的影响,采用培养皿滤纸法,研究紫茎泽兰不同浓度水提液对云南松种子萌发及其过程中过氧化物酶、过氧化氢酶、酸性磷酸酶、纤维素酶、α-淀粉酶、β-淀粉酶等6种酶活性的影响,并分析种子萌发与酶活性之间... 为探讨化感作用对种子萌发关键酶的影响,采用培养皿滤纸法,研究紫茎泽兰不同浓度水提液对云南松种子萌发及其过程中过氧化物酶、过氧化氢酶、酸性磷酸酶、纤维素酶、α-淀粉酶、β-淀粉酶等6种酶活性的影响,并分析种子萌发与酶活性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不同浓度水提液对云南松种子萌发及酶活性均有不同程度的影响,当水提液浓度为0.005 g/mL时,云南松种子萌发率、萌发速率、6种酶活性均高于对照,而随着浓度升高抑制作用增强。种子萌发率与过氧化氢酶、酸性磷酸酶、纤维素酶等3种酶活性呈显著正相关,与其他3种酶活性呈正相关。紫茎泽兰可通过影响酶活性进而影响云南松种子萌发及天然更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紫茎泽兰 云南松 化感作用 酶活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玛卡种植对云南会泽越冬斑头雁栖息地利用和选择的影响
12
作者 刘红 雷宇 +3 位作者 孟子文 张建军 陈南英 刘强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0期9221-9232,共12页
玛卡(Lepidium meyenii)作为一种滋补药材在2012年引入我国西南地区,随后种植面积不断扩大,在2018年前后因市场价格回落,其种植规模迅速萎缩。云南会泽黑颈鹤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念湖片区是斑头雁(Anser indicus)的重要越冬地,也是玛卡的... 玛卡(Lepidium meyenii)作为一种滋补药材在2012年引入我国西南地区,随后种植面积不断扩大,在2018年前后因市场价格回落,其种植规模迅速萎缩。云南会泽黑颈鹤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念湖片区是斑头雁(Anser indicus)的重要越冬地,也是玛卡的主要产区之一,玛卡种植面积的剧烈变化也为研究农田候鸟对农耕环境的适应性提供了契机。于2015—2020年在使用卫星跟踪技术在会泽保护区对8只越冬斑头雁进行了长时跟踪,在个体水平上比较了玛卡种植期(2015—2018年)和传统作物种植期(2019—2021年)越冬斑头雁栖息地利用和选择的差异,结果表明:(1)在两个时期,斑头雁的栖息地利用模式发生了剧烈改变。在玛卡种植期斑头雁主要利用沼泽(71.29±3.54)%,其次为耕地(18.12±2.90)%和深水水域(10.59±5.97)%,而在传统作物种植期,主要的利用类型则转变为耕地(74.44±4.84)%,其次为沼泽(12.53±6.97)%和深水水域(12.25±2.44)%。(2)对于同一只斑头雁个体,在不同越冬年份,其栖息地利用模式较稳定。A5号斑头雁在2019年和2020年越冬季均表现为对耕地利用率较高,分别为76.95%和80.41%;A6号斑头雁在2019、2020和2021年越冬时,均偏好利用耕地,利用率分别为76.52%、80.61%和75.74%。(3)在栖息地选择方面,斑头雁对9个环境因子均具有选择性。根据随机森林模型评估结果,最重要的因子均为距夜栖地距离,表明斑头雁对夜栖水环境的依赖性。在其它因子上,两个时期则表现出一定的差异性。在玛卡种植期,斑头雁栖息地选择模式中各类因子的优先顺序为夜栖地>主要觅食地>回避类栖息地>人为干扰因子;在传统作物种植期则为夜栖地>回避类栖息地>人为干扰因子>主要觅食地。综合来看,玛卡种植会对斑头雁产生不利影响,不仅会直接减少斑头雁的优质栖息地面积,而且会直接改变斑头雁栖息地利用和选择模式。建议在保护区内或周边区域实施大规模农业耕种模式调整时,应充分考虑农田鸟类的栖息地需求,进行科学管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斑头雁 玛卡 随机森林 栖息地选择 栖息地利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CiteSpace的稻田湿地土壤磷吸附和释放研究可视化分析
13
作者 夏欣 宋维峰 《安徽农业科学》 CAS 2024年第3期234-239,245,共7页
在稻田湿地生态系统中,土壤对磷的吸附和释放特征在作物生长以及环境保护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利用CiteSpace软件对1992—2022年中国知网(CNKI)数据库中有关磷的吸附和释放方面的研究文献进行可视化和计量分析,总结了稻田湿地磷的输入与输... 在稻田湿地生态系统中,土壤对磷的吸附和释放特征在作物生长以及环境保护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利用CiteSpace软件对1992—2022年中国知网(CNKI)数据库中有关磷的吸附和释放方面的研究文献进行可视化和计量分析,总结了稻田湿地磷的输入与输出概况、梳理磷的吸附和释放研究的发展脉络、利用普赖斯理论计算核心作者群体以及追溯探讨磷的吸附和释放在稻田湿地中的主要研究热点与应用情况。结果显示,1992—2022年有关磷的吸附和释放研究有1130篇文献,发文量整体趋势呈波浪式上升状态,大量学者对该领域愈发关注。对核心研究人员进行分析发现,以上海海洋大学林伟健、詹艳慧等为中心的研究团队发文量居于榜首,但不同作者之间合作较少。对关键词进行聚类分析后可将磷的吸附和释放研究内容分为4类,主要涉及在磷形态分布、磷的吸附和释放的影响因素、土壤吸附和释放磷能力的评估以及利用数学模型探讨磷的吸附和释放过程4个方面。稻田湿地中磷的迁移转化与磷流失的环境风险问题成为该领域的研究热点,覆盖技术和生物炭的使用是今后的研究趋势,将成为大量学者重点研究方向。有关磷的吸附释放研究愈发受到重视,发文量以及研究方向不断上升和扩散,在稻田湿地中的应用研究还不够广泛,各研究机构和学者之间要不断加强进一步的合作探讨,利用新技术促进稻田湿地的农业资源利用和推动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稻田湿地 土壤 吸附 释放 CITESPACE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卫星跟踪揭示过境贵阳红隼迁徙路线
14
作者 李超 雷宇 刘强 《四川动物》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11-111,共1页
2019年4月1日在贵阳机场(106°48'E,26°32'N)巡检时于雾网设置区发现1只雄性红隼Falco tinnunculus个体,为其佩戴了卫星跟踪器(编号:L-100;YH-GTG0306,粤海)。选择精确度为±5 m(PDOP<2)的定位点进行分析,跟踪... 2019年4月1日在贵阳机场(106°48'E,26°32'N)巡检时于雾网设置区发现1只雄性红隼Falco tinnunculus个体,为其佩戴了卫星跟踪器(编号:L-100;YH-GTG0306,粤海)。选择精确度为±5 m(PDOP<2)的定位点进行分析,跟踪器工作至2020年5月11日在繁殖地信号丢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跟踪器 卫星跟踪 信号丢失 贵阳机场 迁徙路线 定位点 红隼 繁殖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斜纹夜蛾胸部转录组的飞行肌蛋白及能量代谢酶基因分析
15
作者 张焱 付艳 +2 位作者 孙和伟 徐进 付文 《生物安全学报(中英文)》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282-294,共13页
【目的】斜纹夜蛾为远距离迁飞性害虫,本研究旨在阐明与其迁飞行为相关的物质基础和能量代谢调控机制。【方法】基于成虫胸部组织转录组测序及基因功能注释等分析,对斜纹夜蛾飞行肌结构蛋白、能量代谢途径及关键酶进行解析。【结果】在... 【目的】斜纹夜蛾为远距离迁飞性害虫,本研究旨在阐明与其迁飞行为相关的物质基础和能量代谢调控机制。【方法】基于成虫胸部组织转录组测序及基因功能注释等分析,对斜纹夜蛾飞行肌结构蛋白、能量代谢途径及关键酶进行解析。【结果】在斜纹夜蛾中注释到10个不同的飞行肌结构蛋白家族,其中,肌球蛋白和肌动蛋白的转录本数量较大,分别达到29和43个。此外,还找到1个flightin(飞行蛋白)编码基因,并在该蛋白中检测到6个特定基序,其中基序1在鳞翅目昆虫特定位点上展现出独特的氨基酸特性。还注释到了33个斜纹夜蛾飞行能量代谢关键酶基因,并据此构建了3条可能的飞行能量代谢途径,包括糖酵解途径(涉及15种酶)、脂肪酸β-氧化途径(7种酶)和脯氨酸氧化途径(4种酶),这3条途径的产物最终进入三羧酸循环(TCA循环)(7种酶)并产生能量。同时还注释到2种3-磷酸甘油脱氢酶(GPDH)异构体。黑腹果蝇飞行肌中GPDH异构体存在特异的C-末端三肽,但斜纹夜蛾等鳞翅目昆虫的GPDH异构体存在保守的C-末端四肽,表明GPDH的进化具有物种特异性。【结论】本研究为斜纹夜蛾飞行肌结构蛋白和能量代谢机制的解析提供了基础数据,并为迁飞性害虫的防控提供了分子信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斜纹夜蛾 飞行肌蛋白 能量代谢酶 飞行能量代谢途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稀有枝角类盾额隆背溞滇池首次记录及其形态特征
16
作者 陈国柱 《四川动物》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77-89,共13页
在滇池流域首次采集到稀有枝角类物种盾额隆背溞Bunops scutifrons,分布调查显示,盾额隆背溞目前在滇池的5个区域有分布,并首次在鱼类消化道中检出;丰度低(0.1~0.5只/L)、在浮游动物群落中数量占比也极低(<1%)。形态观察显示,盾额隆... 在滇池流域首次采集到稀有枝角类物种盾额隆背溞Bunops scutifrons,分布调查显示,盾额隆背溞目前在滇池的5个区域有分布,并首次在鱼类消化道中检出;丰度低(0.1~0.5只/L)、在浮游动物群落中数量占比也极低(<1%)。形态观察显示,盾额隆背溞体型微小,Ⅰ龄期幼溞体长0.35 mm±0 mm(n=4),怀卵雌溞体长0.80 mm±0.11 mm(0.55~1.15 mm,n=287)。未发现雄溞。以典型的颈吸附器、宽厚的隆脊等形态特征,与滇池已知枝角类明显区分;又以成溞壳瓣背缘无明显锯齿与同属的锯尾隆背溞B.serricaudata区分。Ⅰ~Ⅱ龄期幼溞壳瓣背缘有明显锯齿,提示盾额隆背溞与锯尾隆背溞可借助实验分类学方法进行特征鉴别。盾额隆背溞COⅠ序列长677 bp,系统发育树分析显示其与产自墨西哥的锯尾隆背溞相似种B.cf.serricaudata的亲缘关系最为接近,与粗毛溞科Macrothricidae其他已分析物种的亲缘关系较远。盾额隆背溞在滇池的发现为深入研究该物种稀有成因奠定了关键基础,也为进一步了解物种濒危机制提供重要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盾额隆背溞 分布 形态特征 孵育囊膜片 稀有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1995-2019年香格里拉市高寒草甸景观格局和潜在生产力变化特征研究 被引量:2
17
作者 王晓蓉 崔媛 +5 位作者 张勇 许建伟 岳海涛 吴凯婷 曾昊 武慧敏 《西南林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06-116,共11页
基于Landsat冬季遥感影像,提取1995-2019年香格里拉市高寒草甸的空间分布范围并计算草甸景观格局指数、根据水热条件估算高寒草甸的潜在净初级生产力(NPP),分析上述指数的变化特征及其与气候和社会经济因素的关系。结果表明:1995-2019... 基于Landsat冬季遥感影像,提取1995-2019年香格里拉市高寒草甸的空间分布范围并计算草甸景观格局指数、根据水热条件估算高寒草甸的潜在净初级生产力(NPP),分析上述指数的变化特征及其与气候和社会经济因素的关系。结果表明:1995-2019年香格里拉市气候呈暖干化趋势,社会经济指标快速发展。整体来看,香格里拉市高寒草甸面积从1995年1 058.73 km^(2)下降到2019年755.35 km^(2),草甸潜在NPP从96.1×10^(4) t/a下降到58.7×10^(4) t/a,这2个指标与区域平均气温、人口数量、第一产业GDP、第二产业GDP、第三产业GDP和大家畜存栏量呈负相关,与年降水量呈正相关;分区域来看,草甸面积和潜在NPP的变化过程具有明显的空间异质性,且这种异质性与气候暖干化的空间异质性高度重合。香格里拉市高寒草甸景观呈破碎化趋势,破碎化程度与气温和社会经济指标呈正相关,与降水量呈负相关。在气候暖干化和人为干扰强度增加的背景下,香格里拉市高寒草甸正在经历明显的退化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香格里拉 高寒草甸 景观格局 净初级生产力 气候暖干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MDS的滇池流域5种典型林分土壤质量评价 被引量:1
18
作者 金哲浩 王克勤 +2 位作者 黄帅 于君宝 刘芝芹 《水土保持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41-151,共11页
[目的]土壤质量是生态系统健康与可持续土地管理的重要指标。[方法]通过主成分分析(PCA)筛选土壤质量的关键表征指标12个(有机质、全氮、速效氮、毛管孔隙度、pH等),并采用最小数据集法(MDS)评估滇池流域5种典型人工林分的土壤质量指数(... [目的]土壤质量是生态系统健康与可持续土地管理的重要指标。[方法]通过主成分分析(PCA)筛选土壤质量的关键表征指标12个(有机质、全氮、速效氮、毛管孔隙度、pH等),并采用最小数据集法(MDS)评估滇池流域5种典型人工林分的土壤质量指数(SQI)。[结果]1)滇青冈林和云南松林的土壤质量显著优于桉树人工林,其中滇青冈林水分保持能力最强,云南松林在养分供应和肥力维持方面表现突出;混交林的有机质和速效氮质量分数最高,展现较强的养分积累潜力;灌木林的土壤质量中等,有机质和全氮质量分数介于混交林与桉树林之间;桉树林的SQI最低,表明单一树种经营对土壤结构和养分循环的不利影响显著。2)分层分析显示,表层(0~20 cm)云南松林的SQI最高,次表层(20~40 cm)滇青冈林表现最佳,深层(40~60 cm)滇青冈林和混交林优于其他林分。整体SQI平均值排序为滇青冈林(0.60)>云南松林(0.54)>混交林(0.47)>灌木林(0.33)>桉树林(0.20)。3)MDS分析结果与全面数据集(TDS)拟合良好(R2=0.69),验证该方法在土壤质量评价中的有效性。[结论]研究结果为滇池流域的土壤管理提供科学依据,建议在水源涵养区推广滇青冈与云南松的混交种植,同时改善桉树人工林的经营模式以恢复土壤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质量 滇池流域 最小数据集法 主成分分析 土壤质量指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类型地膜对土壤碳、氮、磷的影响 被引量:3
19
作者 曾浩宇 李嘉兴 +2 位作者 刘世杰 焦蒙 杨娟 《环境科学与技术》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124-133,176,共11页
为了探究不同类型地膜残留于土壤中的碎片对土壤大量元素以及微量元素的影响,该文以聚己二酸/对苯二甲酸丁二酯(PBAT)、聚乳酸(PLA)全生物降解地膜和聚乙烯(PE)地膜为研究对象,探究不同地膜表面形貌变化、地膜残留对土壤大量元素碳、氮... 为了探究不同类型地膜残留于土壤中的碎片对土壤大量元素以及微量元素的影响,该文以聚己二酸/对苯二甲酸丁二酯(PBAT)、聚乳酸(PLA)全生物降解地膜和聚乙烯(PE)地膜为研究对象,探究不同地膜表面形貌变化、地膜残留对土壤大量元素碳、氮、磷和钾以及微量元素铁、铜、锌、钙、镁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1)PBAT、PBAT+PLA两种生物降解地膜碎片在实验末期时表面已呈现分裂特征,而PE地膜并未呈现。(2)从实验初期至实验末期PBAT白色地膜和PBAT+PLA黑色地膜的土壤TOC、DOC含量分别增加78.1%、84.6%和182.7%、197.2%,均高于PE地膜。(3)添加生物降解地膜(PBAT和PBAT+PLA)碎片后的土壤溶解性有机质的荧光性(FDOM)和有色性(CDOM)均有提高,但PE地膜处理与CK组无差异。(4)添加了生物降解地膜(PBAT和PBAT+PLA)碎片的土壤比CK和PE地膜碎片处理土壤中的速效磷(AP)增加了约8倍,速效氮(AN)增加了约1.3倍,总氮(TN)增加了约2.5倍,钾增加了约1.2倍,铁增加了约1.2倍,铜增加了约1.5倍,锌增加了约1.1倍,钙增加了约2.4倍,镁增加了约1.9倍,但PE地膜组与CK无差异,数据表明可降解生物地膜的使用增加了土壤养分的含量,而普通PE地膜的残留对土壤养分无明显影响。土壤营养元素对生物降解地膜的使用响应更加积极,并且提高了土壤有机质含量,而普通PE地膜对土壤营养元素无显著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降解地膜 溶解性有机碳 土壤养分 聚乙烯地膜 地膜形貌变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区间Fisher最优分割法的汛期分期研究 被引量:2
20
作者 林家慧 李俊 《人民长江》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91-98,共8页
汛限水位动态控制调度是有效地进行水资源管理的重要途径,而科学的汛期分期是实现这一目标的关键。针对汛期分期中传统的Fisher最优分割法分期指标不确定性及分期方案单一这两点不足,提出区间Fisher最优分割法。该方法结合了分位数与区... 汛限水位动态控制调度是有效地进行水资源管理的重要途径,而科学的汛期分期是实现这一目标的关键。针对汛期分期中传统的Fisher最优分割法分期指标不确定性及分期方案单一这两点不足,提出区间Fisher最优分割法。该方法结合了分位数与区间数理论,利用分位数间距表示分期指标,改进传统Fisher分期方法的不足;以金沙江石鼓水文站1982~2018年逐日日均径流量数据为基础,使用改进方法对其进行汛期划分,并基于TOPSIS法将区间Fisher与传统Fisher及集对分析法进行对比分析,评价其模型的分期性能。结果表明:在不同上分位数下的分期结果分别为,0.999999上分位数主汛期为6月20日至9月22日、0.8上分位数主汛期为6月25日至9月27日、0.75上分位数主汛期为6月23日至10月4日、0.6上分位数主汛期为6月23日至10月5日,分期结果合理可信;同时TOPSIS法分析结果表明,区间Fisher分期方案与对比模型相比具有优越性。区间Fisher最优分割法提升了分期结果的可靠性且具有较高的灵活性与适用性,可为汛期分期研究提供合理的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汛期分期 区间数 区间Fisher最优分割法 TOPSIS法 金沙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